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利益分配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国际贸易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会福 利 。 因此 , 理 论 上 认 为 以 比较优 势 为 展 中 国家 的贸 易 利 益 。 而发 展 中 国家 在 付 基 础 的 国 际 贸 易 使 得 无 论 是先 进 的 发达 出大量 自然资源、 人力成本和承受 由大量
中 图分 类 号 : F 7 文 献标 识 码 : A
拥 有 各 自具 有 比较 优 势 的资 源 或 产 品 , 进 全球垄断性采购 , 把发展中国家纳入 到其 而 可 以 通 过 国 际 贸 易 进 行 资 源 或 产 品 的 全 球 生 产 体 系 中来 ,并 利 用 其 优 势 地 位 ,
交换, 实现较之本国封闭经济下更多的社 获取 最 大 的生 产 和 贸 易利 益 , 从 而 挤 压 发
的产 品, 或者以更低 的代价获得与贸易前 值的完全 国内分配被打破, 参与 国际贸易 正在对各 贸易 国的经济发 展产 生着 深刻
相 同 的产 品 。静 态 利 益是 开展 贸 易后 , 贸 利 益 分 配 的 主 体 呈 现 多元 化 的 形 式 。 而 的 影 响 , 动 态 贸 易利 益 已成 为 各 国特 别 是
国际 贸易利 益分配 问题研 究
口文 /张 小 红
( 大连理工大学城 市学院 辽宁 ・ 大连 )
[ 提要] 国际贸易利益分配 问题一 后 , 对贸易双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 贸 易 利益 分配 的主 体 就 包 括 中 问产 品 、 零 直是经 贸界的研 究热点 。 本文从国际贸易 问接 的积极影响。 技 术 等许 可 国 、 投资国、 出口 国际贸易对贸易国经济 部 件 出 口国 、 的静 态利益和动 态利益角度分析 我 国在 发 展 的作 用 主要 就 体 现 在 其 动态 利 益 上 。 国等 的企 业和 国家 。 在 当前 全 球 价值 链 分 国际贸易中的利益所得 , 进 而提 出发展建

国际贸易谈判中的利益分配

国际贸易谈判中的利益分配

国际贸易谈判中的利益分配一、概述国际贸易谈判是各国之间为了争夺经济利益而展开的博弈。

在这个过程中,利益分配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实现互利共赢,是谈判的核心问题。

本文将从谈判各方的利益分析、利益分配的原则和实现利益分配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谈判各方的利益分析在国际贸易谈判中,主要的利益相关方有贸易谈判参与的国家、企业和消费者。

1.贸易谈判参与的国家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谈判开放发展中国家市场,以便在这些市场上销售自己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增加出口和就业。

同时,这些国家还希望保护本国产业,限制进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确保本国市场的稳定。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在谈判中争取到更多的让步,以便减少其在市场准入、知识产权等方面所面临的不平等待遇。

2.企业企业无疑是国际贸易谈判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谈判的成功意味着市场的扩大和市场准入的便利化,这将使得企业有机会扩大销售规模和利润空间。

与此同时,谈判失败则意味着市场准入的限制和更高的关税壁垒,这将令企业承受更大的贸易成本。

3.消费者消费者是经济主体中最为广泛的一群,他们的利益当然也是值得考虑的。

对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来说,谈判的成功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和更低的价格,这将使得消费者受益。

但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来说,贸易自由化也可能意味着环境污染和劳工权益问题。

三、利益分配的原则国际贸易谈判中利益分配的原则需要考虑到双方的利益,即平衡谈判的各方切实利益,实现互利共赢。

1.公正原则公正原则指的是确保各方在谈判中的平等地位。

谈判的结果必须基于相互协商、合理考虑和寻求平衡的基础上,以维护国际贸易关系的稳定和合理性。

2.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在国际贸易谈判中越来越重要的原则。

贸易发展应该是为了推进各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以牺牲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利益来换取贸易发展。

