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备课讲稿
养生:五运六气讲座

五运六气知识讲座
时间2012年7月9日—2012年7月19日讲课老师:张老师地点:新区百草养生馆一.基础知识: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
(1)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肝生心)(心生脾) (脾生肺) (肺生肾) (肾生肝)
相克是指木克土火克金金克木土克水水克火
(肝克脾)(心克肺)(肺克肝)(脾克肾)(肾克心)木表示肝(青),火表示心(红),金表示肺(白),土表示脾(黄),水表示肾(黑)。
(2)五行相关知识
木-----肝----胆--------春-------青------酸
火----心----小肠------夏-------红------苦
土----脾-----胃--------长夏—-黄------甜
金----肺----大肠—---秋-------白------辣
水----肾----膀胱------冬-------黑------咸
(3)五湖四海中的五和四在中医学中的解释:
五----阳----天----木火土金水---五行。
四----阴----地----东西南北。
我们----人----中间,在天地之间。
10个数字即0~~~9共10个。
(4)名词解释: 1.中医学里单数为不及,为阳;偶数为太过,为阴。
2.气在中医里指的是阳,气虚就是阳虚;血就是阴,血虚就是阴虚。
(5)常用养生药方:1.三阳开泰法(三阳是扶阳温阳通阳); 2.九运泰阳露(1-9号)(此药服用时间看备注一栏。
)
二. 出生年尾数不同人的养生方法讲解。
《五运六气推算法》课件

计算方法繁琐
五运六气推算法的计算过程较为 繁琐,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
能,难以被广泛掌握和应用。
预测精度不稳定
由于五运六气推算法的预测精度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 化、地理位置等,因此其预测结
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未来展望
加强实证研究
未来可以对五运六气推算法进行科学实证研究,探究其预测结果 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其应用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
疾病发生时间
通过五运六气的推算,可 以预测疾病发生的时间, 有助于提前做好准备和安 排医疗资源。
疾病地域分布
五运六气推算法还可以预 测疾病的地域分布,有助 于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
指导养生
顺应自然
五运六气推算法强调顺应 自然规律,根据不同季节 和气候特点调整饮食起居 ,以保持身体健康。
调整作息
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可 以指导人们调整作息时间 ,以适应自然节律,提高 睡眠质量。
内容
应用
通过分析六气的变化规律,了解疾病 的发生和流行趋势,为疾病的预防和 治疗提供指导。
包括六气的名称、特点、季节分布以 及六气异常导致的疾病等。
五运六气的关系
五运与六气的关系
五运和六气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气 候和疾病的变化。五运影响六气的变 化,而六气的异常也会影响五运的平 衡。
具体表现
在具体的气候和疾病变化中,五运和 六气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在气候变化方面,五运可能导 致长时间的干旱或洪水,而六气的异 常则可能加剧这种变化。在疾病方面 ,五运可能导致某种疾病的大规模流 行,而六气的异常则可能加剧疾病的 传播和危害。
实践操作案例解析
起始年份:2020年 天干地支组合:庚子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稿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未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六节藏象论篇第九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黄帝内经》解析五运六气

《黄帝内经》解析五运六气普及艾灸、刮痧、拔罐等中医传统保健方式,提供专业的养生保健知识,值得学习。
五运指:金、木、水、火、土,即五大行星对地球的影响。
六气指:三阴三阳,风、寒、暑、湿、燥、火,也可以说是一阴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三阳,简称三阴三阳。
一阴又叫厥阴,属风;二阴又叫少阴,属火;三阴又叫太阴,属湿;一阳叫少阳,属火;二阳叫阳明,属燥;三阳叫太阳,属寒水。
古人用天干地支描述五运六气,甲己代表土运,乙庚代表金运,丙辛代表水运,丁壬代表木运,戊癸代表火运,十个天干中,奇数为阳,甲、丙、戊、庚、壬,代表的运气过旺,偶数为阴,乙、丁、己、辛、癸,代表运气不足。
2017年丁酉年,是木运不足的年份,《黄帝内经》记载“岁木不及,草木晚荣,肃杀而甚,刚木辟著,悉萎苍干,上应太白星。
民病中清,月去肋通,少腹痛,肠鸣溏泄,凉雨时至,上应太白星,其谷苍”。
木气不足,金来克,金代表燥金,金主寒凉,干燥。
木主肝胆,木受克制,人的肝气不足,两肋腋下容易疼痛,木克土,土主人的脾胃,土气过旺,人的脾胃消化功能就容易出问题。
丁酉年,酉代表阳明燥金,金代表金气,燥气,寒凉之气,木气不足,金气克木,《黄帝内经》中描述“上临阳明,生气失政,草木再荣,化气乃急,上应太白镇星,其主苍早。
复则炎暑流火”。
就是说在这样的年份,容易长痱子生热疮,秋天干燥,寒气来得早,容易出现虫灾,从人体来说,脾胃受邪,引起咳嗽,鼻子容易出血等。
2017年天气干燥,草木晚荣,肃杀之气来得早,春夏干旱,夏天炎热,脾胃容易受寒凉侵袭,夏秋易出现热疮,肝血不足,眼睛干涩,女子容易导致经血不足,乳腺增生等。
用五运六气分析全年基本情况,是说这一年容易生这些疾病,并非所有人都会生这些病,中医研究病因,有两个因素,一个叫气机,一个叫神机,合起来叫病机,思机就是三阴三阳的变化,气机作用于人体时,需要人的神机跟外在的气机发生作用,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这由内在的神机决定,气机在作用于人体时,因每个人的神机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五运六气课件

