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DS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32107--4-甲基六氢吡啶

合集下载

MSDS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32185--六甲基二硅烷胺

MSDS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32185--六甲基二硅烷胺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六甲基二硅烷胺;六甲基二硅亚胺化学品英文名:1,1,1,3,3,3-hexamethyl disilazane;hexamethyl disilylamine 企业名称:生产企业地址:邮编: 传真:企业应急电话:电子邮件地址:技术说明书编码: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纯品混合物有害物成分浓度CAS No.六甲基二硅烷胺999-97-3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3.2类中闪点液体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吸入、摄入或经皮肤吸收后对身体有害。

液体及蒸气对眼、皮肤和呼吸系统有刺激作用。

吸入后可引起喉、支气管的炎症、水肿、痉挛,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等。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害。

燃爆危险: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

遇水和甲醇发生化学反应而分解。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氧化硅。

灭火方法:用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行动:消除所有点火源。

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静电服。

2020年(安全生产)吡啶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2020年(安全生产)吡啶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主要用途:
用于制造维生素、磺胺类药、杀虫剂及塑料等。
其它理化性质: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禁配物:
酸类、强氧化剂、氯仿。
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
第十壹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LD50:1580mg/kg(大鼠经口);1121mg/kg(兔经皮)
LC50:无资料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安全生产)吡啶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吡啶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说明书目录
第壹部分
化学品名称
第九部分
理化特性
第二部分
成分/组成信息
第十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第三部分
危险性概述
第十壹部分
毒理学资料
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第十二部分
生态学资料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第十三部分
废弃处置
第六部分
泄漏应急处理
第十四部分
运输信息
5
TLVTN:
OSHA5ppm,16mg/m3;ACGIH5ppm,16mg/m3
TLVWN:
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0.98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2.73
饱和蒸气压(kPa):
1.33/13.2℃
燃烧热(kJ/mol):
无资料
临界温度(℃):
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

六氢吡啶(吡啶;氮己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六氢吡啶(吡啶;氮己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LC50:6000mg/m3,2小时(小鼠吸入)
健康危害
对眼睛和皮肤有强烈刺激性并是升压剂。小剂量可刺激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大剂量反而有抑制作用,误服后可引起虚弱、恶心、流涎、呼吸困难、肌肉瘫痪和窒息。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具强刺激性。
急救
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
熔点(℃):
-7
相对密度(水=1):
0.86
沸点(℃):
106
相对蒸汽密度(空气=1):
3.0
闪点(℃):
16
饱和蒸汽压(k Pa):
5.33(29.2℃)
引燃温度)]:
无资料
临界温度(℃):
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
无资料
溶解性:
溶于水、乙醇、乙醚。
毒性
LD50:50 mg/kg(大鼠经口);320 mg/kg(兔经皮)
建规火险分级: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灭火方法: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泄漏处置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4-甲基哌啶-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4-甲基哌啶-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温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运输注意事项: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夏季最好早晚运输。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酸类、金属粉末、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误服者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泄漏处置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可减少蒸发。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然后收集于密闭容器中作好标记,等待处理。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液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相对密度(水=1)
0.84
沸点(℃)
124
饱和蒸气压(kPa)
无资料
溶解性
溶于水。
毒性及健康危害

MSDS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32106--哌啶

MSDS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32106--哌啶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哌啶;六氢吡啶;氮己环化学品英文名:Piperidine;hexahydropyridine企业名称:生产企业地址:邮编: 传真:企业应急电话:电子邮件地址:技术说明书编码: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纯品混合物有害物成分浓度CAS No.哌啶110-89-4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3.2类中闪点液体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对眼睛和皮肤有强烈刺激性并是升压剂。

小剂量可刺激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大剂量反而有抑制作用,误服后可引起虚弱、恶心、流涎、呼吸困难、肌肉瘫痪和窒息。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害。

燃爆危险: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10~15分钟。

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就医。

食入:饮水,禁止催吐。

如有不适感,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易燃,遇明火燃烧时放出有毒气体。

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氧化氮烟气。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

灭火方法:用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灭火。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行动:消除所有点火源。

