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直流拖动
直流拖动控制系统

04
直流拖动控制系统调试与优化
系统调试
调试目的:确保系统正常 运行,满足设计要求。
检查电源是否正常;
调试内容
测试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 正常;
系统优化
优化方法
优化目标:提高系统性能, 降低能耗,减少维护成本。
01
02
03
调整电机参数;
改进控制算法;
04
05
优化系统布局和布线。
调试具有简单的结构,成本低,但寿命相对较 短,维护成本较高。
无刷直流电机
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可靠性,但成本较高, 且需要复杂的电子换向电路。
步进直流电机
能够在固定角度内精确转动,常用于需要 精确定位的场合。
伺服直流电机
具有快速响应和精确控制的特点,适用于 需要高精度控制的场合。
直流电机特性
01 调速性能
的负载能力。
智能化
控制系统将集成更多的智能化功能 ,如自适应控制、预测控制等,以 提升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网络化
通过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技术,直 流拖动控制系统将实现更广泛的连 接和远程监控,提高系统的可维护 性和可操作性。
应用领域拓展
新能源领域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流拖动控制 系统将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领域得到 广泛应用,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供技术支 持。
控制方式
直流拖动控制系统采用闭环控制方式,通过传感器实时检测机械设备的速度和位置,将检测到的信号反馈给控制 器,控制器根据反馈信号与目标值的比较结果,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调整电机的输入电压或电流,实现对机械 设备的精确控制。
应用领域
数控机床
直流拖动控制系统可用于数控机
床的进给系统,实现高精度的切
第二部分(直流电机的电力拖动-思考题与习题)Word版

第二部分直流电机的电力拖动思考题与习题1、什么叫电力推拖动系统?举例说明电力拖动系统都由哪些部分组成。
2、写出电力拖动系统的运动方程式,并说明该方程式中转矩正、负号的确定方法。
3、怎样判断运动系统是处于动态还是处于稳态?4、研究电力拖动系统时为什么要把一个多轴系统简化成一个单轴系统?简化过程要进行哪些量的折算?折算时各需遵循什么原则?5、起重机提升重物与下放重物时,传动机构损耗由电动机承担还是由重物承担?提升或下放同一重物时,传动机构的效率相等吗?6、电梯设计时,其传动机构的上升效率η<0.5,若上升时η=04,则下降=15N·m,则下降时的负载时的效率η是多少?若上升时负载转矩的折算值TL转矩折算值为多少?7、从低速轴往高速轴折算时,为什么负载转矩和飞轮矩都要减小?8、起重机提升某一重物时,若传动效率小于0.5,那么下放该重物时传动效率为负值,此时的特理意义是什么?9、生产机械的负载转矩特性常见的哪几类?何谓位能性负载?10、表1中所列各电力拖动系统的数据不全,请通过计算把空格填满,计算时忽略电动机的空载转矩。
表14 17.6 128 0.85 85 78 5.5 16.5 减速11、表2所列电动机拖动生产机械在稳态运行时,根据表中所给数据,忽略电动机的空载转矩,计算表内未知数据并填入表中。
表2生产机械切削力或重物重F,G/N切削速度或升降速度v/m·s-1电动机转速n/r·min传动效率负载转矩TL/N·m电磁转矩Tem/N·m刨床3400 0.42 975 0.80 起重机9800 提升1.4 1200 0.75下降1.4电梯1500 提升1.0 950 0.42下降1.012、如图所示的运动系统中,已知n1/n2=3,n2/n3=2, GD21=80N·m2,GD22=250N·m2,GD 23=750 N·m2,I’L=90 N·m2,(反抗转矩),每对齿轮的传支效率均为η=0.98,求折算到电动机轴上的负载转长和总飞轮矩。
直流电机拖动--《电机与拖动基础》-第三版-林瑞光-主编

CeN n Ra Rz
制动瞬间 工作点
B
n n0
制动过程 工作段
电动机电动状 态工作点
A Ra
Ra RZ
电动机拖动反抗性 负载,电机停转。
0
TL
T
C
若电动机 带位能性 负载,稳定
工作点
改变制动电阻R 的Z 大小可以改变能耗制动特性曲线的斜率,从 而可以改变制动转矩及下放负载的稳定速度。 R越Z小,特性曲线的 斜率越小,起始制动转矩越大,而下放负载的速度越小。
1、电枢串电阻时的人为特性
保持UUN,Φ 不 变Φ ,N 只在电枢回路中串入电阻 的人为R特 性
nCU eΦ NNC Rea C M R Φ 2 NT
n
n0 特点:1)n 0 不变,β 变大;
2) 越β 大,特性越软。
Ra
Ra R
T
2、降低电枢电压时的人为特性
保持RRa,Φ 不变Φ ,N只改变电枢电压时的人为特性:
375 dt
(TTZ) 称为动负载转矩,把
TZ
称为静负载转矩.
