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土壤分类土种对照表

安徽省土壤分类土种对照表
安徽省土壤分类土种对照表

安徽省土壤分类土种对照表

我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始于1979年,终于1990年,期间土壤分类经数次变动,土种名称较为混乱,同土异名或异土同名,现以省土种为标准规范各地土种,以便土壤数据库的建立和查用。各地按照土种对照表,将各土种规范到省土种名称和编码下,建立属性数据库。如由于土种名称混乱,有些土种可能难以根据对照表找到相应的归属,可根据成土母质上寻相应土属甚至亚类、土类,再按土壤分类与编码表,找到相应的土种。如一个省土种可能对应当地一个土种以上,当地需要可保留,但要用上下标或其它符号作标记。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表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表 https://www.360docs.net/doc/321792775.html,/course2/trfl/show.asp?id=341&TypeId=69 一、绪论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之一,也是国内外土壤科学信息交流的媒介。随着有关学科和土壤科学的进步,土壤分类也在迅速发展。 (一)土壤分类的发展 19世纪俄国土壤发生学派的建立,开始了划时代的近代土壤分类的阶段。经过各国的实践和探索多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苏联地理发生学派、西欧形态发生学派和美国马伯特分类学派三派鼎立的局面.在此基础上,美国农业部组织了1500多位土壤学家,经过长年努力,进行反复的修改验证,于60年代初提出了以诊断层、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土壤系统分类。假如说,在此以前,土壤分类多少是定性的话,那么土壤系统分类,无疑在分类定量化方面向前进了一大步。它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至今已有80多个国家以此作为自己的第一或第二分类。 我国土壤分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近代土壤分类是30年代开始的。当时,吸取美国Marbut 土壤分类的经验,结合我国情况,引进了大土类的概念,并建立了2000多个土系。新中国成立后,在学习苏联地理发生分类基础上进行变革。其间还可细分若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结合土地资源综合考察、流域规划和荒地调查等,开始运用发生学观点进行分类,1954年拟订的中国土壤分类,是我国第一个按苏联土壤发生学理论所作的分类,对我国以后土壤分类有重要影响;第二个时期是通过第一次土壤普查和土壤改良实践,对耕地土壤给予前所未有的注意,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论证二提出了潮土、绵土、绿洲土土类,对耕作上壤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开展了西藏高原和西沙群岛的考察,提出了一系列的高山土壤和磷质石灰土等土类;第三个时期是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第二次土壤普查、国土整治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土壤分类资料更为丰富,内容更为广泛,基本上涉及了我国实际存在的土壤类型,对耕种土壤的研究更为详尽,同时,我国也开始吸取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某些原则和方法,我国土壤分类向着定量化方向前进。 3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40年来,通过实践,我国土壤分类的基础不断扩大,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兴旺的局面。但土壤分类是不断发展的。没有各有关学科的进步,就没有土壤分类的发展;没有前一阶段的基础,就没有后一阶段的前进。我国今天土壤分类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土壤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70年代前后,是国际上土壤分类大发展的时代,而我们却停滞了10年。虽然,纵向来看,我们的土壤分类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横向来看,却跟不上土壤分类的前进步伐,主要是在土壤分类定量化方面。这不仅影响了国际交流,也限制了土壤分类在生产上的应用。在此形势下,我们和全国17个大学、研究所一起,研究了国际土壤分类的趋势,博采众长,从我国实际出发,走土壤分类定量化的道路,经历2年的预研究和3年主要土纲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修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二稿和三稿草案),这里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这在土壤分类研究长河中仅仅是一个微小的进展,但毕竟标志着一个阶段的开始。 (二)土壤分类的特点 作为一个系统都有本身认识论的基础。建国40年来,我们基本上沿用与诊断分类不同的地理发生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因此,在介绍土壤系统分类以前有必要就本系统所依据的若干基本认识问题加以阐述。 I.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

