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完美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导语:烛之武说了亡郑对秦无益对晋有利之后,还说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欢迎阅读参考。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师:先找同学读一下课文。
一生读课文.师:这位同学读得非常流畅,但有一点小小的瑕疵,大家发现没有有几个字的读音不准确?生: “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是通假字,应该读四声.师:对,课文中有注释,通“智”,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读错?生: “共其乏困”中“共”也是通假字,通“供”,应该读一声.生:”若不阙秦”中的“阙”应该读一声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夫”应该读二声.师:对,在这里是个助词,做助词的读音应该是二声.师:刚才出错的大部分是通假字, 预习的时候大家要先看注释,尤其是通假字一定要读准字音.还有要注意断句,比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在这里是动词,驻扎的意思.下面大家一起读一下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句读.同学们齐读课文。
师:通过大家的朗读,我又听出了一些问题.”邻之厚,君之薄也”中“薄”,应该读bó, “薄弱”的“薄”.还有文中秦国的大将的名字杞(qí)子逢(páng)孙,一定要读准,大家再来读一遍.生齐读课文.师:这一遍读得非常好,通过早晨的预习和刚才的朗读,我们应该了解了这个故事.请一个同学按照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来复述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
生:本文先是交代晋文公在流亡的时候,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因此秦国和晋国联军来攻打郑国.在危急时刻,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服秦国退兵.烛之武以秦军和晋军的利弊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而打动了秦伯,秦国退兵.晋国的子犯一看秦国退兵,就想趁机攻打秦国.晋侯就以不仁、不知、不武三种理由拒绝了子犯的提议,也跟着退兵,郑国的危机解除了.师:非常好,叙述的非常详细,说明大家对文章的理解非常好了.师:烛之武为什么仅凭几句话就能说动秦伯?这些话体现了那些说话的技巧? 包含怎样的说话艺术?大家先找到烛之武见秦伯说的那些话,我们先来看看这段话包含了哪些内容?生:先说攻下郑国后对秦国没有什么益处,反而会削弱自己的实力,而且还会使晋国的实力增强。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添加标题
内容:故事中,烛之武以一己之力,成功说服秦君退兵,充分表现了他的智勇之略和口才。此故 事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口才的典范。
添加标题
内容:此外,烛之武退秦师还涉及了很多历史大事和人物,如晋文公、秦穆公等等,这些历史人 物在故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为我们供给了更宽阔的历史视野。
爱国情怀:烛之武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们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01 导 入 新 课 03 深 入 研 读 05 课 堂 小 结
02 整 体 感 知 04 拓 展 延 长
导入新课
秦晋围郑,兵临城 下
秦晋历史恩怨
秦晋联军攻打郑国 的缘由和背景
了解《左传》及古代叙事散文的 根本特点。
体会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和技 巧。
感受烛之武这个人物的形象和性 格。
结合时代背景,生疏烛之武退秦 师的历史价值。
整体感知
烛之武临危受命,出访秦师。
秦晋冲突重重,勾心斗角。
秦晋围郑,形势紧迫。
晋师撤退,秦国转而攻打郑 国。
烛之武:有勇有谋,大义凛然 秦穆公:贪欲狡诈,目光短浅 晋文公:明辨是非,从善如流 郑文公:擅长听取,知错能改
秦晋围郑,危在 旦夕
烛之武临危受命, 出城退秦师
思考探究:通过思 考和探究来深入理 解所学内容,提高 自己的思维力气和 解决问题的力气。
烛之武是如何成功说服秦伯 退军的?
秦晋为何攻打郑国?
秦晋联盟为何会瓦解?
郑国是如何利用秦晋之间的 冲突解除危机的?
