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教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3.了解原子构造;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
4.会区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知道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导体和绝缘体。
2.难点: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了解原子构造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课前准备】教师:塑料丝束、玻璃棒、橡胶棒、丝绸一块、毛皮一块、验电器一个、碎纸屑、塑料吸管、金属杆、多媒体课件。
学生:塑料梳子、直尺、铅笔、圆珠笔、钢笔、丝绸、小纸屑、碎头发等。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实验导入:教师拿气球在一个同学头发上摩擦后发现头发都被吸起来了,而且气球稍微移动时顺势吸到另一同学脸上。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互动新授】(一)两种电荷1.摩擦起电:(1)请同学们拿出上节要求大家准备的物品(塑料梳子、直尺、铅笔、圆珠笔、钢笔、丝绸、小纸屑、碎头发等),一起动手操作实验:a.把塑料梳子与自己头发摩擦,然后将梳子靠近小纸屑。
b.将各种文具与自己的头发或丝绸摩擦,然后分别靠近小纸屑或碎头发。
(2)学生讨论:上述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
教师巡视观察指导,实验后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
教师引导分析得出:①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②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作摩擦起电。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多媒体展示问题:(1)两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会怎样?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会怎样?(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会怎样?(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种类一样吗?教师演示实验:(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教案 第15章 第1节 两种电荷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方式一【实验导入】图15-1-1教师展示一束下端扯成丝状、有些向四周散开的塑料捆扎绳。
问:“为了让散开的塑料捆扎绳聚拢到一起,直接用手捋一捋能不能达到目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回答。
“事实会不会跟你想象的一样呢?”教师演示:如图15-1-1所示。
学生观察现象,验证自己给出答案的对错。
教师操作,结果散开的塑料捆扎绳不仅没有聚拢到一起,反而向四周散开得更厉害,而且捋的次数越多,下端散开得越大。
教师追问:“怎么才能让它们聚拢到一起呢?”(引导学生得出:用干燥的手捋达不到目的,蘸水后再捋就可以了。
)导入语:怎样来解释上面的奇妙现象呢?同学们学习了本节的内容,谜底自然揭开!方式二【情景导入】播放视频“怒发冲冠”。
图15-1-2导入语:这是一种静电现象,“电”到底是什么,居然有如此大的魔力?为了揭开谜底,今天就让我们先从了解两种电荷开始。
(板书课题:两种电荷)1.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典型实例①干燥多风的秋季,开门或取放物品时常会被“电”到。
②化纤布料的衣服特别容易“吸”土。
③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
④科技馆里,站在绝缘台上的人用手触摸静电球时会“怒发冲冠”。
2.实验改进:验证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实验改进改进一:用带电物体去靠近纸灰,效果更好。
改进二:把带电物体靠近用细线悬挂的小纸屑(如图15-1-3所示),效果不错。
图15-1-3改进三:用带电体吸引细小水流。
方法:①选用输液器以获得细小水流;②将水染色,增强可视性。
优点:取材容易,操作方便,效果很明显。
3.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结构的对比图15-1-44.教学片断:讲解验电器的结构及原理过渡:为判断一个小球是否带电,在实验室中只要用一种仪器就可以检验出来,这就是验电器,我们来看一下它的结构。
图15-1-5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演示1:将未经摩擦的玻璃棒直接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的反应。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5.1 两种电荷》教案

物理(人教版)《15.1 两种电荷》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认识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②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③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导体和绝缘体及电荷的移动。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②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③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②鼓励学生自己分析资料、现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和摩擦起电。
三、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和摩擦起电。
四、教学教具电脑(或电子白板)、塑料直尺、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碎纸屑若干、学生的导学案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播放视频《奇幻的电现象》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电的世界,播放精美的日出图片,电灯使城市的夜晚变得绚丽多彩;现代家庭的厨房电器多多;城市里有一些既节能又环保的带着“辫子”的电车;电脑的出现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新型的电子技术能实现很多方面的自动控制(自动控制室温)。
说明电在科学技术中、工农业产生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引入新课: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二、进行新课1、两种电荷(1)摩擦起电引导学生用现有的器材做实验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梳子飘起;圆珠笔杆在头皮上摩擦,可以让笔吸引纸屑等。
这种现象说明:梳子、圆珠笔杆都带了“电”——电荷①电荷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或者说带了电荷②摩擦起电播放视频说明: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③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演示实验一:用丝绸跟玻璃棒摩擦,使玻璃棒带电,用丝绸跟另一根玻璃棒摩擦,也使玻璃棒带电,将两根带电的玻璃棒靠近,发现他们相互排斥,再用毛皮跟橡胶棒摩擦,使橡胶棒带电,并将带电的橡胶棒靠近带电的玻璃棒,发现他们相互吸引。
人教版2023年初中物理九年级第1节 两种电荷教案(一)打印版

人教版2023年初中物理九年级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实质2.知道电荷量及单位3.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4.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及作用5.了解原子结构及原子呈电中性原因6.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及导体导电原因二、教学重点1.电荷间相互用2.原子结构三、教学难点1.摩擦起电的实质2.原子结构四、教具:不同类型验电器两个、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碎纸片、通草球等。
五、教学教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学生看课本P32-35。
引入: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生活在电的世界里,所有的用电器只有电才能工作,那么我们天天提及的“电”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学生和电有关的知识,今天我们从最基本的电荷开始电学的学习。
(二)摩擦起电问题1:橡胶棒是否带电?怎么证明?物体带上电和没有带电有什么区别?1.对比演示:(1)不带电和带电的橡胶棒和玻璃棒吸引碎纸片和通草球;(2)吸引的纸片有一部分“弹开”。
(如果学生发现了可以提出,否则可以不讲。
)问题2:橡胶棒和玻璃棒带电了吗?用的什么办法让它带上了电?一个物体如果带上电有什么的性质?总结:(1)带电性质:吸引轻小物体;(2)可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的例子:(1)冬天脱衣服冒火花;(2)梳头时头发跟梳子一起;(3)毛衣容易脏;(4)电视电脑屏幕容易吸灰;(5)油灌车下面拖着一条铁链;(6)纺织工厂要保持空气潮湿;(7)买食物时,薄塑料袋容易沾在手上甩不掉等。
(三)电荷及其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引入:橡胶棒和玻璃棒都可以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上电,都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它们带的电性质是不是一样的呢?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1)丝绸←→玻璃棒带正电:记+,“丝玻正”;(2)毛皮←→橡胶棒带负电:记-,“毛胶负”。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引入: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也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那么把带正电的玻璃棒和带负电的橡胶棒放在一起会不会相互吸引呢?得出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C)。