一个可持续的国际贸易体系应该鼓励,甚至奖励那些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企业。

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与利益分配

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与利益分配
一、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 二、国际贸易的福利roducer Surplus) 1、概念
生产者因产品收益大于其生产成本而 产生的净收益。 2、图形表现
供给曲线以上、实际接受价格线以下 的区域。 3、作用
衡量市场价格变化对生产者的影响。
(二)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4、图示
图形的特点: 根据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MP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 随着生产要素使用量的增 加,其边际产品 将不断下降。
二、特定要素模型
(一)特定要素 P 只能用于某特定部门或特定产品的生
产,而不能用于其它部门和产品的生产的 生产要素。
(二)创立者:萨缪尔森、琼斯
(三)假设条件
1、该国只有两部门:小麦、布 2、两部门生产投入三种要素:劳动、资 本和土地。其中,资本是布部门的特定要 素,土地是小麦部门的特定要素,劳动是 共有要素。 3、劳动在国内各部门间可以自由流动, 在国家间不能自由流动。 4、规模收益不变。 5、充分就业。
wyPyMLP Y , ryPyMKPY
※ 由于资本是特定不变的,所以两个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只取决于 劳动投入量。劳动投入越多,边际劳动生产力就越小,所以,在商品价 格给定不变的前提下,劳动的报酬与劳动投入量之间成反比。图中劳动 边际生产价值VMPLX所代表的曲线反映了X部门对劳动的需求与劳动价 格之间的关系,即劳动需求曲线,而则表示Y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在 图中,两条件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性质,位置则取决 于商品价格。
由以上假设可得到:生产函数
XFx(Kx,Lx)
YFy(Ky,Ly)
充分就业 L Lx Ly
(四)模型解析
左图是一个 上端开口的埃基 沃斯方框。方框 底边的长度表示 劳动总量 ,其它 两边分别表示X、 Y部门中的劳动 价格或报酬。

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第四章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一、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供给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供给者在相应供给量时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意味提供了相同的数量,却得到了更高的价格。

()消费者剩余: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需求者在相应需求量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意味购买了相同的数量,却支付了较低的价格。

❆需求曲线代表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商品时愿意并有能力支付的价格。

❆购买量较少时,产品消费所产生的边际效用较高,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递减,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逐渐降低。

❆对于同一产品,每个消费者由于收入、偏好不同获得不同效用,从而愿意支付不同价格❆消费者在市场上实际支付的价格并不因为产品带来不同效用而有差别。

不管消费者愿意支付多少,他们最终支付的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同一价格。

❆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省了钱获得了额外满足。

此“愿意支付”和“实际支付”的差价或额外的满足,经济学中称为“消费者盈余”。

❆市场供求曲线中,市场价格之上、需求曲线之下的区域代表“消费者盈余”。

❆同理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由供给曲线表示)与实际卖出价格(市场价格)的差别称为“生产者盈余”。

.进出口福利分析()进口国福利分析:❆贸易前,中国小麦价格由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供求均衡点价格对应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

此价格高于美国。

❆贸易后,中国从美国进口小麦。

供给量增加了进口小麦,供大于求,出现剩余。

❆为了增加需求,进口商以低价促销,迫于竞争,国内小麦也不得不降价出售。

结果中国小麦市场价格下降,直至新的市场均衡点。

原来高于国际市场的国内商品价格下降国际市场价格水平’。

价格下降导致产品总消费的增加至,国内生产下降至,消费与国内生产的缺口为进口所填补。

❆对小麦的生产者:自由贸易并非好事,在廉价进口产品冲击下,生产者盈余减少部分❆对小麦的消费者:由于廉价外国产品的进口,可以付更少的钱而享受更多的产品,消费者盈余增加了部分,多于生产者的损失。

