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主题
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⑴忧郁A.忧郁之源----理想破灭伤天害理的事不断的突然发生,打破了他关于人生、世界、爱情、友谊、前途等幻想。
人类,并不美好,克牢狄斯一旦爬上王位,很多人对他阿谀逢迎,为了篡权,弟弟居然暗杀自己的哥哥爱情,也不坚贞,父王死去不到两个月,母亲的孝鞋还没有穿旧,居然匆匆地改嫁奸王,这会比这悲哀得长久些吧?友谊,也不可靠,一个个好友,为了自己的利益,愿做奸王的暗探来窥视行踪;连自己深爱的人也对自己的猜忌和刺探,受到很大的打击,也不自觉成为篡权者的工具。
奸王邪恶、群臣昏聩、朝廷腐败、上层堕落,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理想破灭,使他承受不了这超负荷的压力,陷入于精神危机,产生了忧郁。
B.忧郁之深他用深刻洞察力,解剖现实,揭开被掩盖着的社会罪恶,使他变的更加的忧郁。
他在精神世界里继续进行探索,更严重的社会罪恶,这些新的罪恶又带给他更多的忧郁,是无法想象的。
C.忧郁之久忧郁 ---- 贯穿剧目的始终。
从他穿着丧服登场,到古堡待父,到破相装疯,到戏中作戏,到后宫劝母,到海上窥奸,到墓场葬礼,到宫庭比武,一直到他最后毁灭,忧郁一直没有离开过他。
因而, 没有忧郁,也就没有哈姆雷特。
⑵犹豫A.犹豫原因1.他知道了双方的情况,正确的估计了敌我力量的对比过于悬殊。
整个时代混乱, 而拯救者只有一个人, 那就是"倒霉的我!"给予自己全部的希望,这样,以一个人的力量对抗整个社会,他知道这场斗争的难度,导致他行动的犹豫。
2.既要为父报仇,又要扭转局面,一身二任。
这种独扭局面的重任与势单力薄的矛盾,只能产生哀叹: 一个任务尚且力不从心,何况两个?这就带来他行动的双重犹豫。
B.犹豫表现他是哲学家而不是实干家,他敏于思索而拙于行动,他在没有一定的把握之前,只会想象,他从思考到行动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3.他决心行动而又不知如何行动,他很不容易等到一个杀掉奸王的机会,就能为父报仇,然而,无用的考虑又使他错过了这次的机会。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经典悲剧,该剧围绕着主人公哈姆雷特展开。
下面我将从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情感以及他在剧中的表现等方面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首先,哈姆雷特是一个深思熟虑、善于思考的角色。
他对待问题非常细致入微,常常从多个角度去探讨,寻求真相。
例如,在得知父亲死因后,哈姆雷特不轻易相信他人的陈述,而是决定进行调查。
他用一系列的手段,如举行舞台剧,以此观察克劳狄斯是否反常。
这种善于思考的特点让哈姆雷特的性格显得深沉、复杂,并使他成为一个备受观众喜爱的角色。
其次,哈姆雷特具有强烈的情感。
他在剧中表现出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和对母亲的痛苦失望。
他对父亲的死感到悲痛不已,而母亲的婚姻变动让他感到极度的痛心和愤怒。
哈姆雷特对这些情感的表达多种多样,既有内心的思考,也有外在的言语和行动。
他通过独白和与他人的对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示了一个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
此外,哈姆雷特是一个犹豫不决的人。
他常常感到困惑,对于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充满了怀疑和迟疑。
尤其是在决定是否要执行复仇的任务时,他陷入了内心的挣扎。
他思考复仇的意义和背后的道德和伦理问题,担心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
这种犹豫不决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真实和人性化,使观众对他的行为和决策有更深层的思考。
同时,哈姆雷特还是一个富有戏剧性的角色。
他经常使用戏剧的元素来达到他的目的。
例如,他举行了一场改编的舞台剧来观察克劳狄斯的反应。
此外,他也善于操控言辞,通过富有双关意味的对话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不仅仅是一个智慧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趣和出色的演员。
综上所述,哈姆雷特是一个深思熟虑、善于思考的角色,他的情感丰富且复杂,具有戏剧性。
他的犹豫不决表现了他的复杂内心世界。
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和他在剧中的表现。
解析《哈姆雷特》中的疯狂和理智

解析《哈姆雷特》中的疯狂和理智简介《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6世纪的一部戏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
该剧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主角,探讨了人性、道德、命运等深刻的哲学问题。
