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传》中现代传记文学叙事特征
张爱玲的叙事艺术

张爱玲叙事艺术张爱玲,中国现代著名海派文学女作家,她有着良好的出身和丰富的海外求学经验,并长期居住于海外,因此张爱玲的小说并非与中国传统小说十分相似,她结合了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及研究,发展出了独具她个人风格的一类小说。
而在小说组成的所有元素中,张爱玲小说的叙事艺术可谓是独具匠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西方艺术底蕴的熏陶下,她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电影化叙事风格”。
文字环境透露着古典诗意的氛围,而整体视角和细节处理又时时体现出西方某些现代主义写作手法,二者掺杂出现不但没有使文章看起来显得很乱,反而丰满了文章给读者的感觉,更加强了文章主题的表现。
下面我就为大家从几个不同方面具体介绍张爱玲《金锁记》的叙事艺术——“电影化叙事”。
·叙事视角因为视角总是和视角的承担者也就是故事叙述者相联系,所以叙事视角中最重要的是视角与叙述者的关系及两者的转换。
《金锁记》中,头尾采用的是主观型全聚焦模式——叙述者不仅全知,而且以第一人称直接讲述;而故事主体基本采用的是混合型全聚焦模式,叙述者一面操纵全局,另一面一旦描写聚焦于某人物心理活动的时候就变成了内聚焦。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在小说开头,交代完故事开始的时间地点背景,张爱玲笔锋一转,引出一段对月亮的评论,讲故事的讲述者“老人们”呈现出来,接着一句“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便将本来是年轻人谈论的事情变成了老人们对于过往痛苦挣扎与畸变的回忆,使老人们承担起了全知叙述者的身份。
叙述的故事时间跨度达到三十年,时间的距离让老人们的追忆和评述客观性增强,而且过去的事情由老人娓娓道来,可以给故事增加一些陈旧悠远的色彩。
这里作者运用概述的方式把三十年的时间用两三句描述出来。
消费时代的出版“传奇”——“张爱玲传”现状考察及价值问题论析

历史过程;张爱玲在相当长时间内名不见经传和 90
年代之后的“迅速崛起”,以及张爱玲传奇的一生、独
迟”。1992 年 7 月,由于青所著的《天才奇女——张爱
特的个性等等,都使其成为传记写作者的理想对象。
玲》在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标志着大陆“张爱玲传”
当然,如果考虑到“张爱玲传”自生成之日起就与出版
计有二十三种 ,
过讲述张爱玲和其人生有重要关联的人与亲友之间
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基本完整地记录了传主的一生;越
的“关系式”传记;张盛寅、温青编的《美丽与哀愁——
来越强调“张爱玲传”的版本形式和传记的写作形式,
一个真实的张爱玲》、文君的《张爱玲传》式的将张爱
采取大量使用张爱玲的照片、图片以及多样化的叙述
玲人生交往、个人爱好以及创作分成若干单元进行介
(海南国际新闻
的“张爱玲传”还包括夏世清的《色戒:张爱玲与胡兰
张爱玲的离世,进而显示此时的“张爱玲传”已进入一
王艳芳的《千山独行:张爱玲的情感与交往》式的,通
出版社中心,1995 年 10 月修订版)皆在开篇处提到了
③
成的前世今生》、闫红的《你因灵魂被爱:张爱玲传》、
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
“张爱玲传”
所以,从 50 年代至 80 年代三十年的时间内,张爱玲的
名字很难见之于文字,更难说语境的变化,现代文学研究不断深入与
拓展,加之改革开放使海外、港台的“张爱玲热”、张爱
玲研究对大陆学界产生的影响,张爱玲开始重回人们
的视野。1992 年 7 月,由柯灵担任顾问,金宏达、于青
虚构的痕迹;其面目或曰叙述模式大致相同,充分代
历史阶段(1995—2007)。由胡辛著的《最后的贵族张
张爱玲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摘要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善于在运用

张爱玲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摘要: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善于在运用传统叙事技巧时植入现代技巧,同时改造复活中国文学的传统手法,不仅使现代技巧借助传统形式获得读者的认同,更重要的是使传统叙事技巧获得了崭新的生命,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巧妙对接,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传统技巧现代技巧植入复活张爱玲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传奇”。
1940年代,她像一颗流星划破上海滩的文学天空,1943年—1945年的上海文学可以说是以张爱玲为标志的。
1980年代,她再一次被大陆学者发现,引发了一个张爱玲研究热潮。
