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课件

儿童说话的音调一般比成年人高,女人的音调一般比男人高。
03
超声波不能被人耳听到,但能被一些动物听到。
把低于20赫的声音叫做次声。
把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超声。
C
B
A
思考 一只密蜂从你耳边飞过,你能听到它翅膀振动的发出的声音。可是一只蝴蝶飞过你的耳旁时,你却听不见,这是为什么? 密蜂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范范围内,而蝴蝶振动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范围内。
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四、回声
思考题3、利用回声可以测海底的深度,判断海中物体的存在,请想一想利用回声测海底的深度需要先知道什么?然后怎样计算?
答: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v,从发出声音到接收回声所用的时间t。海水深度S的计算公式为
声音在传播过种会出现许多有趣现象。 现象1:有一根较长的自来水管,一个人在管子的一端喊一声,另一人用耳朵贴在另一端,此时,他应该能听到几次声音?
A
3、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
A、打桩声 B、飞机经过的声音 C、街道上交通繁忙的汽车声 D、郊外的鸟鸣声。
D
4、下列各项有关控制噪声的具体措施中,属于控制 噪声声源的措施是 ;属于阻挡噪声传播 的措施是 ;属于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的措施的是 。 A、城市禁鸣喇叭。B、纺织女工带上耳塞。 C、城市高架桥上安装隔音屏。 D、在噪声车间内安放吸声材料。 E、将飞机场建立在远离居民点的城郊。 F、开作战机的飞行员带上头盔。 G、点燃爆竹导火线后边捂住耳朵。
响度是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就越小。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ppt课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物体震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 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会描述 实验现象并归纳科学规律。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有物体的震动产生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介质-固体、液体、气体 2,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声 速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探究活动三: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可以传播的 介质有哪些?必须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中找出答案。 目的是让学生亲自总结出声音的传播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八班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⑶.重视对同学力量的培育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分: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试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同学自己通过探究试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意培育同学的探究力量、创新力量、沟通合作精神,更注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看和试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力量、试验力量和科学抽象力量;使同学把握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沟通,培育同学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预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⑵.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⑶. 媒体展现(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同学观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新乡白鹭化纤集团公司子弟学校樊永江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发声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2)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教育目标:(1)通过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2)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条件和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声波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
教学器材:(教师演示用)收录机、泡膜小球;音叉、小锤、细线吊着的泡膜小球;鼓、鼓锤;闹钟、玻璃罩、抽气机。
(学生活动用)学生文具盒、尺子;“纸盒土电话”、课桌等。
教学过程:一、实验引入:(1)把收录机平放在讲台桌上并播发乐曲,把一些泡膜小球放在喇叭上,提醒学生注意听音乐并观察;(2)用小锤敲击音叉使其发声,同时拿细线吊着的泡膜小球靠近并接触音叉,提醒学生注意听声音并观察;接着用手阻挡音叉,提醒学生注意听声音并观察;(3)用鼓锤敲击鼓面使其发声,把一些泡膜小球放在鼓面上,提醒学生注意听声音并观察;接着用手触摸鼓面,提醒学生注意听声音并观察。
二、分析得出声音产生的条件:我们刚才听到了收录机、音叉、鼓发出的声音,有优美的乐曲、尖细的金属声、粗矿的鼓声,这些声音引起我们的听觉不同,它们都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发现,在这些声音出现时都能引起泡膜小球的跳动或弹起,这说明这些声音出现时相应的物体都在振动;同时我们还发现,用手阻止物体振动,小求也停止跳动,声音也消失了,这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我们用手触摸自己的喉部,同时讲话,感觉一下我们说话与不说话时有什么不同?可以证明我们以上分析是正确的。
(板书):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也停止。
三、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1)使闹钟闹铃,然后用玻璃罩把闹钟罩好,学生仍能听到闹铃声;然后,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注意提醒学生聆听闹钟铃声的变化;接着,逐渐往玻璃罩内放入空气,提醒学生注意声音的出现及其变化。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原理. 重点与难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是本节课的重点.空气中声波的物理图景建立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布满声音的世界之中,每天听老师讲课猎取各种学问,听电台广播新闻了解天下大事,听音乐陶冶情操.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板书1」一、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发生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同学试验 l]用手抖动书页发声. 「同学试验1」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声. [同学试验3」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发声. 师:大家看到以上三个试验中的发声体都在“动”.请同学们再重复做这三个试验,仔细观看并思索这些发声体“动”的特点. 生:发生体在振动. 师:再请同学们做以上三个试验,观看并思索物体在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生:发声时物体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2]发声体在振动. [演示试验1」敲击音叉,用丝线吊着小泡沫塑料球.当音叉股接触小塑料球时,小塑料球被音叉弹开;用手按住音叉,音叉不发声了,小塑料球静止.这验证了什么?生: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音叉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3]发声的音又在振动. [演承试验2」用收音机播放一小段音乐.并问,这奇妙的乐声也是有发声体在振动吗?从收音机中当心地取出喇叭,让同学想一下,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发声的喇叭在振动?生: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看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 师:用碎纸揉成纸团放在喇叭纸盆上,打开收音机音量旋钮,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观看共叙述观看到的现象是:小级团在喇叭纸盆上跳动,并闭音量旋钮,纸团停止跳动. [板书4]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同学试验4]大家一起唱音阶“1 3-5 1,l -5-3 l”边唱边用手摸颈部喉头部分,发声时喉头是否在振动?喉头振动停止,发声是否也停止?