其中,疯狂和理智是剧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哈姆雷特的疯狂在剧中,哈姆雷特被描写成一位心灵受到创伤的人物。
他经历了父亲之死、母亲与叔父之婚等事件后逐渐陷入了疯狂的状态。
这种疯狂暴露出他内心的混乱和情感上的冲突。
在剧中,哈姆雷特表现出反常行为,如与幽灵对话、假装发疯等。
真实还是假装?关于哈姆雷特真正是否疯癫存在不同解读。
一方面,可以认为他只是装出了这种状态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并试图暴露克劳迪斯的罪行。
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哈姆雷特的疯狂是真实存在的,在剧中他通过言谈和行为显露出了精神上的不稳定。
疯狂与心理剖析无论是真实还是假装,哈姆雷特的疯狂都提供了一种深入探索人性和心灵状态的机会。
他的心理冲突、忧郁以及对伦理道德的思考,都使得《哈姆雷特》成为了一部具有普世意义的戏剧作品。
理智与伪善相比哈姆雷特的疯狂,其他角色在剧中展现出了更多理智的一面。
但理智是否总是真实可靠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克劳迪斯与吉尔登斯特克劳迪斯是哈姆雷特叔父兼国王,在权力欲望驱使下杀害了自己兄弟获取王位。
他表面上看起来理智且沉稳,但却隐藏着罪恶和欺骗。
吉尔登斯特则是哈姆雷特最亲近的朋友之一,他对哈姆雷特的疯狂表示担忧,但最终却选择听信克劳迪斯的谎言,背叛了哈姆雷特。
这些角色展示了理智表象下可能隐藏着的虚伪和自私。
哲学思考与道德观察《哈姆雷特》中的剧情揭示出了人性复杂多变的一面。
理智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正确和明智的选择,但在实际情况下常常困扰着决策者。
作品通过描绘各个角色之间交织复杂的关系,探索了人们在道德、伦理、权力等方面的挣扎和抉择。
结论《哈姆雷特》中的疯狂和理智是该作品核心主题之一。
通过刻画哈姆雷特的疯狂以及其他角色所展现出来的理智与伪善,作品引发了对人性、道德以及存在意义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主题分析

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主题分析引言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是他最受欢迎和广为传诵的作品之一。
该戏剧探索了一系列复杂的主题,包括权力、背叛、疯狂、死亡等。
本文将对《哈姆雷特》中的几个主要主题进行深入分析。
1. 失去与重获权力在《哈姆雷特》中,权力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王国的领导地位对于不同角色而言具有巨大的意义和影响力。
通过哈姆雷特遭遇父亲之死和兄弟克劳迪斯篡位,我们看到了权力的动态变化以及失去与重获权力所带来的后果和挑战。
•哈姆雷特陷入内心矛盾:他既想复仇父亲被谋杀之仇,又为了保持自己对王位继承权保留尊严而不敢行动。
•克劳迪斯篡夺王位:他通过谋杀自己的兄弟,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成功夺取了王位。
•艾尔西诺与福申斯坦:这两个角色表现出对权力的追求,并最终通过背叛和谋杀来获取和巩固自己的地位。
2. 背叛与欺骗背叛和欺骗是《哈姆雷特》中反复出现的主题,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展示了人性的黑暗面。
•克劳迪斯背叛哈姆雷特的父亲并篡位。
•哈姆雷特发现他最亲近的朋友奥菲利娅属于父亲与克劳迪斯之间精心策划出来的阴谋,感到非常被背叛。
•哈姆雷特模拟疯癫,试图探测潜藏在周围人物之间的虚假性格和动机。
3. 疯狂与真相在该戏剧中,疯狂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角色实际上是真正发疯了,而其他一些人则通过扮演疯子来隐藏真相或达到自己目的。
•哈姆雷特装疯以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和对克劳迪斯的怀疑。
•奥菲利娅由于父亲的死亡和哈姆雷特的变态行为而失去理智。
4. 死亡与复仇死亡是《哈姆雷特》中一个重要且普遍存在的主题,不论是在锦上添花、开篇结局或者创造悬念方面都被广泛呈现。
•哈姆雷特试图复仇他父亲谋杀之仇,并与克劳迪斯最终决斗。
•多个角色在戏剧的进程中相继遭受死亡,包括波洛尼厄斯、奥菲利娅以及王后格特鲁德.结论《哈姆雷特》涉及了许多深刻而复杂的主题,这些主题在整个剧中交织在一起,以神秘、悲伤和有力的方式表达了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情感,如权力欲望、背叛、疯狂和复仇。
哈姆雷特人物分析

矛盾复杂的性格彰显悲剧命运《哈姆雷特》讲述了青年王子哈姆雷特为父亲复仇,最后与仇人同归于尽的故事。
这部剧作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它把西方对于不可抗拒的命运与个人追求之间的冲突推向了极至被命运控制着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同时又感无力反抗,哈姆雷特在剧中处处体现了这种悲剧精神。
以下仅就哈姆雷特的几段内心独白我谈谈对哈姆雷特这个形象的看法。
