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的忧郁形象
哈姆雷特

浅析哈姆雷特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正文:《哈姆雷特》是莎翁四大悲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该剧取材于中世纪传说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装疯复仇的故事,经过精心改造赋予了作品全新的艺术生命。
一、《哈姆雷特》情节梗概悲剧叙述丹麦国王突然去世,王子哈姆雷特回国服丧,被告知国王系在花园里被毒蛇咬死。
国王的弟弟克劳狄斯登上王位,不久就与哈姆雷特的母后结婚。
哈姆雷特对此深感悲愤。
一天晚上,父亲的鬼魂出现,告诉哈姆雷特自己是被克劳狄斯所谋害,要他为自己报仇。
哈姆雷特想要报仇,但又犹豫不决,反复思考着种种问题,如害怕鬼魂不是真正的父亲,考虑到对社会与国家的责任,担心在克劳狄斯祈祷时杀死他会让他的灵魂上天堂,思索生与死的抉择等。
为了不让叔叔怀疑,哈姆雷特开始装疯卖傻。
一方面,克劳狄斯也怀疑哈姆雷特已经知道了真相,派人监视他,并利用哈姆雷特的情人奥菲利亚打探他的虚实。
而哈姆雷特误以为奥菲利亚背叛了自己,心情极度苦闷,感到女人不能再相信,同时装疯卖傻地更加逼真。
为了查明事实,哈姆雷特趁新国王看戏的时候,自己编了一出描写杀兄篡位的戏剧,让戏班子演给克劳狄斯看,以观察他的反应。
克劳狄斯看戏后大惊失色,戏未演完他就仓促退席。
哈姆雷特据此确信鬼魂说的是真话。
不过哈姆雷特也因此被请到母后房中问话,期间发现帷幕后躲着人,以为是克劳狄斯,便拔剑将那人刺死,结果却发现是国王的大臣波洛涅斯。
克劳狄斯以此为借口,将哈姆雷特送去英国,并让与他同行的人带信给英国国王,要英王见信后立即处死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察觉到奸计,半路将密信调换,反让英王将同行的两人杀死,自己则偷偷返回丹麦。
哈姆雷特离开时,奥菲利亚因父亲波洛涅斯的死而发疯,落水淹死。
奥菲利亚之兄雷欧提斯听信克劳狄斯的谣言,要与哈姆雷特决斗报仇。
克劳狄斯给雷欧提斯的剑上涂上剧毒,又准备了毒酒想要毒死哈姆雷特。
在决斗中,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激烈拼斗,互相夺取对方的剑,两人都被毒剑刺中。
往后则误饮了毒酒而死。
雷欧提斯中剑后悔恨地说出了国王下毒的真相,哈姆雷特用毒剑刺中了克劳狄斯。
哈姆雷特的人物塑造与心理分析

哈姆雷特的人物塑造与心理分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剧中最具争议的部分之一就是哈姆雷特的人物和他的内心世界。
没有任何一个角色的解释更具争议性,也没有一个角色比哈姆雷特更加神秘和复杂。
本文将探讨哈姆雷特人物的塑造以及对他的心理分析。
一、哈姆雷特的外在形象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出身贵族,是一个文质彬彬、方寸之间、思虑缜密的人物。
然而,哈姆雷特经历了父亲的被谋杀和母亲的再婚,这些事件给他带来了无穷的痛苦和折磨,也使他陷入了极度的忧虑和疑惑之中。
他交替出现的忧郁和狂热情绪一直贯穿于整个故事。
二、哈姆雷特的内心矛盾哈姆雷特内心存在着许多矛盾的情感。
在他失去父亲后,他的初始忧伤逐渐转化为对复仇的渴望,这种内心决斗增加了他的心理矛盾。
哈姆雷特痛恨克劳狄斯神父,因为后者与他的母亲私通,并把他的父亲害死。
哈姆雷特想要为自己的父亲复仇,但同时他不愿意用暴力来寻求正义,这使他的内心产生了深深的矛盾。
三、哈姆雷特的狂热和忧郁哈姆雷特的狂热和忧郁是他突出的特点之一,之所以这两种情感同时存在,是由于哈姆雷特深沉和感性的个性造成的。
哈姆雷特的狂热情绪表现在他对情感体验和行为的癫狂表现上,而他的忧郁情绪则表现在他对一切事物的消极、怀疑以及迷茫的态度上。
四、哈姆雷特的深刻思考哈姆雷特非常善于思考,他思考的范畴包括生死、道德、正义、政治等。
可以说,大多数的哈姆雷特的独白都是在探讨这些问题,这些独白表现了哈姆雷特的内心复杂和对人类的深刻洞察力。
同时,他的读者也可以看到他努力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用这些方法去超越他的矛盾情感。
五、哈姆雷特的复仇哈姆雷特的复仇是整个剧目的重点之一。
由于他的内心矛盾和复杂情感,他的复仇行为也充满了谔谔不定性。
哈姆雷特反复地评估自己的行动是否对得起上帝的法律以及他自己的良知。
他甚至让机会顺其自然,并等待命运的安排。
这种情感冲突是他的复仇行为的根源和动力。
六、哈姆雷特的死亡在这部剧中,哈姆雷特最终选择了死亡。
外国文学35个重要人物形象

35个人物形象1堂吉柯德形象:受骑士小说影响脱离现实沉于幻想,这时他是荒诞的梦想家和道德高尚的疯子,当不涉及骑士文学时,他是一个学识渊博,辩才出色思路明晰为理想奋斗的战士,追求自由平等,反封建,行动上百折不挠,闪着人文主义光芒。
2哈姆雷特形象:有崇高理想,目光深刻和社会责任感,但性格内向,过于审慎。
找不到问题的答案变得精神忧郁,最由于敌人同归于尽。
3哈姆雷特:悲剧根源外在原因,黑暗势力的强大,内在原因自身的软弱,他是时代的悲剧,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4哈姆雷特:由于和延宕它一旦杀死了国王,就不单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担负起颠倒混乱的政治局势,和国民命运,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的强大,一个人文主义者不可能发动和依靠群众,只会孤军奋战后被恶势力吞没。
5阿巴贡形象6达尔丢夫形象:表里不一的虔诚教士,贪吃贪睡贪色贪财的利用教会行骗的伪君子。
7浮士德形象:积极进取生无所息毅力超人的优秀知识分子,一方面沉迷于名利地位女人等现实欲求中,另一方面又勇敢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有着灵与肉的冲突。
