作文范文之陈寅恪作文素材
高中三年级优秀语文作文素材之陈寅恪

寅恪:最是文人不自由寅恪(1890—1969),字鹤寿,修水人。
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曾留学日、德、瑞士、法、美等国,通晓英、法、俄、日、德、希腊、拉丁、梵、蒙、波斯等22种文字,被誉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主要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等,晚年在双目失明、膑足的情况下,口述完成了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
1925年,作为当时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
新成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性地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元任;第四位就是被称做“教授的教授”的寅恪。
四大导师中,寅恪到校最晚,在当时也最名不见经传。
寅恪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经吴宓推荐的,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
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云祥有过一番争执。
问:“(寅恪)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
”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
”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一听生气了,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之后梁启超提出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位著名教授对寅恪的推誉,云祥一听,既然外国名家都如此推崇,那就聘请。
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的秋天,寅恪抵达清华,时年36岁。
寅恪家学渊博,祖父是清末著名维新派人士、巡抚宝箴,父亲是清末“同光体”代表诗人、被称为“维新四公子”之一的三立。
因为宝箴和三立在率先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父子俩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寅恪是三立的第三子,这一年他9岁。
寅恪少时在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了经、史、哲学典籍,但父亲三立不要孩子应科考、求功名,而是把父辈两代人变法图强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在寅恪13岁时就送他和哥哥衡恪东渡去了日本,入巢鸭弘文学院,同行的中国学生还有鲁迅等人。
陈寅恪高考作文

陈寅恪高考作文【篇一:高三优秀语文作文素材之陈寅恪】陈寅恪:最是文人不自由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曾留学日、德、瑞士、法、美等国,通晓英、法、俄、日、德、希腊、拉丁、梵、蒙、波斯等22种文字,被誉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主要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等,晚年在双目失明、膑足的情况下,口述完成了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
1925年,作为当时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
新成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性地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第四位就是被称做“教授的教授”的陈寅恪。
四大导师中,陈寅恪到校最晚,在当时也最名不见经传。
陈寅恪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经吴宓推荐的,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
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曹云祥有过一番争执。
曹问:“(陈寅恪)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
”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
”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一听生气了,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之后梁启超提出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位著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曹云祥一听,既然外国名家都如此推崇,那就聘请。
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的秋天,陈寅恪抵达清华,时年36岁。
陈寅恪家学渊博,祖父是清末著名维新派人士、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清末“同光体”代表诗人、被称为“维新四公子”之一的陈三立。
因为陈宝箴和陈三立在湖南率先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父子俩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陈寅恪是陈三立的第三子,这一年他9岁。
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素材一】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陈寅恪海外留学 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
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
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
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
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
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 年时间完成 85 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
有关陈寅恪的作文材料

有关陈寅恪的作文材料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曾留学日、德、瑞士、法、美等国,通晓英、法、俄、日、德、希腊、拉丁、梵、蒙、波斯等22种文字,被誉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主要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等,晚年在双目失明、膑足的情况下,口述完成了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
1925年,作为当时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
新成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性地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第四位就是被称做“教授的教授”的陈寅恪。
四大导师中,陈寅恪到校最晚,在当时也最名不见经传。
被称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
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
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
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都大名鼎鼎。
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
陈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所推荐,他因为了解陈寅恪的博学而推崇备至;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
校长说,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怎么能连这些都没有呢?梁启超说:“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陈寅格500字文章

陈寅格500字文章陈寅格是一位极富才华的音乐家,无论是他那悠扬的歌声,还是他创作的独特音乐作品,都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
他的音乐不仅有着动人的旋律,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感情,使人们在聆听中得到身心的滋养。
陈寅格在音乐创作上不断突破自我,他的音乐风格多样且独特。
无论是摇滚、流行还是民谣,他都能够自如地驾驭,创作出令人难忘的经典之作。
比如,他的代表作《爱情转移》以其深情的歌词和悲伤的旋律,直击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人们在伤感中找到情感寄托;而《阳光宅男》则以其欢快的曲调和幽默的歌词,勾勒出了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使人们在繁忙的都市中找到一丝愉悦和轻松。
陈寅格的音乐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思考和情感表达。
他关注社会现象和人们的内心感受,通过音乐传递着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比如,他的歌曲《勇敢》传递出鼓励人们面对困难勇敢前行的力量;《存在》则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以一种平凡而真实的方式呈现了存在感的重要性。
陈寅格的音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许多人在低落的时候会选择聆听他的歌曲,通过音乐得到心灵上的慰藉。
他的音乐曾经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长,记录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他的音乐中,人们不仅找到了情感共鸣,也汲取到了力量和勇气,让他们更加坚定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陈寅格的音乐事业可谓是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从未放弃。
他不仅在音乐创作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拼搏精神,也在演唱事业中不断超越自我。
他的音乐才华得到了广大观众和音乐界的认可,成为了众人仰慕的对象。
陈寅格的音乐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他的音乐作品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么困难的情境,我们都应该勇敢地面对,坚持自己的梦想;他的音乐也告诉我们,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美好的事物,我们应该去发现和感受。
陈寅格用自己的音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让我们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情感的力量。
总之,陈寅格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音乐天才,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更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触动共鸣。
高考作文优秀素材之国学大师陈寅恪

