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专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根本性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思想。
它是以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指导,以“太极图”为表达方式,把中国古代药物理论、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等综合起来的一套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阴阳五行”是宇宙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宇宙的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太极图”来表示,这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模式。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人体是宇宙的一部分,也是“阴阳五行”的组成部分,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五行”,它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阴阳五行”的和谐统一,当“阴阳五行”失去和谐统一时,就会出现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调节“阴阳五行”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和治疗疾病的原则。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中医基础知识理论主要内容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的哲学思想主要有⽓⼀元论、阴阳学说、五⾏学说。
⽓⼀元论讨论的是⽓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
⽓是运动不息,变化不⽌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
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的运动变化,即⽓化。
⽓⼀元论渗透到中医学中以说明精⽓是⽣命的本源,也是⽣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体⽓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精⽓与神密切相关等等。
阴阳五⾏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的两个事物⼜可代表⼀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的两⽅。
阴阳既是对⽴的、⼜是统⼀的。
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学说则认为世界上⼀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
五者之间存在着⽣克关系。
阴阳五⾏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以说明⼈体的组织结构、⽣理功能、病理变化并⽤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中医学关于正常⽣命现象的理论知识 主要有⽓⾎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津液主要阐述⽓⾎津液这些⼈体⽣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成、作⽤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 脏象则以五脏为中⼼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系统与⾃然界的关系。
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概念和基本⽣理功能;⼗⼆正经概念、分布、⾛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脉的循⾏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筋、⾻、脉;眼、⿐、⽿、⼝、⾆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 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48楼)第一节养生(第49楼)第二节预防(第50楼)第三节治则(第51楼)[附]五运六气(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框架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它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框架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 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方面。
在人体内部,阴阳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2. 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代表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五种不同的功能状态和相互关系。
中医通过五行学说来理解和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3. 人体经络系统: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它是一个网络状的通道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节和运输气血等重要物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4. 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内部的脏器系统分为五脏和六腑,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中医诊断和治疗常常通过了解脏腑的功能状态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5.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外界因素(六淫)和内在因素(七情)与人体的防御能力相互作用所致。
中医强调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以找出治疗的关键所在。
6. 辨证论治: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是辨证论治。
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整体症状、脉象、舌象等来判断疾病的归属和病机,然后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调理。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框架,这些理论相互关联、
相互支持,构成了中医学的独特体系。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经验相结合,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一、基本观念
1、五行理论
五行理论是中医自古以来一直最根本的理论,是中医思想的基础理论,是中医祖先所探索的有关自然规律的重要成果。
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具有印象、相生、相克等属性和互动关系,它们组成了
一个统一的天地人统一体,共同调节人体生理、病理、精神状态等各个方
面的动态平衡。
2、阴阳理论
阴阳论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是指肉体和精神的虚实状态,
是以阴、阳之间的相生相克为基础的,是对外界环境与其内在变化的系统
性描述,它被认为是调节自然界流动变化的根本自然规律。
3、气机理论
气机论是指人体内的气活动机制,是指人体内各部位活动的基础,气
是调节人体机能的动力,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变聚稀之物,从而改变
人体的状态。
气是人体活动的动力,是控制体内各种活动的动力,也是行
使抗病能力和调节机能的动力。
4、血脉理论
血脉学是中医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以血液的流动为前提,认为血液
的活动机制是支配人体机能的基本要素,中医认为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
本物质,认为血液的流动是维持身体机能的基本要素,血液的流动不畅会
影响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第一章中医学的方法学体系,从上向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中医的哲学方法,二是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三是中医学中的具体方法。
中医的哲学方法即上述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包括整体观念、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主要有比较、演绎、模拟、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等等。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古代哲学家经过高度概括,将其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升,即由下向上;降,即由上向下;出,即由内向外;入,即由外向内,这些运动,从不停息。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升与降、出与入,是保持相对平衡的。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所以,比较完整而简要的基本概念应当称:阴阳是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互相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方面加以说明。
总之,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均可以根据其所在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各相对部位、相对的功能活动特点来概括其阴阳属性,并进而说明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体内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而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
在辨证中,一般首先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纲领,而在八纲之中又以阴阳为总纲,即以阴阳统率表里、寒热、虚实。
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药物的性能,一般地说,主要靠它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又皆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
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药治疗
总结词
根据不同病症,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中药治 疗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食疗养生
总结词
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经络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 诊断方法 • 治疗方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和实践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 和发展。
发展
中医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断 吸收和发展各种医学思想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嗅气味
嗅病人的口气、汗味等,以判断 病情。
问诊
询问症状
询问病人的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以了解病情。
询问病史
询问病人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以 判断病情。
切诊
触摸脉象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了解病情。
触摸皮肤
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了解病情。
06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不畅,机体免疫力下降。
劳逸失度的调护
03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过度疲劳,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身体素质。
05
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 态、舌象等,以了解病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二.宗气
宗气:积于胸中之气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 处,称作“气海”, 又称作“膻中”。
组成与分布:是以肺 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 和脾胃从饮食中运化 而化生成的水谷精气 为其主要组成部分, 相互结合而成。宗气 聚集于胸中,灌注于 心肺之脉。
一.主要功能
○ 贯心脉以行气血 ○ 走息道以行呼吸
0 营气
在液为涎
01
02
在窍为口 其华在唇
03
04
在志为思
在体合肌肉 主四肢
肝的生理功能:
1. 主疏泄
① 调畅气
机
肝者,将军之官,
② 促进脾
肝
谋虑出焉
胃的运 化功能
③ 调畅情志2. 主 Nhomakorabea血:贮藏血液和调
节血量
肝的在志、 在液、在体 和在窍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在体和筋 其化在爪
在窍为目
肾
肾为“先天之本” 腰为肾之府
血的功能
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 能,是机体活动的主要物 质基础。
第三节 津 液
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在内的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等。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主要是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布于全身。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用于诊断和治疗
第三章 藏 象
什么是藏象学说?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古 代的解剖知识。二是长期来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 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 的某些生理功能。 ➢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 整体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的在志、 在液、在体
