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术概论知识点.

合集下载

大一建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大一建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大一建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建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居住环境与空间设计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建筑历史、建筑设计、建筑材料等。

在大一的建筑学概论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基础知识,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

一、建筑的定义和分类建筑是指通过设计和建造来满足人类居住、办公、学习、娱乐等活动需求的艺术和科学。

根据用途和功能,建筑可以分为住宅建筑、商业建筑、文化建筑等不同类型。

此外,建筑还可以按照风格和形式进行分类,如古代建筑、现代建筑等。

二、建筑的历史与文化建筑的历史与文化是建筑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建筑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特点。

从古代文明的金字塔到现代的摩天大楼,每一个建筑都蕴含着深刻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三、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是建筑学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了多个原理和概念。

首先是空间规划原理,即根据功能需求和人类活动特点来设计合理的空间布局。

其次是结构原理,它研究建筑的力学特性和结构形式,以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还有采光、通风、隔声等原理,用于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四、建筑材料和技术建筑材料和技术是建筑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如砖、混凝土、玻璃等。

在建筑施工和装修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技术和工艺来实现设计的目标,如建筑模型制作、墙面装饰、屋顶防水等。

五、建筑的环境影响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建筑的能耗、排放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考虑如何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

同时,建筑的布局和形式也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六、建筑与社会建筑与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建筑不仅是人类居住和工作的场所,也是社会和文化的象征。

建筑的设计和建造需要考虑社会需求和价值观,以满足人们对室内外环境的期望和要求。

综上所述,大一建筑学概论涉及到建筑定义和分类、建筑的历史与文化、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材料和技术、建筑的环境影响以及建筑与社会等知识点。

建筑概论考试知识点总结

建筑概论考试知识点总结

建筑概论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建筑概论基本概念1.建筑的定义及其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建筑是指人类利用各种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根据社会需求和使用功能,构筑的各种用于人类活动的建筑物。

建筑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其与其他艺术形式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2.建筑的性质和特点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特点,如功能性、稳定性、美学性、社会性等。

3.建筑的分类及其特点建筑按其用途和形式可分为住宅建筑、商业建筑、文化建筑、宗教建筑、公共建筑等,每种建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特点。

二、建筑的历史演变1.建筑的史前时代古代人类从最初的洞穴居住发展到木质建筑、土质建筑和石制建筑,逐渐形成了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

2.建筑的古代时期古代建筑以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为代表,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3.建筑的中世纪时期中世纪建筑以教堂和城堡为主要形式,表现出宗教和封建主义的特点。

4.建筑的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充分体现出人文主义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5.建筑的近现代时期近现代建筑以工业革命为背景,充分利用新材料和技术,形成了新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三、建筑的形式和风格1.建筑的基本造型要素建筑的基本造型要素包括平面形式、立面形式和空间形式,这些要素构成了建筑的基本形态。

2.建筑的主要风格建筑的主要风格包括古典主义、哥特式、巴洛克、文艺复兴、现代主义等,每种风格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3.建筑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建筑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

四、建筑的功能和结构1.建筑的功能和使用性特点建筑的功能包括人类活动的各种需求,如居住、工作、娱乐、教育、宗教、文化等,不同的功能要求建筑在结构和形态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2.建筑的结构类型和原理建筑的结构类型包括框架结构、壳体结构、悬索结构、索塔结构等,这些类型的结构原理和特点不同。

建筑技术概论知识点

建筑技术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1.建筑的构成要素包括:功能要素、物质技术要素和空间要素2.建筑技术,就是以合理、有效、满足人居住舒适为原则,通过对建筑的限定,为人创造一个舒适并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环境3.建筑,是由墙体、楼地层、屋顶、门窗、电梯和基础6部分构成的。

遵循一种逻辑、法则和模式,构成了各种体系;建筑构成的体系有:结构体系、墙体系、设备电气体系、环境体系、能源体系、智能网络体系4.建筑功能要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日益复杂化5.建筑材料、结构、施工技术和建筑设备是建筑的物质技术要素6.功能要求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功能要求都需要有相应的结构方法来提供与功能相适应的空间形式。

