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门诊的医院感染监测

合集下载

口腔科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口腔科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口腔科医院感染监测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口腔科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报告、分析和控制工作。

三、组织架构1.成立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室负责人、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医务人员等相关人员组成。

2.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口腔科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四、工作内容1.感染病例监测(1)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对口腔科住院患者开展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2)口腔科医务人员应及时报告疑似感染病例,经治医生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

(3)口腔科感染管理小组对疑似感染病例进行核实、排查和诊断,确诊后进行登记和报告。

2.感染数据分析(1)口腔科感染管理小组定期对感染病例进行汇总、分析和统计,掌握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高危因素等信息。

(2)口腔科感染管理小组对感染病例进行趋势分析,及时发现感染流行趋势,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3.感染控制措施(1)口腔科感染管理小组根据感染病例分析和监测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感染控制措施。

(2)口腔科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加强手卫生、消毒隔离、无菌操作等工作。

(3)口腔科感染管理小组对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措施的有效性。

4.培训与宣传(1)口腔科感染管理小组定期组织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能力。

(2)口腔科感染管理小组开展感染防控宣传活动,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感染防控意识。

五、工作流程1.感染病例报告:口腔科医务人员发现疑似感染病例,及时向经治医生报告,经治医生进行初步诊断。

2.感染病例核实:口腔科感染管理小组对疑似感染病例进行核实、排查和诊断,确诊后进行登记和报告。

3.感染数据分析:口腔科感染管理小组定期对感染病例进行汇总、分析和统计,掌握感染情况。

4.感染控制措施制定:口腔科感染管理小组根据感染病例分析和监测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感染控制措施。

口腔科门诊的医院感染监测

口腔科门诊的医院感染监测

特殊感染控制措施
空气消毒
通过空气消毒机对诊疗区 域进行定期消毒,减少空 气中的细菌数量。
一次性用品
使用一次性口腔检查器械 、治疗巾等,避免交叉感 染。
医疗废弃物处理
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管理 规定,对废弃物进行分类 、收集、运输和处置。
患者管理措施
患者教育
向患者宣传口腔卫生知识,提高患者对感染的认 知和自我防护意识。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对口腔科门诊的医院感染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感染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和影响因 素等。
研究更加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和技术,提高口腔科门诊的医院感染防控水平。
对口腔科门诊的医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防控 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研究方法和研究流程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对口腔科门诊的医院感染 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研究流程
首先设计问卷,对口腔科门诊的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其次进行现场观察, 了解口腔治疗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和消毒情况;最后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分 析口腔科门诊的医院感染情况。
02
空气污染
诊疗过程中,患者唾液、血液等容易产生飞溅,污染诊室空 气。
消毒不彻底,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污染诊室环境。
器械消毒不彻底
口腔科器械使用后未及时清洗或未彻底消毒,导致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残留。
消毒设备老化、消毒剂浓度不达标等,影响消毒效果。
医护人员感染风险
口腔科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直接接触患者唾液、血液等体液,感染风险较高。
监测系统的效果评估
评估指标
包括感染率、感染病例发现及时 率、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等。通过 这些指标的评估,可以全面了解 医院感染情况,为后续的改进提

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要点

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要点
使用托盘摆放纸塑包装器械和无包装器械应单层 摆放,不可重叠。
配套使用器械应分开灭菌,如牙科手机与车针、 电动牙洁治器手柄与工作尖等。
待灭菌物品应干燥后装入灭菌器内。
化学监测
每个灭菌周期应进行化学监测,并记录监 测结果。
化学监测应将包内化学指示物放置在常用 的、有代表性的灭菌包或盒内,置于灭菌 器最难灭菌的部位。裸露灭菌的实心器械 可将包内化学指示物放于器械旁进行监测。 空腔器械可选择化学PCD进行监测。
其它器械:橡皮调拌碗、橡皮障架、打孔器、牙锤、聚醚枪、卡尺、抛 光布轮、技工钳等。
灭菌或高水 平消毒
中、低度水 平消毒
清洁保 存
清洁保 存
回收
口腔器械使用后应与废弃物品分开放置,及时回收。 口腔器械应根据器械材质、功能、处理方法的不同
进行分类放置。具体如下:
a)结构复杂不易清洗的口腔器械(如牙科小器械、刮匙 等)宜保湿放置,保湿液可选择生活饮用水或酶类清洁 剂。
修复用器械:去冠器、拆冠钳、印模托盘、垂直距离测量尺等。
消毒、灭 菌水平
灭菌
储存 要求
无菌保 存
中度 危险
低度 危险
各类充填器;银汞合金输送器。
其它器械:牙科手机、卡局式注射器、研光器、吸唾器、用于舌、唇、 颊的牵引器、三用枪头、成形器、开口器、金属反光板、拉钩、挂钩、 口内X光片夹持器、橡皮障夹、橡皮障夹钳等。 调刀:模型雕刻刀、钢调刀、蜡刀等。
非电源口腔器械可选择机械清洗方法 带电源口腔器械、精密复杂口腔器械宜选择手工清洗。
a)可拆的器械应拆开后分别清洗,如电动牙洁治器。 b)电动牙洁治器手柄宜选择手工清洗方法。
牙科小器械及其它结构复杂的器械首选超声清洗。 牙科手机清洗应符合要求。