二、运动方程式中转矩正、负号的规定
首先确定电动机处于电动状态时的旋转方向为转速的正方 向,然后规定:
(1)电磁转矩 T与转速 的n正方向相同时为正,相反时为负。
(2)负载转矩
T
与转速
Z
的n正方向相同时为负,相反时为正。
(3)惯性转矩
GD 2 375
n U Ra T
CeΦN CeCMΦ2 N
n
n0
n 01
特点:1)n 随0 U变化, 不β 变; 2) 不U同,曲线是一组平行线。
U1 UN
UN U1
T em
3、减弱励磁磁通时的人为特性
第2章直流电机习题解答

第二章 直流电机的电力拖动2-1 一台他励直流电动机的额定数据为: N P =54 kW ,N U =220 V ,N I =270 A , N n =1150 r /min 。
估算额定运行时的aN E ,再计算N e C Φ、N T 、0n ,最后画出固有机械特性。
解: 估算额定运行时的 V 20922095.095.0=⨯==N aN U Emin)/r /(V 182.01150209===ΦN aN N e n E C N.m 29.469270182.055.955.9=⨯⨯=Φ=Φ=N N e N N T N I C I C Tr/min 1209182.02200==Φ=N e N C U n 在n -T 直角坐标系中过点A (1209,0)和点B (1150,469.29)作直线,该直线就是他励直流电动机的固有机械特性,如题2-1图所示。
2-2 一台他励直流电动机的额定数据为:N P =7.5 kW ,N U = 220 V ,N I =40 A ,N n =1 000 r /min ,a R =0.5 Ω。
拖动L T =0. 5N T 恒转矩负载运行时电动机的转速及电枢电流是多大?解: V 200405.0220=⨯-=-=Φ=N a N N N e aN I R U n C En /(r/min)1209 1150 T/N.m469.29 题2-1图1V/r.min 2.01000200-===ΦN aN N e n E C r/min 11002.02200==Φ=N e N C U n 由a N T I C T Φ=可知,当L T =0.5N T 时,A 20405.05.0=⨯==N a I Ir/min 10505011002.0205.0110000=-=⨯-=Φ-=∆-=a N e a I C R n n n n2-3 写出题2-3图所示各种情况下系统的运动方程,并说明系统的运行状态。
第2章 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及拖动

直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同直流电动机一样,直流发电机电枢线圈 中的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也是交变的,而通 过换向器和电刷的整流作用,在电刷A、 B上输出的电动势是极性不变的直流电动 势。在电刷A、B之间接上负载,发电机 就能向负载供给直流电能。这就是直流发 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电机的可逆原理
一台直流电机原则上可以作为电动机运行,也 可以作为发电机运行,取决于外界输入能量的 不同条件。 将直流电流施加于电刷,输入电能,电机能将 电能转换为机械能,拖动生产机械旋转,成为 电动机运行;如用原动机拖动直流电机的电枢 旋转,输入机械能,电枢绕组便能切割磁场的 磁磁感应线产生感应电动势,电机能将机械能 转换为直流电能,从电刷端引出直流电动势, 作发电机运行。
2.1 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
直流电动机虽然比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结构复 杂,维修也不便,但由于它的调速性能较好和 起动转矩较大,因此,对调速要求较高的生产 机械或者需要较大起动转矩的生产机械往往采 用直流电动机驱动。 直流电动机的应用: (1)轧钢机、电气机车、中大型龙门刨床、矿 山竖井提升机以及起重设备等调速范围大的大 型设备。 (2)用蓄电池做电源的地方,如汽车、拖拉机 等。
