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历史岳麓版一轮练案24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 岳麓版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与成语“背井离乡”“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封建土地所有制,分割的方块田形似井字,条理有序,与材料符合,故选A项。
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A.周王B.贵族C.平民D.奴隶,材料描述的是井田制的状况,井田的所有权属于国王,但主要由贵族占有,是国有制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故选B项。
3.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和大夫出”B.“废井田,开阡陌”C.“相地而衰征”“履亩而税”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为畎亩之勤”是指作为祭祀的牛成为耕地之牛,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4.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A、B、D三项均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
5.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徭役和兵役。
这种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B.均田制C.私田制D.公田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故B项正确;由材料“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徭役和兵役”可知,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故C项错误;该土地制度是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不是公田制度,故D项错误。
6.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
”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A.村社式经营B.田庄式经营C.自耕农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该经营方式是租佃式经营。
7.下列图表(注: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佃农对地主的依附程度)能体现佃农与地主依附关系发展的是( ):从人身依附→租佃契约→没有契约的雇佣,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减弱,结合图示可知B项正确。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岳麓版必修2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周礼》曾这样记述西周时期的某项土地制度,“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
”下列有关材料中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属于奴隶制土地国有制B.受封者要向皇帝缴纳贡赋C.农民在土地上集体耕作D.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转让解析:从材料中的“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以任地事而令贡赋”等信息可知这是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它是一种土地国有制,A项正确。
B项错在“皇帝”,C项错在“农民”,D项错在“自由买卖和转让”。
答案:A2.《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
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解析:“田里不鬻”意为不允许土地买卖,这说明当时的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它存在于夏商、西周时期,A项正确。
答案:A3.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 )A.维护井田制B.重农抑商C.保护私有财产D.限制土地兼并解析:“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反映了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这是保护私有财产的体现,C项正确,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私自”带有不被人所知的意思,而土地兼并不是偷着干的事,D项错误。
答案:C4.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由图片内容可知,这一块地上有6人在劳作,其中4人翻地,后面跟着两人播种,这反映了集体劳作的情形。
汉代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庄园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因而出现了图片中的情形,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图片情况,排除。
2019-2020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课时同步练习卷: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北魏实行均田制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实行均田制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2.北宋建立不久,宋太宗对宰相说:“井田之制实为经国之要道,后世为天下者,不为井田,则贫富不均,王化何由而行!”这段话反映出北宋初期( )A.社会秩序安定B.土地兼并严重C.推行均田制D.井田制度得到恢复3.在古代中国,统治者曾采取过均田、按照田亩的多寡征收赋税等多种措施来阻止土地兼并,但这些措施都没有达到目的,主要是因为这些措施( )A.遭到大土地所有者的强烈反对B.没有得到农民的拥护C.不能从根本上触动土地私有制D.遭到地方政权的抵制4.南宋士大夫袁采在其家训《世范》中强调:“人有田园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代( )A.政府重视对土地兼并的抑制B.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C.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D.租佃关系占据主导地位5.《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C.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D.重农抑商政策的推动6.《战国策》载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鬻”的原则。
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7.钱穆的《国史大纲》中记载:“此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B.封建土地私有制C.均田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恢复C.均田制受到破坏D.“市”突破空间限制9.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宋廷明确规定:今后“私下分田客”当每年收田毕日,可不必取得主家的凭由,商量去住,各取稳便。
部编岳麓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同步练习题

部编岳麓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同步练习题岳麓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同步练习题一、选择(共20题,共0分)1.以下对我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初税亩②井田制?③均田制?④屯田制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2.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战国时代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3.“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材料及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A.原始社会晚期B.夏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朝4.周朝初年统治者实行井田制的主要意图是A.实行土地国有制B.与分封制相配套实施C.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D.分封功臣、贵族和王室人员5.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土地制度是(? )A.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C.封建君主土地私有制D.封建自耕农土地私有制6.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礼乐征伐自诸侯和大夫出”B.“废井田,开阡陌”C.“相地而衰征”、“履亩而税”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7.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以下最能反映这个特征的是A.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B.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C.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D.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8.《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法律答问》有这样一段记载:某甲的马因为管理疏忽,跑到别人的田里吃了庄稼,因而引起纠纷,“(马)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论当及赏(偿)稼”。
