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的哲学思想

伟大的哲学家老子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常与怪异可互相转变,善良与邪恶也能彼此循环。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老子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唯一著作《道德经》中。
老子以道为“核心”,以道为出发点和归宿,集中古代所有文化的精髓及自己观察思考的心得,博引宇宙人间自然的千变万化,凝炼成五千字,分八十一章阐述“道”的神妙,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不贯通,把上古思想汇成深深的海洋,因而构成了老子思想的广博深邃,构成了中华民族一座辉煌的思想丰碑。
人是社会的人,又本是自然的人。
在昔日有“人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之说,今天开展的人体科学的研究,更加肯定了人的存在和宇宙自然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是,老子却领先提出了这一法则,能不让人称叹其前识!何为“道法自然”?何又为“直觉”?先说“道”是什么?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又是它们的规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老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被誉为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它总结了老子自己多年的思索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洞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提出了“道”的哲学概念,即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目标。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构成的,而道是无形无物、无声无息、无为无为的。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追求物质和权力的满足,导致了社会问题的日益加剧。
而《老子》中的“道”就是一个提供了完全相反的思考方式,它告诉人们不要追求无谓的物质和权力,而是要回归内心,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和谐。
这对于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追名逐利、功利主义的思潮起到了警示和反思的作用。
《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老子认为,人们应当放弃过度干预和控制他人的行为,而应该追求自然的随性而行,尊重他人的选择和生活方式。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着忙碌和焦虑的状态,追逐成功和成就,忽略了生活本身的乐趣。
而《老子》中的“无为而治”思想提醒人们要以柔克刚,不要用武力和控制去解决问题,而是通过顺势而为、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
这对于现代社会中需要平等、包容和和谐的发展环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老子》还强调了“无敌于天下”的思想。
老子认为,追求权力和占有是导致争斗和战争的根源,而只有通过放弃私欲和抱负,追求无私和谦卑的境界,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
在现代社会中,金钱和权力成为了人们追逐的目标,导致了社会矛盾和分裂的加剧。
而《老子》中的“无敌于天下”思想提醒人们要放下私心和欲望,追求真正的内在自由和力量。
这对于现代社会中需要建立和谐、包容和稳定的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老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出了追求内心和谐、追求无为而治、追求真正力量的思考方式,对现代社会追名逐利、功利主义思潮起到了警示和反思的作用。
它强调了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选择和生活方式,以及放下私心和欲望的重要性,对于建立和谐、包容和稳定的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解读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

解读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解读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传世时间悠久,内容博大精深。
本文将深入探讨道德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剖析其核心理念,为读者提供深入了解这一古代经典的视角。
一、道德经的历史背景要深刻理解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首先需要了解其历史背景。
道德经又称《老子》,据传是老子所著,约公元前6世纪。
这个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分裂与混乱之中,各类思想纷纭争锋。
老子在这个时代,提出了独特的哲学思想,试图为社会治理和人际关系提供指导。
二、道德经的核心思想1. 道和德的概念道德经的核心概念是“道”和“德”。
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一种无形的、无名的存在。
德则是在个体行为中的体现,是与“道”一致的表现。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追随“道”以达到和谐与平衡。
2. 无为而治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
这并不是鼓励懈怠,而是主张不要过度干预自然的运行,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这一思想影响了后来的道家哲学,提倡顺势而为,不强求。
3. 温和与柔弱道德经中,强调温和与柔弱的优势。
老子认为,刚强会被摧毁,而温和与柔弱则能够生存。
这与中国武术、政治和人际关系中的柔性力量概念相呼应。
4. 阴阳平衡道德经也包含了阴阳哲学的元素。
它强调了平衡,认为阴阳相互依存,互相转化,通过保持平衡来实现和谐。
5. 无欲无求道德经鼓励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
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这一理念与佛教的解脱思想有相似之处。
三、实践道德经哲学1. 领悟“道”实践道德经的第一步是领悟“道”。
这需要深思熟虑,沉思自己的生活、行为和价值观。
通过反思,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是什么,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它。
2. 无为而治在生活中,要尽量避免过度的干预和控制。
而是采用“无为而治”的态度,让事物自然发展,顺势而为。
这可以在工作、家庭和社会关系中发挥作用。
3. 追求平衡道德经的平衡思想可以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寻求和谐。
这包括平衡工作和休息、平衡社交与独处、平衡欲望和满足。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老子老子(前571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吏,相传晚年著成五千言《道德经》后,骑青牛出函谷而去,飘然不知所终。
老子思想以“道”为本的天道观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由道生出。
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其一,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
《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第十四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
”其二,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其三,道是无。
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在这里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就是“无”。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
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
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
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承认转化,但强调“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
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以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在战略上,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的力量莫过于它。
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老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老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思想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人们依然可以从《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汲取智慧,帮助自己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从《老子》的思想中挑选几个重要的观点,谈谈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认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的秩序,而人类的干预只会干扰这种秩序,引发更多的混乱和矛盾。
他提倡“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规律,不要刻意干预事物的发展,而是要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时,也可以从中领悟到这种理念的智慧。
有时候,不要过度干预,而是顺势而为,放下执念,或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子提出了“无上至柔”的观点。
他认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因为水的柔软可以适应不同的形状,而不会被任何事物所限制。
而“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也是老子非常重视的。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柔软的力量同样值得我们去借鉴。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时,不要一味地强硬对抗,而是要保持柔韧的态度,善于妥协和包容,或许能够化解许多矛盾和冲突。
老子强调“无欲”和“淡泊”之道。
他认为,欲望和功利是导致人类痛苦的根源,而“淡泊”则是一种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被各种欲望所束缚,而追求名利和物质的积累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观念。
我们可以从老子的哲学中得到一种超脱物欲的智慧,学会去控制自己的欲望,在内心深处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宁静。
