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

合集下载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阐述了德国古典哲学解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关系,再现了西方启蒙哲学的悖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表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源于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源于西方近代启蒙哲学的悖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哲学领域的革命,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读恩格斯的这部哲学经典,接受哲学智慧的滋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时代背景简介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资产阶级的哲学,是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高峰。

“德国是一个哲学的民族,”尽管在经济上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在“历史废旧物品堆藏室中布满灰尘”,但德国在哲学上“与时代保持在同等水平。

”因而,德国古典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回顾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解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过程。

恩格斯写作这部著作,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为了实现马克思的一个愿望。

马克思早年的一个愿望,就是阐述他自己的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为此,他于1845年春写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当时没打算发表,而是准备在《提纲》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做详尽的阐述。

可是,此后马克思“没有过机会再回到这个题目上来。

”1883年马克思逝世,这个任务便历史地落在了恩格斯的身上。

第二,为了批判一股错误思潮。

19世纪70-80年代,资产阶级宣扬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否认社会发展规律,用道德原则和观念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宣扬伦理社会主义,主张社会主义是不可认识、也不能实现的彼岸世界,其目的是让工人阶级放弃社会主义。

这股思潮,引起了思想混乱,对德国工人阶级政党产生了不良影响。

批判错误思潮,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成为当时的一项紧迫任务。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方建成201401395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物流管理读书报告《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是由恩格斯1888年写作的,它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怎么从这一哲学出发又怎么同它脱离。

而费尔巴哈作为一个黑格尔主义走向唯物主义的承前启后的人物,对他的批判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马克思主义。

该书篇幅不多,只有四章,但涵盖的内容却极其丰厚。

第一章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矛盾:其哲学体系以绝对观念完成的做法违反其自身的辩证法。

恩格斯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将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推衍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这个命题不仅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逻辑上显得无可辩驳,在历史长河中也有无数事物的兴盛灭亡为之佐证。

因而辩证法即意味着人类文明无限上升的可能性,从而也就否定了绝对观念存在的合理性。

恩格斯在指出这个矛盾之后,诚意地赞美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广大宏伟,但他呼吁人们不要在意体系的架构而应注重其内涵。

架构只是形式,而且由于错误的绝对观念建立起来的体系架构必须扬弃,而其内容则值得继承。

第二章的叙述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因为这正是费尔巴哈扬弃黑格尔哲学的地方。

首先是思维和存在的本原之争和同一性问题,恩格斯花了几百字清晰无比地阐述了这两个基本问题,点出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概念。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正是把思维作为世界的本原,因而属于唯心主义。

而费尔巴哈的立场则是唯物主义,他认为我们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产物。

然而18世纪的唯物主义还只停留在机械唯物主义,因而费尔巴哈并不承认自己的哲学与这种静态而幼稚的唯物主义完全一致,他只是在基本观点赞同唯物主义。

而且还有另一个大问题,当时的唯物主义内容局限于纯粹自然科学,并未像后来的马克思那样对社会科学也有系统的观点。

因而费尔巴哈在社会领域深入时仍旧摆脱不了唯心主义的束缚。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书笔记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书笔记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第四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产生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

这一章笔者认为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8段,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第二部分,9-26段,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

首先阐述一下对第一部分的理解。

费尔巴哈是一位上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下半截是唯心主义者的哲学家~他将一般唯物主义世界观同这种世界观的特殊形式即18世纪的旧唯物主义混淆了~简单地把黑格尔当作无用的东西抛在一边。

而马克思唯物主义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倒转过来形成最锐利的武器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正如第四段中所说“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世界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因此真理和谬误、善和恶、同一和差别、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对立只有相对的意义。

马恩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摒弃了它的唯心主义外壳~因此~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

马克思唯物主义是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彻底抛弃唯心主义怪想~深刻地阐明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来理解世界~从事物的内在联系来把握事物。

总之~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哲学时~剔除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哲学体系中的形而上学成份~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把两者有机地加以改造和完善~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在这一部分里~第6、7段比较了旧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的形成原因。

18世纪的旧形而上学~是从那种把非生物和生物当作既成事物来研究的自然科学中产生的。

当时的自然科学尚处在搜集材料的阶段~人们还不能~对自然界的联系作历史的考察~只是习惯于对现成事物作孤立、静止的研究。

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一点儿感想

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一点儿感想

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一点儿感想—以唯物辩证史观、经济决定论、宗教史观为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自然观上,即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但他的观念上带有“形而上学”主义的色彩,所以注定他在社会历史观上具有唯心主义观点。

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中也有革命性的方面,即辩证法思想,其体现着联系的、发展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结合了他们的优点,抛弃了他们的缺点,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

