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电中梯技术要求
(完整word版)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大队物探八院工作方法(三)激电中梯、激电测深(中梯、对称四极装置)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大队物探八院目录第一章基本原理 (9)第一节直流激发极化法勘探原理及应用条件 (10)一、直流激发极化法的基本原理 (10)二、(视)电阻率和(视)激化率的概念 (13)(一)视电阻率(ρs) (13)(二)岩(矿)石的导电性特征 (14)(三)视激化率(ηs) (16)三、影响(视)电阻率、(视)极化率数值大小的主要因素 (17)(一)影响视电阻率(ρs)的主要因素 (17)(二)影响视激化率(ηs)的主要因素 (18)第二节直流激电工作装置示意图 (19)一、直流激电工作装置概述 (19)二、激电测深装置 (21)三、激电中间梯度装置(A—MN—B) (22)第二章仪器设备 (24)第一节仪器设计基本原理 (24)一、发送机 (25)二、接收机 (26)第三节主要技术指标 (26)一、仪器的基本要求 (26)二、技术规程对仪器的要求 (27)(一)仪器的技术指标 (27)(二)导线与线架的技术指标 (27)(三)电极的技术指标 (27)三、大功率激电测量系统 (28)(一)DJF10-1A发送机 (28)(二)DJS-8接收机 (30)第四节仪器的维护与保养 (32)一、大功率激电测量系统接收机 (32)(一)仪器故障检查诊断 (32)(二)仪器保养 (33)二、发送机可能产生的故障及简单维修 (34)第三章工作技术规范规程要点 (35)第一节常用的规范、规程 (35)一、电法类 (35)二、测量类 (35)第二节装置要求 (35)一、激电测深 (35)二、激电中梯 (37)第三节采集信号要求 (39)一、激电测深 (40)二、激电中梯 (42)第四节精度要求 (43)第四章野外工作流程 (47)第一节工作流程图 (47)第二节生产准备阶段 (48)一、设备及人员配置 (48)二、设备及人员安排 (48)三、技术储备 (49)第三节仪器检测和技术试验 (50)一、仪器性能检查 (50)二、技术方法试验 (52)(一)激电测深 (52)(二)激电中梯 (53)第四节测网布设及测地工作 (53)一、激电测深 (53)二、激电中梯 (54)第五节装置类型 (56)一、激电测深装置 (56)二、中间梯度装置 (57)第六节仪器参数和测量要求 (57)一、仪器参数设置 (57)二、测量要求 (58)第七节原始数据采集 (59)第八节资料预处理及基本图件制作 (60)一、资料预处理 (61)二、基本图件制作 (62)(一)应提交的图件 (63)(二)成果图件的技术说明 (63)(三)几种主要成果图件的具体要求 (63)第五章质量检查 (67)第一节观测精度检查 (67)第二节异常检查 (69)一、观测误差造成的假异常 (69)二、客观存在的异常 (70)(一)地质观察研究 (70)(二)综合剖面 (70)(三)物性测定 (71)第六章资料整理与工作总结报告编写 (72)第一节资料整理 (72)第二节工作总结报告编写 (72)一、名称 (73)二、编写内容 (73)第三节资料验收清单 (74)第一章基本原理电法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以地下岩(矿)石的电性或电磁性质差异为基础的,利用直流或交流电(磁)场来研究地质结构和寻找有用矿产的一种物理勘探方法,简称电法。
物探工作方法技术

1:5000激电中梯剖面测量1:5000激电中梯剖面测量采用长导线,针对重要异常带、矿化带进行,为寻找隐伏矿提供依据。
1、1:5000剖面敷设剖面端点用全站仪或GPS RTK布设,用木桩标记;测点采用GPS RTK分段控制、罗盘定向、测绳量距布设,用带有编号的红布标记。
质量检查按“一同三不同”的原则进行,检查点在空间上、时间上大致均匀,总检查量不低于5%,精度要求达到“B级”精度要求,即在相应比例尺图上平面点位限差<±2.5mm,点位中误差不超过12.5m;相邻点距误差限差10%,均方相对误差不超过5%。
2、野外工作方法激电剖面法采用中间梯度装置,AB=1200米,MN=40米,点距=20米。
采用时间域激电测量,正反向标准直流脉冲供电,脉冲宽度2秒。
以上参数可根据野外实际情况,通过现场试验进行适当调整。
激电观测参数为一次电位Vp、供电电流强度I及视充电率Ms,计算视电阻率ρs。
观测时,测量电极MN在供电电极AB的2/3区间移动,旁线距小于AB/5。
全区装置大小、观测参数设置应保持一致。
