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理想化方法
“理想模型”方法在中学物理中的作用

“理想模型”方法在中学物理中的作用陈利华“理想模型”方法是物理学中研究事物的方法之一,它贯穿了整个中学物理,并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理想模型客观世界中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当复杂,进行物理研究时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分析和研究物理现象时,为了研究问题的需要,我们常常忽略物理过程中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抽象概括出“理想实体模型”、“过程理想模型”、“理想实验模型”等模型,使研究的问题得以简化,据此导出的规律能根实际物理问题相吻合或较好的吻合。
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能深刻体会这种思维方法将有利于他们迅速把握解题方向。
通常物理理想模型包括:1.实体模型物理中的某些客观实体,如质点,舍去和忽略形状、大小、转动等性能,突出它具有所处位置和质量的特征,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描绘,这是对实际物体的简化,类似的实体模型,如:刚体、完全弹性体、理想气体、点电荷、薄透镜、弹簧振子、光滑平面(或斜面)、单摆、理想电表、理想变压器等等,都是属于将物体本身理想化,另外还有一些,如“光源、光线、电场线、磁感线等是属于人们根据它们的物理性质,用理想化的图形来模拟的概念。
2.过程理想模型实际的物理过程涉及的变量很多,一般比较复杂,为使过程简化,对于那些变化很小的物理量X,可以视为恒量,就可以得到理想化的物理过程。
如:匀速直线运动(V=S量)、匀变速直线运动(a= 恒量)、匀速圆周运动(量)、等温变化(丁=恒量)……等等,这些运动在实际当中是不存在的, 而是经过抽象的, 理想化的物理过程, 但是,据此研究而得出的规律与许多实际物理过程能较好的吻合,或在此基础上略加修正也能较好的吻合。
当我们计算飞机航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时,就可以用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进行计算,当近似地讨论地球公转运动时,我们可以用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如果不用这种理想化的思维方式,即使最简单的物理过程都很难分析清楚,更不要说复杂的运动了。
3. 理想实验理想实验又叫思想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之一。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理想化观点_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理想化观点作者:倪德鹏来源:《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年第03期摘要: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精神实质.除了分析教材的逻辑结构外,还要找出融汇在物理知识内容中的物理思想和物理观点,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思想观点,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进而认识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理想化的观点是指并非物理事实而又合乎规律的观点.它是以物理实验为基础,通过科学抽象概括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揭示被研究对象在想象的纯化状态下的物理规律.关键词:理想化观点模型实验仪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理想化的观点具有相当普遍性的意义.严格来说,初中物理的全部内容(包括物理概念、规律、原理等)大都是在理想化的观点上建立起来的.理想化的方法有这几种形式:建立理想的模型、设计理想的实验、让实验仪器理想化、让运动物体所在的条件理想化等.以下笔者一一叙述.一、理想模型建立理想的模型是理想化观点的集中反映;理想模型是人们通过对理想的客体研究,从而建立的描述理想的客体特征、结构、规律的模型.理想模型不是客体事物本身,但当我们利用有关的理想模型来研究物理事实、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或物理规律时,具有简单、明了的特点,且反映了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本质.初中物理教材中涉及的理想模型主要有:质点、光滑面、磁感应线、点光源、原子结构模型等.建立理想的模型是研究大多数物理问题的重要思维方法.物理模型在实验现象与物理理论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物理学中引入理想模型是可行的,但是必须注意理想模型的适用条件.例如:在初二物理讲走进分子世界研究分子动理论时,提出有关物质结构模型的猜想试图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用物质是由微粒组成、微粒间有空隙的微粒模型来解释扩散现象和水、酒精混合体积变小,而在研究原子内部信息时,只能建立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就不能再用微粒模型了.