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报审稿)武汉市人民政府二○○六年十月目录总则 (1)第一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 (3)第二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4)第三章都市发展区规划 (8)第四章主城区优化调整 (12)第五章综合交通规划 (17)第六章工业及仓储用地布局 (22)第七章居住用地布局 (24)第八章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6)第九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30)第十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3)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38)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40)第十三章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45)第十四章近期建设与发展 (47)第十五章规划实施 (52)附则 (53)总则一、编制背景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武汉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为落实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建设部批准,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2.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际国内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3.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武汉市城市规划2006年-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总则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于1982年由国务院批准,修订于1988年,经过十多年的实施,武汉的城市面貌显著改观,旧城改建和新区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规划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城市功能和整体环境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武汉相继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开放港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以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和浦东开发开放为代表的长江沿岸经济走廊加速开发,都标志着武汉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战略决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要求,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6—2020年)》为指导,特制定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总体规划本着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跨世纪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指导思想,突出“战略性、超前性、适应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重点内容为:(1)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合理引导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产业和人口的分布,提高用地集约性;(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主城功能分区,强化主城服务功能;(4)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保护历史遗存,继承和发扬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5)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筑生态框架,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3.总体规划期限为1996年至202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下世纪中叶。
近期规划期限为2000年。
中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
4.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镇地区和主城三个层次。
市域规划范围即武汉市行政区域,面积8467平方公里;城镇地区规划范围包括主城、外围7个重点镇及其间的农业和生态用地,面积2256平方公里;主城规划范围以三环路以内地区为主,面积约85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具体划分见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第4部分)。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总则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于1982年由国务院批准,修订于1988年,经过十多年的实施,武汉的城市面貌显著改观,旧城改建和新区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规划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城市功能和整体环境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武汉相继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开放港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以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和浦东开发开放为代表的长江沿岸经济走廊加速开发,都标志着武汉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战略决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要求,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6—2020年)》为指导,特制定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总体规划本着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跨世纪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指导思想,突出“战略性、超前性、适应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重点内容为:(1)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合理引导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产业和人口的分布,提高用地集约性;(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主城功能分区,强化主城服务功能;(4)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保护历史遗存,继承和发扬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5)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筑生态框架,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3.总体规划期限为1996年至202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下世纪中叶。
近期规划期限为2000年。
中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
