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特点及发展变化
甲字的甲骨文演变过程

甲字的甲骨文演变过程甲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之一,它的甲骨文演变过程,是中国文字演变史上的重要一环。
甲字的甲骨文演变过程,涉及到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本文将从甲骨文到楷书,全面介绍甲字的甲骨文演变过程。
一、甲骨文时期的甲字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它出现在商代晚期,大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因此得名。
甲骨文的甲字,呈现出一种简单而古朴的形态。
它的结构由两个“十”字组成,中间用一条横线相连,下面再加一点表示“甲”的形状。
这种形态在后来的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中都有所体现,成为甲字的基本形态。
二、金文时期的甲字金文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文字,它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此得名。
金文时期的甲字,相比于甲骨文时期,其形态更加规整、优美。
它的结构依然由两个“十”字组成,但是“十”字的形状更加漂亮,下面的“点”也更加明显。
金文时期的甲字,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成为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三、篆书时期的甲字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体,它起源于战国时期,流传至清朝时期。
篆书时期的甲字,是由金文演变而来的,它的结构更加简洁、明快。
甲字的两个“十”字,变得更加直接、简单,下面的“点”也更加明显。
篆书时期的甲字,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重要书体。
四、隶书时期的甲字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起源于汉代,流传至清朝时期。
隶书时期的甲字,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的,它的结构更加规范、整齐。
甲字的两个“十”字,变得更加规整、整齐,下面的“点”也更加精细。
隶书时期的甲字,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范性和规范美感,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重要书体。
五、楷书时期的甲字楷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起源于汉代,流传至今。
楷书时期的甲字,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它的结构更加规范、整齐,笔画更加精细。
甲字的两个“十”字,变得更加规范、整齐,下面的“点”也更加精细。
甲骨文到简体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到简体字的演变过程一、甲骨文的产生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商朝晚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当时,人们使用龟甲和兽骨进行卜辞,将文字刻在这些卜骨上,这就是甲骨文的来源。
二、甲骨文的特点甲骨文的特点是图案化和象形化,字形多采用直线、弯曲线和点的组合,形象地表达事物的形态和意义。
甲骨文的字形复杂,结构繁杂,难以辨认和书写。
三、篆书的出现随着商朝的衰落,周朝兴起,篆书逐渐取代了甲骨文的地位。
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字形规整,结构简明,便于书写和阅读。
篆书的出现标志着甲骨文向简化的方向发展。
四、小篆的演变在篆书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小篆。
小篆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形式,字形更加规范,结构更加简练,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文字之一。
小篆的出现使得文字的书写更加简便,也为后来的字形演变奠定了基础。
五、隶书的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篆的字形逐渐演变,出现了更加简化的隶书。
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字形更加规范,结构更加简洁,书写速度更快。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文字向简化的方向发展。
六、楷书的兴起随着汉代的兴起,楷书逐渐取代了隶书的地位。
楷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字形规范,结构简洁,书写速度快。
楷书的出现使得文字书写更加规范化,也为后来的字形演变提供了范本。
七、简体字的诞生随着现代汉字的发展,为了适应印刷技术的需要,简体字应运而生。