汇报人:
士气和才智:烛之武通过自己的才智和士气,成功地解决了国家危机,呈现了聪明才智和应对危 机的力气。
责任和担当: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表现出高尚的品德和责任感。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词汇、句式的掌握:《烛之武退秦师》中包含大量的文言文词汇和特殊句式,如“夜缒而出”、“辞曰”等,这些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需要重点讲解和练习。
举例:讲解“缒”字的含义和用法,联系现代汉语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
(2)人物形象分析:文章中烛之武、晋文公、秦穆公等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通过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古代人物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在分享成果时,我发现部分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亮点。例如,学生们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较为到位,能够准确把握烛之武、晋文公等人物的性格特点。这说明学生们在文学鉴赏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发挥学生的这一优势,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一、教学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古代记叙散文》。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文本解读:《烛之武退秦师》原文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知识点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如“退”、“师”、“夜缒而出”等词语的含义,以及“之”、“其”、“以”等虚词的用法。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生活中的智慧问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而,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不够扎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学生的观点较为零散,缺乏深度。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交流,以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课堂实录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处理了文字和相关文言知识。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的学习这篇文章。
二、学习目标大家大声齐读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赏析论辩艺术。
2、感受人格魅力。
(PPT1)三、课前检查首先我们来例行课前检查,看看大家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找三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翻译句子。
其他同学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解释红体字:(PPT2)1、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9、以乱易整,不武。
10、吾其还也。
(翻译句子每句满分三分,师生一起作出评价、赋分并加以改正和强调。
解释词语由两位同学回答,及时评价和指正。
)师总结:大家掌握的很不错,不过还是要勤加复习。
四、赏析论辩艺术我们回到课文中来,(手指向黑板上的课文题目问学生)大家看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如果让大家在“退”字前面加一个字修饰,大家觉得是怎样退秦师呢(学生一般会回答劝退,说退,这时进一步追问)他是怎么劝的呢他是依靠什么劝退秦伯的(学生会想到:智慧)。
对,“智退”是不是比“劝退”更贴切?大家继续思考,烛之武是利用自己的智慧从哪几方面(用四字语概括)说服秦伯的(PPT3)我们应该从文中哪部分入手分析对,烛之武对秦伯说的那九句话。
预习时已经让大家标上序号了。
下面大家先自读该部分再小组讨论,给大家5分钟时间。
(学生讨论并展示)师总结:同学们分析的都很透彻,很全面,老师这也分了三个方面供大家参考:亡郑利晋—舍郑利秦—阙秦利晋。
你觉得这九句话中哪句话最能打动秦伯?具体说明。
学生回答时指导诵读(请你模仿烛之武当时对秦伯说的语气语调读一下,明确:铿锵有力)。
示弱-利益-离间。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师:进入高中阶段的我们,特别需要提升史传文阅读的素养。
这堂课我们就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来学习阅读史传文的路径和方法。
对任何一种文类的文章的阅读,我们一般都要依循“写了什么一怎么写的一为什么这样写”的思路来读懂、读好文章,对应史传文就是要从叙事内容、叙事艺术、叙事意图三个方面着手学习。
一、叙事内容1.叙事特点。
师:《左传》叙事以历史事件为中心内容。
课前我们按自己的理解,将文本叙述的事件用曲线画在预学单上,大家都用高点与低点画出了文章叙事的四个“张弛起伏”的节点。
投影:师:请大家再回顾一下后面三个点的叙事内容。
生:点2,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
商议应对之策;点3,烛之武孤身入秦国军营,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退了秦师;点4,秦晋撤军,郑国化险为夷。
师:细看文章,事件的发生发展,其实还可以画得更细致一点。
生:在2和4两个点上,还可出画微小的波浪线,因为烛之武并不是满口答应,而是“辞”;晋军也不是立马撤军,而有“子犯请击之”的小波澜。
师(总结):我们可以归纳为文本叙事内容起伏曲折、张弛有度,这是《左传》叙事的典型特点之一。
(板书“叙事曲折”。
)2.写人特色。
(1)片言写三人。
师:我们再来看如何写人。
大家说说下面人物对话中填一个什么样的体现人物情态或心理的词能恰当地表达人物彼时的心境,展示人物的性格。
(烛之武) 1 辞日:“臣之壮也⋯⋯无能为也已。
”(郑文)公 2 乱日:“吾不能早用子⋯⋯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 3 鱼许之。
(展示学生填词,略。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同学们在①处填写的词语有“蹙眉”“不满”“色难”“躬身”“委婉”。
生:我觉得“蹙眉”“色难”特别吻合语境,写出了烛之武长时间以来怀才不遇的愤慨和无奈。
生:“躬身”也好,突出了君臣的身份,虽有满腔不平之气,但君臣之礼仍在。
生:“不满”也对,但没有转换成文言表达。
师:转换成文言可以用哪个词?生:“愤”。
师:烛之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但“愤”的词义重,感情可能太过强烈,可以试着换个词语比较看看。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

烛之武是郑国的大夫,由于郑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未能支持晋国, 导致晋国对郑国产生不满。此时,秦穆公派兵驻扎在函陵,对郑 国构成威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左传》的文学风格和历史价值,掌 握《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烛之武的言辞,培养其逻辑思考 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其合作学习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PPT展示
教师使用PPT展示文章背景、人 物关系和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建
立直观印象。
视频资料
教师播放与《烛之武退秦师》相 关的历史纪录片或影视片段,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
景和社会环境。
音频资料
教师提供《左传》中其他篇章的 音频资料,让学生通过听读方式 加深对古代汉语语言特点的理解
。
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
讲解方式
