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宁夏银川市第九中学高三下学期“在线模拟考试”(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4月宁夏银川高三一模语文】2020年宁夏银川市高三4月普通高中学科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4.28)

2020年银川市统测考试高三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1.B(3分)原文中是“后世文人”,不是“后人”;“受到赞叹”是《聂隐娘》《虬髯客传》等一小部分唐宋豪侠小说,而非全部;“主要原因”不符合文意,原文中有“不只是因其大快人心的行侠故事,更因其不可多得的‘文采与意想’”的表述。
2.C(3分)论述类文本中,案例和文献的使用,最主要的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D(3分)“游侠始终没有获得官方的认可”于文无据,文中提到了《汉书》作为官修史书是有记载的。
“普通民众”的热情文中也没有提及。
4.C(3分)(A.以偏概全,原因有很多种,“颠覆性的设计”仅是其中之一;B.扩大范围,原文是“结尾的几个大特效段落仅测试时间都在3个月左右”,而不是全部“每个桥段”;D,曲解文意,“按件计酬”现象是宫崎骏来华后观察到的现象,和这部电影的成功没有必然联系;)5.B(3分)(A.扩大范围,原文只是说《哪吒》的技术制作方面与好莱坞相比毫不逊色。
C,曲解文意,首先,静态的“传统文化”不能“帮助”中国动画走出迷茫期;其次,“关键”的说法于文无据;D,强加联系;)6.(6分)创作者方面:要有创新精神;注重娱乐性;赋予动画角色时代气息,触动观众共鸣;技术制作方面:提升动漫的技术含量;精益求精,追求工匠精神;挖掘传统文化方面: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核;坚持民族风格,建立文化自信;政府方面:高度重视,把动漫输出提升到文化战略的高度;创作经典形象,吸引各国青少年;设立国际动漫奖,掌握话语权、标准制定权。
(每一方面2分,答出三方面得6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7.B(3分)(“彻底理解”对文意理解不准确。
文中明确说“我们都是子贡,不知天之高地之厚,而且坚信混得好比天高地厚更重要”。
)8.(3分)答案要点:①幽默诙谐,亦庄亦谐。
(语言风格)②文白夹杂,大量引用古文,并加以现代词语的解读。
(表现手法)③夹叙夹议。
(表达方式)(必须答出三点,每点中语言特点1分,分析1分;应从表达方式、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修辞等角度入手;如有其它言之成理、有理有据的观点,可酌情给分。
宁夏银川九中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银川九中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三句话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
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
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
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
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
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
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
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
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
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
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
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
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宁夏银川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银川九中阶段性适应性摸底检测考试语文试卷命题人周燕一选择题(1-8小题每题2分,9-11小题每题3分共25分)1.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夫晋,何厌之有B.秦伯说,与郑人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悟言一室之内2.下列词语中“济”字的意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相同的一项是()A.同舟共济B.济世安民C.赈灾济贫D.无济于事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之往来..也行李B.为之奈何..不敢有所近..秋毫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D.微夫人..之意..之力不及此而伤长者4.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5.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以其无礼于晋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C.其意常在沛公也D.吾其还也6.对下列文言句式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A.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即“竖子不足与之谋”)B.大王来何操(状语后置,即“大王来操何”)C.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为……”表被动)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即“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7、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A.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B.轲自知事不就.C.泣.孤舟之嫠妇D.侣.鱼虾而友麋鹿8.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A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而今安在哉?B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夺项王天下者,沛公也亚父者,范增也。
D太子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紫禁城”的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群...、璀璨夺目的“三雕”——砖雕、木雕和石雕艺术精品。
2020-2021年宁夏银川市某校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有答案)

2020-2021年宁夏银川市某校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单选题1. 下列词语中,画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慰藉(jí)更迭(dié)残骸(hái)陈抟老祖(tuán)B.烟霭(ǎi)朱拓(tà)两颊(jiá)谬赏(miào)C.嗜杀(shì)呜咽(yàn)桅杆(wéi)沸反盈天(yíng)D.渣滓(zǐ)拖曳(yè)俨然(yǎn)提纲挈领(qiè)2.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谬种尘芥嘻闹百无聊赖B.蹙缩跬步炮烙见风使舵C.唾弃草窠歆享揣揣不安D.牲醴蹂蔺倔强踌躇满志3. 下列句子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很怀疑人类对这个物质世界的认识真有穷尽的一天?按照事物的相对性推导,是否还存在一种与物质相对的反物质?B.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牧民》)”政治的清明和文化的复兴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C.农历新年的习俗可多啦,有舞龙灯、放花炮、穿新衣……等等,到处呈现祥和、热闹的气氛。
D.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
4.下列诗句中赞美的对象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B.杏林春暖沐朝霞,绿叶扶疏绽百花。
C.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D.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曹雪芹①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
妙玉忙接了进去。
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
