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态学复习题
植物生态学考试试题

植物生态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种植物生态类型适合生存在高海拔地区?A. 水生植物B. 沙漠植物C. 高山植物D. 热带雨林植物2. 草原生态系统中,被称为“草原之王”的植物是:A. 玉米B. 大麦C. 牧草D. 稻谷3. 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下列哪个器官中?A. 根B. 茎C. 叶D. 花4. 植物根系的主要功能是:A. 吸收水分和养分B. 进行光合作用C. 繁殖后代D. 发散氧气5. 植物通过下列哪个器官与土壤进行物质交换?A. 叶B. 茎C. 根D. 花6. 下列哪种生态因素不会影响植物的生长?A. 温度B. 湿度C. 光照强度D. 声音强度7. 植物的生长速率与下列哪个因素关系最为密切?A. 土壤质地B. 空气湿度C. 给养分D. 火山喷发8. 植物对土壤的需求包括下列哪些方面?(可多选)A. 水分B. 光照C. 养分D. 氧气9. 以下哪种植物不能进行自我养分供给?A. 食虫植物B. 高山植物C. 水生植物D. 草地植物10. 植物叶子的颜色主要取决于下列哪种色素?A. 叶绿素B. 类胡萝卜素C. 褐藻蓝蛋白D. 铁离子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解释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 从植物的适应性和耐受性角度分析,为什么高寒地区的植物较矮小,而热带雨林中的植物生长茂盛?3. 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是两种不同的植物生态类型,请比较它们的特点和适应策略。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生态位的概念及其在植物生态学中的应用。
2. 解释植物群落的形成与演替的基本过程,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总结:本次植物生态学考试试题共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涵盖了植物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希望考生能认真思考每道题目,准确回答,并能灵活运用植物生态学的概念和原理进行分析和解释。
祝愿大家取得好成绩!。
植物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植物生物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是:A. 纤维素B. 蛋白质C. 脂肪D. 淀粉2. 光合作用中,光能被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发生在:A. 叶绿体B. 线粒体C. 细胞核D. 细胞质3. 下列哪个不是植物的六大器官之一?A. 根B. 茎C. 叶D. 花4. 植物通过哪种方式进行水分和养分的吸收?A. 通过叶片B. 通过花朵C. 通过果实D. 通过根5. 植物的光周期反应是指:A. 植物对光的敏感性B. 植物对温度的反应C. 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D. 植物对湿度的反应6. 植物的生殖方式中,哪种方式不涉及种子的形成?A. 有性繁殖B. 无性繁殖C. 自花授粉D. 异花授粉7. 植物激素中,哪种激素主要促进细胞伸长?A. 赤霉素B. 脱落酸C. 乙烯D. 细胞分裂素8. 植物的哪种组织主要负责支撑和保护功能?A. 营养组织B. 分生组织C. 维管组织D. 保护组织9. 植物的哪种结构负责光合作用?A. 细胞壁B. 线粒体C. 叶绿体D. 液泡10. 植物的哪种组织主要负责养分的储存?A. 营养组织B. 分生组织C. 维管组织D. 储存组织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在________中进行。
2. 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被称为植物的________。
3.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由________组成,这种物质赋予细胞壁以________和________。
4. 植物通过________吸收水分和养分,并通过________进行光合作用。
5. 植物激素中,________主要促进细胞分裂,而________则促进细胞伸长。
6. 植物的________组织主要负责支撑和保护功能,而________组织则负责养分的储存。
7. 植物的________反应是指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这种反应影响植物的开花时间。
8. 植物的无性繁殖不涉及________的形成,而有性繁殖则需要________的参与。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尺度:一般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又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3/2自疏法则: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生态型: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群落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频度:某物种在调查X围内出现的频率.生活型谱:群落内每类生活型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排列成一个系列.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次生演替: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植被型:指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似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 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生物量: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现存量:在调查的时间内,单位空间中存在的活着的生物量.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总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空间内,包括生产者呼吸消耗掉的有机物质在内的所积累有机物质的量.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趋异适应: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二、单项选择题:1,生物群落是(B).A.生物偶然的组合B.生物有规律的组合C.生物随意的组合D.生物杂乱无章的组合2,生物群落是(B).A.生物种内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C.由许多植物组成的群体D.由许多动物组成的群体3,确立群落成员型的依据是(C).A.植物的种类B.植物的高度C.植物的作用D.植物的功能4,关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A.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B.群落在环境制约下具有一定的分布和特征C.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D.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5,生物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A).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B.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C.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6,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C).A.优势种B.建群种C.特有种D.亚优种7,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A.光照强度减弱B.空气湿度增加C.土壤湿度增加D.气温增加8,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A).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B.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C.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D.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与其优势度无关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A.苔原B.荒漠C.落叶阔叶林D.常绿阔叶林10,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是(B).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B.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于世界面积最大C.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D.高位芽达90%以上11,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论述正确的是(A).A.镶嵌体中斑点通常小于复合体中的斑点B.