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国工厂》观后感.doc
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

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叫《美国工厂》,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这部片子讲的是中国福耀玻璃在美国开工厂的事儿。
一开始,我以为就是个普通的商业故事,可看着看着,发现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片子里,美国工人刚进福耀的时候,那叫一个兴奋。
毕竟有工作了,能养家糊口了。
可没多久,问题就来了。
中国的管理方式和美国工人的习惯,那简直就是火星撞地球。
咱就说工作效率这事儿。
中国工人那干活的速度,一个顶俩美国工人都不止。
中国工人能为了赶订单,加班加点,毫无怨言。
可美国工人呢?到点就走,一分钟都不多待。
这可把中国的管理层急坏了。
我记得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
有个美国大姐,干活的时候慢悠悠的,还一边和旁边的人聊天。
中国主管看见了,过去跟她说要加快速度,这大姐还一脸不服气,说这已经是她最快的速度了。
这主管没办法,只能亲自示范,那手速,看得美国大姐目瞪口呆。
可就算这样,这大姐后面还是我行我素。
还有安全问题。
中国工厂里,大家对一些小伤小痛都不太在意,觉得只要不影响工作,没啥大不了的。
可美国工人不一样,稍微擦破点皮,就要休息,就要报工伤。
这让中国管理层很不理解,觉得他们太娇气。
再说工会这个事儿。
美国工人觉得要成立工会来保障自己的权益,可福耀的老板坚决反对。
为了阻止工会成立,福耀那是想尽了办法。
请人来给工人做思想工作,告诉他们工会只会让工厂倒闭,大家都没工作。
还开除了一些带头闹工会的工人。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就在想,这到底是谁对谁错呢?从中国老板的角度看,他来美国开厂,是为了赚钱,要是工会成立了,各种条条框框限制,工厂还怎么盈利?可从美国工人的角度看,他们想要更好的工作条件,更高的工资,这也没错啊。
让我感触很深的是文化的差异。
中国工人讲究集体主义,大家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努力,不计较个人得失。
而美国工人更强调个人主义,注重自己的权益和生活质量。
这种差异在工厂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说,在中国的工厂里,大家一起喊口号,增强凝聚力。
《美国工厂》观后感-美国工厂观后感英语

《美国工厂》观后感-美国工厂观后感英语《美国工厂》观后感最近微博上流行起一部由奥巴马夫妇投资的netflix纪录片《美国工厂》,全片共一小时四十分钟,讲的是福耀玻璃集团到美国开设新工厂的故事。
关于福耀玻璃这家公司,我去年就看过公司创始人曹德旺先生所写的自传《心若菩提》,相当敬佩这位踏实做事、敢于拼搏的老先生。
曹先生已经七十多岁了,仍然在挑战自己的人生极限,2014年前往美国开设新的工厂,总投资4亿美元,地址落在俄亥俄州代顿市,前身是美国通用汽车的一家工厂。
纪录片就从美国通用工厂的倒闭开始,黑人牧师在关厂那一天带领大家祈祷,人们脸上满是绝望的表情,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工作和失去按揭贷款的房屋、汽车。
福耀的到来给当地带来了希望,但是影片也从这里开始产生冲突的前奏。
一些工人认为福耀工厂的薪资待遇大大低于以前的美国通用工厂,并且对工作效率要求太高,让他们感觉到侵害了自己的正常权益。
这里的矛盾之处在于,效率和员工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是成反比的。
中国工人可以忍受加班和高强度的劳动,但是美国工人不行,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工人的年纪普遍偏大且种族多元;另一方面美国崇尚人的自由和权利,强调要将工人权益放在优先位置。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样的片子无意中揭示出中国凭借优质的劳动力和超额的工作时间实现了赶超。
可是我们应该思考,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否可以持续呢?福耀美国工厂就是中美两种文化碰撞的交界处,如何妥善处理,考验着管理层的能力。
对此,福耀的解决方式是提高员工时薪,分两次提升到每小时16美元。
与此同时,解雇那些工作效率太过低下的员工,同时加快招募年轻员工。
福耀的第二个考验是工会问题。
不同于中国的工会,美国的工会是有相当强大的力量的。
依据美国法律,一旦在工厂中成立工会,管理层就无法直接与员工沟通,而必须通过工会来沟通各类事宜。
这对于福耀美国工厂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曹德旺先生在影片中直接说道,如果成立工会,他就撤资不做了。
通过有目标地解雇亲工会分子,培训普通员工,告诉他们成立工会的利弊,福耀在最后的员工全员投票中,成功否决了工会的成立。
美国工厂观后感500字范文5篇

美国工厂观后感500字范文5篇美国工厂这部电影在中国火,主要火在了主题。
美国制造业上的衰退和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已经进行了20年。
但是,中国汽车玻璃大王要返回美国建厂,这确实夺人眼球,中美媒体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美国工厂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美国工厂观后感1这个纪录片是中美发展模式的一面镜子。