例如,为适应蜂房式的空间组合形式,可以采用内隔墙承重的梁板式结构;为适应空间灵活划分的要求,可以采用框架承重的结构;为求得巨大的室内空间,则必须采用大跨度结构7.建筑材料的特性包括以下五种:物理特性、力学特性、化学特性、使用特性、加工特性8.建筑材料的功能包括结构功能、装饰功能、保护功能、室内环境调节功能9.通常将水泥、钢材及木材称为建筑工程三大材料10.建筑施工技术的核心是研究确定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11.钢筋混凝土是现代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和主体的基本结构材料12.建筑空间,是人们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从自然空间中构成的,但一经构成之后,这种空间就改变了性质——由原来的自然空间变为人造空间13.构成建筑空间主要服务于两重目的:其一,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其二,是要满足一定的审美要求14.建筑功能是建筑的目的,是主导因素,它对物质技术要素和建筑空间要素起决定作用,不同的功能,要求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也会产生不同的建筑造型15.建筑技术构成的条件必须满足: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功能条件、建筑的用途和规范法规16.建筑室内气候指的是由空气湿度、气流以及壁面的辐射热等综合组成的一种室内环境,它是建筑环境科学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17.微气候是指在建筑物周围地面上及屋面、墙面、窗台等特定地点的风、阳光、辐射、气温与湿度条件18.近年来,人们更加感到研究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其原因有:(1)室内环境是人们接触最频繁、最密切的环境之一,室内空气质量的优劣能够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2)室内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日益增多,人们在室内接触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比以往明显增多;(3)建筑物密闭程度的增加,使得室内污染物不易扩散,增加了室内人群与污染物接触的机会19.空调系统导致不良建筑综合症(SBS)的主要途径:(1)新鲜空气量不足;(2)空调系统新风采集口受到污染;(3)过滤器失效;(4)气流组织不合理;(5)水致空气污染;20.建筑室内物理环境包括建筑热工环境、建筑光环境、建筑声环境,以人的视、听、触觉为基础,利用建筑的墙体、顶棚、地面,进行建筑保温、隔热、防潮、建筑节能、厅堂音质、噪声控制、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的设计,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室内物理环境21.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方法:(1)建筑与自然共生;(2)应用减轻环境负荷的建筑节能新技术;(3)循环再生型的建筑材料;(4)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5)使建筑融入历史或地域的人文环境22.建筑绿化,是指用花、草、树、木等植物在建筑的内部及外部空间进行绿化配置,由此来改善和美化建筑环境23.建筑绿化分为人工绿化和天然绿化24.建筑绿化的功能与作用:(1)改善建筑是内外环境,净化空气、防止污染、调节气温、减少噪音;(2)满足人们的使用及观赏功能;(3)丰富建筑的表现力25.图纸是工程师们进行交流的语言,也是承载着设计思想的媒介第二章1.建筑的设计媒介是建筑作品的表达途径2.建筑的设计媒介从形式上大体可分为三类:文字、图纸和模型3.语言和文字是最基本的建筑设计媒介技术,最常见的建筑设计说明文字是设计说明4.从内容上,图纸可以分为设计图和表现图5.用模型表达建筑设计是最直观有效的方法6.清代的“工部营缮所”设“样房”和“算房”,其中“样房”负责拟草图、绘制按比例的施工图和制作模型7.宋代的“界画”就是当时的建筑图8.室内外表现图一般采用的比例尺度在1:500~1:50之间9.陶土、木材、纸这些传统建筑模型制作材料外,玻璃、塑料等工业产品被广泛运用到建筑模型制作上10.设计总说明的内容:(1)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包括项目立项文件、土地使用权属证明、场地红线图及有关规范和文件;(2)工程设计的规模、范围和概况11.AutoCAD是成熟的专业绘图软件12.3dMax是功能强大的三维动画制作软件13.Photoshop是图片编辑处理软件第三章建筑材料1.建筑材料,是指在建筑工程中所应用的各种材料的总称,它所包含的门类和品种极多,一般将水泥、钢材、木材称为一般建筑工程的三大材料2.按照材料的化学组成成分,可以将建筑材料分为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

