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西充八百壮士的唯一辛存者

合集下载

揭秘“八百壮士”最终下落

揭秘“八百壮士”最终下落

揭秘“八百壮士”最终下落全面揭秘“八百壮士”最终下落专家学者纷纷热议“八百壮士”最终下落人们为当年“八百壮士”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决心而扼腕,但在坚守了四行仓库4天4夜之后,“八百壮士”最终下落如何,却至今少有人知。

50余“壮士”孤岛劳役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副馆长沈建中介绍,我们所熟悉的“八百壮士”,是在1937年10月26日晚,守卫大场防线的中国军队第88师第524团第2营的452名官兵。

在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的指挥下,驻守位于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西撤,成功抵挡日军100多次进攻、击毙200余人后,成功撤入公共租界的,仅为368人。

他们随即被英国军队收缴了武器,软禁在当时的胶州公园附近长达4年,他们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孤军营”。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闯入孤军营,团长谢晋元被汉奸刺杀,而剩余的330多名官兵被押到上海月浦、龙华做苦力,随后又被汪伪政权押解到南京,劝降不成后全部关入南京老虎桥监狱。

“此时,日本人也转换了策略,决定将‘八百壮士’逐步瓦解、各个击破,将其分散到杭州、裕溪口、孝陵卫等地去做苦力。

其中50多人与其他1500多名国民党、新四军战俘一道,被押解到南太平洋上的小岛巴布亚新几内亚。

”根据专家们的研究与老兵们的回忆录,我们如今只能将他们随后的命运归结为如下几类:1942年8月,70名孤军士兵被抽调到南京孝陵卫做工,万连卿等8人成功逃脱。

1942年底,100多名孤军战士被派往安徽裕溪口装卸煤炭,29人成功逃脱,回到重庆的陈日升等人,要求重新入伍恢复建制遭到拒绝,于是20多人解甲归田回到家乡。

滚烫的爱国心——南充抗日救亡运动大事记

滚烫的爱国心——南充抗日救亡运动大事记

滚烫的爱国心——南充抗日救亡运动大事记发布:川北通信息网来源:本文已阅读次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发生,南充、阆中、营山、南部、西充等地民众举行盛大集会和游行,愤怒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呼吁“全国军民一致武装起来,对日抗战!”阆中成立了“抗日救亡联合会”,创办《民众周报》和《嘉陵江》油印报,南部成立了“爱国会”等,南充各地首次掀起反日侵略的怒潮。

10月10日,营山举行“洗雪国耻纪念大会”,发出通电,强烈要求驱逐日冠,收复失地,捍卫祖国领土与主权。

1932年2月,上海“一二八”事变的消息传到南充,中共南充地方党组织领导群众举行反日游行,抵制货,声援上海军民的抗战。

3月19日,南充工农商学兵各界妇女隆重举行“南充妇女反日救国大会”,号召妇女奋勇投身到抗日洪流中去。

1936年8月,成都“大川饭店事件”的消息传来,南充县城中小学生上街游行、演讲,查禁日货,声援成都人民的爱国行动。

1937年4月,范长江应邀到南充县中学作《青年的前途》讲演。

4月5日,阆中成立“阆中青年国难宣传团”等抗日救亡团体。

南充、西充、营山等地相继进行了抗日救亡宣传。

7月,“七七事变”发生。

中旬,南充各界群众数千人在果山公园隆重举行集会,愤怒声讨日军侵占卢沟桥的罪行。

8月21日,第一张《南充民众日报》出版,印数500份。

它是中共南充地方党掌握的抗日救亡宣传日报。

8月,“四川省抗敌后援会西充分会”正式成立,分会广泛动员青壮年参加抗日义勇军。

10月1日,西充各界人士欢送八百青年奔赴抗日前线。

9月18日,南充各界隆重举行“九一八事变”六周年纪念会及示威游行;要求全民动员,全民抗日救亡。

10月,党中央决定派邹风平,廖志高、于江震等人从延安反川,恢复重建四川中共党的组织。

行至广元分手后,于江震等3人前往南充,其任务是筹建中共川北工委,恢复重建川北各地党的组织,建立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抗日救亡群众运动。