生:发声时喉头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5]发声时喉头在振动. 师:哪位同学知道蜜蜂、苍蝇、蚊子在飘舞时如何发出“嗡嗡”声?生:它们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 师:蟋蟀发声时复翅举起与背部成45角,左复翅上有它锉,右复翅上有刮器(发音镜),左右复翅快速左右开会使复翅振动.蝗虫也是靠音锉和刮器发声,但蝗虫的音锉、刮器长的部位与蟋蟀不同.蝉靠腹部第一节两侧的两片弹性薄膜即声鼓振动发声.请同学们再举一些发声作振动的实例. 生:敲击锣、鼓靠锣、鼓面振动发声;弹奏乐器:胡琴、吉它靠琴弦振动发声. .师:大家能举动身声体不振动的实例吗?生:哑然 [板书6]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声音传活需要介质. 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演承试验3]把手放在收音机喇叭上方四周,开大音量,让同学体验到空气在振动,师:发声体振动时,使四周空气也振动;假如没有空气是一否还能听到声音. 〔演示试验4]将收音机的小喇叭悬挂在玻璃钟罩里,两根导线从橡皮塞上穿出接在收音机上.打开收音机音量旋或使小喇叭发声.密封好玻璃钟罩,开动抽气机,有乐声渐渐减弱,最终几乎听不到了,再把空气渐渐放回玻璃钟罩内,声音又渐渐加强. [板书7] 2.声音的传播试验证明了:空气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精选10篇)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精选10篇〕篇1:小学科学《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根本的科学探究理论,从被动承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才能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
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良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良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应,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p本节课是声音局部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局部的重点。
“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非常感兴趣的问题。
这一局部的素材刚好可以表达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
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互相作用这一大局部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
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开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p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根底。
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根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
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化考虑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
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
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的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理解回声测距及在消费、生活中的应用。
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展教与学: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客观认识,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增强对科学的尊重与信任。
4.科学责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污染问题,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为改善生活环境做出努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它需要介质来传播,如空气、水等。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通讯、音乐、警报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例如,电话通话时,声音是通过电信号转化为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也展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关声音应用的创新想法。这让我感到欣慰,因为这说明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不过,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还不够自信,可能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多地鼓励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在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部分,我发现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验来解释声音的响度与音调的概念,学生们更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声音传播速度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差异,还需要我进一步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强化他们的认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案例之“一案三单”(1)
教学设计
学校名称:红山中学
课程名称:物理
内容主题:声音是如何产生与传播
教材版本:人教版
教师姓名:张晓东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问题导读单
1、声音的产生
利用你身边的器材如:直尺、音叉、锣、鼓以及自己说话发出声音,来研究物体是怎样发声的?注意观察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通过实验你得到的结论是: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 而产生的。
2、声音是如何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 。
3、介绍声音的速度
组织学生通过阅读“几种物质中的声速”这部分资料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问题生成------评价单
1、自己做做看: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音叉、锣、鼓等物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该实验说明了:______ 停止,发声也停止。
2、(1)试猜想在月球上的宇航员,能不能象我们在地球上一样直接面对面的交谈呢?并想办法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猜想。
方案设计:
(2)(表一)试猜想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质还可以传播声音?并举例说明?
通过以上实验与实例可知:①______ 、______ 和______ 都可以传播声音。
②______ 不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
3、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音会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另一部分声音会被反射回来,再次传到人耳就是回声。
)
问题训练拓展单
1、将一只带有小锤的闹钟放在一个玻璃容器中,闹铃敲打时,人______看见小锤的振动,______听见闹铃的响声;如果将容器封闭,并且抽出其中的空气,闹铃敲打时,人______看见小锤的振动______听见闹铃的响声。
(填“能”或“不能”)
2、运动会上同学们敲锣打鼓,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面和鼓面的_________产生的,再通过________向四周传播开来,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m/s,合______km/h。
3、鱼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表明______能够传声,“隔墙有耳”表明______也能传声。
4、敲击长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会听到______次击管声,这是因为______的缘故,最先听到的声音是由______传来的。
5、下列不能传播声音的是[ ]A.酒精B.氢气C.棉花 D.真空
6、用玻璃制造的封闭的电话亭隔音效果好,这主要是因为玻璃( ).
A.能较好地吸收声音B.能较好地反射声音
C声音在玻璃中不易传播D.以上说法都正确
7、伏下身用耳贴着铁轨的人总比站着的人先听到火车撞击铁轨的声音,这是因为[ ] A.声音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较慢。
C.声音在铁轨中传播速度较快。
D.以上说法都不对。
8、王强面对以高山大喊,4s后他听到自己的回声,请问王强距高山有[ ]
A.340m B.1360m C.170m D.68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