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相互作用和单位,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气球,丝绸和毛皮。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电和静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2. 知识讲解:讲解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3. 实验演示:用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带的电荷性质;将带电的气球靠近其他气球,观察相互作用现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笔记本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电荷知识解释。
5. 知识巩固:讲解电荷守恒定律,并用实例进行解释。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 电荷的单位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文字描述电荷的定义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解释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并给出一个实例。
(3)完成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2. 答案:(1)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性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是: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定义和性质,知道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
2.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运用相互作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了解电荷守恒定律,能运用守恒定律分析电荷的转移和积累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和性质,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室用具(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吗?2.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介绍电荷的定义,即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
讲解电荷的性质,如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3.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讲解两种电荷的产生方法,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介绍鉴别两种电荷的方法,如用实验室用具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
5. 电荷守恒定律介绍电荷守恒定律,即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始终保持不变。
讲解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荷的转移和积累过程。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电荷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电荷的定义和性质。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
(2)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会用原子及其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3)培养学生的利用物理意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两种电荷》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五章第一节内容,本节需要一个课时。
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学生对内容理解好坏,兴趣的产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状况。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及电荷的定向移动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
【教学重点】自然界电荷只有两种电荷的推理确认。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气球、梳子、粉笔、衣服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师生共同欣赏漂亮的夜景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两种电荷》。
(多媒体播放视频——各种漂亮的夜景)教师:这些美丽的图片都离不开什么呀?学生:电。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五章的第一节内容《两种电荷》请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自主学习相关内容并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设计意图:从学生习以为常但又不能科学解释的生活现象入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点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二、新课讲授1、两种电荷(师生共同参与演示实验—通过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的体会物体带电教师: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我们说物体带了电?师生共同演示:用梳子摩擦头发可以使物体带电,用气球也可以使气球带电。
学生总结:物理学中,把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2. 电荷的单位:库仑(C)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电荷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室用具(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2. 新课导入:介绍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实验演示:用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实验室用具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5. 知识巩固: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电荷的基本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2. 电荷的单位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列举三种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摩擦起电、静电吸附、静电感应等。
2. 题目:用文字描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答案: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答案:正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现象引入电荷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电荷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1 两种电荷教案【教材分析】《两种电荷》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结构、原子核、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本图4-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
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②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构造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③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了解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2.过程与方法①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②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③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②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阅读法。
【教学准备】1、裁剪机器人钢铁侠的视频。
2、玻璃棒、丝绸、橡胶棒、纸屑和泡沫、塑料尺、圆珠笔杆、梳子、验电器、金属杆、塑料杆、矿泉水瓶、气球、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探究兴趣,引入新课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机器人钢铁侠。
师:随着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兴起,钢铁侠要能正常工作,离不开我们生活一种很熟悉的东西,是什么?(电)那么,你们想了解电的有关知识吗?好!这节我就带大家进入电的世界。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老师利用矿泉水瓶在底部扎一小孔形成水流,先让梳子靠近水流观察现象,然后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梳子再靠近水流观察现象。
你看发生了什么现象?师:摩擦后的梳子能吸引水流,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师:对!这是摩擦起电现象,人类对电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一现象开始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的问题──电荷。
(板书)大屏幕展示学习目标。
二、进行新课1.摩擦起电下面同学们来做一个实验,老师说一下实验的要求和目的:【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尺(或塑料梳子、圆珠笔、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
然后塑料尺、塑料梳子、圆珠笔和头发(玻璃棒和丝绸布、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观察,教师巡回指导)(课件展示问题)师:这两次实验现象相同吗?(不同)师:两次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不摩擦时塑料尺等不吸引碎纸屑,摩擦后吸引碎纸屑)师:被摩擦过的物体为什么会吸引碎纸屑?(因为摩擦过的物体带了“电”。
)师:对!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说带了电荷。