一条剖面不能在一个供电装置内完成时,每个装置接头处应有三个以上的重复观测点。
供电电流应使二次电位观测值大于最小可靠值,一般应使一次电位观测的观测值绝大部分在30mV以上。
野外要经常检查仪器、导线的漏电情况,对突变点、异常点应进行重复观测和加密观测,确保观测数据可靠。
3、电性参数测定电性参数测定主要采用露头法测定,有条件时,应采集一定的岩矿石标本,用标本法测定,并分别统计。
每类岩(矿)石标本不少于30块,参数测定的质量评定应以采用某一种岩性测定的全部标本检查结果来衡量,即用基本观测统计出来的常见值与检查观测结果统计出来的常见值相对误差不得超过20%。
4、质量标准视电阻率观测精度(<±7%),视充电率观测精度(<±12%),达到B 级精度;电性参数总平均相对误差≤±20%。
5、执行标准《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 0070-93);《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0153—95)。
时间域激电中梯、测深作业指导书

激电中梯、激电测深作业指导书
(3)输出开路、过流保护(含平衡负载输出)。
(二)、主要技术指标
1、供电电压: “1”档:50V、150V、500V、600V、950V。 “2”档:300V、400V、750V、850V、1200V。 2、供电电流: 0.01~6A 3、供电功率: “1”档:≤3.7KW “2”档:≤5KW 4、电压指示精度:±1%或 3 个字 5、电流指示精度:±1%或 20 个字 6、输入电源:220V/50HZ,波动范围:-15%~+10%。 7、工作温度:-10℃~50℃,储存温度:-20℃~60℃。
单位负责人:张少云 编 审 写 人:陈敦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提 交 时 间 :2011 年 03 月 21 日
激电中梯、激电测深作业指导书
目 录
一、激发极化法原理 ....................................... 1 二、WDFZ-5 大功率发射机 ................................... 4 (一) 、设备主要功能及特点 ................................ 4 (二) 、主要技术指标 ...................................... 4 (三) 、操作注意事项 ...................................... 4 三、WDZ-5A 电流整流源 ..................................... 5 (一) 、设备主要功能及特点 ................................ 5 (二) 、主要技术指标 ...................................... 6 (三) 、操作注意事项 ...................................... 6 四、WDJS-5A 数字直流激电接收机 ............................ 7 (一) 、技术特点........................................... 7 (二) 、技术指标........................................... 8 五、时间域激发极化野外作业要求 ........................... 9 (一) 、测网选择........................................... 9 (二) 、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 9 (三) 、室内工作.......................................... 19 附:激电中梯、激电测深野外记录表 ........................ 20
激电中梯

(二)激电中梯测量
1、精度要求
电法采用中梯装置,设计总精度为:Mρs≤12%,Mηs≤7%。
2、仪器准备
仪器为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的WDJS-2数字直流激电接收机,WDFZ-5型大功率发射机。
开展工作时先应进行系统检查,满足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
3、方法实验
进行方法有效性试验,激电中梯供电极距AB具体应在野外通过试验来确定,应保证二次电位ΔU2最低不小于0.3mv,MN取值范围为(1/30~1/50)AB。
