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 (1)
施仁政,民归之如水之--《孟子见梁襄王》读书笔記

施仁政,民归之如水之--《孟子见梁襄王》读书笔記《孟子》读书笔记(一)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
’‘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
王知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
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
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
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杖缡且玻民歸之如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孟子.梁惠王上》)学习体会: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后,告诉人说:“远看他不像是君王,接近他,看不出让人敬畏的地方。
他突然问我说:‘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天下统一就安定了。
’‘谁能够使天下统一?’我回答说:‘不喜欢杀人的能统一天下。
’‘谁能够归从他?’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归从他。
大王,您知道吗?七八月的时候天旱,那么禾苗就干枯了。
如果浓云密布,倾盆大雨,那么禾苗就会茂盛起来了。
如果像这样,谁还能阻止得了?当今天下的君王,没有不喜欢杀人的。
如果有不喜欢杀人的君王,那么人民就都会伸着脖子看他了。
如果真是这样,人民归从他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水大而急,谁能够阻止了他们?’”这段文章描写的是孟子拜见梁襄王时两人的一段对话,其讨论的主题是,“天下恶乎定?”、“谁能一之?”孟子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定于一”、“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并以禾苗遇雨为喻:“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谁能御之?”说明“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如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从而表达了孟子反对暴政,倡导仁政的思想。
孟子反对暴政,倡导“仁政”的思想,其主要内涵是:对人民实行仁德友爱政策。
这种思想,不但适用于古代,也同样适于现代和当代。
注釋:(1)“梁襄王”,名嗣,戰國時魏國國君,梁惠王之子。
(2)“就”,靠近,接近。
孟子的原文和翻译

孟子的原文和翻译如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翻译: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便对人说:“远远望去,那样子不像个国君;去到他那里,又看不出他有什么令人敬畏的气质。
”原文:或问文王之政。
子曰:“此之谓大统。
”翻译:有人向孟子请教关于文王的政治措施。
孟子说:“这就叫作实行大政。
”原文:王如施仁政于民,则王之徒也。
翻译:如果周王对百姓施行仁政,那就像孔子的学生所宣传的那样,是仁政了。
原文: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翻译:《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这就是说:用这种做法行事,反过来寻求它的根据,却觉得没法符合自己的心意。
原文: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而未知所以游也。
”翻译: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却不知道游说的方法。
”原文:曰:“取诸人则能知之,自为之则安能知之哉?”仁则荣,不仁则辱。
故其辱先焉,其荣乃后焉。
翻译:公孙衍、张仪难道一派是什么仁人吗?如按季孙的话做就够资格得到俸禄和爵位;反之则只能招致侮辱。
所以,他们先受侮辱而后得到荣华。
原文:今有谷,于彼无所重,此之谓不足;奉不可失,君臣皆有饥色,便以此为自身谋,不足以言也。
孔子言必称尧舜。
大舜岂欺人而取天下者乎?尧舜好货好色,其所以欲关本者又小,是不欺也。
可同人于国而不同乎?尧舜非不事诸侯也,而其所以事诸侯者亦小也。
得天下之士之心以于天下,圣人也。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天下之人皆舍百事而趋同于善。
同归而殊途,虑其愿哉!唯能择天下为可与让者,圣人也。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是于我疏已异端矣。
”故子产智而认其疏远者也;校人愚而不知其养己者也。
使无智愚异则均矣。
均于均于其必归至乎仁也。
梁惠王章句上(五) —《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梁惠王章句上(五) —《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原文:孟子见梁襄王①。
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③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⑤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释: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语(yǔ):动词,告诉。
③卒(cù)然:突然。
卒同“猝”(cù)。
④与:从,跟。
七八月:这里指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
⑤渤(bó)然:兴起的样子。
渤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
⑥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
“牧”由牧牛、牧羊的意义引申过来。
⑦由:同“犹”,好像,如同。
译文:孟子见了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人说:“远看不像个国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严的样子。
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要统一才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又答:‘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有谁愿意跟随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呢?’“我又答:‘天下的人没有不愿意跟随他的。
大王知道禾苗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天旱的时候,禾苗就干枯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
这样的情况,谁能够阻挡的住呢?如今各国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
真象这样,老百姓归服他,就象雨水向下奔流一样,哗啦哗啦谁能阻挡的住呢?”。
梁惠王上第一章原文翻译

