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物理学》观后感
杨振宁论美与物理学读后感

杨振宁论美与物理学读后感篇一杨振宁论美与物理学读后感读完杨振宁先生关于美与物理学的论述,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真的是感慨万千呐!说实在的,一开始我觉得物理学这玩意儿,那就是一堆公式和定理,枯燥得要命。
可杨振宁先生居然能把它跟美联系起来,这让我大为震惊。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物理学就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学科,充满了各种让人头疼的难题。
但杨振宁先生告诉我们,物理学中也有美,那种简洁、对称、和谐的美。
就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多简单明了啊,一个公式就能解释天体的运动。
这难道不美吗?我觉得这简直美炸了!但我又在想,这种美是不是只有像杨振宁先生这样的天才才能真正欣赏和理解呢?像我这种普通学生,可能也就是凑个热闹,能懂个皮毛就不错了。
还有啊,杨振宁先生说物理学的美不仅在于理论的优美,还在于实验的精妙。
可能很多人觉得做实验就是摆弄那些仪器,得出一些数据。
但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未必!实验中的每一次观察、每一次测量,都可能是在揭示大自然的奥秘,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也许对于那些整天埋头在实验室里的科学家来说,这美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液,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不过,我又有点疑惑了,我们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这种物理学的美吗?还是说这只是科学家们的专属?我觉得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之,读完杨振宁先生的论述,我对物理学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
也许我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美,但至少我知道,在那看似枯燥的公式和实验背后,隐藏着一个神奇而美丽的世界。
篇二杨振宁论美与物理学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读完了杨振宁先生的论美与物理学,这感受,真是一言难尽啊!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美和物理学能有啥关系?这不是风马牛不相及嘛!”可越读下去,我就越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杨振宁先生说物理学有着一种深层次的美,比如那些精妙的理论和优雅的公式。
我就在想,这就好比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你得仔细去品味、去琢磨,才能发现其中的美妙之处。
可对于我这种物理学渣来说,这是不是有点太难了?也许我还没有那种能洞察其中美的“慧眼”。
美与物理学观后感

美与物理学观后感引言美和物理学是两个互不相干的领域,前者涉及我们对事物的审美感受,后者则研究物质、力、运动等自然现象。
然而,在我深入学习物理学的过程中,我发现美和物理学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美与物理学之间的关系,并以个人的观后感进行述述。
美学与物理学的联系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的学科,而物理学则是一门关于自然界规律的学科。
尽管这两个领域看似没有太多交集,但当我们深入研究物理学,探索自然现象的规律时,我们不禁会对大自然的美丽和奥妙感到惊叹。
对称性与美物理学中的对称性概念是美学中的一个核心要素。
对称性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无论是花朵、水晶、建筑物还是海浪,都呈现出各种形式的对称性。
物理学研究对称性的规律,而这些对称性的存在赋予了自然界独特的美感。
数学与美的奥妙物理学是一门数学工具重要的学科,数学在物理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数学的美感来源于它的简洁性、逻辑性和完备性。
而物理学中的数学模型则赋予了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能力,从而将美学和数学联系在一起。
能量与美的共振物理学研究能量的传递与转化的规律,而美学关注的是物体所散发的能量带来的感受。
当我们欣赏一幅画作或是一首音乐时,我们往往会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能量与情感,这与物理学所研究的能量规律相呼应。
美学和物理学都以能量为基础,它们共同带给我们情感上的满足。
个人观后感在学习物理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美和物理学之间的联系。
物理学世界的规律和美学的审美感受并不是完全隔离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奇妙之处。
通过学习物理学,我开始更加注重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受。
我发现,大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对称性,它们展现出一种纯粹而完美的美。
这种美让我感受到自然界的秩序和和谐。
物理学为我打开了一扇数学的大门,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数学的美妙和重要性。
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给了我对事物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中的美。
在我学习物理学时,我也意识到能量的重要性。
读《美与物理》有感(优选.)