这说明A.当时已用法律手段保护土地私有B.当时的法律已经健全完备.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D.自耕农拥有小块土地和牲畜9.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D.贵族争夺土地的斗争10.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11.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2019历史同步新增分方案岳麓版 必修2 能力达标检测(二)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能力达标检测(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诗经》中描述的“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现象直接表现了西周时期()A.宗法制崩溃B.井田制盛行C.礼乐制遭到破坏D.分封制瓦解2.“初税亩,初者始也。
古者什一,藉而不税。
初税亩,非正也。
”对这段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A.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公开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C.初税亩废除世卿世禄制度D.标志着井田制的彻底结束3.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不断变化,以下有关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实质是一种土地公有制B.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C.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全面肯定了土地私有制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形式,自唐代开始实行4.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
”上述言论()A.指出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5.汉唐制定的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缓解C.自耕农逐渐衰退D.土地兼并得以缓和6.明代著名清官海瑞认为,欲求天下安定,就一定要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
这反映出明代()A.土地兼并严重B.小农经济的弱化C.商品经济发达D.井田制得以恢复7.宁成为西汉酷吏,《史记》记载(宁成)“买陂田千余顷,假贫民,役使数千家,致产数千金”。
这反映的是()A.自耕农式经营B.千耦其耘式经营C.庄园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8. 乾隆时期御史杨锡绂在《陈明米贵之由疏》中说:“近日田之归于富户者,大约十之五六。
旧时有田之人,今俱为佃田之户。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B.市民阶层崛起C.货币地租盛行D.政府不抑兼并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课后同步训练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
这种做法实际上(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2.《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小农经济发展完善C.井田制趋于瓦解D.土地兼并严重3.我国的土地税可追溯到春秋末期鲁国的“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
国家开始征收土地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A.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B.不利于有效利用土地C.开始出现私有土地 D.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4.《商君书》云:“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
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上述主张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租佃关系的确立和发展D.秦国实施重农抑商政策6.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分封制的瓦解B.铁农具、牛耕的使用C.各国的税制改革D.小农经济的出现7.《汉书·食货志》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这段话主要反映了( ) A.土地兼并的危害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自给自足的落后性D.土地私有的合理性8.《左传·昭公四年》中载:“桓公曰:‘伍鄙(人民)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材料中“相地而衰征”的实质是( )A.按照土地的多少和好坏而征税B.有利于调动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C.所有制形式的变更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9.北宋大文豪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岳麓版高中历史课后同步训练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 2 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 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
这种做法实际上(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2.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小农经济发展完善C.井田制趋于瓦解D. 土地兼并严重3. 我国的土地税可追溯到春秋末期鲁国的“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 。
国家开始征收土地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A.使土地私有合法化B .不利于有效利用土地C•开始出现私有土地D .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4•《商君书》云:“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
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上述主张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租佃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D.秦国实施重农抑商政策6. 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 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分封制的瓦解B.铁农具、牛耕的使用C•各国的税制改革 D.小农经济的出现7•《汉书•食货志》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这段话主要反映了()A. 土地兼并的危害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自给自足的落后性 D. 土地私有的合理性8. 《左传•昭公四年》中载:“桓公曰:‘伍鄙(人民)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材料中“相地而衰征”的实质是( )A.按照土地的多少和好坏而征税B.有利于调动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C.所有制形式的变更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9. 北宋大文豪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 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每课一练(岳麓版必修二)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每课一练(岳麓版必修二)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下列对其认识错误的是( )A.公田归贵族所有,私田归庶民所有B.公田的生产采用庶民集体耕作方式C.要求先种公田,公事毕然后治私田D.公田中的所有收获物都归贵族所有【答案】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现再认能力,比较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井田制下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A项错误;B、C、D三项都符合井田制的规定。
所以答案选A。
2.春秋时期,“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其中的“田”属于( )A.国有土地所有制B.君主土地所有制C.地主土地所有制D.自耕农土地所有制【答案】 D【解析】“五口之家”的土地显然属于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3.《春秋公羊传注疏》载:“时(鲁)宣公无恩信于民,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故履践按行,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诸侯国国君失去民众信任B.广大自耕农希望获得土地C.贵族土地所有制得到巩固D.土地私有权实际上被承认【答案】 D【解析】本题实际考查春秋时期开始实行的“初税亩”,这一制度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4.“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受田者,名为雇工。
”材料中体现的土地经营方式产生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答案】 B【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租佃制,它产生于战国时期。
5.“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A.井田制B.均田制C.地主土地私有制D.农民土地私有制【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材料的关键信息是“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这说明《新全球史》中提到的制度是均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