国际贸易 第二章 国际贸易利益与分配

国际贸易 第二章 国际贸易利益与分配

各利益主体的利得
? 政府的利益 ? 企业的利益 ? 消费者的利益 ? 国际贸易的代价
政府的利益
? 提高现有要素的利用率 ? 引入高生产率的新要素 ?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 政府收入
企业的利益
? 静态的贸易利益 ? 动态的贸易利益 改善经营观念,调整产业结
构,获得规模经济
消费者的利益
消费品种的增加 消费价格的下降
? 根据美国商务部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 对美 中货物贸易逆差结构的统计 ,美中货物贸易逆差主 要表现为美国对中国的制成品贸易逆差 , 2007年 这一逆差额高达 2 688·09亿美元,占双边货物贸 易逆差总额的 104·89%;美国对中国的初级产品 贸易则呈顺差 125·40亿美元。
? 其中,美中制成品贸易逆差主要集中在第7类机 械及运输设备商品(1 172·12亿美元)与第8类 杂项制成品(1 132·34亿美元);初级产品贸易 顺差则主要集中在第2类除燃料外的非食用原 材料上,即美国对中国主要出口原材料,而中国 对美国出口以机械及运输设备制成品、纺织品 和皮革为代表的杂项制成品。
化,引起了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单纯由价格变动所带 来的利益被称为来自贸易或交换的利益。
二是国际分工效应。 国际分工使各国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
优势,引起了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单纯由专业化生产本 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所带来的收益被称为来自分工或专 业化的利益。 这两种效应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进而社会无差异曲 线得以达到更高的水平,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也提高了。
2.一国是否具备必要的市场经济发展 的条件
完备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结构
? 出口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大小与否,取决于 出口部门与国内经济其他部门在生产、技术 和市场交换等各方面的联系程度,这就要求 有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体系作为联系的渠道, 这样,出口的增长才能通过市场这一中介向 各个部门传递经济和技术的信息,通过出口 的扩大而牵动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带动

四章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ppt课件

四章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ppt课件

四、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的收入
(一假)设工小资中出麦率国口既布可的以价生格产上小麦升V,对MP也生’c 可产以要生工素产资布价率布。格
的中影国响在布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在小麦
(产二生出结了要)产口B论,素产上商:布价品,品共生,成同产格进生 部小本的口产门麦比E影所要的是较素专响造中高门—成国。生—的因的产劳要动进此价素力口,格的—产布下工—品是资资降。中水本对国平的B’各上报的升酬生
二提量应是高,地资,由土二本即于所使该地是有是产所小者资品麦有拥本价生者有拥格产获的有的部得产者上品获升门的部得,的总分与资生量也劳本产也会动的量会由力总绝下于流收产入入对降品以也下。价前会降格相增,的同加相上的。升产而品
总结论
在封闭条件下,一个部门产品价 格水平的上升会使共同生产要素的收 入水平上升,使产品价格提高部门专 门生产要素的收入水平上升,但会使 共同生产要素流出部门的特殊生产要 素的收入下降。
生产者集团:与进口产品相竞争的国内生产者集团。 消费者集团:对进口产品有消费的消费者集团。
P
P
S
c Pa
a Pc e
bd
O Q1
进口国
b+d
D
f
O Q
参加国
S’ D’ Q
进口国贸易前后福利分析:
贸易前 消费者剩余 c 生产者剩余 a+e 进口国福利 a+e+c
贸易后 c+a+b+d
e c+a+b+d+e
(三也—)AA’上土进升地出了的,收口相 入贸反水易,平D小下同麦降时生了存产。部在门时特殊生VM产Pf要AA素’ —
VMPc
Gc
VMP’f

国际贸易学课件教程-第五章-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国际贸易学课件教程-第五章-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国际小麦相对价格的两个边界分别是中美两 国在没有贸易时的国内相对价格。也就是说,这 一最终进行交易的国际相对价格一定高于0.5低于 1.5。图中我们分别用P1及P1*(假定数值1)表示 中国小麦和美国小麦的相对价格。
11 2022/7/26
(二)国际贸易对生产和消费的影响
中国小麦生产增加钢铁生产减少。而在美国 ,更多的资源则会被用来生产钢铁,同时减少小 麦的生产。各国的生产点都会从原来没有贸易时 的A点向点S1转移。
2022/7/26
19
四、国际贸易对要素收益的影响
小麦相对价格变动的影响
工资率W
小麦
PwˊMPLw
PwMPLw
W2
B
W3
W1
A
钢铁 PsMPLs
C
工资率W
Lw
Lwˊ
劳动总供给 Ls
Lsˊ
2022/7/26
20
(1)在劳动力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小麦行业 的劳动投入Lw增加,钢铁行业的劳动投入Ls 减少。 (2)名义工资上升,但上升幅度小于小麦价 格上升的幅度。用名义工资衡量的劳动收益 率增加,但实际工资是否增加不能确定,取 决于用什么产品价格衡量,或取决于两种产 品价格的权重。因为名义工资上涨幅度低于 小麦价格上涨幅度,所以以小麦价格衡量的 实际工资下降;若用钢铁价格衡量,则实际 工资提高。
Pj aLjW aKj R
其中是要素i( i = 劳动,资本)和产品j( j = 小麦,钢铁)的投入产出比例。
2022/7/26
34
a ij
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两国的生产 技术假设是相同的。贸易后的生产调整和要 素流动又最终使两国同样产品中的投入产出 比例(aij)趋于相同。最终两国的产品价格 和要素价格完全相等。