2.6他励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所谓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就是电机的转 速 n 随着负载转矩 T 的变化情况,研究电 机转速变化能够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电机按 照生产工艺的要求拖动生产机械,高效率 、低损耗地运行。
2.6.1. 他励直流电动机机械特性方程
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方程是由感应电动势方程、电磁 转矩方程和电压平衡方程推导出来的,即:
2.8.2 直流电动机的反接制动
对位能负载而言,反接制动有两种情况: 一是转速反向的反接制动,另一是电压反 接的反接制动。
电机与拖动试题库和知识点(经典)

电机与拖动绪论一、名词解释1. 磁场:电流周围的效应2.磁动势(磁通势、磁势):产生磁场的源泉3.磁场强度:表征距离磁源即磁动势一定位置的地方,磁动势影响强度的一个物理量。
4.磁场感应强度(磁通密度):表征距离磁源即磁动势一定位置的地方,磁动势感应能力强弱的一个物理量。
5.磁通量Φ:垂直穿过某一截面(面积为S)磁力线的数目6.磁阻:就是磁力线通过磁路时所遇到的阻碍,磁阻与磁路的长度成正比,与磁路的磁导率成反比,并与磁路的截面积成反比7电感:其实质表征的就是电磁装置电与磁转换能力的大小。
二、填空1、在电机中磁场的几个常用量分别是磁动势、磁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磁通等。
2、进行磁路分析和计算时,常用到磁路的基本定律有全电流定律、磁路的欧姆定律、磁路的基尔霍夫定律。
3、电机的电流有交、直流之分,所以,旋转电机也有直流电机与交流电机两大类。
4、旋转电机是一种机电能量转换的机电装置。
5、把电能转换机械能的电机称为电动机; 把机械能转换电能的电机称为电发电机。
三、判断题1、垂直穿过线圈的磁通量随时间变化,必然会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2、棱次定律表明垂直穿过线圈的变化磁通,会在线圈中产生电动势。
(√)3、棱次定律表明线圈中的感生磁场的方向始终是与原磁场变化率的方向一致的。
(×)4、棱次定律表明线圈中的感生磁场的方向始终是与原磁场方向一致的。
(×)六、问答题 1.电磁作用原理的综述有电流必定产生磁场,即“电生磁” ;磁场变化会在导体或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即“动磁生电” ;载流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电磁力的作用,即“电磁生力”第一章直流电机的原理与结构一、名词解释(一)1.电枢:在电机中能量转换的主要部件或枢纽部分2.换向:直流电机电枢绕组元件从一条支路经过固定不动的电刷短路,后进入另一条支路,元件中的电流方向改变的过程。
3.额定值:在正常的、安全的条件下,电气设备所允许的最大工作参数。
(二) 1.电机:机电能量(或机电信号)转换的电磁装置2.直流电机:直流电能与机械能量进行转换的电磁装置3.直流发电机:把机械能量转换为直流电能的电磁装置4.直流电动机:把直流电能转换为机械能量的电磁装置5.交流电机:交流电能与机械能量进行转换的电磁装置6.交流电动机:把交流电能转换为机械能量的电磁装置7.交流发电机:把机械能量转换为交流电能的电磁装置(三)第一节距:同一元件的两个元件边在电枢圆周上所跨的距离(四)极距:相邻两个磁极轴线之间的距离(五)电角度:磁场在空间变化一周的角度表示二、填空1、铁心损耗一般包括磁滞损耗、涡流损耗。
电机与拖动教案——第二章 直流电机

第二章直流电机2.1直流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结构一、基本工作原理(一)直流电机的构成(1)定子:主磁极、换向磁极、机座、端盖、电刷装置;(2)转子:电枢铁心、电枢绕组、换向装置、风扇、转轴(3)气隙**注意:同步电机—旋转磁极式;直流电机—旋转电枢式。