中国土壤分类研究综述

中国土壤分类研究综述 摘要:作者通过阅读有关研究“土壤分类”的文献资料,抽取其中适于“综述”的部分章节,整理形成这篇文章。本文整体上先介绍了国内外土壤分类的大致情况,又着重介绍了中国土壤分类的研究历史及土壤的具体类别。最后,又把我国土壤分类研究的主要成果----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展示出来,说明我国科学家所研究的土壤分类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关键字:土壤系统分类,分布特征,主要成果 1前言 土壤者,一切植物所资以生长之基础,而间接地与我人以营养之食物者也。苟大地之上,石质暴露,而无土壤,则地成不毛,生机灭绝,此世界将复不能存在矣[1]。 分类是致力于发现、表征、命名、归类对象,以便理解它的形成要素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分类的目的是鉴别和认识,以及建立一个分类对象的有序体系。分类是所有科学的基本需要,并且必须随知识的增加周期性更新{11}。 土壤分类组织了关于土壤知识,提供科学家之间交流的语言,并为土壤使用者提供技术转移的工具。土壤分类的发展是伴随着土壤科学一起前进的,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引领土壤学的发展。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植物和动物分类的成功促进了土壤分类的发展。但与植物和动物类相比,土壤分类面临更多的理论挑战和实践难题。因为土壤不像植物和动物个体那样易于区别,而是一个连续体,所以常会更多地依分类者观点去分割它[12]。 2土壤分类的历史与现状 2.1 世界土壤分类现状 美国诊断分类:(1951-1961-1975)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一个六级土壤分类系统,由上而下分为土纲、亚纲、大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等六级。土系之下还可划分出土相。此分类法为45个国家直接采用,80多个国家作为第一或第二分类。此外还有联合国图例单元(FAO-1960-1980)、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1980)、原苏联土壤发生分类[3](1883)。 2.2中国土壤分类历史 2.2.1 古代土壤的分类 我国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土壤分类内容的最早国家。大禹治水,遍及全国后,对土壤进行了初步分类,在《禹贡》中,将全国土地划为九州:冀,青,兖,徐,扬,荆,豫,梁,雍。再根据土壤性质划为9种,并根据土壤肥力划为三等九级。 在《周礼》书中,传说由周公所作,在《禹贡》的基础上,把九州土壤按地形划为山林,川泽,丘陵等五大类,春秋时代管子著《地圆篇》中,考虑了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区划出18个土类,每个土类分为5种,共90种。 古代土壤的划分有一定的科学性,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但由于时代与社会制度的限制,未得到更大的发展。 2.2.2 解放前中国土壤分类 直到三十年代,我国才开始土壤调查和分类研究工作。主要受美国Marbut土壤分类影

中国土壤系统类型(土纲)

土壤类型特征 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苏联的土壤发生学分类对我国土壤学发展影响很深,不足之处是缺乏定量标准。从2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广为应用的土壤系统分类成为当今世界土壤分类的主流。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是一个定量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分类,该系统分类把中国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 一、有机土 1.土纲定义与成土环境 有机土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相当于土壤发生分类中的有机水成土,全球地势低洼地区都有分布。有机土虽属非地带性土壤,但也有其特殊的成土环境。首先是只要有潮湿潴水低地,无论寒带或温带都可发育有机土。我,国有机土集中分布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川西北的若尔盖盆地及祁连山地和巴颜喀拉山地。通常所在地形为相对低洼、地表潴水,或具有不透水的冻土层的高寒滩地坡麓,河流宽谷低阶地,山麓潜水渗溢地段,湖滨平地,古冰碛洼地。地下水位高,地表积水,多数地区为高寒沼泽化草甸,生长耐寒湿,中生、多年生,或混生湿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茂密,覆盖度80%~95%以上。有机土发育地区年平均气温-2~-5℃,土壤冻结时间较长,年降水量400~600mm,蒸发量小,湿度大。 2.成土过程 包括泥炭积累过程和潜育化过程。 (1)泥炭积累过程。有机土发育于潮湿环境中,植物生长繁茂,覆盖度大,根系发达,入土深,每年有大量有机残体补给土壤,在长期低温和季节性冻结过湿条件下,增强了厌氧还原过程的作用土壤中几乎缺少纤维分解细菌,使不同时期产生的有机残体以未分解、半分解和部分腐殖化形式积累于土体表层,形成暗色调的泥炭层。有机质含量200~500g/kg,泥炭层厚50~200cm。 (2)潜育化过程。有机土As层之下,长期渍水处于厌氧环境,土壤中高价铁、锰的氧化物还原为低价形态,溶解度较大,可随水在土壤中移动并参与某些次生矿物的形成,生成蓝铁矿[Fe3(PO4)4·2H2O],硫铁矿(FeS2)、菱铁矿(FeCO3)、菱锰矿(MnCO3)等,土壤由黄棕转变为青灰,蓝灰、灰黑色,称潜育层。当季节性水分落干,低价铁、锰又被氧化成高价铁、锰,呈斑纹状淀积于结构体表面成为锈色斑纹层。 3.主要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包括:①具有潮湿土壤水分状况(aquic moisture regime),大多数年份土温>5℃时的某一时期,全部或某些土层被地下水或毛管锋水饱和并呈还原状态;②草根层(As)是泥炭土的

