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励志演讲稿:文化的力量_励志演讲稿

合集下载

2019年于丹人生之道范文.doc

2019年于丹人生之道范文.doc

2019年于丹人生之道范文篇一:让人生淡定从容让人生淡定从容------读书体会——读《于丹心得》郭妹启初识于丹源于她的《心得》。

对于《论语》并不陌生,以前因教学的需要读过好多遍,甚至能把其中的每句话都能作直白的现代文直译,总觉得这部语录中的语句确实能给人以思考和启示,总觉得是高不可及的,必须仰视它。

而在于丹眼里,《论语》要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的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人生的坐标。

这种观点对于《论语》的每一个读者来说,不是任何一个读者所能参透的境界。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和认识,已经不再局限于《论语》本身所显现的道理,而是更多的融入了现代一些生活化、人文化的东西。

这种融入是和作者的生活历练是密不可分的,也正是这种历练才能让她以独特的视角用深刻、从容、淡定的目光来阐释我们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她的心得中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人生箴言,透过她的心得来从容面对人生的是是非非。

在于丹的心得中,最让我感慨的是她对《论语》中的人生之道的阐释。

杜甫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刘禹锡说:“人世机会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的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生有限,自然永恒,这种强烈的反差,足以带给人们强烈的心灵震撼,让你怆然泣下。

更让您明白在这天地幽幽,物序流转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渺小的,转瞬即逝的生命,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呢?无论是谁面对这个问题对是难以回答的,因为这种规划是艰难,其本身就已经意味着舍弃了很多。

我们是否沉思过,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只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每个1人也就把这段借来的时光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将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

作为一个马上就要迈进四十门槛的人,对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的感想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每个人到了这个年龄,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又大,怎样才能做到内心的不惑,淡定自然呢?从而立到不惑,这是人生中最好的一段光阴,在这段光阴里埋藏着我们许多的美好、难忘的记忆。

于丹说传统文化

于丹说传统文化

在“国强必霸”的逻辑下,一些西方国家始终对中国抱有防范心理。

如何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追求和谐共荣的价值理念,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重要课题。

在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看来,向世界解读中国的价值理念,一定要追本溯源,找到中国文化的特质。

于丹一直试图用大众传播的方式激活中国传统文化里那些“活着的基因”,《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已有30多个语种版本,发行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她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说,中国的文化基因里透着农耕文化那种敬畏之心、小小的欢喜和保守的善良,“所以,称霸从来都不是中华文化里的东西”。

中国文化里没有“大满”环球时报:在您看来,和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的基因和特质到底是什么?于丹:随着中国经济、外交地位的上升,下一个命题就是我们的文化话语权。

文化是外交的一张名片,是对话的依据,是积淀在我们血液中的基因。

在西方眼里,中国现在是个大国,但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强国,就在于我们的文化话语权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西方为什么对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有防范之心?因为按照西方的帝国逻辑——国强必霸,但其实中国文化中没有这种称霸的基因。

要解读中国文化的特质和基因,一定要追本溯源,回到农耕民族的源头上。

我们今天看东西方文明,不能孤立地在自己的语境中去谈,一定要放在差异的环境下,找到它们在文明质地上的不同。

我在国外讲学时,很多学者、记者都会问:“我们到处都是教堂,我们信仰上帝,我们是有强大信仰和底线的民族,你们中国呢?”我说,我们虽然没有全民的宗教信仰,但一直有全民的文化信仰,中国人的家规家训、家庭伦理归属实际上是替代西方神灵和宗教的。

比如,如果我和一个西方人同时打翻一个杯子,西方人会本能地说“oh my god”(我的神啊)。

而我会说“哎呀我的妈呀”。

为什么他喊神的时候我会喊妈呢?因为我从小不上教堂,没有外在神灵的概念,但中国孩子犯了错在古代是要跪祖宗牌位的。

所以,这时本能叫出来的其实是中国人的伦理条律和家规。

于丹在江西师大的演讲

于丹在江西师大的演讲

涵养古今文化,孕育天地人格---于丹教授在江西师范大学讲授“阅读经典,感悟成长”◎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叶盛世2009年12月10日上午的师大,到处洋溢在一派浓浓的书香葱郁的气息中这所孕育着深厚文化底蕴古校,正迎来一位播撒知识芳香的国学名师。