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工作装置初步采用AB=1200米、MN=40米、点距40米,观测范围为AB的中部800米的范围内,旁测距最大为200米。
4、工作方式
激电中梯采用短导线方式,采用双向短脉冲供电,工作周期为8-16秒,占空比1:1,第1个极化率采样断电延时200ms。
5、质量检查
质量检查是评价工作质量的主要依据,并且检查观测方式、仪器性能、自检结果、畸变量处理、二次场电位差等技术要求是否合理。
质检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3~5%,剖面性工作应大于10%。
检查方式遵循一同三不同原则,部分检查点要布置在异常地段,检查结果采用相对均方误差来评价。
其它技术要求按《DZ/T 0070-93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
激电中梯测量技术在金属矿勘查中的运用

地质勘探G eological prospecting 激电中梯测量技术在金属矿勘查中的运用张志刚摘要:我国对于矿产资源的纵部勘查和对隐伏矿产的勘查随着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变得更加急切,为了提高勘查的精度、深度以及准确度,根据目标区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物探勘查技术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
研究运用了激电中梯测量技术,依据电性差异区分矿体与围岩。
通过对实际金属矿区的勘查,充分验证了激电中梯测量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地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激电中梯;金属矿;电性差异;勘查随着金属矿的需求量不断的增长,全国范围内的地表矿、浅部矿这些易采矿已经出现储量不足和开采量下降的问题,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
因此,寻求新的矿床和发现隐伏矿产将成为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在对隐伏矿产进行勘查时,勘查的手段将会对勘查的成果解释反演推断产生直接影响,为了提升勘查的可靠性,研究运用了激电中梯测量方法对金属矿实施勘查,对该矿区金属的赋存状况做出合理的推断解释,为实际勘查工作提供指导。
1 物探方法概述1.1 电法勘探电法勘探是利用地壳中岩石和矿体间的不同结构存在的电磁性质差异以及电化学特性的差异,以及对电磁场、电场或电化学场的分布情况及规律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实对矿产资源和地质的勘探工作。
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岩层和矿石之间的电性分布情况的分析,一旦水平和垂直方向发生变化,同时电场、电磁场的空间分布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即为异常。
再将异常区域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推断出地下的地质构造以及矿源的位置、深度、形状以及赋存等情况。
1.2 激发极化法激发极化法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推广,已成为电法勘探方法中重要的勘探方法之一,对于金属矿床的预测以及矿源勘探具有显著效果。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地壳不同岩石和矿石的电性差异,对激发极化效应进行观测,便可探明地下地质特征的勘察方法。
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运用激发极化法进行勘探时,假设供电电极为A、B,测量电极为M、N,当直流电对供电电极向下供电,将会形成一次电场。
物探工作方法与技术

1、1∶1万激电工作方法技术(1)仪器激电工作使用WDFZ-2激电发射机和WDJS-1微机激电接收机。
接收仪开工作前分别用标准信号发生器进行校验和一致性检测,检测合格的仪器方可投入使用。
(2)测网或剖面布设激电剖面布设在具有寻找金属硫化物矿产前景的矿化蚀变带上,主要以激电剖面和电测深为主。
