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书说”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裘锡圭“三书说”浅析

裘锡圭“三书说”浅析

裘锡圭“三书说”浅析作者:于海燕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8期摘要:传统文字学关于汉字构造的研究主要基于东汉许慎”六书”说,由于许慎并没有对其“六书”说进行明确系统地界定,因而留给后世巨大的研究空间。

裘锡圭“三书”说在本质上仍是建立在“六书”说的基础上,然裘氏在其掌握的丰富的古文字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字形特点,对“三书”说进行补充细化,提出诸多创建,并体现出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治学精神,具有研究价值。

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对裘氏“三书”说的解读,对于古文字构形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裘氏“三书”说有比较充分的认识。

关键词:裘锡圭;三书说;解读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020-01前人在传统“六书”基础上生发出的“四体二用”说对古文字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唐兰突破传统提出的“三书”说,冲决“六书”桎梏,解放了文字研究者的思想。

裘先生在“六书”基础上,克服唐兰“三书”说的局限,在对陈梦家“三书”说进一步修正完善的基础上,以其对古文字材料的充分掌握和研究,创立了自己的“三书”说,体现了他不迷信前人研究成果的疑古思辨精神。

裘锡圭将陈梦家“三书”说中的“象形”改为“表意”,此说法更能体现表意字的特点。

裘氏的表意字即仅用意符造的字(个别加指示符号),包括“六书”中的象形、指事和会意字。

表意字大体依据构成字符的部件的特点细分为抽象字、象物字、指示字、象物字式的象事字、会意字和变体字六类。

裘锡圭从动态角度介绍了形声字的构成。

自古以来,人们对“六书”中形声字的争议较少,裘氏的形声字同“六书”中的一样,指的是由音符和意符构成的汉字。

不同的是裘氏进一步细化并阐释了意符和音符的性质。

裘氏认为,形声字的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最早的形声字不是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组成”,而是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或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而产生的”。

浅议“六书”“三书”

浅议“六书”“三书”

浅议“六书”“三书”肖方平【摘要】The theory of "六书"(Sixshu,the 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defines the construction regulations of Chinese characters.It is induction and generalization of Chinese formation,but not a way of coinage.Xiaozhuan(a style of calligraphy) is used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六书"theory,by which to reflect the rules of Chinese character formation.Xu Shen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in analyzing Chinese characters,but there are ter,Tang Lan,Chen Mengjia and Qiu Xigui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三书"(Sanshu,the Three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on the issue and made some innovation.Nevertheless,there are still problems.In this paper,major viewpoints of these experts are analyzed in the time sequence.Their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value and shortcomings are also discussed.%汉字的"六书"理论是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所作的归纳和概括,而非造字法。

三书说是新兴的汉字构造理论

三书说是新兴的汉字构造理论

三书说是新兴的汉字构造理论,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和《中国文字学》里谈到的三书说,将汉字分为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中指出了唐兰三书说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三书说,象形,佳节,形声。

裘锡圭的三书说把汉字分成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三类。

人类语言和所谓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人类语言和动物的所谓“语言”有着本质上的区别:1、人类语言的单位具有明晰性特点,动物语言是囫囵一团,不能分析的;2、人类语言的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特点;3、人类语言具有结构的二层性,可以以有限的单位组成无限的句子,动物的语言没有这种二层性;4、人类语言具有开放性,它是一种开放系统,虽然音位数量有限,可是经组合与替换,可以构成无限的句子,开放性还体现在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不断产生新词,吸收外民族的词语,一些社会现象的消失,语言中相应的词也隐匿或消失,动物的语言没有这种变化;5、人类语言具有传授性,它是可以传授的,掌握什么样的语言是后天学会的,动物的语言则是天生的,不需要学习;6、人类语言不受时、地的限制,它可以表达过去的事情,也可以阐述未来的事情。

上述六个方面标志着人类语言与其他动物“语言”的本质区别;只有具备这些特征,才称得上人类语言。

所以,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

尽管蜜蜂可以用极其复杂的舞蹈,知告同伴花蜜的方位和距离;所有的动物都能以自己特殊的姿态或声音向同伴报告危险的来临或满足及痛苦的感受;有的灵长动物,如黑猩猩还能学会一些人类的手势语和特殊的符号语言。

但是,没有一种动物,即便是脑结构和人类有极大的可比性的猩猩,能够象人类那样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尽管,经过严格训练的猩猩在特定的场合里能够使用其所学的“语言”。

