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异物进器官-教学设计上课讲义
异物入体专题知识讲座

眼内异物
原因: 眼内异物多由灰沙落入眼中所致。
怎么办? 1、让幼儿用力眨眼,利用泪水将异物带出。 2、用温水或蒸馏水冲洗眼睛 3、翻开上、下眼睑,找到异物后用干 净旳 棉签、纱布擦去。
切忌: 不能用手或者手帕揉擦
咽部异物
❖ 以鱼刺、骨头渣、瓜子壳、枣核等较为多见。 ❖ 异物大多扎在扁桃体或其周围,引起疼痛,
鼻腔异物怎么办?
若异物进入一侧鼻孔,可用手压 住一侧鼻孔,让幼儿用力向外呼气, 也可刺激幼儿旳鼻粘膜,使其产生 喷嚏反射,将异物排出。
切忌: 用手或其他工具直接挖 出,那样极易取不出来,反而越 进越深。若两侧鼻子都进异物, 易造成窒息。
去医 院
小朋友玩沙子时不小心沙子进 入了眼睛,该怎办?
揉眼睛,能够吗? 翻转眼皮吹吹,能够吗?
吞咽时疼痛加剧。 ❖ 咽部异物最佳用镊子取出,切不可采用大口
吞饭旳措施,不然会使异物越扎越深,出现 危险。若无法取出,应立即去医院处理。
异物入体专题知识讲 座
问题:
1.你懂得学前小朋友旳哪些 器官轻易进入异物吗? 2.学前小朋友为何轻易异物 入体? 3.异物入体后体现症状? 4.怎样处理?
异物入体:
❖ 气管异物 ❖ 外耳道异物 ❖ 鼻腔异物 ❖ 眼内异物 ❖ 咽部异物* (此部分补充内容)
气管异物
❖学前小朋友为何轻易气管异物? ❖气管异物体现症状? ❖怎样处理?
❖ 由美国医生亨利·海姆立克发明,是主要针对 异物卡喉旳急救措施。在该急救法发明前, 医生经常采用拍打病人背部,或将手指伸进 口腔咽喉去取旳方法排除异物,其成果不但 无效反而使异物更进一步呼吸道。
❖1974年,亨利·海姆立克经过反复试验,发明
处理措施:
❖1.拍背法:合用于1岁下列旳婴儿。 ❖2.胃部迫挤法:合用于1岁以上旳小
大班防止异物入口安全教育教案

大班防止异物入口安全教育教案大班防止异物入口安全教育教案引言:防止异物入口安全教育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至关重要。
幼儿时期,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较强,往往会将一些危险物品放入嘴巴中,导致意外发生。
因此,通过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我们能够帮助他们意识到异物入口的危险性,并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第一部分:什么是异物入口在开始教育幼儿防止异物入口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向他们解释什么是异物入口。
异物入口指将危险物品或非食物物品放入口腔中,包括小玩具、硬币、小石子等。
这些异物可能会卡在喉咙或气管中,造成呼吸困难或窒息。
第二部分:异物入口的危害接下来,我们需要向幼儿介绍异物入口的危害。
可以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例如,告诉幼儿如果他们将硬币或其他小物品放入口中,可能会呛到,无法呼吸,需要去医院接受治疗,非常疼痛和吓人。
第三部分:如何防止异物入口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向幼儿介绍如何有效地防止异物入口。
1. 保持清洁:告诉幼儿要保持口腔的清洁,经常刷牙。
干净的口腔可以减少异物进入的机会。
2. 化学品存放:要教育幼儿不接触化学品或药物,并告诉他们这些东西只能由成人来使用和保管。
3. 小玩具选择:引导幼儿选择合适的玩具,不要将小玩具或易碎玩具放入口中。
4. 监督与引导:幼儿时期的孩子需要成人的监督和引导。
成人应该时刻留意孩子的行为,及时阻止他们将危险物品放入口中。
第四部分:总结和回顾在这一部分中,对于这次防止异物入口的安全教育,我们可以进行总结和回顾。
1. 异物入口是一种危险行为,可能导致窒息等严重后果。
2. 幼儿要学会保持口腔的清洁,避免将危险物品放入口中。
3. 家长和教师的监督和引导对于幼儿的安全至关重要。
4. 如果发生意外情况,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第五部分: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大班防止异物入口的安全教育需要在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下进行。
家长应该加强对幼儿的监督,并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
学校应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融入安全教育,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强化。
异物进眼睛安全教育教案

