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水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教材中包含了家乡自然水域的方法、内容及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和观察能力,对于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方法和技巧上可能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同时,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还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水域,知道的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2.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方法和技巧,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家乡自然水域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工具,如笔记本、相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家乡自然水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对家乡自然水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家乡自然水域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内容,让学生对有清晰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结果,教师点评,总结方法和技巧。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家乡的自然水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性,以及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撰写报告,反思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仅供参考,具体时间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调整。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四 环境和我们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优质课教学设计_0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
过程与方法: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教学难点】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课前实地踏勘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点。
2、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录像或照片。
3、采集水样的瓶子,放大镜或显微镜。
【教学建议】本课活动的开展最好是跟学校或者少先队取得联系,一起组织活动,特别要做好安全工作,并在后续活动中做好学生考察报告的撰写。
【教学过程】一、制订计划:1、谈话导入:家乡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污染……要真正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就要去实地考察,考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这一次,我们将一起到去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地点就定在****。
2、讨论:考察前我们应做些什么呢?考察时要注意什么?(确立考察主题,设计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安全等。
)3、小组讨论制订考察计划。
计划包括这些内容:目的、地点、时间、器材、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注意事项……可参考教材84面的样稿。
二、实地考察: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取样。
考察地点宜离学校较近。
考察过程强调纪律。
2、考察时先看水域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有没有废水排放;再看看水的颜色怎样,水里有没有动植物,水面有没有污染物,最后取一瓶水样,带回学校进行检验观察。
3、对采回的水样进一步观察。
(1)把水样静置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杂质沉淀下来,杂质是什么?(2)用显微镜检验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三、观察讨论:1、回学校后,按照教材85面的“我的考察报告”提示观察水样,填写报告。
我的考察报告2、与自然水和生活污水比较,判断家乡的自然水域是否已被污染?如果已污染,分析原因,如果未污染,讨论为什么?3、请学生就如何保护家乡的水环境提一提建议。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家乡自然水域的分布、特点以及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自然水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对家乡的自然水域有自己的情感和认知。
但学生对自然水域的认识仅限于表面,缺乏系统的了解和深入的探究。
此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自然水域的分布、特点以及生态环境,学会对自然水域进行观察、和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家乡自然水域的热爱,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家乡自然水域的分布、特点以及生态环境。
2.教学难点:学会对自然水域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家乡自然水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实地考察法:学生走进自然,亲身感受家乡自然水域的美丽和重要性。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自然水域的观察、和分析。
4.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了解家乡自然水域的相关资料,制定考察路线和活动方案。
2.学生准备:准备好考察工具,如笔记本、画笔、照相机等。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家乡自然水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自己对家乡自然水域的认识和情感。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家乡自然水域的分布、特点以及生态环境,为学生实地考察提供理论指导。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按照教师制定的考察路线,对家乡自然水域进行观察、和分析。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家乡自然水域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水域,了解其地理位置、特点和作用;2.培养学生对自然水域的保护意识,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水资源;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调查、观察和分析自然水域的现状;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对身边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家乡自然水域的现状,他们可能了解不多,保护意识也不够强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水域,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水域,知道其地理位置、特点和作用;2.培养学生对自然水域的保护意识,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水资源;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调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水域;2.