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静电、防腐、防毒服。

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

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

MSDS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32007--2-甲基己烷

MSDS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32007--2-甲基己烷

PC-TWA(mg/m3): 未制定标准 TLV-C(mg/m3): 未制定标准 TLV-STEL(mg/m3):
监测方法:无资料。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局部排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 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第三部分 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 3.2 类 中闪点液体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吸入或误服对身体有害。蒸气对眼睛、皮肤、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
用。接触后可引起头痛、恶心、呕吐、喉炎、气短等。本品具有麻醉作 用。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害。 燃爆危险: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罐)外普通木箱。 运输注意事项: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
备。夏季最好早晚运输。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 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 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 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 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 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第十五部分 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下列法律法规和标准,对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储存、运输、装卸、分类和
标志等方面均作了相应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 年 6 月 29 日第九界全国人大常委会
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 年 10 月 27 日第九界全国人大常
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MSDS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61687--4-甲苯磺酰氯、对甲苯磺酰氯

MSDS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61687--4-甲苯磺酰氯、对甲苯磺酰氯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4-甲苯磺酰氯;对甲苯磺酰氯;4-甲基苯磺酰氯;甲苯-4-磺酰氯化学品英文名:4-toluene sulfonyl chloride;p-toluene sulfonyl chloride企业名称:生产企业地址:邮编: 传真:企业应急电话:电子邮件地址:技术说明书编码: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纯品混合物有害物成分浓度CAS No.4-甲苯磺酰氯98-59-9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6.1类毒害品侵入途径:吸入、食入健康危害:本品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性,并引起迟发性深层疱疹和变态反应。

长期接触引起头痛、酩酊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胃部压迫感和胃肠炎等症状。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害。

燃爆危险: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就医。

食入:饮水,禁止催吐。

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易燃。

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

与强氧化剂接触可发生化学反应。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氧化硫、氯化氢。

灭火方法:采用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佩戴空气呼吸器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禁止用水、泡沫和酸碱灭火剂灭火。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行动: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消除所有点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毒服。

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

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收。

第3类 易燃液体

第3类 易燃液体

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第3类易燃液体本表说明:1、本表只供危险化学品名录数据的参考查阅使用;具体查阅请以国家正式书面文件为准.2、《名录》全文刊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公告2003年增刊》。

