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
论《民法典》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论《民法典》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作者:许凌洁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16期【摘要】民法典从立法目的、基本原则、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的道德行为、英雄烈士人格利益的保护、无偿捐献与人体基因、胚胎等医学和科研活动的规范,以及崇尚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引导树立职业道德等六个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从立法上落实、保障并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工作,实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引领价值,指引行为,构建和谐美好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金项目】民航局2020年教育人才項目(14002600100020J209)。
【中图分类号】D923;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6-0059-02一、问题的提出2020年5月28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正式颁布。
纵观民法典,全文体现着六大关键词:权利保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保护、意思自治、绿色原则、科学发展。
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甚至可以说囊括了其他几个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它有怎样的意义?民法典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体现和弘扬?这些问题的厘清有助于我们真正了解和适用这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的价值观,是一定社会思想观念中的主导价值观,体现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个民族、国家的精神追求、价值判断,就体现在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简洁的24个字既凝练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又吸收了世界先进文化,更反映了中国当代发展的需求和导向。
第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由八个字组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了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即追求经济发展富强、政治民主文明、社会和谐。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民法典的基本理念是民法典制定及其法律规定运用的最高原理,是对民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宏观的理性认知和建构,是民法典制定中必须解决的基础性课题。
在拟订民法典草案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确立中国民法典的五个基本理念。
(一)人权主义所谓人权主义,是指以人权保障为最高理念,体现以人为本位、以权利为本位的价值观念,将私权利作为人权的基础权利。
人权主义是21 世纪的人文主义。
人权主义的民法典,实际上就是私权神圣的民法典,它是民法权利法性质的必然要求,即民法典全面确认民事主体的平等性及其民事权利,确保民事权利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限制或剥夺。
具体而言,民法典首先要构建科学、全面的民事权利体系,坚持除物权、知识产权实行权利法定主义外,其他民事权利尤其是人身权利,严格实行任意主义,摒弃权利必为法律明文确认的僵化观念;其次,对不同主体的民事权利给予同等的保护,确认私力救济制度,完善公力救济制度,实行彻底的全部赔偿规则;再次,明确规定类推适用在民法上的价值及其司法适用;最后,确认法院(法官)不得以法无明文规定或法律规定不明确而拒绝审判。
(二)意思自治意思自治,即私法自治,是指民法范畴内,民事主体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受任何的非法干预。
换言之,民事主体得依自主的意思作出判断,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行为、自己负责,在法律所不禁止的范围内,可以自由地依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种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在因彼此间的权益发生纠纷时可以选择纠纷的解决方式。
意思自治理念实质上就是私法上的自由理念、自由原则。
意思自治原则是市场经济方式对法律提出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中,当事人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他利用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和知识,自主地进行民事活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享受自己行为带来的利益,承担自己行为的风险。
意思自治能确保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意思自由,使之既不受其他当事人的非法干预,也能抵御不当或者越位的国家权力的干扰,从而使市场的各种资源配置趋向优化,保障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
构建中国特色的民法学理论体系

中国大学教学 2021年第3期民法典的颁布实现了几代民法学人的梦想。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民法典的时代。
民法典颁布后,我们民法学人应当全面领会民法典的精髓,把握其要义,努力提升我国民法研究与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
这高度、精辟地概括了民法典的地位和功能。
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民法典是以保障私权为基本目的的私法,这种理解不无道理。
但必须看到,民法典不仅仅具有保障私权的功能,其在整个法律体系中都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因为民法典可以通过保障私权来规范公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政府要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不得违背法律法规随意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这就表明行政机关行使公权力必须以民法典为基本遵循,只有尊重和保障了私权,才能实现依法行政,所以只有理解了民法典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才能深刻理解民法典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也只有把握好了民法典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在教学和研究中解释好、贯彻好、运用好民法典。
一、民法典体系创新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的民法学理论体系何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法学体系?它应当是对中国实践具有解释力的思想和知识体系,是以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为基础、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在民法典已经颁布的背景下,我国亟须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的民法学理论体系,应当以民法典为基础,从中吸取养料。
为适应民法典的这些体系特点,就需要根据民法典的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学体系。
