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例题)(解析版)含答案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章 《机械运动》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架解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间接法):1.实验原理:tS v;2.实验器材: 刻度尺、停表、小车、斜面、挡板; 3.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 1;(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 1;(3)根据测得的S 1和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4)将挡板移至S 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4.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得出的结论: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例题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装置如图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端A 点由静止释放到达B 点,用电子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小车在下落的过程中,受 (选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作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km/h ;(3)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选填“大”或“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 。
(5)如果在实验中,先释放了小车,才开始计时,那么测得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v=st;(2)非平衡力;0.72;(3)小于;(4)小;时间;(5)偏大。
【解析】解:(1)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该实验的原理是v=st;(2)由题意可知,小车是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而且运动过程中没有维持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小车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故小车不是受平衡力的作用;由图示知,小车通过的全部路程为0.5m+0.5m=1.0m,所用的时间为5秒,所以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 =1m5s=0.2m/s=0.72km/h;(3)由图示知,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都是0.5m,但通过上半程所用的时间为3s,下半程所用时间为2s,所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并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测出的时间误差较小。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同步知识讲解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测量平均速度【测量原理】 v =st 。
【探究装置】刻度尺:测量 距离 。
停表:测量 时间 。
金属片:确定终点位置,便于测量 时间 。
【探究过程】 1.实验操作(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 刻度尺 测出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s 1。
(2)用 停表 测量小车从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3)根据测得的s 1、t 1,利用公式 v 1=s1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
(4)将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 s 2 ,小车从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 t 2 ,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2.数据记录及计算次数 路径 路程s/cm 时间t/s 平均速度v/m ·s -1 1 全程s 1 120 5 0.24 2 上半段s 2 6030.2 3下半段s 360 20.33.实验结论: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不同 ,在斜面上做 变速直线 运动,在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是越来越 大 。
【交流评估】(1)小明同学在测量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时,当小车过了中点才停止计时,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可知,所测上半答:偏小;小车过了中点才停止计时,会使测量时间偏大,根据速度计算公式v=st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2)张亮同学在测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时,让小车从中点由静止释放,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答:偏小;小车从中点由静止释放时所测出的小车到达终点的时间大于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时间,根据速度计算公式v=s可知,所测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t【释疑点】(1)实验中,应让小车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
(2)实验中,斜面坡度要适中,若坡度过大,下滑过快,不方便计时;坡度过小,可能不会下滑。
(3)读取小车运动距离时,要“头对头”或“尾对尾”,采取相减法。
重点测量平均速度【典题】(2022·百色中考)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八上物理人教第一章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刻度尺、停表、木块、金属片。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 保持较小的坡度,在斜面的底部或中部固定金属片。
金
s1
属
片
s2
实验步骤
1.使倾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 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 间tl,把小车通过的路程s1和所用的时间t1填入表中。
车速表:一般叫车速里程表,是实时 显 示 汽 车 时 速 的 仪 表 , 单 位 是 km/h , 一般在驾驶位置正前方。
车轮在转动过程中会形成脉冲信号,根据 这个信号和车轮半径就可以测算出汽车当 下的运动速度。
用刻度尺 测出运动
路程
用停表测 出运动时
间
测量 小车 计算 运动 时的 平均 速度
平均速度在不 体会 同时间内或不
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1.能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所
用的时间,并根据公式
v=
s t
,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
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
要测量路程可以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要测量时间可以用
秒表直接测量,那么有没有直接可以测量速度的工具?
没有,只能间接测量。
v=
s t
实验结论: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在不同的路 程上小车平均速度的大小不同,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 斜面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 思考讨论:
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
2.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 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不同路段上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优秀教学案例

1.让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总结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与技巧。
2.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发他们的自我提升意识。
4.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与评价,强调测量平均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运动场景,如运动员跑步、汽车行驶等,引导学生关注运动物体的速度。
2.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物体及其速度,激发学生对测量平均速度的兴趣。
3.设计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如何计算公交车从一站到下一站的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解决方法。
4.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测量平均速度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如何准确测量距离和时间。
3.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的实验设计方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实验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总结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
2.强调实验数据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测量平均速度有哪些方法?”
