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求解平均速度的三种方法
1.3运动的快慢第2课时匀速直线运动及平均速度的计算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第2课时 匀速直线运动及平均速度 的计算
知识点一 匀速直线运动 1.物体做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_直__线___ 运动和_曲__线___运动;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_匀__速___ 运动和_变__速___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 速度不变的运 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1)运动的轨迹是直线;(2)运动的 速度保持不变;(3)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其路程与时间的 比值是不变的。 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4.(2022·普宁期中)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前一半路
程的速度是6 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9 m/s,则全程
的平均速度是
( B)
A.7.3 m/s
B.7.2 m/s
C.7.5 m/s
D.7.4 m/s
5.(2021·深圳期末)小宇跟小丽进行百米赛跑,每次小宇
都比小丽领先10 m到达终点。若小宇退后10 m再同小
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
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
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的关系的是
( D)
A.
B.
C.
D.
[方法指导] ]由题意和位置图可知,甲、乙两人都在做匀 速直线运动,并且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故图象是两 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且乙的倾斜程度更大。
如图所示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
通过的路程是5 m,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 m,则他
A.前2 s内的平均速度为5 m/s
( B)
B.后2 s内的平均速度为6 m/s
C.3 s内的平均速度为7 m/s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课件PPT初中公开课

测量平均速度第一章 第4节1.能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并根据公式 v= st,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
没有,只能间接测量。
v = s t ,要知道物体的速度就必须知道路程和时间。
要测量路程可以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要测量时间可以用秒表直接测量,那么有没有直接可以测量速度的工具?想一想:汽车仪表盘上的车速是怎么来的?实验原理:测出路程s 和时间t ,根据v = s t 求出平均速度。
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和_______,分别用_________和_______测量,然后由公式______计算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路程s 和时间t 必须_____,即选定某路程s ,必须用______________所用的时间t 。
刻度尺停表对应通过这一段路程路程时间知识点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 = s t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刻度尺、停表、木块、金属片。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在斜面的底部或中部固定金属片。
s1金属片s21.使倾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
正确测量小车的运动距离的方法是从车头量到车头。
实验步骤s 1金属片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l ,把小车通过的路程s 1和所用的时间t 1填入表中。
5.整理器材。
3.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 2和所用时间t 2 ,将数据填入表中。
4.根据测得的s 1、t 1,利用公式v 1= s 1t 1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l 。
同理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s 2t 2。
实验记录表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1=1m t1=3s v1=0.33m/s s2=0.5m t2=1.8s v2=0.28m/s后半段的路程:s 3=s 1-s 2=1m-0.5m=0.5m 后半段的时间:t 3= t 1- t 2=3s-1.8s=1.2s 后半段的平均速度:v 1= s 3t 3=0.5m 1.2s =0.42m/s 平均速度要与相应的路程或时间段相对应,可利用 计算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求解平均速度的三种方法

求解平均速度的三种方法平均速度是一个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移动的平均速率。
它可以通过三种方法来计算:基本速度方法、微积分方法和图形面积方法。
1.基本速度方法:基本速度方法是最简单和最直接的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
它通过物体移动的总距离除以总时间来计算平均速度。
公式如下:平均速度=总距离/总时间这种方法适用于物体在直线上均匀运动的情况。
例如,如果一个物体在4秒内从位置A移动到位置B,并且总距离为12米,则可以计算平均速度为3米/秒。
2.微积分方法:微积分方法通过求解物体的位移函数,然后对位移函数进行积分来计算平均速度。
位移函数是一个描述物体在不同时间点上的位置的函数。
通过对位移函数进行积分,可以得到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总位移。
这种方法适用于物体在时间上运动速度不均匀的情况。
例如,如果一个物体在其中一时刻的速度是v(t),那么它的位移函数就是积分v(t)得到的函数。
通过求解位移函数在一定时间间隔上的积分,可以计算出平均速度。
3.图形面积方法:图形面积方法是使用图形面积的概念来计算平均速度。
首先,将时间和速度绘制在一个坐标图上,然后计算速度曲线下的面积,并将其除以总时间。
这种方法适用于物体的速度时刻变化的情况。
例如,如果一个物体在2秒内以2m/s的速度向上移动,然后以4m/s的速度向下移动1秒,最后以3m/s的速度向上移动2秒,那么可以在速度-时间坐标图上绘制出一个复杂的曲线。
使用图形面积方法,可以计算出速度曲线下的面积,表示物体总共移动的距离。
然后将总距离除以总时间,就可以得到平均速度。
这些是计算平均速度的三种方法。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物体运动情况。
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讲义-1.探秘平均速度-人教版

