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 电子技术基础教程》(第2版)

合集下载

《电工电子技术(第2版)》课后习题一答案

《电工电子技术(第2版)》课后习题一答案

03 电子技术基础题目解析
半导体器件题目解析
半导体材料特性
二极管与三极管
解答涉及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热敏 性和光敏性等特性,以及其在电子器 件中的应用。
针对二极管和三极管的符号、工作原 理、特性曲线及主要参数进行深入解 析,并讨论其在电路中的应用。
PN结形成与特性
详细解析PN结的形成过程、工作原理 和特性,包括单向导电性、击穿电压 等概念。
提高实践能力
除了理论学习外,还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 过参加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 解和应用。
关注新技术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工电子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需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
拓展相关学科知识
电工电子技术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叉,可以拓 展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如物理学、数学、计算机 科学等。
05 电机与变压器基础题目解 析
变压器工作原理及特性参数计算
变压器工作原理
基于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变换电 压和电流来实现电能的传输和分 配。主要构件包括铁芯和绕组, 铁芯上绕有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
特性参数计算
包括额定电压、额定电流、额定 容量、变比、空载电流、空载损 耗、短路阻抗和效率等。这些参 数对于变压器的选择和使用具有
02 电路基础题目解析
直流电路题目解析
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的串并联计算
掌握元件的基本性质,熟练运用串并联公式进行计算。
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理解定律原理,能够准确运用在复杂直流电路的分析中。
电源的等效变换
掌握电压源、电流源的等效变换方法,能够简化电路结构。
叠加定理和戴维南定理的应用
理解定理条件,能够运用定理求解复杂直流电路。

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前三章习题答案

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前三章习题答案

第一章1.1 能否将1.5V 的干电池以正向接法接到二极管两端?为什么?解:不能。

因为二极管的正向电流与其端电压成指数关系,当端电压为1.5V 时,管子会因电流过大而烧坏。

1.2已知稳压管的稳压值U Z =6V ,稳定电流的最小值I Zmin =5mA 。

求图T1.4所示电路中U O1和U O2各为多少伏。

解:U O1=6V ,U O2=5V 。

1.3写出图T1.3所示各电路的输出电压值,设二极管导通电压U D =0.7V 。

(该题与书上略有不同)解:U O1≈1.3V ,U O2=0,U O3≈-1.3V ,U O4≈2V ,U O5≈1.3V ,U O6≈-2V 。

1.5 电路如图P1.5(a )所示,其输入电压u I1和u I2的波形如图(b )所示,二极管导通电压U D =0.7V 。

试画出输出电压u O 的波形,并标出幅值(该题与书上数据不同)解:u O 的波形如解图P1.5所示。

解图P1.51.9电路如图T1.9所示,V CC =15V ,β=100,U BE =0.7V 。

试问: (1)R b =50k Ω时,u O =? (2)若T 临界饱和,则R b ≈? 解:(1)R b =50k Ω时,基极电流、集电极电流和管压降分别为26bBEBB B =-=R U V I μAV2mA 6.2 C C CC CE B C =-===R I V U I I β所以输出电压U O =U CE =2V 。

1.11电路如图P1.11所示,试问β大于多少时晶体管饱和? 解:取U CES =U BE ,若管子饱和,则Cb C BECC b BE CC R R R U V R U V ββ=-=-⋅所以,100Cb=≥R R β时,管子饱和。

图1.11 1.12 分别判断图P1.12所示各电路中晶体管是否有可能工作在放大状态第二章2.1试分析图T2.2所示各电路是否能够放大正弦交流信号,简述理由。

电工电子技术(第二版) (曾令琴 李伟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课后答案 【khdaw_lxywyl】

电工电子技术(第二版) (曾令琴 李伟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课后答案 【khdaw_lxywyl】