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功利的迷失,更能让我们在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淡定的心态,找到内心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老子提出了“以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他认为,“无为”并不是完全无为,而是返朴归真,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即要学会以无为而无不为,即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而不是过分追求功利和名利,把握好平衡,找到内心的自由和快乐。
《老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老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创立人之一老子所著的思想著作,对中国古代哲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老子》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老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在现代社会,由于人类的活动,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严重,而《老子》提出了“道”的观念,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而生,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保持平衡。
这一观念对于我们珍惜环境资源,保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正是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以柔克刚,以无为而治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现代社会的管理理论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即领导者应该尊重个体的自由和独特性,给予适当的自由空间,而不是强行管理和控制。
这一思想对于企业管理、政府治理等方面都有启示作用。
《老子》强调广大人民的平等与公正。
《老子》认为,“道”可以给予人民以智慧和力量,倡导“无私”、“无欲”,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公正。
现代社会追求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理念,也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
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和发展的也应该关注到底层人民的福祉,实现社会的共同发展。
《老子》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生活态度。
《老子》认为,在宇宙中的事物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和变化的,人类不应该过度干预和控制。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人们压力增大、身心健康受损。
《老子》的思想提醒我们,应该学会适应自然规律,顺其自然,接纳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以达到身心健康的平衡。
《老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无为而治、平等与公正以及适应自然规律等观念,都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借鉴。
只有在尊重自然和谐、追求公正平等的理念指导下,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平等、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社会。
对老子道家思想的理解总结

对老子道家思想的理解总结老子的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老子关注的主题主要包括道、无为、自然、反思现实、实事求是等等。
此文将对老子道家思想进行总结和理解,分析其核心观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的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
在老子看来,宇宙万物都由道构成,它是生命的源头和运行的原则。
道是超越形式和事物的本质,是一种无法言说和思考的存在。
老子认为,人应当追求与道的合一,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真实的自我。
同时,老子强调了道的隐秘性和深奥性,宣扬了“道可道,非常道”的观点。
老子强调了无为的思想。
他认为,自然自发的运行是最有效的方式,而人类的过度干预和努力往往反而导致问题的产生。
因此,他主张人们应当放弃功利和急躁的心态,学会无为而治。
这并不是指不做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去人为干涉,以免产生矛盾和冲突。
通过无为而得到真正的力量,实现自身的内在平和和生活的和谐。
老子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也是他的特色之一。
他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和运行方式,而人类应当学习借鉴自然的智慧。
他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认为自然是巧妙和简朴的,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相对立。
他批评繁文缛节和奢华的生活方式,主张回归自然本真,减少人为的干预和改变。
反思现实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老子认为,人们过分追求名利和权力,贪图功利主义的欲望,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人心的不安。
他通过对现实的深刻思考,指出了社会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他主张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榜样和正确的行为引导他人,改善社会的现状。
老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老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治理方式,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和政治哲学奠定了基础。
其次,他的道家思想强调了自然的智慧和无为而治的理念,在中国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再者,老子的思想启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和现实困境的反思,丰富了哲学和伦理学的研究领域。
综上所述,老子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强调了无为、自然、反思现实等多个方面的观点。
老子的思想及应用

老子的思想及应用老子,也称李耳,是古代中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思想被称为道家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老子的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对中国的政治、伦理和宗教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世界哲学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老子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也被称为《老子》。
这本书是一部哲学和道德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道德经》主要论述了老子对人类存在和行为的看法,以及他对社会和政治的思考。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一个无名无形的道构成的,这个道是永恒不变的,它是宇宙的本质和规律。
道是无我无为的,无所谓存在与否,它超越了个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追寻和顺应道,通过无为而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根据老子的思想,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他认为,政府应该发挥最低限度的作用,不要过于干预人民的生活。
他主张政府应该像水一样,下山流向低处,而不是向上爬山,以保持社会的和谐平衡。
他认为政府过度干预只会带来不必要的争端和矛盾。
此外,老子的思想也对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有重要影响。
他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强调人们应该做到无私无欲,不追求功名利禄,不争夺权力地位,以达到心灵的安宁与自由。
他主张让自己与道合一,以达到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老子的思想还对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道”被一些人看作是一种超越宗教的信仰,他认为宗教应该是一种自由的选择,而不是被强迫的信仰。
他主张人们应该自由选择自己的信仰,并通过信仰来获取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老子的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为后来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化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有很多人致力于研究和传承老子的思想,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比如,在中国古代,有很多政治家和官员借鉴了老子的思想,通过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成效。
此外,老子的思想也对中国的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产生了重要影响,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老子宇宙观
• A、虚无。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 宗 。(《老子》第四章)
二、老子宇宙观
• B、道是一种恍惚的不确定的不可感觉的最原始 的“无物”。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老子》第二十一章)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 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 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第十四章) •
Hale Waihona Puke 争议• 老子是战国末期人即“晚期说”的有:梁 启超、钱穆、罗根泽、谭戒甫等。 • 当然,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历史上根本就 没有老子其人。持这一看法的孙次舟认为: 老子并无其人,乃庄周后学所捏造。《老 子》书,亦出于庄周后学之手。”是庄子 学派所虚构的一个从未存在过的寓言人物。
我的理解
• 赞同“早期”说 • A、相信司马迁的记载。 • B、“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 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 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 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 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 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 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 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 其犹龙耶?’”