高考作文优秀素材之国学大师陈寅恪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关于陈寅恪的传奇故事,就一直在清华园里流传着。
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们一再讨论——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
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è)”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
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
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
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
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都大名鼎鼎。
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
陈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所推荐,他因为了解陈寅恪的博学而推崇备至;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
校长说,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怎么能连这些都没有呢?梁启超说:“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梁启超还说:“这样的人如果不请回来就被外国的大学请去了。
”清华的校长最终怎么做出决定的,无从考证。
但事实是,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刚刚年满36岁。
一年后,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
他很幽默。
因为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是末代皇帝的读书顾问,于是陈寅恪就给学生们送了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陈寅恪的五百字文章

陈寅恪的五百字文章
陈寅恪,这位卓越的学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杰出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了求学、盛年传道受业解惑、晚年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充满了曲折与坎坷。
在陈寅恪的早年,他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与勤奋。
他的博学,不仅仅来自于天赋,更在于他对于学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
他深知,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因此,他始终保持着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地深入研究各个领域的知识。
到了盛年时期,陈寅恪成为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
他的学术造诣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整个学术界都对他充满了敬意。
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在教书育人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为中国的学术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愿意让陈寅恪一帆风顺。
随着二战的爆发,他的父亲陈三立绝食而死,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同时,他的眼睛也因为高度近视和过度使用而出现了问题,这使得他的学术研究工作变得异常困难。
但是,陈寅恪并没有放弃。
他选择继续前进,尽管道路充满了荆棘。
在逃亡的路上,他依然坚持做学问,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到了晚年时期,陈寅恪依然保持着对学术的热爱和追求。
他不断地深入研究各个领域的知识,希望能够为中国的学术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虽然他的身体已经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强壮,但他的心却依然充满了热情和斗志。
总的来说,陈寅恪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学术的热爱和追求。
他的博学、才华和毅力,使他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杰出人物。
陈寅恪:没有学位的大师_四年级作文