比如,见到主人做敬礼的动作。

不过,这些条件反应式的语言使用离语言的创造性使用还相去遥远。

人类语言的创性是它有别于动物语言的根本标志。

猩猩不会说人话,鸟不会唱人歌,这都是由物种的生理特理所造成的差异,因为,猩猩和鸟不具有人类的发音器官,不能象人类那样发音是理所当然的。

三书说名词解释

三书说名词解释

三书说名词解释一、什么是三书说?1.1 三书说的概念三书说是一种以文字形式记录的主要汉字字典或工具书的文献分类方法。

它包括三种书籍,分别是《尔雅》、《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

这三种书籍都具有重要的中文词汇和汉字解释的意义,对于学习和理解汉字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1.2 三书说的历史背景三书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秦汉时期。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解释具有很大的变化,因此需要一些工具书来帮助人们学习和理解汉字。

三书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1.3 三书说的作用和意义三书说既是古代汉字的学习工具,也是对汉字演变和含义解释的重要文献。

它为后世的汉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参考。

通过研读三书说,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字,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根源。

二、《尔雅》2.1 《尔雅》的概述《尔雅》是中国古代的一本重要字典和古代名著,由郑玄所著,记录了大量汉字的释义和用法。

它以东汉的辞书形式编纂,是最早的有关汉字释义和用法的字典之一。

2.2 《尔雅》的特点《尔雅》以字为主,阐述了汉字的意义、用法和音韵。

它对当时的汉字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在后世的汉字学研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 《尔雅》的价值和意义《尔雅》是了解古代汉字和语言特征的重要参考资料,它记录了当时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和运用,为后世研究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

三、《说文解字》3.1 《说文解字》的概述《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的一本重要字典,由许慎所著。

它记录了大量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含义,并提供了详细的释义和注释。

3.2 《说文解字》的特点《说文解字》以字形、字义为主要内容,详细解释了汉字的形体和意义,并配以详细的注释和例证。

它对于研究汉字的形态学和语义学具有很大的价值。

3.3 《说文解字》的价值和意义《说文解字》对汉字的研究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系统整理了当时已有的汉字信息,为后世的汉字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参考。

四、《康熙字典》4.1 《康熙字典》的概述《康熙字典》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代表性的字典,由康熙帝主持编纂。

《说文》会意字研究

《说文》会意字研究

《说文》会意字研究论文提要本文在继承前人对《说文》会意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通过对会意字研究演进史的全面梳理,论列各家得失,提出我们对会意字的性质、来源以及会意字与“六书”中其他各书的划界原则的看法,昀后表明自己确定会意字的标准和定义。

2.通过对会意表词和义界表词关系的研究,首次提出“会意字的取象表词要以对词义的义界为中介”的论断,并通过《说文》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与《尔雅》、《说文》义界模式的比较,验证二者之间存在同构关系,从而证明了前述论断。

3.揭示意义的承载形式由义界语言向会意文字转化过程中产生的三个新的特点:字素之间的“隐秩序”;释义成分的缺省;部分会意字利用字素空间位置关系辅助表义。

4.通过对《说文》所收本义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会意字穷尽性的统计研究,参照系统-功能标准,归纳出各词类的取象-表词模式;同时,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分析各取象-表词模式形成的原因以及由此显示的汉民族的认知思维特点。