应尽量垂直于极化体的走向、地质构造方向或垂直于其它物化探异常的长轴方向,尽可能的与已有勘探线或地质剖面重合,提高异常解释水平和成果的有效性。
线距要求100-200米,点距40米。
(3)测点观测方法技术激电剖面工作采用中梯测量装置,AB=1200米,测量范围为AB 极间2/3AB区间。
发射机供电(测量)周期为8s,接收机测量叠加次数2次,延时100ms,采样宽度40ms。
其它技术要求严格按《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执行。
(4)精度要求与质量检查方法激电中梯方法各项工作实际技术指标如下表。
表4-13 激电及电阻率测量精度指标激电野外质检工作应与原始观测同步进行,质量检查采用一同三不同的质检方式,即同点位、不同仪器、不同时间、不同操作者,检查量为3%。
(5)电法资料整理主要包括仪器一致性资料的计算,视电阻率计算,精度统计及接口处理等内容,其视电阻率计算中的K值应经100%的对算,确保无误。
视电阻率计算采用以下公式:K =2π / (1/AM-1/AN-1/BM+1/BN)Ps=K×Vp/I电法资料的处理主要用于确定视极化率的背景场和对极化体的正演。
背景场的分析可选用趋势面分析(一般用二次)或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以提供划分局部异常的基础性资料。
2、1∶1万磁法测量工作方法技术使用G-856质子磁力仪进行总场测量,测量参数为ΔT。
仪器试验、检查及测点观测方法技术按前述相关要求进行。
测网布设在筛选的具有寻找铁族元素矿产前景的1∶5万磁测异常中,线距要求100-200米,点距要求在20-50米。
测线应尽量垂直于地质构造方向或垂直磁异常的长轴方向,尽可能的与已有勘探线或地质剖面重合,提高异常解释水平和成果的有效性。
激电中梯技能要求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1根保过据护管生高线产中0不工资仅艺料可高试以中卷解资配决料置吊试技顶卷术层要是配求指置,机不对组规电在范气进高设行中备继资进电料行保试空护卷载高问与中题带资2负料2,荷试而下卷且高总可中体保资配障料置2试时32卷,3各调需类控要管试在路验最习;大题对限到设度位备内。进来在行确管调保路整机敷使组设其高过在中程正资1常料中工试,况卷要下安加与全强过,看度并25工且52作尽22下可护都能1关可地于以缩管正小路常故高工障中作高资;中料对资试于料卷继试连电卷接保破管护坏口进范处行围理整,高核或中对者资定对料值某试,些卷审异弯核常扁与高度校中固对资定图料盒纸试位,卷置编工.写况保复进护杂行层设自防备动腐与处跨装理接置,地高尤线中其弯资要曲料避半试免径卷错标调误高试高等方中,案资要,料求编试技5写、卷术重电保交要气护底设设装。备备置管4高调、动线中试电作敷资高气,设料中课并技3试资件且、术卷料中拒管试试调绝路包验卷试动敷含方技作设线案术,技槽以来术、及避管系免架统不等启必多动要项方高方案中式;资,对料为整试解套卷决启突高动然中过停语程机文中。电高因气中此课资,件料电中试力管卷高壁电中薄气资、设料接备试口进卷不行保严调护等试装问工置题作调,并试合且技理进术利行,用过要管关求线运电敷行力设高保技中护术资装。料置线试做缆卷到敷技准设术确原指灵则导活:。。在对对分于于线调差盒试动处过保,程护当中装不高置同中高电资中压料资回试料路卷试交技卷叉术调时问试,题技应,术采作是用为指金调发属试电隔人机板员一进,变行需压隔要器开在组处事在理前发;掌生同握内一图部线纸故槽资障内料时,、,强设需电备要回制进路造行须厂外同家部时出电切具源断高高习中中题资资电料料源试试,卷卷线试切缆验除敷报从设告而完与采毕相用,关高要技中进术资行资料检料试查,卷和并主检且要测了保处解护理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物探设计激电中梯及激电测深
第三节物探工作一、工作容和工作量1、测地工作包括控制网测量、基点放样、基线布设、测线和测点布置以及高程测量。
2、激电中梯扫面扫面面积:3.5km2,工作比例尺:1:0000,测网密度:100米×20米。
基线方向:正东,测线方向:正北。
测线测点布置见图:3、大功率激电测深在激电中梯扫面异常部位布置6-8条激电测深剖面,每条剖面长度300-600米,以剖面连线覆盖异常,端点向异常两侧延伸至背景区为宜。
点距20米,异常部位加密至10米点距。
4、物性参数采集采用标本测定法和露头小四极测定法。
尽可能收集岩芯标本或在可以采集到规则标本的露头点采集合格标本回实验室测定物性参数,在无法采集标本的露头点采用小四极获取物性参数。
尽量保证异常部位的每种岩性所采物性参数不少于30组。