建筑概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建筑概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建筑概论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建筑的概念和分类1. 建筑的概念建筑是指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具有空间功能的构筑物,它不仅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水平。

建筑包括住宅建筑、商业建筑、文化建筑、工业建筑、交通建筑等多种类型。

2. 建筑的分类根据建筑的用途和功能不同,可以将建筑分为居住建筑、工业建筑、教育建筑、医疗建筑、商业建筑等多种类型。

而从建筑的结构形式和设计原理出发,可以将建筑分为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两大类。

二、建筑的历史和发展1. 史前建筑史前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早起源,它包括早期的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建筑形式。

史前建筑主要以石头、木头和泥土为材料,形成了原始的居住洞穴和石屋。

2. 古代建筑古代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包括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多利克斯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等著名建筑物。

古代建筑代表了古代社会的文化、艺术和技术水平。

3. 中世纪建筑中世纪建筑是欧洲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包括哥特式建筑、罗曼式建筑和拜占庭式建筑等多种风格。

中世纪建筑以宗教、城堡和市政建筑为主,展现了基督教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4. 现代建筑现代建筑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它代表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和技术革新。

现代建筑以钢铁、混凝土和玻璃为主要材料,形成了摩天大楼、现代别墅、室内设计等多种类型。

三、建筑的设计原理1. 建筑的结构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的核心内容,它包括建筑的整体结构、承重墙体、框架结构、悬挑结构、索结构等多种形式。

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建筑的荷载、风荷载、地震荷载等外力作用条件,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建筑的功能建筑的功能设计是建筑规划和设计的关键环节,它包括建筑的功能定位、使用功能、空间布局、配套设施、采光通风等多个方面。

功能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的使用要求和用户需求,以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和舒适性。

3. 建筑的形态建筑的形态设计是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美感的表现,它包括建筑的外观造型、内部空间组织、立面设计、景观设计等多个方面。

建筑技术概论复习提纲

建筑技术概论复习提纲

建筑技术概论复习提纲复习提纲绪论和第一章建筑技术科学是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的,与建筑师工作有关的,与建筑及其学科发展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

一方面为了掌握将来作为建筑师工作时必需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提高自身对建筑的认识和修养。

1.理解建筑设计的技术内涵部分;2.理解建筑的构成要素;功能功能、物质技术因素、建筑空间要素;建筑功能要求的物质空间与社会文化的形象载体的结合。

由人工建造的具有能“容纳”人类在其间生活所需空间的围蔽物。

建筑的构成因素:·满足人类在其间活动的空间几何特征:形状、尺寸、方位、位置及相互关系等;·形成人类审美感觉的空间艺术特性;·建筑的社会经济属性:国民经济、投资、人口、土地、资源、能源、环境、生态、城市、产业、交通、政策、法规、管理、文物保护、文化传统等。

·“围蔽”建筑空间的物质实体:组成物质实体的建筑材料;保持建筑空间,承受和传递荷载的建筑结构———建筑的“骨骼”;“贴附”在“骨骼”上的建筑围护层和装修、装饰:建筑结构的保护层;建筑空间的防护层(防水、防潮、保温、隔热、隔声、采光);满足使用要求和审美要求的饰面层(地面、墙面、顶棚);用以建筑室内外空间之间“沟通”的门和窗。

3.建筑技术科学的范畴包含:建筑设计媒介技术;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构造和工艺;建筑物理环境;建筑设备系统;建筑节能技术;建筑安全和防护、建筑卫生和防疫技术。

第二章建筑设计媒介技术1.建筑设计媒介的定义和分类:语言、文字、图形、符号、模型(包括实物)、技艺传承。

2.古代:设计媒介表达的粗糙性和传递的局限性,共同的知识背景是“对象”,建筑师的“完人”特性和“匠人”特性,建筑体型的简单性和形式的模式化和持续性。

3.近代:投影几何和透视画法,制图标准和工程图纸,图纸复制(蓝图)技术。

设计信息表达的精确性和传递的方便性,共同的知识背景是“规则”。

多种专业人员的合作和配合,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分工,设计和施工的分工。

建筑概论知识点

建筑概论知识点

建筑概论知识点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用来居住或工作的场所,更是一门艺术。

建筑概论是对建筑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涉及建筑的历史、类型、结构、设计和创新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建筑概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建筑的历史发展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早期的建筑以石头、土坯等天然材料为主,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建筑开始使用更多的材料,如砖、石、木材和玻璃等。