3、因本表数据的疏漏、错失而引起的相关经济法律等问题,本办公室不负任何责任。

编号名称别名UN号第1项低闪点液体31001汽油[闪点<-18℃]1203,125731002正戊烷戊烷1265310022-甲基丁烷异戊烷126531003环戊烷114631004环己烷六氢化苯114531005己烷及其异构体,如:120831005正己烷己烷1208310052—甲基戊烷异己烷1208310052,2-二甲基丁烷新己烷310052,3-二甲基丁烷二异丙基245731005己烷异构体混合物310061—戊烯1108310062-戊烯31007异戊烯,如:2371310072-甲基—1-丁烯2459 310073—甲基—1—丁烯α—异戊烯2561 310072-甲基—2-丁烯β-异戊烯2460 31008环戊烯2246310091—己烯丁基乙烯2370 310092—己烯31010己烯异构体,如:31010异己烯2288310102,3—二甲基—1-丁烯310102,3—二甲基-2-丁烯四甲基乙烯310102-甲基-1—戊烯310102—甲基—2—戊烯310103—甲基—1—戊烯310103—甲基-2—戊烯310104-甲基-1-戊烯310104—甲基-2—戊烯310102—乙基-1—丁烯31011异庚烯2287310122-甲基—1,3—丁二烯[抑制了的]异戊间二烯1218 310132—氯—1,3-丁二烯[抑制了的]199131014己二烯,如:2458310141,3—己二烯2458310141,4-己二烯2458310141,5—己二烯2458310142,4—己二烯245831015甲基戊二烯246131016二环庚二烯2,5-降冰片二烯2251310172—丁炔巴豆炔;二甲基乙炔1144310181-戊炔丙基乙炔310191-氯丙烷氯(正)丙烷;丙基氯1278310202—氯丙烷氯异丙烷;异丙基氯2356 310212—氯丙烯异丙烯基氯2456310213—氯丙烯烯丙基氯;α—氯丙烯110031022乙醛108931023异丁醛204531024丙烯醛[抑制了的]烯丙醛109231025丙酮二甲(基)酮109031026乙醚二乙(基)醚115531027正丙醚二(正)丙醚238431027异丙醚二异丙(基)醚115931028甲基丙基醚甲丙醚261231028乙基丙基醚乙丙醚261531029乙烯基乙醚[抑制了的]乙基乙烯醚130231029乙氧基乙烯31030二乙烯基醚[抑制了的]乙烯基醚116731031二甲氧基甲烷甲撑二甲醚;二甲醇缩甲醛;甲缩醛1234 310311,1-二甲氧基乙烷二甲醇缩乙醛;乙醛缩二甲醇237731031二乙氧基甲烷甲醛缩二乙醇;二乙醇缩甲醛2373310311,1—二乙氧基乙烷乙叉二乙基醚;二乙醇缩乙醛;乙缩醛1088 310321,2-环氧丙烷[抑制了的]氧化丙烯;甲基环氧乙烷128031033甲硫醚二甲硫116431034乙硫醇硫氢乙烷;巯基乙烷236331035正丙硫醇硫代正丙醇;1-巯基丙烷2402310362—丁基硫醇仲丁硫醇122831036叔丁基硫醇叔丁硫醇122831037甲酸甲酯124331038甲酸乙酯119031039亚硝酸乙酯醇溶液119431040呋喃氧杂茂2389310412—甲基呋喃230131042四氢呋喃氧杂环戊烷205631043四氢吡喃氧己环31044甲胺水溶液氨基甲烷水溶液123531045乙胺水溶液[浓度50%~70%]氨基乙烷水溶液227031046二乙胺1154310471—氨基丙烷正丙胺1277310472-氨基丙烷异丙胺1221310483—氨基丙烯烯丙胺233431049四甲基硅烷四甲基硅274931050二硫化碳113131051锆[悬浮于易燃液体中的]130831052环氧乙烷和氧化丙烯混合物[含环氧乙烷≤30%]氧化乙烯和氧化丙烯混合物2983第2项中闪点液体32001汽油[-18℃≤闪点<23℃]1203,1257 32002石油醚石油精127132003石油原油原油1267,125532004石脑油溶剂油1256,2553320053-甲基戊烷120832006正庚烷120632007庚烷异构体,如:1206320072—甲基己烷1206320073—甲基己烷1206320072,2-二甲基戊烷1206320072,3—二甲基戊烷1206320072,4—二甲基戊烷二异丙基甲烷1206 320073,3—二甲基戊烷2,2-二乙基丙烷1206 320073—乙基戊烷1206320072,2,3-三甲基丁烷120632008正辛烷126232009辛烷异构体,如:126232009异辛烷1262320092,2,4—三甲基戊烷1262 320092,3,4-三甲基戊烷1262 320092,2-二甲基己烷1262 