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第四章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一、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1.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1)生产者剩余:供给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供给者在相应供给量时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a意味提供了相同的数量,却得到了更高的价格。

(2)消费者剩余: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需求者在相应需求量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b意味购买了相同的数量,却支付了较低的价格。

❆需求曲线代表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商品时愿意并有能力支付的价格。

❆购买量较少时,产品消费所产生的边际效用较高,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递减,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也逐渐降低。

❆对于同一产品,每个消费者由于收入、偏好不同获得不同效用,从而愿意支付不同价格❆消费者在市场上实际支付的价格并不因为产品带来不同效用而有差别。

不管消费者愿意支付多少,他们最终支付的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同一价格。

❆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省了钱获得了额外满足。

此“愿意支付”和“实际支付”的差价或额外的满足,经济学中称为“消费者盈余”。

❆市场供求曲线中,市场价格之上、需求曲线之下的区域代表“消费者盈余”。

❆同理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由供给曲线表示)与实际卖出价格(市场价格)的差别称为“生产者盈余”。

2.进出口福利分析(1)进口国福利分析:❆贸易前,中国小麦价格由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供求均衡点价格P对应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

此价格高于美国。

❆贸易后,中国从美国进口小麦。

供给量增加了进口小麦,供大于求,出现剩余。

❆为了增加需求,进口商以低价促销,迫于竞争,国内小麦也不得不降价出售。

结果中国小麦市场价格下降,直至新的市场均衡点。

原来高于国际市场的国内商品价格下降国际市场价格水平P’。

价格下降导致产品总消费的增加至Qd,国内生产下降至Qs,消费与国内生产的缺口QsQd为进口所填补。

❆对小麦的生产者:自由贸易并非好事,在廉价进口产品冲击下,生产者盈余减少a部分❆对小麦的消费者:由于廉价外国产品的进口,可以付更少的钱而享受更多的产品,消费者盈余增加了a+b部分,多于生产者的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生产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
一、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二、特定要素模型
一、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J•B•克拉克的分配论)
W=VMP =MP• P
1、VMP(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在 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况下,如果其 中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保持不变 , 增加一单位另一种生产要素投入所带 来的产品价值。
❖ 综上所述,每个国家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 利益,整个世界也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国际贸易是“正和活动”。与此同时,各国 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是不相等的,即上表 中的“d和b”面积是不相等的,但很易比较 二者的大小。因为它们的底相等,每个三角 形的高是一国从无贸易到开放贸易变动过程 中价格的变化。这样,价格变化越大的国家 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越大。
VMPC′ VMPC
E0
布部门 工资水平
W2
W1 W0
QF
G1
G
QC
可供利用总劳动量
分析:
1、该国出口布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
出口布
P布上升
VMPC 上移至VMPC′
布部门的工资上升W2
劳动力流入布部门
劳动的供给大于需求
均衡工资为W1
即:
出口布会导致该国劳动者的名义收入 入上升,但实际收入不确定,主要取决于 劳动者的消费模式。如果劳动者偏好消 费布,则其实际收入下降;如果劳动者 偏好消费小麦,则其实际收入上升。
由以上假设可得到:生产函数
X Fx(K x,Lx)
Y Fy(K y,Ly)
充分就业 L Lx Ly
(四)模型解析
左图是一个 上端开口的埃基 沃斯方框。方框 底边的长度表示 劳动总量 ,其它 两边分别表示X、 Y部门中的劳动 价格或报酬。
在完全竞争
条件下,两个部 门的要素报酬分 别为:
wx Px MPLX , wy Py MPLY ,
二、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
SA P
C PA
bd PE a
A国