2.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提高测量平均速度的准确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4.鼓励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如“为什么出租车计价器上的速度数值不稳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课题测量平均速度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体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重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难点时间的测量,表格设计与平均速度的计算.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器材一组.学生每组需要:带刻度尺的长木板、机械停表、小车、金属片、小木块各一个.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激流勇进(如图1-4-1)图1-4-1同学们,你知道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吗?要比较速度的变化,就要先会测量平均速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测量平均速度.从生活中的游乐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动一:探学点1: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究新知活动一:探究新知【自学辅导】教师让学生阅读P23内容,对照实验器材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问题1:本节课我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答:测量小车在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判断小车速度的变化情况.问题2: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答:实验的原理是v=st,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通过这一公式计算物体在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问题3:实验中是如何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图1-4-2中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多少(不估读)?图1-4-2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80 cm-40 cm=40 cm.问题4:实验中金属片和木块的作用各是什么?答:金属片是为了确定小车通过的路程,同时也便于测量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木块的作用是使木板形成斜面.问题5:实验中斜面不能太陡,这是为什么?答: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小车运动时间太短,时间测量的相对误差就太大,所以实验中使斜面缓一点可以增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简单提示:假设时间的测量误差是1 s,如果运动时间是5 s,相对误差是20%,而如果运通过自学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提前提示路程测量应该注意的问题:两次读数都要看车头对应的刻度,以避免实验出错.活动一:探究新知动时间是10 s,相对误差是10%)学点2: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进行实验】学生在熟悉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分工与合作,最后把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先测全程,再测上半段,最后计算.【成果展示】找几组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具体以学生记录和算出的结果为准.【典型数据示X】(计算速度时要确定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同一性)【议一议】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度v3呢?答:小车通过下半段的路程s3=s1-s2=0.60 m-0.30 m=0.30 m,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3=t1-t2=4 s-2.5 s=1.5 s,所以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33st=0.30m1.5s=0.2 m/s.【实验结论】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越来越快.【交流评估】问题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答: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问题2: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答: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产生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产生误差.问题3:如果小车碰了金属片后才停止计时,会使测得的平以选定的标准不同,物体运动静止的判断就不同为例,引入参照物,不但可以说明参照物的必要性,还为后面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做了铺垫.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提升的能力.活动一:探究新知均速度偏大还是偏小.答:停止计时迟了会导致时间的测量值偏大,这样根据v=st计算出的速度值就偏小.问题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某同学将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答: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时间t3;正确的方法: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段BC段的时间.学点3:扩展性实验【播放视频】播放人教社配套的《用传感器研究物体的运动》视频,如图1-4-3所示,通过固定在斜面一端的位置传感器B、装有回声挡板的小车A,和计算机连接后,计算机屏幕可以直观显示小车A在斜面上运动速度的变化.图1-4-3【尝试实验】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2.测量人行走的速度变化.【读一读】让学生阅读课本P24阅读“超声波测距”,了解测距的原理.了解高科技测速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了解测量速度的其他方法,开阔视野.活动二:运用举例类型一:实验原理、器材等例1.利用刻度尺测出物体所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出物体活动二:运用举例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则可利用公式svt=计算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解析】实验的原理是v=st,实验中用刻度尺测量出物体运动路程s,用停表测量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用v=st计算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例2.用斜面和小车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小车自斜面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1-4-4所示.在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B).图1-4-4A.10 cm/s B.9 cm/s C.8 cm/s D.7 cm/s【解析】小车运动路程是(两次都取车头位置)40 cm+5 cm=45cm,所用的时间是14 h 35 min 05 s-14 h 35 min 0 s=5 s,所以小车通过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st=45 cm5 s=9 cm/s.故选B.类型二:测量实验例3.图1-4-5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平均速度”的情景:(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svt=.图1-4-5(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填“大”或“小”).以例题巩固所学,加深理解.板书设计实验步骤: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1和s2,用停表分别测出相应的时间t1和t2,再用v=st分别求出小车通过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做变速直线运动.。
第一章第4节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掌握速度公式的使用。
(重点)2、理解平均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关系。
3、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难点)【学法指导】通过对速度公式的进一步理解,灵活应用于日常生活。
【自主探究】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步骤:课本P23页1:求出S1、S2的平均速度(写出解题步骤)2:求出S3的平均速度(写出解题步骤)【合作探究】 路程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90cmt1=3s V1= S2=50cm t2=2s V2=1、今年,江苏省要推行“区间测速”.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30km,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的速度为100km/h,通过监测点B的速度为110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该路段最高限速120km/h.⑴原来检测的方法是监控探头判断通过监测点时的车速.如果按原来的方法,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会不会判为超速?⑵通过计算说明,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会不会被判为超速?【当堂训练】1、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 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3)小球在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4)下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多选)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C. 前2s内,小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2、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匀速行驶,甲在1h内行驶15km;乙在3min内行驶750m;丙行驶100m需24s;则三人骑车速度的快慢为:()A.甲最快,丙最慢;B.甲最慢,丙最快;C.乙最快,甲最慢;D.三人一样快.3、一列队伍行进速度是2.5m/s,经过一座全长100m 的桥,从队伍第一人踏上桥到最后一人离开桥共需1min,则这列队伍长:()A.150m;B.100m ;C.250m ;D.50m. 二:实验探究题1、全国铁路大提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0.10 m/s。