4.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镇地区和主城三个层次。
武汉市城市规划简介ppt课件

消防安全
2006-6
城市性质定位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 我国中部重要的中 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讯 枢纽。
城市发展目标
规划确定城市发展的总目标是:把武汉 市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教育发达、 服务体系完备、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 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 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城市。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6--2020年)
目前实施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6-2020年)》是建国以来武汉市第六轮 城市总体规划,于1995年编制完成。规划 立足于改革开放后城市人口、经济、规模 等要素加速发展的形势,提出了跨世纪并 前瞻21世纪中叶的发展蓝图。1999年2月5 日,国务院正式批复。
武汉长江隧道隧道长约3.6公里,道路采用 双孔四车道盾构方案,设计车速50公里/小时 。预计投资约19亿元。
消防安全
2006-6
消防安全
2006-6
消防安全
2006-6
消防安全
2006-6
消防安全
2006-6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武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于2001年3月 开始修编,2001年9月7日规划方案获市政府批复, 2002年10月29~30日,规划成果通过中国国际工程咨 询公司专家评审,获较高评价。
2003年,市规划局下达目标项目,对规划方案的线 网用地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控制规划。新一轮规划方 案由7条线路组成,主城网络线路总长约220公里, 设站182座,设置车辆维修基地3处,车场10处。规 划大型客运枢纽6个,布置跨长江线路3条(控制预 留4个通道),跨汉江线路2条。
规划编制的基本思路
1、以区域城镇化发展趋势研究和武汉市土地 资源、环境容量评价为基础,科学预测城市发 展规模,合理分布城市人口。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主城总体规划图(1996-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主城总体规划图(1996-2020年)无
【期刊名称】《企业导报:购房指南》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目前实施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是建国以来武汉市第六轮城市总体规划,于1995年编制完成。
规划立足于改革开放后城市人口、经济、规模等要素加速发展的形势,提出了跨世纪并前瞻21世纪中叶的发展蓝图。
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1
【相关文献】
1.城市总体规划图(集)地理底图的制图研究 [J], 姚兴海;钟铃
2.城市总体规划图(集)地理底图的制图研究 [J], 姚兴海;钟玲
3.城市总体规划图制作中计算机地图制图的应用 [J], 胡湘玲
4.计算机地图制图在城市总体规划图制作中的应用 [J], 徐凯
5.关于我国大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问题——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工作中的一些体会[J], 刘政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市城市规划PPT课件

• 编制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区域关系,突出“全面对接、协调发展”的理念, 实现汉川的错位发展。在工作方法上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公众参与,为规 划修编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从城市宏观角度提出阶段性的土地控制总量 和近期建设分量控制,突出强制性控制内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 产业经济的城乡一体化增长机制:按照“工业立区、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 建立“交通依托、点轴布局”式产业空 间布局,构建由“一主轴、三次轴”构成 的产业布局框架。资源环境的城乡一体化协调机制:建立以水系为主体的区域生 态网络,形成“一轴、两带、四片、网状廊 道”的区域生态框架,创建田园水乡 式文化休闲区。人口重布的城乡一体化调整机制:以“二次极化”调整空间网络 体系,按照中心城—中心镇—中心集镇—中心村 四级结构,形成以中心城为骨干, 以中心镇为依托,中心集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的镇点网络体系。设施网络的城乡一 体化共享机制:公共服务职能以城镇为核心,建设 三级综合服务中心,即区级中 心、片区级中心和集镇中心。城乡交通运输网络以建设“半小时交通区”为目标, 完善多层次的城乡交通体系,实现主要乡镇之间半小 时内到达。规划探索了没有 充分城市化和区域均衡发展条件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了规划内容由点 向面,由体系向网络、由布局向机制的延伸。
• 汉川城镇体系以市域交通干线荷沙线和新北线为发展轴,以城区(城关、 新河、马口)为核心,以分水、沉湖、刘家隔等 为重点镇,加强南部沪蓉 高速公路和北部兰杭高速联系,以省道荷沙和新北线梯度推进,形成“ⅹ 字形”两条城镇轴。对于城区,规划以相对集中、合理分散、有机 组合的 布局形式,在城区形成“一主一次”的空间布局结构。
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技术导则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武汉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0一二年七月十六日目录前言 (1)一、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2)二、规划主要依据 (2)三、基础资料收集 (4)四、规划编制内容 (13)五、主要技术要点 (15)六、成果要求 (21)七、附件(仅供参考) (23)前言1、工作背景全面贯彻落实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十三届人代会的会议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6个新城区构筑中心区域明确、中心镇和特色镇为支撑、中心村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要求,科学指导和有序推进6个新城区的城乡统筹建设,积极促进新城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市政府要求开展《全市新城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2、工作目的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和《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为指导,参考《武汉市城乡建设统筹规划》研究成果,结合各新城区发展战略规划等相关规划,落实市、区“十二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村体系、建立系统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打造特色鲜明的重点镇和中心镇、制定切实有效的实施推进措施为重点,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3、工作思路根据《关于做好全市新城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以下为《通知》),本项工作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由市新城办会同市新农办和市国土规划局组织编制《<武汉市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编制完成后由市新城办组织市新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讨论通过后印发各区;然后,各新城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本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最后,由市新城办会同新农办和市国土规划局组织编制完成《全市新城区城镇体系规划》。