5.提出了《说文》会意字研究对促进汉字教学的五点主张。

关键词: 《说文解字》 ;会意字;义界;取象-表词模式;认知AbstractBased on previous study results made by other researchers, this paper mainlyworks over follow questions:First,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tudy about the previous study results of theassociative characters, we dis cusse former researchers’ gains and losses, puttingforward our views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 the origins and the principles of theassociative characters, and demonstrates our own definition and standard of selectingassociative charactersSecond, through the study ab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indicating words ofassociative and semantic-defining ways, we put forward a view at the first time, that is,the image formation of the associative characters should take the semantic-defining ofthe meaning of words as the medium. In addition, we compared the image andindicating formation of Shuowen Jiezi说文解字and the semantic-definingformation of Erya尔雅 and Shuowen Jiezi, verified they have some isomorphicrelations and this also proved our former viewThird, we revealed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aning-bearing forms in theprocess of semantic-defining mode to the associative characters, such as the concealedorders of the graphemes, the defaults of interpretation ingredients and someassociative characters rely on the spatial positions between the graphemes to indicatethe meaning of the wordFourth, we generalized the mode of image formation to indicate word meaning,based on the exhaustive statistical research of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noun, verband adjective, referred by the System - Functional standards. At thesame time, we use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ways to analyze the formingreason of image formation to indicate words meaning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cognitive way of thinkingFifth,we put forward five arguments of the study of associative characters inShuowen Jiezi which would be helpful to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Key words: Shuowen Jiezi, associative characters, the semantic-definition, theimage- formation to indicate words, cognition6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说文》会意字概况……………………………………………………5第一节会意研究小史 (5)第二节会意的定义 (24)第三节关于会意兼声字 (32)第四节其他边缘状态及处理原则 (38)第五节会意的性质 (40)第六节《说文》会意字的来源 (43)第三章会意、义界与取象-表词 (49)第一节会意与义界 (49)第二节会意的认知原理 (53)第三节关于“取象”与“表词” (57)第四节义界对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的影响 (60)第四章《说文》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及分析 (65)第一节表名词会意字的取象-表词模式及分析 (67)第二节表动词会意字的取象-表词模式及分析 (81)第三节表形容词会意字的取象-表词模式及分析 (104)第五章《说文》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与辞书义界模式比较 (118)第一节表名词会意字模式与名词义界模式比较 (118)第二节表动词会意字模式与动词义界模式比较 (123)第三节表形容词会意字模式与形容词义界模式比较 (126)第六章《说文》会意字研究对汉字教学的影响 (131)第七章结语 (137)附录《说文》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字汇 (139)参考文献 (145)后记 (151)第一章绪论内容提要:本章概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任务、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论文运用的主要材料。

汉字类型理论研究略论--从“六书说”、“三书说”到“新六书说”

汉字类型理论研究略论--从“六书说”、“三书说”到“新六书说”

第36卷第2期萍乡学院学报2019年4月V ol.36 NO.2Journal of Pingxiang University Apr.2019汉字类型理论研究略论——从“六书说”、“三书说”到“新六书说”巴哲1,罗娜2(1. 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浙江杭州 310058;2. 萍乡博物馆,江西萍乡 337000)摘 要:随着文字研究的深入,对汉字结构类型的分析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从传统“六书说”到“三书说”,再到“新六书说”以及其他诸家理论,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汉字进行分析,力图用新的理论框架来概括汉字的类型,争取做到逻辑更严密、系统性更强。

文章拟选取以下几个代表性观点:“六书说”,唐兰、陈梦家、裘锡圭等的“三书说”以及詹鄞鑫的“新六书说”,通过分别评述各家理论的内容,来分析这几种理论的分类标准及其不足。

关键词:汉字类型理论;六书说;三书说;分类标准;不足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49(2019)02-0082-04关于汉字构造类型的研究,学者们进行了漫长而深刻的探索。

源于汉代的“六书说”从提出开始,就被历代文字学家当成了分析汉字构造的标准框架,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

尽管研究中发现这个理论的不足之处,但之前的学者们只是在这个理论系统中略做修正,并没有超出“六书说”的范围。

一直到近代,富有创新精神的文字学家们纷纷尝试打破“六书”传统,提出新的汉字类型理论。

学者们不断进行思考,力求提出更加完善、严密的理论,代表性观点有唐兰、陈梦家、裘锡圭先生的“三书说”,王凤阳、詹鄞鑫先生的“新六书说”等,这些都是探索性的成果。

本文拟对许慎的“六书说”,唐、陈、裘三位先生的“三书说”,以及詹先生的“新六书说”做一番简要分析,来说明汉字类型理论的发展情况。

一、六书说文字学上的“六书”,最早见于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的记录,班固称之为“造字之本”,他认为“六书”即汉字造字的基本法则。

唐兰“三书说”的价值及其局限性论文

唐兰“三书说”的价值及其局限性论文

浅析唐兰“三书说”的价值及其局限性摘要: 20世纪30年代唐兰先生在批判“六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理论“三书说”。

“三书说”的提出是对传统权威的首次挑战,为我国研究汉字的构造提供了新的思路,促进了中国文字学的发展。

然而,“三书说”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应当用辩证的态度来看待“三书”的价值及局限性。

关键词:“三书说”价值局限性一、唐兰先生的“三书”理论“六书”是我国最早关于汉字构造的理论。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但书中没有交代“六书”的具体内容。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指出了“六书”的内容。

