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景观生态学 课程考试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专业:园林 2017年6月

课程名称【编号】:景观生态学【0603】 A卷

大作业满分:100 分

一、名词解释 (12个小题,选做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即“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自人类产生后,尤其是农业出现之后,地球上才逐步留下文化的印迹。尽管地球上已不存在不为人类活动所影响的自然空间,但是严格来说,只有具备具体可视的物质文化形态之景观才是文化景观。由于一个地区的文化景观往往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由各种文化叠置而成的,因此美国地理学者提出“相继占用”的概念,主张用一个地区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不同文化特征来说明地区文化景观的演变。

文化景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历史因素、心理因素等,评价文化景观必须基于对上述诸因素的分析。文化景观主要包括城市、乡村等聚落形态、田野道路等土地利用形态及民居、寺庙等建筑形态。因此,对文化景观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不同态度和不同成就,有助于了解人类文化的空间差异,甚至可以反映出形成区域文化的自然历史背景。

2. 干扰斑块

由局部性干扰(如树木死亡、小范围火灾)事件形成的与周边基质不同的斑块。

在一个本底内发生局部干扰,就可能形成一个干扰斑块,例如在一片森林里,发生森林火灾,形成一个或多个火烧迹地,这种火烧迹地就是干扰斑块。

3. 景观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是指在一个景观系统中景观要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性。其中,属性可以是具有生态学意义的任何变量,或者是类型变量(如植被类型、土壤类型),或者是数值型变量(如动物分布密度、植物生物量、热能、水分、温度等);变异性包括不均质性和复杂性。

5. 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系统稳定性即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6. 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基本目标,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使廊道、斑块、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并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且适于人类居住。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则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深入和细致,更多地从具体的工程或具体的生态技术配置景观生态系统。

8.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效用

9. 基质或本底

基质是斑块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形式。一般指旅游地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特征。

景观是由若干景观要素组成,其中基质是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

10. 生态流

生态流反映生态系统中生态关系的物质代谢、能量转换、信息交流、价值增减以及生物迁徙等的功能流。

11. 生态交错带

生态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其特征由相邻的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时间及强度所决定”[1]。通俗地说,生态交错带就是由两个不同性质斑块的交界以及各自的边缘所构成的斑块之间的过渡带。

12. 景观结构连接度

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度量。

二、简答题 (9个小题,选作8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56分)

1. 简述景观的基本特征?

景观是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组成的聚合体生态系统之间存在各种生态流或物质再分配

景观的形成受气候、地貌特征的影响景观的特征与一定的干扰集合相对应。

2. 简述中度干扰假说及其在生态管理方面的指导意义。

缺口形成的频率影响物种多样性,据此提出中度干扰假说,即中等程度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意义:冰河期的反复多次干扰,大陆的多次断开和岛屿的形成,看来都是物种形成和多样性增加的重要动力。同样,群落中不断出现断层、新的演替、斑块状的镶嵌等,都可能是维持和岛屿生态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上的指导意义自然保护区具有明显边界,对某些物种进行有意识保护的相对封闭的区域,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受其周围生境海洋所包围的岛屿,因此,岛屿生态理论对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1)建议保护区意味着出现边缘生境,适应边缘生境的种类受到额外的支持。(2)对于某些种类而言,小保护区比大保护区可能生活更好。产生生态多样性的有力手段。这样的思想应在自然保护区、农业、林业和野生动物管理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如斑块状的砍伐森林可能增加物种多样性,但斑块的最佳大小要进一步研究决定,农业实践本身就包括人类的反复干扰。

3. 简述景观变化的主要空间过程与模式。

答: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穿孔、分割、破碎化、缩小、消失;景观变化主要有 6 种模式:边缘模式、廊道模式、单核心模式、多核心模式、散布模式和随机模式。

4. 简述景观网络-节点模型的涵义。

景观中许多廊道可以互相连接形成网络。网络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廊道交叉点称为结点。

结点通常可起到中继点的作用可对某些生态流起着控制作用也可作为临时的贮存地。网络中由廊道围绕的部分为网眼廊道对网眼有各种影响作用影响程度与网眼大小有关。

5. 简述景观的美学、地理学、生态学的涵义。

第一种是美学上的涵义与风景同义。第二种是地理学上的理解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第三种涵义是景观生态学的理解将景观视为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首先应注意景观的美学价值地理景观的特征其次要重视景观格局形成的生态原因科学深入地认识规划区的生态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注意观赏上的美学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结构在生态学上的合理性。6. 景观中关键点的常见类型有哪些?