不同文明和时期的建筑风格也呈现出多样性,如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风格等。

二、建筑的类型建筑可以分为住宅建筑、商业建筑、教育建筑、医疗建筑、文化建筑等多个类型。

不同类型的建筑有着不同的功能和设计要求。

住宅建筑是人们居住的场所,需要提供舒适的环境和安全的结构;商业建筑要考虑商业活动的需求,如商店、办公楼等;教育建筑要满足学习和教学的需求,如学校、图书馆等。

每个类型的建筑都要兼顾功能和美学,体现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需求。

三、建筑的结构建筑结构是指建筑物的基本组织形式,包括承重结构和非承重结构。

建筑的承重结构主要由柱、梁、墙和屋顶等构件组成,承受和传递楼层和屋面的荷载。

非承重结构则包括门窗、楼梯和装饰等,不承担荷载。

建筑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荷载分配、抗震性、空间组织和美学等因素,以确保建筑的安全稳定和美观。

四、建筑的设计建筑设计是将建筑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将建筑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建筑方案。

建筑设计的过程包括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和施工监理等多个阶段。

设计师需要考虑建筑的功能、形式、材料、造价、施工和环境等因素,以实现与需求和目标相符的建筑作品。

五、建筑的创新建筑创新是指在传统建筑基础上通过思想和技术的进步,创造出新的建筑形态和解决方案。

建筑创新可以体现在建筑材料、结构、节能技术、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

建筑概论知识点总结

建筑概论知识点总结

建筑概论知识点总结建筑学的基础知识点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建筑历史、建筑美学、建筑景观、建筑经济等多个方面。

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建筑学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介绍。

1.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领域之一,包括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平面设计、建筑立面设计、建筑空间设计、建筑节能设计等。

建筑设计是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对空间形式、结构、材料、色彩、光线、环境等进行有机的设计与组织,旨在创造一个具有美学、合理性和实用性的建筑空间。

2. 建筑结构建筑结构是建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建筑力学、结构设计原理、结构形式、结构材料等。

建筑结构是建筑物的支撑系统,承受着外部荷载,使建筑物能够稳定地存在和发挥其功能。

建筑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建筑物的荷载大小和作用形式,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

3. 建筑技术建筑技术是建筑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包括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安装技术、建筑维护技术等。

建筑技术对建筑施工的工艺流程、施工材料、施工设备、施工质量等进行研究,旨在确保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和施工质量的保障。

4. 建筑材料建筑材料是建筑学的基础,包括建筑结构材料、装饰材料、隔热材料、隔音材料等。

建筑材料的选择对建筑物的质量、造价、使用寿命等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建筑师需要对各种建筑材料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施工方法等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才能够做出合理的材料选择。

5. 建筑历史建筑历史是建筑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包括古代建筑、中世纪建筑、近现代建筑等。

建筑历史的研究可以帮助建筑师了解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结构形式、材料应用等,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和启发。

6. 建筑美学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美的学科,包括建筑形式美学、建筑色彩美学、建筑结构美学等。

建筑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建筑师了解建筑美的内涵和特点,对建筑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7. 建筑景观建筑景观是研究城市、园林、街区、建筑群等建筑环境的学科,包括城市景观设计、园林景观设计、街区规划、建筑群规划等。

建筑工程概论复习资料

建筑工程概论复习资料

《建筑工程概论》复习重点第一章1、建筑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建筑物是为人们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提供场所的建筑,如住宅、医院、学校、办公楼、厂房等;人们不在其中活动的建筑称为构筑物,如水塔、烟囱、堤坝、井架等。