出的功率等于负载上吸收的总功率,符合功率平衡。
w. co m
元件 4 元件 5


+ U 2 元件 2 I 2 -
- U 3 元件 3 I 3 +
图 1-5 检验题 4 电路图
1、电感元件的储能过程就是它建立磁场储存磁能的过程,由 WL LI / 2 可知,其
2
储能仅取决于通过电感元件的电流和电感量 L,与端电压无关,所以电感元件两端电压 为零时,储能不一定为零。电容元件的储能过程是它充电建立极间电场的过程,由
示电路连接。 7、白炽灯的灯丝烧断后再搭接上,灯丝因少了一截而电阻减小,因此电压不变时电 流增大,所以反而更亮。只是这样灯丝由于在超载下工作,很快不会烧掉。 8、电阻炉的炉丝断裂,绞接后仍可短时应急使用,但时间不长绞接处又会被再次烧 断,其原因类同于题 7。 第 23 页检验题解答: 开关闭合时电路中的 VB VA VC 0 , VD 4V 。 1、选定 C 为参考点时,开关断开时电路中无电流 VB VD VC 0 , VA 4V ; 2、电路中某点电位等于该点到电路参考点的路径上所有元件上电压降的代数和,数
6 j8 10126.9 6 j8 10 126.9 60 45 42.43 j 42.43
30180 30
3、通过上述两题求解可知,在相量的代数形式化为极坐标形式的过程中,一定要注
意相量的幅角所在的相限,不能搞错;在相量的极坐标形式化为代数形式的过程中,同 样也是注意相量的幅角问题,其中模值前面应为正号,若为负号,应在幅角上加(减)

值 220V,所以不能用在有效值为 180V 的正弦交流电源上。
6 j8 1053.1
ww

全套课件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李中发

全套课件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李中发

简称功率。
p dW dt
功率与电流、电压的关系:
关联方向时: p =ui
非关联方向时: p =-ui
p>0时吸收功率,p<0时放出功率。
I=2A
+ U=5V -
(a)
I=-2A
+ U=5V -
(b)
I=-2A
+ U=5V -
(c)
例:求图示各元件的功率. (a)关联方向, P=UI=5×2=10W, P>0,吸收10W功率。 (b)关联方向, P=UI=5×(-2)=-10W, P<0,产生10W功率。
伏安关系(欧姆定律):
关联方向时: u =Ri
非关联方向时: u =-Ri
iR
符号:
+ u -
功率:
p ui Ri2 u2 R
2.电感元件
电感元件是一种能够贮存磁场能量的元 件,是实际电感器的理想化模型。
伏安关系: 符号: i
L
u L di dt
+ u -
只有电感上的电流变化时,
u L di dt
理想电压源
u Us
O
t
us +-
Us +-
理想电流 i源
Is
O
u
is
1.3 基尔霍夫定律
电路中通过同一电流的每个分支称为支路。 3条或3条以上支路的连接点称为节点。 电路中任一闭合的路径称为回路。
i1
R1 +c us1 -
a i2
i3
R2
R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d
e
us2

b
图示电路有3条 支路,2个节点, 3个回路。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顾永杰 第三章习题三[7页]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顾永杰 第三章习题三[7页]

图3-31 习题3.3电路图
图3-32 习题33 所 示 的 RC 充 电 电 路 中 , 电 源 电 压 U=50V, R=1kΩ,C=20μF。若闭合开关S前电容没有充电,求闭合S后的uC何 时充电到uC=Us/2 ?
3.6 在 图 3 - 3 4 中 , Us=20V,R1=12kΩ,R2=6kΩ,C1=10μF, C2=20μF。电容元件原先均未储能。当开关闭合后,试求电容元 件两端电压uC。
图3-29 习题3.1电路图
图3-30 习题3.2电路图
3.3 在图3-31 中,已知R=2Ω,电压表内阻为2500Ω,电源电压Us=4V。 试求开关S断开瞬间电压表两端的电压。换路前电路已处于稳态。
3.4 图3-32所示各电路在换路前都处于稳态,试求换路后其中电流i 的初始值i(0+)和稳态值i(∞)。
习题三
3.1 求图3-29所示各电路换路后的电压、电流初始值。 3.2 在图3-30中,Us=100V,R1=1Ω,R2=99Ω,C=10μF,试求: 1)S闭合瞬间(t=0+),各支路电流及各元件两端电压的数值; 2)S闭合后达到稳定状态时1)中各电流和电压的数值;
3)当用电感元件替换电容元件后,重新计算1)、2)两种情况 下的各个数值。(取各电压、电流关联参考方向)
3.7 图3-35所示的RC放电电路,uC(0-)=U0,C=20μF,若要求放电 后15ms,电容电压下降到初始值的5%,求电阻R=?时间常数τ=?并 求出放电电流i的表达式。
3.8 习题3.5中,若闭合开关S前电容已经充电,uC(0-)=20V,求闭 合S后,电容电压uC和电流i的全响应。
图3-33 习题3.5电路图
图3-37 习题3.10电路图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部分习题参考答案-李中发-50848308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部分习题参考答案-李中发-50848308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第1章1.1 (1)5ab =U V ;(2)5ab =U V ;(3)2-=I A ;(4)2=I A1.2 (a )-10W ;(b )-48W ,30W ;(c )-50W ,25W1.3 (3)5601-=P W ,5402-=P W ,6003=P W ,3204=P W ,1805=P W1.4 23-=I mA 。