二、理想实验理想实验是人们在头脑中构想的实验,又叫假想实验.这种实验发挥大脑想象的功能,凭借想象中的理想化的仪器和设备在理想化条件下,通过心理的内部活动,在脑中进行理想化的“操作”和“观察”的手段,是逻辑推理.它也是在真实的科学实验基础上,抓住了主要矛盾,忽略了次要矛盾,对实际的过程作出更深入的抽象分析和层次推理从而得到新认识的过程.这种推理是符合一定的逻辑推理法则的.理想实验在物理学的研究中确实存在重要意义.比如初中物理教材中有:1.真空不能传声.在用抽气机不断向外抽钟罩内的空气,使钟罩内空气越来越稀薄时,人耳所听到的闹钟铃声越来越弱,根据这样的趋势向理想情况(真空)推理可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介)质.在本实验中,往往不管怎么抽气总能听到极微弱的声音,其原因是总有介质把声音传播出来.2.伽利略斜面实验.伽利略设计的小球沿不同倾角的光滑斜面爬等高的实验,是典型的理想实验.他的设计思想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依据小球在不同倾角的斜面上几乎爬到等高的事实,设想如果斜面都是光滑的,小球肯定爬到等高;第二、设想斜面的倾角α连续减小到零,此时,小球再由爬不到等高而要永远运动下去,推理小球在光滑平面上,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伽利略斜面实验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牛顿第一定律.将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释放,分别滚过水平面上铺有木板、玻璃板、棉布的表面时,由于棉布表面最粗糙,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最大,很快就停下来,运动的距离最短,而玻璃板表面比较光滑,受到的摩擦阻力较小,让小车运动的距离就更远.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不同,说明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改变越慢,物体不容易停下来.设想:如果我们还能找到更光滑的表面,则小车运动得更远,更不容易停下来.由此推理:如果表面光滑到一点阻力都没有,小车将无法停下来,永远运动下去;对大量的实验事实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除此之外的理想实验还有,研究惯性时忽略瞬间摩擦,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转化及弹性势能与动能的转化等.理想实验充分反映了理想化的观点,由于理想实验实质上是一个逻辑推理过程.因此不可以用来验证物理规律.相反,由理想实验得到的结论与规律,还需要通过实际的现象与事实来验证,才能确信其正确性.三、实验仪器理想化在初中物理的实验仪器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理想化观点.例如: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总是把米尺的热胀冷缩的因素忽略了,认为米尺自身的长度不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总是把天平横杆当做刚体处理,并且认为天平的两臂总是相等的,使用的砝码也是标准的;用量筒间接测固体体积时忽略细绳体积;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所受重力时,不考虑弹簧和挂钩的重力;测水平或斜拉力时,也不考虑弹簧及指针与外壳间的摩擦和重力;用电表测电流和电压时,把电表常常视为理想电表(即:电流表看成导线、电压表看成断路;这样的话测量电流时,电流表的分压被忽略了,测电压时其分流也被忽略不计)等.在物理测量中,理想化的实验仪器为实际的非理想化的实验仪器,提供了可作类比的分析测量误差的方法.为分析物理问题和物理规律提供了一大助力.四、用理想化条件建立物理概念或规律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和规律都是在理想化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如:匀速直线运动、弹性形变、电磁感应等.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建立在理想模型基础之上的,如:光的反射定律是建立在平面镜模型基础之上的,原子内部结构认识建立在核式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的等.利用这些理想化的模型辅助概念或规律的得出和理解.理想化的观点贯穿于初中物理的始终,我觉得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过程中所用到的理想过程、理想方法.逐步让学生掌握如何采用理想化观点中的方法,根据题目建立理想模型,并让学生学会用所教的理想模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的问题;一改学生一直以来认为物理难学的顾虑,成就学生学物理的高效率.。