简体字是对繁体字进行简化的一种形式,字形更加简单,结构更加规范。
简体字的出现使得文字的书写更加便捷,也使得汉字的传播更加广泛。
总结一下,甲骨文到简体字的演变过程是一个逐渐简化和规范化的过程。
从甲骨文的图案化和象形化,到篆书、小篆、隶书的出现,再到楷书和简体字的兴起,每一次字形的演变都使得文字的书写更加简便、规范和易于传播。
甲骨文到简体字的演变过程不仅是汉字发展的历程,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甲骨文到金文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到金文的演变过程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之一,起源于商朝,成书于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主要是用来记录官方事务、祭祀仪式和神灵的名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骨文逐渐演变为金文,成为官方正式文书的主要形式。
甲骨文的特点是形态各异,笔画简单,象形意义明显,构成方式单纯,常常用来刻记历史事件、地位和职责等;而金文则是根据甲骨文加上几何形状的图案,进一步发展出来的一种方式,书写规则更加规范、严谨,极具建筑感和装饰感。
一、甲骨文早期阶段商朝甲骨文的最早形式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这些文字具有类似于图画的形式,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根据其词义来猜测其书写方式。
与此同时,商代的陶器彩绘和牛车上的彩绘也有很多类似于甲骨文的图形和符号,可以认为甲骨文是在古代陶器上的符号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商代中叶,甲骨文开始进入了中期阶段。
此时的甲骨文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地名、人名、神名、农业用具、器物、五行方位等各种类别的文字。
这一时期的甲骨文已经逐渐趋于规范化,并具备了一定的书写结构。
商代晚期,甲骨文进入了后期阶段,此时甲骨文已经成为商代正式文书的主要形式,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甲骨文的形式逐渐形成了规范,二是其书法技巧和美感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四、金文时期西周时期,这种由甲骨文进化而来的金文,正式成为官方正式文书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使用青铜器作为书写工具,并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加上几何形状的图案。
金文之所以能够成为正式文书,主要归功于其更加规范化的书写方式和更加严密的结构。
五、秦汉时期到了秦汉时期,金文已经成为了古代正式文字的主要表现形式。
这一时期的金文形式更加规范,并且已经发展出了汉字的文章体式和文句结构,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写作格式和专门的书写规则,这些规则和格式一直延续到了现代。
六、金文到现代汉字历史发展到了现代,金文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经成为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现代汉字同样具备规范和格式化的书写方式,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
从甲骨文到汉字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与意义

从甲骨文到汉字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与意义从甲骨文到汉字: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与意义在人类语言发展的历史中,文字的出现被视为重要的里程碑。
中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字的演变更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庞大的课题。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过程,并探讨其在文化传承和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一、甲骨文的诞生与特点甲骨文作为中国最早的文字,约产生于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晚期。
它以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刻录形式存在,主要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甲骨文的特点是形象生动,符号结构简单,部分字形与现代汉字有较明显的联系。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信息。
二、金文的出现与演化金文是甲骨文的继承与发展。
它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结构较复杂,书写笔画更加流畅。