初中物理探秘平均速度课标定位一、考点突破1. 会利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平均速度;2. 能够进行简单的运动的计算。
二、重难点提示测量平均速度及计算。
考点精讲实验目的测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tsv实验器材刻度尺、秒表、滑槽(斜坡)、小车、记号笔实验步骤1. 调节滑槽到适当的倾斜角度;2. 给滑槽标上适当的记号;3. 小车滑到第一个标记点时秒表开始计时;4. 小车依次经过各个标记点时,记下秒表示数;5. 把数据填入表格,计算结果。
★要特别注意刻度尺上的单位,单位是dm,不是常见的cm。
实验数据实验结论1. v 2> v 总> v 12. 小车从斜坡上滑下,速度越来越大,做加速运动。
二、平均速度的计算计算公式:sv t=【要点诠释】(1)“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 平均速度为v =s/t ,速度的平均为v =(v 1+v 2)/2,二者在数值上一般不相等。
所以,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应该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而不能用各段的速度加起来求平均值。
(2)算某一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如果中间物体停止运动,也应将停止运动的时间计算在内。
(3)两个特殊公式:前半段时间的速度为1v ,后半段时间的速度为2v ,则122v v v +=; 前半段路程的速度为1v ,后半段路程的速度为2v ,则v =12122v v v v +。
典例精析例题1 如图是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实验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则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
思路分析:时间t =10:50:10-10:50:4=6s ;路程可以用车的左端为对象,也可以用车的右端为对象,这里用车的右端:s =8.50cm -4.00cm =4.50cm =0.045m (这里要注意将单位cm 化成单位m ,因为所求的速度单位为 m/s ),再用公式v =s/t 求解。
答案:7.5×10-3技巧点拨:度的原理为v =s/t ;工具为刻度尺和秒表;在实际测量中,要注意单位换算。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精讲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测量平均速度1.测量平均速度:(1)原理:V=s/t;(2)测量工具:刻度尺和秒表。
2.测量平均速度注意事项:(1)一是斜面坡度不能过大或过小,过大则运动时间太短,增大时间测量误差,过小则小车可能不会运动,或变速运动不明显。
(2)要保证每次测量都从同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车(3)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实验中我们应多测量几次(4)测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应从开始计时时的车头测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而不是测量斜面的长度(5)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1,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2,后半程的平均速度v3之间的关系是v3>v1>v2.(6)下半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半程路程除以全程时间与上半程时间之差。
能够从中点由静止释放测下半程运动时间?不合理,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所用的时间。
或者,因为小车全程运动中通过中点的速度不为0.或者,小车通过全程所用的时间与上半程所用时间的差值才是下半程所用的时间。
【例题1】小王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秒表一块、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
(1)他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2)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 (选填“较大”或“较小”)(3)经测量,S1=0.9m,S2=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是 m/s。
【答案】(1)刻度尺;(2)较小;(3)0.5。
【解析】(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用秒表测出时间,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然后利用v=s/t计算;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题目中已经给出了秒表,因此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刻度尺;(2)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3)s1=0.9m,s2=0.4m,则s1=0.9m-0.4m=0.5m,由图知,t3=1s,【例题2】小明同学用如图1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
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t1=2.6s;再次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t2=1.8s。
平均速度公式推导过程详解

平均速度公式推导过程详解
平均速度是物理学中一个常见的知识点,考试中经常会出现需要计算平均速度的题目。
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平均速度公式推导过程详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平均速度的定义
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或者说是表示物体在时间间隔△t内的平均运动快慢程度。
平均速度的公式
平均速度=△x/△t(△x=位移,△t=通过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2×V1×V2÷(V1+V2)=平均速度(前半路程平均速度V1,后半路程平均速度V2)。
平均速度的公式推导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0t+1/2at²
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v平均=s/t=v0+at/2
已知a=(vt-v0)/t
v平均=s/t=v0+at/2=v0+(vt-v0)/2=(v0+vt)/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v平均=(v0+vt)/2
拓展阅读:平均速率和平均速度的区别
一、定义:平均速率是单位时间内的路程(经过的路线);平均速度是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这段时间内质点首末位置的向量)。
二、速率只有一个大小,是标量;速度除了大小还有方向,方向是此时轨迹曲线的切线方向,是矢量;
三、公式:平均速率=路程/时间;平均速度=位移/时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

所用的时间:t=15s-5s=10s,
小车的平均速度:v=s/t =40m/10s=4m/s.
规律方法技巧
通 过 探 究 我 们可以 得出
通过探究我们可以得出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实验时注意控制停表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路程 S1= 1.16m S2= 0.56m
运动时间 t1= 4s t2= 2.5s
平均速度 V1= 0.29m/s V2= 0.224m/s
s3 =
t3 =
s2
金属片
s3
t3
s1 t1
t2
实验数据:
路程(m) S1= S2= S3=
运动时间(s) t1= t2= t3=
平均速度(m/s) v1= v2= v3=
金属片
120 100 80 60 金属片 20 40
路程 s1= 1.12m s2=
运动时间 t1= t2=
平均速度 v1= v2=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典题剖析
( 1) 该 实 验 依据的 原理是
;
( 2) 小 车 从 B点运 动到F点 的平 均速度 是
cm/s.
(1)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v s t
;
(2)小车从B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是
4 cm/s.
【解析】 该 实 验 依 据的 原理: 从 B到 F的 距离 :S=50cm-10cm=40cm, 所 用 的 时 间: t=15s-5s=10s,
平均速度3个公式物理高考公式有哪些