体现了人类复杂性和探求精神。
8米芾斯托米的辩证关系情欲的化身,淫荡无耻的本性,但对于浮士德探索人生起到推动作用,如使富士德走出书斋生活投身到实践中,鞭笞人贪图安逸使人更努力,并且以一个虚无主义这眼光表现社会邪恶和人的软点,观点精辟嘲讽辛辣,有以毒攻毒之效果。
9堂皇形象:英俊,骄傲,胆大,热情,玩世不恭但不忧郁,没有反抗进取精神。
10埃斯米莱达:真善美的化身,爱自由富有同情心,品格坚贞。
11冉阿让:宽容仁善乐善好施。
12奥涅金:多余人形象受西方民族思想启蒙,具人道主义倾向,对现实不满厌倦上流社会的庸俗,但没有明确的政治理想看不到希望,所以苦闷抑郁,玩世不恭的多余人。
脱离人民有不溶于上流社会的多余人。
13达吉亚娜形象:温柔善良感情丰富,爱自然人民,受启蒙思想,追求独立个性解放,珍视爱情,但无法脱离资产阶级。
14于连形象:复杂矛盾的个人奋斗者,复辟时期小资典型,精力充沛的伪善者,它是革命与复辟的产物。
哈姆雷特的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的形象分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其与《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被公认为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取材于1200年的丹麦史。
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形象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大主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哈姆雷特具有哪些特点。
第一,主人公哈姆雷特是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首先,哈姆雷特是丹麦的王子,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
那时,他的世界里充满的是美好与有爱。
例如,他认为,“负载万物的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覆盖众生的苍穹”,是“一顶壮丽的帐幕”,是“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
其次,他对人的自身,对人类的明天满怀热爱和信心,在他看来“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想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再次,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友谊也有自己的看法,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这时的他年轻而乐观,对人对事充满幻想,是一个快乐的王子。
然而,伴随着成长中遭遇的现实变故: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
哈姆雷特的所有美好幻想被打破,由高贵的王子逐渐向凡夫俗子转变,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堕入矛盾与苦难之中。
第二,忧郁、沉思的哈姆雷特。
在理想被击碎的情况下,他一方面激愤的诅咒这个“冷酷的人间”,一方面又深入思考与研究生活与其间的人。
他对世界的看法有了根本的转变,在此时的哈姆雷特眼中,“负载万物的大地,这美好的框架,只不过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屋宇,只是一大堆瘴气的集合”。
对于人,“在我看来,这个泥塑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产生兴趣,虽然我从你的微笑中,我可以看到我在这样想。
”面对残酷的现实,哈姆雷特重对这个世界,对人有了新的思考,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在是单纯地为父报仇,杀死奸王那么简单,而是要负起扭转乾坤的责任。
著名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分析

著名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分析在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中,不乏出现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以其独特的性格特点、鲜明的形象描述以及深刻的内心世界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
通过对这些经典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与主题,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和价值观。
下面将通过几个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来展开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一位忧郁而复杂的人物,他的思维敏锐而深沉,面对复仇的使命时陷入了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哈姆雷特的形象具有极强的代表性,他不仅是玛丽苏形象的起源之一,更是表现了太多人在人生道路上的迷茫和挣扎。