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口腔门诊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管理及监督工作。

第三条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制度化、人性化的原则,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

第四条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由院长负责,感染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各部门、各科室共同参与,共同做好感染管理工作。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口腔门诊应当设立感染管理组织,由院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临床科室负责人组成。

感染管理组织负责制定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协调、指导、监督感染管理工作。

第六条口腔门诊应当设立感染管理科,负责感染预防与控制、感染监测、感染暴发事件的调查处理等工作。

第七条口腔门诊应当配备足够的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负责感染管理的日常工作。

第三章感染预防与控制第八条口腔门诊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确保诊疗过程安全。

第九条口腔门诊应当加强诊疗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工作,保持诊疗环境整洁、卫生。

第十条口腔门诊应当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分类、收集、运输、处置。

第十一条口腔门诊应当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管理,预防和控制抗菌药物耐药。

第十二条口腔门诊应当加强疫苗的接种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免疫力。

第十三条口腔门诊应当加强患者的教育,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

第四章感染监测与报告第十四条口腔门诊应当建立感染监测制度,定期对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分析感染风险,制定针对性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第十五条口腔门诊应当建立感染报告制度,发现感染病例应当及时报告感染管理部门,感染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第十六条口腔门诊应当对感染病例进行登记,建立感染档案,定期进行汇总分析。

第五章培训与教育第十七条口腔门诊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感染培训与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预防与控制能力。

院感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院感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院感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引言口腔科是医院中容易发生感染的科室之一,由于其诊疗操作的特殊性,如口腔器械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以及口腔内的微生物环境等,使得感染控制至关重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人员管理(一)医务人员1、口腔科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包括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标准预防措施、手卫生、消毒与灭菌技术等。

培训应定期进行,并有记录和考核。

2、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在进行口腔诊疗操作前,必须洗手、戴口罩、帽子、手套,必要时佩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3、患有传染性疾病或手部有伤口的医务人员,应避免直接接触患者,待病情痊愈或伤口愈合后方可恢复工作。

(二)患者1、患者在就诊前,应如实告知医务人员自身的健康状况,包括是否患有传染性疾病、近期是否接受过口腔治疗等。

2、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安排在隔离诊室进行诊疗,并采取相应的感染防控措施。

三、环境管理(一)诊室布局1、口腔科诊室应布局合理,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区、休息室等;半污染区包括治疗准备区;污染区包括治疗区、器械清洗消毒区等。

2、各区域之间应有明显的标识和分隔,避免交叉污染。

(二)清洁与消毒1、诊室应保持清洁卫生,每日诊疗结束后,应对地面、桌面、治疗椅等进行清洁消毒。

2、定期对诊室的空气进行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机等方式。

3、垃圾桶应分类放置,并及时清理,医疗废物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四、器械管理(一)器械分类1、口腔科器械应根据其使用的频率和危险程度进行分类,分为高度危险器械、中度危险器械和低度危险器械。

2、高度危险器械如拔牙钳、牙科手机等,应达到灭菌水平;中度危险器械如口腔检查器械、印模托盘等,应达到高水平消毒;低度危险器械如漱口杯、治疗巾等,应保持清洁。

(二)清洗与消毒1、器械使用后,应及时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

口腔科门诊的医院感染监测

口腔科门诊的医院感染监测

口腔科门诊的医院感染监测一、前言近年来,医院感染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它是指患者在医院内接受治疗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感染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等病原体。