金文的广泛应用使得文字更具表现力,同时也为后来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小篆的诞生与推广小篆是汉字的一种标准字体,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战国至秦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仓颉所创的小篆成为了统一的书写规范。
小篆的特点是字形规整,结构简洁,书写风格刚健。
随着秦朝的灭亡,小篆逐渐被篆书、隶书等书体所取代,但其字形仍然对后来汉字的书写产生着重要影响。
四、楷书的兴起与发展楷书是汉字书写中最规范、最常用的字体之一。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
在晋代,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成为了楷书的典范,为后世楷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楷书的特点是书写规范,字形端庄,笔画匀称。
在文化传承中,楷书起到了统一字形、规范书写的重要作用。
五、汉字的意义与文化传承汉字作为中国文字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汉字的字形与意义的对应关系,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社会和宇宙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汉字也是连接古代与现代的桥梁,通过汉字可以了解和研究古代文化、文献、思想等重要内容。
在现代社会中,汉字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常见的甲骨文课件

存储格式
选择适当的图像存储格式,如 TIFF、JPEG等,确保图像质量与 数据安全。
甲骨文数字化修复与还原
数字化修复
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甲骨文数 字图像进行去噪、增强、拼接等操作, 以改善图像质量。
还原破损文字
通过图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识别 并还原甲骨文上的破损文字。
甲骨文也是语言文字学研究的重要对象,通过对甲骨文的文字构造、语音、语法 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语言的演变和发展,推动语言文字学的研究。
甲骨文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价值
01
甲骨文独特的文字形式和艺术风 格,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 的灵感和素材。
02
甲骨文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书 法创作上,也体现在绘画、雕塑 等艺术形式中,为艺术家提供了 独特的创作元素和表现手法。
甲骨文的起源与商朝晚期社会政 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甲骨文的发展历程
甲骨文的发展经历了 三个阶段:初期、中 期和晚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 骨文的书写风格和特 点也在不断变化。
初期甲骨文比较简单, 中期和晚期则逐渐变 得复杂和规范。
甲骨文的影响和意 义
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成熟文字, 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 要意义。
会意
通过将两个或多个象形字组合 在一起表示新的意义,如“明 ”、“林”等字。
形声
通过将表示意义类的字与表示 声音类的字组合在一起形成新 的字,如“河”、“梧”等字。
甲骨文的文字特点与现代汉字的关联
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起源之一,现代汉字的很多偏旁部首和结构都可以在甲骨文中 找到源头。
甲骨文与现代汉字在字义和字音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反映了汉字在长期演变过程中 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
甲骨文风格特征

甲骨文风格特征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主要用于商代和西周时期的卜辞和铭文。
甲骨文的风格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形态独特:甲骨文以骨刻为主,字形多为象形、指事和会意,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
字形简洁而古朴,线条直线或呈现角弧形。
2. 篆刻风格:甲骨文的刻写方式常采用刻刀刻写,笔画粗犷有力,刀痕明显。
由于刻写工具和材料的限制,字形常常略显粗糙,刀痕和刻痕也会留下明显的痕迹。
3. 线条简练:甲骨文的线条通常简练明快,以直线、弯曲线和角弧线为主。
直线多用于表达天、地、人等形象,弯曲线多用于表达动物、植物等形象,角弧线多用于表达器物等形象。
4. 字形变化:甲骨文的字形变化丰富多样,常常根据不同的刻写材料和刻写方式产生不同的变体。
这些变体包括字形的扭曲、增删或替换笔画等。
5. 集约性:甲骨文字形通常较为密集,字与字之间紧密相连,形成整齐有序的排列。
由于甲骨文主要刻写于狭小的骨片或甲片上,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