陈寅恪:没有学位的大师
史学大师陈寅恪,毕生没有获得任何学位。
陈寅恪的侄儿陈封雄说:“寅恪叔终其一生连个‘学士’学位都没有。
他在国内的学历是‘吴淞复旦公学毕业’,那时(1909年)复旦公学还不能算正式大学,也不授予学位。
”抗日战争后期,陈封雄曾经问陈寅恪:“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陈寅恪回答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陈寅恪还说,他自20岁到了德国后,就立志要尽量多学几种语言文字。
为此,他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知识找资料方面,对于能不能获得学位,并没有放在心上。
类似情况在德国大学里非常普遍,大家认为,“只要能得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素材运用
陈寅恪是真正求知的人,他不为名誉,不为学位,只为求得真知。
反观现在的一些人,证书、名誉一大堆,却是腹内空空。
真正应了古人那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话题拓展大师、求知、学历与学力
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寅恪作文素材【篇一:作文素材之2精神篇】作文素材(二)精神篇1、敢说真话①写下《丑陋的中国人》的柏杨曾说:“我是《皇帝的新衣》中那个说出真话的孩子。
”②巴金的《随想录》,就是一部“遗嘱”般沉重深刻的“忏悔录”。
在彼时的中国,当世人奔赴物欲的盛宴如过江之鲫时,他却割裂了自己的伤口,一鞭一条血痕地解剖自己、指责自己。
这个当代中国一度活得最痛苦最热情的老人,要从解剖自己入手,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彼时的巴金先生代表了中国人“说真话”的勇气、“直面自我”的决心。
20世纪的中国精神史,因为有了这种“求真意识”、“忏悔意识”,而奠定了新的高度。
③索尔仁尼琴:“我的一生苦于不能高声讲出真话。
我的一生都在冲破阻拦而能够向公众讲出真话。
”他的一生宠辱不惊,无论被推崇还是被鞭笞,无论是鲜花美酒还是苦役禁闭,他总是安之若素,永远只为“正义”说话,挥舞着“战笔”,为国家的前途开出“良方”。
“我的灵魂由于人类的苦难而受伤。
”索尔仁尼琴不仅像圣徒一样承受了命运的一次次严峻的考验,还以深刻的思想和远见卓识、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罪感意识”、炽烈的爱国情怀成为时代的“先知”,感召着一代代知识分子。
2、大胆质疑、挑战权威李贽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强调社会平等说,反对圣人凡人之分、智愚之别,反对封建教条和男尊女卑观念,认为《六经》、《论语》、《孟子》等只是其弟子随笔记录,并非“万世之至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怒斥官吏之罪恶行径为“不操戈矛之强盗”,“吃人之老虎”。
3、甘于寂寞,淡泊名利①陈寅恪一生魂系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在诸位同辈学人高呼全盘西化的口号时,犹能守志不移,甘于寂寞,恪守国学。
其早年为王国维所题、且自己也终生躬行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其绝佳写照。
②李叔同先生一出家即告别尘世的一切繁文缛节,并发誓:“非佛经不书,非佛事不做,非佛语不说”。
如好友夏丐尊所形容的,从“翩翩浊世佳公子”,一变而为“戒律精严之头陀”。
这种变化,在常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在心理上难以承受,而李叔同却以平常心澹定自然地完成转化,成了弘一法师。
其为人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4、“童心说”“赤子说”①李贽在文学方面提出“童心说”,主张创作须抒发己见,反对复古摹拟。
“童心者,真心也”,他感叹国人被孔孟之道污染了“童心”,到处是“言语不由衷”说假话办假事的人。
②安徒生通过小孩之口,向世人发出呐喊“皇帝没有穿衣服”。
李贽认为,人只有保持“童心”,才能正确认识世界,主张文学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
③婴儿之知识欲望皆极简单,故《老子》言及有修养的人,常以赤子(即婴儿)比之。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5、大道至简①海子:“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憧憬“喂马、砍柴”的生活。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 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②梭罗在瓦尔登湖自耕自给两年,在简单少欲的生活之余,更多的是思考。
梭罗积极倡导一种生活观念,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朴的生活方式。
③巴赫的音乐音律变化不大,甚是简单,如淙淙的小溪,轻灵地流淌在人们的心间,荡涤尘埃。
在险峻的悬崖上,它照样流淌;在偏僻的角落里,它照样流淌;在阳光月光的照耀下,它照样流淌;在风霜雨雪的袭击下,它照样流淌……小溪的水流量不会肆意狂放,激情万丈得让人震撼,但它让人感动是持久的,不会一曝十寒,不会繁枝容易纷纷落,不会无边落木萧萧下,而总是一如既往地水珠细小却清静地往前流淌着。
伟大不见得都是巍巍乎,昂昂乎,如庙堂之器哉。
伟大可以是高山,是江河,但伟大也可以是溪水。
巴赫就是这样清澈的小溪水,当世事沧桑,春秋代序,高山夷为平地,江河顿失滔滔,大河更改河道,小溪却一如既往,依然涓涓在流,清清在流,静静在流。
6、磨难不屈①曾卓自比为一棵长在悬崖边的树,任凭狂风吹卷,仍在石缝中迸发出生命的激情。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岩上 //它倾听远处深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跃进深谷里 //而又像是要展翅飞翔②“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这个史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关于写作对自己的意义,史铁生曾这样在文章中写道。
