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继柏教授医案
熊继柏疑难病症验案

1、身如虫行案陈某,男,75岁,长沙市人。
门诊病例。
初诊(2003年9月7日):患者自诉一身皮肤瘙痒,已1年不愈。
可是近3个月来,其皮肤瘙痒仅时作时止,犹可忍耐,难耐之症则是一身皮肤竟时时有如虫子爬行一般。
时或在上肢,时或在下肢,时或及于胸腹、背部,时或及于头面部,总以四肢发作为甚。
夜间亦发,以至夜寐不安。
由于发作之时,是一种虫蚁爬行之感,因此每常脱开衣服去查找,但并未发现虫蚁、跳蚤、虱子以及其它虫类杂物。
患者一再诉述,此种虫行的感受比一身瘙痒更为痛苦。
察其身上并无疮疹,惟见其下肢轻度浮肿。
询及四肢畏冷。
并觉四肢酸重,精神疲乏。
舌苔薄白而滑。
脉细缓。
辨证:气虚皮水证。
治法:益气通阳化水。
主方:防己黄芪汤合黄芪赤风汤。
处方:黄芪40 g,汉防己10 g,茯苓皮3O g,桂枝6g,防风10 g,赤芍10 g,甘草6 g。
7剂,水煎服。
二诊(9月14日):诉一身如虫行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双下肢浮肿已除,疲乏酸重感亦觉减轻。
舌脉如前。
仍拟原方微调剂量再进。
/处方:黄芪40 g,汉防己8 g,茯苓30 g,桂枝4 g,防风10 g,赤芍10 g,甘草6 g。
10剂,水煎服。
三诊(9月24日):诉上症大减,近3日以来,身如虫行之感仅偶有发作,且感觉轻微。
双足酸重明显减轻,精神亦明显转佳,但原患身痒未除。
舌苔薄自.脉细。
再拟原方加减,以巩固疗效。
处方:黄苠30 g,汉防己6 g,茯苓30 g,桂枝3 g,防风10 g,赤芍1O g,刺蒺藜15 g,乌蛇肉15 g,甘草6 g。
10剂,水煎服。
按:身如虫行之症,《伤寒论》谓其属虚,“阳明病,。
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本案患者年迈体弱,又见疲乏,脉细,属气虚无疑。
然患者双足浮肿而酸重,且舌上见薄白滑苔,是水气病之征。
《金匮要略》云:“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可见,本案患者既属气虚,又兼皮水,故防己茯苓汤在所必用。
【干货分享】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临床医案之二

【干货分享】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临床医案之二深圳市老中医协会《杏林问道》是为中医同道提供学术交流、为优秀中医师传播学术专长、疑难杂病论治、医案讨论、推动中医事业健康发展的平台。
欢迎关注!熊继柏(1942—),男,国医大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熊老自13 岁习医,16 岁行医,迄今已连续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60 余年;熊老自1980 年起在湖南中医药大学任教,执教至今已达40 年,历任该校内经教研室主任、中医经典教研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9 年被评为湖南省名中医,2017 年被评为国医大师。
1 顽固性反胃呕吐(十二指肠淤积症,疑难病症)【诊疗经过】这里讲的是“顽固性翻胃呕吐”,翻胃又叫反胃。
有这么一个病人,这个病人病到什么程度呢?严重的反胃呕吐,不能进食,差不多快绝食了,一吃就呕,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淤积症”,这是一个疑难病症。
一个15岁的女孩,姓秦,长沙人,2007年就诊。
呕吐2个月,每于饮食之后5-10分钟左右就呕吐,倾囊呕出,一点残渣都不留,就这么厉害。
每天还是要吃,不吃又饿,但吃了就呕,呕吐很厉害,都不敢进食了。
西医没办法,完全靠补充能量合剂维持生命。
自觉胃中胀闷,呕后方舒,面黄肌瘦,精神疲乏,口干便秘,舌苔薄黄,脉细滑数。
这个病人得的什么病呢?轻而言之叫呕吐,重而言之叫反胃,又叫翻胃。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名曰反胃”,这是古人讲的。
早上吃的东西晚上吐,晚上吃的东西早上吐,在胃中还能停留几个小时。