读《美与物理》有感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不言而喻,同时物理中也包含许多美学的知识。
这似乎可以说明,美无处不在的,更说明,物理不仅仅是可以传达科学知识的学科,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学科。
今天有幸再一次观看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大家杨振宁教授《美与物理》的讲座,热血依然澎湃,其用诙谐的语言,生动的例子,丰富的个人经历,通俗易懂的方式给大家带来一场关于近代物理学发展、革命、变化、统一的视听盛宴,在杨教授传达物理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让在座的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了物理的内在美。
首先,杨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十九世纪的两大贡献,电磁学和统计力学。
在统计力学方面提及了诸如麦克斯韦、波尔兹曼、吉布斯、海森伯、奥本海默、狄拉克等物理大家,其中引用波尔兹曼的话:一个音乐家在听到几个音节以后,就能辨认出莫扎特、贝多芬或者舒伯特的音乐,同样一个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也能在念了几页文字后,就辨别出柯西、高斯、雅克比、亥姆霍兹、克尔期豪夫的工作。
杨教授解释到:不同的物理学者对于同一结构都会有不同的美与妙的感受,所以他们就会发展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产生独特的内在美。
接着杨教授通过大物理学家狄拉克和海森伯的故事进一步阐述出不同的人对物理学的研究有不同的风格和见解。
狄拉克是循着独特的、新的逻辑、无畏地前进;海森伯却是在雾里头摸索。
他们的文章也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的是,他们都可以出其不意,有极强的独创力,向一个前人没有想象的方向走;不同的地方是狄拉克的文章非常清晰、直接,他的文章没有渣滓,当你看了他的文章就会觉得这个领域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做了,海森伯的文章是朦胧、绕弯、不清楚,文章有非常深入的见解,有错误的思想,若把他不对的地方改正,就做出很重要的贡献。
体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表现出物理学的内在美。
在谈到电磁学的发展过程时,杨教授用简单通俗的方式描绘了其发展历程。
从库仑最初做的实验,到19世纪安培、法拉第的唯象理论,接下来是麦克斯韦的麦克斯韦方程式,到赫兹发现的电磁波才逐渐形成了大家今天所知道的安培定律、法拉第定律,在其发展的每一步,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美。
美与物理观后感

美与物理学观后感《美与物理学》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片,它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物理学的眼镜去审视美。
通过一系列精彩的切入物理学中的八大基本力,从结构性、动态性、空间性、层次性等几个角度,让观众深入到物理学概念之中,从中获得更加宏观的视角去发现世界的魅力。
影片中首先介绍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斥力、引力、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物质的性质以及它的物理特性,并深入到物理学的每一个角落,从宇宙的无穷尽头,到蚁群的众多智慧,再到地球上每一处细微的美。
从这些宏观与微观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能够发现物理学的神奇与美丽。
由于物理学研究的范围如此广泛,影片最后提出,物理学的最终挑战是发现物理学的普遍原理,即解决象征智慧和自然之间最大的不解之谜:为什么物理学律如此坚强,能够以这么准确的方式世界的一切?通过影片的解说,我们可以看到,美与物理学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它能够从物理学研究中提炼出美的精髓,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世界美妙的另外一面。
同时也让我们重新审视物理学,从物理学的角度能够发现大自然隐藏的一些细节,看到一切都是多么精巧与美妙。
《美与物理学》这部影片对于我们对物理学与美的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它能够让我们用物理学的角度去审视美,而不是仅仅看到美的表面,让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与欣赏大自然的美。
另外,它也引起了我们对物理学的兴趣,看到了物理学的精妙与神奇,令我们对物理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总的来说,《美与物理学》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它能够让我们从物理学的视角去看待美,同时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学,从而开始探索普遍原理,也让我们走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去探索它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因此,我非常感谢《美与物理学》这样的影片,让我们对物理学的理解有了新的改变,让我们有机会从物理学的角度去发现世界的魅力。
