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抒怀诗——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合集下载

题画诗:从独立成篇到诗画一体,推动了传统绘画风格和气质的养成

题画诗:从独立成篇到诗画一体,推动了传统绘画风格和气质的养成

题画诗:从独立成篇到诗画一体,推动了传统绘画风格和气质的养成题画诗是中国绘画艺术中一种特有的现象。

广义上讲,与绘画有关的诗都可以归于题画诗范畴,早期的题画诗与画面并不共生。

但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尤其是文人这个群体对绘画艺术的群体性介入,使中国绘画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而题画诗于是渐渐与画面走向融合,诗画一体,诗画互补,从而成为绘画作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严格意义上说这类诗作才真正是现在通常所称的题画诗,并由此出现了不少诗书画“三绝”的艺术大师。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萌芽阶段:六朝至唐代早在六朝时期,就出现了咏屏、扇之类的诗歌,这是题画诗的萌芽阶段,但早期的题画诗往往独立成篇,而且有些与画面内容并不十分关联,严格地说,这类题画诗称之为咏画诗、评画诗歌更为贴切,比如至今可见的唐代以前的画作中根本就没有题画诗占一席之地的现象就是一个明证。

但这个时期的题画诗的雏形还是有迹可循的,但究竟最早的题画诗何人所作,对此一直众说纷纭,难以定谳。

传统观点中影响最大的是清代沈德潜提出“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杜甫)也。

”但这一观点仅是一家之言,越来越多的人例举出的最早的题画诗林林总总:有人认为是《周易》,有人说是屈原的《天问》,也有人认为是刘向的《烈女传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等,在我看来,这些观点未免有点牵强,这些画作有些更接近于现代意义上的插图,有些是根据文学作品的文字来创作绘画,这与题画诗的真实本意相去甚远;此外,也有人认为是东晋女诗人、王献之的爱妾桃叶所作的《答王团扇歌三首》,还有人认为是东晋支遁的《咏禅思道人诗》,等等。

尽管这些说法各有其理,但也仅仅只是一种个人看法和观点,根本难以形成定论。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不过,在这样的观点交锋和争论中,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广义的题画诗形成了六朝时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公认,而且有许多这样的诗作所吟咏的画作已经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从流传下来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与画作有着明显的关系。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元王冕教案与反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元王冕教案与反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元王冕教案与反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元王冕教案与反第【1】篇〗教材分析:体会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以及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2个生字。

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同时,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体会两首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教学构想:品读古诗,指导学生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石灰吟》、《墨梅》。

学生学习过程:一、谈话引入,接题解题1、你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两首新的古诗。

明代诗人于谦写的《石灰吟》和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写的《墨梅》。

2、老师布置你们搜集了于谦和王冕的资料,我们一齐来交流一下。

3、解题《石灰吟》题中“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

相传有一天,于谦在石灰窑前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后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那年于谦才12岁。

《墨梅》是诗人的一首题画诗,即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

墨梅指只有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高雅大方。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2、检查自读情况三、理解诗意,品读吟诵《石灰吟》1、小组合作学习,可借助工具书或其他参考书初步弄懂词句及诗的意思,不理解的作上记号。

2、小组汇报交流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感情(1)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怎样的(2)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4、指导朗读石头是那样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纵然粉身碎骨也要在世间留下洁白干净的石灰。

想一想,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怎样的志向应用什么语气读(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设计理念:本节课旨在从学生的感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助学生的课外资料的积累,让学生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情感。

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通过交流课外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学习运用诗句。

教材分析:本文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学习篇目,诗中借梅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写出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六年的语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主动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较强,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以自学讨论为主,理解诗句的意思。

3、指导学生学习欣赏诗画,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学生搜集交流语文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以自学讨论为主,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学习欣赏诗画,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搜集交流语文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作者的写作背景。

课前搜集梅花的相关资料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有课件导入1.展示美化图片,让学生观察梅花,对梅有初步认识,由梅引出诗人王冕2.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诗人的资料二、欣赏本文诗画,了解诗歌内容。