1.直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实质上是一台装有换向装置的交流发电机;(1)原理:导体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动势(2)特点:e=BLV;a、电枢绕组中电动势是交流电动势b、由于换向器的整流作用,电刷间输出电动势为直流(脉振)电动势c、电枢电动势——原动势;电磁转矩——阻转矩(与T、n反向)2.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实质上是一台装有换向装置的交流电动机;(1)原理:带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电磁力的作用并形成电磁转矩,推动转子转动起来(2)特点:f=BiLa、外加电压并非直接加于线圈,而是通过电刷和换向器再加到线圈b、电枢导体中的电流随其所处磁极极性的改变方向,从而使电磁转矩的方向不变。
c、电枢电动势——反电势(与I反向);电磁转矩——驱动转矩(与n同向)**说明:直流电机是可逆的,它们实质上是具有换向装置的交流电机。
3、脉动的减小——电枢绕组由许多线圈串联组成(二)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1、主磁极——建立主磁场(N、S交替排列)a、主极铁心——磁路,由1.0~1.5mm厚钢板构成b、励磁绕组——电路、由电磁线绕制2、机座——磁路的一部分(支承)框架,钢板焊接或铸刚3.电枢铁心——磁路,0.5mm厚硅钢片叠压而成(外圆冲槽)4.电枢绕组——电路。
电磁线绕制(闭合回路,由电刷分成若干支路)换向器——换向片间相互绝缘(用云母或塑料)电刷装置a、电刷——石墨或金属石墨b、刷握、刷杆、连线(铜丝辨)5.换向极——改善换向,由铁心、绕组构成(放置于主极之间或绕组与电枢绕组串联)(三)励磁方式1.定义:主磁极的激磁绕组所取得直流电源的方式;2.分类:以直流发电机为例分为:他励式和自励式(包括并励式、串励式和复励式)他励:激磁电流较稳定;并励:激磁电流随电枢端电压而变;串励:激磁电流随负载而变,由于激磁电流大,激磁绕组的匝数少而导线截面积较大;复励:以并激绕组为主,以串激绕组为辅。
电机与拖动第二章第二节直流电机的电枢绕组

• 通过规定的电流 • 产生足够的电势和电磁转矩 • 消耗的有效材料最省 • 强度高(机械、电、气、热) • 运转可靠 • 结构简单
绕组实物图
3
第一部分 电机原理 第二章 直流电机
第二节 直流电机的电枢绕组
一、电枢绕组的基本知识—名词、术语
1、磁极中心线:极轴线 2、几何中心线:磁极之间的平分线
二、单叠绕组
5、画绕组电路图(并联支路图) • 特点:每个极下的元件组成一条支路
19
第一部分 电机原理 第二章 直流电机
第二节 直流电机的电枢绕组
二、单叠绕组
• 整个电枢绕组为一个闭合回路,无头无尾 - 感应电动势总和为零
• 元件的两个出线端要连接于相邻两个换向片上 • 并联支路数等于磁极数, 2a=2p; • 电刷数等于磁极数,每条支路由不相同的电刷引出 • 电枢电压等于每一个支路的电压 • 由正负电刷引出的电枢电流Ia为各支路电流之和
• 单叠:电刷数=磁极数
• 原则: - 引出来的电势最大 (2,3,4) - 被电刷短路的元件电势最小(1,5)
• 规律: - 端部对称时,一部分 电机原理 第二章 直流电机
第二节 直流电机的电枢绕组
二、单叠绕组
4、安放电刷,完成连线
τ
τ
τ
τ
1 2 N3 4 5 6 S7 8 9 10 N11 12 13 14 S15 16
τ
τ
τ
τ
1 2 N3 4 5 6 S 7 8 9 10 N11 12 13 14 S 15 16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一部分 电机原理 第二章 直流电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转矩Tem=f(t)
Tem=CTΦIa,将Ia=f(t)两边同乘以CTΦ Tem=TL+(Tst-TL)e -t/Tm 其过渡过程特性曲线与电流特性完 全一样。
3.转速n=f(t)
