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 文言文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三语文课外文言文十篇含答案)

初三语文课外文言文十篇含答案)

一程氏爱鸟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

武阳君1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

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2可俯而窥也。

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

此无他,不忮3之诚,信于异类也。

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

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

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选自苏轼《东坡杂记》)【注释】 1 .武阳君:苏轼的母亲。

2. 鷇:初生的小鸟。

3. 忮:凶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1)信.于异类也()(2)去.人太远()2、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4、联系上下文,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2分)5.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2分)二太祖视事东阁,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

参军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

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

”大祖喜曰:“此言甚善。

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

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

”乃赐之币。

【注】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

浣濯:洗涤。

参军:官名。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1)此言甚善.()(2)信.能尽忠于我也()2、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4.太祖“”的神情和“”的决定,表明他对宋思颜的赞赏。

(用原文词语回答)5、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是怎样的?三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附参考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附参考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附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节选自《孙子兵法》)材料二: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

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

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

毅归赵,燕军共忿。

单复宣言曰:“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

”燕人闻之,如其言。

城中人见齐诸降者悉劓,皆坚守,唯恐见得。

单又宣言:“君惧燕人掘君城外冢墓,戮先人,可为寒心。

”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

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

燕皆呼“万岁”。

田单乃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

”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

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

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夜大惊。

牛尾炬火光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

(摘编自《智囊·兵智部·田单》)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牛尾A炬B火光C炫耀D燕军E视之F皆龙文G所触H尽死伤。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推荐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通用9篇)上学期间,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通用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篇1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蓉①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④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注释】①刘蓉:清朝桐城派古文家,代表作有《养晦堂文集》等。

②浸淫:逐渐蔓延、扩展。

③踬:被东西绊倒。

④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题目: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⑴ 思有弗得()⑵ 命童子取土平之()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A.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屋子,怎会有空闲治理国家呢?B.这件屋子还没整理好,是因为不知如何治理国家?C.连屋子都不能整理好,怎么让天下像家国一样呢?D.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整治,你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1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君子求学,贵在(4分)A.思学并重的正确方法。

B.勤奋刻苦的端正态度。

C.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D.学习过程的完整参与。

答案11.(1)得到,获得(2)填平 12.(4分)D (选C得2分)13.(4分)C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篇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14分)范文正公仲淹贫悴①,依②睢阳③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

会术者病笃④,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⑤,内⑥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⑦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⑧我收之,今汝成立⑨,当以还汝。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1黔之驴柳宗元黔①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②,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③,以为且噬④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⑤,荡倚冲冒⑥,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⑦大?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①黔(qián):地名。

②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③遁(dùn):逃走。

④噬(shì):咬。

⑤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

⑥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

⑦跳踉(liàng):跳跃。

⑧?(hǎn):虎怒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异:__________________(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加粗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B.驴不胜怒,蹄之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蔽林间窥之3.翻译下列句子。

技止此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异,特殊、特别。

只要是特殊的近义词即可。

(2)去,离开。

2.C3.本领不过这样罢了。

意思接近即可。

4.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

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2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书低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书低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书低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1.《书低》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书低》一生赁僧房读书,每日游玩,午后归房,呼童取书来。

童持《文选》,视之曰:“低。

”持《汉书》,视之曰“低。

”又持《史记》,视之曰:“低!”僧大诧曰:“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

俱云‘低’,何也?”生曰:“我要睡,取书作枕头耳!”一个书生,租借僧人寺院的房屋读书,但每天都外出游玩,午后回房,呼唤书僮取书来。

书僮拿《文选》,书生看了说:“低。

”拿《汉书》,书生看了说:“低。

”又拿《史记》,书生看了还说:“低!”僧人大为奇怪,说:“这三部书,只要熟读其中之一,都足称饱学之士了。

全都说它们‘低’,为什么啊?”书生说:“我要睡觉,取书做枕头罢了!”2.求10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202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道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记为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

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

(18题)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和参考答案

(18题)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和参考答案

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一)王子猷见戴安道王子猷①居山阴②,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③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④,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何必见戴[注释] ①王子猷:书法家王羲之之子。