资本没有国界,在美国生产可以赚钱,资本就可以远渡重洋。
资本也有国界,是不是自己的people我们都心知肚明,一面说着我们是family,一面美国劳工要创立工会,一面中国的员工大会在商议如何阻止工会,为了杜绝一山二虎而集思广益。
外籍高管的被清理,一定程度应该是因为文化距离而被放逐。
当我们在讲普世价值的时候,我们内心也在念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穷家难舍,故国不弃,文化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一个没有文化认同的人是没有根基的,海外华人局限在华人圈,不能进入主流社会,非常可以理解,因此我很谨慎的对待移民。
看这个片子我有一种身份纠结,一方面作为员工我也会像美国劳工一样想要更加人性化的管理,要被尊重和人权,愿意为了争取员工利益而斗争,而作为一名管理者,我非常严苛的执行公司政策,监督员工是否高效、尽职的工作,做捍卫“资本”的帮凶,在优胜劣汰的思想指导下主动优化一些人。
今日磨刀霍霍,明日刺刀是否指向了自己?另一个我想说,人民都是愚钝的,普罗大众是不可能有远见的,社会是被少数精英支配和推动的。
劳工只考虑当下,美国的铁锈地带振兴困难重重,如果员工都不愿意放弃福利,没有做好心理调试,靠一两从政者呐喊几句,热血沸腾几天,恐怕也难以成事,产业/资本看不到利润绝不会回流!让人民去做选择,人民从来都会选择最舒服的,但是否是最有利的,最理智的值得深思。
兴于此,覆于此!民主是万能的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儿,当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中国的产业工人也会变得安逸,要人权的,必然趋势。
历史的圈套在有限资源的地球上会一直上演下去!除了资本的嗜血外,我认为曹德旺是有中国人骨子里那种“敢叫日月换晴天”的种子,让你看看什么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只是中美关系掉个个儿就显得非常刺眼了!我在美企工作没有感觉到被奴役的感觉,许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以为曹德旺身上的是一种企业家精神,客观上是我国崛起之后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
最新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

《美国工厂》是美国上届总统奥巴马投资的一部纪录片,记录的是福耀玻璃集团在美国的开厂情况。
看完电影,有几个场景让人印象比较深刻。
1、福耀开厂,欢呼雀跃福耀玻璃准备接手的是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个破产公司,这个公司已经破产几年了,工人全部下岗没有饭吃,一听有中国公司在这个开厂,而且能安置2000左右的人口就业,他们都很高兴。
有一个女工人在下岗期间就住在姐姐家的地下室,除了电视是自己的,其他都不是自己的。
当福耀玻璃开厂以后,他进入福耀玻璃工作,自己也住得起480美元的公寓了。
有一个在通用汽车公司工作了20年的员工,通用倒闭后,自己的生活难以为继,是福耀又让他过上了中产生活。
2、中西不同管理文化的冲突福耀准备建厂,美国的工会就要进入,福耀总裁曹德旺明确表示,如果工会进来,他们马上关厂。
语气之硬,让工会不敢贸然进入。
刚开始工人干的还特别高兴,后来蜜月期过了以后,他们开始对福耀不满意,又开始支持工会的进入。
工会进入到底对企业好还是不好呢?用影片中每个工作人员的好说,并不好。
一个女员工说:工会进来只会让那些混日子的人受益,而自己认真优秀工作的人却不能受益,只能和他们一样。
工会进来以后,福耀就不能直接雇佣工人了,也不能和工人直接对话了,只能通过工会招聘工人,按照美国的标准支付工人的工资,同时还要给工会一定的费用。
这让我想到了,美国的工会其实很官僚,也是收钱办事,看起来是为了工人争取应得的利益,但实际上会损伤各方的利益。
因为一旦企业不能直接管理、招聘工人,就不能与工人直接对话,不能激发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工人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责任心,没有上进心,都在混日子。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难盈利,企业盈利不了,如果再向通用汽车一样关掉,这样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蓝领工人都是很不利的,两败俱亡,只有作为工会的中介捞到了好处。
3、趋势很关键在文中的最后,有一段情节就是很多地方都要采用机械手臂取代工人,因为他们效率太低。
也就是说,在很多时候,工会和企业争来争去的,都争不过科技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美国工厂》观后感.docx

最近微博上流行起一部由奥巴马夫妇投资的netflix纪录片《美国工厂》,全片共一小时四十分钟,讲的是福耀玻璃集团到美国开设新工厂的故事。
关于福耀玻璃这家公司,我去年就看过公司创始人曹德旺先生所写的自传《心若菩提》,相当敬佩这位踏实做事、敢于拼搏的老先生。
曹先生已经七十多岁了,仍然在挑战自己的人生极限,2020年前往美国开设新的工厂,总投资4亿美元,地址落在俄亥俄州代顿市,前身是美国通用汽车的一家工厂。
纪录片就从美国通用工厂的倒闭开始,黑人牧师在关厂那一天带领大家祈祷,人们脸上满是绝望的表情,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工作和失去按揭贷款的房屋、汽车。