320092,3-二甲基己烷1262 320092,4-二甲基己烷1262 320093,3—二甲基己烷1262 320093,4-二甲基己烷1262 320092—甲基庚烷1262320093-甲基庚烷1262320094-甲基庚烷1262320093-乙基己烷1262 320092—甲基—3—乙基戊烷1262 320102,2,4—三甲基己烷320102,2,5—三甲基己烷32011环戊烷衍生物,如:32011甲基环戊烷229832011乙基环戊烷320111,1—二甲基环戊烷320111,3-二甲基环戊烷32011正丙基环戊烷32012环己烷衍生物,如:32012甲基环己烷六氢(化)甲苯;环己基甲烷2296,2263 320121,1—二甲基环己烷320121,2-二甲基环己烷2263320121,3—二甲基环己烷2263320121,4—二甲基环己烷226332012叔丁基环己烷特丁基环己烷;环己基叔丁烷2263 32013环庚烷2241320143—甲基—1—丁烯异丙基乙烯2561320151-庚烯正庚烯;正戊基乙烯2278320152—庚烯320153—庚烯320161-辛烯320162-辛烯32017辛烯异构体,如:32017异辛烯1216320172,4,4—三甲基-1-戊烯2050 320172,4,4-三甲基—2—戊烯2050 32018辛二烯2309320192,6-二甲基—3-庚烯320201-甲基—1-环戊烯320211,3—环戊二烯32022环己烯1,2,3,4-四氢化苯2256 32023环己烯衍生物,如:320234-甲基-1—环己烯320234—乙烯-1-环己烯320241,3-环己二烯1,2—二氢苯320241,4-环己二烯1,4—二氢苯32025环庚烯2242320261,3,5-环庚三烯环庚三烯2603 32027环辛烯320281,3,5,7-环辛四烯环辛四烯2358 320291-己炔320292—己炔320293-己炔320301-庚炔正庚炔320311-辛炔320312-辛炔320313—辛炔320314-辛炔32032异丙烯基乙炔320331-氯丁烷正丁基氯;氯代正丁烷112732033氯代异丁烷异丁基氯320332-氯丁烷仲丁基氯;氯代仲丁烷32033氯代叔丁烷叔丁基氯;特丁基氯32034氯代正戊烷正戊基氯1107320341—氯—3—甲基丁烷异戊基氯;氯代异戊烷320351,1-二氯乙烷乙叉二氯2362320351,2—二氯乙烷乙撑二氯;亚乙基二氯;1,2—二氯化乙烯1184320361,2-二氯丙烷二氯化丙烯127932037氯化环戊烷320381—氯-2-丁烯320383-氯-1—丁烯320391-氯-2—甲基-2-丙烯2—甲基-3-氯丙烯;甲基烯丙基氯;氯化异丁烯2554320401,1-二氯乙烯[抑制了的]偏二氯乙烯1303 320401,2-二氯乙烯二氯化乙炔1150320412,3—二氯丙烯2047320422-溴丙烷异丙基溴;溴代异丙烷2344320431-溴丁烷正丁基溴;溴代正丁烷1126320431-溴—2—甲基丙烷异丁基溴;溴代异丁烷2342 320432-溴丁烷仲丁基溴;溴代仲丁烷2339320432-溴—2—甲基丙烷叔丁基溴;特丁基溴;溴代叔丁烷320441—溴—3—甲基丁烷异戊基溴;溴代异戊烷2341 320442—溴戊烷仲戊基溴;溴代仲戊烷2343320453-溴—1-丙烯烯丙其溴1099320463—溴丙炔2345320471—碘丙烷正丙基碘;碘代正丙烷2392 320472—碘丙烷异丙基碘;碘代异丙烷320481—碘—2-甲基丙烷异丁基碘;碘代异丁烷2391 320482—碘丁烷仲丁基碘;碘代仲丁烷2390320482-碘—2—甲基丙烷叔丁基碘;碘代叔丁烷320493—碘—1—丙烯烯丙基碘;碘化烯丙基1723 320493—碘—2-丙烯丙烯基碘;碘代丙烯32050苯纯苯111432050溶剂苯32051粗苯动力苯;混合苯32051重质苯32052甲基苯甲苯129432053乙基苯乙苯117532054氟代苯氟苯2387320551,2—二氟苯邻二氟苯320551,3-二氟苯间二氟苯320551,4-二氟苯对二氟苯320562-氟甲苯邻氟甲苯;邻甲(基)氟苯;2—甲(基)氟苯2388 320563-氟甲苯间氟甲苯;间甲(基)氟苯;3-甲(基)氟苯2388 320564—氟甲苯对氟甲苯;对甲(基)氟苯;4-甲(基)氟苯2388 32057三氟甲苯233832058甲醇123032059黄染料母醇10%甲醇溶液砧吨氢醇10%甲醇溶液32060甲醇钠甲醇溶液甲醇钠合甲醇128932061乙醇[无水]无水酒精117032061乙醇溶液[—18℃≤闪点<23℃]酒精溶液32061变性乙醇变性酒精32062硝化甘油乙醇溶液[含硝化甘油≤5%]1204,3064 