总的来说,甲骨文的风格特征表现为形态独特、篆刻风格、线条简练、字形变化和集约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古朴韵味。
甲骨文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中的一种,起源于商代晚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甲骨文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从甲骨文的起源、形态、发展和特点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甲骨文的起源甲骨文起源于商代晚期,是商代贵族们为了记录祭祀、占卜等活动而刻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这些文字是当时的一种图画文字,象形性很强,具有极高的实用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骨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二、甲骨文的形态甲骨文的形态是非常独特的,它的字形多是由简单的线条和点组成,具有很强的几何美感。
甲骨文的字形多以实心为主,空心的字形很少,这种实心的字形可以很好地保证文字的可读性和稳定性。
甲骨文的字形还具有很强的象形性,很多字形都是以物象为本,如“人”字、“口”字等。
三、甲骨文的发展甲骨文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的甲骨文主要是用于记录祭祀、占卜等活动,字形比较简单,多为单音节词。
中期的甲骨文已经开始出现了多音节词,字形也更加复杂,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范性。
晚期的甲骨文则更加规范,字形更加规整,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
四、甲骨文的特点甲骨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象形性,它的字形简单明了,易于识别,可以很好地满足当时的文字需求。
甲骨文还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它记录了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字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中的一种,起源于商代晚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甲骨文的形态独特,字形多以实心为主,空心的字形很少,具有很强的几何美感和象形性。
甲骨文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早期的简单到晚期的规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
甲骨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历史、文化价值,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字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

甲骨文与金文的特点及书写技巧比较甲骨文与金文是中国古代的两种重要文字,它们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书写技巧。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甲骨文与金文进行比较。
一、特点比较1.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的文字,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象形化:甲骨文的文字多为象形文字,即通过绘制事物的形状、线条等表现出所要表达的意义。
(2)简洁明了:甲骨文的结构简单,文字纹理清晰、线条流畅,字形简洁明了。
(3)量少而珍贵:甲骨文的量比较少,其赖以生存的主要载体是龟骨和兽骨,因此具有非常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金文(1)发展成熟:金文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其结构比甲骨文更为复杂,更加规范化。
(2)类似字母:金文的字形呈现一定的字母化趋势,字形规整、准确,而且更具有变异性,使得金文的使用者可以灵活应变。
(3)数量更丰富:相对于甲骨文,金文的数量比较丰富,因此它在文化艺术、历史研究等方面有很大的价值。
二、书写技巧比较甲骨文的书写技巧可以分为以下几步:(1)确定字形:甲骨文的字形来源于事物的形状,需要用笔勾勒出相应的线条与形状。
(2)布局:布局是甲骨文的重要步骤,需要根据字形确定相应的布局方式,以保证字形的规整。
(3)勾勒:勾勒是甲骨文的核心步骤,要注意线条要细腻、流畅、有起有止。
(2)勾画:勾画是金文的重要步骤,需要用笔勾划出字形的几何形状和曲线路径。
(3)填充:填充是金文书写的最后一步,需要将笔画填满空白部分,达到完整的字形外观。
三、结论甲骨文和金文都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文字,在书写技巧和特点方面都有独特之处。
甲骨文以象形为主,简洁明了,数量有限;金文则更加规范化,字形更有变异性,数量更加丰富。