福耀的到来给当地带来了希望,但是影片也从这里开始产生冲突的前奏。
一些工人认为福耀工厂的薪资待遇大大低于以前的美国通用工厂,并且对工作效率要求太高,让他们感觉到侵害了自己的正常权益。
这里的矛盾之处在于,效率和员工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是成反比的。
中国工人可以忍受加班和高强度的劳动,但是美国工人不行,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工人的年纪普遍偏大且种族多元;另一方面美国崇尚人的自由和权利,强调要将工人权益放在优先位置。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样的片子无意中揭示出中国凭借优质的劳动力和超额的工作时间实现了赶超。
可是我们应该思考,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否可以持续呢?福耀美国工厂就是中美两种文化碰撞的交界处,如何妥善处理,考验着管理层的能力。
对此,福耀的解决方式是提高员工时薪,分两次提升到每小时16美元。
与此同时,解雇那些工作效率太过低下的员工,同时加快招募年轻员工。
福耀的第二个考验是工会问题。
不同于中国的工会,美国的工会是有相当强大的力量的。
依据美国法律,一旦在工厂中成立工会,管理层就无法直接与员工沟通,而必须通过工会来沟通各类事宜。
这对于福耀美国工厂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曹德旺先生在影片中直接说道,如果成立工会,他就撤资不做了。
通过有目标地解雇亲工会分子,培训普通员工,告诉他们成立工会的利弊,福耀在最后的员工全员投票中,成功否决了工会的成立。
美国工厂观后感十篇

美国工厂观后感十篇美国工厂观后感《美国工厂》是美国上届总统奥巴马投资的一部纪录片,记录的是福耀玻璃集团在美国的开厂情况。
看完电影,有几个场景让人印象比较深刻。
1、福耀开厂,欢呼雀跃福耀玻璃准备接手的是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个破产公司,这个公司已经破产几年了,工人全部下岗没有饭吃,一听有__公司在这个开厂,而且能安置____左右的人口就业,他们都很高兴。
有一个女工人在下岗期间就住在姐姐家的地下室,除了电视是自己的,其他都不是自己的。
当福耀玻璃开厂以后,他进入福耀玻璃工作,自己也住得起480美元的公寓了。
有一个在通用汽车公司工作了____年的员工,通用倒闭后,自己的生活难以为继,是福耀又让他过上了中产生活。
2、中西不同管理文化的冲突福耀准备建厂,美国的工会就要进入,福耀总裁曹德旺明确表示,如果工会进来,他们马上关厂。
语气之硬,让工会不敢贸然进入。
刚开始工人干的还特别高兴,后来蜜月期过了以后,他们开始对福耀不满意,又开始支持工会的进入。
工会进入到底对企业好还是不好呢?用影片中每个工作人员的好说,并不好。
一个女员工说:工会进来只会让那些混日子的人受益,而自己认真优秀工作的人却不能受益,只能和他们一样。
工会进来以后,福耀就不能直接雇佣工人了,也不能和工人直接对话了,只能通过工会招聘工人,按照美国的标准支付工人的工资,同时还要给工会一定的费用。
这让我想到了,美国的工会其实很官僚,也是收钱办事,看起来是为了工人争取应得的利益,但实际上会损伤各方的利益。
因为一旦企业不能直接管理、招聘工人,就不能与工人直接对话,不能激发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工人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责任心,没有上进心,都在混日子。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难盈利,企业盈利不了,如果再向通用汽车一样关掉,这样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蓝领工人都是很不利的,两败俱亡,只有作为工会的中介捞到了好处。
3、趋势很关键在文中的最后,有一段情节就是很多地方都要采用机械手臂取代工人,因为他们效率太低。
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

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纪录片《美国工厂》观后感《美国工厂》是一部由奥斯卡得主、美国导演史蒂文·伯格斯(Steven Bognar)执导的纪录片。
该片通过一个中国公司收购一家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废弃工厂,重新开启生产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全球化下两种文化和工作方式的冲突与融合。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对世界经济格局和劳动者权益有了深入的思考。
首先,我被纪录片中展示的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深深吸引。
电影开头,中国工人对于美国工作环境的陌生感和说不惯的美式英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此同时,美国工人们对中国老板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也表示出了困惑和不满。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和习惯的障碍,更是对于价值观和工作哲学的碰撞。
