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教案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学设计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学设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孙中山先生关于“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新旧三民主义在推动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三民主义的提出、内容和影响;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内容和影响;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掌握它们之间的差异,了解其在理论内容上的变化,掌握这种变化对后来中国革命发生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结合三民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理解,认识到思想理论成果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能指导社会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孙中山和民主追求的学习,理解伟人顺应时代潮流、与时具进的高贵品质和为革命事业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
通过了解三民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到革命理论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影响难点:三民主义的影响,包括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
【研读教材】梳理知识一、知难行易——三民主义的基础二、三民主义1、背景(1)必要性:鸦片战争后,各种救国主张相继失败想一想: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的三民主义,其产生应当具备怎样的土壤和条件?经济:(2)可能性:阶级文化2、提出: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在东京成立。
提出了“、、、”的革命纲领,并在《》发刊词中,将其概括为三民主义。
想一想:三民主义和十六字纲领,存在着怎样一一对应的关系?“驱除鞑虏”中的“鞑虏”指的是不是帝国主义?是不是要反满?“驱除鞑虏”与“创立民国”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哪一个才是核心所在?为什么还要加上“平均地权”?孙中山说:“我们革命的目标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三民主义教案

三民主义教案教案标题:三民主义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2. 掌握三民主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三民主义的起源和发展a.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b. 三民主义的发展演变过程;c. 三民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2. 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a. 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b. 民主共和:建立民主政治制度,实现人民的权力和利益;c. 民生幸福: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3. 三民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a. 政治体制改革:推动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b. 经济发展:倡导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体系;c. 社会变革:提倡普及教育、改善劳动条件和妇女地位等。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发学生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思考,引出三民主义的重要性和影响。
2. 知识讲解:讲解三民主义的起源、发展和核心思想,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深入解读。
3.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三民主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具体影响和意义。
4. 学习案例: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三民主义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效果。
5. 总结归纳:概括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和评价。
6.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三民主义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应用,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7. 练习与评价: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于三民主义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进行相应的评价和反馈。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参考书籍:提供学生相关的知识背景和理论基础;2. 多媒体资料:播放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和图片,以加深学生对于三民主义的理解;3. 学习案例:准备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4. 练习题和评价标准:为学生提供练习题和评价标准,以检验他们对于三民主义的掌握情况。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三民主义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向学生传达相关知识;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他们对于三民主义的深入思考和理解;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三民主义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效果;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民主义(公开课)教案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一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八一聚高王冬梅9月16日一、高考大纲及考点分布1.三民主义形成的背景、基本内容和地位、作用;2.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三、学习指导和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时,要将三民主义与相应的政治上民主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明确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线索。
2.对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进行比较,可用列表比较的方法,重点从提出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分析,认识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从新三民主义内容的变化来体会孙中山与时俱进的品格。
四、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比较归纳。
★教学过程探究问题一: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民主义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来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探究问题二:如何理解三民主义的内涵?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探究问题三:如何充分认识三民主义?(理顺三个关系)1.三民主义与同盟会十六字纲领之间的关系2.三民主义与三种革命之间的关系3.三民主义三者之间的关系分组讨论:从理论上分析,这三种革命能否成功?三民主义是否可以救国?力量对比:革命力量和反革命力量探究问题四:三民主义指导下有哪些革命实践活动?结果如何?为什么?探究问题五: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背景是什么?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探究问题六:如何充分认识新三民主义?1.新旧三民主义有何异同2.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3.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何异同探究问题七:新三民主义指导下有哪些革命实践活动?结果如何?结语:中山名言知识小结:三民主义发展的历程:萌发——提出——实践——挫折——新发展——再实践链接高考:1.(20XX年高考海南卷)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
三民主义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第1课孙中山三民主义教学设计盛桥中学李俊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评价;思想论战的主要内容及影响;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评价。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新旧三民主义的材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旧三民主义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当时的先进思想;三民主义不能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孙中山先生具有与时俱进的伟大品质。
教学过程导入:世纪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年。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同时,在多媒体上逐个出现三位伟人图像)他们根据各自所处的时代特点和革命建设的需要,分别创立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成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世纪初的中国,共同领略和体会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出示本节标题孙中山三民主义)一、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师: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都与它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三民主义为什么会在世纪初的中国应运而生?生:(根据老师的要求,看书并踊跃回答问题)。
师:世纪初《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要想维护民族独立,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进行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而革命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因此,创立指导革命的理论已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
而孙中山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重任。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孙中山为什么能够承担历史重任?生:(看书、讨论、回答)师:正是由于孙中山先生具有伟大的革命追求,丰富的革命实践,以及对欧美革命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因而能创立出革命的理论。