复合体中斑点间植物,紧密接触,相互影响很大C.镶嵌体中斑点间植物互不影响D.镶嵌体中每个小群落各代表不同群落的特征12,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A.是不同群落片段的镶嵌分布格局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C.每一个镶嵌体仅包括一种小群落D.镶嵌体中小群落与整个大群落垂直结构差异很大13,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B).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14,采用植物区系作为群落分类原则的是(B).A.英美学派B.法瑞学派C.前苏联D.中国15,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A.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通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C.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D.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1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A.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B.层和层片含义基本相同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D.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17,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B.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C.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D.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18,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B.n维超体积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C.高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D.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19,按拉恩基尔的生活型分类,下列植物中属于一年生的是(D).A.莲藕B. 芦苇C.马铃薯D.玉米21,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B).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北方针叶林D.热带雨林22,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C.演替越来越慢D.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23,符合群落发育盛期的特征是(C).A.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B.群落内环境已变得不利远物种生存C.群落结构一定型D.种类数量不稳定24,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A.信息少B.稳定型高C.矿质营养循环开放D.食物网(链)简单25,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D).A.生态环境B.群落外貌和结构C.群落种类组成D.群落动态26,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B).A.优势种B.特征种C.建群种D.偶见种27,属于地带性顶级的群落是(D).沼泽B.水生群落C.盐碱群落D.荒漠群落29,从裸盐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A.次生演替B.快速演替C.内因性演替D.外因性演替30,关于异龄林的正确说法是(D).A.一般阳性树林多形成异龄林B.异龄林指树木年龄相差在一个龄级以下的林分C.人工林大多数情况下是异龄林D.冷杉等较耐荫树种的林分多数情况下是异龄林3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土壤B.地形C.气候D.生物32,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A.一个气候内,只能有一种顶极群落B.一个气候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呈不连续变化C.随着的环境因子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D.顶极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33,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B).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34,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A.生态学原则B.植物区系学原则C.动态原则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35,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A.建群种和水热条件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C.优势种和水热条件D.优势种的生活型和水热条件36,关于生物地理群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A.生物地理群落=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B.生物地理群落含义与生态系统相近C.生物地理群落不仅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能量,物质关系D.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是B.H苏卡乔夫首先提出来的37,属于非地带性顶极的群落是(D).A.落叶阔叶林B.温带草原C.北方针叶林D.沼泽38,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39,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提出并定义的.A. E.HaeckelB. E.P.OdumC. A.G.TansleyD. Darwin40,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A.以动物为研究主体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C.以植物为研究主体D.以种群为研究主体41,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有机个体4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A.生物圈B.群落C.种群D.景观单元43,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A.全球陆地B.全球海洋C.整个生物圈D.整个宇宙44,下列X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A.岩石圈的上层B.全部水圈C.大气圈的上层D.大气圈的下层45,臭氧层破坏属于(B).A.地区性环境问题B.全球性环境问题C.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D.某个大陆的环境问题46,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A).A.实验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行为生态学D.草原生态学47,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A.生物学时期B.环境科学时期C.现代生态学时期D.现代生物学时期48,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A.气候因子B.地球因子C.非生物因子D.外来因子49,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D).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外来因子D.变动因子50,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稳定因子D.非密度制;51,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A.环境B.生境C.内环境D.地球环境;52,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50,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稳定因子D.非密度制约因子51,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A.环境B.生境C.内环境D.地球环境52,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54,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500kg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A).A.250kg左右B.350kg左右C.500kg左右D.