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1、古代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
周朝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
那时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
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2)封建社会:有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即国有土地、地主土地、自耕农土地。
占绝对支配地位的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
如东汉豪强地主,唐朝皇室、贵族的田庄,明朝后期藩王占有的土地。
2、井田制(1)西周实行。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
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2)春秋瓦解。
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行,出现了许多井田以外的私田;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井田制瓦解。
(3)战国被废除。
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3、屯田制(1)背景:汉末饥荒之际,曹操总结汉朝西域屯田经验,在许下屯田,获得成功,以后大范围推广。
(2)内容:①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几十人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
②屯田民享有土使用权,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
(3)作用:屯田成为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4)魏、蜀、吴三国在边境、军镇和一些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也都实行过不同规模的屯田。
*4、均田制(1)背景:485年,北魏统治者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利益的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2)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
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④受田农民必须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收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二、社会经济发展(一)农业1、夏商、西周的农业和畜牧业“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古代中国的货币与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的货币与经济制度在古代中国,货币与经济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古代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的货币和经济制度,从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货币的种类、货币的流通方式以及经济制度的特点等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货币作为一个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的工具,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货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
当时,人们开始使用贝壳、石器等物品作为交换的媒介,并且以不同物品的稀缺性和珍贵性来评估其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直接交换的局限性,开始重视货币的发展。
最早的实质货币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开始使用铜钱作为货币媒介,并逐渐发展出“贝币”、“布币”等不同形式的货币。
到了战国时期,货币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各国纷纷发行自己的货币,货币的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二、货币的种类古代中国的货币种类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铜钱、布币、纸币等形式。
其中,铜钱是最为常见的货币形式,它以铜为材料,制成圆形,中间有一个方孔,用以穿线以便携带。
布币则是以布织成的,上面印有当时的政权标志和价值。
另外,纸币的出现是在宋代,它是以质地较轻的纸张作为主要材料,逐渐在交易中取代了金银。
三、货币的流通方式在古代中国,货币的流通方式主要有两种:实物货币和信用货币。
实物货币即以有形的物品作为货币媒介进行交换,如铜钱、布币等形式的货币。
信用货币则是以信用为基础进行交换,比如纸币。
这两种货币形式不仅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而且在不同地区也存在差异,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主要是以家庭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经济。
在这个制度下,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组织。
其次,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还存在着农耕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并存的特点。
农民主要从事农耕生产,而手工业则以手工作坊为基本单位,人们依靠自己的劳动力进行生产。
中国古代的货币与经济制度

中国古代的货币与经济制度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货币与经济制度也有着丰富多样的发展。
从古至今,中国古代的货币和经济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贸易发展以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货币与经济制度。
一、货币的起源与演变在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当时的货币形式主要是贝壳、石器和布帛等实物,这些实物货币在商业交换和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代出现了铜铸币,这标志着金属货币的出现,为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汉代的金属货币主要分为方孔圆铜钱和刀币,这两种货币形式在商品交换和税收征收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后,隋唐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稳定,铁制货币开始流通。
唐代的铁钱通行于全国范围,成为当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宋代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批纸币,即交子,这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史上一个重大的里程碑。
纸币的发行解决了难以携带大量铜钱的问题,为经济发展带来了便利。
明清时期,随着对铜和银的需求增加,铜币和银元成为流通货币的主要形式。
同时,随着欧洲文化的传入,西方的金本位制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经济制度的演变与特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变迁。
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中国实行了封建经济制度,以土地作为生产资料的主要形式,农业经济是当时经济的基础。
农民以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主要生产方式,同时进行手工业生产,形成了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的封建经济。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明清时期,手工业工场经济兴起,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不断扩大,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在明清时期,士农工商四民的划分也成为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一特点。
四民制度对社会经济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尤其是商人在社会地位上的较低,受到很大限制。