到目前为止,对张爱玲小说的解读已经形成了一个色彩纷呈的阅读世界,其中思想意蕴、意象描写、苍凉色彩、隐喻风格等都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发现,并且还不断出现新的解读和认识。
作为小说家,张爱玲的叙事才华是卓越出众的,本文试从叙事学层面分析其作品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在白描手法中植入强化心理刻画白描手法是中国传统小说所惯用的手法。
抓住事物特点,简单勾勒,却能达到传神的效果,正是白描手法的独特所在。
自幼熟读传统小说的张爱玲对这种手法也推崇备至,她曾在《表姨细姨及其他》一文中发表过这样的看法:“我是实在向往传统的白描手法———全靠一个人的对白、动作与意见来表达个性与意向。
”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经常运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难能可贵的是,她将现代手法引入白描,在运用白描手法时,更多地植入人物的心理意绪,在细微处以人物的对话、神态、举止来折射人物的心理状态,使白描手法更好地为刻画人物服务。
翻开张爱玲的小说,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
例如《金锁记》有一段对七巧心理的刻画,七巧爱恋着姜季泽,平时打情骂俏,长存非分之想,但当时姜季泽正新婚燕尔,谈话时其新婚妻子也在场。
在潜意识中,七巧因为兰仙漂亮,所以对兰仙充满了嫉妒,同时也对自己的痴念有些失望。
这些心理状态,作者没有做直接静止的心理分析,而是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曲折含蓄地予以表现:“七巧嘴里笑着,心理发烦,一双手也不肯闲着,把兰仙揣着控着,恨不得把她挤得走了样才好。
论张爱玲小说的叙事视角

论张爱玲小说的叙事视角
孙佰玲
【期刊名称】《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8)002
【摘要】张爱玲将古代小说惯用的全知视角羼用第三人称限制视角与现代人性主题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艺术;视角的流动与转换是张爱玲小说区别于其它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之一,它突破了"五四"以来现代小说要求固定视角的理论限制;张爱玲用她的妙笔使"五四"之后被否定的"全知视角"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这在中国文学叙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6页(P56-61)
【作者】孙佰玲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汕头51506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论张爱玲小说叙事视角的陌生化
2.对张爱玲小说的误读还是创造——浅谈张爱玲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改编
3.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浅谈张爱玲的个性人生与其小说的联系
4.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叙事视角
5.重述生命中最隐秘的心事——从张爱玲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看张爱玲中年小说叙事风格变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织棉拖鞋:文学评论: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织棉拖鞋:文学评论: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凉拖鞋 织棉拖鞋:文学评论: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三、小说的叙事结构与通俗文体1、自然景物的意象张爱玲表达自己所处时代的生存体验,是她彰显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体现她感受世界的非凡才智的重要因素。
张爱玲生逢乱世,她的生存体验连接了"历史与现实"两种时空,她将历史与现实融合起来变成统一体,亦即倾向"古"与"今"的联姻,创造其独特的时空感受。
她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中,叙述自己所生存时代的理解,但也不囿于现实层面,而是有着现实与超越现实、经验与审美经验、生命体验极为错落的交织,极欲表达对这个时代现实的更加深刻与独特的体验并且使之艺术形式化。
可以这样说,因为她生存体验上连接了历史与现实,因之在时空体验上使过去时代的人生与现实感受打成一片,创造了张爱玲小说独特的叙事结构。
2、通俗文体的体验2、小说的社会风俗意象楼梯上的电灯可巧又坏了。
两人只得摸着黑,挨儿挨的,一步一步相儇相傍走下去。
幸喜每一家门上都镶着一块长方形的玻璃,玻璃上也有糊着油绿描金花纸的,也有的罩着粉荷色皱折纱幕,微微透出灯光,照出脚下仿云母石的砖地10。