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增加了医疗费用和负担。

在此背景下,口腔科门诊的医院感染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二、口腔科门诊的医院感染介绍口腔科门诊是医院中重要的科室之一,因其治疗疾病的特殊性,常常面临各种不同类型的医院感染风险。

口腔科门诊治疗病人的主要方式为口腔内操作,包括口腔内掏龋齿、拔牙、修复、种植及口腔癌等手术等。

这些操作过程中,若操作不当或者无法保持完整的卫生规范,极易导致病原体的传播和感染。

因此,口腔科门诊的医院感染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三、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的特点1.感染率高:由于口腔环境接触外界食物、饮料、食品等,以及正常情况下口腔内的大量细菌与病毒等微生物,使得口腔科门诊内存在着较高的感染率。

2.感染类型多:口腔科门诊感染病原体种类繁多,包括病毒、放线菌、细胞内寄生虫、厌氧菌等多种病原体,容易引起各种口腔疾病,如龋齿、牙周病、口腔粘膜病、口腔溃疡、口腔真菌感染等。

3.感染传播途径多:口腔科门诊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多样,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直接接触、飞沫、血液等,甚至在某些治疗过程中,病原体可能会被吸入呼吸道等。

四、医院感染的监测方法对于口腔科门诊的医院感染进行监测,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以便对患者进行有效地保护,并保障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

目前,主要的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监测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环境监测法:对口腔科门诊内部环境和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以评估和控制环境污染程度。

2.病原体监测法:对口腔科门诊内病原体进行监测,可以通过细菌培养、PCR、免疫学检测等方式,检测病原体的种类、数量和感染风险等信息。

3.患者监测法:对口腔科门诊内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和监测工作,包括接受治疗前的检查、治疗期间的随访和治疗后的检查等工作。

五、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控制的措施为控制和预防口腔科门诊的医院感染,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确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02
防护用品配备不足
部分口腔门诊防护用品配备不足,无法满足患者及家属的防护需求。
03
防护措施执行不力
部分患者及家属在口腔诊疗过程中,未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正确佩戴口
罩、手套等防护用品,或者在诊疗过程中随意摘下防护用品,增加了交
叉感染的风险。
CHAPTER 04
对策与建议
加强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工作
医疗废物处置不规范
部分口腔门诊缺乏专业的医疗废物处置设备和人 员,导致医疗废物无法得到及时、规范的处理, 对环境造成污染。
医疗废物登记不全
部分口腔门诊对医疗废物的登记管理不严格,存 在漏登、错登等情况,无法准确掌握医疗废物的 产生和处理情况。
患者及家属防护意识薄弱
01
防护知识缺乏
部分患者及家属对口腔诊疗过程中的防护知识了解不足,不知道如何正
奖惩机制
建立奖惩机制,对在感染防控工 作中表现突出的科室和个人进行 表彰和奖励,对存在问题的科室 和个人进行问责和处罚。
CHAPTER 06
预期成果与影响
降低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率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通过规范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流程,确保所有器 械达到相应的消毒和灭菌标准,从而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
手卫生用品配备不足
部分口腔门诊手卫生用品配备不足,如洗手液、手消毒液等,无法 满足医护人员手卫生的需求。
手卫生操作不规范
部分医护人员在进行诊疗操作前后,未按照规范进行手部清洗和消 毒,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医疗废物处理不当
1 2 3
医疗废物分类不清
部分口腔门诊对医疗废物的分类不清,将生活垃 圾与医疗废物混放,增加了医疗废物处理的难度 和成本。

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

对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药品进行严格的登记和销毁 ,防止二次使用。
对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确保 无菌状态。
加强环境卫生和清洁消毒工作
对口腔门诊环境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保持环境整洁卫生。
对诊疗区域、候诊区域等进行合理的布局和分隔,减少患者之 间的交叉感染。
对空气进行定期的消毒,保持空气流通,减少空气中细菌含量 。
研究不足与展望
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口腔门 诊医院感染管理的具体实施 措施上,缺乏对其系统性和 整体性的深入研究。
在评估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 理效果时,大多数研究仅关 注了细菌数量和感染率等指 标,而缺乏对患者体验和医 护人员工作负担等更全面维 度的考虑。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 何提高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 理的效率和效果,例如通过 改进设备、优化工作流程等 方式来提高清洁和消毒的效 率。
同时,研究也可以关注如何 更好地培训和教育医护人员 ,以提高他们的感染防控意 识和能力。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
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 368-2012)
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WS/T 369-2013)
THANK YOU.
口腔门诊应成立由多学科组成的应 急处理小组,负责感染暴发的调查 、控制和报告工作。
隔离与治疗
对感染病人进行隔离治疗,防止感 染传播。同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 学观察和必要的预防措施。
终末消毒
对发生感染的场所进行终末消毒, 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疗器械等 。
总结与反馈
应急处理结束后,对事件进行总结 ,反馈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不 断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
配备足够的洗手设施和手消毒用品,确保医务人员 在进行口腔诊疗前后的手部清洁和消毒。