32063乙醇钠乙醇溶液乙醇钠合乙醇320641—丙醇正丙醇1274320642-丙醇异丙醇1219320652-丙烯-1—醇烯丙醇;蒜醇1098320662—甲基-2—丙醇三甲基甲醇;特丁醇;叔丁醇1120 32067丙醛127532068正丁醛112932069正戊醛2058320693-甲基丁醛异戊醛320702-乙基丁醛二乙基乙醛1178320712-丁烯醛[抑制了的]巴豆醛;β-甲基丙烯醛1143 32072α—甲基丙烯醛异丁烯醛2396320732—丁酮乙基甲基酮;甲乙酮1193320743—甲基—2-丁酮甲基异丙基(甲)酮2397320742-戊酮甲(基)丙(基)酮1249320743-戊酮二乙(基)酮1156320753—甲基-2—戊酮甲基仲丁基(甲)酮320754-甲基-2—戊酮甲基异丁基(甲)酮;异己酮1245320752—甲基—3-戊酮乙基异丙基(甲)酮320762,4—二甲基-3—戊酮二异丙基甲酮320774-羟基-4—甲基-2—戊酮双丙酮醇1148320783—丁烯—2-酮甲基乙烯基(甲)酮;丁烯酮125132080甲基异丙烯(甲)酮[抑制了的]124632081二甲基(乙)二酮双乙酰;丁二酮234632082三氟丙酮32083甲基正丁基醚1-甲氧基丁烷;甲丁醚235032084甲基叔丁基醚239832085乙基正丁基醚乙氧基丁烷;乙丁醚117932086乙基烯丙基醚烯丙基乙基醚233532087正丁基乙烯(基)醚[抑制了的]正丁氧基乙烯;乙烯(基)正丁醚2352 32087异丁基乙烯(基)醚[抑制了的]乙烯(基)异丁醚;异丁氧基乙烯1304 32088二烯丙基醚烯丙基醚236032089氯甲基甲醚甲基氯甲醚123932090氯甲基乙醚235432091乙烯(2-氯乙基)醚(2-氯乙基)乙烯醚320922—溴乙基乙醚2340320931,2—二甲氧基乙烷乙二醇二甲醚;二甲基溶纤剂2252 320942,2—二甲氧基丙烷320953,3—二乙氧基丙烯丙烯醛二乙缩醛;二乙基缩醛丙烯醛2374 32096二氧戊环乙二醇缩甲醛1166320971,2—环氧丁烷[抑制了的]氧化丁烯3022320981,4-二氧杂环己烷二恶烷;1,4-二氧己环1165320992,5-二甲基呋喃2,5—二甲基氧(杂)茂321002-甲基四氢呋喃四氢-2-甲基呋喃253632101氧茚苯并呋喃;香豆酮;古马隆321022,3-二氢吡喃237632103四氢化吡咯吡咯烷;四氢氮杂茂192232104吡啶氮杂苯1282321051,2,5,6-四氢吡啶241032106哌啶六氢吡啶;氮己环240132107N-甲基哌啶N-甲基六氢吡啶2399321072-甲基哌啶2—甲基六氢吡啶321073-甲基哌啶3-甲基六氢吡啶321074—甲基哌啶4—甲基六氢吡啶32108N—乙基哌啶N—乙基六氢吡啶2386 32109N—甲基吗啉253532110噻吩硫杂茂;硫代呋喃241432111四氢噻吩四甲撑硫;四氢硫杂茂2412 321123—甲基噻吩甲基硫茂32113硫代乙酸硫代醋酸243632114二硫化二甲基二甲二硫;甲基化二硫2381 32115(二)乙硫醚硫代乙醚;二乙硫2375 32116正丁硫醇1—硫代丁醇2347321162-甲基-1—丙硫醇异丁硫醇321171—戊硫醇正戊硫醇1111321173—甲基—1-丁硫醇异戊硫醇321172—甲基—2—丁硫醇叔戊硫醇;特戊硫醇321172-甲基—1-丁硫醇32117戊硫醇异构体混合物321182-丙烯-1—硫醇烯丙基硫32119乙酰氯氯(化)乙酰171732120丙酰氯氯(化)丙酰181532121正丁酰氯氯(化)丁酰235332121异丁酰氯氯(化)异丁酰239532122甲酸正丙酯32122甲酸异丙酯128132123甲酸正丁酯112832123甲酸异丁酯239332124原甲酸(三)甲酯三甲氧基甲烷32125甲酸烯丙酯233632126乙酸甲酯醋酸甲酯123132127乙酸乙酯醋酸乙酯117332128乙酸正丙酯醋酸正丙酯127632128乙酸异丙酯醋酸异丙酯122032129乙酸三甲酯1,1,1—三甲氧基乙烷32130乙酸正丁酯醋酸正丁酯112332130乙酸异丁酯醋酸异丁酯32130乙酸仲丁酯醋酸仲丁酯32130乙酸叔丁酯醋酸叔丁酯32131乙酸乙烯酯[抑制了的]乙烯基乙酸酯;醋酸乙烯酯1301 32132乙酸异丙烯酯醋酸异丙烯酯240332133乙酸烯丙酯醋酸烯丙酯233332134三氟乙酸乙酯三氟醋酸乙酯32135丙酸甲酯124832136丙酸乙酯119532137丙酸异丙酯240932138丙酸异丁酯239432138丙酸仲丁酯32139丙酸烯丙酯32140正丁酸甲酯123732140异丁酸甲酯32141异丁酸乙酯238532142异丁酸异丙酯240632143正丁酸乙烯酯[抑制了的]乙烯基丁酸酯2838 