”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
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
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
宁夏银川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银川九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月考5(一模)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3题反腐,是古今中外都备受关注的话题,“老虎、苍蝇一起打”,大贪小贪均不放过。
一个国家的社会进步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治官治吏史,也是反贪反腐史,古代各朝都成立相当于今反贪局或监察部这样的中央监察机构。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完备监察机构的朝代,此机构名叫“御史台”,一把手叫“御史大夫”;汉代时,御史大夫被提升到与丞相同一行政级别。
汉文帝时,鉴于当时御史监察不力的情况,临时调派身边可信官员到下面核查,此行为称为“刺”。
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正式设立“刺史”,这成为中国古代反贪的一种新型“反腐办”。
除常规监察机构反腐外,古代还有最有效的一招,是动员民间参与反腐,鼓励民间积极“举报”。
刘彻建立所谓“言事变”制度,就是俗话所说的“打小报告”;南北朝的北魏拓跋嗣(魏明元帝)当皇帝时,专门下诏,鼓励民众举告贪官;到了北宋,“上奏言事”备受重视,范仲淹、包拯、王安石、朱熹,都曾给皇帝写过很多反腐奏折,《包孝肃公奏议》一书多是揭露、举报官员腐败的,当时的贪官最怕被包拯奏上一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
“举报”虽然可以减少官员腐败现象,但腐败仍无法从根本上杜绝。
于是,“制度反腐”成为一种探索。
所谓“制度反腐”,古人叫“治贪用重典”,在《吕刑》中便有“其罪惟均”的说法,即官员贪赃枉法,与庶民同罪。
从量刑上看,对官吏犯罪的法律惩罚重于常人。
在秦朝,“通一钱者,黥为城旦”,即行贿受贿达到一个铜钱,就要受到脸上刺字并服苦役的刑罚。
明太祖对贪官用刑之酷是历史上罕见的,尤其让人感到恐怖的是“剥皮实草”,贪官污吏们被拉到府州县衙门左首的土地庙杀死,并将他们的皮整张剥下来,里面填上稻草,然后把这些假人摆在衙门的公座旁边,以这种阴森恐怖的方式与继任官员进行职务的移交。
2020年银川市第九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银川市第九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性滋生孕育了传统乡村文化,尽管其中也存在着文化的封闭性、依附性、滞后性、等级性等缺陷,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传统乡村文化思想价值的认知。
传统乡村文化的思想优势主要体现在其注重实际、重义轻利、勤劳节俭以及长幼尊卑等方面,对传统国家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价值观培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统乡村文化倡导的注重实际是对农耕生活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务实劳作思想的提炼与总结。
中国农民有着天然的脚踏实地、勤奋劳作的精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利无幸至,力不虚掷,说空话于事无补,做实事必有收获”的道理。
传统乡村文化的这种注重实际、务实劳作的精神也感染了社会中的其余人群,成为古代贤达人士重要的为人准则。
正如章太炎所说:“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
”这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农民注重实际、脚踏实地的性格特征,为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精神因子。
自古以来,对于义利关系的正确处理体现了社会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
传统乡村文化主张“重义轻利”“义以为上”的价值准则,这里的“义以为上”思想并不是要求人们主动放弃对利益的追求,而是倡导“真君子仁中取利,大丈夫义内求财”的思想境界。
可以说,传统乡村文化的“重义轻利”思想是与“见利忘义”的错误思想相对立的。
重义轻利思想中“义”的至上性和优先性观念,反映了古代村民群体普遍存在着诚信朴实的心态。
由重义轻利思想引发的农民的“戒骄戒躁”“谦虚谨慎”等优良品质对中国农民的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农民的传统文化美德。
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将广大农民束缚在特定的土地之上,农民按时耕作,勤劳节俭是其固有的观念。
村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从事周而复始的农业生产,这正是《礼记》中所称道的“乐天安土知命”的思想反映。
宁夏银川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宁夏银川九中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月考2试卷高三语文注:本试卷满分150分,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国艺术要向民间学习西沐近代以来,以西方为主体的多元化文化艺术观念不断地介入、冲击长期封闭而又饱受困苦的国土与人们的思想,在新鲜而又应接不暇的外来艺术观念与形态中,人们贪婪地吸吮着、追逐着,引起了中国文化艺术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与前行。
与此同时,人们赖以站立与前行的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空间也不断地受到挤压,甚或是消解。
对民间艺术的漠视与无知,正在伤害着中国艺术,阻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步伐,割裂着中国艺术格局的建构。
民族气魄,中国精神,根在民间,魂在文化传统。
中国当下艺术的发展要摆脱空洞化、表面化、概念化、形式化,就必须向民间学习,活其心,壮其骨,练其筋,否则,以当代之中国艺术的发展前景,就极有可能迷失于世界艺术发展的丛林之中,成为无根、无魂、无神之术。
以绘画为例,当下中国艺术发展的基本态势,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向:首先是眼睛向外,以西方艺术理念及语言为自己创作探索的指导,以水墨或民族化的材质为媒介进行创作,总体来讲,属于拿来主义。
其次是洋为中用型,搞中西融合,比较典型的表现就是在绘画领域,把西方造型的理念、素描的训练与方法等运用到中国画创作的过程中,尽量做到用西方艺术及其理念、观念来改造中国画。
雕塑艺术的发展,深受这一思潮或是教育体系的影响。
第三是深入绘画传统型,认为中国的绘画传统博大精深,具有无限大的发展空间,当下我们艺术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不是对传统的学习太多了,而是太浅显了,应该以极大的气力与勇气打入传统,一旦深入进了传统,就会发现传统的广深与美妙,就没有必要再出传统,需要的是深入、深入、再深入,传统是一个我们永远无法挖掘穷尽的宝藏。
第四是追求文化内涵,重视文化体验,认为艺术的表现力虽然不分中西、不分国界与民族,但艺术审美的趣味与趋向是建立在文化大背景之下,建立在审美文化的立场之上的。
宁夏银川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 1~3 题。 “和合”理念具有重要价值 陈秉公
“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人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
“和,犹合也”,“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既相互矛 盾又相互融合,并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然后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而 不断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合”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着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这让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 “天下”的观念,视天下为一体。《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形成 了协和处理不同国家关系的观念。在“天下观”的滋养下,中国人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 责任担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追求天下大同,有一种要共 同实现美好生活的担当。
D.充分吸收“和合”理念的精华,并将之与当代相结合,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应对世界各国发展中 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 4~6 题。