用思想做脚的史铁生,整个生命与写作互相支持缠绕。
贾平凹说他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
“他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的感觉”,多么诗意而温暖的梦。
古往今来,身残志坚的文学大家多不胜数,各有千秋。
从普鲁斯特到伍尔夫、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福楼拜、狄更斯,从海伦凯勒、奥斯特洛夫斯基直到我们的阮海彪、史铁生,他们比正常更正常,比健康人更健康的就是深怀一颗敏感细腻的温柔之心,来为我们忽略的、纠结的、怨毒的、无奈的生活平添美好、欢欣、勇气和力量。
7、特立独行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除了这只猪,我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
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8、宽容精神先驱者忍受孤独、寂寞、嫉恨,终将赢得敬重、光荣。
(1)《〈宽容〉序言》(房龙)(2)《光荣的荆棘路》(安徒生)图画一幅接着一幅的出现,光荣的荆棘路真是没有尽头。
在黑暗中坐着一个人,他要量出月亮里山岳的高度。
他探索星球与行星之间的太空。
他这个巨人懂得大自然的规律。
他能感觉到地球在他的脚下转动。
这人就是伽利略。
老迈的他,又聋又瞎,坐在那儿,在尖锐的苦痛中和人间的轻视中挣扎。
他几乎没有气力提起他的一双脚:当人们不相信真理的时候,他在灵魂的极度痛苦中曾经在地上跺着这双脚,高呼着:“但是地在转动呀!”在微堡的宫殿里,丹麦的贵族烧毁了国王的法律。
火焰升起来,把这个立法者和他的时代都照亮了,同时也向那个黑暗的囚楼送进一点彩霞。
他的头发斑白,腰也弯了;他坐在那儿,用手指在石桌上刻出许多线条。
他曾经统治过三个王国。
他是一个民众爱戴的国王;一根小钉子摇断了——刚才机器不能动就是因了它的缘故。
轮子转动起来了,轮翼在水中向前推进,船在开行!蒸汽机的杠杆把世界各国间的距离从钟头缩短成为分秒。
人类啊,当灵魂懂得了它的使命以后,你能体会到在这清醒的片刻中所感到的幸福吗?在这片刻中,你在光荣的荆棘路上所得到的一切创伤——即使是你自己所造成的——也会痊愈,恢复健康、力量和愉快;嘈音变成谐声;人们可以在一个人身上看到上帝的仁慈,而这仁慈通过一个人普及到大众。
光荣的荆棘路看起来象环绕着地球的一条灿烂的光带。
只有幸运的人才被送到这条带上行走,才被指定为建筑那座联接上帝与人间的桥梁的、没有薪水的总工程师。
历史拍着它强大的翅膀,飞过许多世纪,同时在光荣的荆棘路的这个黑暗背景上,映出许多明朗的图画,来鼓起我们的勇气,给予我们安慰,促进我们内心的平安。
这条光荣的荆棘路,跟童话不同,并不在这个人世间走到一个辉煌和快乐的终点,但是它却超越时代,走向永恒。
9、公民的责任意识作家韩寒积极对公共事务发表看法,其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智慧的言说和理性的态度,树立了一个公民样板,“公民韩寒”成为一个蕴含着青春和寄托了希望的流行称谓。
作为法律工作者,公民郝劲松挥舞“法律斧头”,以“不服从”的劲头,勇敢地站出来,依法理性维权,成为一个“勇于用法护法的公民”表率。
一位网友说:“对游戏规则的尊重,对民意的谦卑,正是公民社会一个获得理性光照的公民的高贵举止。
”作家鄢烈山把自己的写作称为“公民写作”,说“首先得把自己当成公民,表达是最基本的权利”;摄影师卢广用照片“说话”,以《关注中国污染》的专题摄影呼吁政府与民众保护环境;中国绿眼睛保护组织,以“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为使命,用眼睛“说话”。
10、文化上的创新意识(1)做法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一方面,不能离开文化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中。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各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现象山寨:目前社会上关于“山寨”的争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与“假冒”之间模糊的界限。
但山寨不等于盗版和剽窃。
山寨品与假冒品、盗版品有一条根本无法逾越的法律分界线。
“假冒品”是完全不法的行为,自然应该受到有关部门的法律制裁。
而山寨品则表现为“合理组装、学习模仿复制、借鉴和技术改良”,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智慧。
山寨春晚、山寨奥运会等等都如火如荼的举办起来,它们虽然看上去是在模仿主流的文化,但是加入了许多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充分体现草根阶层的创造力。
影视剧翻拍:《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现代名著、武侠经典,影视改编与翻拍胜过走马灯,你方唱罢我登场;从炎黄故里、姜尚故里,到老子、庄子故里;从曹操、华佗故里,到诸葛亮、赵云故里,再到四地争抢曹雪芹、五省七地争二乔、两国四地抢李白,不仅历朝历代名人被翻了个底儿朝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观音菩萨是热门人选,就连臭名昭著的西门庆竟也成了香饽饽。
(五千年传统文化信手拈来,被涂脂抹粉,戏谑调侃。
当代文化真的乏善可陈到只有躲在老祖宗的麾下才能讨生活?“文化啃老族”频频拿古人说事,举文化大旗,打的却是速成名、速得利的算盘,做的是靠文化发大财的梦。
背对时代,挟持古人,“啃老”透露了文化自信的贫瘠苍白,折射了当今时代文化创造能力的缺失。
倘若文化不再以文化育人,而只沉湎争名谋利,我们将以什么面目面对子孙?)11、敬业精神、尊重意识日本奥斯卡获奖影片《入殓师》的人,都会被其中展现的强烈的人性关怀所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