和在窍
在志为思
在液为涎
在体合肌肉 主四肢
在窍为口 其华在唇
肝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的生理功能: 一、主疏泄
调畅气机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调畅情志 二、主藏血: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
肝的在志、 在液、在体
和在窍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在体和筋 其化在爪
在窍为目
肾
肾为“先天之本” 腰为肾之府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藏精,主生殖发育:(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2.后天之精:出生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 脾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以及脏腑生理 功能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
二、主水:肾中精气气化功能,对于体内 津液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 液代谢的平衡起着及为重要的 作用。
第一节 病 因
一 、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致病特点: 1.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 2.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
人体而致病。 3.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相互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 4.受邪多侵犯肌表从口鼻而入,或者两者同时受邪。
(一)风——春季的主气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
3.防御作用
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气的 运动,称为“气机”。
气的运动形式可归纳为: 气的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
气机失调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受到阻碍—气机不畅 某些局部发生阻滞不通—气陷 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逆 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气陷 气不能外答而结聚于内—气结或气郁 气不能内守而不能外逸—气脱
脾与胃:脾主升,胃主降。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 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
肝与胆: 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之所以能正常 排泄和发挥功能,亦依靠于肝的疏泄功能。
肾与膀胱: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 肾气充足,则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维持水液正 常代谢。
第四章 气、血、津液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
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 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 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 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 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二章 阴阳五行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1)组成与分布:主要来自于脾胃运化的水谷 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
(2)主要功能:营养和化生血液。
(四)卫气 卫气:运行于脉外之气。
(1)组成与分布:主要由水谷精气所化生,它 的特性是“慓疾滑利”,运行与皮肤、分肉之 间,熏于肓膜,撒于胸腹。
(2)主要功能: a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b 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 c 调节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 温的相对恒定。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
(1)生克和制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乘侮 相乘: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 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的反应。
相侮: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 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亦称反 克。
肺的在志、 在液、在体
和在窍
在志为忧
在液为涕
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在窍为鼻
脾
脾为“后天之本”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运化水液: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二、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 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 营养全身。
三、主统血: 脾有统摄血液在血脉中流行,防止逸 出脉外。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一)元气 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 生命活动的源动力。
(1)组成与分布: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 于肾中精气所化生。
(2)主要功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 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 动。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 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二、主通降,以降为和:胃为“水谷之海”,饮食 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行入小肠,进一步
消化吸收。胃失通降影响食欲。
小肠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受盛和化物 小肠接受胃初步消化之饮食物的盛器经胃的初步
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有相当时间的停留, 以利于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二、泌别清浊 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
物残渣两部分。 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 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
液,故又称“小肠主液”。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的中央,为贮 尿器官。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贮尿 二、排尿 (膀胱病变,主要为尿频、
尿急、尿痛;或是小便不 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 或是遗尿,甚则小便失 禁。)
气、血、津液,是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 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 的念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二、气的生成
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 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
三、气的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4.固摄作用
5.气化作用
三、主纳气: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 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才能 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
(肾的纳气功能就是肾的闭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 的具体体现)
肾的在志、 在液、
在体和在窍
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
在体为骨 主骨生随 其华在发
在窍为耳 及二阴
第二节 六 腑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总称。 实而不能满,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第三节 津 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 组织器官在内的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 液、肠液等。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主要是通过脾的转输、肺 的宣降和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布于 全身。
三、津液的功能 滋润和濡养。
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和血的关系 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
气能生津 气和津液的关系 气能行津
气能摄精,津能载气
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第五章 病因与发病
破坏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就是病因。
当人体在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人体脏腑、 经络等生理活动异常,气血阴阳平衡协调关 系受到破坏,导致“阴阳失调”,出现了各 种临床症状,便发生了疾病。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 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 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爰稼穑”。 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曰从革”。 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
第一节 五 脏
是心、肺、脾、肝、肾的合称。五脏的生 理功能,虽然各有专司,但心脏的生理功能是 起着主宰作用。五脏之间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平衡协调,主要是 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为基础来进行阐述的。
心
心为君主之官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分为主血和主脉。
主血:血在脉中运行,心脏搏 动,发挥濡养功能。 主脉:脉是血液的运行通道, 脉道通利,营气和血液功能 健全,血液正常运行。 2、主神智: 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 外在表现。 狭义:心所主之神志,指人的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
第三章 藏 象
什么是藏象学说?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 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古代的 解剖知识。二是长期来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 的观察。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从病理现象和 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 观。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 包括: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六个脏器组织。
脑为髓之海。
女子胞:是发生月经孕育胎儿的器官。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是心主血和肺主气,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 间的关系。
心与脾:心主血,脾主统血,脾又为气血化生之源, 故心与脾的关系密切。
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人体的血液,生化于脾, 贮藏与肝通过心以运行全身。
三焦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 理功能特点: 上焦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上焦如雾”。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中焦 “泌糟粕,蒸津液”,升降之枢,气血 化生之源,“中焦如沤”。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下焦排泄糟粕和尿液,“下焦如渎”。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六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是以“传化物”为其生理特 点,六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于饮食 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 和密切配合。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阴阳表里关系
心与小肠:心有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小肠有热,亦 可循经上炎于心。
肺与大肠: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 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有助于肺的肃降。
第二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红色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 活动的基本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