大于500kg55,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C).A.综合作用B.阶段性作用C.补偿作用D.不可替代作用56,一般来讲,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达到最适时的温度,湿度条件组合状况为(D).A.高温,高湿B.中温,高湿C.中温,高湿D.中温,中湿57,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A.黄化现象B.白化现象C.辐射效应D.代谢效应58,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A).A.高B.低C.一样D.不确定59,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B).A.光饱合点B.光补偿点C.光照点D.光辐射点60,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X围主要是(A).A.可见光区B.紫外光区C.红外光区D.绿光61,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光质是(C).A.红光B.紫光C.绿光D.兰紫光62,属于生理有效辐射的光质是(A).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63,在全都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D).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64,在太阳辐射中,主要引起光学效应,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的光是(B).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65,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C).A.大豆B.玉米C.冬小麦D.水稻66,下列植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D).A.冬小麦B.甜菜C.萝卜D.水稻67,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o为(D).A.平均温度B.发育的时间C.有效积温D.发育起点温度68,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B).A.多B.少C.一样D.不确定69,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A).A.有利B.不利C.一样D.不确定71,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A.通气组织发达B.机械组织发达C.叶面积小D.根系发达72,旱生植物的特点是(B).A.叶面积较大B.根系发达C. 通气组织发达D.叶片较多73,最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是(C).A.粘土B.砂土C.壤土D.黄土77,在强风地区生长的植物,其结构特征一般类似于(D).A.湿生植物B.水生植物C.中生植物D.旱生植物81,用方差/平均数比率检测生物分布型时,以下比值为均匀分布的是(A).A.s2/m=0B.s2/m=1C.s2/rn显著大于1D.s2/m显著小于185,d N/d t = r N(K-N/K)这一数学模型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是(D).A.无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B.有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C.无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D.有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86,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在种群数量变动中属于(B).A.季节消长B.不规则波动C.周期性波动D.种群平衡88,种群在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密度增长最快时的个体数量为(C).A.小于K/2B.等于KC.等于K/2D.大于K/289,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D).A.原始合作B.竞争C.中性作用D.偏利作用90,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二者都必然有利,这种关系为(B).A.偏利作用B.互利共生C.原始合作D.中性作用94,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5个期中,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称为(B).A.加速期B.转折期C.减速期D.饱和期95,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量一半时,种群的(D).A.密度增长越来越快B.环境阻力越来越大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D.密度越来越小96,不符合增长型的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的是(D).A.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B.生产量为正值C.年龄锥体下宽,上窄D.出生率小于死亡率97,种群为逻辑斯谛增长时,开始期的特点是(A).A.密度增长缓慢B.密度增长逐渐加快C.密度增长最快D.密度增长逐渐变慢98,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D).A.季节性消长B.不规则波动C.周期性波动D.种群的爆发99,欧洲的穴兔于110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B.生态系统由自养生物,异养生物,兼养生物组成C.生态系统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组成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106,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D).A.种子植物B.蕨类植物C.蓝绿藻D.真菌107,下列生物类群中,属于生态系统消费者的类群是(B).A.高等植物B.哺乳动物C.大型真菌D.蓝绿藻108,从下列生物类群中,选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D).A.树木B.鸟类C.昆虫D.蚯蚓109,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A).A.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B.保持生态平衡C.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D.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110,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B).A.热带B.亚热带C.温带D.寒带111,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C).A.热带B.亚热带C.温带D.寒带112,雨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A).A.热带B.亚热带C.温带D.寒带113,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C).A.热带B.温带C.寒温带D.寒带114,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A.热带雨林B.亚热带季雨林C.常绿阔叶林D.落叶阔叶林115,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D).A.大陆架B.开阔大洋C.河流与湖泊D.珊瑚礁116,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A.沼泽与湿地B.开阔大洋C荒漠D.冻原117,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A.温带农田B.温带草原C.荒漠D.冻原118,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B).A.热带雨林B.橡胶园C.北方针叶林D.冻原119,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D).A.海洋B.撂荒地C.被污染的湖泊D.养鱼池120,下列生态系统中,不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C).A.农田B.果园C.被污染的湖泊D.养鱼池121,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低的是(C).A.热带雨林B.温带农田C.温带草原D.落叶阔叶林122,按生产力高低排序,正确的答案是(A).A.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雨林>北方针叶林>冻原B.开阔大洋>河口>湖泊>大陆架C.温带草原>稀树草原>常绿阔叶林>北方针叶林D.长江流域农田>黄河流域农田>XX流域农田>热带雨林123,生态系统中的能流途径主要是(A).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C.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D.