(板书)(课件展示概念)你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摩擦)师: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摩擦起电。
(课件展示概念)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吗?(讨论后举例并课件展示)①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②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晚上脱毛衣时会发现一些小火花,并伴有“啪啪”的响声;③经常使用的电风扇,扇叶表面往往会带上一些灰尘;④小朋友玩的塑料滑梯上,和高速行驶的汽车车门上,当人用手去触摸时,人会触电。
师:同学们回答很好,实际上,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体带电,只要你细心观察,还会有更多发现的。
2.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师: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用摩擦的方法使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演示实验:(播放实验视频)①用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将一根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玻璃棒靠近。
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老师演示)②用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橡胶棒,将一根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橡胶棒靠近它。
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演示)③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
你看到什么现象?此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学生演示)(生1: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师:很好!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体带电。
带电后的物体带的电荷不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就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没有第三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是怎样规定的呢?(用绸布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可用“+”表示。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可用“-”表示。
)生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课件展示)师:两个带电体相互排斥,则有:带同种电荷。
两个带电体相互吸引,则有:①带异种电荷;②一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3.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电荷量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常有:1、利用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来判断。
2、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来判断。
【试一试】下面这两个练习各用什么方法检验物体带电的:练习:1.用摩擦过的物体去靠近碎纸片,碎纸片被吸引过来,能不能判断该物体带了电?问:这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1)利用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来判断。
2.有三个带电体,若A排斥B,B吸引C,如果A带负电,则B带电,C带电。
问:这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2)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来判断。
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验电器来检验(出示验电器并介绍构造,课件展示)。
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组实验,看用验电器能否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边说边演示用实物介绍,并用课件展示):1.先用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2.再用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3.最后用力摩擦橡胶棒,再将它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1、2步后: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不张开,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
)师:对!可见验电器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验电器的作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课件)思考:此时金属箔片带什么电荷?金属箔片为什么会张开?(带负电荷,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验电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课件)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
最后老师演示3步。
(电荷量的教学)师: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带电多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片张角大。
)想一想: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判断出什么?(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越大,说明所带电荷越多,我们把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认识电荷量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大约只有10-7C,一片带电的云所带的电荷约几十库。
---用图片(课件展示)4.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师: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带上了电荷、雷雨云也带上了电荷,电荷从哪里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9页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的内容就明白了。
(课件展示)阅读后,请回答:(1)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原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2)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3)什么叫元电荷?其电荷量是多少?最小电荷叫元电荷(e)e=1.6×10-19C (4)带电体的带电荷量有什么特点?(5)通常情况下,原子为什么是中性?请看下面这个氧原子示意图,这个氧原子带电吗?(那么摩擦起电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个问题课下我们可以结合课后“动手动脑”中的问题从电子的得失方面去猜想一下。
)5.电荷定向移动摩擦起电的原因接下来请大家看大屏幕上视频:这个女孩用手摸带电的金属球,她的头发都竖立起来了。
她的头发竖起来说明了什么?(带了电)头发上的电荷从哪里来的?(金属球上)那么说电荷可以移动。
(1)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2)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注意: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6、导体和绝缘体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一看:1.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 连接起来。
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说明金属杆中有电荷在定向移动)。
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叫自由电子。
可见金属是导电的,像金属这样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你知道常见的导体有什么吗?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大地等。
2.接着老师让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塑料棒把A和B连接起来。
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电荷不能通过塑料杆定向移动。
)师:由于塑料内部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可见塑料不善于导电。
我们就把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陶瓷、油、干燥空气等。
(阅读课本P35相关内容)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探究活动:1.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2.导体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自由电荷,绝缘体不易。
3. 导电是因为绝缘体中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4.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三、课堂练习1.电工师傅工作时常常要穿一双厚橡胶底的鞋,俗称“电工鞋”。
问:这种鞋有何作用呢? 2.有三个带电的小球,甲吸引乙,乙吸引丙,那么当甲和丙靠近时,看到的现象是( )A.互相吸引B.互相排斥C.既不相吸也不相斥D.无法判断3.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这可以表明金属箔( ) A.得到电子B.失去电子C.得到或失去电子D.得到或失去质子四、课堂小结(基本知识)1.电荷:概念、单位、相互作用2.测量工具——验电器:构造、原理及使用3.导体和绝缘体版书设计§15~1 两种电荷一、摩擦起电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明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