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17 古诗三首 》优质课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分篇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分篇反思)《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
《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
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
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
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潭面无风镜未磨”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优质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9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
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个主题编写,17课《古诗三首》就选编了这首气势磅礴描写祖国山河的壮丽诗篇《望天门山》。
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而东,在经
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全诗共四行,从“望”字着眼,前
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后两句写到在船游览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
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主
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
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
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
诵优秀诗文60篇(段)。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在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诵读去体验诗情,感悟诗意,领悟诗人对祖国
大好山河的喜爱之情。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2)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三首《山行》: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
主要做了以下几点: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
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
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
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
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优质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6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
案
【名师授课教案】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够理解并运用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插图和通过理解古诗大意,通过想象和朗读,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篇一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饮湖上初晴后雨篇二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
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最新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1-精品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
《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
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
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
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潭面无风镜未磨”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优质课教案_0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读“亦、妆”两个生字,借助有关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重点词语以及诗句的意思。
2、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3、体会诗人奇妙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
感受西湖之美。
教学重点1、认读了“亦、妆”两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
2、逐步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走近西湖1、现代诗人艾青,在诗中曾这样写到——谁来读一读,出示: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艾青。
同学们,你们猜,诗人笔下那不小心落于人间的明镜是什么?你们猜对了,是西湖。
2、又有一位诗人周起渭这样写道:出示: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
——周起渭他把西湖比成什么了?是呀,西湖在周起渭的心中成了一轮明月,而早在1200 多年前,白居易即将离开西湖时,挥笔写下——3、出示: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
——白居易此时,他眼中的西湖就像——4、几千年来,人们用自己心中的笔描绘着西湖。
而在九百多年前,宋代诗人苏轼对西湖更是醉心。
一天,他泛舟湖上,一开始天气晴朗,景色宜人,后来天下起了蒙蒙细雨,烟雨朦胧之中,西湖又是另一番景象,苏轼陶醉其中,提笔写下了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
二、印象西湖1、老师写诗题,请同学们举起手来,和老师一块儿写,好吗?(边板书边说)“饮”是前鼻音,我们一同读一读。
(学生边读边书空)2、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3、(指着板书)是啊,他们在西湖上喝着酒,赏着美景,起初是晴的,后来下起了雨。
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看看吧!(出示:全诗)请大家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正确、读通顺。
4 下面请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
(注意:潋滟、亦)5、读出节奏美读出来就更好了,谁来试一试。
6、师生合作读出节奏美,(出示诗歌节奏),7、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了,同学们,苏轼笔下的西湖,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同学说晴天的西湖很美,也有同学说雨天的西湖很美,更有同学说西湖像一位名叫西子的美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甚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
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反而里备感轻松。
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
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
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
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
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潋滟”“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
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
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困难,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
诗歌短小,却感情深刻。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泛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没有单一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相信学生在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在观察中我引导学生按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的顺序说说图意。
在观察和说话中相机提问: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镜”呢?然后,引导学生对照插图,把一望无际的洞庭湖想象成“白银盘”,把君山想象成“青螺”,来进一步体会,这样,诗中美好的意境就会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交流过程中适时出示了一些描写月亮和湖水湖面的词语,同学们受到了启发,也说出了一些平时积累的:皓月当空、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等。
当整幅图的意思说出来后,其实诗所描绘的意境也出来了。
我就适时过度:有位诗人站在这仙境般的洞庭湖边,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看着这美景喜爱极了所以写下这首诗。
再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了诗中的“思”字感受诗人思念友人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