可是这个病人呢?吃下去才几分钟,就“哇啦哇啦”吐了,一点都未吸收,所以比古人描述的“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要严重得多。
《中医内科学》往往把噎膈、反胃连到一起,噎,吞咽困难;膈,阻隔。
所以把噎膈两字加起来,就是吞东西咽不下,阻在胃脘上面,这叫噎膈,往往伴有呕吐和反胃,所以噎膈和反胃是连在一起的,噎膈一严重就变成了反胃。
而这个病人没有吞咽困难,她没有噎,东西吞下去之后阻在胃脘,还是有膈,然后呕吐,不呕就不舒服,这是膈而非常严重程度的反胃。
熊继柏教授医案

熊继柏医案 养血清热眉额部定时痛止案

熊继柏医案养血清热眉额部定时痛止案田某,男,70岁,职工,出诊病例。
2000年8月10日初诊:患者家人来告,患者头痛约1月不愈,每天太阳升起时开始发作,整个白天疼痛不休,直至日落黄昏时,头痛即停止。
1个月来,不仅头痛未止,而且视力下降。
去医院诊治,结论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并老年性白内障。
由于天气炎热,患者畏惧阳光,笔者遂乘车前往视之。
刻诊:患者平卧,用冷水毛巾敷其头额部。
询其头痛部位,答曰:头额部连及目眶,尤以眉骨部为甚,其他处均不见疼痛。
询其疼痛时间,答曰:每日定时发作,早晨6点半太阳升起时,头痛准时开始,下午6点半太阳落下时,头痛准时停止。
询其痛势,答曰:疼痛难忍,初服去痛片尚可控制少许,久服却不能取效,每天只得以冷水毛巾频频敷之,以求痛势缓解。
询其兼症,答曰:头额疼痛时伴有目胀,且头额疼痛一个月来,视力明显下降,畏光、目蒙、目中有干涩感,口中微苦。
、询其饮食、二便及睡眠情况,答曰:夜寐欠安,其他正常。
舌淡红,苔薄黄,脉细。
辨证:肝血不足,虚热头痛。
治法:养肝血,清虚热。
主方:生熟地黄汤。
处方:生地20克,熟地20克,当归身15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天冬15克,地骨皮10克,枳壳6克,菊花10克,葛根20克,五味子6克,甘草6克。
10剂,水煎服。
2000年8月20日二诊:诉头额痛仍定时发作,但痛势减半,目胀显减,目中尚有蒙涩感,视力仍未改善。
舌脉如前,仍拟上方再进10剂。
2000年8月30日三诊:诉头额痛已止,但每从太阳升起时觉头额部有一种昏沉感,直至下午日落之前即自行消失。
目蒙目涩近日显减,视力较前略有改善。
口苦已止,但精神较疲乏,睡眠较差。
舌苔薄黄,脉细。
再拟前方加减治之。
处方:西洋参10克,生地20克,熟地20克,当归身15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天冬10克,地骨皮10克,炒枣仁20克,菊花10克,草决明20克,天麻15克,甘草6克。
10剂,水煎服。
熊继柏医案

熊继柏医案熊继柏医案肌肉深部多发性脓肿案李某,男,39岁,科威特人,门诊病例。
1997年9月5日初诊:患者3年前发现,其前后阴周围部位及腹股沟部、腋窝部、颈部多处肌肉深层频发肿块,发则持久不溃,疼痛难忍,伴全身低热。
由于服药未能控制,每发则必须在局部手术切开,从肌肉深部排脓。
西医诊断为多发性深部脓疡。
由于连续不断发作,先后已切开过30余刀,故来就诊。
刻诊:患者前阴左侧腹股沟部发一肿块尚未切开,疼痛明显,左腿屈伸不利,行步困难。
其右侧腹股沟部有一切开的刀口尚未愈合,还贴有敷料。
察其近发之肿块局部硬肿而不红,且并不灼热,但疼痛拒按。
并见患者体质衰弱,精神疲乏,声低息短,行步艰难,且身发低热,食纳颇少。
舌淡紫,苔黄白相兼而薄腻,脉象虚细略数。
辨证:气虚夹瘀之无头疽。
治法:拟分二步,第一步:扶正气,补气血。
主方:香贝养荣汤。
组方:党参3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当归10克,熟地10克,川芎6克,酒炒白芍10克,陈皮10克,桔梗10克,香附10克,浙贝母30克,薏仁15克,甘草8克。
10剂,水煎服。
1997年9月15日二诊:患者精神转佳,食纳显增,低热亦退,舌苔薄黄腻,脉细略数。
治法:第二步:补气透脓,活血化瘀,兼清湿热。
主方:透脓散合二妙散再合犀黄丸。
处方1:黄芪30克,当归10克,川芎8克,炮山甲15克,皂角刺10克,金银花30克,浙贝母30克,苍术6克,黄柏10克。
10剂,水煎服。
处方2:煅乳香30克,煅没药30克,犀牛黄3克,麝香3克。
合碾细粉,装入胶囊吞服。
1997年9月25日三诊:其左侧腹股沟部一肿块已自行消散,右侧腹股沟部切开的伤口亦已愈合。
行步正常,精神、饮食转佳。
舌苔薄黄,脉细。