一、完美理想主义者坠入残酷黑暗现实:哈姆雷特是一个出身高贵的王子,从小过着豪华奢侈的物质生活,受千人尊敬万人爱戴,后来又到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接受良好的精神教育,加之父母的宠爱,不得不说,他之前是过着一种衣食无忧,无忧无虑的生活,由于很少接触世界黑暗的一面,因此形成的一种趋于理想主义、完美主义的性格,相信世间所有的真善美,向往着美好的亲情、爱情、友情,和一个和平安乐的社会。
可所有的幻想都随着父亲的突然惨死,叔叔的阴谋篡位,母亲不顾廉耻的改嫁而迅速化为泡影。
一个个好友为了一己私利而甘愿做罪恶着的眼线,连自己深爱着的奥菲利亚也对自己无端猜测和刺探,接二连三的打击,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他的精神几乎崩溃,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瞬间坠入了残酷黑暗的现实深渊。
此刻出现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忍辱屈从,要么反抗,内心强烈的愤怒与责任感,加之父亲魂魄的驱使,使他选择了后一条路,但人物本身具有的软弱性使他的反抗具有了一定程度的不彻底性,也折射出了最终的悲剧命运。
二、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当哈姆雷特听了父亲鬼魂的话,就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最终他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想到了上演戏来证明叔叔的罪恶行径。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他不仅考虑到了自己的命运,更考虑到了人类的生存与毁灭,不愧是思想上的巨人。
可是始终不曾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我不知道这是因为像鹿逐一般的健忘呢,还是还是因为三分怯懦一分智慧的过于审慎的顾虑”他的过多的顾虑让他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最后造就了自己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人性的深度:《哈姆雷特》的人物刻画

人性的深度:《哈姆雷特》的人物刻画《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之一,以其深刻的人物描写而闻名于世。
本剧通过哈姆雷特这一复杂而多面的角色,深入探讨了人性内心的冲突和矛盾。
在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展现了人类的善良和恶意、理性和狂热、勇敢和软弱等不同的特质,并通过哈姆雷特的复仇故事揭示了人性的深度。
首先,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是一个聪明睿智、反思敏感的年轻人,同时也是一个内心痛苦和矛盾不安的人物。
他对父亲的死深感悲痛,对母亲的再婚感到愤怒和不满。
在得知父亲被谋杀后,他面临着复仇与内心道德冲突之间的困境。
他思虑过度,陷入了犹豫不决的漩涡。
哈姆雷特的形象使我们看到了人性内心的复杂弱点和隐忍不发的力量。
其次,哈姆雷特通过思想和言行展现出了人性的深度思考和辩证思维。
他是莎士比亚笔下最具有哲学家和观察家气质的角色之一。
他通过独白和对百般难题的思考,探讨了生死、爱情、忠诚与背叛等众多哲学命题。
他的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成为了世人茶余饭后的讨论话题。
哈姆雷特的思考带给了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思考。
第三,哈姆雷特的人物塑造也传递了莎士比亚关于权力和欲望对人性影响的主题。
剧中的克劳狄斯国王继位后,哈姆雷特开始怀疑其合法性,立志复仇。
然而,他的行动往往受到欲望的驱使,他自己也被欲望所迷惑。
他一方面试图为父亲复仇,一方面又痴迷于奥菲莉娅的爱情,导致他失去了理智和冷静。
这种权力和欲望对人性的摧残使哈姆雷特变得更加脆弱和人性化。
最后,哈姆雷特的人物刻画也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勇气。
尽管他被欲望和内心矛盾所困扰,但他仍然拥有着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他并非一个无动于衷的人,而是一个勇于行动的人。
当他终于决定采取行动时,他愿意承担后果,不惧怕任何困难和危险。
正是这种善良和勇气使哈姆雷特成为一个永恒的英雄形象。
综上所述,《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作品通过哈姆雷特的人物描写,深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史诗级的角色:《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

史诗级的角色:《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作品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剧中的主要角色都具有深度和复杂性,其中的角色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各种层面。
本文将对《哈姆雷特》中几个史诗级的角色进行分析,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动机和演绎方式。