②山阴:今浙江绍兴。

③《招隐》:左思的一首田园诗。

④剡:读shàn,今浙江嵊县。

1、解释加点的词。

①人问其故.②兴尽而返.2、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译:3、试举例说出王子猷的性格特点。

4、给下列句子断句。

王曰吾本乘兴而行何必见戴(二)司马光逸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③间画以为图。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年甫冠④性不喜华靡⑤闻喜宴⑥独不戴花,同列⑦语之曰:“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注释】①凛然:稳重的样子。

②指:同“旨”,主要意思。

③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

④甫冠:指刚满二十岁。

⑤华靡:奢华。

⑥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⑦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 退.为家人讲() (2) 光持石击瓮破.之() (3) 同列语.之曰()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4. 给下列句子断句。

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三)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

2024南京二模语文试题逐题详解(附文言文详注)

2024南京二模语文试题逐题详解(附文言文详注)

2024南京二模语文试题逐题详解(附文言文详注)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概括:材料一共有4节,分别从历史观念、中国气候史研究、全球气候波动的关联性以及科学证据的角度,对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分析。

材料一:(摘编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有删改)材料二:第一节:竺可桢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法第二节:竺可桢对中国历史气候的研究第三节:竺可桢的研究成果及其意义(摘编自徐飞、江增辉《中国传统学术资源的现代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学者中,沈括最早对历史时代气候的恒定性提出了质疑。

B.在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小循环里,寒冷波动趋势总是自东而西。

C.受西伯利亚的高气压控制,中国和欧洲两地的冬天可能冷暖不均。

D.东西方国家同样存在难解的历史气候变迁问题,如冰川进退遗迹。

正确选项: C解析:C选项,“受西伯利亚的高气压控制,中国和欧洲两地的冬天可能冷暖不均。

”这句话与原文中的描述相符:“因为这两个区域的寒冷冬天,都受西伯利亚高气压的控制。

如西伯利亚的高气压向东扩展,中国北部西北风强,则中国严寒而欧洲温暖。

相反,如西伯利亚高气压倾向欧洲,欧洲东北风强,则北欧受灾而中国温和。

”A选项: 原文中提到沈括怀疑历史时代气候的恒定性,但没有明确指出他是最早的。

B选项: 原文中提到“任何最冷的时期,似乎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寒冷波动向西传布到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但没有说“总是自东而西”。

D 选项: 原文中没有提到“东西方国家同样存在难解的历史气候变迁问题,如冰川进退遗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据研究结论,殷商以前的年平均气温和一月温度都高于现在,可见五千年来的中国气候由热而冷的渐变趋势。

B.十七世纪,中国的寒冷比欧洲早了五十年,可能是因为寒冷的传布往往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到欧洲大西洋海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部分婆媳微博过招20.逗号、问号(,?)21.小米借助微博和婆婆沟通,委婉地表达自己对婆婆的感激之情22.(1)借微博窥探小米早饭时对小米“指桑骂槐”(或者扳着脸数落小米)(2)小米在微博上夸赞婆婆做菜手艺高小米在微博上简单介绍自己工作性质及其苦楚23.(1)形象地写出了小米和婆婆过招后成功地化解了和婆婆之间的尴尬而感到开心(2)与文章开头小米的“苦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4. C梅蒂太太的上帝一20.(1)裕 (2)C21.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22.(1)表示特殊含义,写出了邻居们对梅蒂太太理解和爱戴(2)梅蒂太太给小乔娜买生日蛋糕、梅蒂太太送邦妮新的羊皮手套、梅蒂太太送玛丽一头奶牛。