天地间阴阳的消长、变化
冬至以后太阳由南回归线向北 运行,即所谓“冬至一阳生”, 此时:
夏至以后太阳向南回归,离我们渐 远,冷的因素渐增,即所谓“夏至 一阴生”,此时:
• 阳气渐生
• 阴气日盛
• 冰雪消融
• 万物蜇伏
• 万物复苏
• 水冰地坼
岁差
回归年,意思是季节的周期(例如,从至点至至点,或 从分点至分点)是比恒星年,这是以太阳相对于恒星的示 位置来测量的,短了约20分钟。注意这每一年20分钟的 差,大约经过25,771.5年,累积的量就相当于一年,所 以在经过25,771.5年之后,极轴对应在轨道上的位置又 “回到当它的开始”。 太阳的视位置在相同季节的固定时间的背景恒星,好比 说春分点,也会以每年50.3秒(大约是360度除以 25,771.5),或是每71年一度的速率,在传统的12个黄 道带星座之间缓缓的退行完整的360°。
火以温之。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 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 • 东方生风,木,酸,肝,筋,心;玄生神,道生智,化生气五味,性暄 ,德和,动,苍,荣,毛,散,宣发,摧拉,陨,酸,怒。 • 南方生热,火,苦,心,血,脾。热,火,脉,息,心。暑,显,躁, 赤,茂,羽,明,郁蒸,炎烁,燔(火芮),苦,喜。喜伤心 • 中央生湿,土,甘,脾,肉,肺。湿,土,肉,充,脾。静兼,濡,化 ,黄,盈,倮,谧,云雨,动注,淫溃,甘,思。思伤脾 • 西方生燥,金,辛,肺,皮毛,生肾。燥,金,皮毛,成,肺。凉,清 ,固,白,敛,介,劲,雾露,肃杀,苍落,辛,忧。忧伤肺 • 北方生寒,水,咸,肾,骨髓,肝。寒,水,骨,坚,肾。凛,寒,藏 ,黑,肃,鳞,静,霰雪,凝冽,冰雹,咸,恐。恐伤肾, • 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 •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 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
《黄帝内经》中的预测学五运六气学说

《黄帝内经》中的预测学五运六气学说第一讲概述一、黄帝内经也许听说过<<黄帝内经>>的人不在少数,但也许仅仅是听说过而已,真正谈到这本书的内容,也许更多的人不是茫然无知,就是更为糟糕的一知半解(我也是).的确,<<黄帝内经>>是一本医书,而且不是一般的医书,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文献,是最权威的中医理论基础,是中国医学中的“圣经”。
<<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医理论基础,还涉及到哲学、天文、物候、历法等诸多领域,她以哲学、天文等理论来论证中医理论的结构,古人称<<黄帝内经>>为“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几乎是天地间事无所不包,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缺少了这个部分,我们无法想象那将是一种何等荒谬的情景.<<黄帝内经>>的指导思想是:“整体运动论”。
所谓“整体”,就是完整地,全面的来观察自然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谓“运动”就是不断运动,就是指对待一切变化都必须从运动的角度来认识.<<内经>>认为“天地一体”“五脏一体”“天人合一,天与地对应”“成败倚伏生乎动”把人与自然密切联系起来,把变化和运动密切联合起来.<<内经>>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是:“脏象论”把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作为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的基础,并以之直接指导临床实践.<<内经>>对疾病本质及人体发病学的认识是“正邪论”,把疾病的发生认为是正邪两方面的消长进退的表现.<<内经>>对临床诊断治疗的手段和要求是“辨证论治”,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最高明之处是对防止疾病要“不治已病治未病”,无病先防,防患于未然.最有特色之处是系统的采纳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自己的说理工具,为中医药学建立起来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二、运气学说什么是运气学说呢? 运用五运、六气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和预测各年,月,甚至时的情况下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发病的影响。
《中医五运六气课件》

