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习作(教案+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习作1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习作1教案

《口语交际、习作一》习作教学设计张丽红习作要求: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把“第一次”的经历写清楚写具体,还要写出在经历“第一次”之后的启示或感悟。

习作目标:1、让学生分享彼此成长的故事,记录生活中难忘的瞬间。

2、引导学生将第一次的经历写完整,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3、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在表达和评价中掌握如何把作文写好。

习作重难点:1、引导学生将“难忘”之处写详细具体,突出“第一次”。

2、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

习作准备:教师:一份利用学生们的童年照片制作的动画相册课件。

学生:收集自己童年难忘的“第一次”的照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营造写作氛围教师谈话:同学们,在我们成长道路上,有着许许多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总是给我们带来那激动而又难忘的感觉,现在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去打开记忆的闸门,重温我们“第一次”的点点滴滴吧!(教师展示PPT,并播放课前利用同学们的照片制作的简单动画相片,学生边看边想想自己的第一次。

)二、自由说说,拓宽写作思路1、教师引导:是呀,从我们记事开始,就有了“第一次”的经历:第一次背上书包踏进校门;第一次参加比赛、第一次获奖,第一次受到批评;第一次帮父母做家务;第一次去外地旅游……一个个第一次,就像一个个脚印,印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

在你经历过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的第一次是哪一个?为什么让你忘不了?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来说说自己难忘的第一次。

2、指名学生简要说说自己第一次难忘的童年经历。

(由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让学生的习作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在,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

)三、组内交流,分享写作材料:教师谈话:老师发现几个同学们回忆起自己的第一次的经历依然是那样津津有味,相信其他同学也有很多话想说吧,现在我们四人一小组聊一聊,将你第一次的故事说给你的小组的其他成员听,看谁说得最好。

老师给大家提两点要求:(1)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2)再说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感受,讲清楚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让小组成员自荐一位同学讲述自己第一次发生的故事,同学之间互相评价。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习作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习作

习作:家乡的风俗本次的习作话题是“家乡的风俗”,要求学生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者是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本次话题不仅与单元的主题紧密结合,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选编本次习作的意图是复习巩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进一步理解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并在习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1.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重点:合理安排详略,表现出家乡风俗的特点以及魅力。

难点:能发现别人和自己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改。

1.教师课前设计资料收集单,引导学生从风俗的由来、内容或活动形式、寓意以及人们对这种风俗的看法等方面搜集资料。

2.在学生完成搜集资料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享,再在班内交流。

接下来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习作内容,列出习作提纲。

3.结合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详略安排,确定本次习作重点介绍什么内容。

4.学生完成初稿后,教师可以组织写相同风俗,或是习作内容相似的同学一起交流评改,互相启发。

1.教师设计“我最喜欢的风俗”调查问卷,学生收集整理家乡风俗资料,完成调查问卷。

2.与本课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2课时1.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合理安排详略,表现出家乡风俗的特点以及魅力。

一新课导入1.教师课件出示诗词,学生读诗词并且说一说分别描写了什么节日的风俗?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哪些描写传统节日的诗句,分别是写哪一个节日的。

2.师:春节、元宵节、重阳节都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为庆祝这些传统节日,各地都有自己的风俗,那么风俗是什么呢?3.学生交流自己对风俗的看法。

预设: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趣味,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4.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的风俗,用手中的笔来写一写家乡的风俗。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习作(教案和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习作(教案和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自己参加过的风俗活动的经历。

2.借鉴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会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风俗。

3.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民俗作品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的表达方法,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风俗。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家乡又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

但本单元的课文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分享你所知道的民风民俗吧。

二、畅谈风俗习惯1.什么是风俗?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2.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不同的风俗。

(提示:可以是调查了解到的风俗习惯,也可以是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1)生产习俗。

水稻是湖北的主要农作物,在选种和插播的过程中都有着当地盛行的一些习俗。

过去,在播种前农户会选取少量谷物,放在神龛或灶台前,点上香烛,观察它发芽的情况,预测年成好坏。

插秧时,有打“秧鼓”、唱“秧歌”、送“秧茶”的。

(2)建房习俗。

正式动工时,亲朋好友都要带上猪肉、豆腐、糍粑、挂面、烟酒或贺联前往祝贺,主人置酒设宴款待,称之为“吃神福”。

“架桁条”“起梁”等也都有一定的讲究。

(3)过节习俗。

黄冈同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

整个春节,从“小年”(腊月二十四)开始,历时二十多天,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结束。

传统习俗里,腊月二十四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洁锅灶、点灶灯、接祖宗。

三、写作思路点拨刚才大家一起畅谈了自己所了解或实际体验过的家乡风俗。

这么多的风俗都有着它存在的一定道理,我们如何把它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呢?请走进第一单元的习作阅读提示。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语文园地一(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运用观察、联想、比较等方法进行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生字、词语的学习与认读。

2. 课文的阅读与理解。

3. 观察事物方法的学习与应用。

4. 习作的撰写与修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字、词语的学习与认读。

(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

(3)观察事物方法的掌握与应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观察事物方法在习作中的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语,掌握读音、写法、词义。