PE

DA
Q
S PE g PB f e
D
国际市场
SB h
DB
B国
贸易前 贸易后
A国 生产者 a+b
a
消费者 c
b+c+d
总 体 a+b+c a+b+c+d
B国 生产者 e
e+f+h
消费者 f+g
g
总 体 e+f+g e+f+g+h
结论 1、国际贸易会提高所有贸易参与国的 福利水平。 2、通过国际贸易,一国进口商品的 消费者和出口商品的生产者的福利会 提高;进口商品的生产者和出口商品 的消费者的福利会受损。
2、该国出口布对资本所有者收入的影响
劳动力流入布部门 更多劳动与固定数量资本结合
MPL下降,MPK上升
在完全竞争和技术不变的条件下,产品价格等于其 边际成本,边际成本由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和价格决 定,国际贸易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也必将改变生 产要素的相对价格,自由贸易将带来国际间同质生产 要素相对和绝对价格的相等。
第三章 国际贸易与利益分配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 第二节 生产要素与收入分配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
一、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 二、国际贸易的福利分析
一、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一)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 1、概念
生产者因产品收益大于其生产成本而 产生的净收益。 2、图形表现
供给曲线以上、实际接受价格线以下 的区域。 3、作用
衡量市场价格变化对生产者的影响。
(二)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 回顾概念: ❖ 斯托帕——萨缪尔森定理 ❖ 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斯托帕—萨谬尔森定理(S—S)
某一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 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收入上升,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 收入下降。 推论:
国际贸易会提高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 低一国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定理)
2、MP(要素的边际产品,或称边际物 质产品、或称边际生产率):表示增 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3、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即随着要素使 用量的增加,其边际产品将不断下降。 一般而言,当其中一种生产要素的投 入量保持不变时,增加另一种生产要 素的投入量,将增加该产品的生产总 量,但是其边际产品将会减少,即边 际产品(边际生产力)递减。
4、图示
图形的特点: 根据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MP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 随着生产要素使用量的增 加,其边际产品 将不断下降。

二、特定要素模型
(一)特定要素 P 只能用于某特定部门或特定产品的生
产,而不能用于其它部门和产品的生产的 生产要素。
(二)创立者:萨缪尔森、琼斯
(三)假设条件
1、该国只有两部门:小麦、布 2、两部门生产投入三种要素:劳动、资 本和土地。其中,资本是布部门的特定要 素,土地是小麦部门的特定要素,劳动是 共有要素。 3、劳动在国内各部门间可以自由流动, 在国家间不能自由流动。 4、规模收益不变。 5、充分就业。
※ 当两个部门的劳动报酬相同时,劳动在两个部门间的的分配便达到 均衡。图中,当两个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相交时,两个部门面对相同的 劳动价格,为w。此时,X部门的劳动投入量为OxL,Y部门的劳动投入 量则为OyL。劳动的分配一旦确定,两个部门的生产也随之确定。
小麦部门 工资水平
W1 W0
VMPF
C E1
rx Px MPKX ry Py MPKY
※ 由于资本是特定不变的,所以两个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只取决于 劳动投入量。劳动投入越多,边际劳动生产力就越小,所以,在商品价 格给定不变的前提下,劳动的报酬与劳动投入量之间成反比。图中劳动 边际生产价值VMPLX所代表的曲线反映了X部门对劳动的需求与劳动价 格之间的关系,即劳动需求曲线,而则表示Y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在 图中,两条件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性质,位置则取决 于商品价格。
1、概念 消费者所获得的效用超过了其实际支付
的价值而产生的净收益。 2、图形表现
需求曲线以下、实际支付价格线以上的 区域。 3、作用
衡量市场价格变化对消费者的影响。
P2 a
P1 b
S
a
P1
b P2
D
生产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
无国际贸易国家的市场
P
PE
a
b
S
D Q
无国际贸易时, 国内市场出清 时的价格就是 均衡价格,消 费者与生产者 从交易中获得 的利益是a和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