603=U V1.5 50=P W1.6 26ac =U V ,7bd =U V1.7 11ab =U V ,32-=I A ,23=I A ,5.53=R Ω1.8 -18W ,-18W ,4W1.9 0ab =U V ,0=I A1.10 75.8S2=U V1.11 (a )8.2Ω;(b )12.5Ω;(c )2Ω1.12 4=U V1.13 5.2=I A ,7ab =U V1.14 1=I A1.15 1ab =U V1.16 31=I A ,82=I A ,113=I A1.17 11-=I A ,12=I A1.18 21=I A ,22-=I A ,4.03=I A1.19 71=I A ,5.112-=I A ,5.33=I A ,14-=I A1.20 (a )7OC =U V ,60=R Ω;(b )100OC =U V ,150=R Ω1.20 (a )5.1=I A ;(b )2=I A1.22 4=I A1.23 2=I A1.24 (a )14OC =U V ,20=R Ω(b )60OC =U V ,60=R Ω(c )14OC =U V ,100=R Ω1.25 (a )4OC =U V ,80=R Ω;(b )3OC =U V ,340=R Ω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 2 1.26 1=I A1.27 25.0=I A1.28 5.0=I A第2章2.2 (1))45100sin(210︒+=t i πA ;(2)90°,102A2.4 1366.14j B A +=+,366.2j B A +-=-,︒∠=1.83100AB ,︒∠=1.231/B A2.7 A )34.21314sin(8.1221︒+=+t i i ,A )67.98314sin(8.1221︒+=-t i i 2.8 )4510sin(210006︒+=t u s V2.9 )45sin(707.0︒+=t i A ,)45sin(07.7C ︒-=t u V2.10 )752sin(20︒+=t i A2.11 5A ,1A ,7A2.12 (a )7.07V ;(b )7.07V2.13 0.065H2.14 (a )︒-∠4522Ω;(b )︒∠452Ω;(c )︒-∠4522Ω2.15 (1))4510sin(23︒-=t i A ,)4510sin(203R ︒-=t u V ,)4510sin(403L ︒+=t u V ,)13510sin(203C ︒-=t u V ;(2)6.112=f H ,t i 310sin 22=A ,t u 3R 10sin 220=V , )9010sin(403L ︒+=t u V ,)9010sin(403C ︒-=t u V 2.16 )4510sin(225.04︒+=t i A ,t i 4R 10sin 25.0=A ,)9010sin(25.04L ︒-=t i A ,)9010sin(5.04C ︒+=t i A2.17 ︒∠=45101I A ,︒∠=902102I A ,︒-∠=45103I A ,︒-∠=1.8100SU V 2.18 ︒∠=4525.01I A ,︒∠=9012I A ,︒-∠=4525.03I A 1.19 880=P W ,660=Q Var ,1100=S VA ,︒∠=9.3644Z2.20 200=r Ω,12.3=L H2.21 (1)2528=P W ,766.040cos =︒;(2)60=C μF2.22 55.0cos =ϕ,6=R Ω,22.9=X Ω2.23 350=R Ω,5=L mH2.24 ︒∠=6.2636.22UV ,150=P W ,50-=Q Var ,158=S VA ,95.0=λ 2.25 100=R Ω,3.57=L mH ,6.17=C μF2.26 120C =X Ω2.27 4010=ωrad/s ,2=I A ,8000L =U V ,160=Q2.28 19=L mH ,05.0=C μF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32.30 44P =I A ,44L =I A ,0N =I2.31 18.4L =I A ,18.4YP =I A ,42.2P =∆I A2.32 2.46j 5.61+=Z Ω2.33 8687W ,26061W第3章3.1 4)0(C =+u V ,1)0(1=+i A ,1)0(C =+i A ,0)0(2=+i A3.2 3)0(L =+u V ,3)0(L =+i A ,5.1)0(1=+i A ,5.1)0(2=+i A3.3 6)0(C =+u V ,6)0(L =+u V ,0)0(L =+i A ,0)0(C =+i A ,0)0(=+i A3.4 0)0(C =+u V ,0)0(L =+u V ,3)0(L =+i A ,0)0(C =+i A ,3)0(=+i A3.5 )e 1(2C t u -+=V ,t i --=e 2C A3.6 t i 5L e 1--=A ,t u 5L e 5-=V3.7 )e 1(44000C t u -+=V3.8 t u 2000C e 48--=V3.9 t u 1000C e 20-=V3.10 )e 1(425.0C t u -+=V 3.11 )e 1(4592000C t u --=V ,t i 92000C e 30-=mA , t i 920001e 5.225.7-+=mA ,)e 1(5.7920002t i --=mA3.12 t