二、技术依据参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有关地质工作质量管理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本次激电测深野外施工执行以下标准:1."地质调查GPS测量规程"(DZ/T2002)。
2."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 0072 - 1993);3."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 0070 - 1993);4."物化探工程测量规"(DZ/T 0153 - 95);三、仪器设备1、测地工作仪器设备包括中海达V60 GNSS RTK系统一套, GARMIN 60CS* 手持GPS六套、100 米测绳和 50 米皮尺各两根。
其中,中海达V60 GNSS RTK系统主要用于控制测量、基点放样、基线布设和测线端点布设。
其性能参数如下:A、信号跟踪系统核:v60采用国际一流的天宝PCC品牌多星多系统核BDS:B1、B2GPS:L1C/A、L2E、L2C、L5GLONASS:L1C/A、L1P、L2C/A〔仅限于GLONASSM〕和L2PGALILEO:升级预留SBAS:WAAS,MSAS,ENGOS通道数:220模块技术:天宝Ma*wellTM高级自定义测量GNSS技术,极低噪声的GNSS 载波相位测量,1赫兹带宽的精度〈1mm,成熟的天宝低仰角跟踪技术B、精度和可靠性RTK定位精度:平面:±(8+1×10-6D)mm高程:±(20+1×10-6D)mm静态、快速静态精度:平面:±(2.5+1×10-6D)mm高程:±(5+1×10-6D)mm初始化时间:典型10秒初始化可靠性:>99.9%C、数据管理数据存储:存:1G固态存,8G可插式储存卡。
激电中梯剖面测量解决问题
激电中梯剖面测量解决问题激电中梯剖面测量解决问题引言:在建筑和工程领域,激电中梯剖面测量是一项关键的技术,用于解决各种问题。
该技术通过测量电场中的电压变化来确定目标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本文将深入探讨激电中梯剖面测量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解决问题。
一、激电中梯剖面测量的原理在激电中梯剖面测量中,通过电极在目标物体周围产生电场,在测量过程中记录电压的变化。
根据电场的分布和电压的变化,可以推断目标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其中,以下三个关键步骤是实现激电中梯剖面测量的基本原理:1. 电极安装:电极通常安装在目标物体周围的合适位置。
常用的电极形状有针状、板状或环状,可以根据具体的测量需求选择。
2. 电场激发:通过向电极中施加电压或电流,产生电场。
电场的强度和分布取决于电极形状、大小和放置位置。
3. 电压采集:使用传感器测量电场中的电压变化。
采集到的电压数据可以作为计算目标物体形状和位置的依据。
二、激电中梯剖面测量的应用1. 建筑结构检测: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可以应用于建筑结构的检测和评估。
通过测量结构中的电场变化,可以确定潜在的裂缝、缺陷或变形,以及了解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2. 地下管道探测:在地下工程中,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可以帮助探测地下管道的位置和走向。
通过插入电极并记录电场变化,可以绘制出地下管道的剖面图,从而避免破坏和事故发生。
3. 土壤分析:通过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可以了解土壤中的电导率和水分分布情况。
这对于农业灌溉和土壤改良非常重要,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生长效率。
三、激电中梯剖面测量解决问题的案例下面以建筑结构检测为例,介绍激电中梯剖面测量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1. 问题描述:一座高层建筑出现裂缝,需要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解决方案:通过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可以测量裂缝附近结构的电场变化。
