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主题三探求救国之路学案(1)之令狐文艳创作

合集下载

2021春山东版品社六上《血泪国耻》word教案

2021春山东版品社六上《血泪国耻》word教案

2021春山东版品社六上《血泪国耻》word教案山东人民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活动过程:第一课时屈辱的开端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 课件出示罂粟花的彩图。

教师:同学们,这花美吗?它带给你什么感受?学生:观赏、自由发言。

2、教师:大伙儿明白这些漂亮的鲜花叫什么名字吗?它结的果实叫罂粟果,鸦片确实是由罂粟果的汁液烘干制成的,这是一种麻醉毒品,人一旦上了瘾就专门难戒除。

本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那段耻辱的中国历史,看看这漂亮的鲜花给我们中国带来多少繁重的灾难。

(教师板书:屈辱的开端)【设计意图:教学开始让学生观赏漂亮的罂粟花,同它造成的社会灾难形成鲜亮的对比】二、体验探究、互动交流活动一:穿越时空、体验社会现实。

1、学生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鸦片战争的背景资料。

让学生把自己收集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进行展现、说明,边讨论边记录。

【设计意图:通过文字、图片的资料展现,增强学生对鸦片战争历史背景的了解,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震动,为下一步探究鸦片战争缘故,做好辅助。

】2、各小组选典型材料班组交流,并将英国什么缘故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问题的研讨结果记录下来。

把各小组内的焦点问题加以梳理后,进行班内交流,探究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真正目的。

学生边讨论边记录,体验鸦片战争的血泪教训。

教师巡视、检查,让学生真正走进鸦片战争的环境中去。

【设计意图:通过焦点问题的文字、图片的资料交流,让学生对英国什么缘故要向中国走私鸦片做深刻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爱国热情,为进一步了解鸦片战争做好预备】3、学生结合自己的资料在班级交流研讨结果。

教师结合收集的资料:你们从这些资料中能体会到什么?预设:学生1:英国向中国走私大量的鸦片。

学生2:大量的鸦片被中国人吸食,造成许多人意识颓靡、躯体衰弱、家破人亡……学生3:英国殖民者从中国掠走大量银元。

学生4:英国向中国走私的鸦片与日俱增,危害加大……学生边讨论边补充、质疑、评判。

教师做好点拨。

【设计意图:通过文字、图片的资料交流,提升学生对鸦片战争的认识,为进一步了解鸦片的危害做好预备】活动二:合作探究——聚焦鸦片,正视危害。

小学道德与法治_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一个专题 屈辱的开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道德与法治_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一个专题 屈辱的开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屈辱的开端》教学设计一、课前布置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老梁看鸦片战争”;预习课本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能力的学生制作课件。

教师并据此只做了相应的微视频。

二、在本次录课时播放。

微视的录制以学生的口吻,亲切、自然且幽默、风趣,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

课上抓住三个点进行讨论: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输入鸦片”;2、鸦片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3、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在讨论的同时给学生带来相应的PPT图文结合紧扣重点。

其中插播了,关于“虎门销烟”的视频进而把第三个重点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危害引出来。

三、引导学生谈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领土不完整,不自主,损失大量白银,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灾难更加深重,从而得出结论,落后毕竟挨打。

要想振兴必须国富民强!《屈辱的开端》教学定位在《品德与社会》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一项里,有提到热爱家乡,珍视祖国历史和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并且了解我国的一些历史常识,近代发生过的一些历史大事件。

知道近代中国遭受过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华民族的抗争史。

“屈辱的开端”主题活动,以学生熟知的“虎门销烟”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等。

在探究过程中了解鸦片的危害及中国人民深受其害的社会现状;了解民族英雄林则徐禁烟的壮举;清楚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对敌人的屈服、妥协退让是造成我国屈辱的开端的主要成因“为什么英国要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战争是怎么回事?”这是众多的问题的两个点,对学生起到启发引领的作用,便于激发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引发探究的欲望。

因此这个研究专题也是本课的重点,而《血泪国耻》又是中国近代史这一部分的重点。

因此,大量资料的引入,会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突破本专题的难点。

《屈辱的开端》教材内容教材分析《屈辱的开端》是人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血泪国耻》这一课的第一个主题。

山东人民版思品六上《屈辱与抗争》(探求救国之路》说课稿

山东人民版思品六上《屈辱与抗争》(探求救国之路》说课稿

山东人民版思品六上《屈辱与抗争》(探求救国之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屈辱与抗争》(探求救国之路)是山东人民版思品六上的课题,本课题主要讲述了我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屈辱事件,以及中国人民为了摆脱屈辱,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和探索。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历史,认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以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艰辛过程。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这些事件的认识还比较片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此外,学生对于如何分析历史事件,探讨历史规律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屈辱事件,认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以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艰辛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探讨历史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屈辱事件,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以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历史事件,探讨历史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些屈辱事件,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屈辱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及影响。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历史事件,探讨历史规律。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和探索救国之路的艰辛。

山东人民版思品六上屈辱与抗争血泪国耻教案

山东人民版思品六上屈辱与抗争血泪国耻教案

六年级道德与社会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主题一血泪国耻教学案(1)屈辱的开端设计人:倪广伟审核人:王文汉年级:六年级版本:鲁教版课时:2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一、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

二、林则徐虎门硝烟的壮举。

3、了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影响。

能力目标:一、自主选择、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通过史实,熟悉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二、记取鸦片战争“掉队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育学生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学习重点: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学习难点: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其原因。