五运及其与身体的关系
五运与身体内脏、人的生理、疾病的转归模式等方 面密切相关,对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气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
六气对人的生理、病理、气候、环境等方面都有着
中医调理五运六气的原理和方法
食疗
中医食疗是调理五运六气的重要方法之一,可 以通过不同的食材和方法帮助身体调节内部环 境。
针灸
针灸调理五运六气是中医学独特的治疗方式, 可以刺激身体内部的气血流动,调节身体免疫 功能。
太极拳
太极拳的练习可以调整身体的气血循环、促进全身 各部位的协调功能。
八段锦
气功的八段锦是一种兼顾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运动方 式,可以促进自我修养和身体和心灵的健康。
中医五运六气在常见疾病中的应用介绍
感冒发热
感冒发热的病情与五运六气的 失调有关,可以采用相应的中 医治疗手段快速缓解病情。
失眠焦虑
失眠焦虑也和五运六气失调有 关,可以适当进行中药治疗和 气功锻炼来调节身心状态,缓 解病情。
海带、海蜇、小麦、紫菜、菠菜、蘑菇、苹果、 葡萄
中医药物调理五运六气的方法
中药历来被视为治疗五运六气失调的重要手段,比如当身体五行失衡、六气不和、气血不畅等,中药的调理效 果就非常显著。
五味调和法
将五味性味相宜的药物配伍,以达到调理五运六气 的作用。
方剂治疗法
中药方剂是将多种药物配制而成的,能针对性地调 理身体失调的五运六气。
中医五运六气课件
欢迎来到《中医五运六气课件》。本课件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医的五运六气理 论,并教授您如何运用中医知识来调理身体健康。
中医五运六气概述
中医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一部分,在中医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五运六气入门讲稿