3.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2)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4. 全班交流:(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2)学生分享观察事物的方法,教师点评、指导。

5. 习作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联想、比较等方法进行写作。

(2)学生撰写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课。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2. 课题下方列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

3. 配合教学内容,适时呈现相关图片、关键词等。

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语。

2. 背诵课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板块五、日积月累 小组合作学习古诗,交流你的心得,想一想这首古诗的意思。不明白的 跟小伙伴交流一下。
1.出示古诗。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了解乐府。 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 构。汉代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 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它是 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3.学生小组合作,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预设: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4.从这首诗中你得到哪些启发呢? 预设: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说得多好,我们一定珍惜时间,好好读 书学习,以免为老大时候碌碌无为而后悔。
5.你还可以用哪些诗句劝诫人们珍惜时间? 预设: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板块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请你说一说。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共设了四个板块。“交流平台”指导学生无 论是读文章还是写作都要分清主次。在习作的时候,详略安排得当, 中心突出,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词句段运用”旨在 让学生了解一些习俗及其寓意,并学会在习作时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 同的意思,为习作增色。“书写提示”则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书写 速度。“日积月累”意在让学生积累古诗《长歌行》。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习作内容: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可以写一写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也可以写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还可以写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二、习作目标:1.抓住重点写“家乡风俗”,写出特点。

2.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体验故土乡情。

教学重点:学会抓住特点写出重点,表达对故乡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课前向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段简单的介绍词。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一、谜语引入主题1.节日习俗知多少:“十里一风,百里一俗。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各地都有各自的乡土风情和民俗民风。

老师先带同学们进入猜谜板块。

2.看图猜节日:课件逐一出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的一些风俗。

学生一边猜一边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师生一起品味中华大家庭浓浓的家乡情。

二、初步了解民俗1.何为“民风民俗”: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2.春节习俗大百科:“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你家乡的春节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和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个简单的介绍词。

现在开始同一个籍贯自由组合,资源共享,互相交流自己家乡特色的风俗。

3.图文出示:师生共同梳理各省的春节风俗【浙江】杭州:罗神竹舞、赶十八、打年糕绍兴:送灶、社戏。

温州:分岁酒。

东阳:抲年鬼。

【四川】走人户、游喜神方、人日祭诗圣【福建】过火群、隔年饭、长年菜、分圆【江西】板凳龙、吃隔岁、换茶、掸青、起牙【山东】贴年红、送百神【陕西】做面食、做顶针、扭秧歌……【设计说明:由于寄宿制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班级学生籍贯基本不少于10个省。

部编版六下语文第一单元检讨

部编版六下语文第一单元检讨

部编版六下语文第一单元检讨引言本文档旨在对部编版六下语文第一单元进行全面的检讨,总结研究过程中的亮点和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

研究亮点在第一单元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亮点:1. 研究目标清晰: 第一单元的研究目标明确,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熟悉中国的周边国家和地理特点。

学习目标清晰: 第一单元的学习目标明确,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熟悉中国的周边国家和地理特点。

2. 教学内容生动: 教材中使用了丰富的图片、地图和图表,使学生能够形象地认识各个地理概念和地貌特征。

教学内容生动: 教材中使用了丰富的图片、地图和图表,使学生能够形象地认识各个地理概念和地貌特征。

3. 多样化的研究活动: 研究过程中设计了多样化的研究活动,例如分组讨论、小组合作完成地图绘制和报告演讲等,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学习过程中设计了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例如分组讨论、小组合作完成地图绘制和报告演讲等,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研究问题然而,我们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1. 知识记忆不牢固: 有些学生在研究后容易忘记或混淆地理概念和地貌特征,需要进一步加强记忆和巩固。

知识记忆不牢固: 有些学生在学习后容易忘记或混淆地理概念和地貌特征,需要进一步加强记忆和巩固。

2. 研究活动难度不一: 一些学生反馈部分研究活动的难度较大,需要更多的指导和辅助材料来帮助理解和完成任务。

学习活动难度不一: 一些学生反馈部分学习活动的难度较大,需要更多的指导和辅助材料来帮助理解和完成任务。

3. 关注度不高: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地理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可能缺乏吸引力,需要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关注度不高: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地理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可能缺乏吸引力,需要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进策略为了改进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并提高研究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复巩固: 加强对地理概念和地貌特征的复,使用记忆法和巩固练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及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交流,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特定习俗及其寓意。

3.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学会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4.熟读并背诵《长歌行》,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交流收集到的风俗资料和学到的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熟读并背诵《长歌行》,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策略1.交流平台在“交流平台”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通过阅读、交流,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词句段运用通过收集课外资料,交流不同地区的节日风俗和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让学生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等多种形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学会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通过书写提示,了解行书的字体特点,再照着写一写,提高学生的书写速度。

3.日积月累“日积月累”重在朗读指导,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长歌行》这首诗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意。

▶教学准备1.查阅、收集风俗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阅读、交流,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特定习俗及其寓意。