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124,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A).A.能量越来越少B.能量越来越多C.能量基本没有变化D.因生态系统不同,能量或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少125,下列生态系统中,开放程度最大的是(C).A.湖泊B.热带雨林C.农田D.水库127,下列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高的是(A).A.热带雨林B.温带草原C.荒漠D.开阔大洋128,种类组成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板状根,裸芽,茎花现象明显,无明显季相交替的生态系统是(A).A.雨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北方针叶林130,种类组成贫乏,乔木以松,云杉,冷杉,落叶松为主的生态系统是(D).A.雨林B.季雨林C.落叶阔叶林D.北方针叶林132,红树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A).A.热带或亚热带B.温带C.寒温带D.极地133,选出正确的答案(A).A.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生态系统B.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封闭的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在演替初期是开放的生态系统,演替后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134,下列生态系统中,遭到破坏后最难恢复的是(D).A.热带雨林B.北方针叶林C.温带草原D.极地冻原135,温室效应指的是(B).A.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温室和塑料大棚,产生了对环境不利的后果B.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大气层如同温室的外罩一样,太阳短波辐射容易进入,地表长波辐射难以出去,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C.农民长期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工作,导致了与温室和塑料大棚有关的疾病D.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生产的蔬菜质量与露天农田中生产的蔬菜质量不同136,温室效应的最直接后果是(A).A.气温升高B.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C.海平面上升D.生态系统原有平衡破坏138,下列资源属于可再生性资源的是(C).A.煤炭资源B.核能资源C.森林资源D.天然气资源139,下列资源属于非枯竭性自然资源的是(A).A.太阳能资源B.天然气资源C.土地资源D.淡水资源140,下列做法不是可持续农业的做法的是(D).A.农,林,牧,渔多种经营B.大力植树造林,避免水土流失C.大力开展生物防治,避免化学农药污染D.大量使用化肥,保持农产品持续高产142,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B).A.2~3个B.5~6个C.8~10个D.12~14个143,目前,最受人们重视,最活跃的生态学研究领域是(D).A.个体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群落生态学D.生态系统生态学144,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类群不包括(D).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环境148,在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储存能量最多的营养级是(A).A.生产者B.初级消费者C.次级消费者D.分解者149,食物网结构比较简单的生态系统是(D).A.温带草原B.落叶阔叶林C.淡水湖泊D.极地冻原150,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D).A.根据消费者的个体大小B.根据消费者的食量大小C.根据消费者的食性D.根据消费者的主要食性151,生态系统中受到捕食压力较大的是(A).A.植食动物B.一级食肉动物C.二级食肉动物D.三级食肉动物152,下列属于环境污染的问题是(D).A.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B.草原破坏导致的沙漠化C.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D.大量使用化肥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153,具体的生物个。
植物生物学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1、植物生物学:是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类群、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阐述植物的形态、构造、生理、分类、分布、遗传变异和进化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课程。
2、纹孔: 初生壁完全不被次生壁覆盖的区域。
3、胞间连丝:是穿过细胞壁的原生质细丝,它连接相邻细胞间的原生质体。
它是细胞原生质体之间物质和信息直接联系的桥梁,是多细胞植物体成为一个结构和功能上统一的有机体的重要保证。
4、完全叶:具有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的叶称为完全叶.5、不完全叶:缺少叶片、叶柄和托叶中任一部分或两部分的称为不完全叶。
6、单叶:在一个叶柄上生有一个叶片的叶7、复叶:在一个总叶柄上生有多个小叶片的叶8、叶序:叶在茎上的排列方式,一般有3种基本类型:互生、对生和轮生。
9、等面叶:叶肉中无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10、异面叶: 叶肉中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11、细胞型胚乳:从初生胚乳核分裂开始,即伴随细胞壁的形成,以后各次分裂都是如此。
12、核型胚乳:是被子植物普遍的胚乳发育形式。
初生胚乳核在最初一段发育时期进行细胞核的分裂而细胞质不分裂,不形成细胞壁,直至胚乳发育后期才发生细胞质分裂,产生细胞壁,形成胚乳细胞。
13、初生生长:顶端分生组织经过分裂、生长、分化产生各种成熟组织的过程。
14、初生结构:植物茎端或根端的顶端分生组织细胞经过分裂、分化和生长形成的结构。
15、次生结构:由根和茎的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产生的结构16、无限花序:其开花的顺序是花轴下部的花先开,渐及上部,或由边缘开向中心,如油菜的总状花序17、有限花序:花序中最顶点或最中心的花先开,渐及下边或周围,如番茄的聚伞花序。
18、传粉: 指花粉粒由花粉囊中散出,经媒介的作用而传送到柱头上的过程。
19、双受精:花粉管到达胚囊后,其末端破裂,释放出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细胞融合,成为二倍体的受精卵(合子),另一个与两个极核(或次生核)融合,形成三倍体的初生胚乳核。
最新植物生态学复习题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尺度:一般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又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3/2自疏法则: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 生态型: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群落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频度: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生活型谱:群落内每类生活型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排列成一个系列.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次生演替: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植被型:指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似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 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生物量: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现存量:在调查的时间内,单位空间中存在的活着的生物量.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总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空间内,包括生产者呼吸消耗掉的有机物质在内的所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趋异适应: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二、单项选择题:1,生物群落是(B).A.生物偶然的组合B.生物有规律的组合C.生物随意的组合D.生物杂乱无章的组合2,生物群落是(B).A.生物种内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C.由许多植物组成的群体D.由许多动物组成的群体3,确立群落成员型的依据是(C).A.植物的种类B.植物的高度C.植物的作用D.