“六书”即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而后郑众在《周礼》中指出“六书”即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指出“六书”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现在我们所提到的“六书”指的是名称采用许慎、次序采用班固的“六书”。

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六书”理论并不能够说解所有的文字,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唐兰先生注意到了“六书”理论的缺陷,并在批判“六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汉字构造的理论——“三书说”。

他在《古文字学导论》、《中国文字学》中先后阐述了“三书”理论。

唐兰先生的“三书”指的是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

他对象形文字的解释是“象形文字画出一个物体,或一些惯用的记号,叫人一见就能认识是什么。

画出一只虎的形象,就是‘虎’字,象的形状就是‘象’字,一画二画就是‘一、二’,方形圆形就是‘□〇’,凡是象形字一定是独体字,一定是名字,一定在本名以外,不含别的意义。

”他将象形字分成三类:象身象、象物、象工。

他认为上古时期,除了少数的象形字以外,就是象意字。

象意字与象形字不同,象意字不是一见就能明白它们的含义。

“六书”理论研究综述

“六书”理论研究综述

目录序 (1)一、草创期 (1)二、成长期 (2)三、成熟期 (3)四、新时期 (4)小结 (5)参考文献 (6)“六书”理论研究综述(山东经济学院文学院李波)序“六书”理论形成于东汉。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六书”理论正式创立的标志。

从那以后,“六书”理论就成为传统文字学中的一个基础理论,同时也是核心理论之一,甚至还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六书学”。

纵观“六书”理论的整个研究过程,可以分为草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新时期四个时期。

本文就“六书”理论研究的历史分期、各个时期独特的学术成就以及“六书”理论的优缺点等问题进行归纳概括,理清脉络,并加以系统分析和科学评价。

为了论述的方便和清晰,本文对“六书”理论研究分为两个层面、四个时期:第一个层面是传统“六书”理论研究的层面,这一层面贯穿了草创期、成长期和新时期三个时期;第二个层面是从现代语言学视角研究的层面,其中既有传统性质的因素,又更多地蕴含着现代语言学因素,主要是指新时期。

一、草创期“六书”理论的草创期可以追溯到周代,贯穿春秋战国和两汉,直至南唐。

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的诞生标志着草创期的结束。

这一时期,就其研究的总体趋势和特性而言,始终没有摆脱传统“六书”的性质,一直是在“六书”理论的影响下研究和探讨汉字的构形问题,或者说这个层面对于“六书”的研究,其基本精神是继承式的、阐发式的、修正式的,并没有从根本上跳出许慎的拘囿。

“六书”名称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日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①由此可知“六书”作为“六艺”中的一门学科,最初是用来教育公卿士大夫子弟的。

至于“六书”的具体名称,《周礼》并没有明确说明。

有关“六书”具体名称的确定大概到汉代时期才产生的。

具体来说,汉代主要有三人对“六书”的具体名称和排列顺序做了界定。

郑玄注引郑众《周礼解诂》谓六书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指出六书的具体名称和次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书说”比较研究作者:任正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02期[摘要]汉字的造字法有“六书说”、“四书说”、“三书说”、“新六书说”等众多说法,其中“六书说”无论从时间还是接受的人数来说,都比较占优势,但是,“六书说”自身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所以唐兰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三书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六书说”的不足,也为造字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但各家的“三书说”也有差异,文章在比较各家“三书说”的基础上,说明其异同、优点与不足,以求有助于汉字构造的研究和汉字教学。

[关键词]六书;三书;流派;差异[中图分类号]H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4)02-0085-06[收稿日期]2013-12-10[作者简介]任正,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关于汉字的造字之法,有各种不同观点。

由最初的“六书说”到“三书说”,再到后来的“新六书说”,每一种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视角,对造字的方法进行分类。

各有其优点,也都有其不足,但还没有一种观点能毫无遗漏地概括所有汉字的构造,而在这些学说当中,“三书说”无疑是极具创新意义的,同时也是争议最多的一种观点。

本文即由介绍许慎的“六书说”开始,对唐兰先生、陈梦家先生、裘锡圭先生三人的“三书说”进行较详尽的概括与对比,最后简单地介绍了詹鄞鑫先生的“新六书说”。

在对前人的学说进行浅要地介绍的基础上,概括其异同、优点与不足,以求有助于汉字构造的研究。

一、“三书说”的提出(一)六书说的主要观点“六书”这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在《周礼•地官•保氏》中列举的周代用来教育贵族子弟的“六艺”项目,其中即有“六书”。

