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oc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

北京市地方标准DB编号:DB11/ 685-2013备案号:XXXX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engineering2013-07-24 发布2014-02-01 实施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联合发布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地方标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 engineeringDB11/ 685-2013主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实行日期:2014 年02 月01 日2013 北京修订说明根据北京市质监局《关于印发2012 年北京市地方标准编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12]20 号)文件,本规范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和北京市水科学研究院等编制单位对《城市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程》DB11/T 685-2009 进行修订。
编制组对近年北京市建设运行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进行了回访和总结,并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降雨资料进行了筛选和整理,结合现行的相关标准及政策,对原规范进行全面修订。
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标准化工作规划及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京质监标发[2012]第20号》文件,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编制。
编制组总结了近年来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和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5章,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设计计算;4.建筑与小区;5.市政工程。
本规范第1.0.3、1.0.7、4.1.11、4.4.2、4.6.1、4.8.9、5.4.4、5.6.4、5.6.5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2014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雨水控制利用评价指标介绍

2014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雨水控制利用评价指标介绍杜晓亮曾捷李建琳吕石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北京100013)0前言绿色建筑关注水环境改善与水资源利用,雨水控制利用也因此在绿色建筑中得到更多更深层次的关注.即将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以下简称“新标准”)基于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两个章节对雨水控制利用提出了系统性的评价指标以及相应的技术措施,评价指标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绿色建筑在雨水控制利用方面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1低影响开发与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Development,LID)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分散、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状态,其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
从其技术理念和宗旨可以看出,低影响开发注重雨水管理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过多年的实践运用,该方法在美国、西欧等地得到广泛运用,并有众多代表性案例.绿色建筑的理念之一是要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节水、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其中就包含了雨水控制利用的要求,与低影响开发理念所追求的目标相一致。
因此将低影响开发的理念融入绿色建筑的雨水控制利用,将有助于解决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水环境及水资源难题.2低影响开发原则下的雨水控制利用措施与传统的雨水控制利用措施相比,低影响开发推崇的措施更注重因地制宜,追求实现接近于自然状况下的水文循环、低耗能且生态化.我们将此类措施称为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它是由诸如林荫街道、湿地、公园、林地、自然植被区等开放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网络,此类设施有: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截流设施、渗透设施、雨水塘、雨水湿地、景观水体、多功能调蓄设施等。
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oc

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规范是为实现广西壮族
自治区雨水有效控制与利用,减少城市内涝和雨水污染,使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靠谱,促使海绵城市建设和经济可连续发展而拟订的,下边是下边带来的对于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介绍以供参照。
本规范合用于广西城镇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小区及市政建设项目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
在广西城镇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应包含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内容。
新建项目雨水控制与利用设备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查收投入使用。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以减少径流排水、降低雨水径流污染负荷、防备内涝及雨水的资源化利用为目的,兼备城市防灾需求。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建设应依据水文地质、施工条件以及保养管理等要素综合考虑确立,应着重节能环保和工程效益。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在不停总结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踊跃采纳宽泛应用的、卓有成效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资料、新设备。
雨水控制与利用设备应采纳保障民众安全的防备举措。
雨水入渗系统不得对建筑基础、道路路基等的安全性组成影响。
以下场所不该采纳雨水入渗系统:
对居住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的场所;
膨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别土壤地质场所的雨水入渗系统需保证
建筑基础、道路路基等的安全性,采纳相应的保护举措后方可使用。
在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中,给水排水应和有关的园林景观、建筑、防洪等专业设计亲密配合。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除应切合本规范外,尚应切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重点问题解析)

(2)4.2.3条
对于下凹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的要求主要是延续1316号
文中的要求,同时考虑到园林绿化的多样性,因此地标中下
凹式绿地率规定为50%。
目前大部分小区或公建项目地库区域面积较大,透水铺装 下垫面条件不满足要求的区域较多,无法做到100%的透水铺 装,因此维持70%透水铺装率的要求。但是对于有条件实施透
缺少市政管线相关参数:
市政接口管径、标高及排水能力等设计条件不全
(2)规范理解不透彻
1)调蓄设施未按规定设置; 如:硬化面积8000平方米,未做雨水调蓄池 2)没有相关雨水设计; 3)执行标准不一致; 4)排水标准不符合规范要求; 如:排水设计标准按2年执行,不满足要求。
5)调蓄设施设置有误;
入附属绿化用地面积。
2. 相关要求
北勘设测字【2013】107号 北京市勘察设计和测绘地理 信息管理办公室、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联合发 布关于 “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的通 知 北京标字【2014】1号 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 北京市勘察设计和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公室联合发布 “关于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审查要点”的通知
4.1.3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标准,应使得建设区域的
外排水总量不大于开发前的水平,并满足以下要求:
1 已建成城区的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大0.5;
2 新开发区域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大于0.4;
3 外排雨水峰值流量不大于市政管网的接纳能力。
4.2.3 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应优先利用低洼地形、下凹式
计文件报审时应含涉及雨水控制与利用的所有外线施工
图(包括:建筑、结构、设备、电气等四个专业),和 达到施工图设计深度的外线图纸(含调蓄设施)及说明。 (二)对于住宅小区或公建组团分期建设时,单体 建筑报审时应同时提交本项目区域全部雨水规度。最后一栋楼施工图文件报审时,应同时提交
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规划指标解读