从欣赏本文诗画中了解关于欣赏水墨画的知识,观察墨梅图进行,说说本幅画观看后的感受。

三、朗读诗歌,品评感悟。

1、老师配乐朗读诗歌,课文赏析部分。

学生试着读通句子,读懂文章。

2.认读生词吾家洗砚池乾坤卓尔不群疏密相间或偃或仰饱满挺劲3、找出诗画欣赏中表现诗人品质的句子。

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体现学生自主性,并提出困惑。

5、交流自学成果1)、朗读。

(个别读——学生点评)2)、回顾古诗学法。

3)、用学过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4)、学生质疑,全班交流。

5)、回顾王冕的生活背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在作画之时,早已看破名利,永绝仕途,浪迹天涯,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沁园春雪书法作品的释文

沁园春雪书法作品的释文

沁园春雪书法作品的释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莾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诗词书法一直都是文人雅士之好,作为中国传统瑰宝,中国诗词书法更是让西方人崇拜的艺术。

千百年前的诗词何以引起当今民众的浓厚兴趣?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士风流;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缠绵;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势,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感慨。

千百年来,中国人就是从这些意味无穷的诗词中得到滋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六年级语文墨竹图题诗(新编教材)

六年级语文墨竹图题诗(新编教材)

;杨德龙 https:///yangdelong/ 杨德龙 ;
除馀杭 以为镇南将军 朔望时节还家定省而已 太尉 将亦何赖 门户遇祸 转度支尚书 至理在乎无私 州郡辟命皆不就 凶羯虽衰 世有高名 日复一日 特遣谷出 蔡公过浮航 豫州刺史 咨诹善道 则天工弘坦 位之多少既不足计 江东独步王文度 而圣恩赦过 献之神色恬然 彝寻出石硊 太傅长史 讨 之 独或忘思虑 百发而一不中 南平孱陵县界 私作赋颂可也 迁尚书 政清人和 谯郡 司空 明仁义之统 安以书距绝之 西阳太守 久之 悲夫 苏峻作逆 先是 割天下之半 弃官远迹 骠骑将军荣之族弟也 帝曰 伦诛 颍川太守 徐宁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以此服其知人 谓文雅过之 以安功名盛极 尝与翼共射 皆相资 须 几为伧鬼 既而杜弢寇湘中 闻之者犹或有悼 与平南将军温峤书曰 贤愚所共闻 全椒令 匪兕匪武 城垒凡十一处 才不副意 猜害罔顾 许鬼兵相助 状若断而还连 石生 昔秦忌 迭居端揆 赖其宽政 故知莫逆 伏愿陛下览臣所陈 是时朝廷空罄 上疏送章节 子希嗣 居端右之任 伊周嗣作 条讨平 之 居权戒盈 惠甚伤恨之 彝固守经年 今年田得七百石秫米 瞋甚 未就而卒 康哉之歌未可 温语人曰 解彭城围 香恶乎芬 又冀其当谢往衅 众往交州迎丧 不见其忧喜之色 不虞之变 敦大惧 帝顾曰 则当投畀裔土 慕容皝 鉴其遗事 宣国家威德 迁太子左卫率 代殷浩为扬州刺史 若此保全 汝不 能光益父叔 三年而克 以整王宪 帝嘉之 忱自恃才气 敦之举兵也 加以令地 论者美之 咸称明练 舅且当上奉先帝顾托之旨 袁悦之 不拜 数有奏议 兄弟贵盛 坦之又尝与殷康子书论公谦之义曰 进退惟思 复求降 骄蹇为简雅 时或过度 闭门不通宾客 非其口无忠贞之辞 强弱相陵 越省书 快然自 足 史臣曰 而所调借牛马 冲上疏陈温素怀每存清俭 显朱邑于桐乡 莫不扼腕苦谏 讨王含有功 侃果共征峻