浅谈理想化方法在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浅谈理想化方法在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理想化方法在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理想化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问题进行抽象化,简化问题,忽略问题中的次要因素,从而更好地展现出问题的本质。
在物理学研究中,理想化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而且还可以提高我们的研究效率和准确性,从而推动物理学研究的发展。
首先,理想化方法可以消除干扰因素,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
在物理研究中,有时候真实的物理现象很复杂,包含了许多因素,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会使问题的分析变得非常复杂,难以解决。
此时我们可以利用理想化方法,忽略一些次要因素,仅关注问题中的关键要素。
例如,在研究自由落体时,我们可以忽略空气的阻力,将自由落体看作是在真空中下落,这样可以大大简化问题,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由落体现象。
理想化方法的使用,可以让人们从各个角度和维度分析和解释物理现象,每次都打开新的认识之门。
其次,理想化方法可以提高研究效率和准确性。
在物理学研究中,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而数据的收集又涉及很多干扰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来自于环境,也可能来自于实验装置本身,如果不进行合理的限制或者消除,很容易产生误差。
因此,通过合理的理想化方法可以去除或减少干扰因素,从而提高收集数据的准确性,并同时缩短数据分析的时间,提高研究效率。
例如,在研究弹性碰撞时,往往利用理想化方法来消除摩擦、空气阻力等干扰因素,这样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实验数据。
最后,理想化方法也有助于推动物理学研究的发展。
物理学研究是不断推进的过程,需要不断精进、提高,才能满足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发现的需求。
因此,理想化方法可以更快地提出物理学中的一些假设,得到的结果也更容易与实验结果相符合,降低了实验的难度和研究的成本。
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较为困难的时期,理想化方法更显得格外重要,可为科学家提供更多广阔的思考空间,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成为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的法宝。
理想化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 的思路 和简化程序 ,人们 就在一定场 合 ,一 定条件下把 现 存的实 际事 物当作理 想形态处理 ,对这些 复杂 的实体或 实体 过 程进行思维加工 。 些无法解 决的 问题时在 真实 的科 学实验 的基础 上 ,抓住主要 矛 盾 ,忽略次要 因素 ,根 据逻辑法 则 由大 脑构想 出来的一种 无法
答 了。
有 力的作 用 。为了研 究 电场 的这种特 性 ,我
们 需要在 电场 中放入 一个 电荷 去 “ 探 , 试
那 么对该 试探 电荷 有 哪些 要求 呢 首 先我 们 通 过一 个例子 来类 比一下 :要 用一 把尺 予去 测量 水的深度 ,如右 图 ( )所示 。当把尺子 3 插 到容 器里后 ,水面 的高度将 会有所 升 高 , 地 小 ,应 该把尺 了做 的薄 一些 ,最好 尺予根 本就 没有厚 薄 ,这 样 水面 的高度就 不会 随着尺 的插入而 上升 。我们 回到前 面 ,当
物理学 的研 究任务之 一是要找 出运动所遵循 的规律 。如果
不对这一 运动过程进 行近视处 理 ,忽 略次要 的因素 ,保 留本质 因素 ,那 么几乎不可 能得 出结果 。 因此就 必须在 一定 的条件 下 把这一运 动过程进行 理想化 ,抓住主要 的因素 ,建立理 想的过 1 2 { 7 经典教苑 I 0 9 0. 2 7
浅谈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浅谈中学物理教学方法中学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实验教学、问题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三个方面浅谈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实验活动中,观察现象,分析数据,从而深入理解物理原理。
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在实施实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应充分准备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案,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亲自操作仪器和观察现象。