植物的功能4,关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A.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B.群落在环境制约下具有一定的分布和特征C.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D.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5,生物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A).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B.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C.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6,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C).A.优势种B.建群种C.特有种D.亚优种7,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A.光照强度减弱B.空气湿度增加C.土壤湿度增加D.气温增加8,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A).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B.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C.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D.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与其优势度无关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A.苔原B.荒漠C.落叶阔叶林D.常绿阔叶林10,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是(B).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B.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于世界面积最大C.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D.高位芽达90%以上11,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论述正确的是(A).A.镶嵌体中斑点通常小于复合体中的斑点B.复合体中斑点间植物,紧密接触,相互影响很大C.镶嵌体中斑点间植物互不影响D.镶嵌体中每个小群落各代表不同群落的特征12,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A.是不同群落片段的镶嵌分布格局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C.每一个镶嵌体仅包括一种小群落D.镶嵌体中小群落与整个大群落垂直结构差异很大13,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B).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14,采用植物区系作为群落分类原则的是(B).A.英美学派B.法瑞学派C.前苏联D.中国15,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A.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通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C.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D.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1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A.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B.层和层片含义基本相同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D.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17,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B.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C.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D.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18,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B.n维超体积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C.高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D.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19,按拉恩基尔的生活型分类,下列植物中属于一年生的是(D).A.莲藕B. 芦苇C.马铃薯D.玉米21,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B).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北方针叶林D.热带雨林22,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C.演替越来越慢D.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23,符合群落发育盛期的特征是(C).A.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B.群落内环境已变得不利远物种生存C.群落结构一定型D.种类数量不稳定24,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A.信息少B.稳定型高C.矿质营养循环开放D.食物网(链)简单25,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D).A.生态环境B.群落外貌和结构C.群落种类组成D.群落动态26,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B).A.优势种B.特征种C.建群种D.偶见种27,属于地带性顶级的群落是(D).沼泽B.水生群落C.盐碱群落 D.荒漠群落29,从裸盐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A.次生演替B.快速演替C.内因性演替D.外因性演替30,关于异龄林的正确说法是(D).A.一般阳性树林多形成异龄林B.异龄林指树木年龄相差在一个龄级以下的林分C.人工林大多数情况下是异龄林D.冷杉等较耐荫树种的林分多数情况下是异龄林3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土壤B.地形 C.气候 D.生物32,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A.一个气候内,只能有一种顶极群落B.一个气候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呈不连续变化C.随着的环境因子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D.顶极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33,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B).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34,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A.生态学原则B.植物区系学原则C.动态原则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35,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A.建群种和水热条件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C.优势种和水热条件D.优势种的生活型和水热条件36,关于生物地理群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A.生物地理群落=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B.生物地理群落含义与生态系统相近C.生物地理群落不仅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能量,物质关系D.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是B.H苏卡乔夫首先提出来的37,属于非地带性顶极的群落是(D).A.落叶阔叶林B.温带草原C.北方针叶林D.沼泽38,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39,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提出并定义的.A. E.HaeckelB. E.P.OdumC. A.G.TansleyD. Darwin40,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A.以动物为研究主体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C.以植物为研究主体D.以种群为研究主体41,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有机个体4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A.