内容摘要张爱玲的感性世界氛围活跃,情节生动,律动频率高,感性丰富,这完全得益于她对中国旧小说的叙述技巧的驾轻就熟,有时还有意识使用"旧小说"的词句,而这些都是与旧小说区别开来的。
她的这种独特的艺术创新只属于自己,她在新旧小说的和谐中完成了来自心灵深处创造的异常鲜活的感性世界。
我们例举两篇小说的有关章节来认识这个活跃的心灵的创造物。
《留情》中的细节描写同样也揭示了重要的主题和人物关系。
敦风几次想到一只鹦哥,而米先生则有一个病危的未曾出场的太太。
在敦风心中那鹦哥和其亡夫联系着,显然那婚姻未必美满而事实上已危在歧路。
但敦风却以为自己的感情完美和北京拖鞋批发。
病入盲膏的米太太和米先生的家庭生活虽然素然无味,但它代表着清白纯正的婚姻。
张爱玲小说叙事的艺术特色

张氏叙事的艺术特色一、苍凉之美:虚无的末世情绪一种颓败、衰朽、毁灭、悲凉的末世情绪,一种巨大的虚无感在《传奇再版的话》中说:偏爱“凉”字1、主题:写都市世俗生活传奇,表现文明与人性衰落的挽歌、哀歌。
受现代文明侵蚀,封建秩序、封建文化衰落中的苍白人生与腐朽人性,也可以说是乱世中旧文明的苍白。
与30、40年代的都市小说主题都不同:与现时代保持着距离,是被现代文明侵蚀、又被现代生活遗忘的幽闭的死水;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幽闭世界中人性变异的微澜,留下的是一幅幅古老文化衰败的缩影。
2、人物:多为旧式家庭的“怨女”“怨妇”以女性视角观照都市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况,表现出鲜明的女性性别意识。
(1)“绣在屏风上的鸟”是张爱玲女性的核心意象。
“永远桎梏中的双翅,永远想象中的飞翔”,比笼中鸟更让人绝望,象“钉死的蝴蝶标本”,鲜艳而凄怆。
(2)女性通过爱来谋生,爱情、婚姻的荒诞性、千疮百孔。
追求人生幸福,向往文明生活,但旧式的文化修养、传统的妻道训练、乱世中无以自立的生存环境,使她们不能获得独立的人格与自立的本领;都把婚姻作为了人生的出路,新旧女性经历不同,但都走了“做女结婚员”的同一道路。
(3)大量展示了具有现代都市女性生存状态、人与人之间恶劣的生存状态。
对男性的贬抑:“反父权书写”大批遭贬抑的男性形象。
分两类:形体残缺(《金锁记》中的二爷)与精神残障——没有生命、情感和力量,没有逃遁的梦想。
对于男性的贬抑,阉割去势的书写,使张爱玲的小说叙述构成最能颠覆父权的笔法之一,表达了张爱玲独特的女性性别意识。
破解女性神话比较:不同于五四以来的其他女作家:不写冰心式的理想的“淑女”;丁玲的“叛女”(与男性中心社会对抗);萧红的“愚妇”。
也解构男性世界,不刻意对抗男权中心,她突出解构的是现代女性的神话。
从俗世人生入手,主要从两性关系切入,呈现女人的生存困境。
她笔下的女性悲剧没有崇高与悲壮,只有生存的琐屑、无奈与苍凉。
女性诗意的梦想在庸俗平常的日子里幻灭。
论张爱玲作品中的“现代性”

论张爱玲作品中的“现代性”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张爱玲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性特征。
从她的小说、散文到书信,无不流露出她对现代生活、现代文化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首先,张爱玲的作品中反映了现代都市生活的面貌和特征。
她笔下的人物都浸润在大城市的繁华与匆忙之中,颓废、空虚、孤独是他们普遍的情感状态。
小说《金锁记》中的王佳芝,在摩登的上海里,疲于奔命地寻找幸福,故事中的描写揭示了她对都市生活的幻灭和对自我的疏远感。
这种对现代生活的反思也体现在张爱玲散文中,如《讨厌》一文中,张爱玲大骂都市喧嚣、庸俗无知的生活方式,抒发了自己对现代生活的厌倦和不满。
其次,张爱玲的作品中展示了女性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与困境。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地位较低,社会角色受到约束,但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女性地位不断提升,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然而,新的社会角色的构建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张爱玲的小说中有许多女性形象,她们或者是青春美丽的少女,或者是婚姻破裂的妇女,或者是事业上有大成就的女强人。
这些形象都在张爱玲笔下展示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多重身份和复杂心理。
如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张爱玲将两位女主人公的经历寓意为传统女性和现代女性的对立和矛盾,展示了现代情感的复杂和婚姻的不稳定。
最后,张爱玲作品中的语言和叙述手法亦体现了一种现代性特征。
张爱玲的文字通常简练而富有感染力,语言中融入许多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她的作品有一种前卫、现代的格调。
如《色,戒》中,张爱玲运用诗歌感十足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描写,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同时又展示了现代不羁的男女之爱。