这使我意识到,不同国家的劳动力在工作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上存在差异,这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挑战之一。
其次,纪录片中对于工人权益的讨论引发了我对于劳动力保护的思考。
在纪录片中,美国工人对于工资、工作环境和权益的争取让我深感触动。
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组织罢工并与管理层进行谈判,表达了自己的声音。
反观中国工人,他们似乎更加顺从和宽容。
这引发了我对于劳动力保护差异的思考。
不同国家对待劳动者权益的态度是如此不同,这也导致了跨国企业对待员工的方式不尽相同。
对于劳动力保护的问题,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和反思。
最后,这部纪录片让我意识到全球化已经深度嵌入我们的生活,并带来了矛盾与挑战。
随着跨国公司大规模进驻其他国家,各种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
然而,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文化融合和共赢是一个关键问题。
作为观众,我对于中国老板与美国员工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感到乐观。
他们试图找到平衡点,并通过双方的努力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升。
这也是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我们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尊重各国的差异并寻求共同发展?总之,纪录片《美国工厂》通过展现中国公司收购美国工厂的过程,给观众带来了对于全球化经济、文化差异和劳动力权益的思考。
美国工厂观后感三篇 美国工厂纪录片观后感

美国工厂观后感三篇美国工厂纪录片观后感美国工厂观后感1纪录片就从美国通用工厂的倒闭开始,黑人牧师在关厂那一天带领大家祈祷,人们脸上满是绝望的表情,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工作和失去按揭贷款的房屋、汽车。
福耀的到来给当地带来了希望,但是影片也从这里开始产生冲突的前奏。
一些工人认为福耀工厂的薪资待遇大大低于以前的美国通用工厂,并且对工作效率要求太高,让他们感觉到侵害了自己的正常权益。
这里的矛盾之处在于,效率和员工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是成反比的。
中国工人可以忍受加班和高强度的劳动,但是美国工人不行,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工人的年纪普遍偏大且种族多元;另一方面美国崇尚人的自由和权利,强调要将工人权益放在优先位置。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样的片子无意中揭示出中国凭借优质的劳动力和超额的工作时间实现了赶超。
可是我们应该思考,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否可以持续呢?福耀美国工厂就是中美两种文化碰撞的交界处,如何妥善处理,考验着管理层的能力。
对此,福耀的解决方式是提高员工时薪,分两次提升到每小时16美元。
与此同时,解雇那些工作效率太过低下的员工,同时加快招募年轻员工。
福耀的第二个考验是工会问题。
不同于中国的工会,美国的工会是有相当强大的力量的。
依据美国法律,一旦在工厂中成立工会,管理层就无法直接与员工沟通,而必须通过工会来沟通各类事宜。
这对于福耀美国工厂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曹德旺先生在影片中直接说道,如果成立工会,他就撤资不做了。
通过有目标地解雇亲工会分子,培训普通员工,告诉他们成立工会的利弊,福耀在最后的员工全员投票中,成功否决了工会的成立。
在我看来,这里讽刺的意义在于,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走出来的企业,在老牌资本主义美国居然要和工会斗智斗勇,相当黑色幽默。
然而,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福耀必须要对自己的股东负责。
一旦成立了工会,福耀美国工厂的盈利就将遥遥无期。
经过查阅资料发现,福耀美国工厂已经在2022年实现盈利。
企业只有盈利才能活下去,员工才能持续不断地拿到工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美国工厂》观后感
最近不管是微博热搜还是头条,都能看到《美国工厂》纪录片的身影,最大的噱头莫过于「奥巴马」和「曹德旺」了。
一位是美国前总统,一位是福耀集团的创始人曹德旺。
这两位看似没有关系,却因为一部纪录片产生了联系,所以飞姐抱着好奇的心情也去看了这部纪录片,看完真的感触颇多呀~ 故事发生在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代顿市。
这里曾经是通用汽车的厂区,因汽车制造业而兴旺发达。
但2008年金融危机改变了这一切,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位于这里的工厂倒闭,近3000人失业,这里的经济也因此衰落下来,甚至有很多人因此自杀。
直到福耀玻璃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电影一开始看到福耀在美国设厂的时候,飞姐还是很激动的,中国终于走出了这一步,去美国建工厂,让老美给咱中国人打工,但当我看到镜头里的福耀时,内心就有点五味杂陈了,飞姐就分享看完之后感触最深的3个点吧!