u 5.0C e 32-+=V3.13 t i 5.1L e -=A ,t u 5.1L e 5.1--=V 3.14 t i 34L e 82-+=A ,t u 34L e 332--=V 3.15 t i 2L e 35--=A ,t u 2L e 6-=V ,t i 21e 2--=A ,t i 22e 23--= A 3.16 t i 34L e 21--= A第4章4.2 33盏;25.21=I A ,75.132=I A4.3 10=k ,78.0=P W4.4 1.7=k ;51=U V ,71.02=U V ;5.121=I mA ,892=I mA ,63=P mW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 4 4.5 (1)10001=N 匝,1642=N 匝;(2)197.01=I A ,2.12=I A4.6 (1)362=U V ,243=U V ;(2)69.11=I A ,52=I A ,83=I A ;(3)130Ω4.8 230V ,133V ;133V ,133V4.9 10;310;10;3/104.10 (1)77.51N =I A ,3.144N 2=I A ;(2)1000盏;(3)500盏4.11 500匝,7.221=I A ,202=I A4.13 (1)280A ;(2)4.375A第5章5.4 2=p ,转速为0时1=s ,转速为1440 r/min 时04.0=s5.5 3=p5.6 04.0N =s ,22=f Hz5.15 (1)04.0N =s ,6.11N =I A ,5.36N =T N ·m ;(2)2.81=st I A ,2.80max =T N ·m ,2.80=st T N ·m ,43.61=P kW5.18 (1)3.131N =T N ·m ; (2)89.0cos = ;(3)7.106Yst =I A ,9.56Yst =T N ·m ;(4)不能起动第7章7.4 (1)1V ,0.5%;(2)0.5级7.5 5%;2.5%7.6 电流量程为0.5A 时:0.125W/div ,0.25W/div ,0.5W/div ,1W/div ; 电流量程为1A 时:0.25W/div ,0.5W/div ,1W/div ,1W/div ;7.7 41Ω,959Ω7.8 249.975k Ω,2250 k Ω第8章8.1 (a )0.7V ;(b )1.5V ;(c )4.3V8.5 (a )放大,7V ;(b )饱和,0.3V ;(c )截止,5V8.8 (1)50B =I μA ,2C =I mA ,6CE =U V8.9 3CE =U V 时:160B =R k Ω,75B =I μA ,3C =I mA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55.1C =I mA 时:320B =R k Ω,5.37B =I μA ,5.7CE =U V8.10 50B =I μA ,4C =I mA ,3.0CE =U V ,三极管饱和8.11 5.2C =R k Ω,200B =R k Ω8.13 (a )50B =I μA ,2C =I mA ,6CE =U V(b )33B =I μA ,33.1C =I mA ,8CE =U V8.14 空载时:180u -=A ;接上负载时:90u -=A8.15 (1)16B =I μA ,8.0C =I mA ,2.7CE =U V(3)76.1i =r k Ω,3o =r k Ω(4)5.37u -=A ,24us -=A8.16 (1)12BQ =I μA ,2.1CQ =I mA ,6CEQ =U V(3)3.2i =r k Ω,3o =r k Ω(4)6.6u -=A ,3.6us -=A8.17 (1)25B =I μA ,5.1C =I mA ,5.4CE =U V(3)92i =r k Ω,3o =r k Ω(4)73.0u -=A8.18 (1)25B =I μA ,5.2C =I mA ,7CE =U V(3)85i =r k Ω,13o =r Ω(4)99.0u =A8.19 (1)34B2B1==I I μA ,7.1C2C1==I I mA ,2.5CE2CE1==U U V(3)30u1-=A ,50u2-=A ,1500u =A8.20 (1)20B1=I μA ,1C1=I mA ,4CE1=U V40B2=I μA ,2C2=I mA ,6CE2=U V(3)116u1-=A ,98.0u2=A ,114u -=A8.21 (1)10B1=I μA ,5.0C1=I mA ,5.10CE1=U V20B2=I μA ,1C2=I mA ,8.5CE2=U V(3)95.0u1=A ,153u2-=A ,146u -=A第9章9.1 6~0o -=u V9.2 12~6o =u V9.3 50μA9.4 (1)o x 5.0Ru R =;(2)10=R k Ω 9.5 Ru i i o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 6 9.6 Ru i i o =9.7 R U i =o 9.8 i F3F2F1F2F11o 1u R R R R R R u ⎪⎪⎭⎫ ⎝⎛++-= 9.9 )(i2i1o u u u +-= 9.10 )(2i1i2o u u u -=9.11 i o 30u u = 9.12 i 12o 1u R R u ⎪⎪⎭⎫ ⎝⎛+= 9.13 )(4i2i1o u u u +-=9.14 )(5.0i2i1o u u u +=9.15 )(4i1i2o u u u -=9.16 i3i2i1o 436u u u u -+=9.18 1=t s 时6o =u V ,2=t s 时12o =u V ,3=t s 时12o =u V9.19 2500=A ,01.0=F9.20 100f =A ,%1.0d ff =A A 9.26 16=f kHz ,40F ≥R k Ω第10章10.2 562=U V ,1782=I mA ;80D =I mA ,79RM =U V10.3 (1)13.75mA ;(2)19.44mA ;(3)244V10.4 (1)9V ,90mA ;(2)4.5V ,45mA ;(3)短路;(4)12V 10.6 (1)24V ;(2)20V10.9 二极管:75D =I mA ,3.35RM =U V ;电容:250=C μF ,耐压大于35.3V 10.11 (1)9.4omin =U V ,3.21omax =U V ;(2)P 21R R R == 10.12 (2)5.15=k ,250D =I mA ,20RM =U V ,100021==C C μF第11章11.1 100000011011,81B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711.2 5,25711.3 16102)37()55()110111(==,16102)D 4()77()1001101(== 11.4 111001101100,0011 0110 1001 001011.5 2345,92911.7 (1)011、101、110、111;(2)011、100、101;(3)001、010、100、111;(4)000、001、010、100 11.9 (1)C A AB F +=;(2)1=F ;(3)D AC CD A BC AB F +++=;(4)D B A F +=;(5)B F =;(6)B A F =;(7)0=F ;(8)B A F += 11.10 (1)ABC F =1,C B A F ++=211.11 (a )AB F =;(b )B A F += 11.12 AB F =1,B A F +=2,B A F ⊕=3,AB F =4,B A F +=5,B A F ⊕=6 11.13 C AB F +=1,B AC F +=2,C B B A F ⊕⊕⊕=3,CA BC AB F ++=4 11.14 (a )BC C A AB F ++=;(b )D BC D C C B A AB +++ 11.15 (a )C A B A AB F ++=;(b )BCD B A F +=11.16 (a )B A AB F +=;(b )D C B A F ⊕+⊕=11.17 (a )D C B A F ⊕⊕⊕=;(b )C B A F ⊕⊕=1,CA BC AB F ++=2 11.18 (a )D C B A F ⊕⊕⊕=(b )33B F =,232B B F ⊕=,121B B F ⊕=,010B B F ⊕= (c )M B F ⊕=22,M B F ⊕=11,M B F ⊕=00 11.19 C B C A F +=1,ABC C B A C B A B A F +++=2,CA BC AB F ++=3 A C BC B A F ++=411.20(1)BCD ACD ABD ABC Y +++=(2)D C B A Y ⊕⊕⊕=(3)D C B A Y ⊕⊕⊕=(4)ABCD D C B A Y +=11.21 (1)0B Y =(2)0123012301230123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Y +++=(3)02123B B B B B Y ++= (4)02123B B B B B Y ++= 11.22 D C B A Y ⊕⊕⊕=11.23 红灯AB Y =1,黄灯AC Y =2,白灯B A Y =311.24 红灯A C C B B A Y 1++=,黄灯C AB C B A BC A C B A Y +++= 2, 绿灯ABC Y =3 11.25 ACD ABC ABD BCD D C B D C A D B A C B A X +++++++= CD BD BC AD AC AB Y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 8 第12章12.12 2位二进制同步可逆计数器12.13 五进制同步计数器12.14 六进制异步计数器12.17 (a )8421码8进制计数器;(b )5421码6进制计数器;(c )8421码7进制计数器12.18 (a )10进制计数器;(b )11进制计数器 12.19 (a )50进制计数器;(b )137进制计数器 12.20 (1)2Q CR =,02Q Q LD =;(2)045Q Q Q CR =,145Q Q Q LD =;(3)0156Q Q Q Q CR =,256Q Q Q LD =;(4)367Q Q Q CR =,01267Q Q Q Q Q LD = 12.21 (1)030B 0A Q Q R R ==;(2)02450B 0A Q Q Q Q R R ==;(3)460B 0A Q Q R R ==;(4)34560B 0A Q Q Q Q R R ==12.24 11s12.26 0.05V12.27 -4.5625V12.28 -4.98V ,-3.75V ,-0.0195V12.29 -3.75V。