2016年11月12日前段时间,答应给大家汇报五运六气的学习心得,但杂事太多,学习进度不快。
今天有点空闲,正好早上曹建也提到了,我也可以汇报下近期的收获。
曹建提到的是,“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曹建的解释是用的一气周流,左升右降。
但这只是曹建断章取义的解释罢了,学习不能不求甚解,我们回到原文看。
这句话出自《素问·天元纪大论》,黄帝问鬼臾区,五运与三阴三阳间的关系。
鬼臾区所回答的话中就有这句话。
当时黄帝可能不是很懂,但是没有提出疑问,这句话鬼臾区也没有解释。
解释到了下一章,《五运行大论》,黄帝找到关系比较好的岐伯,才问他,“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未知其所谓也。
”岐伯的解释如下。
上,是指一年的“司天”之气;下,是指“在泉”之气。
而左右,则是指司天、在泉左右两侧的四个“间气”。
而司天、在泉以及间气,都属于“客气”,这就是三阴三阳之气。
客气的六步顺序,是先三阴,后三阳,即: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
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如果把这个链条串起来,形成一个环,那就是:就形成一个左升右降的环。
所以这个左右上下的理论用到人身上,还是大材小用了,因为本来是用在整个大环境的。
这里我不敢说只是能单单指导地球的运气,因为黄帝内经中甚至提到星相学与运气学说的关系。
所以我一向是慎言的。
这里说个小插曲,在《五运行大论》中,有一段这样的对话: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翻译过来就是,黄帝问岐伯,大地是不是在天空下面啊?就跟天圆地方理论一样,认为天使罩着大地的。
岐伯回答说,应该说大地是在人的下面,在太空之中。
我们现在天文学发达了,才知道原来地球是个球体,漂浮在太空中,这个岐伯在几千年前就知道这个道理了,而我们从小以来,都以为古代认识世界是天圆地方的理论,可见得古人科技的发达,也可见得我们一直蒙蔽了双眼,看不到自己祖宗文化的博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
气
五运六气
概念
运气学说的中心内容。
以十天干的甲己配为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火运,统称五运,以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风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为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燥金,辰戌配为太阳寒水,叫做六气,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气之间,观察其生治与承制的关系,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
这就是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
解读
运气学说的中心内容。
以十天干的甲己配为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火运,统称五运。
前干属阳,后干属阴,如年干逢甲,便是阳土运年,年干逢己,便是阴土运年,阳年主太过,阴年主不及,依法推算,便知本年属某运。
以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风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为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燥金,辰戌配为太阳寒水,叫做六气。
按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顺序,分主于一年的二十四节气,是谓主气。
又按风木、君火、湿土、相火、燥金、寒水的顺序,分为司天、在泉、左右四间气六步,是谓客气。
主气分主一年四季,年年不变,客气则以每年的年
支推算。
如年支逢辰逢戌,总为寒水司天,湿土在泉;逢卯逢酉,总为燥金司天,君火在泉。
司天管上半年,在泉管下半年,依此类推。
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气之间,观察其生制与承制的关系,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
这就是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
从医和述六气到《内经》,都把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因素作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因素,称为六气。
在五运六气中,六气间阐述的是地面垂直气候的特征,以地支为符号,可按阴阳论其属性划分为三阴三阳。
如果说,五运是以时间气象因素为特征的话,六气则以空间的垂直气象为主。
但六气在不同的年代有其变化,在一年的六个节段中变化就更大,故六气重视的是客气的司天、在泉。
作为致病因素的六气,在七篇大论纳入《内经》前,己经认识到六气太过可为六淫,六气致病都可引起发热,以六气杂至相合来解释痹证、诸风、泻泄、水肿、疼痛等,而在五运六气中的六气为病,则更具有深刻性、丰富性与系统性。
此之六气,既是可以周期循环出现的六种气候模式,又是以其气化胜复、太过、不及、同化、兼化、非其时有其气的重要因素。
《素问·五运行大论》以“不当其位者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以“非气化者,是谓灾也”,以此,六气的异常气化都成为致病的病因,比之六淫具有更多的致病要素。
五运六气中的气化论其纲领是:1、升降出入;2、五运及六气皆因时、因盛衰而化,又皆应人应脏腑,六气之化为三阴三阳,有开合枢之变;3、气在自然及人体中皆有循行,人体有营卫等诸气在十二经中依时序而循行;4、人气有食饮之化,气有精气神之化;5、气化有亢害承制规律;6、气化之天人相应,有标本中见之别;7、五运和六气两种气化五六相合之周期,气化异常致病也有周期,周期可呈现规律性与可预测性,即“顺天之时,疾病可与期”。
五运六气以此可堪称中医学的周期表。
五运六气的用药规律与气化药理学
七篇大论之药学理论和《神农本草经》有近缘关系,但更为深入。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了用药“四畏”,即“用热无犯热,用寒无犯寒,用温无犯温,用凉无犯凉”,又指出,“发表不远热,温里不远寒”。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五味阴阳之用”的理论,明确论述了“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泻为阳”。
进而提出了系统的六气司天、在泉的调配之法,是配伍用药理论的篙矢。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进一步发挥为“五运六淫用药式”。
《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述了制方原则:“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奠定了方剂规律的原则。
至于运气的升降理论,在药学方面,刘完素在《素问药注》中,提出气化论药性的理论问题,其后张元素在《珍珠囊》中为之响应,明末王象晋在《保安堂三补简便
验方》中,具叙了升降浮沉药理和应季节加减用药之理。
无怪乎清代蒋廷秀在《吴医汇讲》中称升降出入为“辨治百病之纲领”。
七篇大论所叙及的气化仍未完备,到金元及明清仍有发展,例如金代刘完素将“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曲论为“君火以名”,据此人身也有相火,又著《素问药注》以气化论药性;元代李东垣论述脾胃为人身气化中枢主决升降;朱丹溪发扬河间之论创相火论,又对五运太过之五郁加以发扬,创越鞠丸而治抑郁证;明代温补学家把气化动力归于命门,其中孙一奎的动力命门阐述最为详细。
在气化论之应用方面则历代医家最有创新,如王冰在注文中提出引火归原,李东垣创甘温除热,朱丹溪论提壶揭盖,喻嘉言立畜鱼置介,吴鞠通用增水行舟法等,把气化之用发扬得至为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