12月,八路军在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传到南充,南充蚕丝改良场等单位职工,捐资缝制丝棉背心1000余件赠送给八路军,表示慰问和支援。

寻找忠魂: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回家之路

寻找忠魂: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回家之路

寻找忠魂: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回家之路19位远征军将士的英魂在游荡异邦几十载后终于回到祖国。

他们都是无名氏。

云南信息报记者段玉良摄吴缘捧着四伯吴其璋的遗像,因为墓址存疑,他此次未能迎来伯父的遗骸回国。

吴其璋(前右二)从马来西亚回国参加抗日时和当地朋友们合影。

吴其璋牺牲后被战友们抬下来。

美军摄影师为他留下了最后的影像。

吴缘的大伯于1948年拍摄的吴其璋墓。

本栏图片均由家属供图2011年9月13日,中缅边陲小城腾冲。

当护送着19位远征军将士骨灰的灵车沿着腾密公路缓缓驶过猴桥边防检查站时,那段尘封弥久的壮烈终从历史的迷雾中走进现实。

这些已经游荡异邦几十载的二战英魂,以一种生前不曾想过的方式“魂归故里”。

沉重而肃穆的仪式,祭奠一场迟到了70年的凯旋。

他们仅是长眠于海外中国军人的极小部分。

此前,他们的遗骸散落于缅甸北部的密支那、西保等地,寂寂孤冢常见于荒郊草丛,或早被夷为平地。

这是缅甸一隅中国远征军军人墓地的基本形态,也是全部情势的大抵呈现。

史料刊载,长眠于此的中国远征军军人几近10万人。

实际上,“让阵亡将士遗骸回国”的呼声由来已久。

及至本次19位将士“魂归故里”,是中国海外军人遗骸回归的首次,亦开启了中国军人海外遗骸回国的新纪元。

这是一次由民间、学界开始酝酿至军方人士、人大代表直至政府参与的回归之旅,也是一次从淡忘到确定,从迷茫到铭记的再远征。

老兵永远不死,他们终究要回家了。

寻找吴其璋两代人的不懈接力上午10时30分,护送骨灰的车队沿着腾密公路缓缓驶向腾冲。

槟榔江水轻轻呜咽,天空飘落丝丝细雨,道路两旁,行人、学生、愿者拉起“远征军忠魂归国”的横幅,肃目敬礼。

正当灵车准备驶过猴桥口岸边防检查站时,人群中起了小小的骚动。

手扶黑色相框的吴缘老人突然拦住灵车护送人员,像一个交不出作业的孩子,急切发问:“忠魂回国了,我家的忠魂呢?”一边是即将踏入国门的19具远征军将士遗骸,一边是近千名翘首以盼的迎灵队伍,老人的举动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知道他的人,都会恍然明白他的焦虑,并理解他的冒失。

铁血川军抗日故事

铁血川军抗日故事

铁血川军抗日故事作者:张凌云来源:《新西部》2015年第09期八年抗战,350余万名川渝将士,前赴后继出川参战,共伤亡64万多人。

川军参战人数之多、作战之勇猛、牺牲之壮烈,居全国之首。

在川军老兵杨应全的记忆中,草鞋川军作战全不靠武器,而是用整个肉体来打,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卫国防线。

在成都市档案馆里,至今留存着一批没有发出去的川籍将士抗日阵亡通知书。

抗战八年,近30万份阵亡失踪将士通知书陆续从前方发回四川,送达遗属手中。

但因为战时混乱,很多都没能送达。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无名英雄。

据统计,八年中共有350余万川军先后充实到抗战队伍中。

也就是说,大约每15个四川人中,就有1人上了抗日的前线;全国抗日军人中,每5个中就有1个是四川人。

川军伤亡总人数约64万,这意味着在八年中,川军每天牺牲200人。

冬天里只有草鞋穿的川军,曾被称为最糟糕的军队。

但八年抗战中,他们几乎无役不战,付出了最惨烈的牺牲,最终赢得了“无川不军”的称号。

肉搏南京光华门1937年11月13日,悲壮的淞沪会战以中国军队失利宣告结束。

从11月8日开始,中国军队分两路向南京撤退。

12月初,南京保卫战打响。

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率第二十三集团军及时赶到支援友军。

这支川中精锐不但阻挡了进攻南京日军的主力部队,还掩护了南京守城部队的撤退,为中国军队西撤和再部署赢得了时间。

川军第二十二集团军一二四师七四〇团团长何煋荣的儿子何允中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上世纪90年代初,他停薪留职,开始研究川军抗战史。