一、哈姆雷特(Hamlet)哈姆雷特是该剧的主人公,也是最复杂、最深入人心的角色之一。
他是一个富有哲思和情感波动的年轻人。
哈姆雷特面对父亲被谋杀和母亲再婚的事实时,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与疑惑之中。
他的内心挣扎以及对真相的追求成为了该剧的核心。
哈姆雷特善于思考问题,以独白的方式展现他的智慧和忧虑。
他的戏剧性言行以及对世俗与道德的质问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克劳狄斯(Claudius)克劳狄斯是哈姆雷特的叔父,也是丹麦国王。
他通过暗杀哈姆雷特的父亲夺取了王位,并迅速与哈姆雷特的母亲结婚。
克劳狄斯的形象复杂而丰满,既是一个权力欲望的化身,又是一个狡猾的政治家。
他的演绎方式巧妙地描绘了一个道貌岸然、表面光鲜的反派形象。
克劳狄斯的行动和动机引发了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使得剧情更加扣人心弦。
三、奥菲利娅(Ophelia)奥菲利娅是哈姆雷特的女友和波洛尼厄斯的女儿,她的形象成为了该剧的象征之一。
奥菲利娅的人生遭遇自始至终都受到男性权力的摆布和伤害。
她在哈姆雷特的矛盾和精神崩溃中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奥菲利娅的角色塑造着弱者的形象,揭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和摧残,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四、波洛尼厄斯(Polonius)波洛尼厄斯是丹麦宫廷的重要顾问,也是哈姆雷特的父亲。
他是一个阴险、虚伪的人物,喜欢自诩为政治傀儡。
波洛尼厄斯以他的言行和投机手段成为了克劳狄斯的忠实拥护者,但他的欺骗伎俩最终遭到了哈姆雷特的揭露。
波洛尼厄斯的形象展现了权力者的虚伪和控制欲,也揭示了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黑暗面。
五、拉奥提斯(Laertes)拉奥提斯是奥菲利娅的哥哥,哈姆雷特的朋友。
哈姆雷特人物分析

哈姆雷特人物分析1. 引言《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作品,故事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给叔父弗拉基米尔之后,发现父亲被谋杀,为父报仇的故事。
本文将对《哈姆雷特》中的几个关键人物进行分析,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以及对剧情发展的影响。
2.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本剧的主角,也是最复杂、最富有思想的人物之一。
他是一个敏感而矛盾的人,常常陷入自我怀疑和困惑之中。
他对生活持怀疑态度,对人性和道德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哈姆雷特的思想深度和言辞优雅使他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
哈姆雷特的行为通常是充满矛盾和迟疑的。
他一方面要报复父亲的命令,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安和怀疑。
他的内心矛盾导致了他迟迟不敢采取行动,从而使剧情发展得更加扑朔迷离。
然而,哈姆雷特的犹豫也反映了他对伦理和道德的敏感,使他成为一个更加真实和复杂的角色。
3. 克劳狄斯克劳狄斯是哈姆雷特的叔父,也是本剧中的反派角色。
他是一个野心勃勃、心机深重的人,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利益。
他勾结了玛尔刺斯,谋杀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
克劳狄斯的罪行成为整个剧情的源头,也是哈姆雷特追求正义和报仇的动力。
克劳狄斯一贯的欺骗和谎言使他成为一个令人厌恶的角色。
他经常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善于伪装和虚伪。
这种双面性与哈姆雷特的矛盾以及其他人物的欺骗构成了剧中紧张的关系。
4. 玛尔刺斯玛尔刺斯是哈姆雷特的母亲,克劳狄斯的新妻子。
她是一个复杂的角色,既有被动,又有积极的一面。
玛尔刺斯对克劳狄斯的欺骗和谎言感到愤怒和懊悔,但同时也对他有着深深的依赖。
玛尔刺斯的行为和决策对剧情产生了重大影响。
她的选择帮助了克劳狄斯,导致了哈姆雷特加深了对克劳狄斯的憎恨和愤怒。
玛尔刺斯的复杂性使她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角色。
5. 奥菲利亚奥菲利亚是哈姆雷特的女友,也是本剧中的女性角色之一。
她是一个柔弱而无助的人,受到父亲和兄弟拉尔特斯的操控。
奥菲利亚的失败恋情和与哈姆雷特的分离使她陷入了精神崩溃的境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主题
姓名:***
学号:**********
班级:13级汉本三班
摘要:17世纪初,英国的现实发生了巨变,社会各种矛盾激化,人们心态沉郁、悲伤,创作于此时的《哈姆雷特》正是对这混乱的社会的缩影,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同黑暗封建现实中的矛盾以及理想主义者的孤独和毁灭。