生物圈B.群落C.种群D.景观单元43,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A.全球陆地B.全球海洋C.整个生物圈D.整个宇宙44,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A.岩石圈的上层B.全部水圈C.大气圈的上层D.大气圈的下层45,臭氧层破坏属于(B).A.地区性环境问题B.全球性环境问题C.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D.某个大陆的环境问题46,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A).A.实验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行为生态学D.草原生态学47,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A.生物学时期B.环境科学时期C.现代生态学时期D.现代生物学时期48,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A.气候因子B.地球因子C.非生物因子D.外来因子49,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D).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外来因子D.变动因子50,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稳定因子D.非密度制;51,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A.环境B.生境C.内环境D.地球环境;52,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50,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稳定因子D.非密度制约因子51,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A.环境B.生境C.内环境D.地球环境52,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54,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500kg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A).A.250kg左右B.350kg左右C.500kg左右D.大于500kg55,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C).A.综合作用B.阶段性作用C.补偿作用D.不可替代作用56,一般来讲,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达到最适时的温度,湿度条件组合状况为(D).A.高温,高湿B.中温,高湿C.中温,高湿D.中温,中湿57,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A.黄化现象B.白化现象C.辐射效应D.代谢效应58,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A).A.高B.低C.一样D.不确定59,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B).A.光饱合点B.光补偿点C.光照点D.光辐射点60,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A).A.可见光区B.紫外光区C.红外光区D.绿光61,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光质是(C).A.红光B.紫光C.绿光D.兰紫光62,属于生理有效辐射的光质是(A).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63,在全都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D).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64,在太阳辐射中,主要引起光学效应,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的光是(B).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65,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C).A.大豆B.玉米C.冬小麦D.水稻66,下列植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D).A.冬小麦B.甜菜C.萝卜D.水稻67,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o为(D).A.平均温度B.发育的时间C.有效积温D.发育起点温度68,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B).A.多B.少C.一样D.不确定69,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A).A.有利B.不利C.一样D.不确定71,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A.通气组织发达B.机械组织发达C.叶面积小D.根系发达72,旱生植物的特点是(B).A.叶面积较大B.根系发达C. 通气组织发达D.叶片较多73,最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是(C).A.粘土B.砂土C.壤土D.黄土77,在强风地区生长的植物,其结构特征一般类似于(D).A.湿生植物B.水生植物C.中生植物D.旱生植物81,用方差/平均数比率检测生物分布型时,以下比值为均匀分布的是(A).A.s2/m=0B.s2/m=1C.s2/rn显著大于1D.s2/m显著小于185,d N/d t = r N(K-N/K)这一数学模型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是(D).A.无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B.有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C.无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D.有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86,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在种群数量变动中属于(B).A.季节消长B.不规则波动C.周期性波动D.种群平衡88,种群在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密度增长最快时的个体数量为(C).A.小于K/2B.等于KC.等于K/2D.大于K/289,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D).A.原始合作B.竞争C.中性作用D.偏利作用90,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二者都必然有利,这种关系为(B).A.偏利作用B.互利共生C.原始合作D.中性作用94,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5个期中,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称为(B).A.加速期B.转折期C.减速期D.饱和期95,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量一半时,种群的(D).A.密度增长越来越快B.环境阻力越来越大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D.密度越来越小96,不符合增长型的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的是(D).A.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B.生产量为正值C.年龄锥体下宽,上窄D.出生率小于死亡率97,种群为逻辑斯谛增长时,开始期的特点是(A).A.密度增长缓慢B.密度增长逐渐加快C.密度增长最快D.密度增长逐渐变慢98,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D).A.季节性消长B.不规则波动C.周期性波动D.种群的爆发99,欧洲的穴兔于110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B.生态系统由自养生物,异养生物,兼养生物组成C.生态系统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组成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106,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D).A.种子植物B.蕨类植物C.蓝绿藻D.真菌107,下列生物类群中,属于生态系统消费者的类群是(B).A.高等植物B.哺乳动物C.大型真菌D.蓝绿藻108,从下列生物类群中,选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D).A.树木B.鸟类C.昆虫D.蚯蚓109,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A).A.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B.保持生态平衡C.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D.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110,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B).A.