瞯枟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枠专栏瞯北京市枟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枠规划指标解读刘 强1 康晓鹍1 翟立晓1 公维卿2 郑克白1(1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45;2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北京 100045) 摘要 北京市地方标准枟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枠(DB11/685-2013)中明确规定了新建工程应满足雨水调蓄设施容积、下凹式绿地比例、透水铺装率三项指标的要求。
通过对这三个规划指标的解读,旨在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该条款的编制依据及意图,并以一个满足这三个规划指标要求的实际工程为例,验证其场地径流控制效果能否满足地标中相关条款的规定。
关键词 规划指标 雨水调蓄 雨水流量径流系数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0 前言随着北京市硬化地面的大量增加,降雨时地面入渗量大大减少,径流峰值流量增大,汇流时间缩短,加之部分区域下游排水能力不足,导致近年来北京市内涝频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由于北京市降雨全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发生,加之北京市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因此北京市的雨水利用较宜利用绿地入渗、透水铺装等设施来达到雨水的间接利用,同时通过雨水调蓄设施对强降雨时的径流削减来达到雨水控制的目标。
北京市在2012年8月发布了枟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枠市规发[2012]1316号[1](以下简称1316号文),文中对调蓄设施容积、下凹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的要求作出规定,并将建设项目的这三个规划指标作为规划审批的依据。
1316号文中这三个规划指标为北京市枟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枠(DB11/685-2013,以下简称“地标”)编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 “地标”中规划指标解读“地标”中对新建工程中的雨水调蓄设施容积、下凹式绿地比例、透水铺装率提出了明确要求,以期达到对开发场地的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以及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规定,其中4.2.3条规定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应优先利用低洼地形、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等设施减少外排雨水量,并满足以下规定:1 新建工程硬化面积达2000平方米及以上的项目,应配建雨水调蓄设施,具体配建标准为:每千平方米硬化面积配建调蓄容积不小于3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2 凡涉及绿地率指标要求的建设工程,绿地中至少应有50%为用于滞留雨水的下凹式绿地;3 公共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和休闲广场、室外庭院的透水铺装率不小于70%。
关于城市低影响开发的雨水利用的研究

关于城市低影响开发的雨水利用的研究低影响开发技术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提出的一种暴雨管理的战略思想以及技术。
目前已经有很多发达国家在进行建筑设计以及城市规划的过程当中,使用这种技术来对每个城市的排水系统进行设计以及建设。
本文主要对该技术的原理主要途径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参考,以及使得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好。
当然也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标签:住宅小区;生态技术;雨水利用一、基于雨水收集利用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就目前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很多住宅小区在设计以及具体的建设方面,住宅的建筑屋顶以及小区的路面都是硬化的,所以这导致在出现暴雨天气时,范围内的内径流量会大幅度的增加,这给市政管道带来洪水瞬间的冲击,甚至为市政管道的日常运营带来了安全隐患,所以我们必须要基于该问题利用相关的理念去开发新的技术,为住宅小区的规划提供更多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当中,水的使用是非常的广泛的,而且各种类型的水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其实雨水如果能够进行很好的收集,也可以用来浇灌植物或者是浇洒路面。
根据这一理念,其实我们可以开发相应的系统以及技术来对雨水进行收集,并在非下雨的阶段利用这些雨水来进行一些日常活动。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在雨水收集利用理念的影响下的低影响开发技术能够对雨水进行就地收集,而且通过使用储存的措施,使得小区内的雨水外排量大幅度的减少,最终削减了城市在下雨阶段的洪峰流量,使得城市减少洪水的灾害。
除此之外,对雨水进行收集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紧张的局势,对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原理与平常的住宅小区雨水管理模式相比,本文所分析的低影响开发技术能够更好的延长雨水汇流的时间,减缓雨水的流速,而且这也是低影响开发模式在雨水管理方面的主要手段,它能够通过利用小型的雨水收集设施,从源头上对雨水的走向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有效控制雨水产生的径流量的目的。
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程