4、适用范围本技术导则主要用于指导各新城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各新城区在编制规划时应遵循本技术导则的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之上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扩充规划内容。
杨春湖城市副中心综合规划(含高清规划图)

(2008年3月写的)前言:放在几年前,大部分武汉市民可能都不清楚“杨春湖”在哪。
现在不一样了,“杨春湖”频频在媒体中出现,原因很简单,因为武汉新火车站正在杨春湖畔如火如荼的建设。
也许几年后,武汉市民去杨春湖的机会比去天河机场还要多。
根据武汉城市总体规划,杨春湖是三个城市副中心之一(另外两个是鲁巷、四新)。
以后杨春湖不仅仅是大家乘车路过那么简单,而是要发展成一个新的城市中心,会有大量的人口迁入。
考虑到武汉火车站明后年就可竣工,杨春湖地区的综合建设会紧锣密鼓的进行,用不了多久,这里的农田和水塘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杨春湖城市副中心综合规划》,是在5家国内外知名设计单位方案的基础上,由市规划院在2006年底完成,2007年夏通过市政府审批,2007年底通过省政府审批。
本报告文字比较长,我就不全贴了,转贴长江商报的一篇报道,相当于本规划的一个纲要。
然后主要贴图片。
市政专项规划的内容我会抽取一部分在后面贴出来。
以下是长江商报2007年12月4日的报道:将成主城区东部经济发动机,可容10万人居住,社会资金将成主要资金来源杨春湖城市副中心将成为武汉未来新门户。
昨日,记者从武汉市规划局获悉,该副中心整体规划正式获得省政府通过。
杨春湖城市副中心位于武汉市武昌地区东北部,是在《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确定的,依托于京广客运专线武汉站的交通枢纽型城市综合服务中心。
该副中心将改变武昌、汉口、汉阳三足鼎立的传统格局,成为东部城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武汉的整个城市格局将显得更加合理。
主城区东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该副中心地处洪山区内,东临武钢工业区,西望武昌区,北接青山区,南抵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正好处于武汉主城区东部的核心地段。
武汉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胡忆东介绍,预计武汉火车站远期年旅客发送量达3100万人,高峰小时旅客发送量为9300人、站房最高聚集6000人。
杨春湖长途客运换乘中心为一级客运站,日客流量为6万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总则一、编制背景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武汉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为落实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建设部批准,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2.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际国内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3.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3)培育和提升金融商贸、科教文化、交通物流和通信信息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
(4)建设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5)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绿化等重要的生态资源,建立空间管制体系,构建科学安全的生态格局。
(6)突出滨江滨湖特色,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彰显武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鲜明个性和文化魅力。
(7)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8)建立科学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协调近远期发展要求,增强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能力。
三、规划的依据、期限与范围4.总体规划修编的基本依据是:(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3)建设部《关于同意开展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建规函(2004)154号)(4)《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2003年)(5)《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6)《武汉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04年)(7)《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纲要》(2006年3月经建设部审查通过)(8)《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5.总体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2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2050年。
近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
6.总体规划的范围为武汉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即武汉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8494平方公里。
第一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一、城市性质7.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
二、城市发展目标8.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功能,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将武汉建设成为经济是实力雄厚、科学教育发达、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先进、社会就业充分、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城市,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进而为建设国际性城市奠定基础。
9.经济发展目标是:坚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并举,增强交通、流通优势,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发展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10.社会发展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质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武汉。
11.城市建设目标是:加快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和现代化的交通与基础设施体系,普遍提高人民居住水平,创造高质量的居住生活环境,建设宜居城市;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构筑“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体系,成为对资本和人才最具吸引力的创业城市;保护“江、湖、山、田”的自然生态格局,构成合理的生态框架,建成山青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生态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彰显城市文化内涵,建设高品质的文化城市。
三、城市规模12.严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长,加强对人口机械增长的管理和引导。