材料一: 2018 年 4 月 23 日上午,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启动活动在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隆重举行。
6、上述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 7~9 题。 燕云十八飞骑 奔腾如虎风烟举(节选) 金庸
①虚竹向萧峰道:“大哥,这星宿老怪害死了我先一派少林派的师伯祖玄难大师和玄痛大师,又 害死我后一派的师父、师兄。兄弟要报仇了!”萧峰心中一奇,道:“你……”第二个字还没说下去。 虚竹双掌飘飘,已向丁春秋击了过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川九中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在线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
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
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
”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
《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实,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
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
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
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
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
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
苏格拉底的话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
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
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
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
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
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
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
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
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已任。
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
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
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
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
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 “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 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途”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 “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 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 “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 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 “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
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 “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
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 D 2. B 3. C4. 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论证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5. 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A项,“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错误。
材料一第二段原文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
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可见并非“都”“发展”,选项A曲解文意,以偏概全表述绝对。
B项,“‘述而不作’中的‘述’……,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含义所取代”错。
材料二开头一段原文中的表述是“‘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等等”,可见选项有两个问题,其一为扩大范围,把《说文解字》换成“古代辞书”;其二把文中“可以理解为”偷换成“被……所取代”,表述绝对,曲解文意。
C项,“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错误。
材料二第二段是这样的“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
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可见选项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文中关于“述”和“孝”的统一关系是作者的认识,也就是说“这种理解”的具体内容是本文作者的认识,而孔子并未论及孝的内涵,也没有谈论关于孝和述两者间的关系,更没有说明二者是统一的这类观点。
故选D。
【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分析近五年高考命题,语文试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悄然在发生着变化。
如果说之前在语句对照的层面就能做对选项,那么现在需要在读懂的基础上对信息与说理性进行甄别。
因为考纲的要求已然发生了变化,所以考生在平时复习中一定要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不仅限于会提取筛选信息。
B项,“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误。
原文表述为“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可见“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早于孔子,只是孔子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并非是他提出来的。
故选B。
【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观点的提取筛选整合能力。
题干要求“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要做好此题首先是回归材料找主要观点,即孔子的“孝”,而论述的中心就是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
然后看选项信息是否与这个主要观点对应,而且是可以作为论据起支撑作用。
A项,“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
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这里说的是“真理”和“安宁”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二“孝”的论据。
文本相关的信息是“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
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
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可见并没有谈到“安宁”,那么“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这种选择自然是与文本无关的,所以A项不能作为论据起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