虽然离讲座开始还有几分钟的时间,但现场师生敏锐的眼神还是发现了讲坛一脚矗立的于丹,激越的掌声迅速在大礼堂响起,今天的她不同于央视上那一身天蓝色的上杉,一身米黄色的上衣更加平易,不变的依旧是她那充满着精气神的笑靥。

我将永远站立在大学讲坛掌声继续着、鲜花继续着,于丹高兴地站立起来,“谢谢大家……”那熟悉的声音依旧如电视中那样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礼堂里顿时响起如潮的掌声和荡气回肠的震撼。

面对师大人如潮的掌声和热情,今年44岁的于丹难掩激动,她站起来说:“我一生曾经去过很多地方讲学,无论是在中央电视台,还是上海南京,那里也比不上大学的讲坛,我爱我的孩子们,我将永远在大学的讲堂永远站立下去,孩子们,我永远爱你们!”江西自古多才俊江西,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了解江西,很多人便是通过大才子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那华美的词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领悟到滕王阁的文学才俊的风流倜傥。

江西,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单单走进那孕育着多少中国传统文化的白鹿洞与庐山文化,真能体悟到江西的博大精深。

江西,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在这里走出了多少文人雅士,孕育了多少古人美丽的情怀。

“江南自古多才俊”早已是中国人之共识。

那《临川四梦》中,汤显祖的《牡丹亭》中“似这般花花草草无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算算楚楚无人怨。

”给我们描绘了一番多么美妙的姹紫嫣红、良辰美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著名的江西隐士陶渊明留下的千古佳句,他给我们描绘了多么质朴的情怀。

读书,读到了欣然忘食,为了生命和成长的快乐而读书。

他让我们读到了一种朴素而温暖的中国读书人的情怀。

陶渊明是一个真诚而朴素的中国人,在官做至彭泽令时,依旧抱着那淡雅的素琴,回味着书中的快乐。

于丹励志演讲稿

于丹励志演讲稿

于丹励志演讲稿篇一:于丹励志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一岁流光马上就要过去,后天就迎来了新的年头,很高兴在这样一个岁月更迭最重要的时间和大家聚首。

我们能够有这样一个仪式,以这样一个笃定的、从容的方式去面对流光走过生命,我想着是一种庆典,每一年的岁末是我们盘点的时候,是我们的内心充满了留恋、遗憾,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梦幻的时候,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面对岁末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但是学习会给我们一份宁静的依托,学习让我们觉得不疲惫,不衰老,我们仍然有力量成长,我们可以给上一个年度总结,可以给下一个年度希望,特别是刚才我看见我们的吉祥物,这是羽扇纶巾的熊猫啊,它让我们会想起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种三国时期英雄豪杰内心的儒雅与从容。

一个世纪会有她的伟大与辽阔,但是也会有同比的压力和迷茫,怎么样去面对一切的挑战,我们今天能够有一份羽扇纶巾的倜傥潇洒,去让我们眼前一一的风险灰飞烟灭吧,不揣冒昧做一个解释。

什么是中国的古典,古典是我们心中流淌的一种文化基因,如果你肯宁静下来去看,那你会知道它始终都在,它从未走远。

我们之所以觉得古典远离,是因为我们自己难免有一种内心的浮躁。

岁末这个时候我想起,杜甫说“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这是一份苍茫,越是到这个时候,阴阳催晚景,你会觉得流光怎么过的那么快呢,一天比一天短暂,刷刷的过去了,人在天涯心在天涯,红尘犹有未归人,有多少在这个世界上打拼的人,还有一种天涯的孤岑,觉得霜雪霁寒宵。

今天有很多朋友从各地赶到北京来的,北京欢迎大家的方式就是给了你们一个真正的冬天,这两天北京的温度基本上是在零度以下,这是中国的北方,四季分明,心中难免会有霜雪霁寒宵这样的一种仓冷,但是它也会给我们一种冷静中的信念。

中国的道家庄子里面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叫做“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所以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年末的时候,怎么可以面对学习,学习可以入心呢?先要把我们自己敞开,有一份宁静柔软而接纳的态度,所有的知识才能进的来。

于丹演讲稿

于丹演讲稿

于丹:灾难中看到空前规模的人性与信念首先要祝贺2008品牌中国的女性高峰论坛在这里举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姐妹,今天是一个周末,非常高兴中国女界的很多精英,来自于各个领域中的女性领军人物,在今天能够齐聚一堂。