这六艺包括: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但此处并没有说明六书的具体内容,汉代学者将六书解释为造字的基本原则,是在以小篆为中心的古文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其中,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六书命名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六书命名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郑众在给《周礼•地官•保氏》的注解中将六书命名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如今学者们普遍接受朱宗莱先生的观点,即采用班固对六书分类的次序,而采用许慎对六书的命名,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其中,班固率先将六书明确定义为造字之本。

许慎则对六书的定义做了更加详尽的解释,并列举了例字。

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扌为,‘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的六书理论,大体上反映了汉字的构成方法,同时也是最早成体系的汉字构成理论。

汉末以来,六书理论被文字学家广泛接受,并积极对其进行阐释和修正。

可以说,六书理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但是,其自身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二)六书说的不足1性质问题。

明清以来大部分学者认为,六书中的六种体例的性质不同,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之法,而转注和假借是用字之法。

正如唐兰先生所说,许慎将前四书结构类型,与后二书的用字之法归并在一起,而在分析单个汉字的造字之法时,却只能从前四书中去分析,而没有用到过后二书。

这样,将两类性质不同的体例放在一起,归并为“六书”,这样的体系结构本身就存在着性质模糊的问题。

明代学者杨慎似乎已经发现了六书的不同性质,他将六书分为了“四经二纬”,清代学者戴震则更明确,提出了“四体二用”的说法,把六书分为“体”和“用”两种性质,即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定义为“体”,为造字之法,而转注、假借定义为“用”,为用字之法。

戴震的这种说法为后代的学者所广泛赞同。

2定义问题。

在许慎对六书中每一体例的定义都不十分明晰,并且在举例的时候所给字例也很少,让后代学者对给具体字的分类存在很多的模糊的地方,以致引起诸多争议。

就单个汉字来说,常常不能断定它属于哪一类型的体例。

就前四书来说,“许慎的定义及他自己在具体说解文字时对定义的贯彻,都不是十分明确而清楚的。

比如,许慎明确说明是指事字的只有‘上下’两字,而现在人们公认的许多指事字,许慎说解时用的术语和象形字没有分别,从而造成人们无法很清楚地区分象形和指事字。

另外,指事与会意、象形与会意、会意与形声等,都有互相纠缠混淆的可能性”[1](P149)。

就后二书而言,对假借和转注的定义则更为模糊。

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指出:“‘转注’这个名称的字面意义,在六书中最为模糊。

”[2](P100)并进一步归纳了关于转注的九种解释,如宋元间的戴侗和元代的周伯琦所主张的“以转变字形方向的造字方法就是转注”,清代郑珍、郑知同父子所主张的“以在多义字上加注意符滋生出形声结构的分化字为转注”和清代戴震、段玉裁等主张的“以训诂为转注”等。

而对于假借,裘锡圭先生说:“清代以前的文字学学者绝大多数是把引申包括在假借里的。

即使是已经比较明确地认识到词义引申和借字表音这两种现象的不同性质的人,多数也还是这样做。

”[2](P103)很明显,裘锡圭先生认为词义引申与借字表音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现象,是不可以同时归并为假借的。

唐兰先生则指出:“许叔重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解释得很好,可惜他把例举错了。

他所举‘令长’二字,只是意义的‘引申’,绝不是声音的‘假借’。

”[3](P58-59)(三)“三书说”提出的原因1由于六书说本身的缺陷,如来源、定义解释等的模糊不清,后代学者不断地对给汉字体例的分类进行探索。

如张世禄在《中国文字学概要》中提出的“写实法、象征法和标音法”,我国台湾龙宇纯在《中国文字学》中提出的“纯粹表形、纯粹表意、纯粹表音、兼表形意、兼表形音、兼表音意、纯粹约定”等七种。

这些学者力求进一步准确地解释更多汉字的造字之法,也是“三书说”提出的内部原因。

220世纪30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考古方法的进步,古文字的大量出土,人们有机会认识更多的更早期的文字结构的形态,如甲骨文、金文和各种简帛文字等,这些作为比许慎“六书说”所依据的小篆更早的文字,为文字学学者提供了突破六书理论桎梏的依据。

如唐兰的“三书说”,就是以甲骨文和金文的体例为依据,进行的分析、划分。

除此之外,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西方语言学传入,引发了人们从新的角度对汉字的性质问题进行探讨,陈秉新、黄德宽曾评价说:“西方学者根据文字符号的功能,将人类文字体系分成‘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两大类型,汉字则被作为典型的表意文字体系,这种观点曾被我国语言文字学者普遍接受,有相当的影响。