最新中国土壤系统分类1995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1995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表(修订方案,1995) 土纲亚纲土类 有机土永冻有机土落叶永冻有机土,纤维永冻有机土,半腐永冻有机土 正常有机土落叶下常有机土,纤维正常有机土,半腐正常有机土,高腐正常有机土 人为土水耕人为土潜育水耕人为土,铁渗水耕人为土,铁聚水耕人为土,简育水耕人为土 旱耕人为土肥熟旱耕人为土,灌淤旱耕人为土,泥垫旱耕人为土,土垫旱耕人为土 灰土腐殖灰土简育腐殖灰土 正常灰土简育正常灰土 火山灰土寒冻火山灰 土 简育寒冻火山灰土 玻璃火山灰 土 干润玻璃火山灰土,湿润玻璃火山灰土 湿润火山灰 土 腐殖湿润火山灰土,湿润火山灰土 铁铝土湿润铁铝土暗红湿润铁铝土,简育湿润铁铝土 变性土潮湿变性土盐积潮湿变性土,钙积干润变性土,简育干润变性土干湿变性土腐殖干润性土,钙积干润变性土,简育干润变性土 湿润变性土腐殖湿润变性土,钙积湿润变性土,简育湿润变性土 干旱土寒性干旱土钙积寒性干旱土,石膏寒性干旱土,粘化寒性干旱土,简育寒性干旱土 正常干旱土钙积正常干旱土,石膏正常干旱土,盐积正常干旱土,粘化正常干旱土,简化下常干旱土 盐成土碱积盐成土龟裂碱积盐成土,潮湿碱积盐成土,简育碱积盐成土正常盐成土干旱正常盐成土,潮湿正常盐成土 潜育土寒冻潜育土有机寒冻潜育土,简育寒冻潜育土 滞水潜育土有机滞水潜育土,简育滞水潜育土 正常潜育土含硫正常潜育土,有机正常潜育土,表锈正常潜育土,暗沃正常潜育土,简育正常潜育土 均腐土岩性均腐土富磷岩性均腐土,黑色岩性均腐土 干润均腐土寒性干润均腐土,粘化干润均腐土,钙积干润均腐土,简育干润均腐土

湿润均腐土滞水湿润均腐土,粘化湿润均腐土,简育湿润均腐土富铁土干润富铁土钙质干润富铁土,粘化干润富铁土,简育干润富铁土常湿富铁土富铝常湿富铁土,粘化常湿富铁土,简育常湿富铁土 湿润富铁土钙质湿润富铁土,强育湿润富铁土,富铝湿润富铁土,粘化湿润富铁土,简育湿润富铁土 淋溶土冷凉淋溶土漂白冷凉淋溶土,暗沃冷凉淋溶土,简育冷凉淋溶土 干润林溶土钙质干润淋溶土,钙积干润淋溶土,铁质干润淋溶土,简育干润淋溶土 常湿淋溶土钙质常湿淋溶土,铝质常湿淋溶土,铁质常湿淋溶土 湿润淋溶土漂白湿润淋溶土,钙质湿润淋溶土,粘盘湿润淋溶土,铝质湿润淋溶土,铁质湿润淋溶土,简育湿润淋溶土