三、货币与经济制度的作用与影响中国古代的货币与经济制度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贸易往来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变迁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变迁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经济制度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系统地探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变迁。
一、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是一种以土地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大地主拥有更多的土地,形成了一个严格的等级分化体系。
封建经济制度就是以地主的土地为基础,以农民的劳动为手段的一种社会经济形式。
在这种制度下,权力与财富紧密相连。
1. 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土地的所有权是封建地主的私人所有制。
他们通过抢夺战争、官职授予以及婚姻联姻等方式获取更多的土地。
然而,地主们并不直接管理土地,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其租赁给农民。
2. 农民的土地使用封建社会中的农民是最底层的社会阶层。
他们被强制根据地主的土地比例种植植物,而无法依据自己的意愿来种植。
此外,他们通常需要给地主交纳一定比例的租金和税收。
这让农民的生活非常困难,而地主却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3. 商业和手工业商业和手工业在封建社会也是发达的。
商业往往由部分权贵掌握。
他们往往通过垄断、挤压竞争者以及享受特权来获取更多的财富。
4. 独立于封建主义的中小企业虽然大多数的商业和手工业都被封建主义占有,但是也有一些中小企业独立运营,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这一现象往往发生在地理较为偏远的地区,如西北地区和山区。
二、封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封建社会始于东周,长达两千年之久。
在这个周期间,封建经济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 西周到东周——土地的私人所有制在西周时期,封建主义的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旨在使封建主义彼此平等地共同管理土地。
但是,到了东周时期,随着对土地所有权的私有观念逐渐加强,封建地主也逐渐拥有了更多的土地。
2. 春秋到战国——中产阶级的兴起在春秋时期,中产阶级逐渐崛起,他们通过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发展中小企业,逐渐获得了更多的财富。
尽管土地的所有权仍属于封建主义,但这一现象为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交汇打下了基础。
古代中国的历史经济制度有哪些

古代中国的历史经济制度有哪些古代中国的历史经济制度主要分为封建制度、商业制度和农业制度三大类。
这些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有所变化,但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下面将对这些制度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封建制度1. 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封建制度下的土地基本上由封建地主垄断,国家通过授予土地使用权来实现税收。
农民在封建制度下,属于封建领主地位下的附庸,生产出的农产品大部分归封建领主所有,农民只能通过交纳租税或劳役来换取生活所需。
这种制度导致了社会的严重不平等,但在保障封建领主的权益的同时,也确保了农业生产的稳定。
2. 地方制度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下,地方政权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地方政权在经济发展中,通过土地分配、农田水利建设和税收征收等方式,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地方政权也发挥了管理和调控市场的作用,保证了经济制度的顺利运行。
二、商业制度1. 城市发展古代中国的商业制度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商业的兴起催生了城市的发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丝绸之路的建设和繁荣。
丝绸之路将中国与欧亚大陆紧密连接,促进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古代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
2. 商品经济商业制度的出现使得商品经济成为古代中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主要以手工业为主导,包括丝绸、瓷器、铁器等制造业。
商品的生产和交换通过市场来完成,商人通过买卖赚取利润,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三、农业制度1. 农业技术古代中国的农业制度注重农业技术的发展。
这包括水利建设、农具革新、种植技术的创新等方面。
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农民能够获得更高的产量,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 农田制度古代中国的农业制度中存在着土地的公有和私有。
封建制度下,大部分土地属于封建地主所有,但也有少部分土地由农民自己拥有。
此外,政府还通过土地分配、土地流转等制度来管理土地资源。
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特点与问题

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特点与问题中国古代的封建经济是指在封建社会中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在地主阶级的领导下,通过土地私有制和农民的奴隶身份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形态。
这种经济制度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从特点与问题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本质。
一、特点1. 土地私有制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土地私有制,也即地主统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所有权。
根据封建土地制度,皇室和贵族家族拥有绝对的土地占有和支配权,农民则只能在封建地主的统治下耕种土地,作为一种无产阶级存在。
2. 农民奴隶身份在封建社会中,农民根据自己的身份可以分为两类:自耕农和雇佃农。
自耕农拥有一定土地并独立耕种,虽然生活状况较为艰苦,但仍然享有一定的经济自主权;而雇佃农则将自己的劳力出租给地主,为地主耕种土地,作为地主的奴隶身份,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
3. 世袭制度封建经济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世袭制度的存在。
在封建社会中,贵族地主的财产和权力是世代相传的,并且只能由继承人来继承。
这种世袭制度使得贵族地主的地位得以保持和传承,同时也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
二、问题1. 社会阶级固化封建经济的最大问题之一是社会阶级固化。
由于封建经济的特点,地主阶级占有了绝对的土地和财富,而农民处于被剥削和奴隶身份。
这种阶级固化和社会流动性的缺失带来了不公平和不稳定的社会情况。
2. 赋税制度过重封建经济的另一问题是赋税制度过重。
地主阶级通过赋税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这使得农民的负担日益加重。
赋税制度的严重不公和过重负担,使得农民无法获得应有的经济回报,导致农民的生活条件恶化和社会不稳定。
3. 农业生产力低下由于封建经济中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专有化经营的限制,农业生产力长期处于低水平。
地主对农民的统治和压迫阻碍了农民的创造性劳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中国古代封建经济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结语: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特点是土地私有制、农民奴隶身份和世袭制度。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4)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5)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农业发展。 6)商业资本购买地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探究六: 封建统治者是如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 能否彻底解决?
统治者的措施 均田、限田,保护自耕农经济——如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
均田制
时间: ① 公元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
② 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 多年。隋唐内容稍作调整。
原始社会土地实 行公有制,你如 何理解这种土地 的公有制呢?