观看美与物理学并给出1000字观后感作文

观看美与物理学并给出1000字观后感作文After watching "Beauty and Physics", I was deeply inspired by the intricate connection between beauty and physics that exists in our world. The documentary explored various aspects of beauty, from art and nature to the underlying scientific principles that govern them. It shed light on how physics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shaping our perception of beauty.观看完《美与物理学》之后,我深受其中关于美与物理学之间密切关联的启迪。
这部纪录片探索了美的各个方面,从艺术和自然到潜在影响它们的科学原理。
它揭示了物理学在塑造我们对美的认知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The documentary emphasized how principles such as symmetry and proportion, which are derived from physics, influence our perception of aesthetics. Seeing examples from architecture, fashion, and even human faces, I realized how these mathematical concept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creating beauty. For instance, buildings with symmetrical designsexude elegance and harmony, while faces with well-proportioned features appear more attractive.该纪录片强调了来自物理学的对称性和比例等原则如何影响我们对审美的认知。
美与物理学读后感

美与物理学读后感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到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包括运动、力、热、光、声、电磁现象等。
而美是一种对人类感官的愉悦和享受,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这两者看似毫不相关,但在我最近的阅读中,我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奇妙联系。
在物理学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光的知识。
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对我们的视觉产生了影响。
我们所看到的颜色、亮度、透明度等都是由光的特性决定的。
在物理学中,我们学习了光的折射、反射、色散等现象,这些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而这些现象也正是美的基础。
当光线穿过水晶玻璃,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当光线反射在湖面上,形成美丽的倒影;当光线穿过彩色的玻璃,产生绚丽的色彩。
这些都是物理学中光的特性所带来的美的表现。
此外,在物理学中,我们还学习了声音的传播和共振现象。
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它通过空气的振动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中,产生听觉的感受。
而音乐正是声音的美的表现。
音符的高低、音量的大小、音色的变化,都是由声音的物理特性所决定的。
在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音乐家们通过对声音的掌控和运用,创造出了美妙的乐曲,带给我们愉悦和享受。
物理学还涉及到了力的作用和运动的规律。
在自然界中,一切都在不断地运动着。
从微观的原子分子到宏观的星球行星,都在遵循着物理学的规律运动着。
而这种运动也正是我们所见到的美的表现。
在自然中,我们可以看到树木摇曳的舞姿、瀑布飞流的奔腾、星空中行星的轨迹,这些都是物理学中运动规律的体现。
而这种运动所带来的美,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魅力。
通过对物理学的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美与物理学之间的联系。
物理学不仅仅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也是一门充满美的科学。
在物理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无穷无尽的美,感受到自然界中的神奇和奇妙。