因患者要求回国。
遂以上方60剂,西黄丸一料,嘱带药回国继服2个月。
1997年12月1日,患者从科威特来电,谓病已向愈,数月以来,未见再发肿块,现精神、饮食均属正常。
要求再寄去中药,服用1个月。
1998年3月,科威特来专人告知:病人病已痊愈。
湖南名医熊继柏教授的几则医案

湖南名医熊继柏教授的几则医案熊继柏医案---口疮治验张某,男,25岁,南京人。
门诊病例。
初诊(2011年08月18日):口舌生疮,反复发作2年,患处灼痛,进食痛甚,伴口臭、口干,多痰,尿黄。
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辨证:脾胃积热。
治法:清胃降火。
方药:甘露饮合泻黄汤、封髓丹。
玄参20克,生地20克,麦冬20克,天冬20克,黄芩10克,石斛10克,花粉15克,砂仁10克,黄柏10克,防风6克,甘草6克,栀子10克,生石膏15克,藿香6克,浙川贝20克,川牛膝20克。
10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1年09月01日):口疮显减,口臭亦除,仍口干,多痰,偶有咽痛、齿衄,舌红,苔薄黄,脉滑。
前方加栀子炭10克,15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11年09月15日):诸症悉除,病告痊愈。
嘱继以上方15剂,巩固疗效。
按口舌生疮,又称“口疳”“口疡”“口糜”等。
明·申斗垣《外科启玄》谓口疮:“是湿热于胃口之上,乃脾之窍。
”清·何梦瑶《医碥》曰:“口疳……积热所致。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脾脏有热,冲于上焦,故口生疮也。
”病机归于脾胃积热,上攻于口,熏灼肌膜。
本案口舌生疮,日久不愈,口干、口臭,舌红,苔黄,脉滑数,属脾胃积热。
甘露饮、泻黄汤合用,再加封髓丹、川牛膝导热下行,清降积热,而获全功。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李点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熊继柏名医工作室熊继柏医案---产后抑郁治验周某,女,32岁,湖南人。
初诊:产后9个月,心烦、时自哭泣,少寐,口干,口苦,纳少。
舌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肝郁血虚,内有郁热。
治法:养血健脾,疏肝清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
丹皮10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炒白术10克,茯神15克,甘草10克,炒浮小麦30克,大枣15克,炒麦芽20克。
1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心烦等减轻,有时胸闷、心慌,舌苔薄黄,脉细数。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的临床验案,仅供参考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的临床验案,仅供参考子宫内膜癌术后象皮腿医案【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的临床验案,仅供参考】朱某,女,62岁。
2018年8月1日初诊。
患者因“子宫内膜癌术后半年余,左下肢水肿3月”就诊。
患者于半年前在某综合医院行“子宫内膜癌”手术,术后行盆腔放疗,3月前出现左下肢肿胀疼痛,进行性加重,外院经相关检查提示淋巴回流受阻,行扩管、激素治疗不效。
遂慕名前来熊教授处求中医诊治。
刻见:左下肢肿胀疼痛,麻木,左大腿尤甚,局部皮肤紫暗,犹如大象皮,左下肢活动不利,舌质暗淡,苔薄黄,脉弦细。
中医诊断为水肿,辨证属气虚血瘀、水湿内停,治宜益气活血、通络逐瘀、利水消肿。
方用补阳还五汤合防己茯苓汤化裁。
药用:黄芪,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川牛膝,汉防己,茯苓,五加皮,水蛭粉,泽兰,桂枝,甘草。
30剂,水煎服,日2次。
2018年9月5日二诊:患者左下肢肿胀消除大半,疼痛亦明显缓解,仍觉左下肢麻木不适,原方加木瓜,20剂。
2018年9月26日三诊:患者左下肢肿胀疼痛麻木诸症基本消失。