我一直在想女性的力量在中国,在这个时代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力量?就在当下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意义?其实无论在什么样的庆典上,在最近这两周之内,我们一直不能回避一个沉重的话题,就是目前还不能算完全结束的汶川的大地震,这是中国的头等大事,我们每一个人现在都在这个救灾的过程中。

这一次的地震从地理方位上来讲,大家都知道了汶川这个名词,但是从精神世界上来讲,我想震中在每一个人的心底,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情感大地震,我们从来没有为陌生人流过那么多的眼泪,我们从来没有体会到生命中有那么多撕心裂肺的痛楚。

到目前为止,伤亡的数字还不是最后的截止,但某种意义上来讲,我想这一次每一个中国人都受伤了。

通过电视媒体、报纸媒体,我们每天在关注着灾情,每一个人都不会无动于衷。

所以大家还记得,5月12号是一个星期一,5月11号恰恰是2008年的“母亲节”。

今天,面对各位姐妹,我想我们都是以做母亲的心和做女儿的心来面对这样一场天灾,可以说有好多好多母亲,桌子上的康乃馨还没有开凋谢,她们就永远地失去了她们的孩子,这就是我们面前所面临的大震。

这十多天,我想我们看见了什么呢?在今天我们在探讨品牌中国中女性力量的时候,应该说就在这场大震中,我们面对的是空前规模的灾难,但我们也看见了空前规模的人性的信念与力量。

我想各位姐妹都会知道一个名字,一个普普通通的北川农行的一个女职员的名字,龚天秀,其实在大震的时候她跟她的丈夫在家里被一下埋在瓦砾堆中,她丈夫一直跟她说,我们俩要是有一个人出去,就一定把孩子看好。

她丈夫当时受了重伤,所以她丈夫说你出去要把娃看严一点儿,要让他走正道。

他们惟一的儿子其实已经大学毕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了,但是这个母亲还是不放心,在大震里面埋在地下瓦砾堆里,她惟一的心愿就是她还是母亲,她还要看着孩子走更多的正道,做一个更好的人。

于丹演讲稿

于丹演讲稿

于丹:灾难中看到空前规模的人性与信念首先要祝贺2008品牌中国的女性高峰论坛在这里举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姐妹,今天是一个周末,非常高兴中国女界的很多精英,来自于各个领域中的女性领军人物,在今天能够齐聚一堂。

我一直在想女性的力量在中国,在这个时代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力量?就在当下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意义?其实无论在什么样的庆典上,在最近这两周之内,我们一直不能回避一个沉重的话题,就是目前还不能算完全结束的汶川的大地震,这是中国的头等大事,我们每一个人现在都在这个救灾的过程中。

这一次的地震从地理方位上来讲,大家都知道了汶川这个名词,但是从精神世界上来讲,我想震中在每一个人的心底,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情感大地震,我们从来没有为陌生人流过那么多的眼泪,我们从来没有体会到生命中有那么多撕心裂肺的痛楚。

到目前为止,伤亡的数字还不是最后的截止,但某种意义上来讲,我想这一次每一个中国人都受伤了。

通过电视媒体、报纸媒体,我们每天在关注着灾情,每一个人都不会无动于衷。

所以大家还记得,5月12号是一个星期一,5月11号恰恰是2008年的“母亲节”。

今天,面对各位姐妹,我想我们都是以做母亲的心和做女儿的心来面对这样一场天灾,可以说有好多好多母亲,桌子上的康乃馨还没有开凋谢,她们就永远地失去了她们的孩子,这就是我们面前所面临的大震。

这十多天,我想我们看见了什么呢?在今天我们在探讨品牌中国中女性力量的时候,应该说就在这场大震中,我们面对的是空前规模的灾难,但我们也看见了空前规模的人性的信念与力量。

我想各位姐妹都会知道一个名字,一个普普通通的北川农行的一个女职员的名字,龚天秀,其实在大震的时候她跟她的丈夫在家里被一下埋在瓦砾堆中,她丈夫一直跟她说,我们俩要是有一个人出去,就一定把孩子看好。

她丈夫当时受了重伤,所以她丈夫说你出去要把娃看严一点儿,要让他走正道。

他们惟一的儿子其实已经大学毕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了,但是这个母亲还是不放心,在大震里面埋在地下瓦砾堆里,她惟一的心愿就是她还是母亲,她还要看着孩子走更多的正道,做一个更好的人。