通过对物理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然界的美,更加珍惜自然界的美。
因此,我对物理学的热爱也更加深厚了。
希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物理学的奥秘,感受到更多来自自然界的美的魅力。
美与物理观后感

美与物理观后感咱先说说这个物理啊,以前总觉得物理就是那些让人头疼的公式、复杂的实验,感觉离咱日常生活远得很。
可这片子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一下子把那扇通往物理世界里“美”的大门给打开了。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物理学家描述物理现象的时候,那眼睛里都放光啊。
他们讲着那些宇宙里的奥秘,就好像在讲一个超级精彩的故事。
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前光听名字就觉得高大上又神秘兮兮的。
但是片子里一解释,虽然我不能说完全懂了吧,但就感觉像是一幅宏大而又神秘的画卷在眼前展开了。
时空的扭曲,就像把一块平整的布拧成了麻花,这个比喻真的太绝了,让我一下子就好像能想象到那种神奇的景象。
还有那些物理实验,那些精密的仪器、奇妙的现象,就像是一场场魔法表演。
比如说量子物理里的一些现象,粒子的那些奇怪行为,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像会瞬间移动到那儿了。
这哪是科学啊,简直比科幻电影还科幻。
可它就是真的,就在我们这个世界里真实存在的东西。
这让我觉得物理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充满了无尽的惊喜。
再说说这个“美”。
我以前觉得美就是那些好看的画、漂亮的风景,没想到物理里也到处都是美。
这种美不是那种一眼看过去的表面的美,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让人看了心里会产生一种敬畏和震撼的美。
就像那些简洁的物理公式,短短几个符号,就能概括那么多复杂的现象。
这就好比是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了最伟大的诗篇,每一个符号都像是一个跳动的音符,组合在一起就奏响了宇宙的旋律。
而且物理学家们追求物理真理的这个过程,也充满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美。
他们为了一点点新的发现,可能要花费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
就像在黑暗里摸索着前进,一点点寻找那点亮光。
这种对知识的执着和热爱,真的太让人钦佩了。
不过呢,看的时候我也有一些小烦恼。
有些地方实在是太烧脑了,那些高深的理论,感觉就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见但是摸不着。
我这小脑袋瓜转得都快冒烟了,还是只能理解个大概。
但是呢,这也正是物理的魅力所在吧,它就像一座永远也爬不完的高山,每向上爬一点,看到的风景就更壮观一点。
自然辩证法美与物理学 杨振宁观后感

自然辩证法美与物理学杨振宁观后感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自然辩证法美与物理学——杨振宁的启示在深入阅读了杨振宁先生关于自然辩证法美与物理学的见解后,我深受启发,对科学与美学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振宁博士是大家熟知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
近三百年来,物理学上留下九个划时代的里程碑般的方程式,涉及十二位科学家。
这十二位科学家至今还健在的就是杨振宁和他的学生密尔斯,而划时代的九个物理方程式中的第九个就是杨振宁和密尔斯的共同场。
如果再考虑杨振宁还有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宇宙不守恒定律,那么杨振宁理所当然是当代物理学的泰斗了。
然而,这只是一面,许多人并不知道杨振宁对音乐、诗歌、绘画等艺术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
这篇妙笔生花的《美与物理学》,虽然是管中窥豹,但确实可以让我们领略他在人文素质方面的风采。
本世纪初,是物理学界人才荟萃,群英辈出的年代,是一个窥视宇宙奥秘翻天覆地的创新年代。
不仅涌现一批著名的物理学家,而且都有鲜明的个性与风格,比如狄拉克。
杨振宁博士一直想把他的风格写给文、史、艺术方面的朋友们看,但不知如何下笔。
一次偶然看到香港大众报上的一篇文章,其中引用了高适《答侯少府》的两句诗:“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觉得非常高兴,认为用这两句话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再合适不过了,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每个科学家的研究都是有风格的,正如一位音乐家听到几个音节后,就能辨认出莫扎特、贝多芬或舒伯特的音乐。
同样,一位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也能在读了数页文字后辨认出柯西、高斯、雅可比或克尔期豪夫的工作。
这是因为,他以物理学为例,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
这个结构有它的美和妙的地方。
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不同的美和妙的地方,有不同的感觉。