同时,教师还应在实验之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归纳物理定律,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问题式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另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将问题提前提出,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实验来解决问题。
问题式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施问题式教学时,教师应该把问题设计得具体、有针对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同时,教师还应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解决思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通过问题式教学,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自己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
讨论式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在相互交流中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
在实施讨论式教学时,教师应该制定明确的问题和讨论目标,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讨论环节中,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促使学生达到自己的结论。
通过讨论式教学,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中学物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实验教学、问题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
通过合理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的科学家。
“理想化”的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普遍反映物理难学,为了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重点,抓主要因素,运用简捷思维,解决复杂的教学内容。
如何能达到这个目的,我提出“理想化”教学方法与大家分享。
1.物质性模型将物质性研究对象抽象为一个相关的理想模型。
具体模型如:质点、理想气体、点电荷、原子模型、光子等,这种将物理研究对象模型化的优点是尽可能地剔除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从而为研究和获得主要规律开辟道路。
另一个优点是模型可以使被研究对象的物理图像显得鲜明和确切。
如质点模型就是将具有一定质量的物体在体积上被抽象为点。
这种只有质量而没有大小和形状的点,其优点是避开转动问题,较为容易地获得了物体运动的规律。
当然,质点的概念是相对的,不管物体的本身绝对尺寸怎样,只要是与所涉及的运动范围相比,其自身的限度可以被忽略时,该物体就可以抽象为质点。
例如,地球的直径约为1.27×107m,比起它绕太阳公转的平均距离(1.5×1011m)小得多,这样在研究地球的公转问题时就可以把地球抽象为质点。
但当我们研究地球的自转时,由于地球上各点的运动情况不同,此时就不能把地球抽象为质点。
2.概念性模型――力力是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如重力、弹力、摩擦力、静电力等,是一个在物理学中随处可以遇到的概念。
用一个有方向、有大小的线段来表示,力不仅有方向,而且有大小,在运算时要遵从平行四边形法则。
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定义条文容易记忆,但是在理解和掌握概念上则往往吃不透,如电流的概念是指电荷的定向移动,对导线中某一被选定的横截面来讲,如果大量的电荷沿选定的正方向或沿相反的负方向通过导线截面时,则电流的方向也将有正负的改变。
总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电流是矢量,其错误在于教条地死记硬背定义“有方向和大小的量是矢量”,没有理解到有方向特性的矢量计算时应遵从平行四边形法则。
这里电流的方向与矢量所指的方向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电流的方向是指以导线的循引方向为标准,非正即负,所以它是标量而不是矢量。
理想化方法在中学物理中的运用

理想化方法在中学物理中的运用摘要:理想化方法是中学物理教学法中特别重要的一种科学抽象的思维方法,文章阐述了什么是理想化方法以及理想化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包括物理条件的理想化、理想化模型、理想化实验。
理想化方法对于中学物理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理想化方法理想模型理想实验中学物理理想化方法是中学物理教学法中特别重要的一种科学抽象的思维方法,而且理想化方法有时更能有效地反映自然界的规律,有必要使学生认识学习它们的必要性。
纵观整个中学的物理教材,其中所提到的理想化方法有三大基本的种类,其一是物理条件的理想化,其二是理想模型,其三是理想实验。
一、物理条件的理想化中学物理问题中遇到的物体是处在多个外在条件下的物体。