将Ia=IL+(Ist-IL)e-t/Tm代入
U − Ia R n= Ce Φ
n b c 0 n0
TL n a G d TL Tem v
n Tem
n Tem n G TL -n0 e T L Tem v
四、回馈制动-再生发电制动
0 T (I ) 0 0
TN
Tem(Ia)
C T Φ N = 9 . 55 C e Φ N
三、他励直流电动机的人为机械特性 (一)电枢串电阻时的人为机械特性 U=UN,Φ=ΦN,R=Ra+Rad
UN R a + R ad n= − Tem 2 C e Φ N C e CT Φ N
n n0 Rad=0 Rad1 Rad2 Rad3
特点(1)n0不变 (2)∆n与R成正比 Rad↗→∆n↗→n↘ 特性曲线为通过n0点的射线
Rad1<Rad2<Rad3
0
TN
Tem
(二)改变电枢电压时的人为机械特性
R=Ra Φ=ΦN
n=
U CeΦ N
−
Ra C e CT Φ N
2
Tem
n n0 n01 n02 n03 n04
特点:(1)n0∝U (2)∆n与U无关 U↘→n0↘→n↘ 一组平行线
GD 2 R dI a Ia = IL − 375C e CT Φ 2 dt dI a I a = I L − Tm dt GD 2 R Tm = 375C e CT Φ 2
2
2
-----机电时间常数
查数学手册,解得 Ia=IL+Ce-t/Tm t=0 Ia=Ist 则C=Ist-IL Ia=IL+(Ist-IL)e -t/Tm 当 t=0 Ia=Ist, t→∞ Ia→IL 指数降特性
UN Ra n= − T 2 em Ce Φ C e CT Φ
ΦN< Φ1< Φ2
0
TN
TK2 TK1 TK Tem
一般TL≤TN<<Tk Φ↙→n↗
Tk=CTΦUN/Ra ∝ Φ Tk--堵转转矩
四、电力拖动系统稳定运行条件 稳定运行: Jd Ω/dt=0 即 Tem=TL n 1.下降机械特性: 系统原稳定在A点,TL=TL1=Tem TL↗=TL2>TL1, 由于惯性n不变 →Tem<TL2→n↙(减速) 0 ↙→I ↗ →T ↗ →Ea a em 当Tem=TL →系统稳定
n nL α 0 t Tm
(二)过渡过程时间计算:
从Ia=IL+(Ist-IL)e-t/Tm中得
I st − I L t x = T m ln I ax − I L
或
T st − T L t x = T m ln T ax − T L
也可表示为
n st − n L t x = T m ln n ax − n L
第四节 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起动
重点:起动的定义 起动电流的大小 减小起动电流的措施 过渡过程的分析方法
起动:从静止到稳定运行, 从n=0到n=nL 起动要求: ① 起动电流不能太大 Ist=UN/Ra ②起动转矩足够大 起动方法: ①全压起动 ②减压起动 ③增加电枢电阻起动 (电枢串电阻)
一、直接起动
UN U1 U2 U3 U4 U1>U2>U3>U4
0
TN
Tem
(三)减弱磁通时的人为机械特性 U=UN R=Ra UN Ra n= − Ia Ce Φ Ce Φ
n02 Φ2 n01 Φ 1 n0 Φ
N
n
Φ2 < Φ1< ΦN
Ik=UN/Ra=C Ik--堵转电流
0
IN
Ik
Ia
n n02 n01 n0 Φ2 Φ1 ΦN
Ra + Rad Ra + Rad n = − n0 − I a = − n0 − T 2 em Ce Φ C e CT Φ
特性:反电动机械特性在第 二象限的延伸 应用: a.反抗性负载 ︱TL︱≤︱Tc︱, 在Tc的作用下, 电机反向运行; ︱TL︱>︱Tc︱,n=0停转。 b.位能性负载
Tem TL
1.拖 动:原动机带动生产机械运转 2.电力拖动:电动机 + 负载 3.电力拖动系统
电源 控制设备
电动机
反馈装置
传动机构
工作机构
生产机械(负载)
第一节 电力拖动系统的运动方程式
直线运动系统
v F m FZ
旋转运动系统:
dv F − FL = ma = m dt
dΩ Tem − TL = Ja = J dt
(二)电枢两端加反向电压时
从机械特性方程可知,U 改变方向→n0=U/CeΦ 改 变方向 从电机原理的分析可知, U改变方向→Ia改变方 向→Tem改变方向 则反电动的机械特性在第 三象限与第一象限的特性 对称0点