课时:1课时年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异物进入眼睛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2. 培养学生正确的用眼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面对突发情况时的应对能力。
教学重点:1. 异物进入眼睛的危害。
2. 预防异物进入眼睛的措施。
3. 应对异物进入眼睛的急救方法。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异物进入眼睛危害的认识。
2. 学生正确应对异物进入眼睛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演示道具:异物模型、眼药水、棉签等3.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眼睛的重要性吗?如果眼睛受到伤害,会有什么后果?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一旦受到伤害,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二、讲授新课1. 异物进入眼睛的危害a.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介绍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b.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异物进入眼睛的危害,如视力下降、感染、疼痛等。
c. 引导学生讨论异物进入眼睛的危害,总结出以下几点:(1)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2)感染,引发眼部炎症。
(3)疼痛,影响日常生活。
2. 预防异物进入眼睛的措施a. 教师讲解预防异物进入眼睛的方法,如:(1)不揉眼睛,以免细菌进入眼睛。
(2)避免用脏手触摸眼睛。
(3)不戴隐形眼镜,或正确佩戴隐形眼镜。
(4)保持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如阅读时保持适当的距离和姿势。
b.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预防措施。
3. 应对异物进入眼睛的急救方法a. 教师演示急救方法,如:(1)用棉签轻轻擦拭异物。
(2)使用眼药水清洗眼睛。
(3)如异物较大,可用手指轻轻按住上下眼皮,使异物露出,然后用棉签取出。
b.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急救方法。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异物进入眼睛的危害、预防措施和急救方法。
2.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提出疑问。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异物进入眼睛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2. 完成课后作业,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异物安全教育大班教案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异物进入身体可能带来的危害。
2. 培养学生识别和防范异物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应对异物进入身体时的应急处理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对象:大班学生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实物展示(如小玩具、小颗粒等)。
2. 异物模拟场景图或视频。
3. 应急处理方法的演示道具(如急救包、呼叫器等)。
4. 小组讨论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提问或故事引入,例如:“你们有没有不小心吞过东西?那感觉怎么样?”2. 引导学生思考异物可能带来的危害。
二、教学内容(30分钟)1. 认识异物- 展示不同类型的异物,如小玩具、小颗粒、小珠子等。
- 讲解这些异物的名称和特点。
- 强调异物可能带来的危害,如吞咽、吸入等。
2. 防范异物- 讲解如何识别和防范异物,例如:- 教育学生不要将小物件放入口中、耳朵或鼻孔。
- 强调家长和教师应监督孩子,避免将小物件放在孩子容易触及的地方。
- 讲解如何正确地处理和存储小物件。
3. 应急处理- 演示应急处理方法,如:- 吞咽异物时的处理方法(如咳嗽、喝水等)。
- 吸入异物时的处理方法(如咳嗽、深呼吸等)。
- 分组讨论,让学生模拟应急处理场景。
4. 案例分析- 通过观看异物安全教育的视频或图片,分析案例中的错误行为和正确做法。
-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分组进行异物识别和防范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防范方法。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异物安全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家中寻找可能存在的异物,并制定防范措施。
2. 学生绘制一幅关于异物安全教育的手抄报。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防止异物入体安全教案(一)

