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指导意见

济南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与传统教育有所不同的是,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学习活动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学习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倾向于独立完成整个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对推动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促进我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进步,特制定本意见。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现状与分析

(一)执行课程纲要情况

1.各校能够按照课程方案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把开设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与学校发展规划中,能够采取措施进行检查、督促,并把综合实践活动纳入了学校的全面考核之中。

2.能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特点,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主题、项目或活动课题。多数学校有学期教学计划,有具体的活动方案,确保了课程实施的效果。

3.设置了专职或兼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通过各种途径,使广大教师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提高了认识。建立了一定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全面深入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能努力挖掘教育资源,开发富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许多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实施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教学改革情况

1.课堂教学内涵不断丰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的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活动的显着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结构在以下三个方面发生了改变,第一,它不以掌握学科知识和训练技能为宗旨,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第二,它改变了单纯的接受学习方式,重视发现、探究学习在人发展中的价值;第三,它改变了把学习理解为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过程,重视学生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新的课堂教学逐渐具备了以下三个特征:教学内容方面“开放”;

教学的方法上“放开”;教学目标方面实现了探索发现、自主发展与交流合作。

2.解放思想,改进教学方法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上有一下显着特点:一是放开讨论──改变过去由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提倡多向互动,提倡思想“亮相”。通过诸多师生多感官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和情感的交流和相互激活,利于学习主

体的自由发展。二是放开质疑──问题是不受压抑的自由思维的必然产物。实现学生思维自由,必然诱发诸多质疑。学生的质疑往往不局限于教师视野,教师放开让学生由记忆结论到自愿去探索;由机械接受“唯书唯师”,到敢于向权威、书本和教师挑战,这必是一

个创新意识在强化、创新精神在升华、创新能力在孕育和培植的过程。

3.实现了探索发现、自主发展与交流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发现,让学生通过围绕某一主题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主设定具体活动的目标,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现有的水平选定活动内容和方式,决定学什么和怎样学,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负起责任来。

1

以研究性学习为例,从具体的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任务的确定,到研究内容的落实

和研究方法的采用,主要由学生自己规划和设计。教师鼓励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获得 新的感受,达到持续的、自我教育的目的。但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为了获取问题的 解答,常常需要多人合作、多组合作及社会多方人员的共同参与才能顺利完成。这种交往 合作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更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懂得 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沟通与合作,形成民主素养和团队精神。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

不尽人意的情况:

1.课程开发学科化倾向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的学科化倾向表现有三各方面:其一,将综合实践活动变成学

科拓展活动;其二,以学科教学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在教室 “教”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三,课程内容教材化,教师对“预设性教材”的依赖性太强, 有许多教师与学生围绕“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课程内容狭窄化倾向

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过程中,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不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

相同的重视,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开展的主题活动内容、形式过于单一,虽 然经历了若干主题活动,但由于没有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类型进行分类指导,学生始终 在重复某一种类型的活动方式。这种模式化的活动方式,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目标生 成性的初衷,学生难以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3.主题选择成人化倾向

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师包办选择主题的现象严重,导致学生研究的主题过分成人化。 在课程实施中,存在活动范式化、简单化的倾向,如出现了这样的流程:教师提出研究主 题,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然后是缺乏意义的问卷调查,最后是撰写上交调查报告。这种缺 乏真正思维、实践的活动,容易导致不良后果:一是让学生养成一种粗枝大叶的学习习惯, 二是导致研究活动 “走过场”,使研究过程模式化和庸俗化,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研 究性学习”的初衷,难以对学生形成正确导向,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4.课程实施水平差异性较大

个别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分别地进行开设。甚至出现以信息技术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倾向。 由于开展综合实践活 动需要一定条件制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地区性不平衡的问题,条件较好的学校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情况较好,而个别条件相对不足的甚至没有开展活动。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课型分类、界定与基本要求

(一)创设情境确立主(课)题课

1.基本流程

2.界定与基本要求

创设情境确立主(课)题课是从教学需要出发,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引入、制造或

创设与主题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导学生发现与主(课)题相关的问题,帮助 学生迅速而正确地了解主(课)题内容。

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利用各种手段、方法创设情境,比如:实物演示、角色扮演、 音像辅助、生活模拟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观察,激发兴趣。教师重点关注的是使学生亲 自参与到情境体验中去,捕捉真切感受,从丰富情境中打开思路唤起学生对感兴趣问题的 研究欲望;教师对学生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筛选和归纳, 形成他们感兴趣又值得研究的主(课)题,以便开展下一步的研究活动。

(二)专题研讨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