”[4](P335)二、“三书说”的主要流派及其异同评析(一)“三书说”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三书说”的流派主要可分为唐兰、陈梦家、裘锡圭三派。

“三书说”最早是由唐兰先生提出的,他在针对解决六书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书说”。

“以前所谓六书,不能范围一切文字,因之,要有兼两书兼三书的字,名为六书,至少要分十多类,分法也各人不同。

现在,三书可以包括一切中国文字,只要把每一类的界限、特征,弄清楚了,不论谁去分析,都可以有同样的结果”[3](P63)。

具体来说,唐兰先生将造字之法分成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并将象形、象意文字定义为上古期的图画文字,形声文字定义为近古期的声符文字,并称这三种分类即可包含一切中国文字的结构类型。

其中,象形文字为“画出一个物体,或一些惯用的记号,叫人一见就能认识这是什么”[3](P63)。

并且,对象形文字进行了三点限定,即象形文字,就“一定是独体字、一定是名字、一定在本名以外,不含别的意义”[3](P63),如“人”字、“虎”字等。

因此,“凡是象形文字,名和实就一定符合,所以我又把它们叫作‘名’”[3](P63)。

象意文字为“图画文字的主要部分……不过象意文字,不能一见就明了,而是要人去想的”[3](P63),如“尸”字、“身”字等。

除此之外,一部分象意文字是由于习惯的用法而形成,难以解释,即“约定俗成”的,如“莫”字。

因此,唐兰先生说:“‘物相杂谓之文’,所以我又把它们叫作‘文’”[3](P63)。

形声文字则是“形声字的特点是有了声符,比较容易区别。

不过有些声化的象意字,虽然也并在形声字的范围里,就它原是图画文字的一点,我们依旧把它列入象意字,如‘好’字、‘梓’字等。

因此《说文解字》说‘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

’所以我们就把形声叫作‘字’”[3](P63)。

唐兰先生认为,由形声意三方面对中国文字的造字法进行分类,即可涵盖所有的中国文字。

其“三书说”与刘歆、班固六书说最大的不同在于,除了象事与象声,将象事字归为象形字的一部分,而将象声字归入了形声字的一部分。

唐兰先生是首个全面系统地突破“六书说”桎梏的人,其提出的“三书说”理论对文字研究的创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但其理论自身还有一些缺陷,如他所举的字例就常常出现前后矛盾,说法不一的情况,下文我们将详细地进行阐述。

唐兰先生之后,陈梦家先生在唐兰先生的“三书说”的基础上,于1956年所著的《殷墟卜辞综述》中阐述了他的“三书说”。

他与唐兰先生“三书说”的不同观点主要有:“A形声字的构式、形符与声符居于同等的地位,所以不能称形声为声符文字……B我们可以说象形、象意是象形文字,称之为图画文字是不妥当的……C假借字必须是文字的基本类型之一……D事与物,都是我们象形的对象,这些事物有处于静态的,也有处于动态的,因此,象形字当然不仅是名字而且可以是动字。

如卜辞的‘雨’在像掉下雨点之形,就其为雨点而言是名字,就其为雨点落下而言是动字,所以卜辞‘不雨’其‘雨’的雨是动词,‘又大雨’‘遘雨’之雨是名词……E象形之分为单体复体是人工的分析,单复并无关于其为象形。

我们可以分析‘有’字为从又从肉,然而它依然象手持肉之形。

F一切象形字可以有形地分合(如企),义的引申(如‘日’像太阳,引申为每日),声的假借(如羽像羽毛,假借为翌日),但是‘企’‘日’‘羽’原来都是象形,以此例之,不能因为‘大’字引申为大小之大,就是说它是象意。

”[5](P76)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以上六点不同中,陈梦家先生在前两点中主要对形声和图画文字的名称质疑,进而得出象形字通过假借则变为音符的性质,也因此将假借字作为自己“三书说”中自成一类的体例。

而后三点则主要针对唐兰给象形文字下的三个界定而进行了全盘否定,并重新给象形文字进行了界定——“一个象形字,必具有三个方面:(1)它所像的客观的事物,如动物的马;(2)我们语言中对此事物的称谓,如称马为Ma;(3)文字写出来的形象,如‘馬’这个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