他的复仇内外部矛盾,让人产生了对道德、命运以及生死的深度思考。
通过哈姆雷特,我们能够了解到自我的认知和成长,并且思考人生中真理的本质。
接下来,我们转向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人公道林·格雷。
道林·格雷通过画像的魔法获得了永恒的美丽和年轻,但与此同时他的灵魂却逐渐被腐朽和邪恶所侵蚀。
道林·格雷的形象体现了王尔德对于美和道德之间冲突的思考。
他将年轻与美貌作为自己的追求,却忽略了道德和灵魂的内在。
通过道林·格雷的形象,我们不仅反思了社会对美的追求和功利主义的弊端,也对一己私利追求所带来的后果进行了思考。
再来,我们看看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长篇小说《雾都孤儿》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奥利弗·特威斯特。
奥利弗生活在贫民窟中,他天真善良,无论在艰苦的环境下遭遇到怎样的压迫和不公,他始终保持着纯真的心灵。
奥利弗的形象体现了对人性的赞美和对社会不公的谴责。
他的善良和正直在污秽的社会环境中显得格外可贵。
通过奥利弗的形象,我们对社会的不公进行了反思,并思考如何保持善良和正直,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最后,我们来看看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罪与罚》中的经典人物形象——罗迪昂·罗斯季科夫。
请写出哈姆雷特这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⑴请写出哈姆雷特这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并举出一处情节简要说明。
答:优柔寡断,忧郁多疑。
谨慎有谋略。
机智、果敢、勇敢与软弱、妥协、鲁莽交织。
例:听了父亲的鬼魂告白,叔父祈祷时,他本可轻丽易举复仇,可他放弃了,说明他优柔寡断、软弱;和母亲谈话;发现有人偷听,一剑错杀了情人的父亲,说明他多疑、鲁莽;他装疯躲避国王,借演戏试探叔父的反应,说明他机智、谨慎;新父王要杀他,他识破奸计,调换诏书,处死凶手,回国复仇,说明他勇敢、机智、果敢。
⑶“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请简要概括你眼中的哈姆雷特的形象。
答:有崇高的理想,对人类与世界有新颖的看法。
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
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5)克劳狄斯是《《哈姆雷特》中的一个“反派”角色,请说出他的两个“恶行”。
答:克劳狄斯以最卑鄙的手段杀死了兄长,夺取王位,霸占嫂嫂,还试图以奸诈的手段置王子于死地。
(6)《哈姆雷特》中,国王看戏后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答:国王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腾地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
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发脾气”。
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表现了罪恶被人揭穿时烦躁、害怕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7)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比剑是全剧的高潮,请简述比剑中三个回合的重要情节。
(150字左右)答:第一回合哈姆雷特击中了雷欧提斯,国王用毒酒为他祝贺,让他喝下去,他拒绝了。
第二回合仍是哈姆雷特取胜。
读者的心里稍感宽慰。
可是风云突变,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急速而混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刺中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随即夺过剑来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
雷欧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
哈姆雷特用有毒的剑刺克劳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劳狄斯死去。
(8)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画廊中最鲜明独特的形象之一,请简要说明其性格特点,并举一个情节加以说明。
试分析哈姆雷特的忧郁和延宕

1,答:《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
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剧本在尖锐的矛盾冲突的发展中显示了他丰富复杂的思想性格。
巨著中哈姆雷特的忧郁是因为对人类抱有美化的看法,而后来经历过种种挫折,他变得目光尖锐,从个别人的罪恶中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罪恶。
他看到官廷腐化堕落,阴谋重重,朝臣们阿谀奉承,阴险狡诈,国内民怨腾沸,社会动荡不安,邻邦挪威蠢蠢欲动。
原先代表他高贵出生的丹麦王室,现在却成了“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也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延宕。