于丹演讲稿

于丹演讲稿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于丹在合肥演讲录谢谢今天来到这里的各位朋友。

这个周末的下午,我们大家聚集到这个地方来探讨关于成长、关于感悟的话题。

我想这不是我要向大家讲什么内容,而是我们大家一起轻松愉快地、像喝下午茶一样来完成自己心灵里的一个发现。

其实,周末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就在于我们的心可以宁静下来,可以听听自己心里真正的愿望,看见自己心里面那些最柔软的、最芬芳、最美丽的想法。

有的时候一周的五天,匆匆忙忙,在一个紧张的节奏里面,我们可以去建功立业,安身立命,我们可以在这个社会上去完成自己的许多功绩,但是,自己心里整整的心愿在哪里呢?在这样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们把它打开,我们去完成这种发现,让自己的心可以感受一份宁静,我想这是一种美丽的事情。

觉悟就是见我心今天这个时代,相对我们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都显得更丰富。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科技无限发达,物质极大地繁盛,但是我们的心一定比过去更幸福了吗?更安宁了吗?我们拥有的一定比过去更多吗?世界繁荣了,不意味着人心的灿烂;世界的选择多元了,不意味着人心的稳定。

我们可以想一想,就在几十年前,我们的物质条件相对很贫瘠的,但是呢,大家彼此没有多少的攀比的。

大家都是一样福利分的小房,顶多说我们家的人不勤快,坐的都是硬板的椅子,邻居家安个弹簧、弄点海绵做个土沙发,生活质量的差别也就是这么大。

不会像现在说我们家住的是经济适用房,我小学的同学现在住的是独栋别墅,而他当年的学习还不如我好。

那个时候比孩子出息不出息,顶多说两家孩子一起进厂了,我的孩子还是二级工,而你的孩子已经是四级工了。

不会说我们俩小时候一起,我的孩子现在下岗了,你的孩子现在是留美博士后。

就在四五十年前,我们的生活没有今天这么大的差别,大家由于那种贫瘠而稳定。

今天的生活,我们的选择多了,却不意味着我们的心灵更坏了。

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讲到对经典的阅读、对成长的感悟?如果没有今天心里的失衡,没有社会的巨大变化,我讲的这个话题就没有意义。

名人于丹演讲稿

名人于丹演讲稿

名人‎于丹‎演讲‎稿‎篇‎一:‎于‎丹演‎讲稿‎阅‎读经‎典‎感悟‎成长‎—‎—于‎丹在‎合肥‎演讲‎录‎谢谢‎今天‎来到‎这里‎的各‎位朋‎友。

‎这个‎周末‎的下‎午,‎我们‎大家‎聚集‎到这‎个地‎方来‎探讨‎关于‎成长‎、关‎于感‎悟的‎话题‎。

我‎想这‎不是‎我要‎向大‎家讲‎什么‎内容‎,而‎是我‎们大‎家一‎起轻‎松愉‎快地‎、像‎喝下‎午茶‎一样‎来完‎成自‎己心‎灵里‎的一‎个发‎现。

‎其‎实,‎周末‎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就‎在于‎我们‎的心‎可以‎宁静‎下来‎,可‎以听‎听自‎己心‎里真‎正的‎愿望‎,看‎见自‎己心‎里面‎那些‎最柔‎软的‎、最‎芬芳‎、最‎美丽‎的想‎法。

‎有的‎时候‎一周‎的五‎天,‎匆匆‎忙忙‎,在‎一个‎紧张‎的节‎奏里‎面,‎我们‎可以‎去建‎功立‎业,‎安身‎立命‎,我‎们可‎以在‎这个‎社会‎上去‎完成‎自己‎的许‎多功‎绩,‎但是‎,自‎己心‎里整‎整的‎心愿‎在哪‎里呢‎?在‎这样‎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们‎把它‎打开‎,我‎们去‎完成‎这种‎发现‎,让‎自己‎的心‎可以‎感受‎一份‎宁静‎,我‎想这‎是一‎种美‎丽的‎事情‎。