历时十年完成了《抗日战争中的川军》一书。

何允中说,川军是以血肉之躯,以“每牺牲一人,拖延一分钟”的惨痛代价,来拱卫南京城的。

浙江泗安、安徽广德是通往南京的咽喉,奉命阵守此地的川军第二十一军第一四五师师长饶国华深知责任重大。

在此和一四五师遭遇的是日军侵华主力部队牛岛增雄的第18师团,拥有4000多步兵,30多架飞机和上百辆坦克。

由于武器装备的巨大悬殊,只有川造和汉阳造步枪的“草鞋军”川军只能使用“人海战术”。

流落灵宝的陕西抗战老兵牛兴高

流落灵宝的陕西抗战老兵牛兴高

流落灵宝的陕西抗战老兵牛兴高作者:徒步者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山河一寸血。

听完校长的训话,17岁少年牛兴高热血奔涌,毅然决然走出陕南商洛深山,随三千三秦子弟赴云南参加远征军。

湘西芷江机场保卫战,青年军火线实习,刺刀白刃战杀红了眼,日本兵不敢恋战仓皇逃离,学生兵掂起枪就去追,险些被俘。

步行,坐军舰,乘火车,日夜兼程,争占东北失地,升任少尉排长。

阴差阳错,躲过辽沈战役,免遭内战炮灰下场。

动乱年代,远征军遗物是把墙挖个洞,藏在里面,用泥湖上去,才保留到今天的。

没有几个活在人世了,我年龄最小,也87岁了,有今没明的,唉!平静的农家院落里,老人长叹一口气。

一段孤独的找寻——流落灵宝的陕西抗战老兵七七抗战纪念日前夕,我们一行前往灵宝市阳平镇关峪村,慕名拜访抗战老兵牛兴高。

多日苦旱的阳平塬,竞飘了两个小时的白雨,人们的心情一下子舒坦了许多。

83岁的老人,就在这淅淅沥沥的夏雨中,回忆六十五年前的情景,刀光剑影,鼓角铮鸣,断断续续的记忆碎片,向来访者勾勒出一位老人的传奇人生。

走出深山 17岁冷娃投笔从戎1944年10月的一天,陕西省丹凤县寺坪乡刚升入初中一年级的牛兴高,与同学一起集合在学校的大操场上,乡长、连长一一讲话,慷慨激昂,但千篇一律:“狗日个小日本,忘我中华之心不死,占领长沙,占领武汉,打到潼关,封锁我国际运输线,滇西丧失,重庆危急。

蒋委员长发出号召,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山河一寸血,你们将空投到印度接受美国人的训练,你们将要到缅甸去作战,为国家效力的时候到了!”校长最后讲话,打了一个比喻:“我们国家好比一棵大树,你们父母兄弟姐妹一家人好比大树上的一个鸟巢,每一个人就好像鸟巢里的鸟蛋。

如今国家快要被占领完了,大树要倒了,鸟巢要散伙了,我们这些鸟蛋的命运将是十分悲惨的。

同学们,为国家,为小家,为鸟巢,赶快报名吧!”17岁的牛兴高听得热血沸腾,当晚回到十里外的腊塬村,向父母谈了要从军的念头。

牛的父亲知书达理,是远近闻名的开明绅士,二话没说,坚决支持,“好男儿志在四方,誓死不当亡国奴”,母亲显然不高兴,“我二娃才多大,打日本多怕怕,刚和村西头王家二闺女订婚,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打发这门婚事”母亲一夜抹泪,翻来覆去睡不好觉,第二天一早,用凉水冲洗红肿红肿的眼睛,以掩饰尴尬。

