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基本原则新选
新旧两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比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新旧版本对比8月27日,卫计委官网正式挂出2015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原则》),距上一版《原则》的发布已过去10年之久。
新版《原则》与旧版原则相比较,增加了合理预防用药和相应监测、管理的可操作性,在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中增加3个关于预防用药方案的附录。
具体如下:对比1:新版《原则》将“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更改为“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明确了非手术患者的预防用药范围,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未做过多更改,用药指征进行了进一步说明。
旧版《原则》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新版《原则》中规定原则上不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疾病除了上述疾病外,新增以下疾病: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管(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
对于非手术患者的具体预防用药指征,旧版《原则》并未体现,新版《原则》进行了细致的列表说明。
预防感染种类包括:风湿热复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脾切除后/功能无脾者菌血症、新生儿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眼炎、肺孢菌病、百日咳、新生儿B组溶血性链球菌(GBS)感染、实验室相关感染。
具体预防用药对象及用药指征参见新版《原则》中附录1。
对于有预防用药指征的患者医生可参照《原则》中的附录1,进行合理的抗菌药物选择。
除附录1中相关疾病的预防性应用外,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ANC≤0.1×109/L)持续时间超过7天的高危患者和实体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也有预防用药指征,但由于涉及患者基础疾病、免疫功能状态、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史等诸多复杂因素,其预防用药指征及方案需参阅相关专题文献。
对比2:将“外科手术预防用药”改为“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对预防用药目的和指征、手术切口分级、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给药时机、维持时间等作了更为清晰、详尽的叙述。
(完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更新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更新
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品种选择
近日,国家卫计委办公厅等部门正式发布《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2004年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同时被废止。
2015版《指导原则》与2004版具体变更内容如下。
表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变更内容
表2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1][2]
[1] 所有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力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 胃十二指肠手术、肝胆系统手术、结肠和直肠手术、阑尾手术、Ⅱ或Ⅲ类切口的妇产科手术,如果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可用克林霉素+氨基糖苷类,或氨基糖胺类+甲硝唑。
[3] 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唑林,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呋辛。
[4] 我国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高,预防应用需严格限制。
[5] 表中“±”是指两种及两种以上药物可联合应用,或可不联合应用。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原则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完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
进一步完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相关政策和 管理制度。
开展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挑战。
研发新型抗菌药物
鼓励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创新,为临床提供更多有效的治 疗选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抗菌药物的选择
针对目标微生物
选择能够覆盖手术部位最常见病原菌的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部 位感染。
考虑药物代谢和药效学
选择在手术期间能够快速起效、代谢稳定、组织穿透力强的抗菌 药物。
考虑耐药性和药物敏感性
选择对常见病原菌敏感的抗菌药物,以降低耐药风险。
预防性应用的时间和剂量
01
02
03
术前预防性用药
轮换用药
为降低耐药风险,应定期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
04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 应用的风险与挑战
耐药性的风险
耐药性增加
01
长期、广泛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使感染的治
疗变得更加困难。
耐药菌传播
02
医院内耐药菌的传播风险增加,对患者和医护人员都构成威胁
。
耐药菌感染的治疗难度
03
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更加困难,需要使用更昂贵、效果更差的药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 应用概述
定义与分类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 术后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和相关并发症的过 程。
根据给药时间,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可分为预防 性应用和补救性应用。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评估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因素,包括患 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手术类 型等。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基本原则

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手术切口类别 手术创伤程度
手术部位细菌污染机会和程度
手术持续时间
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
感染发生机会
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
后果严重程度
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经济学评估
18
严格消毒 预防感 染重要 措施 无菌操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灭菌技术
术中保温 血糖控制
19
切口类别
Ⅰ类切口(清洁手术) 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
结核病
① 新发现排菌患者密切接触的儿童 ② 结核菌素试验新近转阳的年轻人 ③ 糖尿病、矽肺患者中结核菌素试验阳 性者 每例新生儿
① 艾滋病患者CD4细胞计数<200/mm3者 ② 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实体器官移植受者
异烟肼
新生儿淋病奈瑟菌或衣 原体眼炎
肺孢子菌病
四环素或红霉素眼药水滴眼
TMP/SMZ
百日咳
12
12
对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预防用药指征与方案
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 ANC≤0.1×109/L)持续时间超过7天的高危 患者
实体器官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
13
13
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应用
预防感染种类
风湿热复发
预防用药对象
①风湿性心脏病儿童患者 ②经常发生链球菌咽峡炎或风湿 热的儿童及成人 心内膜炎高危患者[2],在接受牙 科或口腔操作前
手术名称
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切口 类别
Ⅱ
可能的污染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 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 链球菌,革兰阴性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 酶阴性葡萄球菌
抗菌药物选择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二代头孢菌素[3] 第二代头孢菌素[3] 万古霉素 (MRSA感染高发医疗 机构的高危患者可用)
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但由于滥用和过度使用,导致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制定旨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性的发生和传播。