‎觉悟‎就是‎见我‎心‎今天‎这个‎时代‎,相‎对我‎们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都‎显得‎更丰‎富。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科技‎无限‎发达‎,物‎质极‎大地‎繁盛‎,但‎是我‎们的‎心一‎定比‎过去‎更幸‎福了‎吗?‎更安‎宁了‎吗?‎我们‎拥有‎的一‎定比‎过去‎更多‎吗?‎世界‎繁荣‎了,‎不意‎味着‎人心‎的灿‎烂;‎世界‎的选‎择多‎元了‎,不‎意味‎着人‎心的‎稳定‎。

我‎们可‎以想‎一想‎,就‎在几‎十年‎前,‎我们‎的物‎质条‎件相‎对很‎贫瘠‎的,‎但是‎呢,‎大家‎彼此‎没有‎多少‎的攀‎比的‎。

大‎家都‎是一‎样福‎利分‎的小‎房,‎顶多‎说我‎们家‎的人‎不勤‎快,‎坐的‎都是‎硬板‎的椅‎子,‎邻居‎家安‎个弹‎簧、‎弄点‎海绵‎做个‎土(‎名人‎于丹‎演讲‎稿)‎沙发‎,生‎活质‎量的‎差别‎也就‎是这‎么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丹励志演讲稿:文化的力量各位朋友,下午好!感谢这一个让我们在寒冷的冬日温暖相聚的机会。

到解放日报来,新大楼,老朋友,这就是我们聚会的理由。

岁末是一个盘点的时候,人到岁末心情就特别复杂,一方面对过去有很多眷恋,另一方面也有很多遗憾;一方面对未来有很多憧憬,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困惑。

每一个人对这个新的年头都会有自己的一种描述。

我们相聚在此还有一个理由,就是让新的一年因为我们而更好一点,因为文化而多一点信任的力量。

流光涤荡过人心,它带走了一些人的背影,但也把一些隽永的容颜镌刻在我们的心里。

每一个年头都有一些人远离,让我们思虑文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到底会起着怎么样的支撑作用。

就在前不久,我看到一位老人的故事。

那是一位走过百岁的老人,她身材弱小,神情平淡,悠悠地走过她孤单的百年,她就是钱锺书的夫人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把她独生女钱瑗所有的版税,以及她先生钱锺书的版税,加上她自己所有的版税,都集结在一起,去清华大学捐了一个基金,这个基金不是鼓励那些学习冒尖、出国留学的孩子,而是鼓励广大孩子去读书,所以就叫“好读书奖学金”。

清华大学的领导让她跟大家讲讲来龙去脉,坐在主席台上的杨绛先生站起来说:“我个子小,我站着说。

”然后她平平静静、从从容容地讲了这个过程,并深深地给大家鞠了一躬。

她说:“谢谢清华大学成全了我们仨1 / 13的心愿。

”这是一则豆腐块大小的消息,我看的时候却泪流满面。

因为我想到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大概都不会对高调捐款的企业家陌生,但是杨绛先生捐出的,是他们全家人的心血。

他们不能去走穴,他们只有真正地“爬格子”,钱先生的那些手稿真的是用笔尖把一个一个的字钉在稿纸格子里的,就是这样累积起来的72万元全部捐了出来。

杨绛先生还鞠了一个躬,她以深深的谦恭和感恩说:“谢谢你们成全了我们仨的心愿。

”她的行为解答了我心里的一个困惑,我想作为一个女人,她的独生女和她的先生都先她而去,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她不是痛心疾首、不堪回顾,而是用一种平和温暖的笔触写下了《我们仨》,她还能够把他们的经历晾晒在她的记忆里,然后让它定格在光阴中,让三个人永远在一起。

是什么力量让她做到这一点,又是什么力量让这样一个孑孓独行的老人,让一个那么瘦小的她,走过了百岁年华,到今天脸上还有那种安详的光彩。

看到她这次捐助的时候,我忽然明白了,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文化讲坛在岁末解读“艺术世界的文化力量”,换言之,文化也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

或许我们不能像郎朗那样辉煌地去跟世界各大乐队演奏,把那些名曲送到太空之上;我们不能像徐静蕾那样既可以演,又可以导,留下那么多隽永的作品;我们也不会像张军那样以一个昆曲小生的身份去跨界合作。

也许我们没有他们的艺术才华,2 / 13但是我们可以从杨绛先生身上看到一点,那就是文化可以让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不朽,可以让我们以一种真正艺术的方式活在这样一个喧嚣嘈杂的世相之中,让我们的心因为文化而拥有一种宁静、柔软、辽阔和永不妥协的梦想。