云南土壤及土壤系统分类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表(GB/T 17296-2000) 1.1土壤系统划分依据 土纲:不同发育阶段、物质移动累积而引起的重大属性差异 亚纲:土壤形成的水热条件、岩性、盐碱的重大差异 土类:成土因素、过程、土壤属性(剖面形态) 亚类:次要或新成土过程 土属:成土母质、岩性、区域水分条件等地方性因素 土种:土体构型、发育程度(土层厚度) 变种:表层质地 1.2云南省主要土壤类型及特点 1.2.1云南简介 土地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有8个市,8个民族自治州,分辖128个县。

1.2.2主要土壤类型 1.2.2.1铁铝土 (1)砖红壤:在热带雨林季雨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西南部海拔800米以下的河谷阶地,丘陵低山区和东南部海拔400米以下的河口等地。砖红壤水热条件好,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千枚岩、片麻岩,砂页岩及老冲积红 土层。是发 展橡胶、香 料、南药、 热带水果及 经济林木的 主要基地。 面积为 66.95万公 顷。剖面一 般为砖红 色,PH为 4.8~ 5.6呈酸 性、强酸性 反应。土体 构型如图。 成土过程: 脱硅富铝化 过程和以生 物为主导的 养分吸收富 集过程。(右 图为砖红壤

(2)赤红壤: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分布在云南德宏及临沧地区西南部,是红壤与砖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水热条件好,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 常绿阔叶林。成 土母质以各种 母岩风化的残 积物、坡积物为 主。赤红壤区是 双季稻、杂交 稻、玉米、柑橘、 甘蔗、薯类等的 主要生产区。土 壤剖面主要呈 红色。土壤PH 一般低于5.5, 呈酸性反应。赤 红壤面积为 515.30万公顷。 成土过程:富铝 化作用和生物 积累作用。 备注:赤红壤区水土流失严重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表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表(修订方案,1995) 土纲亚纲土类 有机土永冻有机土落叶永冻有机土,纤永冻有机土,并腐永冻有机土 正常有机土落叶下常有机土,纤维正常有机土,半腐正常有机土,高腐正常有机土 人为土水耕人为土潜育水耕人为土,铁渗水耕人为土,铁聚水耕人为土,简育水耕人为土 旱耕人为土肥熟旱耕人为土,灌淤旱耕人为土,泥垫旱耕人为土,土垫旱耕人为土 灰土腐殖灰土简育腐殖灰土 正常灰土简育正常灰土 火山灰土寒冻火山灰 土 简育寒冻火山灰土 玻璃火山灰 土 干润玻璃火山灰土,湿润玻璃火山灰土 湿润火山灰 土 腐殖湿润火山灰土,湿润火山灰土 铁铝土湿润铁铝土暗红湿润铁铝土,简育湿润铁铝土 变性土潮湿变性土盐积潮湿变性土,钙积干润变性土,简育干润变性土干湿变性土腐殖干润性土,钙积干润变性土,简育干润变性土 湿润变性土腐殖湿润变性土,钙积湿润变性土,简育湿润变性土 干旱土寒性干旱土钙积寒性干旱土,石膏寒性干旱土,粘化寒性干旱土,简育寒性干旱土 正常干旱土钙积正常干旱土,石膏正常干旱土,盐积正常干旱土,粘化正常干旱土,简化下常干旱土 盐成土碱积盐成土龟裂碱积盐成土,潮湿碱积盐成土,简育碱积盐成土正常盐成土干旱正常盐成土,潮湿正常盐成土 潜育土寒冻潜育土有机寒冻潜育土,简育寒冻潜育土 滞水潜育土有机滞水潜育土,简育滞水潜育土 正常潜育土含硫正常潜育土,有机正常潜育土,表锈正常潜育土,暗沃正常潜育土,简育正常潜育土 均腐土岩性均腐土富磷岩性均腐土,黑色岩性均腐土 干润均腐土寒性干润均腐土,粘化干润均腐土,钙积干润均腐土,简育干润均腐土