以下是最新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确定合理的使用指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明确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并确定需要给予抗菌药物的适应症。
同时要根据临床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来选择初始抗菌药物。
2.根据细菌药物敏感性选择药物:应尽可能根据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抗菌药物的选择,避免无效的抗菌治疗。
对于常见的致病菌,临床常规的药敏试验结果可以作为参考,但要注意不同地区、不同医院和不同科室中细菌的药物敏感性可能存在差异。
3.个体化用药原则: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因素,个体化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和老年人,要特别注意抗菌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优先选择狭谱抗菌药物:狭谱抗菌药物能够对感染菌种产生更好的杀菌作用,同时减少对人体正常菌群的影响。
广谱抗菌药物应该作为备用药物,临床应避免过度使用。
5.合理的抗菌药物序贯疗法:对于临床疗效不佳、细菌定植或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抗菌药物序贯疗法。
即在初始治疗无效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或更换抗菌药物。
6.避免滥用抗菌药物的组合使用:多种抗菌药物合并使用不仅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还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应在必要时选择经验证有效的联合用药方案,避免滥用。
7.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和用药时间:要合理控制抗菌药物的用药剂量和使用时间,尽可能采用最短疗程、最小剂量的原则。
治愈患者后要及时停药,避免延长用药时间和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总之,最新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核心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减少滥用和过度使用的现象,以降低耐药性的风险。
医务人员应密切关注疫情动态、掌握药物敏感性监测数据,遵循预防与控制感染的原则,保证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更为科学和准确。
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2015年版)

2.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 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特制订“术前其他部位感染 及术后切口感染需使用抗菌 药物的I类切口患者统计表” 内网—药剂科—2015年I类 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
继续,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
2.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原则
根据手术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选用有效、针对性强、安全、使用方便、价格适当的品种
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 头孢过敏者:G+菌可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或克林霉素;
G-杆菌可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
心血管手术 ( 腹 主 动 脉重建、下肢手术切 Ⅰ 口涉及腹股沟、任何 血管手术植入人工假 体或异物,心脏手术、 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 器)
2.2.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普外科
手术名称 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 抗菌药物选择
头颈部手术(恶性肿 Ⅰ
瘤,不经口咽部黏膜)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 凝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 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2.1、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细菌性感染 取标本培养 经验治疗 阳性结果 阴性结果 无法取标本 感染部位 基础疾病 发病情况 发病场所 既往抗菌药用 药史及其治疗反 应 当地细菌耐药 性监测数据
+
治疗反应
调整方案
2.1、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品种选择
有病原学检查结果:尽可能选择针对性强、窄谱、
四环素或红霉素眼药水滴眼
内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内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包括:
1. 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根据最新的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使用。
2. 明确适应症:仅在有明确的感染风险的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如手术前预防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等。
3.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和预防感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广谱抗菌药物。
4. 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5. 限制使用时间: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时间应尽量缩短,避免长期使用。
6. 监测疗效和安全性:定期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7. 防止交叉感染:严格遵守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8. 教育患者和医务人员:加强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和预防应用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
总之,内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是减少滥用、个体化用药、限制使用时间、监测疗效和安全性,并加强教育和感染控制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影响。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射、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真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征。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尤其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三、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对于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在未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前,或无法获取培养标本时,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待获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结果后,结合先前的治疗反应调整用药方案;对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情况采取进一步诊疗措施。
四、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人体药动学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学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及抗菌药物药效学和药动学证据制订抗菌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历
一 基本介绍
2.2 选择性抽取归档病历(评审前一年)
临床路径病种
多学科协作病历(急诊/肿瘤3/疑0-难5)0份病历
>30天住院病历 内科病历—重点学科/非重点学科 外科病历—重点学科/非重点学科
在架病历(评审当时)20-30份 主要检查:合理用药,沟通告知,服务及时性 随机抽取处方100份
3.1 现场检查步骤
不超过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平均值。 (1)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20% (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 2.有干预前后分析报告,体现改进效果。
57
4.15.5.2 根据《指导原则》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 施细则”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并检查落实情况。(★) 【C】 1.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
43 43
(五)手术预防用药---给药途径
以静脉给药为主(眼科除外) 肌注、口服给药 ➢ 个体吸收差异性 ➢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多 ➢ 顺产口服抗菌药物不合理
44 44
(六)手术预防用药---溶媒选择
溶媒选择 ➢ 0.9%氯化钠注射液 ➢ 葡萄糖注射液 ➢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溶媒剂量 ➢ 溶媒剂量<100ml ➢ 溶媒剂量=100ml ➢ 溶媒剂量=500ml
49
备注