逐句讲解
教师对文章进行逐句讲解,重点 解释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
生理解文章内容。
对比讲解
教师将《左传》中其他相关篇章与 《烛之武退秦师》进行对比讲解, 加深学生对该时期历史背景和文学 风格的理解。
互动讲解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针对问 题进行讲解,增强学生参与感和理 解能力。
多媒体应用
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良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 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良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 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良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 考和解决问题。
改进建议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创新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式,帮助学生理解 文章深层含义和作者意图。
学生参与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效果。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4篇)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4篇)【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与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二、《左传》介绍《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三、介绍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1、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观看一段的视频;当被西方媒体傲慢无端的指责我们中国政府不保护人权时;看看我们的外交部长王毅先生是怎样回应的..学生观看视频2、切入:自古以来;对外交往对于一个国家十分重要;当一个国家的形象遭到诋毁;威严遭到侵犯;甚至安全遭到威胁时;一个好的外交家就应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不惜殒命也要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来进一步认识这一位机智善变的外交家——烛之武..3、解题看到文章的题目;我们要思考几个问题:1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3烛之武退秦师结果如何4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带着几个问题;齐读课文..4、提问(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凤珠学生回答晋侯秦伯围郑教师追问:晋侯秦伯要围郑的理由是什么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并翻译..教师补充背景..追问:那么秦国为什么也来围攻郑国呢学生回答思考;一、秦国和晋国在当时国力较强;都有争夺霸权的需要;对外扩张的野心..第二;秦国和晋国是军事同盟;关系很好..老师补充秦晋之好的典故;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文中的晋文公..出师终于有了名号;晋候和秦伯就率领着他们所谓的正义之师;一个驻扎在郑国北边的函陵;一个驻扎在泛水的南面展示地图;面对大军来犯;郑国上下岌岌可危;就是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佚之狐向郑国的国君郑伯推荐了烛之武;这就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2)烛之武是如何退秦师的a.认真思考;分小组用五分钟讨论该问题..万里学生回答先坦言知亡;以退为进;避其锋芒再晓以利害;灭郑对晋有利;于秦有害;唯有存郑;才于秦有利接着援引历史;指出晋侯乃是忘恩负义之人;不可轻信;更不可结交..最后预测未来;假如晋国灭郑;下一步必然侵害秦国;贻害无穷..B.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烛之武的游说艺术以“利”巧攻心理以“害”巧析形势以“史”巧施离间讲究语言艺术善于分析利弊善于揣摩心理善于利用矛盾展现出一的位机智善辩的外交家光辉形象(3)烛之武的游说结果如何学生回答:秦伯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效果不仅如此;晋国也不敢轻取妄动;只能乖乖撤兵..烛之武一番言论禁不住让人赞叹;真可谓是“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师”4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是除了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辩士;他还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同桌之间讨论三分钟;然后抢答a.追问:烛之武先辞后许;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学生回答烛之武;是晋国三朝的老臣;不得升官;被召见时已经年逾七十;须发皆白;步履蹒跚..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不避艰险;临危受命;尽显出一位以国家利益晨媛b.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的形象..b.追问:“夜缒而出”;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学生回答勇入秦营;知难而上..烛之武还是无所畏惧、知难而上的勇士..6、课堂小结;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的来龙去脉;并且分析了烛之武的形象;请同学们学以致用;用话剧的表现形式;将我们所学到的知识生动形象的呈现出来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刚刚开始上文言文,第一课要了解一下学生在初中的文言文基础。
教法上还是要沿袭初中的为妙。
一、朗读正音,整体感知课文。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贰er
(贰er这个字学生很容易写错)顺便让学生写出“12345678910”的大写字,检查结果,能完整写出的很少。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阙,jue 动词。
名词读que(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二、指导朗读。
检查朗读情况,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
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
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又要稍长些。
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
关于重音。
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
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
关于语气、语调。
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1、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
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2、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要读出伤感的基调。
而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3、第三自然段: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
(领读,齐读第三段)
4、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
“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三、分析点评
题目:烛之武退秦师。
“师”作何解释?