继以原方加减调治半月以巩固疗效。
按:“象皮腿”多见于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妇科恶性肿瘤术后,西医称之为下肢淋巴水肿,是盆腔淋巴结清扫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是由于手术过程中破坏淋巴管网,造成淋巴液在淋巴管中回流不畅,滞留于下肢皮肤及组织中而引起的软组织非凹陷性水肿。
日久病情加重,皮肤变坚韧,犹如大象皮。
在中医学中被称为“象皮肿”或“象皮腿”。
轻者随着侧支循环的建立而缓解,严重者可导致下肢功能障碍、下肢大关节活动逐渐受到限制,导致行动不便,反复感染、外观异常和乏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在治疗方面,现代医学没有特效的药物,常以低弹性绷带或弹力袜加压包扎为主.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熊老师认为,该案患者左下肢“象皮腿”继发于子宫内膜癌术后,由于手术耗损正气,致气血亏虚,无力推动血行,加之手术损伤脉络,瘀血与水湿互结停留于下肢而成疼痛、麻木、肿胀之症。
国医大师熊继柏运用天麻止痉散治验三则

国医大师熊继柏运用天麻止痉散治验三则熊继柏国医大师(1942-)熊继柏,第三届国医大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学术顾问,熊继柏教授行医6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临证思维敏捷,善于抓住患者主症、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病必有理、法、方、药。
选方用药精准、处方灵活,效果显著,现将熊继柏运用天麻止痉散治疗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仁。
● 眼睑并嘴唇痉挛案蔡某某,女,时年56岁。
2019年1月10日初诊:眼睑痉挛3年余,现症见:眼睑瞤动不止,甚则不能睁眼,嘴唇也时有抽搐。
有疲倦感,双目有畏光,脸部及手部无麻木感,无行走困难。
眼部有干涩、偶见头晕,口干但不苦,二便调。
舌苔薄黄,脉细。
辨证:虚风内动,经络痹阻证。
治法:滋阴养血,搜风通络。
主方:补肝汤合天麻止痉散加减。
炒酸枣仁10g,木瓜15g,麦门冬10g,生地黄10g,白芍10g,当归5g,川芎5g,天麻20g,钩藤30g,僵蚕30g,全虫5g,蜈蚣1条,甘草6g,蝉衣10g。
30服,水煎服,1服/天,早晚分服。
天麻3月7日二诊:诸症明显减轻,舌苔薄黄,脉细。
方选补肝汤合天麻止痉散加减:当归5g,白芍15g,川芎5g,生地黄10g,酸枣仁30g,木瓜20g,麦门冬10g,天麻15g,钩藤30g,僵蚕30g,全虫5g,地龙10g,蜈蚣1条,甘草6g。
30服,水煎服,1服/天,早晚分服。
5月19日三诊:药后复诊,症状明显缓解,苔薄白,脉细,方药:镇肝息风汤、天麻四虫饮20服。
水煎服。
按:眼睑痉挛指非继发性的单侧或双侧眼轮匝肌不随意的非节律性的强直性收缩的疾患,临床主要表现为眼轮匝肌不自主频繁的跳动,甚者引起面部肌肉及口角发生抽动。
本病好发于成年女性,根据其出现的症状、体征,中医学将其归属于“胞轮振跳”“脾轮振跳”“目瞤”等范畴。
其发生多与风邪有关,所谓风胜则动是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继柏教授医案
湖南省名中医熊继柏教授从事中医临床40余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不仅善于常见病的诊治,而且善于诊治疑难杂症,临床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随师侍诊数年,获益匪浅。
兹举熊教授治疗眩晕病的验案数则,以介绍其经验。
1 痰热眩晕宾某,女,70岁,2004年3月3日初诊。
该患者宿患高血压,糖尿病。
头晕目眩,恶心欲呕10天。
由于患者宿患高血压,故平素易感头晕。
但10天前晨起突感头晕目眩较前加重,视物晃动,如坐舟车,且伴恶心欲呕,口苦咽干,大便秘。
经服用降压药无效,故前来诊治。
诊时症见:头晕,欲呕,便秘,舌苔薄黄腻,脉弦数。
证属痰热上扰清窍。
治宜清热化痰,和胃止呕。