32144正戊酸甲酯32144异戊酸甲酯2400321452,2—二甲基丙酸甲酯三甲基乙酸甲酯32146丙烯酸甲酯[抑制了的]191932147丙烯酸乙酯[抑制了的]191732148丁烯酸甲酯巴豆酸甲酯32148丁烯酸乙酯巴豆酸乙酯186232149异丁烯酸甲酯[抑制了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牙托水;有机玻璃单体1247 32149异丁烯酸乙酯[抑制了的]甲基丙烯酸乙酯227732150氯甲酸甲酯123832151氯甲酸乙酯118232152氯甲酸异丙酯240732153亚硝酸酯类化合物,如:32153亚硝酸正丙酯32153亚硝酸异丙酯32153亚硝酸正丁酯235132153亚硝酸异丁酯235132153亚硝酸正戊酯111332153亚硝酸异戊酯111332154硝酸乙酯醇溶液32155硝酸正丙酯186532155硝酸异丙酯122232156硼酸(三)甲酯三甲氧基硼烷241632156硼酸(三)乙酯三乙氧基硼烷117631257碳酸(二)甲酯116132158钛酸(四)乙酯四乙氧基钛32158钛酸(四)正丙酯241332158钛酸(四)异丙酯32159乙腈甲基氰164832160丙腈乙基氰240432161正丁腈丙基氰241132161异丁腈异丙基氰228432162丙烯腈[抑制了的]氰(基)乙烯109332163甲基丙烯腈[抑制了的]307932164异氰酸酯类[易燃的],如:32164异氰酸甲酯248032164异氰酸乙酯248132164异氰酸正丙酯248232164异氰酸异丙酯248332164异氰酸正丁酯248532164异氰酸异丁酯248632164异氰酸叔丁酯248432164甲氧基异氰酸甲酯甲氧基甲基异氰酸酯2605 32165硫代异氰酸甲酯异硫氰酸甲酯;甲基芥子油2477 32166二甲胺溶液116032167三甲胺溶液129732168三乙胺129632169混胺-0232170二(正)丙胺238332170二异丙胺115832171N,N-二甲基丙胺226632172正丁胺1—氨基丁烷112532172异丁胺1—氨基—2—甲基丙烷121432172仲丁胺2—氨基丁烷32172叔丁胺2—氨基—2—甲基丙烷;特丁胺32173N—甲基(正)丁胺294532174二仲丁胺32175正戊胺1—氨基戊烷110632175异戊胺1-氨基—3-甲基丁烷32175仲戊胺1—甲基丁胺321761,3-二甲基丁胺2—氨基—4—甲基戊烷237932177N,N—二异丙基乙胺N—乙基二异丙胺32178N,N,N′,N′—四甲基乙二胺1,2-双(二甲基氨基)乙烷2372 32179二烯丙(基)胺235932180丙烯亚胺[抑制了的]甲基氮丙环192132181环戊胺氨基环戊烷32182六亚甲基亚胺249332183甲基肼甲基联胺1244321841,1—二甲基肼二甲基肼[不对称]1163321841,2—二甲基肼二甲基肼[对称]238232185六甲基二硅烷胺六甲基二硅亚胺32186有机硅烷化合物,如:32186甲基三氯硅烷三氯甲基硅烷125032186二甲基二氯硅烷二氯二甲基硅烷116232186三甲基氯硅烷氯化三甲基硅烷129832186乙基三氯硅烷三氯乙基硅烷119632186乙烯(基)三氯硅烷[抑制了的]三氯乙烯硅烷1305 32186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二乙氧基二甲基硅烷238032186三甲基乙氧基硅烷乙氧基三甲基硅烷32186六甲基二硅烷32187六甲基二硅醚六甲基氧二硅烷32188正硅酸甲酯四甲氧基硅烷;硅酸四甲酯;原硅酸甲酯2606 32189二乙基硒32190硝化纤维素溶液[含氮量≤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4-甲基六氢吡啶;4-甲基哌啶
化学品英文名:4-methylpiperidine;4-pipecoline
企业名称:
生产企业地址:
邮编: 传真:
企业应急电话:
电子邮件地址:
技术说明书编码: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品混合物
有害物成分浓度CAS No.
4-甲基六氢吡啶626-58-4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3.2类中闪点液体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吸入、摄入或经皮肤吸收对身体有害。