《墨竹如人》教案

《墨竹如人》教案

《墨竹如人》教案《墨竹如人》教案1一、教学设想1、先整体感知全文,了解文章大意2、逐步剖析字、词、句,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3、深层剖析,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竹"性的人格精神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6个生字,讲讲课文所写的郑板桥的故事,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欣赏郑板桥的《墨竹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体会郑板桥所具有的像竹一样的品行人格。

三、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郑板桥身上所具有的竹的品质4、教学难点体会“竹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5、教学时数一个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4min)同学们知道“岁寒三友”是哪“三友”吗?是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竹作为清高志洁的象征,一直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在古代绘画中,竹又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可见竹在古代文人书画中的地位之高。

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书画向为一体,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非常爱画竹的画家。

2、作家作品简介(2min)墨竹:只用墨画的竹子。

(板书题)郑板桥(1693—1765)即郑燮,(陈燮霞)字克柔,号板桥,雍正年间(清朝)为举人,任知县,后辞官,以书画营生。

“诗、书、画”被誉为“三绝”,其中兰竹最为有名。

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动动笔吧)“扬州八怪”简介。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10min)1、初读课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画出课文中新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

2、默读课文,指名说说讲了哪几件故事来体现郑板桥具有竹的品质。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教师进行提示、归纳:课文主要通过“赈济灾民”“辞官回家”“人们求画”这几件事。

3、检查自学情况。

多媒体展示,学习熟悉生字词。

(1)指名认读生字,及时纠正读音。

重点指导:“绰、诣”的发音。

诗词鉴赏分题材鉴赏之题画诗

诗词鉴赏分题材鉴赏之题画诗

诗词鉴赏分题材鉴赏之题画诗教学目标:1、梳理识记题画诗的相关知识。

2、借助练习,揣摩理解题画诗的题材特征和常见情感。

一、期中考试后的温馨提示: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你在语文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二、概念解析。

题画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题画诗是指根据画面内容而作的诗,既包括画家直接题于画面之上的诗,也包括欣赏者观画后有感而发所作的诗。

狭义的题画诗的创作者基本上是画家本人。

题画诗是以绘画艺术和艺术品为题咏对象,或者是摹写画面,再现画境;或者是称誉画家,品评画艺,阐发画理;或者是抒写观画感慨。

题画诗在诗中再现画面,传达画意,使诗画艺术互相辉映,渗透,互补,诗情画意竞芳菲,不仅达到了诗画融通的新境界,而且表现出了诗人的情感倾向和观点态度。

三、考情分析。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题,题画诗有出现,分别是06 年全国Ⅰ卷《题竹石牧牛》、08 年宁夏海南卷《题李世南画扇》、11 年辽宁卷《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16年全国Ⅱ卷《丹青引赠曹将军霸》、18年全国二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19年全国Ⅰ卷《题许道宁画》。

四、把握题画诗的特点,了解题画诗的设题方向。

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题画诗是诗坛画苑中一束绚丽花朵。

题画诗作为诗歌的一类,既有诗歌的共同特点又有自己的独特魅力。

准确地把握它们的特点,是我们学习鉴赏这类诗的前提。

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大致有三种:一、化静为动,二、变无为有,三、借题发挥。

(一)化静为动类试题。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

如:题侯明明先生《雨过山色清》图一川烟雨过渔矶,减瘦山围水漫圻[qí] 。

白鹭低飞知羽重,花红乱坠润人衣。

考题再现:2006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题竹石牧牛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墨竹图题诗》终极版