本文将通过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来认识一下《哈姆雷特》的主题。
关键字:人文主义;封建;冲突;局限性
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晚年,当时英国的现实发生了巨变,社会各种矛盾激化。
著名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都创作于此时,其中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给大多数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人文主义理想同黑暗的封建现实的矛盾冲突
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
他出生于王室,但一直在德国的人文主义中心威登堡大学读书,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熏陶。
在他心目中,曾这样赞扬人类:“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行!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商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这一切随着父亲的去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叔父的篡位,母亲的改嫁,朋友与爱人的背叛,亲情、爱情、友情接连破灭,快乐的王子开始变得忧郁,愤怒,他说道:“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里面有许多监房、囚室、地牢;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现实给予他的悲痛使他发出生存还是毁灭的呐喊,现实的残酷致使他走上复仇的道路。
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渴望正义和自由,但到处都是背叛与欺骗,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开始与现实产生碰撞,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者同封建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哈姆雷特复仇的过程中,他的内心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心路历程的。
从鬼魂的口中得知父亲死亡的真相后,并没有直刺敌人的要害,要他干脆利索的死去。
他先安排戏子演国王被害的情节给叔父看,以此来确定叔父的罪行;当确认父亲的死因后,他仍在犹豫。
当他看到叔父在祈祷时,本可以就此报仇的,但此刻他内心的矛盾又一次想起:“他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
不,那我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了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
啊,这简直是以德报怨了。
”许多读者看到哈姆雷特面对仇人如此反复不定时,认为他这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但结合哈姆雷特所接受的思想来看,他的延宕并非懦弱,而是其自身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他所接受的人文主义思想使他不允许把一个恶人送入天堂,他找不到一个平衡点来平复自己的内心,他重视人的生命,看中道德的作用,无一不是让他一再犹豫、迟迟不肯下手的原因。
在复仇的路上,人文主义思想与黑暗的社会现实再一次形成冲突。
与哈姆雷特的犹豫相比,克劳狄斯的行动倒是显得果断坚决,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
为了权力,他害死了自己的亲哥哥,娶了嫂子为妻,夺得了君主的位置,同时,他为了要让舆论有利于自己,故意向哈姆雷特示好:“我请你抛弃了这种无益的悲伤,把我当作你的父亲;因为我要让全世界知道,你是王位的直接继承者,我要给你的尊荣和恩宠,不亚于一个最慈爱的父亲之于他的儿子。
”然而当哈姆雷特向他举起复仇的旗帜时,他所有的慈爱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有阴暗与狠毒。
当哈姆雷特失手杀掉波洛涅斯后,克劳狄斯深深感到哈姆雷特带给他的恐惧,他假意托罗森格兹兰和吉尔登斯吞带哈姆雷特去英国避难,实则是将哈姆雷特推上死亡之路,结果计谋被哈姆雷特识破;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当哈姆雷特回国后,他借波洛涅斯之死,挑拨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的关系,终将两人逼上决赛的擂台,并在酒里下毒,在雷欧提斯的剑上蘸上毒,企图再一次将哈姆雷特推进死亡的深渊,竟阴差阳错,最后一起走向死亡。
从克劳狄斯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他是一个阴谋家,他的阴谋是一环接着一环的。