平均速度3个公式物理高考公式有哪些平均速度3个公式物理高考公式1、平均速度=△x/△t(△x=位移,△t=通过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2、2×V1×V2÷(V1+V2)=平均速度。
(前半路程平均速度V1,后半路程平均速度V2)平均速度是一个描述物体运动平均快慢程度和运动方向的矢量,它粗略地表示物体在一个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
3、v=(v0+v1)/2,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的公式v=x/t与v=(v0+v1)/2两者的区别是适用的范围不一样:v=x/t:总位移除总时间,任何时候都适用。
v=(v0+v1)/2:只适用于匀加速,匀减速,或匀速直线运动。
高考物理如何提高分数高考物理提高分数要扎实基础知识。
许多同学,对于高中物理知识和学习方法不够了解,在学习过程当中,认为学好物理,只要多做题就可以了,有没有过程不重要。
只注重大量练题,忽视了基础知识的积累。
同学们要知道,牢固的基础知识,才是取得高分的关键。
高中物理不可能只考察难题,高考时大量题还是基础性的内容,比如物理学史等基础性的物理知识,需要大家理解加记忆。
即使是较难得高分的物理大题,解题过程也是由许许多多小知识点构成的,需要同学们把高中重点的基础知识记牢,在做题过程中才能及时回忆起来,融会贯通。
高考物理答题技巧有哪些1.挖掘隐含条件高考物理计算题之所以较难,不仅是因为物理过程复杂、多变,还由于潜在条件隐蔽、难寻,往往使考生们产生条件不足之感而陷入困境,这也正考查了考生思维的深刻程度.在审题过程中,必须把隐含条件充分挖掘出来,这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有些隐含条件隐蔽得并不深,平时又经常见到,挖掘起来很容易,但还有一些隐含条件隐藏较深或不常见到,挖掘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了。
2.重视对基本过程的分析在高中物理中,力学部分涉及的运动过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除了这些运动过程外,还有两类重要的过程:一类是碰撞过程,另一类是先变加速运动最终匀速运动的过程(如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解平均速度的三种方法
平均速度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许多学生不容易理解与掌握,常常出现错误,这部分内容常与数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综合性较强,为了帮助同学们正确掌握这部分知识点,现将求解平均速度的一般方法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
方法一、直接运用公式
计算平均速度的一般方法是用公式υ=t
S ,式中的s 是指运动物体的总路程,t 是指运用物体所经历的总时间,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就是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例1 一个运动物体在2h 内运动了36km 路程,则这个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是
m/s 。
解析 由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υ=t S 可得υ=t S =s
m 3600236000⨯=5m/s . 小结 要求出一个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就是要知道这个运动物体的路程与它运动的时间,将单位转化统一后再运用求解平均速度的公式υ=
t S 来求解. 方法二、时间分解法
所谓时间分解法,就是将运动物体的时间进行分解为两个相等的部分再进行计算,从而得出正确答案来的一种方法.如果已知某个运动物体的运动时间共分多个相等的部分来进行计算,t 1、t 2与t ,最后将几个时间加起来成总时间t .再运用求解平均速度的公式υ=t S 来计算.
例 2 一辆汽车从甲地拉一批货物到丙地,途经乙地,已知汽车前一半时间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40 km/h ,而后一半时间从乙地到丙地的速度为50km/h ,求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 汽车整个运动时间是t ,前一半时间为t 1=2t ,后一半时间也为t 2=2
t ,则由平均速度公式的υ=t S =t t t 2221⨯+⨯υυ=21×(1υ+υ2)=2
1×(40 km/h+50km/h )=45 km/h . 小结 所谓时间分解法就是在已知将总时间t 时,将运动物体各个阶段的时间进行分解,再结合速度的计算公式来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上述的例子是将时间分解成两个阶段,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则同样采用这个方法来计算.
方法三、路程分解法
所谓路程分解法,就是将运动物体所运动的路程进行分解成相等的两个或多个来进行计算的方法。
例 3 一辆汽车从甲地拉一批货物到丙地,途经乙地,已知汽车前一半路程中的速度为40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40 km/h ,而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50km/h ,求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 由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υ=t S =2
12
121υυS S S +=2
1212υυυυ+=h km h km h km h km /50/40/50/402+⨯⨯≈44.4km/h .
小结将总路程视为S,则可以将平均分成相等两个部分或多个部分运用求解平均速度的公式来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