他的这种延宕,不是为了延续出悲剧而强加的附属品,而恰恰是展开灵魂斯斗的症结所在。
他是真的因为选择而困扰,因为人性的弱点而难以决断。
所以说,虽然理性的思维能够指导行动,但是过多的思考就会延误时机,想太多的人内心多数是懦弱的,对后果太多的顾虑使他不愿意作出重大诀定。
比如在剧中,哈姆雷特偶遇到叔父在为自己的罪孽祈祷时,复仇的想法只是在他脑中一闪而过,他不是义无反顾地一剑刺向敌人,而是在一旁作“To be,or not to be”的思想斗争,他觉得时机欠妥、方式不佳,他怕背负罪名。
于是,他一直在延宕。
哈姆雷特在一开始就面对着命运的苛责,面对着两难的抉择。
他背负着仇恨的十字架,苦苦挣扎在命运的刀口,无从逃避疼痛,更难以作出选择一一于是他不断地在做矛盾的思想斗争。
哈姆雷特的延宕,正是因为他找不到关于“To be, or not to be”的答案。
如果他选择生,他就必须以残忍和牺牲重整是非曲直,直到拨云见日,冤仇血洗。
在此过程中,他会付出血的代价。
这不符合忧郁而高贵的王子,本性的希望。
但如果他选择死,却又抛弃了责任和义务,遗忘了血统给与他的高贵使命,辜负了父亲的亡魂沉重的嘱托,死只是让肉体得到了解脱,而灵魂却是无法安息的。
哈姆雷特性格特点

一.哈姆雷特性格特点
1、哈姆雷特忧郁、多疑
纵观整部戏剧,似乎没有一个人物是哈姆雷特完全可以信任的。
他的母亲乔特鲁德由于在父亲尸骨未寒的情况下迅速嫁给了自己的叔父,他已经不对她推心置腹了;他的两个老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因为对新国王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让他非常反感;他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她的父亲御前大臣波洛涅斯惟命是从,让他也心灰意冷。
可见他谁都不信任,甚至连父亲老国王的鬼魂,他都产生过怀疑,都要通过精心策划的一场戏试探新国王来证实,可见哈姆雷特已经非常谨慎多疑,多疑到疑神疑鬼的地步了。
2、哈姆雷特自私、冷漠
因为承担了复仇的使命,他就不是一个普通人了,不再是从前那个无忧无虑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了。
家仇国恨都在他的身上,他要遵循上天安排给自己的命运——复仇。
这对他而言,思想负担是非常重的。
现在他要复仇,重整乾坤,而且是凭个人的力量去复仇,这是非常有难度的。
所以他有时都不想去遵循这个命运,想直接死了算了。
如文中他这样说道:“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3、哈姆雷特机智、勇敢
剧中处处体现出哈姆雷特勇敢的性格,如老国王的鬼魂出现时,哈姆雷特一点也不害怕,勇敢的与其进行对话;当其杀害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后被新国王
派到英国时(哈姆雷特明知这是个陷阱),他也毫无惧色的答应了;在被海盗俘虏面临生命危险时,他也面不改色、镇定自若;特别是在最后中毒快要身亡的那一刻,他也毫无畏惧,而且勇敢的将新国王给杀死,完成了复仇的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答案第一种分析:哈姆莱特形象分析:1.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个具有先进思想和美好品德的青年,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1)对世界和人生都有一套与传统的教会观念不同的新的看法。
对“人”的看法。
对人与人的关系。
(2)不但抱有美好的理想,而且多才多世,品格高尚,一向光明磊落,诚恳待人。
2.哈姆莱特的忧郁与延宕。
(1)忧郁:现实与理想相悖。
(2)延宕:改变现实,改造社会,力不从心。
第二种分析:分析哈姆雷特形象。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接受了人文主义新思想与新观念,认为人是“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然而回国后却一连遭受到父死母嫁、叔叔篡位的三重打击。
在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碰撞下,哈姆雷特原先对人和社会的美好看法受到严峻挑战而陷入了深刻的精神危机。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哈姆雷特理想幻灭,开始了痛苦的探索。
然而哈姆雷特并没有抓住机会进行复仇,而是贻误时机,造成了行动上的“延宕”,也因此引起了后人对此的各种推测。
①哈姆雷特的延宕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他有责任和义务在这个颠倒混乱的时代改造现实重整乾坤。
相比之下,仅仅为父报仇就要简单得多。
哈姆雷特所怀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如何做好它。
②哈姆雷特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发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哈姆雷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和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哈姆雷特的意义并不在于他是否成功地消灭了罪恶,改造了现实,重整了乾坤,而在于他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先进与落后的矛盾,以及缩短这种距离、解决这种矛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他对于“人”和世界的看法也拓深可我们对于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理想与精神的了解。