根据电场的强度和分布,可以确定裂缝的形状和位置,以及周围结构的变形情况。
进一步分析这些数据可以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并采取适当的修复措施。
物探电法磁法剖面技术说明
物探激电中梯测量技术说明根据地质或化探成果确定的成矿有利部位开展电法测量工作。
根据本区地形、地质特点及工作目的,本次电法工作采用激电中梯剖面测量,测量参数为视极化率ηs和视电阻率ρs,对于具有找矿意义的激电异常,选择综合剖面或激电测深工作。
激电剖面测量也采用大功率短导线中梯装置,激电测深采用对称四极装置测量,主要用于有意义的物探异常和重要矿点的检查评价。
要求工作细致,完整地测量出剖面的异常形态,并能突出异常,以便深入研究。
因此其装置大小和技术参数不一定与面积观测相同。
要求在检查的异常(或矿点)中心,首先进行激电测深工作(沿剖面拉线),根据测深结果,确定最佳供电极距。
为突出异常应加长供电周期。
1、激电中梯测量技术要求及指标(1)技术要求激电测量技术要求严格按照国家地矿行业《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DZ/T0070-93)》之有关技术标准进行。
激电中梯剖面测量采用大功率短导线中梯装置,AB极距≥2000米、MN=40~80米,观测段AB2/3,供电系统采用发电机输出220V~240V交流电,经整流变压后输出,供电常数为:供电周期32S,延迟时间200mS,取样宽度40mS,叠加次数为1~2。
接收激电仪,接收正反向二次场信号直读ηs及V1,控制站观测每次工作的供电电流I,室内计算各物理点视电阻率ρs。
测网布设:测线方向应尽量与化探异常或矿化蚀变带走向垂直(或大于60°)。
工作中应尽量采取措施,改善接地条件.例如,采用铁电极作为供电电极,提前2-4小时,浇上含洗衣粉的盐水,以保证接触良好。
加大供电电流,以取得准确可靠的原始数据,观测中对一次电位小于5mv 的测点要求重复观测,两次观测结果相对误差应小于10%,对畸变点、异常点也应重复观测。
每个排列观测开始之前应进行漏电检查,要求导线与地之间的绝缘电阻大于2M Ω/km 。
阴雨天和地面潮湿地段也应对MN 线路进行漏电检查。
供电导线绝缘电阻应大于30M Ω;供电电极采用铁电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电中梯剖面测量技术要求1.技术设计1.1 装置中间梯度装置在选择AB、MN极距大小时应综合考虑发射机的电流输出能力和接收机与发射机的同步类别,确保一次场ΔU1(或ΔU)足够大(一般应大于10mV)。
中间梯度装置敷设一次供电电极(A、B),可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观测,且异常形态简单易于解释常用于普查。
对于中间梯度装置,设计时要注意下述要求:a) 最小AB距应通过对称四极测深试验选择。
在AB距增大时视极化率~AB/2异常曲线变平并不明显增大(对非等比极矩的测深即进入饱和区段)的AB 距为发现该测深点下可极化目标异常的“最小AB距”;如果电源功率允许,在观测仪器检测能力允许的条件(即一次场ΔU1(或ΔU)≥10mV)下,AB距可尽量的大一些。
MN距一般应适合关系式:MN≥(1/50~1/25)AB,还要适应激电中梯想要发现目标体的规模大小,宜让MN距等于测网中的测点距。
激电中梯装置使用大AB距的4个要点:1) 大AB距建立的中间均匀场场区观测面积大,工效高;2) 在均匀大地介质中,大AB距建立的中间均匀场区内水平均匀激发体电流线束是半圆柱体形的,其水平面的中心线与地表AB极连线重合、其半径至少可达0.25AB距。
即至少可激发埋深≤0.25AB距的极化体;3) 激电中梯的AB距大小不是决定视极化率探测深度的关键因素,并不总是存在AB距越大探深越大的正相关关系,AB距大小只是视极化率探深的一个必要因素(即AB距≥“最小AB距”)而不是决定因素;决定激电中梯探深的关键性因素是地下目标极化体的规模大小和它上覆岩(矿)石导电性与激电性的屏蔽强度,也就是地下目标极化体被水平电流(一次场)激发后产生的极化电流(二次场)能否大量有效地穿过它的上覆围岩到达地表被接收机通过MN电极拾取并合格检测出。
4)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大AB距建立的中间均匀场区内的电流密度和ΔU1比小AB距中的小,即减小AB距是提高ΔU1的技术手段之一;用横向中间梯度装置确定矿体走向长度时,允许采用比纵向中间梯度装置有较大的MN极距;b) 观测范围限于装置的中部。