预测到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在1180万人左右,其中城镇人口在991.2万人左右,城镇化率约84%;到2010年,市域常住人口9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45.5万人左右,城镇化率约75%。
到2020年,主城区常住人口为502万人,2010年为440万人。
13.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土地集约化利用。
到202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03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04平方米:到201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795平方公里以内。
到2020年,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5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为89.6平方米。
到2010年,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90平方公里以内。
第二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市域城镇体系结构14.按照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原则,合理分布市域人口和劳动生产力,优化配置市域发展资源,严格控制主城用地,积极促进新城发展,强化建设一批重点城镇,形成以主城为核心,新城为重点,中心镇和一般镇为基础,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的多层次、网络状城镇体系。
以长江、汉水及318国道、武黄公路、汉十高速公路等为主要城镇发展轴,点轴式布局各级城镇,构筑武汉市四级城镇体系。
第一级为主城;第二级为吴家山、蔡甸、常福、纱帽、纸坊、豹澥、北湖、阳逻、盘龙、邾城、前川等11个新城;第三级为新沟、侏儒、永安、大集、湘口、乌龙泉、安山、长轩岭、姚集、祁家湾、六指、汪集、仓埠、双柳、旧街等15个中心镇;第四级为花山、柏泉、索河、邓南、山坡、木兰、辛冲等29个一般镇。
15.完善市域各级城镇的功能结构,提高整体功能水平。
主城区是市域城镇体系的核心,集中体现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服务职能,要严格控制发展规模,着力优化提升现代服务功能,集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综合实力,在带动整个市域发展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起着枢纽和组织作用。
新城是城市空间拓展的重点区域,依托对外交通走廊组群式发展,重点布局工业、居住、对外交通、仓储等功能,承担疏散主城区人口、转移区域农业人口的职能,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综合配套完善的功能新区。
依托主城和新城,联动发展薛峰、军山、走马岭、金银湖、黄金口、横店、武湖、黄家湖、青菱、郑店、金口、流芳、五里界等13个新城组团。
中小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基础环节,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约发展、综合配套”的原则,有重点地培育一批中心服务型、交通枢纽型等特色小城镇。
其中,中心镇是所在地区辐射力较强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和农副产品加工、流通基地。
一般镇是所辖区域城乡社会、经济中心,为城乡物资集散的重要环节。
二、市域建设限制分区16.综合生态敏感性、建设适宜性、工程地质、资源保护等方面因素,在市域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实行分区控制、分级管理,保护市域生态环境。
(1)禁建区包括河湖湿地、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区、地面塌陷沉降区、地下矿藏分布区、地下文物埋藏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区、大型市政通道控制带、城市楔形绿地的绿线控制范围等。
禁建区是武汉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地区,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
(2)限建区包括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源保护区、蓄滞洪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非核心区、森林公园、绿化隔离地区、市级公益林区、机场噪声控制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
限建区要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建设行为,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应尽可能避让。
在确保自然生态安全的情况下,预留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发展空间。
(3)适建区是禁建区、限建区以外适宜城镇开发建设,但尚未建设的地区。
适建区是城镇发展的优先选择地区,应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
(4)已建区是现有的城镇建成区。
已建区以结构调整、功能优化为主,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环境,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7.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协调城乡统筹发展,深入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现代化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转变、村湾向农村新社区转变,不断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繁荣、农业发达、农民富裕。
18.按照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推动农村居民点建设:在城镇建成区内,坚持统一规划、整体改造、综合配套的原则,逐步实施“城中村”改造;在规划城镇发展区内,实施农村居民点社区化建设:在农业生产区内,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适当进行布点调整,有重点地推动中心村建设;在生态保护区和风景区内,鼓励和推动农村居民点的整体外迁或适度归并。
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通过农村土地整理、撤村并点和闲置宅基地的复垦,促进农村居民点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中心村人口规模一般不小于1000人,基层村一般不小于300人。
中心村、基层村用地规模按人均90—120平方米控制。
19.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村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民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完善和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网络,在广大农村地区实施“通路、通水、通电、通信息,改水、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形式”工程,逐步建立雨污分流系统,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加强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工作,有效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大力实施“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理,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增强防洪、排涝、防治滑坡等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全面提高农田质量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农村生产条件。
以防治水土污染和水土流失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行村湾道路绿化,大力发展村湾经济林,建设农田林网,发展绿色产业墓地,实施村、宅、路、水四旁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