2、建筑按照建筑使用性质分类:(1)民用建筑(2)工业建筑(3)农业建筑3、建筑按建筑层数分类:低层建筑:1~3层多层建筑:4~6层中高层建筑:7~9层高层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超过28m的建筑物超高层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物。

4、建筑按照承重结构材料分类:(1)木结构(2)砖混结构也称混合结构,以砖墙(柱)、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面板作为主要的承重构件(3)钢筋混凝土结构(4)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5)钢结构5、按照建筑结构形式分类(1)墙承重体系(2)骨架承重体系这种承重体系适用于跨度大、荷载大、高度大的建筑(3)内骨架承重体系(4)空间结构承重体系6、世界三大建筑体系是指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

7、中国建筑的特色:(1)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2)木质结构承重中国古建筑主要采用木质结构,由木柱、木梁搭建来承托层面屋顶,而内外墙不承重,只起着分割空间和遮风避雨的作用。

(3)庭院式的组群布局(4)优美的大屋顶造型(5)色彩装饰的“雕梁画栋”(6)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8、欧洲建筑的特点是简洁、线条分明、讲究对称,运用色彩的明暗、鲜淡来产生视觉冲击,使人感到或雍容华贵,或典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9、哥特式建筑的典型特色是石拱劵、飞扶壁、尖拱门、穹隆顶及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

10、巴洛克建筑的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感,喜好使用富丽的装饰、雕刻和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来表现自由的思想和营造神秘的气氛。

11、伊斯兰建筑的特色:(1)变化丰富的外观(2)穹隆(3)开孔(4)纹样12、世界造园艺术的三大体系:(1)中国园林(2)欧洲园林(3)阿拉伯园林13、现代意义上的混凝土直到19世纪才出现,它是由骨料(砂、石)和水泥、水混合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建筑的构成要素包括:功能要素、物质技术要素和空间要素2.建筑技术,就是以合理、有效、满足人居住舒适为原则,通过对建筑的限定,为人创造一个舒适并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环境3.建筑,是由墙体、楼地层、屋顶、门窗、电梯和基础6部分构成的。

遵循一种逻辑、法则和模式,构成了各种体系;建筑构成的体系有:结构体系、墙体系、设备电气体系、环境体系、能源体系、智能网络体系4.建筑功能要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日益复杂化5.建筑材料、结构、施工技术和建筑设备是建筑的物质技术要素6.功能要求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功能要求都需要有相应的结构方法来提供与功能相适应的空间形式。