热带B.亚热带C.温带D.寒带111,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C).A.热带B.亚热带C.温带D.寒带112,雨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A).A.热带B.亚热带C.温带D.寒带113,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C).A.热带B.温带C.寒温带D.寒带114,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A.热带雨林B.亚热带季雨林C.常绿阔叶林D.落叶阔叶林115,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D).A.大陆架B.开阔大洋C.河流与湖泊D.珊瑚礁116,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A.沼泽与湿地B.开阔大洋C荒漠D.冻原117,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A.温带农田B.温带草原C.荒漠D.冻原118,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B).A.热带雨林B.橡胶园C.北方针叶林D.冻原119,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D).A.海洋B.撂荒地C.被污染的湖泊D.养鱼池120,下列生态系统中,不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C).A.农田B.果园C.被污染的湖泊D.养鱼池121,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低的是(C).A.热带雨林B.温带农田C.温带草原D.落叶阔叶林122,按生产力高低排序,正确的答案是(A).A.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雨林>北方针叶林>冻原B.开阔大洋>河口>湖泊>大陆架C.温带草原>稀树草原>常绿阔叶林>北方针叶林D.长江流域农田>黄河流域农田>黑龙江流域农田>热带雨林123,生态系统中的能流途径主要是(A).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C.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D.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124,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A).A.能量越来越少B.能量越来越多C.能量基本没有变化D.因生态系统不同,能量或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少125,下列生态系统中,开放程度最大的是(C).A.湖泊B.热带雨林C.农田D.水库127,下列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高的是(A).A.热带雨林B.温带草原C.荒漠D.开阔大洋128,种类组成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板状根,裸芽,茎花现象明显,无明显季相交替的生态系统是(A).A.雨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北方针叶林130,种类组成贫乏,乔木以松,云杉,冷杉,落叶松为主的生态系统是(D).A.雨林B.季雨林C.落叶阔叶林D.北方针叶林132,红树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A).A.热带或亚热带B.温带C.寒温带D.极地133,选出正确的答案(A).A.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生态系统B.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封闭的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在演替初期是开放的生态系统,演替后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134,下列生态系统中,遭到破坏后最难恢复的是(D).A.热带雨林B.北方针叶林C.温带草原D.极地冻原135,温室效应指的是(B).A.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温室和塑料大棚,产生了对环境不利的后果B.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大气层如同温室的外罩一样,太阳短波辐射容易进入,地表长波辐射难以出去,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C.农民长期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工作,导致了与温室和塑料大棚有关的疾病D.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生产的蔬菜质量与露天农田中生产的蔬菜质量不同136,温室效应的最直接后果是(A).A.气温升高B.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C.海平面上升D.生态系统原有平衡破坏138,下列资源属于可再生性资源的是(C).A.煤炭资源B.核能资源C.森林资源D.天然气资源139,下列资源属于非枯竭性自然资源的是(A).A.太阳能资源B.天然气资源C.土地资源D.淡水资源140,下列做法不是可持续农业的做法的是(D).A.农,林,牧,渔多种经营B.大力植树造林,避免水土流失C.大力开展生物防治,避免化学农药污染D.大量使用化肥,保持农产品持续高产142,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B).A.2~3个B.5~6个C.8~10个D.12~14个143,目前,最受人们重视,最活跃的生态学研究领域是(D).A.个体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群落生态学D.生态系统生态学144,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类群不包括(D).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环境148,在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储存能量最多的营养级是(A).A.生产者B.初级消费者C.次级消费者D.分解者149,食物网结构比较简单的生态系统是(D).A.温带草原B.落叶阔叶林C.淡水湖泊D.极地冻原150,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D).A.根据消费者的个体大小B.根据消费者的食量大小C.根据消费者的食性D.根据消费者的主要食性151,生态系统中受到捕食压力较大的是(A).A.植食动物B.一级食肉动物C.二级食肉动物D.三级食肉动物152,下列属于环境污染的问题是(D).A.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B.草原破坏导致的沙漠化C.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D.大量使用化肥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153,具体的生物个。
药用植物生态学复习题

第二章植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一、名词解释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来源于植物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链索关系即食物链。
2. 营养级:生态学上把具有相同营养方式和食性的生物统归为同一营养层次,并把食物链中的每一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
3.生态金字塔: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由于数量和所处营养级不同而形成的以能量流动为基础的塔状结构。
4.生物学放大作用:性质稳定、易被生物吸收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的富集作用,又称为生物浓缩或生物学放大作用。
5.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部分(生物、环境和人)的结构和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6.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组织和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7. 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在从一个营养阶层流向另一个营养阶层时,大约损失90%的能量。
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即Lindeman效率。
二、选择题1.从下列生物类群中,选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A.树木 B.鸟类 C.昆虫 D.蚯蚓2.一个池塘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
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 b、c、d,下列表述没有错误的是[]A. a=b+d B.a>b+d C.a<b+d D. a<c+d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B.生态系统由自养生物、异养生物、兼养生物组成C.生态系统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组成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4.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