首先,关于我国的道德和法律问题,我们可以用唯物辩证的方法探讨一下。

从唯物观上看,相对于法律的强制力来说,道德是一种软力量。

当今社会,官员腐败问题屡禁不绝,如涉嫌“严重违纪”的现任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与年轻女子开房的不雅视频曝光的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等等。

只这一点靠倡导要加强道德建设是远远不够的。

而法律的作用在这时是最明显的。

我们知道,法律是随着等级的划分、财富的高低不等额分配的出现,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社会发展而制定的强制人民遵守的规范。

法律的实施具有道德无法比拟的意义。

如有效树立社会秩序,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强化社会统治阶层的统治,同时,在特定的人群内可以帮助民主实现部分的“人人平等”,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所以我们应当用法律的手段制止官员们肆无忌惮的违法行为。

当然,我们不应忽视另一个社会事实,腐败问题的猖獗很明显是法律的威力不够。

这种法制建设的缺失既是具体法律条文的不健全,也是法律执行力的不强硬。

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法律的作用,增强法律的执行力。

当然,这并不是说道德无一可取之处。

从辩证法来看,即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中国历史上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道德对法律的积极作用。

我们生活在一个活生生的现实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构成了我们的社会属性,所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是必要的。

早在战国时期,孔子就主张“仁”的思想。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思想探析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思想探析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辩证法与唯物
主义思想探析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是1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著
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Ludwig Feuerbach and the End of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

费尔巴哈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以辩证法的思想探析
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他认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由于它的一元论思想,即认为客
观世界是由一个唯一的原因所构成的。

费尔巴哈指出,这种一元论思想是错误的,因为客
观世界是由多种原因构成的,而不是由一个唯一的原因构成的。

因此,他提出了辩证法的
思想,即认为客观世界是由多种原因构成的,而不是由一个唯一的原因构成的。

费尔巴哈还提出了唯物主义思想,他认为,客观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不是由精神
构成的。

他认为,物质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而精神只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他认为,只有通过对物质的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客观世界。

总之,费尔巴哈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以辩证法的思
想探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并提出了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客观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而不是由精神构成的。

哲学研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哲学研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哲学研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但是这时,1848年的革命毫不客气地把全部哲学都撇在一旁,正如费尔巴哈把他的黑格尔撇在一旁一样。

这样一来,费尔巴哈本人也被挤到后台去了。

二、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2],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开身的灵魂的活动。

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

如果灵魂在人死时开肉而继续活着,那就没有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种观念在那个发展阶段出现决不是一种安慰,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并且往往是一种真正的不幸,例如在希人那里就是这样。

关于个人不死的无聊臆想之所以普遍产生,不是因为宗教上的安慰的需要,而是因为人们在普遍愚昧的情况下不知道对已经被认为存在的灵魂在肉死后该怎么办。

由于十分相似的原因,通过自然力的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

随着各种宗教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神越来越具有了超世界的形象,直到最后,通过智力发展中自然发生的抽象化过程--几乎可以说是蒸馏过程,在人们的头脑中,从或多或少有限的和互相限制的许多神中产生了一神教的唯一的神的观念。

因此,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

但是,这个问题,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

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而创世说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往往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繁杂和荒唐得多),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费尔巴哈 解读

费尔巴哈  解读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恩格斯的伟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写于1886年,最初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第四期上。

这是一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其根本原理的经典著作,后经恩格斯修订后,于1888年出版了单行本。

文章经过恩格斯修改后,前面加了一篇序言,同时他还把马克思于1845年春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单行本的附录,也一并印行,以加深读者对全文历史背景的了解。

《终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重要的哲学专著。

在这本书中,它以浓缩的形式再现了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以科学的态度审视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唯心主义的错误,以精辟的语言阐述了现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今天,重读《终结》别有一番意义。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思想的碰撞和挑战。

如何正确对待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如何全面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以及如何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重温一个多世纪前革命导师恩格斯的教诲,会对我们有许多新的启迪。

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发展,需要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精华。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弘扬传统的优秀的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思想,在对传统的和外来的文化进行‚综合创新‛中,必须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一、中心思想:全书通过分析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吧哈哲学,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从而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二、结构分析:正文共有四章,此外,还有一个结束语、一个序言。