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
怎样看待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阶级特征: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1对人类报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哈姆莱特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2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动封建等级制度。
要求士兵对自己敬爱。
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
3强调智慧和理性。
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性格特征:(犹豫、延宕)犹豫: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
在犹豫的同时,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延宕: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
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
(主观)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反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
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客观)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
怎样看待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阶级特征: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1对人类报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哈姆莱特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2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动封建等级制度。
要求士兵对自己敬爱。
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
3强调智慧和理性。
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性格特征:(犹豫、延宕)犹豫: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
在犹豫的同时,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延宕: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
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
(主观)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反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
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客观)回答者:zhouweiarts - 试用期一级4-11 18:10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分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代表剧作,创作于1601年。
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
哈姆雷特是体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形象。
剧作通过描写他与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徨、忧伤苦闷及其惨遭失败的悲剧结局,深刻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揭示出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而正是哈姆雷特的这种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了他人生悲剧的必然。
哈姆雷特国王刚去世未满两个月就改嫁丈夫的弟弟葛夫,而这个婚礼在当时引起全国人民的注意,。
因为葛夫是个邪恶、性情卑劣之人,自然而然在人民的心里起了一个疑心,是葛夫谋杀了前任国王。
他十分不明白为何母亲判作两人,在父亲去世未满两个月,就再婚了。
他的母亲及新任国王***着让他快乐,但他依旧穿著丧服,不肯脱去,他怀疑叔父给他父亲致死的理由—被毒蛇咬死的真实性。
他一直认为母亲和葛夫就是那毒蛇,共同谋害了他的父亲,这个疑虑使他心神不安。
现在又有一个谣言满天飞,有一个十分像先王的鬼魂出现在午夜十二点时,他欲言又止,一下子就消失。
于是哈姆雷特就前去观看,他看见了那鬼魂,于是追了去,来到一空地,鬼魂终于开口说道“儿啊!我是你的父王,我是被我的弟弟葛夫害死的,他趁着我睡着时,拿着毒草汁渗入我的耳里,使我悲苦的灵魂无法安睡。