1937年800壮士出川抗日抗战胜利唯1人幸存

1937年800壮士出川抗日抗战胜利唯1人幸存

1937年800壮士出川抗日抗战胜利唯1人幸存川军抗日纪念碑资料图出征:抗日热潮涌动山乡1937年10月1日,西充县集中了抗日义勇队伍856人,李宏毅是“西充县抗敌后援会”欢送的第一批战士。

10月2日,856名西充人分编为8个连队,浩浩荡荡地列队从西充出发。

李宏毅1917年出生,出征那年才20出头。

李汝江听母亲及后来团聚的父亲说,因为参军时个头小,李宏毅差点被“退回”,他对征兵的说:“抗日不分男女老幼!我抗日决心已定,不要我上战场,当勤务兵也要跟着你们!”1937年“七七事变”后,西充县成立了“西充各界人士抗敌后援会”,“800壮士”经战前动员齐齐入伍。

1937年9月23日,占山乡逢场。

联保主任办公室门前和戏楼台上,贴上了红纸告示:“有志抗日的知识青年,参加义勇壮丁队出川抗日!凡18岁以上的青年,身体健康,有一定文化,愿意参加者,请到联保办公室登记。

出发日期另候通知。

”当时,占山乡小学老师杨益滋(后得知是中共地下党员)等人在戏楼边搭了个台子,大声呼唤:“同胞们,青年们,日本鬼子占我东北,杀我父老,奸我姊妹,抢我财物……我们不当亡国奴!参加义勇壮丁队,出川抗日光荣!”这天,占山乡人山人海。

人们赶场买卖都不做了,把杨益滋的演讲台围得水泄不通,地下党还带领学生上街演文明戏……李宏毅看得热血沸腾,当即报名参军抗日。

一周后,乡上通知报名的集合。

占山乡一共有18个年轻人报名,在鞭炮声中,他们胸戴大红光荣花进城集中。

连日来背地流泪的李妻只对李宏毅说了一句话:“要写信回来啊!”见妻子满脸的泪花,李宏毅扭头就走。

李汝江说:“母亲后来告诉我,当时她已怀起我,身体不好,还抱着姐姐,悄悄去公路看父亲。

”公路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妻送夫,父送子,兄送弟,场面壮观,还有送水果、送熟鸡蛋的,一群缝纫工人抬了几笼热包子,热情得给义勇队分送,还说:“你们先走一步,我们随后就来!”前线:西充壮士一去不复返抗战惨烈,“800壮士”相继牺牲。

浴火永生——抗美援朝烈士伍先华雄姿之光

浴火永生——抗美援朝烈士伍先华雄姿之光

■ 蓝帆浴火永生——抗美援朝烈士伍先华雄姿之光重建后的伍先华烈士旧居 ▲035伍先华烈士铜像 ▲江苏省,英雄伍先华曾经战斗过的某部队,“伍先华班”官兵已成为某部队争先立功的模范集体。

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那些守护英雄的年轻人说,青山处处埋忠骨,松柏葱葱祭英魂。

纪念碑两侧松柏下,长眠着牺牲在朝鲜战场的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杨根思,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孙占元……伍先华烈士是和他们一样的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采访这位英雄的曾经,从遂宁到丹东鸭绿江边,再到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追随英雄的历程中,心中一直翻卷着朝鲜战场的战火硝烟,回响着英雄的豪言壮语、忘我牺牲的悲壮景象。

忆往昔,中华民族荜路蓝缕,艰苦卓绝;中国大地水深火热,民不聊生;峥嵘岁月,积贫积弱,竟然惨遭豺狼觊觎。

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赴朝作战的中华儿女响应党的号召,保家卫国,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支援朝鲜人民维护祖国安全,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1950年,美帝国主义把侵略的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力薄弱,百废待兴。

值此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以非凡气魄和胆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

1953年7月27日,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也成为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财富。

为了这场正义的战争,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献身朝鲜战场!这里,我们将共同回望铁血豪杰催人泪下的故事。