这些外在条件中,有的是对物体的运动特点起着重要作用的,而有的却是对研究这个物体没有什么影响的。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让学生分析出哪些条件是必须考虑在内的、哪些条件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然后在只考虑必要条件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分析,最后解决这个物理问题。
在中学物理练习题中,最常见的条件理想化是忽略摩擦力。
例如“两个物体接触表面光滑”、“忽略一切摩擦阻力”、“不计空气阻力”等等,这些给出的条件都说明忽略摩擦力是中学生解决物理问题时要经常留意的。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经常启发学生采用这样的方法,使实际问题简单化,从而快速解决问题。
二、理想模型理想模型就是指为了能方便地研究物体,在物体原来形状的基础之上,经过抽象的思维而设计出来的一个研究体。
这个研究体是在综合考虑和分析了全部问题之后,抛掉了原来物体的非主要因素,特别突出了原来物体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所以这个研究体可以说是对原型的理想反映。
理想模型不同于毫无依据的瞎想,它是从原型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有它存在的客观根据,它反映了客观物体的主要属性。
在理解和应用物理模型的时候,应注意每种模型都有一定的条件和范围。
物理学中的理想化方法

可以超越客观条件的限制, 在思维中创造出理想 的条件 , 得
出规 律性 的结 论 。
第三, 通过理想化处理获得 的结果 , 具有现实意义 。 ( 1 ) 在许多情况下 , 通过理想化处理而获得的结果 , 可以近似地 直接代替实际事物 , 而不会出现多大的偏差。如在温度不太 低、 压强不太大的情形下 , 实际气体能在很高的精度上遵循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 ( 2 ) 通过理想化处理获得的结果 , 可以 过 渡到 实际事 物上 。如 要求 一个带 电 圆环附 近一点 的场 强 , 圆环虽然不能直接简化为点电荷 , 但我们可以先将圆环分割 为许多小段 , 将每- -4 , 段看作点电荷 , 求出每一个点电荷在 该点产生的场强 , 然后再作叠加。 再如在温度较低密度和压 强较高时, 实际气体不能看作理想气体 , 这时我们可以通过
能力 ,构想 理想化 的精 神客体 , 进 行意 念性 的操作 思维 , 抛 开 种种 现象 的迷惑 ,直觉 地把 握事 物更深 层 的本 质 。
第三, 建立理想模型 , 形成科学预见可运用理想化思维
方 法 。理想化 思维 方法 的形式 有理 想实验 ( 思想实 验 ) 和理
想模型。建立理想模型有助于揭示事物的特殊本质, 形成科 学 预见 。如在数 十年 前 , 人 们发 现 1 0 4 号 以上 的元 素都 有极
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重要手段 , 逻辑思维的形式是概 念、 判断和推理 。 理想化方法为我们建立了进行逻辑思维所 必需的许多概念, 也为我们考察事物的基本过程创设了良好 的条件。由这些概念和条件出发 , 我们就可以通过推导和运 算, 清晰而准确地认识 自然规律 , 建立科学的假说 。如理想
理想化思维方法是思维主体运用非逻辑思维方法和逻 辑思维方法相结合 的思维方法,抓住事物性质的主要方面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理想化方法内容提要: 本文研究了理想化方法的含义及种类,并结合中学物理的实际,阐述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理想化方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论述了教师怎样培养学生掌握理想化方法。
关键词: 理想化、理想模型、理想实验一.理想化方法界定理想化方法,是科学抽象的一种特定形式,是人们运用理性思维的方式之一。
我们知道物理学所研究的各种事物及现象都是很复杂的,往往是各种因素都交织在一起。
为了找到研究问题的思路和简化程序,人们就在一定场合,一定条件下把现存的实际事物当作理想形态处理,对这些复杂的实体或实体过程进行思维加工。
因为在一定现象中,并不是所有的条件,所有的性质都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对实体(或过程)给予简化,纯化,抽取主要因素,抓住主要矛盾,舍去次要因素,排除偶然性,揭示必然联系。
所谓理想化就是在思维中,用理想的客体代替现实的客体,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通过设想,推导,论证揭示事物的思维过程。
二.理想化方法的分类理想化方法包括理想模型和理想实验。
1.理想模型理想模型是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为原型,在思维中形成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并用之来代替原型,建立描述这种客体本质属性的方法。
在中学物理中,我们对各种实际物理问题的研究是按下图所示的模式进行的:图(1)先将物理问题经过科学抽象简化成某个物理模型,然后研究模型,推导有关物理规律,再运用这些物理规律去分析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
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