n n0
0 ∆nN -n0
Tem
说明:工程分析时,在Φ=C时,可用
U R n= − Ia CeΦ CeΦ
U I L R ( I st − I L ) R − − n= e C e Φ N Ce Φ N Ce Φ N U − I st R − (U − I L R ) n = nL + e Ce Φ N
− t Tm − t Tm
n=nL+(nst-nL)e -t/Tm 起动瞬间 nst=0,则 n=nL-nLe -t/Tm=nL(1-e-t/Tm) t=0 →n=0 ,t →∞ n=nL指数升特性
二、倒拉反接制动(适于位能性负载)
U − (− E a ) U + E a Ia = = Ra + Rad Ra + Rad
Ra + Rad U n= − T 2 em C e Φ C e CT Φ
UI a + E a I a = I a ( Ra + Rad )
2
三、电源电压反接制动
UN KM1 KM2 Rad Ea TL Tem If n Rf
∆nN
或
n=n0-βTem
0 T0(I0)
TN Tem(Ia)
U n0 = Ce Φ
——理想空载转速
R β= ——机械特性的斜率 2 C e CT Φ
∆n = βTem
——转速降落
实际空载时: Tem=T0 n0’<n0 n0 − n N * ∆n N = × 100% nN 一般∆nN*=3~18%之间
n0
R n=− T 2 em C e CT Φ
B 0 -nD D
nA
G TL
Tem v
Tem TL Tem
-n0
C
斜率与电枢串电阻的人为特性相同 特性曲线通过0点与电枢串电阻的人为特 性平行 Ra+Rad=Ea/(2∼2.5)IN (3)应用: ①反抗性负载:n=0停车 ②位能性负载:稳定下放重物 3.能耗制动的特点: 线路简单可靠 反抗性负载可以可靠停车
Tem
第五节 他励直流电动机的制动
电动: Tem与n同向 制动:Tem与n反向 在电动运行状态下进入制动,可以 改变电磁转矩的方向,也可以改变 电机旋转方向。通常改变电磁转矩 的方向。
由Tem = CT ΦI a可知
当磁场方向不变时,只需改变电 枢电流的方向。
一、能耗制动
1.能耗制动的实现方法: 保持If不变,将电枢从电网断开,并接上 Rad,U=0,n不变(惯性)
U=UN,Φ=ΦN,R=Ra n=0→Ea=0 → Ist=(UN-Ea)/Ra =UN/Ra>>IN Tst=CTΦIst>>TL→n↗ →Ia↙=(U-Ea↗)/Ra →Tem↙=TL 直接起动的缺点:起动电流太大 几百瓦的电机可以直接起动
n n0 nL A
0
α TL=TN Tst Tem
起动电流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 TL=TN,TL=1/2TN时,起动电流是否一 样?
A
B
TL1
TL2
Tem
2.上翘的机械特性 若系统原工作在A点,TL=TL1=Tem TL↙=TL2<TL1,由于惯性n不变 →Tem>TL2→n↗(加速)→Tem↗ →n↗→系统无法达到新的稳定状态
n A B
0
TL2 TL1
Tem
用数学方法表示:∆Tem/∆n<0 或 dTem/dn<0 恒转矩负载 dTL/dn=0 推广到一般负载 dTem/dn<dTL/dn 系统稳定
Ia UN Rad KM2 Ea M Rf
KM1
If
→Ea不变→Ia=Ea/(Ra+Rad)<0 →Tem 反向→Tem与n的方向 相反→制动 制动时,动能→电能 →消耗在电枢回路上 →能耗制动
2.能耗制动时的机械特性 (1)方程 U=0→n0=0 (2)特性:n与Tem方向相反,特性位于二、 四象限 Tem R n n n=− Ia n TL TL Ce Φ
2πn GD GD 2 2 J = mρ = = ,Ω = g2 4g 60
2
工程上常用的实用公式
GD dn Tem − TL = 375 dt
2
2
T<TL 减速 T>TL 加速 T= TL 匀速
动态、过渡过程 静态、稳定过程
GD = 4 gJ ( N ⋅ m) − −飞轮转矩
正方向的确定 以n为参考方向 Tem与n同方向取+;TL与n反向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