例如,为适应蜂房式的空间组合形式,可以采用内隔墙承重的梁板式结构;为适应空间灵活划分的要求,可以采用框架承重的结构;为求得巨大的室内空间,则必须采用大跨度结构7.建筑材料的特性包括以下五种:物理特性、力学特性、化学特性、使用特性、加工特性8.建筑材料的功能包括结构功能、装饰功能、保护功能、室内环境调节功能9.通常将水泥、钢材及木材称为建筑工程三大材料10.建筑施工技术的核心是研究确定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11.钢筋混凝土是现代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和主体的基本结构材料12.建筑空间,是人们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从自然空间中构成的,但一经构成之后,这种空间就改变了性质——由原来的自然空间变为人造空间13.构成建筑空间主要服务于两重目的:其一,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其二,是要满足一定的审美要求14.建筑功能是建筑的目的,是主导因素,它对物质技术要素和建筑空间要素起决定作用,不同的功能,要求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也会产生不同的建筑造型15.建筑技术构成的条件必须满足: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功能条件、建筑的用途和规范法规16.建筑室内气候指的是由空气湿度、气流以及壁面的辐射热等综合组成的一种室内环境,它是建筑环境科学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17.微气候是指在建筑物周围地面上及屋面、墙面、窗台等特定地点的风、阳光、辐射、气温与湿度条件18.近年来,人们更加感到研究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其原因有:(1)室内环境是人们接触最频繁、最密切的环境之一,室内空气质量的优劣能够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2)室内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日益增多,人们在室内接触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比以往明显增多;(3)建筑物密闭程度的增加,使得室内污染物不易扩散,增加了室内人群与污染物接触的机会19.空调系统导致不良建筑综合症(SBS)的主要途径:(1)新鲜空气量不足;(2)空调系统新风采集口受到污染;(3)过滤器失效;(4)气流组织不合理;(5)水致空气污染;20.建筑室内物理环境包括建筑热工环境、建筑光环境、建筑声环境,以人的视、听、触觉为基础,利用建筑的墙体、顶棚、地面,进行建筑保温、隔热、防潮、建筑节能、厅堂音质、噪声控制、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的设计,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室内物理环境21.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方法:(1)建筑与自然共生;(2)应用减轻环境负荷的建筑节能新技术;(3)循环再生型的建筑材料;(4)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5)使建筑融入历史或地域的人文环境22.建筑绿化,是指用花、草、树、木等植物在建筑的内部及外部空间进行绿化配置,由此来改善和美化建筑环境23.建筑绿化分为人工绿化和天然绿化24.建筑绿化的功能与作用:(1)改善建筑是内外环境,净化空气、防止污染、调节气温、减少噪音;(2)满足人们的使用及观赏功能;(3)丰富建筑的表现力25.图纸是工程师们进行交流的语言,也是承载着设计思想的媒介第二章1.建筑的设计媒介是建筑作品的表达途径2.建筑的设计媒介从形式上大体可分为三类:文字、图纸和模型3.语言和文字是最基本的建筑设计媒介技术,最常见的建筑设计说明文字是设计说明4.从内容上,图纸可以分为设计图和表现图5.用模型表达建筑设计是最直观有效的方法6.清代的“工部营缮所”设“样房”和“算房”,其中“样房”负责拟草图、绘制按比例的施工图和制作模型7.宋代的“界画”就是当时的建筑图8.室内外表现图一般采用的比例尺度在1:500~1:50之间9.陶土、木材、纸这些传统建筑模型制作材料外,玻璃、塑料等工业产品被广泛运用到建筑模型制作上10.设计总说明的内容:(1)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包括项目立项文件、土地使用权属证明、场地红线图及有关规范和文件;(2)工程设计的规模、范围和概况11.AutoCAD是成熟的专业绘图软件12.3dMax是功能强大的三维动画制作软件13.Photoshop是图片编辑处理软件第三章建筑材料1.建筑材料,是指在建筑工程中所应用的各种材料的总称,它所包含的门类和品种极多,一般将水泥、钢材、木材称为一般建筑工程的三大材料2.按照材料的化学组成成分,可以将建筑材料分为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

(1)无机材料,包括非金属材料(天然石材、烧土制品、玻璃及熔融制品、凝胶材料、砂浆及混凝土、硅酸盐制品)、金属材料(黑色金属、有色金属);(2)有机材料,包括植物质材料(木材、竹材)、沥青材料(石油沥青、煤沥青)、合成高分子材料(塑料、合成橡胶、胶粘剂、有机涂料);(3)复合材料,包括金属-非金属、无机非金属-有机金属、金属-有机金属3.按照材料的使用功能,建筑材料可以分为建筑结构材料、墙体材料、建筑功能材料及建筑器材4.密度,是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5.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是指不包括空隙在内的体积,在测定有孔材料的实体积时,须将材料磨成细粉,干燥后用李氏瓶(排液置换法)测定6.表观密度,原称容重,也称为体积密度,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7.材料的表观密度的大小,与其含水情况有关,应予以注明,通常材料的表观密度是指气干状态下的表观密度8.堆积密度,仅适用于散粒材料(粉状或粒状材料)的一个指标,为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9.孔隙率,是指材料中孔隙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10.材料中固体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称为密实度,材料的密实度+孔隙率=111.对于同一种材质的材料,如其孔隙率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则这种材料的强度与孔隙率有显著的相关性,即孔隙率越大,则强度越低12.空隙率,是指散粒材料在某堆积体积中,颗粒之间的空隙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13.空隙率的大小反应了散粒材料的颗粒互相填充的致密程度。

在混凝土中,空隙率可作为控制沙石级配及计算混凝土砂率的依据14.建筑材料大多为亲水性材料,如砖、混凝土、木材;少数材料如沥青、石蜡等为憎水性材料,憎水性材料有较好的防水效果15.材料在水中能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水性,吸水性的大小用吸水率表示16.吸水率是指材料浸水后在规定时间内吸入水的质量占材料干燥质量或材料体积的百分率。