我们将共同回望出生在四川遂宁的英雄儿女伍先华舍生忘死、毅然与敌人同归于尽、确保战斗胜利的悲壮雄姿。

第一章 昨天遂宁何处曾安宁一“遂宁”作为地名,始于东晋。

东晋曾与十六国并存,而遂宁属于十六国中的成汉国。

当时,各国统治者之间连年混战,成汉国统治者内部也为争权夺位斗争不息,人民痛苦不堪。

公元347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大败李雄遗部……结束了四川长达50多年的混战。

(1)壮士一去:牺牲最巨的川军抗战悲壮史记

(1)壮士一去:牺牲最巨的川军抗战悲壮史记

(1)壮士一去:牺牲最巨的川军抗战悲壮史记1937年寒冬,四川西充,一个位于川北偏远的小镇上,随处可见前来报名参军的青年。

短短一天时间,有800多人报名参加了“义勇壮丁队”,并奔赴抗日前线。

8年抗战下来,这800多人没有一个能回来,全部牺牲殉国.整个抗战期间,四川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均居全国之首。

350多万军人出川抗战,每五六个国军士兵当中,就有一个是四川人,为此在抗战中有“无川不成军”的美名。

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正面战场,参加过几乎所有的大型会战,64万四川男儿把尸骨留在了异乡.1945年10月8日的《新华日报》,有篇文章这样评价四川民众对抗战的贡献:“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是尽了最大最重要责任的……仅从这些简略统计,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付出多少血汗,多少血泪,多少血肉之躯!”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一个月后,四川易帜,刘湘归顺国民政府,由于刘湘是经过削平群雄统一四川的,因此十年来,一直与中央暗中较劲、保持半独立状态。

那么,刘湘这个“地头蛇”后来如何肯出川迎战外寇?又为何被后世称为“中华民族最不该忘记的人”?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四川省主席刘湘就给蒋介石发电报,呼吁全民总动员一致抗日。

刘湘宁死不做亡国奴,8月7日,成都凤凰山机场,刘湘带领川军将领赶往南京开国防会议,一万多人前来送行,他们把“川人抗战请愿书”递到了刘湘手中。

刘湘感慨万千,喊出了“倾全川之力,支持抗战”。

他决定为抗战,将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四川,拱手全部让给国民政府。

很多川人都劝有病在身的刘湘留在四川养病,遥控指挥部队。

刘湘却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甚不光彩,如今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我们要以日本人的血。

洗清四川军人的耻辱。

”川军离开家乡奔赴抗日前线,场面威武雄壮,浩浩荡荡。

川军出川队伍中打出了一面“死”字旗,很多军民看到后热泪盈眶,这是怎么一回事?死字旗原件早已丧失,在北川县文化馆内存有一面根据推测而作成的复制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访西充八百壮士的唯一辛存者
《南充地方革命斗争史》记载,1937年10月1日,800余名西充热血男儿背负家乡父老厚望,肩扛“为民先锋”、“抗战到底”两面旗帜,告别亲人,开赴抗日战场第一线。

他们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史称西充八百壮士。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战死沙场,以身殉国。

幸存下来并返回西充的,只有一人......
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7月上旬的一天下午,本报记者几经辗转,在西充县城一间普通民房里,拜会了当年八百壮士中唯一的辛存者李宏毅老人。

89岁高龄的李老现住西充县生资公司宿舍。

虽然年岁已高,又身患癌症,但他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步伐矫健。

一见面他就说,托共产党的福啊,现在国家每月给1400元生活费,医药费也实报实销;我天天锻炼身体、整理文史资料,真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啊。

一位老人就是一部历史。

随着采访的深入,李宏毅老人带着我们,走进了60多年前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抗日热潮涌动山乡
1937年“七七事变”后,西充县成立了“西充各界人士
抗敌后援会”。