凭一人之力能退秦师?难道烛之武武功盖世?或者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生答:略
师曰:凭三寸不烂之舌。
可见,口才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当今时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人说“口才,电脑,英语,驾驶”是当今青年必须掌握的四门技术。
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说电脑就是数理化,那么能不能说口才就是语文呢?至少这2者有紧密的联系。
问1:秦国为什么要行军千里,与晋国合打郑国呢?
{联系英国为什么与美国联合攻打伊拉克?(石油、战略要地)借口是什么?(生化武器、与基地组织有关)}
板书:
英美关系------秦晋之好
借口-----“无礼”
秦晋围攻-----“利”“扩张”(企图把郑国作为边疆的借口而已。
)
问2:晋国攻打郑国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晋国挟周天子以令诸侯,已渐成中原霸主之势,因此,意欲兼并郑国绝非只是示威胁迫以解之恨,实是成就国家大业之所需。
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相关的历史史实,对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资料显示: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晋国陷入内乱。
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
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
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
经曹、宋路过郑国。
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
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
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
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
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
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问题3: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探究学习:这句话表面上是谦虚,实际上是指责抱怨郑伯,埋没了他的才能。
据冯梦龙编的《东周列国演义》记载,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
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应该说,这么一个糟老头,又长期呆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得不到好的待遇,就算有满身锋芒,该也消磨殆尽了吧。
当然趁机发发牢骚,摆摆架子,一来无碍大局,二来也可以发泄心中多年的怨恨。
艺高人胆大,聪明的他当然不会放过这难得的机会。
但这机会只是属于有真才实学的人,徒有虚名不够自信的人是不敢这么“放肆”的。
问题4:文中“朝济而夕设版焉”,这里的“朝”“夕”是否实指?
探究学习:这里的“朝”“夕”并不是实指,而是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事态变化之速。
类似的如“朝闻道,夕死可也”“朝秦暮楚”“朝为布衣,暮为卿相”等等。
问题5:在此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明确: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
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说词探讨:
烛之武这位出色的“外交家”在见到秦穆公之后,既非据理质问,又不苦苦哀求,而是动之以“利”,晓之以“理”,终于使趋“利”而来的秦兵,不仅立即避患而“退”,还反过来“与郑人盟”,派军队留守郑国,帮助郑国抗晋。
春秋时期,诸侯国往来频繁,使臣是否善于辞令,不但关系到个人的荣辱,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危。
课文是记述、表现辞令的名篇,全部说辞仅125字,文章却从四个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剖析得淋漓尽致。
烛之武是就地理位置、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诸角度,从四个层面进行“利害”关系的劝说的。
板书:
第一,“亡郑”于秦无利可图——邻厚己薄
第二,“舍郑”于秦可得实惠——东道主
第三,晋君不可信——朝济夕设
第四,损秦利晋不可为——东拓西扩
问题6: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明确:
“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
“不知”才是实质。
“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
若真的两虎争斗,必两败俱伤。
补充:
1、烛之武形象探讨:
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
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
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
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时代铸就英雄。
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
2春秋无义战。
烛之武在“利”字上做足了文章,既瓦解了秦晋联盟,说退秦师,又保全了郑国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