氏族公有 集体耕种 平均分配
生产力低下
探究一: 分析商周时期土地制度的特点、与分 封制的关系、性质。
材料一:以沟洫将耕地分割成面积大致相等的方块田,故称“井田”。 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 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5、影响(1)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2)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科学的进步 (3)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殖民侵略
四 资本主义萌芽
四、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条件或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时间: 明清时期 3.地区和行业 江南(苏州、杭州)纺织业(棉纺织业) 4、标志: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 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 早期的手工工场 机房: 早期的雇佣工人 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机工: 5、实质: 雇佣关系 地区性和不平衡性非常突出; 6、特点: 受传统经济的压抑,其发展往往夭折、中断。 7、缓慢发展原因:
7.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社会进步 自给自足;农民极 土地买卖制度 资金技术 国内端贫困,无力购 和高额地租吸 市场买商品,缺乏国 内市场。 引商业资本买 田置地,影响 国家重农抑商 了资本积累。 政策,农民被 国际 局限在土地上 劳动力 市场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与商业模式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与商业模式古代中国是一个非常悠久的文明古国,其独特的经济制度和商业模式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商业活动中,古代中国虽然缺乏现代化的商业化设施,但其经济制度和商业模式却非常有特色。
首先,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是以封建等级制度为基础的。
在这种制度下,统治者将土地分配给贵族和缩小官僚阶层。
因此,田地是经济的基本构成部分,因为它是农业生产和收入的源泉。
在该制度下,农民的田地是不可以出售、买卖和转让的。
这个政策有着积极的效果:它鼓励了农民主要从事种植、养殖等自给自足的生产,也促进了土地的永久性使用,保证了对大多数人的生计和收入源泉。
其次,随着时代的推进,古代中国的商业模式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货币经济尚未大规模流通的情况下,古代中国广泛使用一种“物物交换”的商业模式。
为了保证产品的交换,产地会组成类似于集市的贸易中心,交换所需物品。
这种商业模式在当时的市场上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除此之外,古代中国还出现了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商业模式——悬壶售酒。
在古代中国,烟花爆竹、清真面馆、粽子铺和街巷巨商都采用了这种商业模式。
简而言之,即以悬挂罐装制品的容器来贩卖商店的商品。
这种商业模式可以高效地管理库存和销售,并且可以快速交付商品。
这种模式不仅在商业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成为了古代城市生活文化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随着私营工商业在古代中国逐渐兴盛起来,市场上还出现了很多新兴行业。
例如医疗服务、杂货店、纺织工业和烟草工业等。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现代化的商贸体系也在古代中国成形并不断完善。
但是,正如任何经济制度和商业模式,古代中国的制度和模式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
例如,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农民和工匠的社会地位低下,经济财富极不均衡;在物物交换模式下,商品不能很好地进入其他地区;在悬壶售酒商业模式下,商店的商品质量无法保证。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和商业模式形成于其历史文化与实际环境的独特性。
它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以后的商业模式和政治体系出现非常有影响,又对后世商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 有过则罚。”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常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 用尤墩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 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 取值,亦便民新务。 ——明朝·范镰 思考: 材料中开袜店的商人和当地居民(合郡男妇)形成了 什么关系?材料中哪句话可以说明?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 社会现象。 雇佣关系 “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侯家驹先生在所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中谈 到:“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 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 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 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 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 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 A.闭关锁国 B.朝贡贸易 • C.市坊制度 D.官营专卖 • 【答案】D
• 史载:管仲。。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 禄贤能,齐人皆悦”。这是说管仲改革中推 行的国家食盐专卖政策,深得民众欢迎。材 料主要反映了 • A. 春秋时期国家垄断经济开始形成 • B. 管仲在齐国建立起了君主专制制度 • C. 管伸以抑商政策来发展农业经济 • D.政府加强经济调控有利于稳定民生 • 【答案】D
宋:开始改变受歧视
4.评价:
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 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上: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 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 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7.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土地买卖制 度和高额地 租吸引商业 资本买田置 地,影响了 资本积累。
资金技术
国内 市场
自给自足;农民极 端贫困,无力购买 商品,缺乏国内市 场。
国际 市场 国家 政策
国家重农抑商 政策,农民被 局限在土地上
劳动力
“重农抑商” 、 “海禁” 、 “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政策 阻碍了国际市 场的扩大
清朝时期的 广州商馆区
4.原因
• 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其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 (根本原因)
5.影响:
积极:是一种消极自卫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维
护了国家安全和封建统治。
消极:但是它扼杀了中外交往的正常发展,阻碍
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开始大大落后 于西方。
明清政府实行的海禁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C、禁止国人出海、限制外人来华贸易 D、封闭边界固守疆土 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 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④加速了小农经 济的解体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皇帝却下 诏禁止进一步海外远征……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 转折关头,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 本差别,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的海洋 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禁止海外远征的原因是国力匮乏 • B.强化专制统治是明朝从制度结构上把力量转 向内部的原因 • C.经济形态的差异导致东西方对外推动力的出 现根本差别 • D.中西交流被阻断导致中西实力易位 • 【答案】A