植物生理生态学复习题

植物生理生态学复习题1、解释下列缩写SPAC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WUE水分利用效率;RuBP核酮糖二磷酸;Rubisco 1, 5-核酮糖二磷酸竣化酶:LSP光饱和点;LCP光补偿点;FAR光合有效辐射;玖净光合速率;P.最大净光合效率;G植物:在光合作用碳固定过程中,最初固定的有机分子均含有3个碳原子,称之为CO:同化的Q途径,而具有G途径的植物称为G植物:G植物:在光合作用碳固定过程中,所固定的最初产物是4碳化合物(草酰乙酸),故称G途径,具有G途径或以此途径为主的植物称为G植物。
2、植物气体交换的测定主要能解决什么生态问题?气体交换参数包括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测定这些参数主要能解决以下生态问题:1)研究植物的进化与生态适应。
植物的光合作用等是植物种的特征,更是植物功能型的特征,不同的植物以及不同生境下生长的同种植物具有不同的气体交换特征;2)判断植物的光合碳同化途径。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CO:的途径主要有G、G和CAM,它们在Ps G(胞间CO:浓度)、光呼吸(G和CAM植物无)、光合CO:补偿点和饱和点等光合特征上明显不同。
通过它们的气体交换特征研究及建立判别模型, 可以鉴别三类不同光合功能型的植物;3)研究植物的抗逆性及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如盐害、冻害、旱害等引起植物的生长发育受阻;另外,大气中的一些污染物质等会引起植物的伤害反应,可通过气体交换研究做出及时诊断;4)遗传育种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的先锋植物筛选。
作物在选种时,那些高光合、低光呼吸、低CO,补偿点和光补偿点的植物更能够适应不良环境,具有高的生产潜力。
同时相关的蒸腾作用、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等也表现出变化,在遗传育种或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先锋树种选择时,筛选那些具有高光合潜力的植物无疑是十分有力的,对一些特征值的获得需要进行光合作用的研究;5)全球变化中的植物生态学研究。
全球变化主要是III CO: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 植物对于CO,和温度响应就变得十分重要。
植物生理生态复习题

1.什么是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答:定义:主要是用生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生态学现象。
研究生态因子和植物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研究内容:1.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基本机制。
2.植物的生命过程(水分、矿物质)3.环境因素影响下的植物代谢作用和能量转换。
如光强、二氧化碳4.有机体适应环境因子变化的能力。
如温度胁迫(冷害、冻害、干旱)二.什么是物候现象?物候现象:植物长期适应一年中温度、水分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之相适应的发育节律。
三、按照环境的空间尺度,环境可分为哪些类型?1.全球环境(大气圈中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岩石圈:地球表面坚硬的外壳。
海洋型(4.3km厚)大陆型(33km厚)土壤圈:覆盖在岩石圈表面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生物圈: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等界面上的生物有机体,构成一个具有生命的、再生能力的生命圈层。
2.区域环境:指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
尺度为大洲、大洋。
3.群落环境:即群落附近的环境,如群落所在的山体、平原及水体等。
4.种群环境:即种群周围的植物和非植物环境。
5.植物个体环境:接近植物个体表面或表面不同部位的环境。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环境尺度一般是指植物个体环境。
四.按照人类影响程度,植物个体环境可分为哪些类型?1.人工环境2.自然环境:未受人类干扰或干扰少3.半自然环境:人类干扰较强或部分为人类建造五、什么是生态因子?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界环境要素(食物、热量、水分、地形、气候等)。
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六、按照生态因子的组成性质分为哪些类型?按照组成性质分为:1.气候因子:光、温、水、气(风、O2)2.土壤因子: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土壤肥力3.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4.地形因子:高原、山地、平原5.人为因子:其影响超出了所有自然因子其他:按照组成性质分为:1.稳定因子:质和量不随时间变化的因子,如地心引力、太阳辐射常数2.变动因子:质和量随时间变化的因子,如气候的日变化、四季变化、风、降水按照是否具有生物成分分为:1.非生物因子:光、温、水、气、土壤2.生物因子:指某一主体植物周围各等级层次的生物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尺度:一般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3/2自疏法则: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
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
生态型: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
群落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
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
趋异适应: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
生物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1)偏利 (2)原始合作(3)互利共生(4)中性作用 (5)竞争(6)偏害(7)寄生(8)捕食
14,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 26,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6)限制性作用.
27,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
(1)水生植物有三类:①沉水植物;②浮水植物;③挺水植物. (2)陆生植物有三类:
①湿生植物;②中生植物;③旱生植物.
32,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其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102,请说出植物体对低温和高温的适应有哪些答:一,低温
⑴形态上:落叶,芽具有鳞片,油脂,植物体表面有绒毛和蜡粉,植株矮化.
⑵生理上:细胞中水分减少,细胞液浓度上升,导致糖类,脂肪积累,束缚水保存好,自由水失去,降低冰点,使植物在冰点以下不结冰. 二,高温
⑴形态上:叶变小,其排列发生变化,叶变态,密生绒毛.
⑵生理上:细胞汁液浓度增加,通过旺盛的蒸腾带走大量热量.
103,请说出变温的生态作用有哪些
答:⑴促进种子萌发. ⑵促进植物生长. ⑶提高植物产品的品质.⑷促进植物开花结实.
三、论述题
3,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8,试述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根据植物与水分的关系,陆生植物又可分为湿生植物,旱生植物和中生植物3种类型.
(1)湿生植物还可分为阴性湿生植物和阳性湿生植物两个亚类.阴性湿生植物根系不发达,叶片极薄,海绵组织发达,栅栏组织和机械组织不发达,防止蒸腾,调节水分平衡的能力差.阳性湿生植物一方面叶片有角质层等防止蒸腾的各种适应,另一方面为适应潮湿土壤而根系不发达,没有根毛,根部有通气组织和茎叶的通气组织相连,以保证根部取得氧气.
(2)旱生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的特征,一方面是增加水分摄取,如发达的根系;另一方面是减少水分丢失:如植物叶面积很小,成刺状,针状或鳞片状等.有的旱生植物具有发达的贮水绢织.还有一类植物是从生理上去适应.
(3)中生植竹—中生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介于旱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之间,具有一套完整的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和功能
14,论述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1)他感作用使一些农作物不宜连作
(2)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他感作用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他感作用是影响植物群落演替重要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