占山场小学教员李献琛、杨益滋,车龙场小学教员王超等人,在场镇乡村昼夜奔波,到处张贴标语。

漫画,还用说唱、表演等方式动员抗日。

他们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动员西充有志青年,参加义勇壮丁队。

1937年9月23日(农历八月十九日),占山逢场。

联保主住办公室门前和戏楼台上,贴有红纸告示:“上峰通知,有志抗日的知识青年,参加义勇壮丁队出川抗日!凡18岁以上的青年,身体健康,有一定文化,愿意参加者,请到联保办公室登记!”
杨益滋在戏楼边搭了个凳子,大声呼唤:“同胞们,青年们,日本鬼子占我东北,杀我父老,奸我秭妹,抢我财物......我们不当亡国奴!参加义勇壮丁队,出川抗日光荣!”人们连买卖也不做了,听演讲的人将戏楼围得水泄不通。

农历八月二十日,是占山古佛庙会。

西充龙泉场何老二等率领安乐院学生来街上演文明戏,观众人山人海。

当演到日本兵拿着刀向中国妇女劈去时,人属中愤怒地连续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我们不当亡奴”
“古佛会”成了抗日动员会,当天就有10多名青年报名参加义勇壮丁队。

第二天,龙泉场人何注江(中共地下党员)也来赶庙会,动员人们说:“出川抗日,是青年报国立功的好机公。

各党派联合抗日,一定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李宏毅当时20岁出头,刚从西充县立高等小学毕业,但已经是一个一岁女孩的父亲了,妻子又有了身孕。

听了抗日宣传动员,他下定决心,义无反顾地告别了父母和妻女,出川抗日。

此一去26年,直到1963年才转业回乡。

八百壮士开赴前线
李宏毅老人回忆,当时仅占山场就有18人踊跃出征。

9月30日,联保主任李安民、李献琛老师及场上几个士绅,专门办了几桌酒席欢送他们。

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18名青年胸戴光荣花进城集中。

10月1日,西充全县集中了义勇壮丁队856人。

下午开欢送大会,大会主席台横幅写道:“西充县各界人士抗敌后援会欢送第一批义勇壮丁出川抗日大会”
10月2日,856名西充壮丁分编为8个连队,浩浩荡荡地列队出发。

公路上站满了送行的人,有送水果的,有送孰鸡蛋的,还有几个缝纫工人抬了一笼热包子,热情肝向壮丁门分送,说:“你们先走一步,我们随后就来!”
阵阵鞭炮声伴着激荡人心的口号声中,妻送夫,父送子,兄送弟,场面壮观,气氛热烈。

李宏毅的妻子也挺着大肚子前来相送,夫妻俩相对无言。

看着妻子满脸的泪花,李宏毅扭头就走,夫妻二人从此天各一方。

直到1953年,李宏毅
从重庆的第二步兵高级学校调至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时,妻子才带着一双儿女从西充老家来到冰城,一家人在分离17
年后始得团聚。

到了南充,专员公署派人来巡视和检查。

李宏毅和几个小个子站在队列后边。

检查人员说“你们还小,转去,等两年再来!”
李宏毅着急了,他大声说:“不分男女老幼都要抗日嘛,我们抗日报国决心已定,当不了战斗兵,当勤务兵也要去!”检查人员很感动,连声说:“好,要得!”
最终,856人的西充壮丁,仅一人因查出身体有病被退回,其余855人在南充滞留一天后,步行至合川,再乘船顺江而下到了重庆。

李宏毅老人回忆,当时接收他们的,是军政部壮丁第三十三大队,将一行人安置在酱园铺仓库里,不久转入唐家院受训。

到了年底,西充义勇壮丁全部被补充到川军四十九军二十六师,编成野战补充营,开赴江西景德镇石门街训练。

壮丁们苦练杀敌本领,技术均达到了优秀等级。

西充“锤子”一战成名
李老回忆,初入军营,西充壮丁给人留下的是性情躁与好争斗的印象。

他们经常聚在一起,一语不合,开口闭口就是“老子”、“锤子”,让人听了很不是味道。

于是,一个带贬
义的外号产生了,队伍里每每看到西充士兵,其他官兵就称他们为“锤子”。

然而这“锤子”后来竟渐渐演化为褒义的称谓和至高的荣誉。

在正面接敌后,西充士兵在战场上剽悍与善战,他们敢打硬仗,敢打恶仗,很快赢得了官长的青睐与战友的软佩。

尤其是师长王克浚,对被称着“锤子”的西充士兵喜欢得不得了。

凡是遇到久攻不下、久战不决的时候,他总是要从师指向各个单位发出指令:“喂你那里还有多少,‘锤子’,赶快放到我这里来,组成敢死队,给老子顶起!”
在第二次南昌战役中,四十九军军长陈安保阵亡。