湿润均腐土滞水湿润均腐土,粘化湿润均腐土,简育湿润均腐土富铁土干润富铁土钙质干润富铁土,粘化干润富铁土,简育干润富铁土常湿富铁土富铝常湿富铁土,粘化常湿富铁土,简育常湿富铁土 湿润富铁土钙质湿润富铁土,强育湿润富铁土,富铝湿润富铁土,粘化湿润富铁土,简育湿润富铁土 淋溶土冷凉淋溶土漂白冷凉淋溶土,暗沃冷凉淋溶土,简育冷凉淋溶土 干润林溶土钙质干润淋溶土,钙积干润淋溶土,铁质干润淋溶土,简育干润淋溶土 常湿淋溶土钙质常湿淋溶土,铝质常湿淋溶土,铁质常湿淋溶土 湿润淋溶土漂白湿润淋溶土,钙质湿润淋溶土,粘盘湿润淋溶土,铝质湿润淋溶土,铁质湿润淋溶土,简育湿润淋溶土

中国两种土壤分类系统之比较解读

中国两种土壤分类系统之比较 李雪霏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反映,随着土壤学研究的深化和研究方法的进步,土壤分类 也在不断发展。1978年5月中国土壤学会召开了全国土壤分类学术交流会,讨论了我国土壤分类的指导思想、分类依据、土壤命名及土壤分类系统等重大问题,拟定出土壤分类草案。经进一步补充与修改后,草案被采用为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分类暂行方案。这个分类系统一般被认为属于发生学分类系统。而7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开始引起中国土壤学界的重视。传统的发生学分类法在实践中日益暴露了其缺点。中国土壤学家吸取了以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土壤分类经验,充分注意中国土壤的特色,于1985年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并于1987年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二稿)”。该系统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进行分类。 发生学分类系统和诊断分类系统是现在中国土壤界并行的两种分类系统,下面我将对它们进行简要的比较。

中的三个土类。其对于砖红壤特点的描述是“砖红壤分布于热带”,对于红壤特点的描述为“红壤发育于亚热带干湿季比较明显的地区及排水良好的地形部位”,而对于赤红壤特点的描述为“赤红壤区的气候、生物条件介于红壤和砖红壤地区之间”。【2】而在诊断分类法中,土纲的划分是严格按照土纲检索表自上而下的顺序对土壤诊断层特征进行归类的。其中涉及到的土纲检索信息有以下几条: 5.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50cm 范围内的铁铝层。铁铝土( Ferralosols) 11.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25cm 范围内的低活性富铁层。富铁土 ( Ferrosols) 12.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25cm 范围内的黏化层或黏磐。淋溶土 (Argosols) 13.其他土壤中有雏形层;或矿质土表至100cm 范围内有如下任一诊断层:漂白 层、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磐、石膏层、超石膏层、;或矿质土表下20 - 50cm 范围内有一土层( ≥10cm 厚) 的n 值< 0. 7 ;或粘粒含量< 80g/ kg ,并有有