我们都在讨论天才的乔布斯,他在56岁,中年最好的时候就辞世了,他的财富、他的成就,这个用咬了一口的苹果改变了世界的伟大天才,为什么没有留住自己的生命?而我的老师启功先生、季羡林先生,还有杨绛先生,他们为什么会如此高寿呢?我们今天在享受着高科技和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为什么我们的疾病越来越多,为什么我们的心情越来越焦虑,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依赖于种种科技的手段?科技使我们自信的同时,也使我们狂妄;物质发达使我们享受的同时,也使我们担忧。

我们今天究竟迷失在了哪里?文化在这个岁末,能够给我们的生命以什么样的救赎力量?让我们追本溯源,回到文化的本真。

《周易》上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观乎人文,就是我们去看世间百态,我们可以听郎朗的音乐,可以看徐静蕾的电影,也可以欣赏张军在朱家角的昆曲,这一切是我们今天内心的寄托,是我们尊崇的艺术向往,这是我们的红尘大梦。

但“观乎人文”之后,会凝结起一种价值观,凝结起一种精神思想和灵魂中理性的力量,再把这些凝结用来化入人心,化入我们的生活,这就叫“化成天下”。

所以在我的理解中,文化是“文而化之”,也就是说我自己更愿3 / 13意做一个动词“文化”而活着,而不是名词。

我们中国从来不缺少“文”,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就有五千多年,在那卷帙浩繁的文字里面,有多少熠熠生辉的遗产跟我们今天的生活、跟我们内心的幸福真的相关呢?我们只需要做一件事,叫作“化”。

就是要用一种化的力量,让每位艺术家手中独特的、不可复制的艺术形式,迸射出精神的光芒,从而照耀进我们的内心。

我们到底从什么地方获得那种生命的光芒呢?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很脆弱,寻觅梦想,不是因为我们坚强,而是因为脆弱;寻觅梦想,不是因为我们脱离现实,而是因为现实的残酷。

我们需要梦想在现实中妥协、放弃、磨砺了很多次之后,还有一种力量温暖我们的心,文化就是这种力量。

既然文化是件朴实的事,艺术离我们会很远吗?静蕾的电影大家还能接受,但可能有些人就会觉得郎朗的钢琴让人觉得太目眩神迷了,不知道要有多么高的艺术造诣才能够去理解。

昆曲也距离我们那么多年了,要怎么样演绎,我们才会懂得昆腔里的前世今生。

有人说,艺术世界离我们太远了吧。

其实,分享艺术是每一个公民的生命权利,只要你愿意,你的心能够感动的话,艺术就是零门槛。

关键是我们自己的内心真的信任我们能够拥有一种艺术化的生活吗?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化的生活?中国人有诸多自己的方式,比如说我手里的这一杯茶,(端起茶杯)一个人在茶里能够感受到什么?中国人的茶往往浸透一片从容。

现在我们喝4 / 13茶喝得有点太玄了。

去茶馆,说喝下午茶大家谈谈公事,晚上喝茶大家聊聊生意。

(全场笑)进茶馆以后要问一问,是喝50年的普洱还是70年的?是喝那几棵树上的大红袍,还是一般的?有副对联大家可能都熟悉,“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本来就是件俗事儿,跟柴米油盐一样。

我们看看这个“茶”字,人在草、木之间。

一杯茶在手,哪怕就是大碗茶,你如归山林,如坐草木,感觉到一个人被自然接纳,而不是在水泥丛林、在自己的办公桌前、文件堆里,喝茶就喝出了真意味。

喝茶是我们生活里一段从容的艺术。

为什么说是艺术?大家知道,在春天的时候大地回暖、万物生长,我们就去喝绿茶,它降火去燥,平衡身心。

到了秋天就喝半发酵的乌龙茶,介乎酷暑和寒冬之间,做一个温和的过渡。

而到了严冬,我们往往是喝暖暖的红茶和全发酵的熟普洱,因为外面萧瑟了,我们需要点熟和暖去焕发内在的生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每个人好好面对一盏茶的时候,他也会成为一位艺术家。

