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元夕教案
2024年青玉案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

2024年青玉案教案(优质5篇爱问知识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诗文阅读与欣赏》第三章《宋词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该词为辛弃疾所作,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盛况及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详细内容涵盖词的背景、结构分析、意象解读、语言特色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鉴赏宋词的能力,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
3. 引导学生体味词中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的意象解读和语言特色分析。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创作背景、词的结构分析以及词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古诗文阅读与欣赏》辅导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境。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生平及其创作特点,解释《青玉案·元夕》的历史背景。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词作,感受词的韵律美。
4. 结构分析:讲解上阕、下阕的结构,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7. 情感体验:讨论词中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体味词人的思念之情。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背景介绍。
2. 黑板右侧:词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家国情怀。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语言特色。
2. 答案要点:上阕意象丰富,下阕抒发情感;运用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

三、课堂提问
1.提问时应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针对不同难度的内容,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3.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四、情景导入
1.利用古风音乐、图片等元素,营造古代节日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背景介绍:讲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课文诵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课文解析:
a.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起承转合;
b.剖析诗歌中的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体会诗人如何运用意象表现节日氛围;
c.探讨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等,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5.作业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能否有效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6.板书设计是否清晰,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诗歌内容;
7.对学生的反馈和鼓励是否及时,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8.课后拓展延伸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5.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批判;
6.审美价值:分析诗歌的审美特点,如音韵美、意境美等;
7.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分析其他古诗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8.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六、板书设计
1.诗歌结构:起承转合;
2.意象:东风、花千树、星如雨等;
2.通过讲述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背景,增加学生的背景知识,为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教案反思
1.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涵盖了诗歌的结构、意象、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等关键点;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宋词”,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作背景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词意、词牌、艺术手法等。
难点:理解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鉴赏宋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及习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让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初步感知词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词牌、词意,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4. 例题讲解:以《青玉案·元夕》为例,分析词作的艺术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宋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板书内容:① 辛弃疾② 元夕③ 词牌:青玉案④ 艺术手法:比喻、象征、抒情⑤ 情感: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点,结合词作背景,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2. 答案提示:注意从词牌、词意、艺术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全文解析以及相关文学技巧的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宋词欣赏”,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知识,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作技巧,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作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词作背景及词中的意境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筝曲《元夕》,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节日氛围,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诗词全文解析:逐句分析词句,讲解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词中的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词创作或赏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内容:辛弃疾简介、词作背景、词句解析、修辞手法、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其艺术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词创作比赛,激发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背景知识介绍2. 诗词全文解析3. 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一、背景知识介绍1. 辛弃疾生平简介:南宋著名词人,生平经历丰富,参加过抗金斗争,词作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辛弃疾诗词选》,具体内容为《青玉案·元夕》。
该诗词为辛弃疾描写我国古代元宵节盛况的名篇,寓意深刻,意境优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背景介绍、字词解析、诗句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及其诗词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寓意和意境。
2. 掌握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重点词语,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句的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教学重点:诗词的字词解析、诗句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青玉案·元夕》解析笔记、诗词鉴赏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元宵节民俗活动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奠定基础。
3. 字词解析:详细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诗句赏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词的寓意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分析其他辛弃疾的诗词,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重点词语、诗句寓意、意境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辛弃疾的另一首诗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要求字词解析、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词寓意和意境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诗词朗诵比赛,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2. 字词解析的教学方法。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宋词》的第三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感受宋词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读并背诵《青玉案·元夕》,理解词中的典故、意象和表达技巧,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典故、意象的理解,表达技巧的掌握。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词作,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展示元宵节的相关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词作,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初步感知词的意境。
3. 诗词鉴赏:a. 分析词的背景,了解作者创作此词的动机。
b. 逐句解读词意,分析典故、意象,理解表达技巧。
c. 举例说明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其他宋词,分析其与《青玉案·元夕》的异同,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创作一首以元宵节为主题的现代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互相评价,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a. 作者介绍b. 词的背景c. 典故、意象、表达技巧d.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分析两位词人的风格特点。
2. 答案提示:a. 辛弃疾:豪放、激昂,关注社会现实,善于用典故。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宋词》,具体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感受词人通过对比手法表达出的忧国忧民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词的内容等;能正确朗读、背诵《青玉案·元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对词作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的格律知识,对比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词作内容的理解,词人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元宵节的习俗,进而引入本课《青玉案·元夕》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词作,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理解词作内容。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词牌、词律知识。
b. 讲解词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词人情感。
c. 对比分析词作中的意象,如“花市灯火”与“灯火阑珊”,体会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其他宋词作品。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词作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词牌:青玉案2. 词人:辛弃疾3. 情感:忧国忧民4. 对比手法:花市灯火——灯火阑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对比分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谈谈你对两位词人情感表达的理解。
2. 答案提示:从词作内容、情感表达、对比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是否到位,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2024年[最新]《青玉案元夕》教案
![2024年[最新]《青玉案元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3bd9c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79.png)
2024年[最新]《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唐诗宋词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该词为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描绘了元宵佳节繁华热闹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介绍、词的逐句解析、艺术特色分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主题思想。
2. 掌握词的韵律、意境、表现手法,提高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把握,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2. 教学重点:词的韵律、意境、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词的内容打下基础。
3. 逐句解析:分析词的韵律、意境、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词的理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词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教案2. 板书内容:(1)词的背景知识(2)逐句解析(3)艺术特色分析(4)教学重点、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要概括《青玉案·元夕》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谈谈你对辛弃疾词作的认识。
2. 答案:(1)主题思想:描绘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意境和表现手法:以元宵节为背景,运用丰富的意象,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辛弃疾词作的认识:辛弃疾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善于运用典故,抒发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玉案·元夕》教案
引语:今天我们组讲的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古代写上元灯的词,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但是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这首词到底有什么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呢?在词作的背后,又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绪和情感。
现在让我们来一一品读。
(提问:有没有哪位同学了解辛弃疾呢?)