蒸气或雾对眼、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性。

对皮肤有刺激性。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害。

燃爆危险: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

高温时分解,释出剧毒的氮氧化物气体。

流速过快,容
易产生和积聚静电。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

灭火方法:用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
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
撤离。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行动:消除所有点火源。

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
器,穿防毒、防静电服。

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

禁止接触或跨越
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
闭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收。

使用洁净的无火花工
具收集吸收材料。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减少蒸
发。

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


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注意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
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
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
中。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

充装要控制流速,防止静电积聚。

搬运时
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
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7℃,应与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
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接触限值:
MAC(mg/m3): 未制定标准PC-TWA(mg/m3): 未制定标准
PC-STEL(mg/m3): 未制定标准TLV-C(mg/m3): 未制定标准
TLV-TWA(mg/m3): TLV-STEL(mg/m3):
监测方法:无资料。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注意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至浅黄色液体。

pH值: 无资料熔点(℃): -4
沸点(℃): 124相对密度(水=1): 0.84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无资料临界压力(MPa): 无资料
辛醇/水分配系数: 无资料闪点(℃): 7.22
引燃温度(℃): 无资料爆炸下限[%(V/V)]: 无资料
爆炸上限[%(V/V)]: 无资料
溶解性:溶于水。

主要用途:用作有机合成中间体。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性
稳定性:稳定
禁配物:强氧化剂、强酸。

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不聚合
分解产物:氮氧化物。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LD
50
LC

50
刺激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其他有害作用:无资料。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危险废物
废弃处置方法: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焚烧炉排出的氮氧化物通过洗涤器除去。

废弃注意事项: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

危险货物编号:32107
UN编号:无资料
包装类别:Ⅱ类包装
包装标志:易燃液体
包装方法:小开口钢桶;安瓿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运输注意事项: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夏季最好早晚运输。

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
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

严禁与氧化剂、酸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
混运。

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
源、高温区。

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
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

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

铁路运输
时要禁止溜放。

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下列法律法规和标准,对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储存、运输、装卸、分类和标志等方面均作了相应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年10月27日第九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1月9日国务院第52次常务会议通过);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2004年1月7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通过);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
危险化学品名录。

填表时间:
填表部门:
数据审核单位:修改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