你的紫砂壶不是来自于泥土吗?在泥土中去还原一段草木,这种寻寻觅觅,怎么不是一种艺术呢?天地四时的循环,一盏茶的滋味,这不就是一种境界吗?我们也许不会作曲,也许不会绘画,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水阔天长呢?大家刚刚在文化讲坛视频介绍中看到了也是文化讲坛嘉宾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19年当他连任联合国秘书长的时候,在致辞5 / 13中引用了《老子》第八十一章最后的两句话,叫“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苍天本来的道理是利万物而无一害,人间根本的道理是“为而不争”,每个人认认真真有所作为,不必去与别人争斗,这是我们期待的世界最好的秩序。

人心为什么会归于安宁?因为有些艺术给我们一种形式感,给我们一种心灵的托付与安顿。

我们在四季流光中,不管是对着一盏茶,听一张琴,赏一幅画,或者静观一朵花,都是一种寄托,让我们看着流光在流水中走过,生命中没有那么多的惶惑,而在此刻有安宁。

中国人的艺术有一种坦率、天真与勇敢。

那不是一件小艺术,它里面体现的那种秩序感,那种归属感,在艺术里面对我们生命的那种亲近,我们随时都能够触摸到。

我们中国人怎么听琴的?大家看到郎朗都会想起他琴键上飞溅出来的声音,我每次看他演奏的时候都会想,大家为什么如此陶醉。

其实让我们陶醉的,除了琴声以外,还有郎朗那个瞬间的状态。

我们不仅仅是为郎朗的琴声感动,同时为郎朗这个人的投入感动。

我看郎朗演奏的时候不觉得他是在演奏,而是觉得他是在做一件自己非做不可的事,他弹钢琴的感觉可能跟他自己在旅游的时候那种天真好奇,跟他在享用一种美食的时候那种投入陶醉,是一样的,他享受这件事,这就是中国人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甚至可以弹奏无弦琴,一架素琴,一根琴弦也没有,他自己每每喝得大醉,面对朋友抚素琴,嚎啕大哭:“我醉欲眠卿可去”。

6 / 13意思是,我喝多了,你们都走吧。

他一个人抱着那段木头,谁听见过陶渊明的琴声?李太白听见了。

等到李白横空出世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

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

”他说,自从陶渊明辞去了彭泽县令这个官以后,他的心就回归了茫然太古。

大音自成曲,天籁合鸣都在他的心里,他还要琴弦何用,这就叫“但奏无弦琴”。

李白为陶渊明改一字,续一句,变得何其风雅。

李白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你先走吧,如果明天还有会意,你抱着琴来找我就是了。

这是中国人在琴上的知音。

李太白在哪里听琴呢?他的好朋友蜀地的一位和尚抱着名贵的绿绮琴从峨眉山下来,李白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他在自然中一挥手听见千山万壑,松风合鸣,怦然入心,辽阔浩荡。

李白说:“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他说我的心像在流水中洗过一样,不知不觉中,人、琴、秋韵与山峦永恒融成了一体。

当人心中有情怀,这种文就可以迸射出来,化入山水,这就是为什么李太白可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而辛弃疾可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人与山峦的凝视,就是静默的音乐,而这样的音乐在心中回响久了,也许就可以变成笔墨挥洒在画纸上。

说说中国人怎么教画。

魏晋时候的大画师都是着素绢于一败褥之上,就是找一匹白缎子往墙上一挂,然后让学生熟视良久,看得千山7 / 13万壑自胸臆中奔涌而出,然后一蹴而就。

也就是说,中国人不素描,不临摹,只是亲山临水,把一切都读到心中,最后他泼洒出来的就是大写意。

我们看西方的绘画史往往会记得达·芬奇是怎样一笔一笔画那个鸡蛋,找明暗的对比,他甚至是一位了不起的解剖学家,清楚地知道人的骨骼肌理的精确位置。

所以西方的油画讲究透视分析,讲究严格比例。

中国人得其意而忘其形,那样一种神思飞扬,就是把千山万壑融在心中最后泼洒出来的那个瞬间。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也许不会作曲,也许不会绘画,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水阔天长呢?我们现在往往在家里面看看旅游频道,翻翻旅游杂志,即使去看一座山,也习惯于上山坐缆车,沿着索道一下子到了顶,急着照张像。

其实,不用血肉之躯去丈量山路,你无法体会一步一步的山川风景。

我们不一定要像台上的几位都有传世的作品,但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今生过成一次豪奢的行为艺术,用一点时间去量一量山水和自己的那颗心之间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