这个范围不应大于AB距的二分之一,最好不大于AB距的三分之一;c) 当测线长度大于(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AB距,需移动AB极完成整条测线的观测时,在相邻观测段间应有2~3个重复观测点;d) 一线供电多线观测时,旁剖面与主剖面间的最大距离,应不超过AB距的六分之一。
1.2 方法有效性分析1.2.1 踏勘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工区概况,以确定方法的有效性。
踏勘应包括下列内容:a) 核对地质情况及研究程度、了解并实地核实可供利用的山地工程、各级控制点测绘标志、以前的物化探测网及异常标志等;b) 了解可布测区范围、测线方向和长度;c) 了解工区地形、地貌、通视和交通运输等工作条件;d) 收集(测定)主要岩、矿(包括第四纪盖层)石的极化率和电阻率参数;e) 了解地质和人文干扰因素的种类、强度及分布等情况;f) 采集少量矿样及高极化率的岩石进行分析测试。
初步了解有用矿产的种类、矿石富集程度及与电性参数的关系。
1.2.2 现场试验工作技术试验剖面,应选在地质情况比较清楚且地电断面相对比较简单的地段,并尽可能使其通过天然露头和探矿工程等地质目标区,试验剖面两端须进入地质围岩区。
试验剖面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条数与长度视工区内地质目标的种类数及其分布特点确定。
在试验剖面上获得的最终探测结果应与实际的地质—电性情况相一致,激电异常段和两侧的激电背景段应清晰明显,否则应在分析查找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整改、或更换工作参数后重试,直到取得上述试验效果,或作出此工区不宜开展该方法的结论。
现场试验应解决如下问题;a) 了解工区内干扰强度。
在满足ΔU1(或ΔU)大于10mV要求的基础上,使用2种以上、I AB≥1A的电流供电,进行每种I AB的往返观测,统计确定能达到的观测精度、所需的一次场ΔU1(或ΔU)大小、供电电流大小。
此项试验在选定所有施工参数之后,据需要选一条有代表性的(如干扰的)剖面实施。
中梯扫面和测深装置宜使用发电机做电源的大功率仪器系统。
b)了解试验剖面上各种岩(矿)石的极化特性;c) 选择电极距。
能测出明显的异常,能满足所用仪器对一次场ΔU1(或ΔU)幅度的要求;d) 选择供电脉宽。
固定延时为150mS,在异常段及其两侧选择≥15个连续测点改变脉宽做观测试验,以60秒脉宽测到的极化率值做标准极化率值,降低脉宽做观测,找到≥15个连续测点极化率值=(0.65~0.8)倍标准极化率值的最小脉宽作为工作脉宽;双向短脉冲工作方式的最小脉宽应≥5秒;用长脉宽供电方式工作时,一般取ΔU2达饱和值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为供电脉宽。
e)选择延时(对有延时调节的仪器而言)。
固定供电脉宽为选定值,改变延时为200mS、150mS、100mS等延时进行全剖面观测试验,以200mS延时测到的极化率剖面曲线做标准极化率剖面曲线,降低延时做观测,找到与标准极化率剖面曲线形态几乎一致,且极化率值相对较大的最小延时作为工作延时;最小延时应≥100mS;1.3 工作精度1.3.1 设计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工作的总精度时,应主要依据下述两点:a) 根据地质勘查的目的任务,应能够探测与分辨最小勘查对象产生的最弱异常的原则。
一般设计的最大误差的绝对值,应小于任何有意义的异常的三分之一;b) 根据仪器设备的技术性能,设计的总精度,不应超过现有仪器设备所能达到的精度。
1.3.2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工作的总精度以均方相对误差或均方误差来衡量。
分级列于表1。
表中无位差(无点位误差),是U、I的观测误差和其它误差的叠加。
其它是指电极极差变化、自然电位变化,仪器零点漂移等引起的误差。
有位差(有点位误差)是装置误差和无位误差的叠加。
装置误差是测地误差和布极不准,引入K 值的变化误差。
表1注:ηa≤3%的总均方误差ε值是Dz 0020.1~0020.3-91 《激电仪通用技术条件》中的4.1.5.2规定值(A级:0.3、B级:0.5)。
1.4 测区及测网1.4.1 测区范围应根据地质任务及测区的地质条件确定。
1.4.1.1 以普查找矿为目的的测区范围,应是地质成矿预测区或根据区域物化探资料圈定的找矿远景区。
1.4.1.2 详查评价的测区范围,应是地质及物化探资料认为可能赋存矿体的地段,应适当的扩大,以保证有足够的正常场。