工程建筑材料吸水性的衡量一般均采用质量吸水率17.材料的吸水性与材料的亲水、憎水性有关,还与材料的孔隙率的大小、孔隙特征有关18.对于细微连通孔隙,孔隙率越大,则吸水率越大;封闭孔隙,水分不能进入,粗大开口孔隙,分水不能留存,吸水率均较小。

因此,具有很多微小开口孔隙的亲水性材料,其吸水性特别强19.材料在潮湿空气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湿性,常用含水率表示20.与空气湿度达到平衡时的含水率称为材料的平衡含水率21.材料长期在饱和水作用下不破坏,其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称为耐水性,材料的耐水性用软化系数表示22.对于经常处于水中或受潮严重的重要结构物的材料,其软化系数不宜小于0.85;受潮较轻或次要结构物的材料,其软化系数不宜小于0.7523.材料抵抗压力水渗透的性质称为抗渗性(或不透水性),材料的抗渗性常用渗透系数表示24.抗渗性也可用抗渗等级表示,抗渗等级是以规定的试件、在标准试验方法下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压来确定,以符号Pn表示,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划分为P4、P6、P8、P10、P12等五个等级,相应表示能抵抗0.4、0.6、0.8、1.0及1.2MPa的静水压力而不渗水25.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能经受多次冻融循环作用而不破坏,强度也无显著降低的性质,称为材料的抗冻性26.影响建筑材料导热系数的主要因素有:(1)材料的组成与结构;(2)孔隙率;(3)孔隙特征;(4)含水情况27.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材料的强度28.根据外力作用方式的不同,材料强度有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弯强度、抗剪强度29.比强度,为材料的强度与其表观密度之比,它描述了单位重量材料的强度,其值越大,表示该材料具有越好的轻质高强属性30.变形性质是指材料在荷载作用下发生形状、体积变化的有关性质,主要有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徐变和松弛等31.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当外力除去后可以完全自行消失的,称为弹性变形32.材料的变形在外力除去后,不能自行恢复到原有的形状,而是保留残余变形,这种变形称为塑性变形33.材料在破坏前有显著塑性变化者,称为塑性材料,如低碳钢、塑料及沥青34.材料在破坏前无显著塑性变化者,称为脆性材料,如石料、烧土制品、混凝土及生铁35.固体材料在长期不变的外力下,变形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长的现象,称为徐变36.产生徐变的原因,是由于材料中某些非晶体物质,具有类似液体的黏性流动而造成的,而晶体材料的徐变则是由于在剪切力作用下,出现晶格错动或滑动而造成37.徐变的发展与材料所受的应力大小有关,此外还与环境的温度、湿度有关38.材料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如总的变形不变,而其中的塑性变形部分逐渐增加,弹性变形部分逐渐减少,因而引起弹性应力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的现象,称为应力松弛39.产生松弛的原因,与产生徐变的原因相似,一般材料的徐变越大,应力松弛也越大40.材料的静力强度,是指材料在静荷载所产生的应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它是以材料在静荷载作用下达到破坏时的极限应力值来表示的41.材料在持久载荷作用下的强度,称为持久强度。

结构物中材料所承受的荷载,一般都是持久荷载42.材料抵抗冲击或振动等荷载作用的性能,称为冲击韧性或冲击强度。

冲击韧性的大小,以材料试件破坏时消耗于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功来表示43.材料在受到随时间而交替变化的荷载作用时,所产生的应力也会随时间作交替变化,这种交变应力超过某一限度而且长期反复作用即会导致材料的破坏,这个极限称为材料的疲劳极限,疲劳极限是通过实验确定的44.材料抵抗其他较硬物质压入的能力称为硬度,材料的硬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材料的耐磨性和加工的难易程度45.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中,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破坏作用,这些破坏作用一般可以分为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46.材料的耐久性,是指材料在各种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下,仅就不易破坏也不易失去其原有性能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