梁惠王上第一章原文翻译梁惠王上第一章原文翻译《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是记录孟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下面店铺准备了梁惠王上第一章的翻译,提供给大家参考!孟子拜见梁惠王。
惠王问:“老先生不远千里来见我,将会对我国有什么好处吗?”孟子回答:“大王为何非要谈好处呢?只有仁义不就足够了吗!如果大王开口就是‘对我国有什么好处’,贵族大臣开口就是‘对我家族有什么好处’,平民百姓开口就是‘对我个人有什么好处’,这样从上到下纷纷追求私利,那么整个国家便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
在一个拥有万乘战车的国度里,犯上作乱杀其君主的肯定是那拥有千乘战车的贵族大臣;在一个拥有千乘战车的国家中,杀君犯上的肯定是那拥有百乘战车的贵族之家。
在万乘战车的国家中就能拥有千乘,在千乘战车的国中就能占有百乘,富贵程度实在是够高了,但是处在先谈私利后讲公义的情势中,不杀君夺权独占整个国家便永远不会满足。
讲‘仁’的人决不会遗忘其父母亲人,有‘义’的人决不会做出不忠于君主的事来。
大王只要以仁义为本,就足以保国安民了,何必开口就是好处呢?”孟子拜见梁惠王之时,正值惠王在宫廷苑囿中。
惠王环视飞禽走兽,洋洋得意地信口问道:“具有高尚品德的先人,也喜欢像我这样的愉快生活吗?”孟子回答:“先有了高尚的品德,才会体会到这种豪华生活的真正乐趣;品德达不到的人,即使有享受这种生活的条件,也不能得到快乐。
《诗经·大雅·灵台》上说:‘开始构筑灵台的时候,细心劳作,百姓们齐心协力,没用几天就完成了。
文王并没有催促,百姓们却踊跃参加。
文王去苑囿游览,看到了群鹿安逸憩息,白鸟翎毛光洁。
文王去水塘,成群的鱼儿欢腾畅游。
’文王役使百姓为他修楼台、挖池塘,百姓们反而欢乐无比备感荣幸,虔诚地尊称楼台为‘灵台’,池塘为‘灵沼’,并且因为其中充满了鸟兽虫鱼而欢欣。
像文王这样的古代贤人,能够与民同乐,所以能体味到拥有楼台池塘等设施的真正乐趣。
《尚书·汤誓》里说:‘夏桀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死去,我宁可与他一起灭亡’。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及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1《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幺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幺禾苗就长得茂盛了。
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幺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
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孟子的梁惠王上全文注释

《孟子·梁惠王上》1·1 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③。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④?’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⑤?’上下交征利⑥,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⑦;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⑧,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11)。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惠是其谥号,后迁都大梁,故又称梁惠王。
②叟:对长者的尊称。
③亦:只。
④大夫:古代官职。
夏、商、周三代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
⑤士庶人:士和庶人。
庶人,老百姓。
⑥交:互相。
征:取。
⑦乘(shèng):古代一辆战车为一乘。
弑(shì):古时下杀上,卑杀尊曰弑。
家:有封地采邑的公卿大夫。
⑧苟:如果。
⑨餍(yàn):满足。
⑩遗:抛弃。
(11)后:朱熹注:“后,不急也。
”1 ·2 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①,顾鸿雁麋鹿②,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
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③,经之营之④。
庶民攻之⑤,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⑥,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⑦。
麀鹿濯濯⑧,白鸟鹤鹤⑨。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⑩。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曰害丧(11)? 予及汝偕亡!’民欲与之皆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注释〕①沼:水池。
②鸿:大雁。
麋:鹿之大者。
③经:测量。
④营:谋划。
⑤攻:建造。
⑥亟:急。
⑦麀(yōu):母鹿。
攸:所。
伏:朱熹注:“安其所不惊动也。
”⑧濯濯:肥胖的样子。
⑨鹤鹤:洁白的样子。
⑩牣(rèn):满。
(11)《汤誓》:《尚书》篇名,商汤讨伐夏桀的誓师词。
[孟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1119d2d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64.png)
[孟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篇1:孟子梁惠王章句原文及翻译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高考语文 6.20《孟子见梁襄王》测试(1) 人教大纲版第五册