(3)插叙补充交代了梅蒂太太的经历和愿望,为下文邻居们感恩回报、帮助她实现再去看一次大海的愿望做铺垫。

23. D B或C其次20.融21.反问强调了雪下得大,约好的老太太是不会出门的。

22.(1)“我”决定替妻子冒雪出门买水仙球。

(2)没有看到老太太,只看到一位老大爷在卖水仙球。

(3)意外(4)感动(5)决定大声地告诉老大爷他没有白等。

23.老太太是善良、诚信的人。

当她得知“我”的妻子要买春节开花的水仙时,坚持不把卖剩下的晚开花的球株卖给她,并相约第二天中午再带来。

为了实现诺言,老太太坚持让老伴冒雪等顾客来买水仙。

24.C(根雕眼镜20.(1)经(2)冒号(:)21.发现学生的成绩下降知道真相,用巧妙的方式送给他一副眼镜那个学生的成绩又恢复如初,并考上一所名牌大学22.担心学生不愿接受老师的帮助;呵护(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24.C童年随之而去19、懂得多、好奇心强(善于发问、质疑)20、插叙一:家庭教师不许我“吟风弄月”我誊抄家庭教师修改的文章让母亲评判(我对家庭教师布置与修改的作文不满)插叙二:名窑碗的来历及我对名窑碗的珍惜。

21、因为我并不认同她们的话。

“我”认为听懂了和尚的念经没什么了不起的(她们并不关心“我”真正的疑问:和尚怎么住在尼姑庵里?);我并不喜欢当时的家庭教师(举人老爷)。

(体现她们对“我”的不了解,不知道“我”真正喜欢什么。

“调侃”的词义不作评分标准。

)22、A23、环境。

暗示名窑碗失而复得后“我”舒畅的心情,为下文碗得而复失作铺垫。

24、B D其次天职20.玷21.夸张突出了海尔曼声音的坚定有力和他精神的感召力强,表现了海尔曼的爱国主义精神。

22.(1)“一天夜里”)(2)海尔曼给偷他东西的小偷做手术。

.(3)“又一天”(4)“医生在手术室里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忘记的是个人恩怨。

”(5)仁慈、宽容(6)海尔曼用手术刀刺死了盖世太保的性命。

(7)“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23.D24.海尔曼牺牲自我的勇敢壮举,使人们对这个仁慈宽容的医生更加崇敬和爱戴,所有的波兰人民都在哀悼他;同时激发出了人们强大的反侵略、反法西斯的斗志和力量。

绵延二十一日的宴(有改动)20.(1)秘 (2)(业务)繁忙,饱和,繁多)21.环境第④段:渲染了当时因为谈及死亡而显得凝重的氛围。

第○16段:烘托出“我”聆听故事到此刻越来越关切/越来越不平静的心情;表现出白发医生的故事逐步走向高潮22. (1)再做一桌菜(2)没有厨房(3)联系医院厨房,为她空出一个火眼(4)白发医生亲自作为食客(5)体力不支一次做不出整桌菜(6)告诉助手,无论多久要一起坚持23.此题相对开放。

该观点确实能作为白发医生的“绝招”,能适当结合画线句和第○14段内容,能将观点与内容通过有效分析衔接在一起角度:(1)他的确是竭尽全力帮助患者实现心愿;(2)他能理解患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3)他具有非同一般的意志力。

24. A哦,妈妈……20.腾挪21. (1)体现了儿子的叛逆,更体现了母亲工作辛苦、报酬少,以及她面对儿子的束手无策(2)与第⑧段的情节呼应,为女搬运工的伤心哭泣做铺垫,从而引发“我”回忆年少时不体谅母亲22.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因儿子不懂事而痛苦的表情,从而体现了母亲生活的艰难23. “我”使她干上了卸车这个相对轻松的活既同情她,更想到了自己年少时的倔强,不能体谅母亲,为此而深感愧疚 24. C B其次那一漏,我心中的痛20.痊愈21.插叙补充交代了兄弟俩品学皆优,父母引以为傲;家境贫寒,母亲苦苦支撑,并为下文哥哥遭意外后母亲受到打击作铺垫。

22.夸张突出表现了“我”因母亲得病及自己的过失行为而感到伤痛、自责感情的程度之深。

23. 犹豫(迟疑)、羞愧担心别人知道我有一个得精神病的母亲深深自责意识到“我”的举动欺骗了阿姨,背叛了母亲及自己的感情。

24. A一面20.虐 21. C22. (1)写出了“我”对鲁迅的信任和仰慕(2)与下文见到鲁迅本人后的惊喜表现相呼应,在情感上作了铺垫23肖像(外貌)生动地表现了鲁迅虽然消瘦但精神依然饱满的状态第一次是与陌生人初次见面时的打量,第三次是带着惊异、感激之情的近距离观察24. B C其次尘世小暖19.肖像细致地写出老人工作时的辛劳。