在书写技巧方面,甲骨文追求流畅、细腻的线条;金文则需要先构思好字形,勾画几何形状和曲线路径,最后填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文的特點及發展變化7‧5‧1 甲骨文字與六書問題六書,是漢代學者根據對小篆的分析而歸納出來的一種文字理論,它把古人造字方法歸結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
班固《漢書‧藝文志》,鄭眾《周禮‧保氏》注都提到六書問題,但只是排列名稱,並沒有作理論上的說明。
許慎《說文‧敘》則對六書的內涵作了扼要的分析。
三家所謂六書的名稱與排列的次序也各有不同: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鄭眾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許慎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論名稱,以許說為勝,論次序,則是班說為優。
許慎以後,「六書」使成了中國文字學的基礎理論,分析字形,總離不開它。
甲骨文出土後,很自然地產生了六書理論是否適用於甲骨文的問題。
劉鶚在《鐵雲藏龜序》裡曾十分感慨地說:「以六書之恉推求鐘鼎多不合,再以鐘鼎體勢推求龜版之文又多不合,蓋去古愈遠愈難推求耳。
」他是用小篆「推」金文,(即所謂鐘鼎),又用金文去「推」甲骨文,推來推去只覺得「不合」、「又多不合」。
羅振玉、王國維不是採取「推」(實即套)的辦法,而是運用六書理論來分析甲骨文,結果認出許多與《說文》形體不同的字。
羅、王之後,許多學者也運用六書理論分析偏旁結構,考釋出不少新字。
從實例來看,六書理論對甲骨文基本上還是適用的,對於分析和考釋甲骨文還是有用的。
這是因為小篆畢竟是由商周文字演變而來的,承先啟後,有形體結構上的局部變化,並不牽涉到文字性質和發展階段的根本問題。
從字形結構分析,甲骨文字也大體上不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這四種結構方式。
甲骨文裡確實還保存首許多象形字,有些字還帶有圖畫的性質。
「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如光看小篆,似還不太貼切,但一看甲骨文以及古金文便一目了然,十分清楚了。
這八個字乃是對象形字的很好的概括。
如「象」,小篆作(參見《說文》459下右),甲骨文寫作《前編》3.31‧3 《後編下》5.11 《乙編》960又如「鹿」,小篆作(參見《說文》470上右),甲骨文寫作《佚》383 《甲編》2941 《甲編》1395 《甲編》265像這類的字不乏其例。
如動物之名:牛、羊、豕、犬、馬、虎、兕、鳥、魚、龜、貝、……;植物之名:草、木、禾、黍、來(麥)、……自然界的山、川、水、日、月、雷、電、雨、星(晶)、……工具或器物之名:弓、矢、丹、車、皿、鼓(壴)、角、爵、斝、尊、壺、戈、戊、……人體及各部分之名:人、女、大、天、首、面、長、目、自(鼻)、耳、口、齒、足、……在甲骨文裡也都是象形字。
這些字當然不是天然的圖畫,而是以簡單的線條形象地鉤勒出客觀實物的主要細節特徵,或象其全形,或僅以部分代表其全體,加以強調,使之與其它的象形字相區別。
如牛與羊,均象其頭角之形,但牛作,其角平伸,羊作,其角卷曲。
豕與犬,均象其側立之形,但豕作,突出其肥腹短足,犬作,強調其腹瘦尾拳。
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甲骨文中這類「畫成其物」,因而有形可象的字是比較容易辨認的,也是較早地被考釋出來的。
在象形的基礎上添加一定的符號以表達比較抽象的概念,反映無形可象的較複雜的事物,這便是「指事」。
《說文敘》把指事列為六書之首固然欠妥,但把它解釋為「視而可識,察而見意」卻並不錯。
甲骨文中這類了也有不少,「視而可識」,類似象形,「察而見意」、近於會意(本王筠《文字蒙求》語)。
如「母」作,在女字中加上兩點,指其胸部雙乳,示女已長成,可為人配(母有匹配義),亦用以指已生育過的女子。
以一為水平線,再以一點指其上或下,即為(上)(下),稍變其形則為。
是人正立之形,在其腋下加上兩點,作,示兩腋之所在,便是「亦」(腋之本字);略傾其頭,使成,尌是矢字;屈其臂作,乃是夭字,交其脛作,便是交字。
餘如曰、未、血、刃等等,在甲骨文中也都是指事字。
甲骨文中會意字非常豐富,也最富於表現力,最耐人尋味。
《說文敘》謂:「會意者,比類合意,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甲骨文有武無信。
武作等,從戈從止會意,本義當為征伐,「戈」示威,「止」示行,是威武有力的象徵。
與此有關的字如(伐)、(戍)、()等也是會意字。
甲骨文中凡屬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象形字(及指事字)組成的字,大都是會意字,蓋合數文以成一字,而義在其中也。
甲骨文中與人的行止動作方向的會意字尌不下百,餘個,如:步、涉、各、出、陟、降、唯、水、承、休、乘、弄、戒、兵、興、及、、為、取、隻(獲)、史、聿、盡、啟、爭、鬥、牧、既、即、射、韋(圍)、朢、見、奚、俘、祭、祝、祀等等;其餘如明、蠱、益、獸、羅、買、昔、集、利、初、多、夙、粗、寶、宗、沉、埋、莫、朝等等,也都是典型的會意字。
這些字的意思是通過組成該字的各部分象形字匯合起來表現的,是約定俗成的。
如以代表洞穴,則以的進退表示「各」()與「出」()的概念。
以代表山阜,乃以兩足之上下表示「陟」()「降」()的概念。
以代表樹木,乃以人對樹木的不同位置來表示「休」()與「乘」()的概念。
會意字在甲骨文中佔的比例最大。
甲骨文的形聲字雖也不少,從所佔比例看,則遠不如象形和會意。
《說文‧敘》謂:「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