➢ 所有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用药,仅在有前述特定 指征时使用。
➢ 胃十二指肠手术、肝胆系统手术、结肠和直肠手术、 阑尾手术、Ⅱ或Ⅲ类切口的妇产科手术,如果患者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可用克林素霉+氨基糖苷类
,或氨基糖苷类+甲硝唑。 ➢ 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唑啉,
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呋辛。 ➢ 在国内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高,预防应用
医院各行政职能部门、临床 学科病房
标准条款具体检查核对
现场追踪、检查评审(所占时间)
3.1.1 现场追踪问题对象:人、机、料、法、环、测
设施 设备 消防
制度、 常规、 指南
监控方 式
人机
操作者 服务者
病人 陪人 家属
料法环测
耗材 药品
环境
血液制品
3.1.1 现场追踪问题对象:人、机、料、法、环、测
45 45
(七)手术预防用药---术前术后一致 急诊手术 缺药 换药依据
46 46
(八)手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
47 47
(八)手术预防用药---预防用药时间
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订
48 48
248例开放性骨折随机双盲研究(Dellinger. Arch Surg,1988,123:339)表明,用药5天并不比单次用药好
不用在做假上下工夫 不用在找人上下工夫 不用在接待上下工夫 评审员个人裁量权很小 力求客观公正
一 基本介绍
1.1 医院评审组框架
评 审 团 队
卫生计生委医政医 管处联络员2人
特点
分工有重点 评审有交叉 能把握好现场 不影响临床
一 基本介绍
2.2 选择性抽取归档病历(评审前一年)
① 重点疾病 出院2-31天内再住院病历 ② 重点手术 出院2-31天内再住院病历 ③ 重点手术 重返手术室(非计划再手术)
本周期医院评审的区别
评审理念的创新
强调评审是一个动态与循证的过程,以患者为 中心,在标准和评审结果表达设计上,引入 PDCA(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管理理论,关 注医院管理的系统持续改进,考核医院的整体 服务能力与水平
转变常态化理念 转变忙一阵子 对付一下想法 树立常态化理念
建立新常态化理念
需严加限制。 ➢ 原有菌尿症者需先按细菌药敏予抗菌治疗
50
1 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2 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3 侵入性诊疗操作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51
侵入性诊疗操作患者的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 预防用药的目的
放射介入 内镜治疗 特定病原菌所致的感染
52
特殊诊疗操作中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建议
7
1 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2 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3 侵入性诊疗操作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8
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 预防用药的目的
特定病原菌所致的感染
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
9
➢ 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10
➢原则上不应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11 11
12 12
➢对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预防用药指征与方案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基本原则
11
2
3
2012年美国《科学》杂志曾提到,中国年产抗生素达21万吨,
其中有近一半用于了牲畜的养殖
4
卫生部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相关法律法规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4.10 ◆《处方管理办法》----------------2007.5.1 ◆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
◆ 2013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பைடு நூலகம்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 2014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通知
◆ 2015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通知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08
55
主要内容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基本原则
6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基本原则
1 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2 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3与 侵入性诊疗操作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手术时间长短与用药对SSI的影响
Am Surg,1997,63:59
40
41
手术预防用药---给药剂量 应参照原药品说明书(根据药物PK/PD特征)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一般治疗量即可
42 42
(四)手术预防用药---给药频次 应参照原药品说明书(根据药物PK/PD特征) ➢ 时间依赖型 头孢类 青霉素类 ➢ 浓度依赖型 氨基糖苷类 喹诺酮类
中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 ▽应在手术室给药而不是在病房给药
38 38
手术预防用药---给药时机
术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术前未用术后用不 如不用)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大于2个半衰期,术中可给予第二剂(头孢曲 松、急诊手术除外) 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给予第二剂
剖宫产术,钳夹脐带后给药
24
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选择原则
25 25
(一)手术预防用药---药物选择
26 26
27
不要忽视性价比---一代头孢菌素
28 28
不要忽视药物副作用---二代头孢菌素
29 29
常见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
30
33
34
35
36
37
手术预防用药---给药时机
SSI发生过程:细菌(内源性,外源性)污染:早期容易清除
【A】符合“B”,并 根据监督结果,分析、改进工作,无违规购用。
60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医院评审与持续改进
南昌大学一附院药学部 欧阳爱军
2015年10月21日
评审不仅是评优,而是常态质量保障
以评促建 以评促改 评建并举 重在内涵
结直肠手术前用抗菌药物准备肠道,应在手术前1天给,不宜连用3 天
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
应在手术前2小时开始给药
39 39
Scher 观察801例清洁-污染手术,发现若手术时间长于3hr,追加1 个剂量或用半衰期较长的抗生素可以明显降低感染发生率(Am Surg,1997,63:59)
58
4.15.5.3 落实各类手术(特别是Ⅰ类清洁切口)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的有关规定。(★) 1.手术室管理规范,认真落实《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
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做好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2.有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相关规定,对各类手
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规范管理。 3.对外科系统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常规监控和有效
53
54
55
56
抗菌药物核心条款
4.15.5.1 抗菌药物管理有适当的组织,并制定章程,明确职责,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有检查、干预和改进措施。(★)【C】 1.药事管理组织有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人员结构合理、职责明确。 2.召开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会议≥4 次/年。 3.有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监测与评价制度。 4.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 【B】符合“C”,并 1.有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与评价分析报告。 2.参加地区或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 3.医院将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情况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指标。 【A】符合“B”,并 1.根据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的结果,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抗菌药物使用率
17
➢ 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18
严格消毒 无菌操作
预防感 染重要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