具有重要内容或源地效应的部位如大面积的自然植被或者不寻常的地物

变化较多的区域特别是生态敏感区以及那些一旦受到干扰就长时期难以恢复的区域各种形式的流交汇的地方。

7. 从斑块的成因角度来看,斑块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干扰斑块(disturbancepatch):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消失最快的斑块类型。残存斑块(remnantpatch):与干扰斑块类似,具有较高的周转率,消失较快。

8. 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来看,道路林带应该多宽?为什么?

9. 简述生态适宜性分析的涵义与常用分析方法。

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因子;从景观的独特性,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的功效性,景观的宜人性或景观的美学价值人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方法有:形态分析法,因素叠置法,线性与非线性因子组合法,逻辑规则组合法,生态位适合度模型,多因子加权叠加法

三、论述题 (1个小题,14分)

试述Forman(1995) 理想景观总体布局理论的原则、中心思想与景观结构模式特点。1、1995年,Forman教授在他的《LandMosaics:theEcologyofLandscapeandRegion》一书中,系统地总结和归纳了景观格局的优化方法,并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作用,即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安全。这表明景观生态学已经开始从静态格局的研究转向动态格局的研究。

2、Forman教授认为,对于一个合理的景观规划方案来说,其规划原则应包括:①考虑规划区域外较广阔的空间背景;②考虑保护区较长的历史背景,其中包括生物地理史、人文历史和自然干扰状况;③规划中要考虑未来变化的灵活性;④未来5年、10年或20年内可预料的保护区面积变化是规划的关键部分;⑤规划方案应有选择余地,其中最优方案应基于规划者明智的判断,而不涉及现实政策,这样其它可供选择的折衷方案才能清晰、明确[2]。因此,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中有5个要素必不可少:时空背景、整体景观、景观中的关键点、规划区域的生态特性和空间属性。据此他还提出了一个土地规划中协调保护与开发矛盾的“空间解决途径”,此方案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必要的格局”(Indis-pensablePatterns)、“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Aggregate-with-outliersPattern)及“战略点”(StrategicPoints)。

2.1“斑块—廊道—基质”模式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是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基本模式。Forman教授和Godron教授在观察和比较各种不同景观的基础上,认为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乎3种: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3~5]。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评价中,基质代表了该景观或区域的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系统,斑块意味着土地利用系统的多样化,廊道意味着土地利用系统之间的联系与防护功能。这些都是景观或区域土地持续利用的基本格局,这些要素能实现主要的生态或人类目标[2]。“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为具体而形象地描述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提供了一种“空间语言”。此外,这一模式还有利于考虑景观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比较它们在时间上的变化[2]。

运用这一“基本语言”,景观生态学可进一步探讨地球表面的景观是怎样由斑块、廊道和基质所构成的,如何来定量、定性地描述这些基本景观元素的形状、大小、数目和空间关系,以及这些空间属性对景观中的运动和生态流有什么影响。如方形斑块和圆形斑块分别对物种多样性和物种构成有什么不同影响,大斑块和小斑块各有什么生态学利弊;弯曲的或是直线的、连续的或是间断的廊道对物种运动和物质流动有什么不同影响;不同的基质纹理(细密或粗散)对生物的运动和干扰的空间扩散有什么影响等等。围绕着这一系列问题的观察和分析,景观生态学得出了一些关于景观结构与功能关系的一般性原理,为景观规划提供了依据[6]。

2.2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是进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的主要理论依据,是Forman教授基于生态空间理论提出的景观生态规划格局,被认为是生态学上最优的景观格局。该格局是针对回答“在景观中,什么是土地利用的最合适的安排?”这一问题而提出的。它包括以下7种景观生态属性:①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用以涵养水源,维持关键物种的生存;②粒度大小,既有大斑块又有小斑块,满足景观整体的多样性和局部点的多样性;③注重干扰时的风险扩散;④基因多样性的维持;⑤交错带减少边界抗性;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