自学进程:学习任务之一:鸦片战争的背景一、中国在战前的情况:经济:政治:二、英国在战前的情况:经济:政治:3、鸦片及其危害:4、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的原因、目的和危害(战争主要原因):原因:目的: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五、面对鸦片的危害,中国清政府是怎么做的?学习任务之二:林则徐禁烟及虎门销烟一、林则徐其人:二、禁烟和虎门销烟(战争借口):学习任务之三:鸦片战争的通过及结果一、通过:二、结果:学习任务之四:《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一、《南京条约》的内容:二、鸦片战争和其后签定的《南京条约》的影响:合作探讨,共解疑惑,师生互动,感悟真理回扣目标,总结收获(涓涓细流,终成江河)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标测试题: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于(),这是百年屈辱的开始。

7《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7《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2.教学难点:
(1)屈辱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屈辱的含义,以及屈辱对个人和国家的影响,可能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2)历史上的英勇抗争: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不够熟悉,需要通过讲解、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英勇抗争的精神。
(3)正确应对屈辱:如何培养学生面对屈辱时的正确态度和应对方法,需要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英勇抗争的精神。
5.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正确应对屈辱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反思日志:引导学生撰写反思日志,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巩固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不甘屈辱奋勇抗争》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被误解或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正确应对屈辱。
(二)存在主要问题
1.课堂时间分配:我发现课堂时间分配上存在一定的挑战,有时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上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理论讲解的时间相对较少。
2.学生参与度不均: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时,我发现部分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而个别学生则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改进措施
1.优化时间安排:我将重新调整课堂时间分配,确保既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论讲解,又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起更好的联系。
(4)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品质:如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品质,需要通过小组活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实践。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1、屈辱的历史王庄镇中心小学孔霞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2)、知道外国列强曾在中国烧杀掠抢,残害生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

行为与习惯:(1)、学会搜集整理历史资料,学会从生活中学习和了解历史的方法。

(2)、在讨论中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1)、感受我们祖国近百年来蒙受空前的耻辱、欺凌的重要史实。

(2)、让学生体验中国曾经山河破碎、家园被劫、人民受辱的悲惨命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温历史,感受当时侵略所带来的伤害与屈辱,谈自己的感受。

难点:结合实际,说说以后在学习及生活中该如何做。

课前准备: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生:预习教材,收集清末割地、租界及人民百姓受到耻辱的资料,了解中国国宝流失国外的情况。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1997年7月1日对于我们的祖国来说,是个不平凡的日子,你知道这一天发生了令全世界瞩目的什么大事吗?(播放香港回归短片)师:香港的回归,振奋人心,震撼世界!看着这激动人心,举国欢庆的场面,同学们也很高兴,可你们知道香港回归以前被谁占去了吗?生回答。

2、师:为什么曾经在世界文明史上极度辉煌的中国。

此时,却遭到如此的屈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那段历史。

(板书课题:屈辱的历史)二、了解历史1、师:自鸦片战争后,我们的国家受到了外来国家严重的侵略,许多土地被外国侵略者侵占。

课前,你都搜集到了哪些资料?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国土被侵占的有关资料。

侵占国被侵占的土地美国英国法国……3、播放课件:近代我国疆土的变化师介绍:据统计,自1840年开始,清政府割让国土160余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目前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

这些都是列强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从中国领土中割让出去的。

4、师:你知道请政府签订过哪些不平等条约吗?生交流。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近代以来我国遭受列强侵略的基本史实,了解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迹,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难点:引导生观。
2.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
难点:如何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3.各组汇报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勇敢、坚强、团结、担当等品质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4.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如何将这些优秀品质运用到自己的成长过程中。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a.选择题:关于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等事件的描述,正确的是?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屈辱和英勇抗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
2.利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丰富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提醒学生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心得的作文,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民族英雄和民族精神的感悟。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民族英雄”的作文,要求不少于300字,着重描述民族英雄的事迹以及自己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优秀品质,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六年级品德社会上册探求救国之路教案鲁人版

六年级品德社会上册探求救国之路教案鲁人版
七、教学反思与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主要讲授了《探求救国之路》这一章节,内容涉及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采用了讲授、讨论、案例研究和项目导向学习等教学方法,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提问方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部分学生表现出对新知识的抵触情绪,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尝试采用更生动、有趣的方式导入新课。
d. 历史纪录片:建议学生观看《走向共和》、《辛亥革命》等历史纪录片,通过视觉影像的方式,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
2. 拓展建议:
a. 开展历史人物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可以选取一位历史人物,深入了解其生平事迹,并在班级中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记忆。
b. 组织历史知识竞赛:学生可以分组参加历史知识竞赛,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知识水平。
3. 教学媒体和资源:为提高教学效果,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PPT、视频、在线工具等。PPT用于展示历史知识、图片和图表,生动直观地呈现历史事件;视频用于播放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在线工具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如在线历史知识测试、虚拟博物馆参观等。此外,还将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和阅读材料,如历史书籍、论文、文章等,供学生课后拓展阅读,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 思维素养:通过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素养。
4. 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5. 社会素养: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提高学生的社会素养。
三、学情分析
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节课的学情分析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
令狐文艳
主题三探求救国之路教学案(1)戊戌变法
设计人:倪广伟审核人:王文汉年级:六年级版本:鲁教版课时: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

2、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和简单经过。

3、分析总结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能力目标:
1、培养自己的大局观和分析局势发展趋势的能力。

2、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综合解题能力。

3、提高自己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变法派变法维新、富国强兵的决心和英勇气概
2、认识顽固派阻挠变法、腐朽没落的本质。

3、树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观念,做忧国忧民
之士。

学习重点: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前前后后的局势和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自学过程:
学习任务之一: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
学习任务之二:戊戌变法的经过简述
1、1895年公车上书:
2、1895年6月11日-9月21日百日维新:
3、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代结果):
学习任务之三:戊戌变法失败的必然原因:
合作探究,共解疑惑,回扣目标,总结收获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我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达标题:变法派的历史活动大事记: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