培养学生对自然水域的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观察、调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水域;2.实践活动法:让学生亲身参与调查、观察和分析自然水域的实践活动;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交流能力;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资料,了解家乡的自然水域;2.准备调查表,用于学生调查自然水域的现状;3.准备实践活动所需器材,如望远镜、笔记本等;4.准备课堂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家乡的自然水域,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水域环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家乡自然水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和作用,让学生对自然水域有初步的了解。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案一. 教材分析《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家乡的自然水域的状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建议,如调查家乡的水域、观察水域生物、了解水域的污染情况等,旨在引导学生深入实践,自主探究。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对于家乡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情况,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调查工具,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水域的状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家乡的自然水域的状况。
2.难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环保意识。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观察等方式,了解家乡的自然水域。
2.小组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协作,共同完成实践任务。
3.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域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水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调查表,用于学生实地调查。
3.准备实践活动所需器材,如望远镜、摄像机等。
4.提前与学生家长沟通,取得家长支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家乡水域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水域。
–提问:“你们知道家乡的自然水域有哪些特点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5分钟)–教师呈现水域调查表,引导学生了解调查内容。
–讲解调查表的填写方法,让学生明确调查目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调查点,进行实地调查。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正确填写调查表。
4.巩固(5分钟)–学生回到教室,分享自己的调查成果。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2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2(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一、教材简析: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制订考察计划,帮助学生理清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计划中有“注意事项”,强调了要注意安全,这是不能忽视的。
第二部分实地考察,提示了考察的内容,观察水样的内容在考察报告中已列出。
教材用插图提示取水样的方法。
第三部分,回教室后的观察和讨论,考察报告详细列出了观察的内容,如要观察水中的微生物,要使用显微镜。
经过考察后,教材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作出水是否被污染的判断,如果被污染了,要找出原因,要求学生提出治理的建议。
二、教学背景:学生对生活用水问题有所了解,他们已经学习了观察水的方法,学习了过滤、沉淀,已经有了足够研究水的技能。
自然水域可以是河流、池塘或湖泊等。
当前,自然水域的水体变黑、变臭主要是人类污染造成的恶果,人类破坏环境的水污染行为有污水排放、垃圾倾倒、城建填河等等。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水污染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科学词汇:自然水域污染考察沉淀杂质(二)过程与方法:●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科学方法:考察(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核心价值观:自然水域和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难点: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放大镜,显微镜。
采集水样的瓶子(自带),1.教师课前实地踏勘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点。
2、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录像或照片。
3.对学生考察后的信息需加强交流教学流程制订考察计划→实地考察采集水样→回教室后的观察和讨论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制订计划:1.我们看了很多有关水域污染的资料,也研究了垃圾处理问题,但是我们还没有系统地考察过我们身边的自然水域的情况。
第7课《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7课《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的第七课,学生在学习了观察水的方法,学习了过滤、沉淀的基础上,让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环境,知道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水样的观察作出水是否被污染的判断,如果被污染了,要找出原因,要求学生提出治理的建议。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对于水污染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危害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于水污染以及危害的认知还是浅层的。
至于如何考察自然水域,造成水污染的真正原因有哪些,污染对水生动植物以及周围居民和环境的影响有哪些,保护家乡自然水域应采取哪些措施等认识还是模糊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
过程与方法: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交流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教学难点】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提出保护水环境的建议并落实到行动中,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实地考察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点;有关家乡水域情况的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采集水样的瓶子(自带),放大镜10个、显微镜10个、烧杯10个、镊子10个、载玻片10片、滴管10支(学校提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1.出示美丽嘉善水乡组图师:同学们,这里是哪里的风景?学生:嘉善师:你真厉害!你怎么看出来的?2.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图中的河水?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一说(水质特别好)3.师:是的,这就是我们家乡嘉善“鱼米之乡”的美丽场景。
不过,老师这里还有几年前,我们嘉善的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4.出示嘉善水质极差图片。