防止异物入体安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异物入体”。
2.掌握防止异物入体的方法。
3.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内容什么是“异物入体”1.概念:•异物入体是指不属于人体一部分的物质进入人体内部。
2.形式:•口入异物、呼入异物、皮肤损伤等。
防止异物入体的方法1.预防口入异物•小心翼翼地咀嚼食物,不要说笑、奔跑、嬉戏时吞咽食物。
•不要用嘴咬硬物,防止牙齿破裂。
•不要咬指甲、吮吸笔等。
2.预防呼入异物•呼吸时注意保持平静,不要大口喘气或气喘吁吁。
•防止口腔舌位不当,注意发音姿势。
•避免在灰尘、烟雾等环境下呼吸,或佩戴口罩。
3.预防皮肤损伤•保持皮肤清洁,避免长时间接触过于粗糙的物品表面。
•穿着适合的鞋子,避免在崎岖的坑坑洼洼地形中穿行。
•注意安全,避免发生事故而致皮肤受伤。
提高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1.做好个人卫生:•定期清洁手、口腔等部位,预防口入异物。
•避免烟酒刺激、饮食过量等,保护喉咙。
2.学习急救知识:•学习如何应对口呼吸道异物卡塞、皮肤切割等意外情况。
3.加强安全意识,预防意外事故:•注意交通安全,避免交通伤害。
•学会使用生活中常用应急工具,如消防器具等。
教学评价通过此次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回答“什么是异物入体”、“怎样防止异物入体”等问题,并能提高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如遇突发情况能够快速、正确地进行自救或急救。
教学过程导入1.讲师简单介绍“异物入体”概念和危害,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们是否听说过、遇到过异物入体的情况?•异物对人的健康有什么危害?2.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讲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防止异物入体安全”。
正文什么是“异物入体”1.讲师向学生普及“异物入体”相关知识,学生听取并做笔记。
2.讲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异物入体的定义是什么?•异物可以进入人体的哪些部位?3.学生回答问题并互相交流,讲师补充并纠正错误。
4.讲师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展示不同形式的异物入体,并向学生讲解危害。
防止异物进器官课件

目录
• 异物进入器官的危害 • 异物进入器官的原因 • 如何预防异物进入器官 • 异物进入器官的急救措施 • 异物进入器官的预防与保健 • 异物进入器官的案例分析
01
异物进入器官的危害
对器官功能的影响
呼吸系统影响
异物进入呼吸道可能导致呼吸困难、窒息, 严重时可能引发呼吸衰竭。
消化系统影响
消化道异物可能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肠道梗 阻,甚至引发肠穿孔。
循环系统影响
心脏或血管内异物可能导致血液循环障碍, 引发心梗或脑梗。
对身体健康的威胁
01
02
03
感染风险增加
异物滞留体内可能导致细 菌滋生,引发感染。
并发症增多
异物引发的炎症、损伤可 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 肺炎、心脏疾病等。
病。
04
异物进入器官的急救措施
紧急处理方法
识别症状
观察患者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 、咳嗽、胸痛等,以便做出正确 的判断。
就地急救
在清除异物后,对患者进行心肺 复苏等急救措施,等待专业救援 人员到来。
01
保持冷静
在遇到异物进入器官的情况时, 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因慌乱而 加重情况。
02
03
清除异物
根据异物的类型和位置,采取适 当的方法清除异物,如咳嗽、拍 背、挤压腹部等。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 手、勤洗澡,避免用不洁的手触
摸口鼻眼等部位。
避免接触不洁环境
尽量避免在空气质量差的环境中 停留,如雾霾天、沙尘暴等,减
少吸入异物和病菌的风险。
合理饮食起居
保持合理的饮食起居习惯,保证 充足的睡眠和水分摄入,增强身 体免疫力,预防感染和呼吸道疾
11.模块三任务3 异物入体的应急处理与预防(一)——教学设计

作
业
1.请将幼儿气道异物的应急处理过程以流程图形式绘制出来上传。
2.课后模拟练习海姆立克急救法。
教学建议:
本课次建议2课时,课堂教学的重点在帮助学生掌握幼儿突发气道异物时的应急处理流程以及海姆立克急救法的规范操作。结合课前微课和教材自学,引导学生完成主要理论知识部分的学习,将模拟海姆立克急救法和拍背压胸法操作和小组综合模拟实训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应对幼儿呼吸道异物的综合能力。
教
学
准
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教材模块三的任务3中“学习活动1”内容。
(2)学习微课《幼儿急性气道梗阻的应急处理》和《婴儿急性气道梗阻的应急处理》。
(3)阅读案例《花生米惹的祸》,再完成学习活动1的分析题。
2.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课前预习完成情况和疑问点。
(2)熟悉本课次教学内容、流程及教学资源。
(2)观摩学生表演,记录各组综合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分工合作,参与小组角色扮演,然后相互观摩各组同学表演,并使用评价表格对其他组模拟表演做出综合评价。
通过小组角色表演来模拟幼儿/婴儿发生气道异物时的应急处理全过程,帮助学生熟悉海姆立克急救法和拍背压胸的使用情景,同时巩固气道异物处理流程,提高学生综合应急处理能力。
·学生观摩教师操作,并记录操作关键点。
(2)小组模拟练习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次进行婴儿拍背压胸法的模拟操作练习。
·要求:一人模拟操作时组内其他同学观摩,并安排一人将小组同学模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记录在移动白板上。
小学四年级安全教育防止异物进器官教案设计