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程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水资源管理越来越重要。
作为城市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程是为了规范和指导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以达到节约水资源、减轻城市排水负荷、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目的而制定的。
该技术规程涉及城市规划、建筑环境、绿化系统、道路及公共场所、地下空间等领域,对于建设集约、可持续的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术语和定义1.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是指通过改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方法,减少城市化过程中对水资源、土地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消耗。
具体包括雨水控制、雨水收集与储存、地表水处理、绿化设施等。
4.径流控制(Runoff Control),是指采用措施控制城市地表径流的形成和流量的减少,以达到减少水体污染、提高环境质量的目的。
具体包括降低流速、延缓流速、增加地下滞留时间以及提高土壤的水质。
5.绿色屋顶(Green Roof),是指将屋顶覆盖物改为具有一定层厚度的生长介质和多种植物,以达到保障居民舒适度、改善城市景观、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和雨水滞留的目的。
7.蓄滞洪技术(Storage and Infiltration Technology),是指通过采用地下蓄滞洪池、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设施,将雨水从源头截留并存储于地下,以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三、技术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
尽可能选择自然材料、结构和措施,提高系统效益,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全面规划原则。
在设计中要考虑雨水的回用、地下水利用、花园绿化、道路绿化、交通疏导等多个方面,打造一个具有多功能的生态系统。
3.储备管理原则。
在规划设计中,应考虑使用储备管理手段,以达到蓄滞洪效果。
4.工艺简化原则。
在建设过程中,应考虑节约资源和流程,降低劳动强度和能源消耗。
《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规程》条文说明

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规程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rainwater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incivil buildingDB**/T******条文说明目次1 总则 (x)3 设计参数 (x)3.1 降雨参数 (x)3.2 水量与水质参数 (x)4 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设置 (x)4.1 一般规定 (x)4.2 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方案 (x)4.3 系统选择 (x)5 雨水收集与排除 (x)5.1屋面雨水收集 (x)5.2硬化地面雨水收集 (x)5.3雨水弃流 (x)5.4雨水排除 (x)6 雨水入渗 (x)6.1一般规定 (x)6.2渗透设施 (x)6.3渗透设施计算 (x)7 雨水储存与回用 (x)7.1一般规定 (x)7.2储存设施 (x)7.3雨水回用供水系统 (x)7.4系统控制 (x)8 水质处理 (x)8.1处理工艺 (x)8.2处理设施 (x)8.3雨水处理站 (x)9 调蓄排放 (x)1总则1.0.1 本规程编制的主要目的是结合浙江的天气气候条件和经济建设发展水平,贯彻国务院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地区不透水地面面积逐年增长,造成雨水资源流失、地下水位逐步下降等问题的同时,也造成城市内涝频现。
实施贯彻雨水控制与利用可以在强降雨中不同程度地减轻周边区域积水现象,对减轻洪涝灾害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雨水的资源化利用也是节水的重要措施,雨水的控制和利用与目前浙江省正在实施的“五水共治”政策中的各个环节都是相关和相辅相成的。
本规程的制定,对指导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使其做到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对规范浙江地区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0.2 本条规定规程的适用范围。
本规程对本省范围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都适用,内容涵盖了对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规划、设计的相关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规范是为实现广西壮族自治区雨水有效控制与利用,减轻城市内涝和雨水污染,使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促进海绵城市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下面是下面带来的关于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本规范适用于广西城镇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小区及市政建设项目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
在广西城镇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应包括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内容。
新建项目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入使用。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以削减径流排水、降低雨水径流污染负荷、防止内涝及雨水的资源化利用为目的,兼顾城市防灾需求。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建设应根据水文地质、施工条件以及养护管理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应注重节能环保和工程效益。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在不断总结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广泛应用的、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设备。
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应采取保障公众安全的防护措施。
雨水入渗系统不得对建筑基础、道路路基等的安全性构成影响。
下列场所不应采用雨水入渗系统:
对居住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的场所;
膨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殊土壤地质场所的雨水入渗系统需保证建筑基础、道路路基等的安全性,采用相应的保护措施后方可使用。
在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中,给水排水应和相关的园林景观、建筑、防洪等专业设计密切配合。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