电工电子技术(第2版)_OK

电工电子技术(第2版)_OK
• 1.直接耦合存在的问题
• 因为电容和变压器都不能传递变化缓慢的直流信号,故为了放 大变化缓慢的非周期性信号,只能采用前后两级直接耦合方式。但 是直接耦合存在许多问题:前级与后级静态工作点相互影响问题; 电平移动问题;零点漂移问题。
• 将一个多级直接耦合放大器的输入端对地短路(ui=0),测其 输出电压不为0(u0≠0)且输出电压会缓慢地、无规则地变化的现 象称为零点漂移,简称零漂。零点漂移所产生的漂移电压实际上是 一个虚假信号,它与真实信号共存于电路中,因而真假混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5 回
10.1 集成 正是由于差动放大电路结构的对称性,静态时(ui1= ui2=0)也 必定等于u02,所以u0= u01-u02=0。当温度变化时引起两管集电极电 位偏移量相同,故u0仍为零。另外,由于RE的负反馈作用,当温度 增加时,两管IB同时增大,两管IC也将同时增大,从而导致发射极电 压UE升高。由于RE的负反馈作用,两管发射结电压降低,使两管基 极电流减小,其过程可用图10-1表示。
• 三、 典型集成运算放大器芯片
• 1.分类及外形
• 集成电路按其功能分为模拟集成电路和数字集成电路;集成电
路按集成度(单片上能集成的元器件数目)可分为小规模(SSI)、
中规模(LSI)、大规模(LSI)、
上一页 下一页 返13 回
10.2 集成运算放大器简介
• 超大规模(VL-SD)集成电路;按用途特点分为通用型运算放 大器和专用型运算放大器。 • 2.几种典型的运放芯片 • (1)μA741(双电源通用型单运算放大器) • μA741在一个芯片上集成了1个通用运算放大器,其结构如10-7 (a)所示。它工作所需的最大电源电压为15V,输入失调电压UIO 范围为2~10Mv,输入偏置电流IIB范围为300~1000Na,开环增益为 100~106dB。

《电工电子技术》 第二版 习题答案

《电工电子技术》 第二版 习题答案
6、纯电容正弦交流电路中,电压有效值不变,当频率增大时,电路中电流将(A)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7、在RL串联电路中,UR=16V,UL=12V,则总电压为(B)
A、28V;
B、20V;
C、2V。
5
阻元件上的电流 i,如用电流表测量该电路中的电流,其读数为多少?电路消耗的功率
是多少瓦?若电源的频率增大一倍,电压有效值不变又如何?(8 分)
R2 I2
I5
c A5
得I3=-7mA A4=13mA A5=-3mA
图 1-32
2、在图 1-33 所示电路中,有几条支路和结点?Uab和I各等于多少?(8 分)
解:3 条支路,两个结点,Uab和I都等于 0。
3、分别用叠加定理和戴维南定理求解图 1-34 电路中的电流I3。设US1=30V,US2=40V,
(错)
2、正弦量可以用相量表示,因此可以说,相量等于正弦量。
(错)
3、正弦交流电路的视在功率等于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之和。
(错)
4、电压三角形、阻抗三角形和功率三角形都是相量图。
(错)
5、功率表应串接在正弦交流电路中,用来测量电路的视在功率。 (错)
6、正弦交流电路的频率越高,阻抗就越大;频率越低,阻抗越小。 (错)
有元件都是线性关系,与直流、交流、正弦、非正弦无关。
五、计算题:(共 26 分) 1、在图 1-32 所示电路中,已知电流I=10mA,
R1 I1 b
I4 A4
I1=6mA,R1=3KΩ,R2=1KΩ,R3=2KΩ。求电流
I
a
R3
表A4和A5的读数是多少?(8 分)
解:对a列KCL方程:I-I1-I2=0 得I2=4mA 对左回路列KVL:6×3+2I3-4×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 直流电路分析方法
本章从电路的组成及其分类出发,介绍了电 路模型的概念、求解电路模型的基本定律、电 阻元件、电源元件的联接方式及其特点;在此 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电路分析的常用方法:如等 效变换、支路电流、结点电压、叠加原理、戴 维宁定理等。 本章为基础章,要求除书中标明的选讲内容外 全部掌握 本章建议学时数:12学时(学时数较多的专 业建议增加1堂习题课)。
第 1 课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 信息化、网络化、数 字化的时代。 新时代的工科生应掌 握必要的电工电子技 术方面的知识
本教材分两篇给大家介绍电工电子技术方面 的基础知识,以使读者对其有初步了解
二.直流电路概述
1.直流电路的概念
直流电路是指电路中 的电流大小和方向均不 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电路 该电路在一段时间 内电流大小和方向均 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该电路为直流电路
思考题
计算机仿真分析的本质是什么?
六.小结