第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学体系是民法典体系创新的必然要求。
旧中国民法照搬德国等国的法典和理论,因而不可能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
梅仲协指出:“现行民构建中国特色的民法学理论体系王利明摘 要:民法典的颁布实现了几代民法学人的梦想,我们应当全面领会民法典的精髓,把握其要义,努力提升我国民法研究与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民法典》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法典》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纂法典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一件盛事,在系统总结制度建设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法典,不仅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促进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也能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法典》共7编84章1260条,创下新中国立法史的新纪录。
《民法典》的创新和亮点很多,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法典》中的彰显,感受《民法典》的伦理情怀。
第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法典》的立法目的之一。
在《民法典》第一条明确了立法目的:“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民法典》立法目的之一,这也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立法史上的一个创举。
在“法典”名义的立法中,这是第一次,体现了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鲜明中国特色。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坚持德法兼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全面体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体现到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公共政策制定修订、社会治理改进完善中,为弘扬主流价值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
第二,《民法典》直接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六个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概括为12个关键词,其中,《民法典》条文中直接规定了6个,包括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诚信。
以下具体分析。
关于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的不断积累,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希望对权利的保护更加充分、更加有效。
民法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法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社会文明程度也越来越高,法治道德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建立一部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法典就成为了一个必须要达到的目标。
民法典是国家民事关系的总规范,确立并保障公民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我们国家的精神核心,是我们共同信仰的根本,也是我们法律的指导思想。
本文将从民法典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法典中的体现以及民法典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民法典是民法规范的总体,是国家民事关系的总规范,它所规范的是公民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国家的精神核心,是构成我们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法典所涉及的法律条文和法律制度都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所制定的。
因此,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
民的法律规范制定的目的在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并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我们的国家意识,是我们共同的信仰和道德准则,它的一切涉及到国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果仅只有道德准则而没有法律规范的保障,那么这就无法让人们确保自身权益的落实和维护。
反之,如果仅只有法律规范,而没有道德准则的保障,那么这便不能够有效地保护和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因此,民法典的制定需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以此达到维护公民之间的合法权益的目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法典中的体现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根据草案对民法典中的相关条款进行调整和完善。
在本篇文档中,我们将着重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法典中的一些体现。
1. 社会公正与法律公正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公正、公平、公道,这也是我们立法制定的根本出发点。
在民法典中,保障公民权益,从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民法典中设立的无过错责任制度,即在生产活动中,如果造成损害,那么要由被损害方规定一定的证明标准,从而确定哪一方应负责赔偿某一种损害行为。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演讲稿【3套】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讲稿【3套供选】各位同志:大家好,今天有幸和大家在这里共同交流学习。
5年打磨,民法典宝剑锋从磨砺出,终于成就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实现了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
我国民法典是一部新法,对现有民事法律进行梳理、整合、完善,使之更加全面完整,更具系统性、协调性。
我国有物权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等,单行法律数量多,内容庞杂。
如今,这些法律的主要内容以及司法实践中形成的相关司法解释,共同汇聚成了这部共1260条、10万余字的民法典。
经过整理、编订之后,在划定好的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7个楼层里,民事法律各归其位,类型清晰、秩序井然。
民法典中的“民”字代表着人民至上,我们不仅要细细体会和思考背后的含义,更要时时去领悟和践行其中的真谛。
民法典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意愿。
因为它完全来自于人民的生活和实践。
无论是在生活中遇到的高空抛物、房屋价值想提前变现,还是在消费中遇到的套路贷校园贷高利贷;无论是在出行中遇到的霸座、老人倒在地上不敢扶,还是游走在网络中的q币、网络游戏装备等等,《民法典》都一一给了解答,丰富地展示了与人民相关的点点滴滴。
值得注意的是,民法典是具有生命力的,它坚持问题导向。
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自然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了解民情集中民智,民法典更好地体现人民的要求、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意志,能够真正用来解决和调节现实生活中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回应社会关切。