总之,张爱玲的作品中无不流露出浓厚的现代性。
她对现代文化的深入思考和独特的叙述方式,为中国现代文学探索和开辟了更加广阔的视野空间。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流露着强烈的现代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反思、女性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与困境以及语言和叙述手法的现代性。
关于张爱玲小说文本细节描写的现代性剖析

关于张爱玲小说文本细节描写的现代性剖析论文摘要张爱玲的小说文本所充斥的大量的细节描写,是消费社会与日常生活领域的完美的书写记录,意外地暗合了现代性文本阅读经验。
这主要是由20世纪上半叶上海这个城市的都市化进程所造成,张爱玲生活在其中,并运用她独特的叙事方式与艺术技巧,提前宣告了中国大众文化(当然只限于上海)的形式的形成。
张爱玲的小说文本所充斥的大量物质与细节的描写,主要是由20世纪上半叶上海这个城市的都市化进程所造成,张爱玲生活在其中,并运用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与艺术技巧,提前宣告了中国大众文化(当然只限于上海)的形式的形成,成为消费社会与日常生活领域的完美的书写记录。
一张爱玲小说的文本细节描写是琐碎的、边缘的、去中心的,却反而呈现出向“真实”的逼近。
然而,这个“真实”的人生是一种大规模的拟仿,是想象的真实,是以超真实或虚假的策略达到诉诸人性、人生的真实,不能将它视为“中国性”的实质,当然这也正是张爱玲备受争议的地方。
不过可以这样说,张爱玲对细节的执迷与推动,具体呈现的是人的真实的现代经验。
现实的一切其实没有中心性的目的,细节表述更是如此。
张爱玲所认为的“现实”,是众声喧哗,细节瓦解了整体,得到的往往是一连串暂时性的空间能指,所以在她创作的文本中以细节陈述营造出的“荒凉”意象,是一种对比于繁华中的荒殆、整齐间的凌乱,而她所指的人生现实也正是出于如此矛盾不协调的境遇里的一种奇异的混沌交融。
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繁荣期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
上海的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文明逐步瓦解、挣扎,西方文明与物质力量如藏龙卧虎,蓄势待发之际。
可以说上海是中国最早与现代文化趋近的特殊地方。
现代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这一文化的品格由大众消费意识构成,“汽车一举扫荡了闭塞小镇社会原有的众多规则,密封的小轿车作为中产阶级的私宝,成了爱冒险的年轻人放纵情欲,打破旧式禁欲的好去处。
电影是白日梦和逃避现实的寄所,同时也是成为窥视世界的窗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张爱玲传》中的现代传记文学叙事特征
【摘要】东方在西方人的眼里是神秘的,是充满了奇幻与挑战的世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产生的文学更是瑰丽,而传记文学则是这耀眼光芒中最亮的一抹。
赵白生在他的《传记文学理论》一书中提道,“传记文学,魅力四射。
她的文学价值、历史意义、心理效用和教育功能,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作为承上启下的枢纽与核心,作为对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传承,对西方传记文学借鉴的文学形式,在世界文学史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对于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在保持了真实的前提下,中国现代传记又不失演绎,叙事特征多样,通过丰富多彩的叙事手法,中国现代传记做到了“概从其实”、“明著寓言”。
本文通过对于刘川鄂、于青、冯祖贻三位作家不同版本“张爱玲传”的解读,浅议中国现代传记的叙事特征。
【关键词】传记文学;情感表达;浓墨重彩;叙事传真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取中国古典传记文学与西方现代传记文学的精华,是对古典传记文学的发扬与传承,更是对西方现代传记文学因地制宜的加以模仿与借鉴,在那个西学东渐的年代,知识分子们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经过文学大师们精华的凝结,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中国大地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记文学题材,即中国现代传记文学。
研究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品味字里行间的文字结构与叙事特征,不仅可以还原那段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历史,还能进一步了解现代知识分子如何冲破思
想上的束缚而达到文学造诣上的巅峰。