與會意一樣,這也是在象形、指事的基礎上創造新字的方法。
按許慎下的定義,一個形旁(以事為名),一個聲旁(取譬相成),結合在一超尌是一個形聲字。
以原有的形聲字作形旁或聲旁,再另加聲旁或形旁,又可造出新的形聲字。
而且,同一形旁可組成一系列不同聲旁的形聲字,同一聲旁也可組成一系列不同形旁的形聲字。
如此「形聲相益」,不斷孳乳,文字數量便愈益增多,形聲字在中國文字總數中佔了絕對的壓倒一切的優勢。
但在甲骨文裡,這種優勢尚未顯示出來。
常見的形聲字有祐、春、歸、唐、效、學、湄、雉、雞、雇、啟、伊、依、般、河、汝、洹、洋、沚、漁、姜、妹、娥、嬪、媚……等幾十個。
從上面的簡要分析,已可說明,六書埋論仍基本上適用於甲骨文。
但甲骨文字畢竟不同於于小篆,畢竟比小篆早了一千多年。
所以,如果將對小篆的分析原封不動地用之於甲骨文,尌難免踫壁、失敗。
如果根據對小篆的分析用到甲骨文中去找相應的字,尌有可能找不到或者找錯。
從這個角度看,說六書理論不全適用於甲骨文,也是可以的。
如辰巳的巳,小篆作(參見《說文》745下左)《說文》謂:「巳也。
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
」午字小篆作(參見《說文》746上左)《說文》謂「啎也。
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此予(與)矢同意。
」☹孫詒讓根據這些說法到甲骨文裡去找巳午兩字,尌找不到,因而說「巳午兩字獨未見」,殊不知甲骨文「巳」與子女之「子」同形,作或,「午」象繩索交午之形作,雖然都屬象形,但與《說文》所云可謂風馬牛不相及。
其次,小篆中的形聲字在甲骨文時代往往是會意字,如以六書理論去套甲骨文,希冀找到從某、某聲的相應的字,也難免徒勞無功。
如沉,埋,聞,耤,獲,育(毓),盪、妻等字便是其例。
其中沉、埋、聞、耤、獲、育諸字經前人考釋,已有定論。
盪、妻二字為葉玉森首釋,尚有爭議。
葉玉森的說法的其實也是很好的,即釋及為盪,釋為妻,二者都是會意字。
如果以「從皿湯聲」的觀念找盪字,以「從女從從又……聲」的觀念去找妻字,也必白費心機,只能嘆氣,說「唯不見盪字」,「妻字獨末見」了。
會意字演變為形聲字,是文字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親律,了解並掌握這一規律,有助于正確理解和考釋甲骨文字。
另一方面,甲骨文中有的字又有幾種寫法,在六字書中分屬于不同的類別。
如「天」,即為突出一例。
《說文》:「天,顛也。
至高無上,從一、大。
」是為會意。
但甲骨文天作諸形,既有象形,又有指事。
王國維說:古文天字本象人形,……卜辭、盂鼎之二字所以獨墳其首者正特著其所象之處也。
殷虛卜辭及齊侯壺又作則以一畫記其所象之處。
」「故為象形字,為指事字,篆文之從一大者為會意字。
文字因其作法之不同而所屬之六書亦異,知此可與言小學矣。
(王國維《觀堂集林》卷六:〈釋天〉。
)再次,六書也並不能解釋所有的甲骨文字。
《甲骨文編》附錄二千九百四十九字,有些是可釋的,有的是已釋而有爭議的,但大量的是目前無法解釋的。
其所以無法解釋,固然是因為孤文殘辭,只出現過一二次,缺乏上下文的語言環境,現無從考索;也由於其結構古怪,根本無法用六書來分析。
其實,即使已考釋論定的字,也有六書所不能解釋的。
如于省吾所指出的獨體象形字而帶有聲符這一現象,尌不是六書所能圓滿解釋的了。
(詳見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釋具有部分表音的獨體象形字》)總之,六書理論之於甲骨文,有合有不合,我們要運用六書來分析、考釋甲骨文,但不能用六書生搬硬套,削足適履。
7‧5‧2 甲骨文字形體結構的特點甲骨文已是相常完備的文字體系。
商代雖非創造文字的時代,們文字仍在不斷的創造中。
從甲骨文的形體結構看,文字的形式還未固定,因而呈現出多種多樣、紛繁複雜的現象。
以往的著作論述甲骨文的特點時,大都從契刻的加度加以考察,以與鑄在銅器上的金文相區別。
誠然,大部分的甲骨文由於刀刻的緣故,方筆多,圓筆少,更缺乏金文那種填實的肥筆,顯得剛勁有力,富有刀筆味。
在結構上甲骨文比起金文來也有許多不同之處。
但這只是一方面,論者往往忽視了問題的另一方面,即甲骨文中也有相當一部分刻辭與同時期的金文是很相像的,其結構體勢,筆畫粗細,與金文簡直沒有什麼區別。
記事刻辭如著名的鹿頭刻辭(《甲編》3940,3941》,獸肋骨刻辭(《佚》426,427,518),虎骨刻辭(懷特)1915),其中許多字的寫法,與金文便很難區別。
特別是《佚》518,與邑斝銘(《三代吉金文存》卷13第53頁。
)‧極為相似。
卜辭如《乙編》982,1983,6664,6665,6672,6673等片,都是第十三次科學發掘所得的武丁卜辭,文字風格與殷墟所出銅器銘文也並無二致。
特別是(《乙編》6664、6665(一版的正反面。
見附圖二、三),許多字如星、明、鳥、酒、既、乙、巳、夕、西等等,都是用的圓筆,簡直與鑄的無異。
此外如《甲編》1978、2486,止字填實作;《乙編》3033,字作,《乙編》7285,其字朱書作,也都與金文很少區別。
這些刻辭,顯然是先用毛筆寫好之後,再用刀刻,並認真細致地加工,務求其與原形相合。
甲骨文中這類刻辭雖然為數不多,卻頗關重要,它們說明甲甲文字的形體結構有兩種類型,一種(多數)與金文差異較大,一種(少數)則與金文大致相同或相去不遠。
那麼,甲骨文字的形體結構究竟有什麼特點呢?整體而言,是結構不固定,獨體字的形式固然多變,合體字的各個部分結合也不嚴,具體書寫又有相當大的隨意性,或分或合,或止或反,相常靈活,往往因時因人而異。
具體而論,可分以下四個方面加以說明:1 、字無定格。
☯甲骨文雖已相當完備,但畢竟去古未遠,故未定型化的現象較其它古文字更為突出。
書寫時大小分合不一,正反側倒不拘。
如帝字正寫作偶亦倒寫作;龜字可正寫作,亦可側寫作。
☯合文是古文字共見的現象,唯甲骨文特別多,或左右相合、或上下相合、或三字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