第2课
在本次课中,我们将介绍直流电路分析 的基本方法
一.上一课回顾
请判断如右图中 电流的实际方向
答案:I’所示方向
二.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用公式 表示为: R=U/I
答案:开关S断开,电流I =0A Ucd=0V 开关S闭合,电流I =1A Ucd=4V
可见,任一瞬时,通过任一闭 合面的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0
在图示电路中,有: IA + IB +IC =0 (请注意IA 、 IB 、 IC 均为流入电流)
可通过【例1.3.2】来理解
四.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分析与计算电路最基本的定律还有: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表述如下: 在任一瞬时,沿任一回路循行方向(顺时针方向或 逆时针方向),回路中各段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零, 这便是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电池电压能在一段时间 之内能保持不变
2.电路模型的引入
实际电气设备包括 电工设备、联接设备 两个部分。
将电池视为内阻为R0 , 电动势为E的电压源;忽 略筒体,开关视为理想开 关;小灯泡视为电阻 。 则手电筒模型如图
手电筒便是一个电气设 备;它包括电池、筒体、 开关和小灯泡 电池、小灯泡为电工 设备;筒体、开关为联接 设备
答案:为负
左图中,请判断它共存在多 少个回路? 有多少决定电路 结构的回路
答案:7、3
一.什么是等效
由电路元件相联接组成、 对外只有两个端钮,这个 网络整体称为二端网络 两个二端网络等效是指对 二端网络外部电路而言,它们 具有相同的伏安关系
对45Ω电阻而言,二端网络N1、N2具有相同的伏安关系,2 个二端网络等效 二端网络N1、N2内部而言,流过5Ω电阻上的电流Is、I0不同, 显然是不等效的
从b点出发,依照虚 线所示方向循行一周, 其电位升之和为U2 + U3,电位降之和为U1 + U4 ;
回路中各段电压的代数和为零,这便是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不仅可应用于回路,也可以推广应用于回 路的部分电路 在左图示电路中,我们想象A、B 两点存在一个如图示方向的电动 势,其端电压为UAB ,则UA 、UB 、 UAB构成一个回路
【例1.2.1】有一个额定值为0.3W的双节电池 结构手电筒灯珠,请问其额定电流为多少? 该灯珠额定电流为0.1A
上面的仿真结果显示,当该手电筒使用0.3W的灯珠时, 流经灯珠的电流达到了额定要求
3.仿真分析实现的步骤 建立电路的模型 定义输入、输出元件并设置输入元件参数 启动仿真功能,求出输出参数并分析
回路的概念: 回路是一个闭合的电路 上图中,E1、R1、R3构成一个回路; R3、 R2、E2也构成一个回路
回路可分为许多段, 在左图中,E1、R1、 R2、E2构成一个回路, 可分为E1、R1、R2、 E2四个电压段。
回路电压关系为: U1+ U4 - U2 - U3 = 0 即:ΣU=0(假定电位降为正)
四.电阻元件的并联联接
如果电路中有两个或更多个电阻联接 在两个公共的结点之间,则这样的联 接方法称为电阻并联(如右图)
对想象回路应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有 UAB = UA–UB
这便是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推广应用 可通过【例1.3.3】来理解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五.利用支路电流求解电路 以支路电流作为电路的变量,应用基尔霍夫电流定 律和电压定律分别对结点和回路建立求解电路的方程 组,通过求解方程组求出各支路电流并求出电路其它 参数的分析方法便是支路电流法 当列出全部的结点和回路方程时,有些方程不独立。 选择独立方程的原则如下: 对n个结点、m条支路的电路,可列出n-1个独立 的结点电流方程和m-n+1个独立的回路电压方程。
【例2】在右图中, E1=130V、E2=80V、 R1=20Ω、R2=5Ω、 R3=5Ω,请求支路电流 I3 ?
选定结点间电压参考方向为U方向,根据式(1-4-2),有
七.小结