资本主义萌芽 缓慢发展
阻碍
阻碍
资本主义萌芽
“重农抑商” 政策
阻碍 管理制度 严格
“海禁”与 “闭关锁国”
对比中西方近代历史——
画面一: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子津津乐道 于自己的 “十全大武功” 时,英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国的路易 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 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四、资本主义萌芽
1、原因: 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发展 2.时间: 明清时期
3.地区和行业 江南丝织业 4、标志: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 房,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 机房: 早期的手工工场
机工: 早期的雇佣工人 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5、实质: 雇佣关系 6、特点: 地区性和不平衡性非常突出; 受传统经济的压抑,其发展往往夭折、中断。 7、缓慢发展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根本)
c
D
•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 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 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 卷七》中这则 史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推行的政策是( ) • A.重文轻武 B.重本轻末 • C.闭关锁国政策 D.避战自保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 阅读分析的能力。注意材料出处《海防纂 要· 卷七》,再结合材料中的“夷”等信息, 可以看出当时统治者对“外夷”持防范的态 度,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故答案为C。 • 答案: C
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重农
抑商
课标内容:
了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 等政策及其影响 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的原因
一、 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2.原因、目的:
(1)根专制统治
3.表现:
汉武帝:
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政策 商人入市籍,一入市籍不得为官
• “直到……1820年,中国的总产出(GDP)仍占世 界总份额的32.9%,领先西欧核心十二国(英法德 意奥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的产出总和 12%, 更遥遥领先于美国(1.8%)日本(3.0%)。”对 上述材料理解最确切的是 •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 B.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经济领先世界 • C.工业革命对欧美经济发展的影响尚未体现 • D.该统计数据是外国人所做,所以不可信 • 【答案】B
三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 是指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出海贸易,
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2.表现: 明太祖“通番禁令” 清顺治“海禁令”“迁海令”
严格限制 绝对禁止
明朝“朝贡”贸易, 3.短暂“开放”:
清朝“一体贸易”、一口通商
实质:官方垄断,禁止民间
闭关锁国
清朝时期广州 十三行,是唯 一准许与外商 打交道的商行
c
3、“重农抑商”政策之所以得到封建统治者 重视的根本原因是 D A、商鞅等人的大力宣传 B、封建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C、政策推动了封建社会的持续进步 D、政策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 4、下列有关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 是 A、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D B、它的实行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C、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D、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被废除
画面二: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 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 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 工业交响曲。
画面三: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 乱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 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近代前夜的危机
明清之际的中国在哪些方面已经显露出危机?
• 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 1656年清政府颁布《禁海令》。两者都 ( ) • A.以贸易保护主义为指导思想 • B.取决于其经济基础 • C.禁止国民进行海外贸易 • D.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实力 • 【答案】B
• “(古代中国)在每一个主要王朝创立之初, 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 (黄仁宇:《中国社会的特质》)这里“农 业生产的恢复”主要指( ) • 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 B.建立正常赋税征收制度 • C.重建小农经济 • D.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 • 【答案】C
• 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 明成祖答复:“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 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对此认识正 确的是 • ①明成祖认为应该向外商征税 ②明成祖目 的是借外商引导国人投身海外贸易 • ③明成祖认为明朝的纲常文德重于经济利益 ④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 A.①② B. ①③ C.③④ D.①④ • 【答案】C
二.工商业管理(严格)
(1)统一度量衡、货币 1、秦: (2)《秦律》 特点:全面、具体、严密 2、汉:
汉初:征收重税 汉武帝:盐铁官营
3、唐代: 市的设立和废止,都由朝廷决定(表现1、2、3、) 总结:工商业管理的方式: 制定相关法律,严格管理。 实施官营制度,独占专利,限制了民营工商业发展。 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重税。
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 ) A.汉代江南地区 B.明代苏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唐代关中地区 解析: 佃农比例较高,表明租佃制的盛行;工场 主和商人的比例较高,表明工商业的发展。综合上述 信息判断选B项。 答案: B
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 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 )
后果:抑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发展
1.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述错误的是 D A商鞅变法时明确规定其政策 B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C安定人心政治稳定 D导致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迅速发展 2.对“市”的严格管理,中国古代主要是通 过什么手段加强控制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D提高人文素质
中国
政治 经济 对外关系 思想文化 封建制度顶峰 农耕经济繁荣 闭关锁国 鄙薄科技,文化专制 开始资产阶级革命 完成近代工业国转变 越洋抢滩、海外殖民 重视科技,思想解放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 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
自耕农·地主
占总人口比例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