20.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内心的情绪波动非常强烈,体现了我对老人的感激之情21. (2)我送老人旧报纸;(3)老人送我玉米面;(4)老人给我送烙馍叮嘱我多吃饭。

22. B D其次 C再次最好的圣诞礼物19.祈祷20.(1)讨厌 (2)老人坐在餐厅门口旁边等我们 (3)老人温柔怀抱埃里克(4)愧疚、自责21.肖像描写细腻描绘了老人的脏与贫困、落魄,反衬老人的善良、慈爱,同时交代了“我”及餐厅里众人对老人产生讨厌之情以及“我”用世俗的眼光去评判老人的原因。

22.(1)①指“我”给了老人亲近孩子的机会,让他感受到了埃里克给他的爱与信任,获得了精神的抚慰;②表达了老人对“我”的感激之情。

或①埃里克给老人的拥抱;②埃里克给老人的爱与信任,精神的抚慰。

也可。

(2)孩子用他纯洁的心灵感受老人对他真诚的爱,而“我”却用世俗的眼光以貌取人。

23.D B A那些美丽,无关金钱20.跋涉21.动作肖像表现了蕊蕊重新见到爸爸时的天真、简单的快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生活中无关全钱的美丽瞬间。

22.人与人之间抛开金钱、利益考量,纯粹地生活,享受亲情的美好。

23. (1)和家人一起步行去美术馆看展览,蹦着又倒回来搀扶老人(2)有触动与思考(3)听家人回忆那些美丽瞬间,在被窝中回昧(4)感觉甜蜜又幸运24. C D欣赏是一道绝美的风景20.梦蝶和“我”在列车上遇到小偷行窃,梦蝶帮助追回丢失现金,不求回报的事21.以花喻人(或烘托人物形象、借物喻人),赞美梦蝶朴实、善良、机敏、正直等品质;引出下文22.肖像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小偷凶狠的样子,为下文写胡梦蝶的勇敢、机敏作铺垫。

23.⑴无声却愤怒地目睹小偷作案(或偷窃);⑵小偷离开后迅速叫来乘警,叫醒当事人;⑶向乘警指认出小偷,追回丢失的现金文言文部分(六)唐临为官11.(1)恰逢(2)抵充12.(3)B13.惧其逸14.为囚及其妻儿着想敢于担当囚人按时回到监狱(囚至时毕集县狱)(七)伯夷叔齐(四)11.等到……时使……离开12.B13.孝仁14.C (B D)其次(八)东野稷败马11.(1)拜见 (2)尽12.D13.马的力气用完了,还在强求它拼命奔跑14.①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极限,超过必败。

②做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为,否则物极必反。

③凡事要有一个度。

(九)11.(1)到……去,拜访 (2)议论、谈论12.A13.寒温而已14.寡言沉稳(寡言、说话少、沉稳)、处变不惊。

(或镇定自若、遇事不慌乱等(十)11、(1)A (2)D12、(苏轼)听到古今盛衰的历史,总能说出其中的要义。

13、出人头地 14、C(十一)年羹尧用兵11.(1)原因、缘故 (2)距离12.B13.飞鸟振羽声14.(1)正确判断敌情(2)果断、迅捷地出击敌人(十二)11.(1)送给/馈赠/给予 (2)最后/终于 12.B13.非其义一毫不取/(傥)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14.(1)周日章品行正直高沽/学问好,令人尊敬(2)周日章家境清贫/缺衣少食,大冬天仅以纸裘御寒。

(十三)吕僧珍为官11. (1)谋求,追求(2)返回 12. A13.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不可妄求。

14.不谋私利(公私分明)(十四)11. (1)热水(2)原因,缘故12. BA、D13.四方征索14.只要勤奋苦学并持之以恒,终会有所成就(十五)陆游筑书巢11. (1)看(看见) (2)能够、可以12. B13.乱书围之,如积槁枝14. AC、D其次(十六)11.(1)正好,恰巧。

(2)擅长。

12.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

今汝成立,当以还汝。

或今汝成立,当以还汝。

13.B14.为人诚信,不贪恋钱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