他表面上对人和善,美言善语,善于笼络人心,实际上阴狠毒辣、恶贯满盈,是一个善于隐藏的伪君子。
莎士比亚借克劳狄斯这一封建国王的形象,揭露了当时封
建政治下王权的黑暗。
在《哈姆雷特》这部作品中,社会上自私、极尽谄媚的人性还有很多体现。
如波洛涅斯,新王去世后,立刻投进新王的怀抱,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罗森格兹兰和吉尔登斯吞为了讨好国王,选择背叛自己的朋友;大臣奥斯里克同样是一个曲意迎逢、攀龙附凤之徒,“谢谢殿下,天气真热。
”“不,相信我,天冷的很,在吹北风哩。
”“真的有点冷,殿下。
”“可是对于像我这样的体质,我觉得这一种天气却是闷热的厉害。
”“对了,殿下,真是说不出来的闷热。
”文中奥斯里克与哈姆雷特的这一段对话不禁让人觉得滑稽,同时滑稽中奥斯里克那虚伪、迎逢的本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些人物无疑是剧中的反面人物,但正是这样的丑角使剧本的主题更加突出,使当时社会中人性的丑恶、社会的混乱与颠倒显得更加突出。
二、人文主义者的孤独与毁灭
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正是当时社会上人文主义者与封建王权斗争的真实写照,哈姆雷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者内心充满人性与正义,封建王权下的人们充满私欲,社会处于一片阴霾的笼罩下,人文主义者试图用人性主义之光冲破这层阴霾,但终因势单力薄而走向终结,就像剧中的哈姆雷特一样,最终以死亡为自己的复仇之路划上了句点。
关于哈姆雷特的死亡,众说纷纭,其中呼声最高的便是他延宕的性格导致他错失良机最终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但我们在分析他性格的同时,应该结合哈姆雷特所处的时代背景。
在了解《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后,我觉得哈姆雷特的死亡应该归结于人文主义自身的弱点和当时的社会局势两个方面。
人文主义自身的局限性和当时封建势力的存在也是《哈姆雷特》这部戏剧所要反映的一大主题。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的中心思想,是一种新兴的革命思想武器,它和封建主义和教会权威是针锋相对的。
对“人”的肯定,是他们思想的核心。
用人性来反对神权,竭力歌颂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束缚和宗教观念起着强大的冲击作用。
”但这种追求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他们痛恨社会中种种罪恶的现象,他们崇尚道德、正义,把这些作为改变现实中邪恶和创造美好世界的巨大力量,他们过分的强调了思想的力量,以至于当他们所崇尚的人性并不能向他们所期盼的那样去塑造出一个平等、美好的世界时,他们便失去了前行的动力,转为对世界无尽的失望与咒骂。
哈姆雷特被叔父的篡位和母亲的改嫁深深刺激,对这个世界充满愤怒,当他再次面对奥菲利亚的背叛时,他从未想过挽留,选择用最恶毒的语言讽刺她。
“要是你一定要嫁人,我就把这一个诅咒送给你做嫁奁:尽管你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你还是逃不过谗人的诽谤。
进尼姑庵去吧,去!再会!或者是你必须嫁人的话,就去嫁一个傻瓜吧,因为聪明人都会明白你们会叫他他们变成怎样的怪物。
”面对昔日的恋人,一点怜惜都不剩。
奥菲利亚是贵族少女的典型代表,美丽单纯,她受父亲的挑唆去试探哈姆雷特,因此而失去爱情,她是封建势力下的牺牲者,而哈姆雷特没给与她任何的慰藉,而是选择抨击他们把思想的力量看的过为重要,当自己的信仰受到侵犯时,他们便对这个世上所有的事物都失去信心,充满抱怨。
哈姆雷特在复仇的过程中,始终是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他从未想过借助人民的力量来推翻克劳狄斯。
雷欧提斯在面对复仇时,选择结合民众的力量,侍臣这样描述雷欧提斯的进攻:“赶快避一避吧,陛下,比大洋中的怒潮冲决堤岸还要汹汹其势,年轻的雷欧提斯带领着一队叛军,打败了你的卫士,冲进宫里来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而哈姆雷特却始终选择孤独奋战。
莎士比亚借这一行为,来指出文艺复兴中的局限性。
文艺复兴时期,觉醒的只是一部分新兴的资产阶级分子,而未普及到下层民众,扩大其思想的影响力。
作者以哈姆雷特的死亡,呈现出了当时封建势力的强大与黑暗,虽然当时人文主义兴起,封建势力开始走向衰朽, 但仍十分猖撅地居于当时的主导地位。
作者借此讽刺封建势力的猖獗与对人民造成的迫害。
哈姆雷特的悲剧结果,不是完全是由个人主观原因造成的,他的
悲剧使整个时代的悲剧,无论他怎样辛苦图谋,他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
莎士比亚用哈姆雷特的一生的愤怒、彷徨、斗争、无奈书写着自己对于当时时代的看法,哈姆雷特与封建势力的对抗让读者看到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光辉、封建势力的腐朽与黑暗,哈姆雷特的结局让人感慨当时人文主义者的孤独与毁灭。
雁过留痕,一部《哈姆雷特》给千千万万的读者留下无限的指引与思考,愿读者能从《哈姆雷特》中沉淀出闪耀的思想结晶,滋润自己的灵魂,生活的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