1、老子其人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 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 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1、老子其人
《史记》又曰:“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 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而 离,离五百岁而复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二、老子宇宙观
1、宇宙本原 道先天地生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 ) “无”就是“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 远曰反。”(第二十五章 )
二、老子宇宙观
• • • • • • “道”的特点: “道”的本义 . (形声。从辵( chuò),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 同本义 [road;way;path] 道,所行道也。——《说文》 一达谓之道。——《尔雅》
二、老子宇宙观
• C、有时说“道”是“物”。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老子》第二 十五章)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 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 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 第二十一章) •
我的理解
• C、既然有《老子》这本书,必然有其作 者。在先秦典籍中,如《庄子》、《荀 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及《墨 子》佚文中都不曾怀疑过老子这个人及其 学说。
2、《老子》其书
• 老子》一书的名称起码有六个,即《老 子》、《道德经》、《道经》、《德经》、 《德道经》、《五千言》等
争议
• 认为《老子》一书成于春秋末,确是老子所作的 学者有,如胡适、唐兰、郭沫若、吕思勉、高亨、 詹剑峰、陈鼓应等。 • 《先秦学术概论》中认为:“《老子》书辞义甚 古,又全书之义,女权皆优于男权,俱足证其时 代之早。”又在同页注中指出:“全书皆三四言 韵语,间有散句,盖后人所加,与东周时代之散 文,截然不同。一也。书中无男女字,但称牝牡, 足见其时之言语,尚多与后世殊科。二也。” 并 认为《老子》并非南方之学,而是北方之学。
我的理解
• 1973年12月,从马王堆3号汉墓中发现了帛书 《老子》的两种抄本,世称甲本和乙本。甲本字 体处于篆隶书之间,不避“邦”字讳(汉高祖刘 邦),所以,断其抄写年代当在高帝之前。乙本字 体是隶书即今体,避“邦”字讳,但仍用 “盈”(惠帝)和“恒”(文帝)字,可见其抄写年代 应在高帝时期,当与甲本相隔不远。甲本与乙本 距今都已经两千多年,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 《老子》一书的抄本之一。《老子》帛书的发现, 证明了《老子》绝非汉代的作品,至少在秦代之 前就已经流传。
我的理解
• 相隔20年,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 国楚墓大批竹简, 其中竹简《老子》(郭 店节抄本) 距今2300余年,虽然并非原始 祖本,但却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抄本。不 仅发现诸多不同于通行本的思想言述,值 得学界认真地比较和研究,而且将《老子》 的年代比帛书《老子》往前推进了一百多 年,推翻了老子成书“晚出说”,证明 《老子》的时代起码当在战国中期甚至更 早。
争议
• 断言《老子》一书出自战国之末,以后, 有梁启超、顾颉刚、钱穆、张寿林、张季 同、罗根泽、冯友兰、熊伟、张西堂等学 者撰文,认定《老子》为战国时书。他们 所依据的不外乎是思想源流、时代精神、 语体文风、语言方式、流播方式、学者引 述、民俗习惯等,以此判断其为战国时书。
争议
• 秦汉之间 • 顾颉刚认为。他认为《从吕氏春秋推测老 子之成书年代》一文认为“其书成于《吕 氏春秋》和《淮南子》之间”。 • 刘节认为, 《老子》作者是作《淮南子· 修 务训》的作者
老子的哲学思想
魏仕庆 讲授
一、老子其人与其书
1、老子其人
老子其人
1、老子其人
•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 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修道德,其 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 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 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1、老子其人
• 《史记》最后曰:“老子隐君子也。老子 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宫; 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 为胶西王邛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 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 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 自正。”
争议
• 主张“早期说”即认为老子是春秋末期与 孔子同时而略早于孔子的李耳的有:胡适、 唐兰、郭沫若、黄方刚、马叙伦、高亨、 詹剑峰、陈鼓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