所以,他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从这个观点出发,他认为狄拉克的文章有一种“秋水文章不染尘”的清新,有一种充满数学的简洁美和逻辑美,“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是他的风格。
而海森伯的文章有惊人的独创性,但朦胧有渣滓。
因为狄拉克的灵感来自对数学美的直觉欣赏,而海森伯的灵感来自实验物理和唯象物理。
他认为牛顿的运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伯方程和其他五、六个方程是物理学理论架构的骨干,可以说它们是造物者的诗篇。
学物理的人了解这些像诗一样的方程的意义以后,对它们美的感受是既直接又十分复杂,既有一种庄严感、神秘感,又有一种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
这种心情和感觉,就像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师们,虔诚地歌颂一种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
这就是杨振宁。
在高度抽象,甚至是枯燥无味的数学物理方程中能发现诗意的光辉,音乐的旋律。
评论高深的物理数学,宛如十指在琴键上行云舒卷,弹奏出一曲高山流水的清音,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他告诉我们,一代大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文素质,而这些知识又恰恰是他攀登科学高峰时必不可少的素质。
由杨振宁联想到爱因斯坦。
最近在讨论素质教育的热潮中,有人写文章说爱因斯坦的“情绪智力”并不高等等,这如果不是无知就是骗取稿费。
这位本世纪的物理大师,在世纪初,就把物理大山凿穿得出了一个哲学结论:当速度等于光速,时间就停止;当质量足够大时,它周围的空间就弯曲。
这个结论改变了人类的时空概念,也影响了本世纪人类的生活方式。
那么,他怎么看待人才的培养呢?他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即社会伦理准则)有新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事实上,爱因斯坦本人也具有极高的人文素质。
本世纪二十年代,著名建筑师门德尔松设计波茨坦爱因斯坦天文台,这一建筑是为纪念广义相对论的诞生而建的。
那么建筑如何表现这个命题,确实很不容易。
门德尔松最后运用表现主义的手法将建筑形态形成可塑效果,就连窗子的形状也非常奇特,用这种形态来表达抽象的科学理论。
爱因斯坦本人看完以后,用“有机”两个字加以赞誉。
而“有机”恰恰是本世纪初最著名建筑大师赖特和他所代表流派的精华所在。
没有极高的建筑方面的素养,是绝对题不了这两个字的。
科学家们在攀登高峰时,良好文化素质形成的直觉往往给了他们灵感,这在爱因斯坦和杨振宁那里,几乎是不约而同的共识。
爱因斯坦在晚年曾讨论过他为什么选择物理。
他说:“在数学领域里,我的直觉不够,我不能辨认哪些是真正重要的研究,哪些只是不重要的题目。
而在物理领域里,我很快学到怎样找到基本问题来下功夫。
”这和杨振宁回答身边青年朋友应该研究物理还是研究数学时的说法是完全一样的,杨振宁说:“这要看你对哪个领域里的美和妙有更高判断能力和更大的喜爱。
”“美”和“妙”这就不是什么数学与物理的概念了,而是属于文化艺术范畴的审美观念了,它取决于一个人的文化品格与素养。
可见文化素质对一个科学家研究领域方向的取舍、直觉判断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要产生多大的影响。
事实上,我国一批著名的科学家也都具有极高的人文素质。
一代桥梁大师茅以升,在三十年代以修建钱塘江大桥而彪炳桥梁史册,但他在六十年代初期发表在《人民文学》、《光明时报》上的那些桥梁散文深得毛泽东主席的赞赏;数学大师苏步青工于古典诗词,一本《苏步青诗词》让我们在一个数学家身上看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光芒;著名的园林学家陈从周的一部《说园》,可以当做园林建筑专业的著作来读,也可以看做是一部谈诗论画的论著。
在那里你可以发现,在陈从周先生笔下,水以仰慕的目光去看山,而山则支起耳朵去听水,它让我们学会用艺术家的敏锐情感去捕捉旁门艺术的惊奇,沉浸在一种美的发现、体验的欢愉之中。
《美与物理学》观后感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佛说:一粒沙粒中有一个世界,花朵中包含着天堂,掌心握着无穷无尽,永恒浓缩于一刹那间。
上周一《自然辩证法》课上,张老师给我们看了杨振宁教授关于美与物理学的讲座视频,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物理学的美。
美是客观世界在人主观中的感受。
如果人感受客观现象后,觉得愉悦舒服,感受者就觉得美,感受对象就被感受者界定为美的对象。
在任何行为和领域中,只要人们觉得他接触的对象或者现象是让他愉悦的,就可以相应地给出美的评价。
谈到美,你可能联想到自然美和艺术美,而对自然领域中的科学美,大多数人则不易感受到,这是因为科学美与艺术美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美,从美学的角度来讲,一种是事物外在形式所呈现的美,这种美是外在的,易感受到的,如自然景色的美,音乐的美,雕塑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物的美等。
另一种是事物内在结构的和谐、秩序而具有的美,这种美比较抽象,它虽然也是通过感官接受外来事物的信息而反映到意识中去,但并不那么直接和迅速,而是要经过大脑整理、加工形成美的意识或美的观点。