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处方:陈皮lOg 法夏lOg 茯苓15g 枳实lOg 竹茹lOg 生大黄5g 黄连4g 天麻10g 钩耳10g 石决明1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剂,诸症消失。
按:熊教授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热上扰之眩晕,每获显效。
上方中法夏苦温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竹茹清胆和胃,止呕除烦;陈皮、枳实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自消;茯苓健脾利湿,俾湿去则痰不生;天麻熄风定眩,为治疗一切眩晕之要药,《本草纲目》云:“天麻为治风之神药。
”黄连清热;生大黄荡涤肠胃邪热积滞以引热下行外出。
因该患者有高血压,故用钩耳、石决明平肝潜阳熄风。
方药对证,药到病除。
2 痰湿眩晕黄某,男,4O岁,2004年7月14 El初诊。
头晕,呕逆半月。
就诊时,诉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泛恶,呕吐痰涎,兼颈胀痛而且转动不利,见舌苔薄白滑,脉滑。
证属痰湿上泛之眩晕。
治宜祛痰化湿,健脾和胃。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处方:陈皮10g 茯苓15g 法夏10g 甘草6g 炒白术10g天麻10g 威灵仙10g 羌活10g 钩耳10g。
水煎服,每El 1剂,连服7剂,症减大半。
继服原方7剂而痊愈。
按:痰湿眩晕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疗效非常明显,常收西药难以比拟的效果。
上方中用陈皮理气化痰;半夏降逆止呕化痰;茯苓利水渗湿;白术健脾燥湿;天麻为止眩之要药;威灵仙、羌活皆能胜湿止痛;钩耳与天麻合用加强治眩之效。
3 外风眩晕熊某,女,61岁,2001年7月15 El初诊。
初诊时症见:头晕,巅顶头痛,连及两侧头痛,恶风目胀,心烦,口苦,后背痛,舌红,苔薄黄,脉弦。
证属外风之眩晕。
治宜解表祛风止眩。
方用菊花茶调散加减。
处方:川芎10g 荆芥10g 防风10g 细辛3g白芷10g 薄荷10g 甘草6g 羌活10g 菊花10g僵蚕15g 黄芩10g 天麻10g 羚羊角片15g(另煎兑服)。
服7剂。
2诊:服上方后,症状稍减,舌脉同前。
仍守原方加藁本10g、夏枯草10g。
7剂而病告痊愈。
按:外风以疏散为法,治宜散风邪
,止头痛。
菊花茶调散用治外风眩晕,屡见效验。
方中川芎善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并为“诸经头晕头痛之要药”,《本经》谓其:“主中风人脑头痛。
”薄荷、荆芥轻而上行,善能祛风止痛,并能清利头目;羌活、白芷均能疏2风止痛;细辛祛风散寒止痛;防风辛散上部风邪;菊花、僵蚕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天麻止眩;并用黄芩清少阳经之热;羚羊角人厥阴肝经清热熄风;甘草调和诸药。
辨证论治立法遣方准确,疗效无疑显著。
4 内风眩晕丁某,女,6l岁,2004年7月14 El初诊。
眩晕,颈胀,面麻2月余。
诊时症见:眩晕,遇怒则加重,颈胀,颜面麻木,口微干,腰膝酸软,舌苔薄而黄白相兼,脉弦而细。
证属内风之眩晕,即肝阳上亢之眩晕。
治宜平肝潜阳以熄风。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处方:天麻15g 钩耳20g 石决明20g 川牛膝15g杜仲15g 桑寄生10g 夜交藤10g 益母草6g茯神15g 黄芩6g 僵蚕20g 甘草6g。
服7剂。
2诊:上症显减,舌脉如前。
以原方再进10剂,痊愈。
按:本证因肝肾不足,肝阳偏亢,以致
眩晕。
治宜平肝潜阳以熄风,天麻钩藤饮为治此证之名方。
方中天麻、钩耳是平肝熄风之要药;石决明性味咸平,平肝潜阳,除热明目,与天麻、钩耳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功;川牛膝引血下行;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致上扰;益母草人肝活血;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