战斗最紧张之时,已任重机枪连排长的李宏毅接到上峰命令,由他这个“锤子”排头,带领重机枪连的士兵全拿起步枪去最前沿。

当时有的士兵不干了,说什么我们的职责是坚守重机枪阵地,凭什么这个时候要去冲锋?李宏毅掼下军帽,大呼一声“锤子!”端起机枪就冲进敌阵,战友们一听也来了精神,纷纷跟排同等的杀了进去。

就是这个冲锋,李宏毅找回了军长陈安保的尸体。

二次南昌战役结束后,全师的表功会上,受到表彰的有22人,其中西充籍官兵就有11人。

此役,西充“锤子”名声大震。

李宏毅在战场上考入黄埔军校,专攻美军战术。

一年后返回部队,不久升任营长。

是当年西充八百壮士中提升最快的,因此被人称为“大锤子”。

在八年抗战中,西充义通壮丁没有一个开小差的。

到参加
浙江“绍兴战役”、江西“上高战役”及“浙赣战役”时,西充壮丁大都担任了连、排长,在全师第一线起骨干作用。

多年的残酷战争,他们伤亡也很大,八百西充壮丁死伤殆尽。

1943年,“西充县抗敌救援会”在肃王庙立了一个木质纪仿碑,以示家乡父老对他们的怀念。

“龙衢战役”后,川军二十六师打得只剩几个人,战功赫赫的西充“锤子”,也只有李宏毅一人了。

到1945年8月9日进攻浙江分水县城,李宏毅率一个加强营从敌后插入分水县城与敌巷战,身负重伤。

在担架上听到老百姓欢呼胜利之声和鞭炮声,才知道这是他的最后一战。

而他自己,也是最后离队的一个西充义勇壮丁了!
血泪深仇永世不忘
在采访中,李老概括介绍有关西充壮丁伤亡的情况。

从1938年夏开始,西充壮丁正面接敌。

他们在江西湖口阴家山和日本鬼子作战。

是役,西充壮丁伤亡10余人。

1939年6月攻南昌,西充壮丁伤亡100余人。

1940年8
月再攻南昌,战斗异常激烈。

四十九军军长陈保安阵亡,二十六师师长刘雨卿负伤。

西充壮丁在此役中伤亡300多人。

李宏毅老人说,两次攻南昌阵亡的川军官兵尸骨,都埋在异乡的江西进贤县梁家渡二十六师阵亡将士公墓里内。

为追
悼同乡战友,幸存的西充壮丁凑钱买了香烛奠品,派他和李利民。

何益中等为代表前往公墓祭奠。

李宏毅他们焚香化纸,号啕痛哭,他们宣誓:“要为亲人报仇杀敌,绝不辜负西充父老的嘱托!”
时至今日,面对记者采访,言及鬼子的暴行和同胞的惨景,李老仍然是义愤填膺。

老泪纵横。

他说,当年的小日本地没有四川在,人没得四川多,却胆敢兴风作浪,妄图称霸亚洲。

八年抗战把它龟儿子打成了烂摊摊。

如今又有人贼心不死,图谋不轨。

我马上90岁的人啦,当年在战场上,由我亲手杀死的鬼子,数都数不清。

我要用亲身经历告诉每一个人,谁敢来欺负我们中国,是绝对没有好下场的!
李宏毅,西充县占山人,当年西充八百义勇壮丁之一。

在国民党军队中历任排、连、营长。

解放战争中起义后,先后在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校任合作战术教员。

1963年转业至西充县生资公司工作,现离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