理想模型有实物模型和过程模型。
(1).实物模型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实际物体,通过简化,抽象建立起来的物理模型叫做实物模型。
翻开中学物理课本,映入眼帘的是“质点”,“刚体”,“单摆”,“弹簧振子”,“点电荷”,“理想气体”,“光滑斜面、导轨”等,这些模型正是事物在某种条件下的近视,即实物模型。
我们拿“质点”模型来加以说明。
一般情况下,我们研究一列火车沿铁轨运动,严格说来是很复杂的,其中有火车车身的运动,车轮的转动,车厢的晃动,蒸汽机活塞的运动,水和水蒸气的热运动,发电机中的电磁运动等等。
假如我们只考虑火车沿轨迹的整体运动,即研究火车车身的运动,便可以忽略那些与火车车身运动关系不大的次要运动,即认为火车上各点的运动完全一样——平动。
这样,我们便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的运动来代替整体的运动,也就是把火车看成是一个“质点”来处理。
同样,地球绕太阳的运动,雨点的下落运动,飞机在高空运动等,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把它看成是质点运动,都可以用质点的运动规律来描述。
所以“质点”模型是一个通用模型,它是从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反映了形形色色作同样形式运动不同个体之间的共性。
在研究气体性质时,由于在温度不太低,压强不太大的条件下的实际气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极其微小,分子所占的空间与其自由活动空间相比亦甚微小,在此情况下,可把所研究的实际气体作理想化处理,即要求气体分子间无相互作用,气体分子不占空间,从而使研究问题的过程大为简化,这就是理想气体模型。
(2).过程模型物理学的研究任务之一是要找出运动所遵循的规律。
如果不对这一运动过程进行近视处理,忽略次要的因素,保留本质因素,那么几乎不可能得出结果。
因此就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把这一运动过程进行理想化,抓住主要的因素,建立理想的过程模型,从而找到运动规律。
如在公路上行使的汽车,虽然公路并不是一条几何直线,汽车的位置随时间变化也不是绝对均匀的,但若公路偏离直线很小,汽车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不均匀也不明显,那么都可以进行忽略。
任何运动若能忽略这两点,都可视为匀速直线运动。
又如一个铁球在空中静止落下,影响铁球运动的首先是地球引力,严格说来,这个引力并不是恒力,小球越接近地面,引力就越大。
其次还有空气阻力,这个阻力随着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另外还须考虑由于地球自转而引起的影响。
这样,铁球的下落运动相关因素十分复杂,几乎很难研究得出研究结果。
但如果物体在近地空间下落,可不考虑高度变化引起的引力变化,也可不计地球自转的影响,若在略去空气阻力,那么铁球就仅在不变的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就理想化为“自由落体”运动。
其实,在热力学中,理想气体的“等容”,“等温”和“等压”过程实质都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过程模型,是实际过程中的一种近视。
还有匀速圆周运动,抛体运动,简谐振动,完全弹性碰撞,绝热过程,稳恒电流,正弦电流等,也都是人们在思想中塑造的理想过程。
2.理想实验理想实验,又叫假想实验,抽象实验,思想上的实验,它也属于理想化的方法。
理想实验实际上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是科学抽象的产物,它往往是人们在物理实践中遇到某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在真实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根据逻辑法则由大脑构想出来的一种无法实现的实验。
由于理想实验存在着它的客观根据,即理想实验的实践基础,故能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从而在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作为经典力学基础的惯性定律,就是理想实验的一个重要结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受力运动的物体,当外力停止作用便归于静止,它的这一观点统治了近两千年,一直到伽俐略时代。
伽俐略曾独巨匠心地设计了一个斜面实验,如下图所示:B图(2)甲当一个铁球从斜面A上滚下而又滚上斜面B时(上图),所达到的高度与在A上开始滚下的高度几乎相同。
他认为这一微小差别是由摩擦造成的。
于是伽俐略在忽略摩擦因素下,在大脑中构想出以下推论(下图所示):B 图(2)乙图(2)丙如果减小斜面B的倾角(乙所示),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但是要通过更长的距离。
继续减小斜面B的倾角使其成为水平面(丙所示),小球从A滚下后不可能达到原来的高度,但将以恒定的速度在水平面永远运动下去。
这个实验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永远无法将摩擦完全消除掉,所以这只是一个理想实验。
但这个实验却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为牛顿总结出惯性定律打下了基础。