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


化学消毒
使用消毒剂、化学药品等对医疗器械 、用具等进行消毒。
空气消毒
采用空气净化器、紫外线灯等方法对 空气进行消毒。
手卫生
使用洗手液、消毒剂等对手部进行清 洁消毒。
03
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 规范与标准
感染管理规范
建立健全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 度和操作规程,并监督执行。
加强口腔诊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和保养 ,确保其清洁、安全、可靠。
• 经验教训: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提高是口腔门诊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医院需要加强对医护人员 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手卫生意识和技能水平,同时提供方便快捷的洗手设施和设备,加强手卫生宣传和教育, 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和防护意识。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现状与问题
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 理现状
发展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口腔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也在不断完善。数字化技 术、智能化设备等的应用使得口腔医疗过程更加安全、高效、精准。同时,新的消毒技术和方法也不断涌现,为 口腔门诊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方法。
02
口腔门诊医院感染传播 途径与控制
感染传播途径
01
02
03
空气传播
口腔治疗过程中,患者口 腔内的细菌、病毒等微生 物可随飞沫、唾液传播给 周围人群。
直接接触传播
口腔治疗过程中,医生与 患者之间的接触、器械与 患者之间的接触等均可导 致直接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
口腔治疗过程中,使用污 染的器械、手套等物品可 导致病原体间接传播。
感染控制措施
强化手卫生
建立严格的报告制度,对发生的感染 病例进行登记、报告和分析,及时采 取防控措施。

口腔门诊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口腔门诊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简介
本文档旨在制定口腔门诊医院的感染控制制度,以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该制度将涵盖以下方面:感染控制的目标和原则、感染控制的职责和责任、感染控制的具体措施等。

感染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1. 目标:预防和控制口腔门诊医院内的感染,减少患者交叉感染的风险,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2. 原则:科学、规范、全员参与、持续改进。

感染控制的职责和责任
1. 口腔门诊医院管理人员负责制定感染控制制度并监督执行。

2. 医务人员负责严格按照感染控制制度的要求开展工作,并监测和报告感染病例。

3. 护理人员负责采取必要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隔离等。

4.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工作,如按要求佩戴口罩、配合隔离措施等。

感染控制的具体措施
1. 环境卫生:定期对医疗设施和工作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保
持良好的环境卫生。

2. 手卫生:医务人员应按规定进行手卫生,包括洗手和使用手
消毒剂。

3. 感染源控制:对有感染病例的患者进行隔离措施,限制其与
其他患者的接触。

4. 医疗器械的清洁和消毒:医疗器械应按规定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5. 废物处理: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封装和安全处理,防止交
叉感染的发生。

总结
口腔门诊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确保患者和医护人
员健康和安全的重要工作。

本制度明确了感染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规定了各方的职责和责任,并提出了具体的感染控制措施。

通过全
员的参与和持续改进,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口腔门诊医院内的感染,保障患者的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科门诊的医院感染监测
口腔科门诊进行消毒灭菌是切断微生物传播、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也是口腔科门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消毒效果的监测则是医院感染控制的核心内容。

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要求来评价其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灭菌方法是否合理,消毒灭菌效果是否达标,以达到强化和推动医院感染监测和控制工作。

1 口腔科门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口腔科必须建立完善的消毒隔离制度与监测制度,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消毒灭菌液、消毒灭菌物品的效果进行监测。

灭菌合格率必须达100%,不合格物品不得使用。

1.1 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1次(1%碘酒、75%酒精),其细菌含量必须<100 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灭菌剂每月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

如含氯消毒剂应每日监测,戊二醛每周不少于1次。

1.2 压力蒸气灭菌,包括工艺监测、化学监测(暴露监测)、生物监测。

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仔细记录压力、温度、灭菌时间等。

化学监测:每包进行,包内物品中央放化学指示卡,经过一个灭菌周期后观察指示卡颜色性状改变否。

包外贴3M化学指示胶带。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日灭菌前进行B—D 试验,检查锅的空气排除效果。