二、三民主义的提出,基本内容及评价提出:师: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政党一一中国同盟会,并明确提出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三民主义教案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⑴了解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并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对三民主义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作用作出客观的评价。
⑵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概述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认识新三民主义在国共合作和第一次国民大革命中的历史作用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时代背景,及孙中山为实现三民主义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历史过程;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并及时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对孙中山革命历程的学习认识到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⑵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和影响下提出的,它较之旧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进步。
作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尊崇和学习。
教学重点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历史作用;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进步?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景导入】在多媒体上逐个出现三位伟人图像,他们是谁?对中国有何贡献?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自主学习】1、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⑴经济上:⑵政治上:⑶思想上:⑷组织上:2、提出⑴同盟会的政治纲领:⑵首次阐发为三大主义:3、孙中山是如何解释三民主义的?他们各自在三民主义中处于何种地位?三民主义与同盟会纲领三民主义:16字纲领:内容(实质):地位(内在关系) :4、如何评价三民主义?⑴性质:⑵进步性:⑶局限性:【探究一】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之满州,本塞外东胡。
昔在明朝,屡为患……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
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同盟会宣言》(1905)材料二: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教案(新人教必修3)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1)识记: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三民主义的内容;(2)理解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和辛亥革命的成败;(3)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成败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言分析】江泽民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结合引言,回答下列问题。
1、江泽民指出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分别是什么?它们对中国人民各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2、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分别创立了什么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分别创立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导入新课】面对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先进的中国人通过中外比照,思考着怎样才能救中国。
继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之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则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然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
因此,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
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
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对于孙中山先生很多称谓:1940年,国民政府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革命先行者”。
三民主义教案

三民主义教案三民主义教案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考纲解读: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的推动作用高考导向:考查形式,仍以选择题为主,多以“新材料、新情景”的题目为主,多角度、多层次。
考查内容,三民主义的内容、影响、标志性文献。
热点角度,台海关系,三民主义关于民生问题的设想。
【课前自主学习】一、学习目标:掌握三民主义的内容及作用二、重点难点: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分析评价三、学习情境:在影片《走向共和》里有这么一个细节:当孙中山先生北上,由天津坐火车到北京时,冯玉祥为了保护孙先生安全,特派卫戍司令鹿钟麟前来接送,鹿钟麟登上车厢,这时孙先生已经起不来床了,他的手往外刚一伸,鹿钟麟往前紧赶几步,半跪下来,毕恭毕敬,握着孙先生的手。
当看到这个镜头时,许多人不禁要问:当时那些军阀杀人如麻,为什么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孙中山竟有如此举动?实际上,他们那是发自内心的佩服,因为这些人都知道孙中山的思想与人格魅力。
正如胡锦涛主席在接见连战主席时的致辞所说:“中山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为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为国家的统一和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
”四、学习任务1、阅读教材P78-P79,归纳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说出三民主义的内容,明确对三民主义的评价自学本课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三民主义提出前近代中国有哪些救国主张?结果怎么样?(2)三民主义包含哪三个内容,各自含义是什么?(3)三民主义指导下的社会革命实践活动有哪些?从革命实践活动的结果得到什么历史认识。
2、完成本课基础知识填空(见高三复习资料创新设计197页)【课堂师生互动】一、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材料1:春愁难谴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
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4.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学设计

(3)通过多媒体展示、史料解读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讲述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孙中山及三民主义的关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对三民主义有初步了解,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史料分析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三民主义知识的掌握程度。
(3)个性化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4.教学拓展:
(1)开展课后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历史背景、内涵及其历史意义。
2.难点:理解三民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选择一个角度,如民族、民权、民生等,分析三民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发展。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字数不少于1000字。
3.制作一份关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知识卡片,包括三民主义的定义、主要内容、历史背景、影响等方面的内容。要求设计美观,内容准确,便于复习和分享。
4.结合所学,为班级举办一次关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讲座,时间约为20分钟。要求讲座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能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设计司家龙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实践2、理解:三民主义进步性和局限性;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作用;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3、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观点分析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成败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手段出示,再现三民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2、运用“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观点分析重点难点。
3、比较新旧三民主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知道三民主义是当时最进步的思想,但是由于其无法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它不能指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2、感知孙中山为民主共和奋斗一生的高贵精神和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及课时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突破方法:情景创设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知识比较法,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相结合,板书形成体系化,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在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掀起向西方学习的高潮,试图挽救民族危亡。
在这一过程中,把先进的理念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一步步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了;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而指导这些实践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成为中国20世纪最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看看到底讲了什么内容,能够使中国人民觉醒?资料孙中山:孙中山(1866-192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曾用名:中山樵。