3.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学会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教学过程板块一学习“交流平台”1.自由读“交流平台”,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2.学生自由读,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3.同桌讨论交流,全班展示:把你阅读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学生交流后,教师进行归纳。

课件出示:读文章时,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4.作者在写北京的春节时运用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学目标]
1.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自己参加过的风俗活动的经历。

2.借鉴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会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风俗。

3.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民俗作品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的表达方法,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风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家乡又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

但本单元的课文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分享你所知道的民风民俗吧。

二、畅谈风俗习惯
1.什么是风俗?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2.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不同的风俗。

(提示:可以是调查了解到的风俗习惯,也可以是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1)生产习俗。

水稻是湖北的主要农作物,在选种和插播的过程中都有着当地盛行的一些习俗。

过去,在播种前农户会选取少量谷物,放在神龛或灶台前,点上香烛,观察它发芽的情况,预测年成好坏。

插秧时,有打“秧鼓”、唱“秧歌”、送“秧茶”的。

(2)建房习俗。

正式动工时,亲朋好友都要带上猪肉、豆腐、糍粑、挂面、烟酒或贺联前往祝贺,主人置酒设宴款待,称之为“吃神福”。

“架桁条”“起梁”等也都有一定的讲究。

(3)过节习俗。

黄冈同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

整个春节,从“小年”(腊月二十四)开始,历时二十多天,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结束。

传统习俗里,腊月二十四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洁锅灶、点灶灯、接祖宗。

三、写作思路点拨
刚才大家一起畅谈了自己所了解或实际体验过的家乡风俗。

这么多的风俗都有着它存在的一定道理,我们如何把它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呢?请走进第一单元的习作阅读提示。

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1.审读题目,明确内涵。

本次习作要求大家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写自己参加过的一种风俗活动。

2.化大为小,选好切口。

通过认真审题,明确了题目要求和内涵后,就要学
会化大为小,选择一个最易于表现主题的切入点进行构思写作。

“家乡的风俗”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老舍先生写《北京的春节》,整个春节从开始到结束,前后有几十天,但作者只选取了其中最具特色的几件事来写。

同学们刚才交流家乡的风俗的时候就提到了好几个方面,所以我们就要学会着重选择一个方面,用具体的事迹、生动的细节和典型的材料来以小见大。

可以写家乡的一种节日习俗,或者写家乡的一种风味小吃,还可以写家乡的奇人俗事等。

3.抓住特点,细致描绘。

选好了文章的切口,同学们还要善于根据自身的实际,扬长避短,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受较多或体验真切的内容来写。

有的风俗喜庆,有的风俗庄重,有的表达思念,有的传递孝道。

不同的风俗表达的内容不同,呈现的方式也不同,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体会,抓住想要表达的风俗活动的特点,细致描绘,才能写出特色,让读者一看就知道你所写的是什么。

如:《寒食》中“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禁烟火的景象,就是作者感受最深切的,也是当时寒食节最有特色的风俗。

4.有详有略,主次分明。

某一风俗活动中常常有许多程序,有许多内容,在写作时就不能像记流水账似的从早写到晚或从开始写到结束,而应该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写。

如:《腊八粥》中作者在详写八儿等粥的过程,略写一家人吃粥的情景。

5.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讲解如何进行写作。

四、搜集材料,构思思路
根据自己所了解到的本地的民俗风情,确定习作主题、选用材料、行文思路等,并试着列提纲。

1.我随爸爸去老家看望爷爷奶奶。

(略写)
2.路上,爸爸给我讲东汉时期青年桓景,在重阳节刺死瘟魔,带领父老乡亲登
高避疫的传说。

(详写)
3.午饭时,虽然没有菊花酒,但爸爸还是恭恭敬敬地向爷爷奶奶敬酒,表达了
我们对长辈的祝愿。

(略写)
4.下午,我们和爷爷奶奶一起爬山赏景。

(详写)
结尾:过重阳节,让我明白了每一个风俗都有着独特的意义。

插茱萸、喝菊花酒、
登高预示着驱灾避祸,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双九”蕴含着生
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

1989年起,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是对孝亲敬
老的最好诠释。

(略写)
五、根据提纲,自行作文
1.学生根据自己所列的提纲,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化。

2.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视指导。

六、习作修改
1.出示一段学生习作的内容,集体修改,教师适时指导。

2.根据同学和教师的建议在草稿上自主完成习作修改。

3.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4.创编民俗作品集。

[教学板书]
家乡的风俗
审读题目,明确内涵
化大为小,选好切口
抓住特点,细致描绘
有详有略,主次分明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因为有前面几篇写风俗民情的课文作基础,似乎进行得很顺利,但细细想来还是缺少突破。

虽然在交流回顾时我给了示例,表明家乡的风俗不仅仅指节日方面的,还有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等方面,但因学生对这些方面缺少了解和观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避开了这些话题,都写了较常见的节日来表现家乡的风俗。

现在过节的气氛变淡,少了过去浓厚热烈的节日气氛的冲击,同学们的感受也变得平淡了,笔锋也少了锐气,特点变得不像特点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