第3课
在本次课中,我们将介绍电阻元件的串 联、并联、三角形、星形联接等
上一课回顾
结点示意图如右图,已知I1、 I2的数值为正值,请问I3的数 值为正还是为负?
【例1】在右图中, E1=130V、E2=80V、 R1=20Ω、R2=5Ω、 R3=5Ω,请求各支路电 流?
图中共有3个支路和2个结点 对结点a应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对abC、abd两个回路应用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可列出如下三个方程: 130=20 I1+5 I3 80=5I2+5 I3 I1+I2=I3 I1 =4A、I2 =6A、I3 =10A
4 本课件中的超链接目标页为公开教学网站 相关页面,其中的许多页面对学习很有帮助, 建议使用本课件时保留该链接并在可以上网的 电脑上使用本课件。 5 课件应用中有什么问题或心得可随时与我 联系。
陈新龙 E-mail:cxltx@ 公开教学网址: /
六.利用结点电压公式求解电路
支路电流法是求解电路的基本方法,但随着支路、结点数目 的增多将使求解极为复杂
对右图示两个结点、 多个支路的复杂电路
其结点间电压如下(解释):
运用结点电压公式解题步骤如下:
1、在电路图上标出结点电压、各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 2、根据式(1-4-2)求出结点电压 注意: 在用式(1-4-2)求出结点电压时,电动势的方向与结点电压的 参考方向相同时取正值,反之,取负值,最终结果与支路电 流的参考方向无关。 若电路图中结点数目多于两个,则式(1-4-2)不可直接使用, 可列出联立方程或变换到两个结点求解。 3、对各支路应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可求出各支路电流; 4、求解电路的其它待求物理量。
2、额定值与实际值
额定值是制作厂为了使产品能在给定的工作条件下正常运行 而对电压、电流、功率及其它正常运行必须保证的参数规定的 正常允许值
额定值是电子设备的重要参数,电子设备在使用时必须遵循 电子设备使用时的额定电压、电流、功率及其它正常运行必须 保证的参数,这是电子设备的基本使用规则
当然,实际电子设备受实际线路、其它负载等各种实际因素 的影响,电压、电流、功率等实际值不一定等于其额定值,但 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及使用效率,它们的实际值必须与其 额定值相差不多且一般不可超过其额定值。
请判断上图中电动势E的方向及I’的值
四.直流电路的计算机仿真分析方法
1.手电筒电路仿真分析演示 在Multisim中打开源文件(1-2-3.ms10)
单击运行按钮 单击图中的开关闭合开关
仿真分析初步的思考 上面的仿真做了什么工作? 求出了电流!!! 上面的仿真结果是否可以验证该电路设计是否 正确? 需要根据实际要求确定!!!
三.电阻元件的串联联接
如果电路中有两个或更多个电阻一 个接一个地顺序相联,并且在这些电 阻上通过同一电流,则这样的联接方 法称为电阻串联 (如右图)
两个电阻R1、R2串联可用一个电 阻R来等效代替,这个等效电阻R的 阻值为R1+R2 (即右上图可用右下 图等效) 串联是电阻元件联接的基本方式之一, 也是其它元件联接的基本方式之一
二.电阻元件的联接概述
对于复杂电路,纯粹用 基尔霍夫等定律分析过于 困难 需要根据电路的结构特点去 寻找分析与计算的简便方法
电阻元件是构成电路的基本元件之一,采用不同的联接方法, 电路的结构便不一样,其分析方法也就可能不同。在实际使用 中,电阻元件的联接方式主要有:串联联接、并联联接、三角 形联接、星形联接、桥式联接方式等。
三.电压和电流的方向
直流电路常用电流 I、电动势E、端电压 U来描述
关于电压和电流的方向, 有实际方向和参考方向之 分
正电荷运动的方向或负电荷运动的相反方向为电 流的实际方向 端电压的方向规定为高电位端(即“+”极)指向 低电位端(即“-”极),即为电位降低的方向。 电源电动势的方向规定为在电源内部由低电位端 (“-”极)指向高电位端(“+”极),即为电位升高 的方向
将实际元件理想化,在一定条件下突出其主要电磁性 质,忽略其次要性质,这样的元件所组成的电路称为实际 电路的电路模型(简称电路)
3. 常见元件图形符号
电阻元件的理想化条件 R=U/I 电压源的理想化条件
U = E I=任意
电流源的理想化条件
I = IS U = 任意
可通过将实际元件理想化建立实际电路的电路模 型,之后可பைடு நூலகம்用相关理论求解该电路模型
虽然电压电流的方向是 客观存在的,然而,常 常难以直接判断其方向
常可任意选定某一方向作 为其参考方向 (电路中所标 的电压、电流、电动势的方向 一般均为参考方向 )
电流的参考方向用箭头表示; 电压的参考方向一般用极性“+”、“-”来表示,也可用 双下标表示。 如Uab表示其参考方向是a指向b,a点参考极性为“+”,b 点参考极性为“-”。 选定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是电路分析的第一步,只有参 考方向选定以后,电压电流之值才有正负。当实际方向与参 考方向一致时为正,反之,为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