这是一种较高层次上的审美。
物理学美的形式和内容是多方面的,而且物理学美的特点与艺术美的特点即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
但物理学之美更主要的,还是反映在理性之美,反映在内容与形式美的相结合中。
这种美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界或反映自然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科学成果在结构上的理解和欣赏。
爱因斯坦曾经描述说,物理学是至善至美的科学,他还特别把物理的美归纳为“简单、和谐、完善、统一”。
历史上的科学家更是把自己所发现的科学规律描绘得美不胜收,哥白尼为他的日心说这样写道:“所有的这些轨道的中心便是太阳,难道说在如此富丽堂皇的宫殿里,还能找出比这更好的地方来安置这样一盏美妙的明灯使它能从这儿照亮一切吗?”波尔发现电子模型后,爱因斯坦赞叹道:“这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
”物理科学的美,是一种艺术的美,但它又与艺术美有很大的不同,物理科学的美是完全建立在“真”的基础上的。
物理科学的美是真和美的统一。
由美可见真,由真可见美。
但不一定真的就美,噪声是真的,但不美。
美的也不一定是真的,早期的地方天圆说就很美但不是真的。
物理科学的美归纳起来就是爱因斯坦所描绘的“简单、和谐、完善、统一”。
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跟妙的地方,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的不同的美跟妙的感受有不同的了解。
因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一个工作者就会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跟研究方法,也就是说他会形成他自己的风格。
每一种风格代表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领域里有着各自独特的美。
杨振宁教授认为,20世纪的物理学家中,风格最独特的就数狄拉克了。
狄拉克的特点:话不多,而其内涵有简单、直接、原始的逻辑性。
一旦抓住了他独特的、别人想不到的逻辑,他的文章读起来便很通顺,就像“秋水文章不染尘”,没有任何渣滓,直达深处,直达宇宙的奥秘。
读了他的文章,你也会惊叹他的独创力,同时却觉得他似乎已把一切都发展到了尽头,没有什么再可以做下去了。
杨振宁教授还引用高适《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
一方面狄拉克方程确实包罗万象,而用“出”字描述狄拉克的灵感尤为传神。
另一方面,他于1928年以后4年间不顾已是著名物理学家玻尔、海森伯、泡利等当时的大物理学家的冷嘲热讽,始终坚持他的理论,而最后得到全胜,正合“风骨超常伦”。
“性灵”恰巧是狄拉克方程之精神。
“非从自己的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又正好描述了狄拉克的独创性。
同为20世纪大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5年夏天写了一篇文章,引导出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38年以后科学家库恩访问他,谈到构思那个工作时的情景。
海森堡说:“爬山的时候,你想爬某个山峰,但往往到处是雾。
你没有地图或别的索引之类的东西。
知道你的目的地,但是人堕入雾中,不知道该向什么方向走,然后你忽然模糊地只在数秒钟的工夫,自雾中看到一些形象,你于是说,这就是我要找的大石头。
整个情形自此而发生了突变。
因为虽然你不知道你能不能爬到那块大石,但是那一瞬间你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了。
必须爬近那块大石,然后就知道该如何前进了。
”这段谈话生动地描述了当年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上摸索前进的情形。
海森堡和狄拉克的风格为什么如此不同,主要原因是他们所专注的物理学内涵不同。
海森堡从实验与唯象理论出发:实验与唯象理论是五光十色、错综复杂的,所以他要摸索,要犹豫,要尝试了再尝试。
狄拉克则从他对数学的灵感出发,数学的最高境界是结构美,是简洁的逻辑美。
物理学有三个领域,每个领域有不同的美。
第一是实验的领域,第二是唯象理论,第三是理论架构,与数学比较接近。
所以说物理学有三个层面的美。
能准确描述复杂现象才算真正物理学的美!杨振宁教授对物理的美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它是一个庄严感、是一个神圣感、是一个第一次看见宇宙的秘密的时候的畏惧感。
杨振宁教授还分析了物理与数学的异同。
虽然数学和物理有很密切的关系,但是他们有各自的目的、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传统。
杨振宁教授认为,学习物理,必须对其根源有所了解。
此外,还要了解它的前途和价值观,否则会走到另一个方向。
看完讲座,我得出结论:物理与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时物理学原理的结构以及各个物理学工作者自己的风格;二是物理学领域的美。
物理学其实也是一门优美的学科,学习物理其实并不痛苦,只要发现其中的美,那么学习他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