第一章是对黑格尔哲学作全面的评述,阐述唯物辨证法的基本思想;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对费尔巴哈哲学作全面的评述,第三章主要分析批判费尔巴哈在宗教哲学和道德哲学中的历史唯心主义;第四章是前三章的概括,是全书的核心部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讲解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讲解
他们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二)理论原因——当时理论斗 争的需要
“马克思的世界观在德国和欧洲境界 以外,在文明世界的一切语言中都 找到了代表。”
在英国,出现了新黑格尔主义——宣 扬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
在德国,出现了新康德主义——
折衷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是指十八世纪末到 十九世纪初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 从康德开始,经过费希特和谢林到黑 格尔,创立了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中唯一的 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是德国古典哲 学的最后一个代表。
第一,黑格尔哲学是德国政治革命的 向导,其中包括着合理的内核——辩证法, 可是由于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终于促 使了整个黑格尔学派的解体。
第二,费尔巴哈的哲学并没有真正的 结果。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自 然科学基础(1—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 (6—8)——三大发现:细胞学说、 能量转化和守恒、生物进化论。
(1)唯心主义宗教观的表现和实质
“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 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 露出来了。” (1段)
“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 迁而彼此区别开来。某一历史运动只有 在它深入人心的时候,才是根深蒂固 的。……心是宗教的本质。”——费尔 巴哈(2段)
“爱就是上帝本身,除了爱以外,就
2、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 理(9—26)
第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有客观规律 的,明确指出“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 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 律支配的。”(10段)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 者。(13段)
第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14段)
恩格斯说,土地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这三大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土地贵族) 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
(一)写作背景
第一,19世纪中期自然科学取得重大成就,出现了以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生物进化沦等“三大发现”为标志的最新成果。

但是,一些自然科学家如福格特、毕希纳、摩莱肖特等人却以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这些自然科学成就,抹杀了思想与物质的原则性区别,以至于费尔巴哈拒绝把自已的哲学叫做唯物主义。

第二,19世纪40~80年代,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欧洲资产阶级为了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不仅复活德围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还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典哲学之问的关系,以达到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其代表性的思潮是德国的新康德主义和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

第三,费尔巴哈发表的唯物主义和无神沦著作,遭到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哲学家的否定和围攻。

丹麦哲学家卡尔·施达克出版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为费尔巴哈辩护。

但是由于施达克根本不懂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而是根据费尔巴哈“相信人类进步”、“追求理想的目的”等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把费尔巴哈说成是唯心主义者,结果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

在这种情况下,“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正确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就成为摆在恩格斯面前的十分紧迫的任务。

因此,应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新时代》的邀请,以评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为契机,恩格斯于1886年写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

(二)重要意义
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从对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考察开始,到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束,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1)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产生作出了科学阐述。

澄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它的理论来源——德罔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依靠对传统哲学极端谨慎、细致和科学的态度才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2)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确
立了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给数千年来纷繁复杂、观点各异的哲学史梳理出一个清晰的线索和鲜明的阵营,并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可能面临的争论提供了科学辨析的武器。

(3)把社会历史的研究置于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之上,运用丰富翔实的史料,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此外还深入考察了人们有目的的行动如何创造历史,提出探究历史真正动力的途径。

因此,《费尔巴哈论》不仅回击了当时社会上的错误思潮.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内容分析
《费尔巴哈论》由一篇序言、四章正义和一个结束语构成。

序言主要说明写作该书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目的。

第一章全面评述了黑格尔哲学及其学派的解体。

阐明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所具有的革命性质,揭示r黑格尔体系和方法之问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分析了黑格尔学派解体的必然性以及费尔巴哈哲学出现的重大意义。

第二章分析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

明确阐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揭示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并批评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第三章主要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论述了费尔巴哈在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上陷入唯心史观的表现及其阶级根源和理论原因。

第四章系统阐述了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概括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说明了辩证法取代形而上学的科学基础,并深刻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结束语主要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它继承和发展了德同古典哲学,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

这里主要介绍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

(1)首次科学地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他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及对识别哲学派别性质的理论意义。

第一个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或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家们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组成两个阵营。

凡是认为思维、精神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存在、物质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但是,值得强调的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只是在说明对世界本原的看法这一“归根结底的意义”上使用和区分的,离开这个根本点,只会造成混乱。

第二个方面是指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问题。

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黑格尔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峰持世界叮知论的观点。

但是,还有少数哲学家,如休谟、康德等,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坚持一种认识上的不可知论或怀疑论观点。

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世界上只存在目前还未被人类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

对于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

(2)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第一,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异同。

在自然界中。

除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外,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

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自然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

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推动着社会发展。

但是,社会发展始终是受内部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这就造成了和自然界完全相似的情况。

第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研究和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就必须去探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只有对广大人民群众(及其领袖)行动起来的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的研究,才是“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

这就承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研究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第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的起源和发展是纯粹经济的原因导致的结果。

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

在欧洲主要国家(如英法),资产阶级、封建贵族和无产阶级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他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恩格斯主要讨论了国家和由公法、私法、宗教和哲学构成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国家和带有普遍效力的法律独立于经济基础,但它们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决定的。

宗教和哲学是“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它们与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之间的联系由于经过一些中间环节而更为复杂和模糊,但这种联系是存在的,哲学和宗教的变化是由造成这种变化的人们的阶级关系和经济关系引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