建立健全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以良好民法保障民事善治,是新时期继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全面总结我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将相关民事法律规范编纂成一部综合性法典,对于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法是市民法、权利法,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民法典就是要将这个总和,尽可能囊括到一部成体系的法典之中。
民法典制定体现的原理

民法典制定体现的原理
1 中国新民法典的制定
近期,中国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民法在宪法之上体现了新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精神。
《民法典》以维护公民、居民和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解决民事纠纷和促进社会秩序为重点,重新确立了新时代的民法规则,为促进我国法治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2 典型体现原理
⑴ 权力制衡《民法典》实施权力制衡机制,强调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三者要彼此制衡,共同发挥作用,维护合法权益。
⑵人民应有的权利:《民法典》也强调了人民基本权利的尊重,例如宪法保障的公民自由,以及婚姻自主权、隐私权、财产权等人民的基本权利。
⑶尊重诉讼主体的独立性:《民法典》实施尊重当事人自主权,支持因当事人之间存在关系不能主动进行诉讼,而诉讼主体或部分当事人不得以该关系为由限制其发起诉讼的原则。
3 民法典的意义
《民法典》的制定对我国法治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助于公民权利的更加稳妥的保护,实施立法的常规性和规范性,能够营造社会
安定和秩序,这不仅促进了健康的社会发展,也为更好的司法行政建立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我国根本法辨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我国根本法辨析
民法典不是国家的根本法,但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性法律。
民法典是民事法律的基础。
民法典确立了民事法律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基本规则,全面列举了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全面规定了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和民事责任制度。
公司法、证券法等商事特别法,都要根据民法典进一步修改完善。
民法典是法治建设的基础。
民法典规定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具有目的性和终极性。
民法典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民法典充分保障个人领域的权利和自由,明确保护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各种人格权益。
民法典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民法典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2021年1月1日,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经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开端实施。
这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不只是市场经济的根本法,而且在国度法律体系中居于根底性位置,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征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在新时期我国法治建立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那么,《民法典》到底是什么,它和我们又有什么重要的关系呢?
简单来说,民法典主要的任务就是维护公民的民事权益,是保证人民私权的根本法,因而它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民权维护之母”。
民法典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1200多个条文,掩盖了一个公民所能触及到的衣食住行、家庭婚姻、消费借贷、消费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事务。
有基于此,民法典也被形容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
民法典的基本理念是民法典制定及其法律规定运用的最高原理,是对民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宏观的理性认知和建构,是民法典制定中必须解决的基础性课题。
在拟订民法典草案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确立中国民法典的五个基本理念。
人权主义
所谓人权主义,是指以人权保障为最高理念,体现以人为本位、以权利为本位的价值观念,将私权利作为人权的基础权利。
人权主义是21 世纪的人文主义。
人权主义的民法典,实际上就是私权神圣的民法典,它是民法权利法性质的必然要求,即民法典全面确认民事主体的平等性及其民事权利,确保民事权利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限制或剥夺。
具体而言,民法典首先要构建科学、全面的民事权利体系,坚持除物权、知识产权实行权利法定主义外,其他民事权利尤其是人身权利,严格实行任
意主义,摒弃权利必为法律明文确认的僵化观念;其次,对不同主体的民事权利给予同等的保护,确认私力救济制度,完善公力救济制度,实行彻底的全部赔偿规则;再次,明确规定类推适用在民法上的价值及其司法适用;最后,确认法院不得以法无明文规定或法律规定不明确而拒绝审判。
意思自治
意思自治,即私法自治,是指民法范畴内,民事主体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受任何的非法干预。
换言之,民事主体得依自主的意思作出判断,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行为、自己负责,在法律所不禁止的范围内,可以自由地依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种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在因彼此间的权益发生纠纷时可以选择纠
纷的解决方式。
意思自治理念实质上就是私法上的自由理念、自由原则。
意思自治原则是市场经济方式对法律提出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中,当事人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他利用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和知识,自主地
进行民事活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享受自己行为带来的利益,承担自己行为的风险。
意思自治能确保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意思自由,使之既不受其他当事人的非法干预,也能抵御不当或者越位的国家权力的干扰,从而使市场的各种资源配置趋向优化,保障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
贯彻这一理念,民法典应当将协议、合同、契约三个概念统一,恢复《民法通则》中的合同概念,使一切民事法律行为皆受意思自治规则的调整,全面落实契约自由;在调整契约关系方面,尽可能多地设置任意性规范,使当事人意思表示的效力优于任意性规范和法律推定条款。
当然,这里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受法律和公序良俗限制的自由。
利益衡平
利益衡平是指当事人之间、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应当符合公平的价值理念。
利益衡平是古今中外立法、司法的一个根本规则,是民法精神和社会公德的要求。
舍却利益衡平,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