孟子见梁襄王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天下恶.(wū)乎定②保民而王.(wànɡ)B.①好.(hào)乐何如②予忖度.(dù)之C.①语.(yù)人曰:“我不能”②天下莫不与.(yù)之D.①此无他,与民同乐.(lè)②暴见.(jiàn)于王答案:B解析:忖度.duó。
2.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卒:通“猝”,突然地B.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浡:通“勃”,奋发,振作C.诚如是,民归之,由水之就下由:通“犹”,好像D.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保:通“宝”,以……为宝答案:D解析:保:保全,保护。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然,诚.有百姓②诚.如是也,民归之B.①就.之而不见所畏②若无罪而就.死地C.①就能一.之②用心一.也D.①卒.然问之②卒.与尸合答案:B解析:接近,靠近。
A.①真的,②如果;C.①动词,统一,②专一;D.①同捽,突然,②终于。
4.下列成语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嗜.(喜好)杀成性惟命是.(判断词)从B.一暴.(晒)十寒放.(放荡)辟邪侈C.缘.(沿着)木求鱼寡不胜.(超过)众D.专心致.(到)志恻.(怜悯)隐之心答案:B解析:A.是:起提前宾语的作用。
C.缘:攀援,爬;D.恻:对苦难的人表示同情。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句是()A.天下之人牧人牧:国君B.黎民不饥不寒黎民:百姓C.布衣之交布衣:平民D.冲冠一笑为红颜红颜:年轻人答案:D解析:红颜:貌美的女子。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句是()A.其如是..,孰能御之如是:像这样B.德何如..则可王矣何如:怎么样C.今恩足以..及禽兽足以:足够用来D.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何以:为什么答案:D解析:何以即“以何”用什么,凭借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孟子(前 孟子 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 前 ,名轲,字子舆, 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 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 时邹 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 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 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 的门人, 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 孔子的孙子 的门人, 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 岁左右收徒讲学。 岁时开始周游列国 岁时开始周游列国, 岁左右收徒讲学 到齐、 鲁等国,游说诸侯, 到齐、宋、滕、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 仁政”“王道” 始终不受重用。 ”“王道 “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 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 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孟子和孔子一样, 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 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 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 明时称为“亚圣” 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
正音
卒然(cù) 浡(bó)然 然 嗜杀(shì) 枯槁(gǎo) 沛然(pèi) 恶(wū)乎定 乎定
重点字词梳理
①出,语人曰 语:告诉 ②卒然问曰 卒:同“猝”,突 然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④孰能与之 孰能与 归附。 与:归附。跟随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则天下皆引 ⑥天下恶乎定 天下恶 恶:何,怎么 ⑦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归纳提要
3.孟子是如何来阐述统一天下的道理 . 其中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的?其中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明确:运用比喻来阐述统一天下的道 明确: 文中“如有不嗜杀人者, 理。文中“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 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反映了孟子主 张要用“仁政”来获得民心, 张要用“仁政”来获得民心,从而统 一天下的仁政思想。 一天下的仁政思想。
学习目标
(二)能力目标 二 能力目标 1.能理解文中运用比喻阐述道理的特 . 学会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点,学会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2.能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文中阐述的 .能结合历史背景, 不嗜杀人者” 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 不嗜杀人者 ” 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 (三)情感目标 三 情感目标 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及本文所体现的 孟子》的语言特点。 《孟子》的语言特点。
2.孟子见梁襄王后,出来说“望之不 .孟子见梁襄王后,出来说“ 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看出 孟子怎样的个性? 孟子怎样的个性? 明确: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 明确: 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 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 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何更趋 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 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 争地以战, 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民之 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民之 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 当时, 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当时, 孟子已经七十岁左右, 孟子已经七十岁左右,先前游历过许多国 思想成熟,经验丰富。 家,思想成熟,经验丰富。《孟子见梁襄 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 王》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他 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 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 ”“王道 的一贯思想。 王道” 政”“王道”的一贯思想。他所宣扬的 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感情, ”“仁义为本 “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感情, 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 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 义。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1.掌握文中“就”“卒”“然”“之”等 .掌握文中“ ”“卒”“然”“之 词语及文言句式。 词语及文言句式。 2.理解孟子用设喻阐述“仁政”思想的特 .理解孟子用设喻阐述“仁政” 点。 学习难点 1.评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雄辩艺术。 .评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雄辩艺术。 2.学会比喻说理的方法。 .学会比喻说理的方法。
《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 《孟子》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 掌 握 文 中 ”“沛 ”“浮 ”“御 ”“夫 “ 就 ”“ 沛 ”“ 浮 ”“ 御 ”“ 夫 ” 等 词语的含义及特殊句式。 词语的含义及特殊句式。 2.理解文中阐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理解文中阐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归纳提要
1.孟子为什么要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孟子为什么要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缺乏国君的威严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缺乏国君的威严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 明确: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 具体表现在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具体表现在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归纳提要
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熟读课文。 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 .阅读《文学读本》 章。
再见!
制作人: 制作人:李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