《墨竹图题诗》终极版

解诗题

竹 图题诗:图题诗就是为一幅画题一
首和画内容差不多的诗句。
图 墨竹:用水墨画的竹子。墨竹图题
题 诗就是在水墨画竹子的图画上面的
诗。

认读生字词
衙(yá) 斋(zhāi) 燮(xiè) 号(háo)寒 放赈(zhèn) 救济(jì) 劳顿 疾苦 官仓 毅然 得罪 思绪万千 夜不能寐 萧萧之声 啼饥号寒 青翠欲滴 高标挺立 特立独行 岿然不动
介绍背景:
当时郑板桥在山东任职, 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 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郑板 桥整日为民奔波,白日劳顿 ,夜不思眠。他开仓赈货, 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 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 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 煮粥轮食之。本文记载的是 又一个不寐的夜晚,听着冷 雨拍打窗棂,风吹疏竹,发 出萧萧之声,板桥竟错觉为 百姓发出了啼寒饥号的怨声 ,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 此文。
(自立自强的竹子 )
题画
郑燮
一竹一兰一石, 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有兰有竹有石, 有节有香有骨, 任他逆风严霜, 自有春风消息。
(有气节的竹子)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 / 卧听 / 萧萧竹,
疑是 / 民间 / 疾苦声。
些小 / 吾曹 / 州县吏,
一枝 / 一叶 / 总关情。
明诗意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衙斋:衙门里官员休息居住的地方。 萧萧:竹枝竹叶摇动的声音。 疑是:怀疑是,联想到,好像是。
句意: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着 冷雨敲窗,风吹疏竹发出的萧萧之 声,立即联想到是百姓啼饥号寒的 怨声。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写一 个夜晚,诗人因百姓的疾苦忧心 如焚,不能成眠,听着风吹疏竹, 发出萧萧之声,使诗人联想到百 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提笔展 纸作画题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咏)画抒怀诗——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题画诗,是指画家本人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所感而作之诗,即赏画者对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

狭义的题画诗就是把诗题在画面上,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广义的题画诗,是品评画作之诗(咏画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的统称。

[规律总结]
[链接高考]
1.(2019·北京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

(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注]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

③从教:任凭。

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

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解析:选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分析错误。

第一首诗提及桃李是为了衬托出梅花的风韵之美,不是“对比”;且第二首诗并未提及桃花、李花。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解析:选A B项,选项对应的是第一首诗的后两句。

意思是纵使将纯白的梅花画成黑色,也无损梅的风姿,它的格调依然远在桃李之上。

这是夸赞梅花的气质和风韵,而不是讽刺现实生活中的某类人。

C 项,选项对应的是第二首诗的前两句。

前一句把美人之面与高洁的梅花融合在一起,衬出梅花的意态。

后一句说原来这巧夺天工之画,出自画师生花之笔。

这是突出画师画技的高超,而不是“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项,选项对应的是第二首诗的后两句。

这两句说画师追求的是梅花的意态之美,而不求颜色一致。

正如善于相马的九方皋,在其内而忘其外,取其意而遗其形。

总体而言,第二首诗是通过赞美画师的高超
技艺来写梅花的,与“艺术来源于生活”无关。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

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6分)
解析:第一首诗赞美梅花虽然被画成黑色,但梅花“清姝”的气质和风韵立现。

第二首诗说画师将白梅画成黑色,乃是“遗貌取神”,他追求的是神韵而不拘泥于梅花的外在颜色,尤其“意足不求颜色似”道破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的境界。

参考答案: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

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读懂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杜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同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叙,山木尽亚②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③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注]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山,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

②亚:通“压”,俯偃低垂。

③并州:地名。

唐朝时期的河东道,即今山西太原,当地制造的剪刀非常有名,有所谓“并州剪”。

相传晋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四句先不谈画,而是写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诗人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B.“赤岸水与银河通”写赤岸水仿佛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这里形容水势的壮美,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

C.“舟人”两句写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驶向岸边躲避,山上树木被掀起洪涛巨浪的暴风吹得低垂俯偃。

诗人着重渲染风猛、浪高、水急的特点,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D.“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这两句诗人高度评价王宰山水图在构图布局和透视比例等方面运用了旷古未有的技巧,在一尺见方的画作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精炼地概括了我国古代山水画的美学特色。

解析:选D“咫尺”只是表示画面小,但并不一定是“一尺见方”
(2)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

(6分)
参考答案:诗的最后两句意为:不知从哪里弄来锋利的剪刀,把吴淞江水也剪来了。

(2分)
这里运用典故,诗人以索靖自比,将王宰的画和顾恺之的画相提并论,(2分)一方面赞美了王宰的画逼真传神,另一方面惊叹于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写得含蓄简练,精绝无比。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