儿啊!你的母亲不能为我守节,证明她的虚伪,你可以为我报仇,但绝不能加害于你的母亲,就让她听天由命好了,让她受天良发现的责备好了。
”就这样,鬼魂消失了,哈姆雷特答应为他父亲报仇。
哈姆雷特要他的部属不准透露他遇见了鬼魂,但实际上他的精神已受到惊吓,他有点恍惚。
一方面他害怕他报仇的计画引起叔父的疑心,另一方面又害怕叔父有加害于他的心态,于是他决定伪装于疯癫之下。
他们认为他一定是太思念先王而如此的或是因为爱情的缘故。
因为哈姆雷特爱慕一位名叫可莉的女孩,她是大臣的女儿,在他发疯之前,曾送过情书及戒指给她,在他发疯之后,更是有过之而不及,因此哈姆雷特的叔父及母亲都认为一定是爱情的缘故。
可莉是个好女孩,并不因为哈姆雷特变成如此,而远离他,反而更加的怜悯他、关爱他。
哈姆雷特心中有着疑惑,他开始怀疑他当日看见的鬼魂,以及他是否真要报仇,于是他找来一批伶人演戏,***探着叔父的反应。
那些伶人照着哈姆雷特的指示上演了一出弟弟杀害哥哥的戏码,结果这出戏令叔父不悦,借故生病离席了,这举动更加让哈姆雷特信心大增,原来那鬼魂所言不假。
当天夜里,王后将哈姆雷特唤去,告诉他,他的新父王是葛夫,不准在上演这令人不悦的戏码,哈姆雷特不悦,和母亲起了争吵,母亲害怕已疯癫的哈姆雷特,就在此时,躲在屏风后面的大臣喊了出来,反令哈姆雷特吃惊,拔了剑,刺了过去,杀死了可莉的父亲。
这样一来,哈姆雷特被放逐了,但他已明确的把话说给母亲听,已引起她良心的谴责。
葛夫将他送往英国,那时英国是丹麦的管辖之下,葛夫秘密的写了一封信要他们一到英国就杀了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早就发现事有蹊跷。
于是偷了信将人名给改了,一到英国哈姆雷特就被释放了,不久后哈姆雷特搭船要回丹麦,结果那艘船被海盗船给攻打了,哈姆雷特刻意表现其英勇的行为,反被海盗们所佩服。
海盗们要哈姆雷特将来在朝中可以酬谢他们的不杀之恩,于是他们带着哈姆雷特回到丹麦。
一回到城内,哈姆雷特就听到可莉的丧礼,原来自从可莉的父亲被哈姆雷特刺死之后,她的神志就恍惚了,一日她爬到树上采野花,结果树枝断裂掉了下来,跌入水里溺毙。
这个葬礼由可莉的哥哥罗可主持,罗可看见妹妹的棺木被沙土掩埋之际,一时悲从衷来,而跳了下去,希望自己也一起埋了。
哈姆雷特瞧见这情景也一时冲动跳了下去,他认为这一切都是他的过错,于是罗可瞧见了哈姆雷特,动了怒气,认为妹妹的死都是他害的,最后由葛夫出面调解。
葛夫假意要举行一埸友谊赛,要哈姆雷特及罗可和好,但暗地里却要罗可在剑上摸毒,结果比***中,两人各中了一剑,这时,王后也惨叫出声,原来酒里也下了毒,因为葛夫害怕哈姆雷特在比***中如果赢了,那么在之后的庆功宴上也会死于毒酒之下,可惜百密一疏,竟忘了告诉王后,反令她误服毒酒致死。
这时候,哈姆雷特看着眼前的葛夫,一怒之下,刺了过去,而结束了葛夫的性命。
不久之后,罗可也一命呜呼。
哈姆雷特是《王子复仇记》剧冲突的凝结点。
在他身上,凝聚了与克劳狄斯、与葛露忒德、与莪菲莉亚、与莱阿替斯及与罗森格兰兹和纪尔顿斯丹的冲突。
这些冲突无疑都是因哈姆雷特要复仇而得以展露的。
但是真正的冲突在本文看来却是社会秩序与人心秩序优先性的相互抗争,落实在哈姆雷特身上就是重整乾坤与确认生命价值的优先性的抗争。
“为什么一天天过下去”这样有关生命价值的问***,在哈姆雷特此时此地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
在哈姆雷特的眼里,两万士兵的出征仅仅是“为了一点幻梦、一点点虚名”,表明在其心性气质中还没有认可这样一种方式。
所以,在第五幕的“墓园”一场,哈姆雷特面对“骷髅”尽管是不断地在调侃,但想到的却是“我们会重新落到多么下贱的用场啊,霍拉旭!我们一步步想象下去,不会想象到亚历山大的最***贵不过的玉体叫人家拿来当烂泥给酒桶塞塞孔眼吗?”。
哈姆雷特看到了生命的倏忽变易性,看到了死亡对于现世生命的剥夺,但还理解不到在倏忽变易的后面存在着什么样的恒常的价值。
如果假以时日,哈姆雷特也许会沉思出生命的真正意义及给自己的复仇寻求到价值根基。
但是,在一系列事件的因果性中,哈姆雷特这种喜爱对生命沉思的心性气质缺少发展与成熟的时间。
“我到处碰见的事物都在谴责我,鞭策我起来复仇!”这句话流露出了哈姆雷特在选择流血时的无可奈何的心态。
重整时代的任务逼迫着未曾安顿好人心秩序的哈姆雷特匆匆上了战场,而终因误杀波乐纽斯,被克劳狄斯所利用,最后落得了悲惨的结局。
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的最突出表现无疑是他的优柔寡断.面对着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国家被觊觎的家仇国恨,哈姆雷特有强烈的复仇愿望:”我的运命在***喊,使我全身每一根微细的血管都变得像怒狮的筋骨一样坚硬。
””安息吧,安息吧,受难的灵魂!好,朋友们,我以满怀的热情,信赖着你们两位;要是在哈姆莱特的微弱的能力以内,能够有可以向你们表示他的友情之处,上帝在上,我一定不会有负你们。
让我们一同进去;请你们记着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守口如瓶。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来,我们一块儿去吧.”宣誓,哈姆雷特用这种毅然绝然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复仇的坚定信念.但另一方面,哈姆雷特对杀死仇人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表现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疑虑情结,他本来有好几次杀死仇人的绝佳机会,但在这种情结的作祟下,复仇计划一次次功亏一篑.当他偶遇到仇人在为自己的罪孽祈祷时,复仇的想法只是一闪而过,接着他就转入了时机价值的思***:”现在我正好动手,他正在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