证药相符,故收卓效。
5 脾虚眩晕唐某,女,23岁,2004年3月3 El初诊。
眩晕,食少,病已半年余。
就诊时,诉头晕目眩,遇劳则发,神疲乏力,食纳很少,诊见舌苔薄白,脉细。
证属脾虚之眩晕。
治宜补脾益气养血。
方用归芍六君子汤加减。
处方:白参片10g 茯苓15g 炒白术10g陈皮10g 法夏10g 当归10g 白芍10g 甘草6g天麻10g 神曲15g(纱布包) 炒麦芽15g。
水煎服,每El 1剂,连服7剂,病愈。
按:此证属典型脾虚之眩晕,方选归芍六君子汤。
方中以六君子汤益气健脾;当归、白芍养血补血;天麻止眩;神曲、炒麦芽消食和胃。
俾脾胃健,气血和,则眩自定。
6 肾虚眩晕刘某,男,72岁,2001年8月3 El初诊。
眩晕耳鸣,腰膝酸软3年余。
现症见:眩晕,耳呜,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舌红苔薄,脉细。
证属肾虚之眩晕。
治宜滋养肝肾,益阴填精。
方选左归丸加减。
处方:熟地15g 淮山15g 山茱萸15g 枸杞15g 当归10g 杜仲20g 川牛膝15g炒龟板20g 天麻10g 菊花10g。
服15剂。
该患者复诊4次,连服2个月药,诸症告愈,随诊未见其复发。
按:此证属典型肾虚之眩晕,因其年事已高,体质减弱,故病程较长。
方中熟地滋肾益精;淮山补脾益阴、滋肾固精;山茱萸养肝滋肾;枸
杞补肾益精;当归补血;川牛膝、杜仲益肝肾,强腰膝,健筋骨,龟板益肾健骨;天麻止眩,菊花养肝明目。
肝肾得以滋养,眩晕自瘥。
7 体会历代医家对眩晕病的论述颇多,对其辨证分类亦颇复杂,熊教授认为:“此病就临床而言,主要在于因痰,因风,因虚三个方面。
”可谓言简意赅。
以痰而言,熊教授常说:“临床上70%以上的眩晕皆因痰作祟,而因痰又有痰热、痰湿之分。
”《丹溪心法》云:“无痰不作眩?? 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因痰所致之眩晕,症见:头晕目眩,胸闷,恶心欲呕,舌苔滑腻,脉滑或弦。
痰浊中阻则胸闷;上蒙清窍则头晕头重目眩;痰浊阻于胃则致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则恶心欲呕;痰浊上泛则舌苔腻。
因痰热者症见口苦,舌苔黄滑腻,脉滑数或弦数,治宜祛痰泻火,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天麻、钩耳之类;因痰湿者则口淡,舌苔白滑腻,脉滑或脉弦。
治宜祛痰化湿,可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以风而言,熊教授云:“因风之眩晕,分为外风、内风两种。
只是临床一I-,外风眩晕比较少见。
”外风,即外感风邪所致之眩晕。
此证每于感冒之后发作,具有眩晕,头痛,恶风等症。
《症因脉治·外感眩晕》说:“头痛额痛,骨节烦痛,身热多汗,上气喘逆,躁扰时眩,此风邪眩晕之证也。
”治宜解表祛风,可选用菊花茶调散加减。
内风即肝阳上亢所致之眩晕,《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严氏济生方》又云:“肝风上攻,必致眩晕。
”此证每于情志刺激则发作益甚,具有眩晕,耳鸣,头胀且痛以及心烦,少寐,面色潮红,四肢麻木等症。
治宜平肝熄风,可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以虚而言,熊教授说:“因虚之眩晕,起病缓慢,持续发作,每多见于老人、虚人,或大病久病之后并发眩晕。
对于虚证眩晕,古人认为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心虚、脾虚、肾虚、肝虚诸类。
然临床所常见者,主要为脾虚和肾虚两种。
”脾虚眩晕主要在于生化乏源,气血不足。
《证治汇补·眩晕》说:“脾为中州,升腾心肺之阳,堤防肝肾之阴。
若劳役过度,汗多亡阳,元气下陷,清阳不升者,此眩晕出于中气不足也。
”表现眩晕、欲呕、食少、神倦、面色胱白,舌淡苔白,脉细或虚。
治宜补脾益气养血,可选归芍六君子汤。
肾虚眩晕主要在于肾精亏损,以肾主藏精生髓,肾虚精亏则“髓海不足,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故症见眩晕、耳鸣、精神萎靡、腰膝酸软,甚则遗精、盗汗。
治宜补肾填精,可选左归饮,杞菊地黄丸或龟鹿二仙胶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