小学四年级安全教育防止异物进器官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为大家的小学四年级安全教育防止异物进器官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初步让学生了解有关预防异物进入身体器官的常识,并学会一些必要的应对方法
2、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
3、让学生感悟健康的意义和价值
1、教师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讲述课本上的“”小虫入耳“眯眼了”“耳朵进水”的故事
2、分小组,让组内学生讲讲家人、亲戚、朋友遭遇异物进器官的故事,或自己这方面的亲身经历,要特别注意讲出异物是怎么进入身体器官的,当时的感受是什么,当时采取了什么处理措施
3、请各组有经历过异物进入身体器官的学生代表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给全班同学听
4、讨论:通过这次“小小故事会”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1、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准备情况,分别模拟一个情景在全班表演
2、谈谈自己的感受
1、课件出示案例
2、师生一起了解案例内容
3、教师提问:
(1)阿强的眼睛是在什么情况下溅入异物的.
(2)阿强当时是怎么做的?他的做法对吗?
(3)阿强是在什么时候去医院就医的?
(4)就医后阿强的眼睛 ___好了吗?为什么?
(5)引起“眯眼”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4、小组讨论:我们在户外活动时,应如何避开对眼睛可能造成危害的危险?
1、自学不同异物进入耳朵和鼻腔后的处理方法
2、对照已学知识,说说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3、组织学生按照异物进入身体的不同器官对问题进行梳理和汇总
4、各小组交流成果,看哪组得最好
5、补充“安全宝典”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止异物进器官-教学
设计
6. 防止异物进器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让学生了解有关预防异物进入身体器官的常识,并学会一些必要的应对方法。
2.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
3.让学生感悟健康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有关预防异物进入身体器官的常识,并学会一些必要的应对方法。
难点:识别周围环境中的危险因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不小心眯眼了,小虫误入耳朵里了.....当遇到这类情况时,你知道该怎样处理吗?你可别以为这些都是不起眼的小事,里面的学问大着呢!(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过渡语: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1.我能初步了解有关预防异物进入身体器官的常识,并学会一些必要的应对方法。
2.我能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
3.我能感悟健康的意义和价值。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过渡语:下面我们进行自主学习,请看自学指导。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第19、20页内容。
思考:
1.书中介绍的异物进入身体器官的情况,你遇到过吗?
2.异物进入气管,书中介绍了几种情况,分别是什么?
3.异物进入气管,有什么危害?
4.怎样才能防止异物进入气管?
学完的请举手示意老师。
(二)自学检测反馈
过渡语:同学们已经学完了,学的怎么样呢?我们来检测一下。
指名同学汇报上述问题答案。
(三)质疑问难
1.组内解决疑问。
2.全班解决疑问。
三、后教环节(10分钟)
(一)内容:1.什么情况下异物容易进入眼睛呢?
2.异物进入眼睛,有什么危害?
3.固体异物进入眼睛后,科学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学法指导:
1.先自己想一想,找出问题的答案,然后再在组内交流。
2.自己识记上面问题的答案,交流时,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全班抽取汇报展示。
(二)预设生成和点拨
点拨语:
异物进入眼睛,轻者弄得你泪流满面,睁不开眼睛,重者会伤害你的眼睛,引发感染,影响视力。
固体异物进入眼睛时,科学的处理方法是:1.闭上眼睛,低头,或是用手指捏住眼皮,轻轻提拉,用泪水将异物冲出来。
2.请人帮助将眼中的异物取出。
3.如果用以上方法扔不能取出异物,就应到医院请医生处置。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过渡语: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异物进入我们的耳朵的知识。
1.耳内进入硬物时怎么办?
2.耳内进入小虫时怎么办?
3.耳内进水时怎么办?
课堂总结: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收获都非常大,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活学活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本节课的优胜小组是X组,掌声鼓励。
附:板书设计
6 防止异物进器官
异物进入气管
异物进入眼睛
异物进入耳内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