1940年,国民政府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革命先行者”。
在中国大陆也有人称他为“现代中国之父”,而民间普遍称他为“中国国父”。
师生互动,解读探究一、三民主义的提出和实践1、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三民主义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应运而生?(多媒体展示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时局图》和资料,概括总结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和提出过程,让学生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的基本观点,并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知道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资料:1895-1898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就有六十多家,其中80%属于轻工业。
不仅原来较好的上海、广州、汉口、天津等城市,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其他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商办厂矿企业。
1900年以后,在国内外掀起了出版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的翻译著作,创办革命报刊,发行革命书籍,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
----《中国近代史》学生学生阅读回答后,师归纳:(1)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救国方案均失败。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西方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4)孙中山个人的早期活动。
材料: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问题创设:找出两段材料当中孙中山不同的社会发展观。
(培养学生信息提取、观点概括的能力)温和的社会改良----激烈的社会革命,孙中山先生实现了其人生中的第一次转变2、提出:(1)1905年,孙中山组建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鞑虏”指满清贵族)(2)在《民报》的发刊词上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资料:“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
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善的国家。
”——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探究】孙中山先生为什么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这三种革命和三民主义是什么关系?点拨:孙中山已经意识到满清专制统治是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根源,通过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首先是为了结束满清专制统治。
这三种革命与三民主义是一种因果关系,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为了完成三种革命,提出与之对应的三民主义。
3、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内涵(引导学生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来把握三民主义)资料材料一:“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孙中山选集》材料二:凡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共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
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选集》材料三: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
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选集》(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政府的统治,未明确反帝。
(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未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主张核定地价。
(进行简单解释: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地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自然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点拨:正因为其存在局限性,所以在三民主义指导下的实践难以成功,此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探究】(1)三民主义的内在联系民权主义是核心部分,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性决定的。
(2)三民主义中哪一点最有中国特色?资料“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
----孙中山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欧美革命中所没有的,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
在孙中山看来,欧美各国之所以不能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
而土地问题和资本主义发展问题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孙中山对此十分关注。
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孙中山提出了“民生主义”,以解决国计民生问题,防止革命后带来贫富分化。
【过渡问题】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评价?4、三民主义的实践及评价教材从两个阶段叙述了三民主义的实践结果。
把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局限性同实践结果联系起来。
(1)第一阶段:①实践: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评价:进步性——三民主义涉及到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深入理解】先进的思想理论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民主义在当时是先进的思想理论,所以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使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空前高涨。
【提出过渡问题】中华民国建立和《临时约法》颁布后,辛亥革命的果实是否保留了下来?(引导学生列出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企图复辟帝制的史实)(2)第二阶段:①实践:为维护共和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为反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进行了“二次革命”;为反对袁世凯复复辟帝制进行了“护国运动”;张勋复辟帝制失败后,为反对段祺瑞企图废除《临时约法》进行了两次“护法运动”)②评价: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广大劳动人民难以享受民权,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革命最终失败。
【教师小结】从这一段落的学习我们看到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先后经历了两个结果完全不同的实践过程。
在经历了长期为维护民主共和而进行斗争均未果之后,孙中山先生陷入到苦闷之中。
资料: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孙中山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
……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只顾着站在岸上嘲笑我。
这时候,漂来了苏俄这根稻草。
因为要淹死了,我决定抓住它。
——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过渡问题】在经历了一番苦闷与彷徨之后,孙中山的思想又有了什么重大的变化呢?(学生: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二、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1、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教师提问】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究其原因,除了孙中山自身所经历的一系列失败的革命斗争外,还有那些因素呢?(1)孙中山吸取失败的教训。
(2)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帮助改组国民党。
(3)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
教师说明:时代在变,理论也随之而不断发展,孙中山先生实现人生的第二次转变。
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先生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新三民主义的形成。
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主要解决三个问题:新旧三民主义的关系;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关系。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新旧三民主义的对比表格】【问题1】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是什么?(让学生填)【问题2】结合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通过对比分析新三民主义的“新”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解决办法】给学生用2-3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再在1分钟的时间内做【教师提问】三大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多媒体出示材料,学生概括)资料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
——毛泽东(1)__________蕴含____________(2)新三民主义是__________,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__________。
请把“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革命纲领”、“方法与手段”分别填入上列空格中。
三大政策在新三民主义中如何体现?(联俄联共——体现在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新民权、民生主义都体现了扶助农工)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是什么?(新三民主义为三大政策提供思想理论依据,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新三民主义是纲领、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的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