比较土壤地理发生分类与土壤系统分类

第一部分、土壤地理发生学分类 土壤地理发生学分类又叫因子发生分类或生态发生分类,以 E.H.伊万诺娃和H.H.罗佐夫为代表人物。H.H.罗佐夫自己把这一派系指定为生态发生分类。这一派系继承了 B.B.道库恰耶夫的正宗分类图式,并在大规模的土壤地理调查中得到充分发展,目前已基本上形成了全苏统一的土壤分类体系。在国际上,这一派系的影响也最大。 这一派系的发展历史正好体现了苏联发生学土壤分类的依据由土壤-环境两项式向土壤-发生-环境三项式的转变。60 年代以来该派系的发展集中体现于以下4 册文献中: 1.道库恰耶夫土壤研究所,苏联统一土壤分类草案,1963。 ,苏联土壤分类,1967。 ,苏联土壤分类原则、系统与命名,1976。 4.道库恰耶夫土壤研究所,苏联土壤分类与诊断,1977。 一、地理发生学土壤分类体系的思想与原则 E.H.伊万诺娃(1976)指出,苏联统一的土壤分类应建筑在土壤综合特性(包括土壤形成过程和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应能显示出土壤既是历史自然体、又作为人类生产资料的双重特点。因此,她提出土壤分类的依据因素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反映土壤内部特性的土壤形态和微形态特征; 2.土壤物理、物理化学、化学和改良特征; 3.土壤水、气、热状况; 4.土壤生物特征。 地理发生学分类派别的另一名成员H.H.罗佐夫(1982)进一步阐明了: 1.土壤分类必须根据土壤的基本特性和动态变化,并考虑其形成过程和成土条件。广义的发生学观点必须是将生态、形态和进化的观点综合起来。 2.土壤分类应建立严格、科学的分类单元作为分类的基础。 3.在分类中必须考虑由于人类经济活动而形成的土壤特性与特征。 4.分类应能揭示土壤的生产特性,以便使土壤在农、林及其它产业中得到合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表

中国土壤发生分类系统(1992) 土纲亚纲土类亚类 湿热铁铝土砖红境砖红壤,黄色砖红壤 铁赤红壤赤红壤,黄色赤红壤,赤红壤性土 铝红壤红壤,黄红壤,棕红镶,山原红壤,红壤性土 土湿暖热铁铝土黄壤黄壤,漂洗黄壤,表潜黄壤,黄壤性土 湿暖淋溶土黄棕壤黄棕壤,暗黄棕壤,黄棕壤性土 黄褐土黄褐土,粘盘黄褐土,白演化黄褐土,黄褐土性土淋温暖温淋溶土棕壤棕壤白浆化棕壤,潮棕壤,棕壤性土 溶湿温淋溶土暗棕壤暗棕壤,灰化暗棕壤,白浆化暗棕壤,草甸暗棕壤土潜育暗棕壤,暗棕壤性土 白浆土白浆土,草甸白浆土,潜育白浆土 湿寒温淋溶土棕色针叶林土棕色针叶林土,灰化棕色针叶林土, 白浆化棕色针叶林土,表潜棕色针叶林土 漂灰土漂灰土,暗漂灰土 灰化土灰化土 半半湿热半淋溶土燥红土燥红土,淋溶燥红土,褐红土 淋 溶半湿暖温半淋溶土褐土褐土,石灰性褐土,淋溶褐土,潮褐土,楼土, 燥褐土,褐土性 土半湿温半淋溶土灰褐土灰褐土,暗灰褐土,淋溶灰褐土,石灰性灰褐土, 灰褐土性土 黑土黑土,草甸黑土,白浆化黑土,表潜黑土 灰色森林土灰色森林土,暗灰色森林土 续表x.3.1 土纲亚纲土类亚类 钙半湿温钙层土黑钙土黑钙土,淋溶黑钙土,石灰性黑钙土,淡黑钙土, 草甸黑钙土,盐化黑钙土,碱化黑钙土层半干温钙层土栗钙土暗栗钙土,栗钙土,淡栗钙土,草甸栗钙土, 盐化栗钙土,碱化栗钙土,栗钙土性土土半干暖温钙层土栗褐土栗褐土,淡栗褐土,潮栗褐土 黑垆土黑垆土,粘化黑垆土,潮黑垆土,黑麻土