5.如图是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小球在空中下落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竖直墙壁 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10 cm,闪光灯每隔0.1 s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由图可 知,小球从位置A到E做的是___变__速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小球通过E 点时的速度为___2___m/s;小球在AE段的平均速度为___1_.2_5___m/s。
2.小明同学用如图甲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静 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t1=2.5 s;再次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 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t2=1.8 s。
(1)通过小明的测量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___小__于____(选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2)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 ___A___(选填“A”或“B”)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 (3)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位置传感器 利用超声波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 的速度(如图乙)。屏幕图象如图丙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象 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___加__速____(选填“匀速”或“加速”)运动的;小车 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___0_.8___m/s。
4.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是做 ___加__速____(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直线运动,从A点到E点共运动 ___8_.0_0___cm的路程,小球从A点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___0_.1_0___m/s(此空保留两 位有效数字)。
【解析】由图可知,在相等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说明物体运动越来越快,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小结
一、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
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 1m/s=3.6km/h 二、在变速运动中,v=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三、变速运动:
1、定义:物体运动速度或方向时刻改变的运动。
速度增大
速度减小
练习、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关系如图, 谁的速度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方法:
甲
作竖直线,比较在相同的
s
乙 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
路程长,则速度大。
t 作水平线,比较经过相同 的路程,所花的时间。时 间少,则速度大。
五、物体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
图中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运动的路程 随时间变化图线,求:1、两人是匀速直线运动吗?2、 若是匀速直线运动,各自运动速度大小为多少?
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3-15 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 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cm, tAB=s,VAB=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 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 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 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 VAC偏_(填大或小)
3.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图3—14中表示物体做 匀速直线运动的是的是() A.甲图和丙图B.甲图和丁图 C.乙图和丙图D.乙图和丁图
图3-14
达标自测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运量动。快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片
10
20
30
40
50
60
实验数据:
路 S1= S2= S3=S1-S2= 程 0.6m 运动时间 t1= t2= t3= t1- t2= 平均速度 V1= V2= V3=
实验时注意观察停表的示数。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实验数据:
路 程(m) S1=0.6
S2=
运动时间(s) t1=4
t2=
平均速度(m/s) V1=?
V2=
S3=S1-S2=
t3= t1- t2=
V3=
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 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巩固练习
1、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 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 速度是 [ C ]
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对 2、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 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 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24 _______m/s
金属片
实验时注意观察表的示数。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实验数据:
路 程(m) S1=0.6
S2=0.3
运动时间(s) t1=4
t2=2.5
平均速度(m/s) V1= 0.15
V2= 0.12
S3=S1-S2= 0.3
t3= t1- t2= 1.5 V3= 0.2
【分析与论证】 v2<v3
超声波发射接收传感器
连接外壳的是接地端,黑圈的是正极
四、 系统程序的设计
超声波测距器原理图
T R
障碍物
四、 系统程序的设计
1.
超声波测距器的算法设计 距离计算公式:d=s/2=(vt)/2 其中d是被测物与测距器的距离;s是 超声波的来回路程,v是超声波在当前温 度下的速度,t是发送和接收超声波所经 历的时间。
(1)小艇下滑时做什么运动? 答:变速直线运动。 (2)怎样表示运动小艇的快慢? 答:平均速度。
(3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整个路程和上半段路程的速度相同吗?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探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提出问题: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 化情况是怎样的?
【步骤】
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 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 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 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算出小车通过斜 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 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 滑运动越来越快。
【分析与论证】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 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整个路程比上半段路程的速度大
注意: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
时,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上的平均 速度? 答:不同路段上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一、功能要求
超声波测距器可应用于汽车倒车。建 筑施工工地以及一些工业现场的位置监 控,也可用于如液位、井深、管道长度、 物体厚度等的测量。其测量范围为 0.10~4.00m,测量精度为1cm。测量时 与被测物体无直接接触,能够清晰、稳 定地显示测量结果。
4.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 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 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 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金属挡板
S1
s3 t3
t1
S2
t2
金属挡板的作用:便于测量时间
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 通过下半段路程 3的平均速度 3呢?
s
v
S3= s1-s2 t3= t1-t2
金属片
s3 t3
s1 t1
s2 t2
5.通过计算 下半段路程S3= S1-S2和 下半段时间t3=t1-t2 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 度v 3。
【设计表格】
路 S1=
S2=
程(m)
运动时间(s) t1=
t2=
平均速度(m/s) V1=
V2=
S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S1-S2=
t3= t1- t2=
V3=
金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