教科小学科学六下《4.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word教案(3)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
过程与方法: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教学难点】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课前实地踏勘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点。
2、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录像或照片。
3、采集水样的瓶子,放大镜或显微镜。
【教学建议】本课活动的开展最好是跟学校或者少先队取得联系,一起组织活动,特别要做好安全工作,并在后续活动中做好学生考察报告的撰写。
【教学过程】一、制订计划:1、谈话导入:家乡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污染……要真正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就要去实地考察,考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这一次,我们将一起到去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地点就定在****。
2、讨论:考察前我们应做些什么呢?考察时要注意什么?(确立考察主题,设计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安全等。
)3、小组讨论制订考察计划。
计划包括这些内容:目的、地点、时间、器材、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注意事项……可参考教材84面的样稿。
二、实地考察: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取样。
考察地点宜离学校较近。
考察过程强调纪律。
2、考察时先看水域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有没有废水排放;再看看水的颜色怎样,水里有没有动植物,水面有没有污染物,最后取一瓶水样,带回学校进行检验观察。
3、对采回的水样进一步观察。
(1)把水样静置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杂质沉淀下来,杂质是什么?(2)用显微镜检验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三、观察讨论:1、回学校后,按照教材85面的“我的考察报告”提示观察水样,填写报告。
我的考察报告水域名称地点水域周围的环境有没有污水排到水里水中生活着什么生物水面上漂浮着什么杂物水质情况颜色气味是否浑浊水中杂物其他2、与自然水和生活污水比较,判断家乡的自然水域是否已被污染?如果已污染,分析原因,如果未污染,讨论为什么?3、请学生就如何保护家乡的水环境提一提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一、教材简析:
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制订考察计划,帮助学生理清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计划中有“注意事项”,强调了要注意安全,这是不能忽视的。
第二部分实地考察,提示了考察的内容,观察水样的内容在考察报告中已列出。
教材用插图提示取水样的方法。
第三部分,回教室后的观察和讨论,考察报告详细列出了观察的内容,如要观察水中的微生物,要使用显微镜。
经过考察后,教材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作出水是否被污染的判断,如果被污染了,要找出原因,要求学生提出治理的建议。
二、教学背景:
学生对生活用水问题有所了解,他们已经学习了观察水的方法,学习了过滤、沉淀,已经有了足够研究水的技能。
自然水域可以是河流、池塘或湖泊等。
当前,自然水域的水体变黑、变臭主要是人类污染造成的恶果,人类破坏环境的水污染行为有污水排放、垃圾倾倒、城建填河等等。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
●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水污染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科学词汇:自然水域污染考察沉淀杂质
(二)过程与方法:
●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科学方法:考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
核心价值观:自然水域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难点: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教学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准备放大镜,显微镜。
采集水样的瓶子
(自带),1.教师课前实地踏勘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点。
2、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录像或照片。
3.对学生考察后的信息需加强交流
教学流程
制订考察计划→实地考察采集水样→回教室后的观察和讨论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一、制订计划:
1.我们看了很多有关水域污染的资料,也研究了垃圾处理
问题,但是我们还没有系统地考察过我们身边的自然水域
的情况。
以你们以往的经验看,从哪些现象可以判断水
域被污染了?推断一下,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今天
就一起来考察家乡水资源的污染情况。
家乡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
了污染……要真正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就要去实地考
察,考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这一次,我们将一
起到去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地点就定在****。
2.讨论:考察前我们应做些什么呢?考察时要注意什么?
(确立考察主题,设计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安全
等。
)
3.小组讨论制订考察计划。
计划包括这些内容:目的、地点、时间、器材、考察程序、
考察内容、人员分工、注意事项……
可参考教材84面的样稿。
二、实地考察:
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取样。
考察地点宜离学校较近(推
荐地点:如果临近河、湖可以选择河、湖的水样来考察。
也可以选择井水,或者小区周围的小溪。
)。
小组活动以4
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取样时要注意安全,如果水平面比较低,可以选择用吊桶取样。
考察过程强调纪律。
2.考察时先看水域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有没有废水排放;再看看水的颜色怎样,水里有没有动植物,水面有没有污染物,最后取一瓶水样,带回学校进行检验观察。
3.对采回的水样进一步观察。
(1)把水样静置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杂质沉淀下来,杂质是什么?
(2)用显微镜检验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三、观察讨论:
1.回学校后,按照教材85面的“我的考察报告”提示观察水样,填写报告。
我的考察报告
水域名称地点
水域周围的环境
有没有污水排到水
里
水中生活着什么生
物
水面上漂浮着什么
杂物
水质情况颜色
气味
是否浑浊水中杂物
其他
2.与自然水和生活污水比较,判断家乡的自然水域是否已被污染?如果已污染,分析原因,如果未污染,讨论为什么?
3.请学生就如何保护家乡的水环境提一提建议。
可以组织学生撰写相关的环保小论文。
板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书设计实地考察自然水域:河流、池塘或湖泊
设计考察方案:目的、地点、时间、器材、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注意事项……
采集水样显微镜
我的考察报告
课
外活动1.就如何保护家乡的水环境提一提建议。
2.组织学生撰写相关的环保小论文。
生
成预见让学生具体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环境很有现实意义,使学生认识到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课
堂评估1.能判断家乡的自然水域是否被污染。
2.能分析水域被污染的原因并提出治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