干干温干旱土棕钙土棕钙土,淡棕钙土,草甸棕钙土,盐化棕钙土, 旱碱化棕钙土,棕钙土性土 土干暖温干旱土灰钙土灰钙土,淡灰钙土,草甸灰钙土,盐化灰钙土 漠干温漠土灰漠土灰漠土,钙质灰漠土,草甸灰漠土.盐化灰漠土, 碱化灰漠土,灌耕灰漠土 灰棕漠土灰棕漠土,草甸灰棕漠土,石膏灰棕漠土,石膏 盐盘灰棕漠土,灌耕灰棕漠 土干暖温漠土棕漠土棕漠土,草甸棕漠土,盐化棕漠土,石膏棕漠土, 石膏盐盘棕漠土,灌耕棕漠土 初土质初育土黄绵土黄绵土 红粘土红粘土,积钙红粘土,复盐基红粘土 新积土新积土,冲积土,珊瑚砂土 龟裂土龟裂土 风沙土荒漠风沙土,草原风沙土,草甸风沙土;滨海风沙土育粗骨土酸性粗骨土,中性粗骨土,钙质粗骨土,质岩粗骨土石质初育土石灰(岩)土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 火山灰土火山灰土,暗火山灰土,基性岩火山灰土 紫色土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 磷质石灰土磷质石灰土,硬盘磷质石灰土,盐渍磷质石灰土土石质土酸性石质土,中性石质土,钙质石质土,含盐石质土 半暗半水成土草甸土草甸土,石灰性草甸土,白浆化草甸土,潜育草甸土, 盐化草甸土,碱化草甸土 水淡半水成土潮土潮土,灰潮土,脱潮土,湿潮土,盐化潮土, 碱化潮土,灌淤潮土 成砂姜黑土砂姜黑土,石灰性砂姜黑土,盐化砂姜黑土, 碱化砂姜黑土,黑粘土土 林灌草甸土林灌草甸土,盐化林灌草甸土,碱化林灌草甸土 山地草甸土山地草甸土,山地草原草甸土,山地灌丛草甸土 续表x.3.1 土纲亚纲土类亚类 水矿质水成土沼泽土沼泽土,腐泥沼泽土,泥炭沼泽土,草甸沼泽土, 成盐化沼泽土,碱化沼泽土 土有机水成土泥炭土低位泥炭土,中位泥炭土,高位泥炭土

新老土地分类对照表

新老土地分类对照表 《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代码地类名称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关系代码地类名称111 灌溉水田=11 11 灌溉水田 112 望天田=12 12 望天田 113 水浇地=13 13 水浇地 114 旱地=14 14 旱地 115 菜地=15 15 菜地 121 果园=21 21 果园 122 桑园=22 22 桑园 123 茶园=23 23 茶园 124 橡胶园=24 24 橡胶园 125 其他园地=25 25 其它园地 131 有林地=31 31 有林地 132 灌木林地=32 32 灌木林 133 疏林地=33 33 疏林地 134 未成林造林地=34 34 未成林造林地 135 迹地35 35 迹地 136 苗圃=36 36 苗圃 141 天然草地=41 41 天然草地 142 改良草地=42 42 改良草地 143 人工草地=43 43 人工草地 151 畜禽饲养地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 用地以外的畜禽饲养地 52、53 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 152 设施农业用地…… 无类别153 农村道路=63 63 农村道路154 坑塘水面=74中未养殖坑塘水面74 坑塘水面155 养殖水面=74中养殖坑塘水面74 坑塘水面156 农田水利用地=77 77 沟渠 157 田坎=87 87 田坎 158 晒谷场等用地是指农村居民点外的晒 谷场等用地 52 农村居民点201 城市=51A 51A 城市 202 建制镇=51B 51B 城镇 203 农村居民点=52 52 农村居民点

204 独立工矿用地=53 53 独立工矿用地205 盐田=54 54 盐田 206 特殊用地=55 55 特殊用地261 铁路=61 61 铁路 262 公路=62 62 公路 263 民用机场=64 64 民用机场264 港口码头用地=65 65 港口、码头 265 管道运输用地指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 地外地上管道运输用地 …… 除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外 有关地类 271 水库水面=73 73 水库水面 272 水工建筑用地=78 78 水工建筑物311 荒草地=81 81 荒草地 312 盐碱地=82 82 盐碱地 313 沼泽地=83 83 沼泽地 314 沙地=84 84 沙地 315 裸土地=85 85 裸土地 316 裸岩石砾地=86 86 裸岩、石砾地317 其他未利用土地=88 88 其它 321 河流水面=71 71 河流水面 322 湖泊水面=72 72 湖泊水面 323 苇地=75 75 苇地 324 滩涂=76 76 滩涂 325 冰川及永久积雪=79 79 冰川及永久积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