利益的冲突
飞姐感触最深的第一点是,电影有一句话:我们不想进入工厂到中国上班,我们想在美国上班,以美国的方式。
看完这个纪
录片,飞姐觉得全片最大的矛盾就是工人效率与企业的利益的冲突,为什么呢?因为有福耀国内厂的对比。
站在福耀曹德旺的角度,凭什么同样的人数,国内付的工资更少,但是产量更多,我们来美国办厂是来赚钱的,不是来做慈善的,这样看来,福耀对于工人的做法是没有错的。
而站在美国工人的角度,我们是来赚钱的,要按照法律来,该有的福利不能少,该有的保障也应该到位,我们只是拿钱做事而已。
但矛盾就在于,中国很多利益是不用考虑的,就像在国内的福耀厂,不需要护目镜,也不需要防割手套,需要的就是你自己小心一点,而即使国内的工人划伤了手,多半也是怪自己不小心,因为人家叫你捡的时候都告诉你要小心一点了。
在美国员工来中国福耀工厂参观学习的时候,飞姐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中国员工对美国员工说:你们一个月放8天假,一天工作8个小时,我们一个月放2天假,一天工作12个小时,而且有时工作忙,只有过年才可以回家,这样对比你们已经很幸福了。
想想确实这样,因为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美国人根本不理解中国人为何这样,所以才会不满足现状,要求成立工会,殊不知也因此丢了自己的工作。
工作的态度
飞姐感触最深的第二个点,是看到福清福耀厂的军事化管理,不知道是自豪还是悲哀。
我们的工人每天都会开晨会,昂首挺胸的报数、站军姿,然后说谢谢、鞠躬后开始一天的工作,虽然很累,但依然充满激情。
而对比美国工人,一个个懒散的样子,即使美国主管从中国学习回来,要求开晨会,要求站整齐,大家也依然我行我素。
通过纪录片,不难发现正是因为美国社会福利相对完善,导致很多人的懒惰,把企业员工关系扭曲。
按照正常的逻辑,企业认为你有价值能为企业带来效益才聘用你。
但是很多美国懒人只是认为我来企业工作就是为了赚钱,效率高不高我不关心,如果让我不高兴了,就拿第三权利,媒体、工会做抗争。
显然美国懒人的这一套,最终损人不利己,导致福耀第一波就把懒人开除了,第二波把热衷参与公会抗争的人开除,第三波把年龄大的,效率低的,可机器替代的岗位的人,全部开除,换成了机器人。
关于第三波,让飞姐有些感慨,也许这就是中国以至于全世界的未来,资本家把所得利润大部分留下,投资给了可无限使用,效率更高的自动化设备。
关于工会
飞姐感触最深的第三个点是关于工会。
福耀在中国的工厂也是有工会的,叫做中国共产党总部,里面挂着改革开放以来历代中国国家领导人,印象最深的是工会主席何世猛说的一句话: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你这企业肯定走不好,工会跟企业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跟齿轮一样的转动,大家都是一艘船的,船好,大家才会好,船翻了,大家连饭碗都没有了。
而美国的工会,似乎是懒人的避难所,你只要对企业有一丁点的不满意,都可以找工会解决,所以当有一个人举着牌子,示意大家成立工会的时候,懒人们便积极响应,举牌游行示众。
但纪录片里还有一个片段,采访的是美国一个勤快的工人,他很直接的说,成立工会是对他们的不公平,这样只会让大家随波逐流,越来越懒。
最终因为种种原因,美国福耀工厂成立工会投票,以反对票取胜,美国的工会也就不了了之。
也应了福耀中国工会主席的那句话,船翻了,大家连饭碗都没有了,那些想要成立工会的懒人,也都被解聘了
纪录片的最后,我们看到整改后的福耀美国工厂,一片祥和,其乐融融。
同时福耀美国工厂也在2018年开始获利,给员工提供了更好更优质的安全保障!
有谁能想到,中国企业福耀玻璃,跨洋而来拯救铁锈地带上的美国城市代顿;
又有谁想到,中国企业福耀玻璃,成为美国人眼中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企业典范。
恐怕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离开白宫的那一天,也没想到两年后他会以电影制片人被大家知晓。
而这个纪录片还是讲一个中国企业家让美国工厂重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