生物监测:每月进行,指示菌株为嗜热脂肪杆菌芽孢,培养基为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灭菌后用仪器观察24小时颜色不变仍为紫色则符合要求,若颜色变黄则不符合要求。

1.3 紫外线灯管按日常和照射强度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应用时间、累计时间和使用人签名,使用达1000小时后应更换。

强度监测: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100(μW/cm2),使用中的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70(μW/cm2)。

2 口腔科门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原则
监测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掌握一定的消毒知识。

熟悉消毒设备和药剂的性
能。

具备熟练的标本采样技能,选择合理的采样时间(消毒后、使用前),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

3 具体监测方法及评价标准
3.1 空气的微生物学监测:(1)采样制作:灭菌后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和沙氏营养琼脂培养基融化后冷却至45~50℃,倒入9 cm直径的无菌平皿内,每个平皿倒15~20 ml盖好,在室温下冷却凝固后,反转放于37℃温箱内培养24小时,选出无菌生长的、盖内没有冷凝水的平皿作为采样用。

(2)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 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1米处;室内面积>30 m2,设四角及中央5点,四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1米处。

(3)采样方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按位置编号或注明后,在房间由内向外按顺序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1.5米,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分钟,盖好立即送检。

(4)计算公式:空气微生物粒子的含量与空气微生物粒子沉降量的关系为:细菌总数(cfu/m3)=50000N/(A×T)=157.2N。

式中A为平板面积(cm2),T为暴露时间(分钟),N为平均菌落数(cfu)。

(5)结果:口腔门诊手术室细菌总数≤200 cfu/m3为合格,各治疗室细菌总数≤500 cfu/m3为合格。

3.2 物体和环境表面消毒效果监测:采样在物体和环境表面消毒处理后4 小时内进行。

(1)采样方法:采样物体表面积<100 cm2,取全部面积;≥100 cm2的物品,取100 cm2采样。

用5 cm×5 cm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洗脱液(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涂抹各5次并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4个规格板面积,用无菌剪刀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装入放有10 ml采样液中立即送检。

面积<100 cm2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的方法采样。

(2)计算公式:细菌总数(cfu/cm2)=平板上菌落数×稀释倍数/采样面积(cm2)。

(3)结果:门诊手术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5 cfu/cm2,治疗室综合治疗台表面细菌总数≤10 cfu/cm2为合格。

3.3 手消毒效果监测:手的采样在接触患者、从事医疗或护理活动前进行。

(1)手采样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生理盐水的棉拭子(用消毒液消毒后采取相应中和剂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投入10 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生理盐水)试管内并立即送检。

(2)计算公式:细菌总数(cfu/cm2)=平板上菌落数×稀释倍数/采样面积(cm2)。

(3)结果:门诊手术室医务人员手细菌总数≤5 cfu/cm2,其它医务人员手细菌总数≤10 cfu/cm2为合格。

3.4 医疗器械灭菌效果的监测:采样时间在消毒或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

(1)小件医疗器械:用无菌的方法取缝合针、裂钻、手术刀片等小件医疗器械各5支,分别投入5 ml无菌洗脱液中送检。

(2)拔牙钳、挺子、牙科手机等
大型高压高温灭菌的医疗器械在无菌操作下用沾有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反复涂擦采样,并将棉拭子投入5 ml生理盐水的试管中送检。

采样面积>100 cm2的连续采样5 cm×5 cm面积的采样点4个,采样面积≤100 cm2,全面积。

(3)一次性口腔器械盘:一样两份原包装送检。

结果判断平板上无菌生长为合格。

若医疗器械消毒因子为化学消毒剂时,采样液中加入相应中和剂。

3.5 消毒液的监测:包括浓度和微生物监测,采样时间在使用后至更换新消毒液前。

使用市售的相应试纸测出其浓度,如含氯制剂和戊二醛试纸。

生物监测:用无菌吸管吸取消毒液1 ml,注入含相应中和剂9 ml的试管中,混匀后送检。

计算公式:消毒液染菌量(cfu/ml)=平板上菌落数×稀释倍数。

结果判断:消毒液染菌量<100 cfu/ml,无致病菌;灭菌剂无菌检测为合格。

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绝大部分是护士个体单独完成的,各项检测工作必须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追踪处理,才能把口腔科门诊的医院感染的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