再如,牛顿所进行的山顶上大炮射击实验也是一个理想实验(如下图)。
他天才地设想:炮弹沿水平方向射出,在重力作用下沿抛物线落到底面,发射速度越大,落地距离就越远,增加发射速度到某一值时,炮弹就可以绕地球大半圈而落到大炮的背后。
如果再增大发射速度,就会使炮弹绕地球一圈,二圈地作圆周运动,既不会落地,也不会飞向太空,这就是一幅人造卫星的原理草图。
图(3)三.理想化方法教学中学物理所研究的基本问题都是理想化方法。
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怎样运用理想化方法进行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
下面,我主要分三点来阐述一下运用理想化的教学。
在课堂上,能把理想化方法的思维渗透到学生中去,使学生对于课堂上建立起来的理想模型和实验,能够很好地接受,领会并能简单运用,这是教师的一大任务。
我们以高中物理《电场强度》一节为例,讲述一下怎样用理想化方法来进行教学。
电场最基本的性质是对处在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为了研究电场的这种特性,我们需要在电场中放入一个电荷去“试探”,那么对该试探电荷有哪些要求呢?首先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类比一下:要用一把尺子去测量水的深度,如下图(4) 图(5)图(4)所示。
当把尺子插到容器里后,水面的高度将会有所升高,这表明测量的工具会影响测量的结果。
为了使这种影响尽可能地小,应该把尺子做的薄一些,最好尺子根本就没有厚薄,这样水面的高度就不会随着尺的插入而上升。
我们回到前面,当把“试探”电荷放入电场中时,它多少也会影响被研究的电场的分布。
例如上图(5),金属球A 上带有正电荷Q ,当A 孤立时,其中的电荷分布是均匀的,球外电场的分布也具有对称性。
但当我们在A 球右边附近的B 处放一个负电荷q (试探电荷)后,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球上的电荷会重新分布,A 球上的电荷将是左疏右密。
这样,电荷q 试探到的电场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电场了。
要使不影响原来的电场并且希望试探电荷能探明电场中每一个点的性质,我们要求该试探电荷应没有线度和形状,并且电荷也要足够小。
可见,该试探电荷是一个理想的点电荷。
即使我们拿一个线度和电量非常小的电荷去实验,测量它所受到的电场力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因此,我们就采用理想实验,一切操作都在脑子里“有思维地”进行。
这样,我们就获得了对电场力的性质的准确认识,建立了电场强度的概念。
经过引入理想化模型,采用理想实验所处理后得到的电场强度概念是科学的,而且也只有这样处理才能得到结果。
很多学生都说物理题难解,其实之所以认为难原因就是不知道运用理想化方法去处理问题也就是不知道建立何种物理模型来解题。
针对如此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让学生掌握如何采用理想化方法根据题目建立理想模型,并让学生会用所得的理想模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请看以下例:例:汽车以一定速度在宽阔水平路上匀速直线行驶,忽然发现正前方出现一堵长墙,为了尽可能避免碰到墙壁,司机急刹车好呢?还是转弯好?为什么?拿到这个题目,首先要读懂题目的意思。
题目问“急刹车好还是转弯好?”实际上是问哪种做法碰壁的可能性小。
其次,忽略一些次要因素,抓住汽车两种运动的主要因素,建立两种正确模型。
汽车急刹车的模型:刹车装置刹住轮子,轮子不能转动,汽车由于惯性向前冲,轮子在地面上滑行,地面对轮的滑动摩擦力使汽车作匀减速运动,甚至停下来。
如果要避免汽车碰到墙壁,就必须使汽车在从刹车到停止的整个过程中所前进的距离小于司机发现墙时急刹车的地点到墙的距离。
汽车转弯的物理模型:理想化的匀速圆周运动模型。
车子是否碰墙,在于轨道半径R 的大小。
轨道半径R 又是由向心力决定的,这个向心力是静摩擦力提供的。
根据题意,可以认为静摩擦力的最大值与滑动摩擦力近似相等。
解题过程简述如下:根据动能定理,汽车刹车后滑行的距离X 和滑动摩擦力的关系为:21 mv 2=FX 又F=μmg, 得:X =gv μ2; 根据匀速圆周运动公式,汽车转弯是的向心力为:μmg=R m v 2,得:R=gv μ22>X; 由答案得出,汽车急刹车碰墙的可能性小。
这是一道说理题,题中没有一个具体数字,也没有一个表示物理量的文字符号。
初看题目,似乎无从下手,然而只要仔细考虑,分析题目,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的物理模型,再从中寻找有关概念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题目就不难解答了。
理想化方法对于实验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前,研究加速度a 与F 之间的关系时,我们也采用了理想方法来处理实验。
我们近似认为挂在小车上的砝码的重力就是小车所受到的拉力(图6)。
但其实这样的忽略是有条件的。
如图对砝码和小车受力分析情况得:mg ―F=ma又:F=Ma联立得:F=mM Mmg 可知只有当M>>m 时,F 才等于mg 。
我们在实验中认为F=mg 是在一定情况下的近似。
另外,在有电流表和电压表参加的所有试验中,我们也采用了理想化方法,把电流表的内阻近似为零,而把电压表的内阻近似为无穷大,从而使研究实验处于方便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