所谓传记文学,最重要的就是传真,传播给受众一段真实的故事或者一段真实的历史,而通过什么样的叙事方式去达到真实,作家们往往各施各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通过分析刘川鄂的《张爱玲传》、于青的《张爱玲》以及冯祖贻所著的《张爱玲》,这些依据相同的材料而成形的不同版本的张爱玲传记,在感受一个真实的张爱玲的同时,也感慨她的美丽与哀愁,感受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在叙事方面独到特点。
在刘川鄂的《张爱玲传》中,作者大量运用的丰富真实的资料,展示出了一派严谨的学者大家风范,给读者感受到一个真实的张爱玲。
书中作者写道:“范柳原哪能欣赏?胡兰成哪知珍惜?赖雅又哪能体悟这东方神韵?”、“她的大俗大雅,她的清新坚决,她的炫人装扮,她的婚姻态度。
”、“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的一个太阳。
”……抒情,反问,比喻,排比,对比,这些修辞手法也体现出了作者对于张爱玲本身的一种强烈的情感,也让我们在文章段落中体味到作者想要给我们传达的热忱,作者用巧妙的修辞语句,将抒情段落插入到整个书中的各个部分,传达着一种热忱的同时也不失严谨与大方,与作者严谨的态度放在一起,并没有因为反差而令文章显得不协调,反而通过阵阵煽情使张爱玲的举手投足更显珍贵。
刘川鄂的《张爱玲传》通过修辞的运用来尽最大的力量来煽情,通过严谨与热情的反差去叙事,特征明显。
再读于青的《张爱玲》,这种风格差异在叙事特征上面尤为明显,
与刘川鄂的稳健中透出一丝感性相比,于青不断的用自己优秀的文采来表达传主的多姿。
在书中叙述方面,于青将这本书的前两章分别叫做“天才童年”与“奇才逸女”,再加上第六章的“倾城之恋”与第七章的“繁华落尽”,于青将张爱玲塑造成了一个奇才,张爱玲在于青心中仿佛“女神”一般的人物,带着向读者塑造出“女神”的期盼之情,于青在书中说,“关于她的故事和她写的故事,几乎从她降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
不,也许开始的更早些。
”于青在描述到张爱玲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读书时,不吝笔墨的写道“这虽是一篇应征文章,却已基本道出了张爱玲早熟的天才童年。
”字里行间,于青都带着几分对于偶像的崇拜之情,当然,这里的崇拜并不是盲目的崇拜和追捧,这种崇拜在于青描写张爱玲时,洋洋洒洒的给我们勾画出了一个天生才女不平凡的人生,全书内容连贯,整体感较强,与刘川鄂的《张爱玲传》比较,虽然没有一些让人血脉沸腾的煽情,也没有连贯的修辞衬托,但是这种连贯与整体,将作者的文学底蕴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品读的同时,仿佛看到了张爱玲传奇与流言的一世,洞穿了人世的沧桑,叙事中演绎了一段传奇的华丽人生。
张爱玲的人生亦如作者文章一样精彩。
冯祖贻的《张爱玲》,更觉得是在读一部历史,“一滴水能看到大海,一个家族百年史就是浓缩的中国的近代、现代史。
”这句话是前言的第一句话,也充分的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可以清晰的看到作者的切入点。
这本书既讲述了张氏家族的百年史,这种传记形式并不多见,讲张爱玲与她的家族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极大的拓展
了我们的视野,叙说的是历史,人物融入的是历史,历史反衬的是故事。
书中在叙事方面,不断显露出家族历史的痕迹,在描写时,也时不时的穿插着历史故事作为背景,以突出张爱玲与她家族的悲喜,通过这样的历史背景,仿佛加入了无数的潜台词,一张白纸的故事,被作者加入了“风景”,没有优美华丽的修辞,洋洋洒洒的篇幅,但是却有的是刀子一样的笔触,岁月剜的是张爱玲的心,滴血的更是读者。
在叙事方面,更觉得冯祖贻将自己打扮成了一名历史教师的角色,在给我们讲述一段历史,在讲述历史的同时又描绘了有血有肉、可歌可泣的故事,让人泪下也让人深思,第一章的“从张爱玲谈起”便为全书定下了这种“讲述式”的基调。
品读这三本书,仿佛是看到了三段不同的人生,这三段不同的人生也通过不同的叙事特征讲述着他们的故事,刘川鄂的沉稳与老练中不失一丝浪漫主义的色彩,他通过唯美的修辞手法,将抒情的段落穿插于字里行间,自然平实。
于青带着“崇拜”去阅读传主的人生,就好像是将自己的爱传递给读者,这种爱的延续让文学叙事多姿多彩。
冯祖贻的历史教科书般的传记文学,在给我们呈现一段历史的同时,又让人觉得这历史如故事一般纯美。
冯祖贻全书读下来,告诉了人们一个事实,张爱玲离不开她爱的张氏家族,张氏家族也离不开张爱玲,缺少了张爱玲,张氏家族的百年历史定不可如此辉煌。
文学就是这样的巧妙,作者升华到这样的主旨的同时,仿佛也在告诉我们,在世界文学的历史中,中国现代传记文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了中国现代传记文学,世界文学也会少去
一笔浓墨重彩。
参考文献:
[1]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刘川鄂,《张爱玲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于青,《张爱玲》,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4]冯祖贻,《张爱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