作者生平(出示ppt):辛弃疾是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他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格,二人合称“苏辛”。
他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在22岁便率领两千多家乡父老兄弟骑兵抗金。
高中学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表达了对人们依旧享乐的暗叹。
不过后来辛弃疾因病逝世,年仅68岁,就葬在我们江西上饶的铅yán山县。
(如果有的话可以出示辛弃疾墓前的楹联PPT)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是郭沫若对他的评价。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
词牌名《青玉案》: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取自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案就是放食品的小几(形如有脚的托盘)有图可出示图片)一诗。
贺铸、黄公绍、李清照等人都写过以《青玉案》为词派名的词。
介绍这首词背景:这首词作于南宋都城临安。
当时辛弃疾刚从北
方投奔到南宋。
强敌压境,国势日衰,但是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他们沉迷于歌舞享乐,用来粉饰太平。
辛弃疾恨自己没找到知己为国效力,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就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出示有古诗的PPT,讲解古诗)现在就让我们作者是如何通过这首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注解
①青玉案:(刚刚词派名已经给大家介绍过了)
②元夕:那么元夕呢,就是元宵节,这天的夜上就称元夕或者元夜。
③花千树:形容灯火灿烂,花灯之多,如千树花开。
④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焰火。
(花千树和星如雨都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说明但是的景色真的是十分迷人)
⑤宝马雕车:就是指装饰华美的车马。
⑥凤箫:箫的美称。
(其实这里使用了一个典故的,用了《神仙传》卷四载弄玉有吹箫引凤的故事(可以出示PPT,资料如下。
)典故:春秋时代,秦穆公费尽心思为女儿弄玉物色足以匹配的如意郎君,某日弄玉梦见一少年骑凤吹箫,秦穆公乃派人寻找吹箫少年,知吹箫少年名叫萧史。
秦穆公非常欣赏萧史的才华,便把弄玉许配给他。
萧史和弄玉婚后幸福美满,因萧史是天上神仙,不能长留人间,于是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双双飞上天去。
后以“吹箫引凤”来喻示着箫管乐律方面的极致,现引申至“筑巢引凤”,用于创造条件招商引资、纳贤聚士。
⑦玉壶:比喻明月。
这里也有说是指精美的灯。
⑧鱼龙舞:就是形状是鱼形、蚌形、龙形的彩灯。
⑨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古代妇女元宵节时佩戴的首饰。
⑩盈盈:指女子声音轻盈悦耳和仪态娇美的样子。
⑪暗香:本指花香,在词中是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⑫他:这里的他是指第三人称,因为在古代的他她它是没有区分的
⑬千百度:千百遍。
⑭蓦然:突然,猛然。
⑮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介绍完这些注释,现在让我们看一下大意,这首词的大概意思就是(出示ppt)
(翻译1)夜晚的东风将元宵的灯火吹得如千树花开,更让烟火
看来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
华丽的马车香气洋溢在行驶的路上。
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
整个晚上,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身上穿着多彩的衣物,在人群中晃动。
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
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找到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站立在灯火零落之处。
(所以灯火阑珊是指灯火即将熄灭的时候而不是指灯火非常的明亮)
(翻译2)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
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
“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
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
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
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
“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
赏析:可以看到这首词从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
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千百遍地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
落处的孤高女子,表现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
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
花,通宵歌舞。
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
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
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
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
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名家评价:当然,这首词也被多位名家点评。
比如之前我们学柳永时,老师就帮我们介绍过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其中第三境界、就是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梁启超称这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艺衡馆词选》)
话题拓展:也有人说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就不能是单纯写爱情的吗?我们常以为很多诗只是作者单纯的想要写什么,写爱情,写一次旅行等等。
但更多时候是因我们以己度人,并没有真心实意的猜测作者的意图。
没有固定答案不代表我们不能够不停接近正确答案。
一个历经沧桑的人和一个一生平顺的人写出同一首词,心境必然不同。
辛弃疾的青玉案。
大家给出的解读有很多,王国维解读说是成功
的最后一步(当然他自己也说了是解读的有些过),也有很多人像题主,认为是一首爱情词。
我个人觉得词中站在阑珊处的那个人不一定是某个女人,我认为那应该是辛弃疾自己,站在繁华中凄凉而荒芜、孓然一身的自己。
他看到的是被春风吹开的满树的花,看到宝马雕车、凤箫声动的繁华,这一天无疑是快乐的,就好像当年南宋国家危机下安乐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