1.4.1.3 测区布置应注意完整,避免零碎和参差不齐。
1.4.2 测线方向1.4.2.1 测线应尽量垂直于极化体的走向、地质构造方向或垂直于其他物化探异常的长轴方向。
1.4.2.2 测线应尽可能的与已有勘探线或地质剖面重合。
1.4.3 比例尺与测网密度1.4.3.1 比例尺与测网密度,应根据具体勘查任务和地质条件确定;a) 普查线距,应不大于最小探测对象的走向长度。
点距应保证在异常区内至少有三个满足观测精度的观测点;b) 详查线距,应保证至少有三条测线通过最小极化体上方。
点距应保证在异常区内至少有五个满足观测精度的测点;c) 精测剖面,通常使点距密度达到即使再加密测点,异常的细节特征也不会有明显的改变。
1.4.3.2 固体矿产勘查剖面类装置常用的工作比例尺和相应的测网密度列于表2。
面积测深的测网密度可以放稀。
表2 测网密度表1.5 测地工作1.5.1 测地精度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对测点位置的质量指标有平面点位误差、相邻点距误差和相对高程误差。
中梯装置测地工作中的定点可使用经纬仪、全站仪、动态GPS(RTK)等测量仪器,也可使用定位精度较高的手持GPS进行定位(定位精度小于3m)。
按工作比例尺所绘的图上的质量指标列于表3 。
表3 测地工作精度1.5.2 装置系数K 值公式中的最小电极距与K 值计算公式选取在过去老办法算K 值的常用公式中,皆有工作装置中最小的接收极距MN ,且电极距都用设计距离而不是实际距离,算得的K 值都是近似的,而且受MN 距误差影响很大。
但公式简单,适合野外现场和室内的手工计算,一直被广泛采用。
中梯扫面装置的K 值(K 中梯MN )公式:K 中梯MN =()()()()y 2x 5.022/3x 5.0y 2x 5.022/3x 5.01π2+--++++⋅AB AB AB AB MN K 中梯MN 式中x 为MN 中点的横坐标位置, y 为纵坐标位置,坐标原点取在AB 中点处。
中梯装置的K 值计算可利用附带的小软件,依据实际定位三维坐标进行自动计算。
1.6 电性参数测定1.6.1 为进行异常解释和布置进一步工作,应对区内各类岩(矿)石进行电参数(η、ρ)测定。
下面岩性应系统测定:a) 目标岩性:勘查对象和干扰体;b) 背景岩性:测线穿过或测区覆盖到的所有地层岩性。
1.6.2 测区内应有足够数量的且具有代表性的地质、物性综合剖面。
其中至少要有1~2条剖面能够比较完整的穿越区内不同的地层及各种岩体和矿体。
综合剖面应选在地质情况比较清楚、构造比较简单以及露头比较发育或工程揭露比较充分的地段。
1.6.3 电性参数测定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露头法或标本法。
有钻孔时,应尽可能地进行极化率测井和电阻率测井或井旁测深。
1.6.4 样品测定数量应视需要而定,应系统测定的岩(矿)石,每一类应不少于30块。
1.6.5 对样品应严格统一测定条件,设法提高数据质量。
1.6.6 对不同测定方法测得的电性参数,应单独统计分析整理给出各自的结论,并作出综合评述。
1.6.7 对测区内或附近前人已有的电性参数测定结果进行分析认定,可用的要取用,在此基础上设计补充测定工作,不需要的可不设计此项工作。
2 仪器设备2.1 主要仪器设备的配备2.1.1 常用仪器设备包括:接收机、发送机、供电电源、导线、电极、通讯设备、电性参数测定及模拟实验设备、必需的测试仪表和检修工具。
2.1.2 各种仪器设备应性能良好,并有一定的备用量。
各种仪器设备的易损、易耗零件也应有足够的储备。
2.1.3 激电仪器的两类同步方式及其对一次场ΔU1(或ΔU)的要求6.1.4.1 激电仪器的两类共五种同步方式:a) “内部控制同步”:接收机和发送机合为一个仪器箱体的长导线激电仪器系统,其发射和接收的同步方式为内部控制同步;b) “找ΔU1升(降)沿同步”:接收机和发送机彼此独立成两个仪器箱体的短导线激电仪器系统,接收机和发送机彼此独立工作,互不控制。
由接收机采集一次场方波讯号并自动识别出ΔU1的“上升沿”或“下降沿”做同步(简称“找ΔU1升(降)沿同步”);c) “线控制同步”:接收机和发送机彼此独立的两个仪器箱体之间用双芯导线相连,由接收机发出控制讯号指挥发射机工作的线控制同步;d) “钟控同步”:接收机和发送机彼此独立的两个仪器箱体内皆安装有高精度石英钟的钟控同步系统,在每天的工作开始前,必须要把接收机和发送机放在一起,联接对钟电缆运行对钟软件;e) “GPS授时同步”:接收机和发送机彼此独立的两个仪器箱体内皆安装有GPS实时时钟讯号的接收部件,在各自应在位置接收GPS实时时钟讯号的GPS授时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