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 试验粉尘标准样品 煤飞灰

合集下载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检测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检测

• 采样流量和时间的要求
– 短时间采样 :15L/min~40L/min采集15min。 – 长时间采样:1L/min~5L/min采集1~8h空气样 品 – 考虑滤膜夹的种类种用不同的流量,小孔三段 式滤膜夹用1L/min~5L/min采集 – 敞口式滤膜夹15L/min~40L/min采集
• 滤膜的准备
– 称量前,将滤膜置于干燥器内2h以上。 – 在记录表上记录滤膜的质量和编号。
• 呼吸性粉尘采样器:
– 预分离器:采集的粉尘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应在 7.07μm以下,且直径为5μm的粉尘粒子的采集 率应为50%。
• 呼尘的采样流量要求:
– 按预分离器要求的流量
样品的运输和保存
• 取出滤膜,将滤膜的接尘面朝里对折两次, 置于清洁容器内。 • 将滤膜或滤膜夹取下,放入原来的滤膜盒 中。 • 携带运输过程中避免振动和倾倒防止粉尘 脱落或二次污染。
• 原理
– 粉尘中的硅酸盐及金属氧化物能溶于加热到 245℃~250℃的焦磷酸中,游离二氧化硅几乎 不溶,而实现分离。然后称量分离出的游离二 氧化硅,计算其在粉尘中的百分含量。
• 采样
– 需要的粉尘样品量一般应大于0.1g,可用直径 75mm滤膜大流量采集空气中的粉尘,也可在 采样点采集呼吸带高度的新鲜沉降尘,并记录 采样方法和样品来源。
– 10%≤游离SiO2含量≤50% – 50%<游离SiO2含量≤80% – 游离SiO2含量>80%
• 其他粉粉尘要求:
– 指游离SiO2低于10% – 不含石棉和有毒物质 – 尚未制定容许浓度的粉尘
• 表中列出的各种粉尘(石棉纤维尘除外),凡游离SiO2高 于10%者,均按矽尘容许浓度对待。
焦磷酸法测定 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煤矿粉尘检测方案

煤矿粉尘检测方案

煤矿粉尘检测方案前言煤矿的粉尘危害一直是威胁煤矿工人健康和安全的一个严重问题。

因此,对煤矿粉尘进行科学、合理、准确的检测非常必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经典的煤矿粉尘检测方案。

设备和耗材1.粉尘监测仪:国内外多款粉尘监测仪器可供选择,如TSI8530、TSI8520、TSI8532等,选择检测范围覆盖在工业粉尘范围内能达到1ug/m³的数据精确到0.001mg/m³,如使用TSI8530,检测精度为0.1μg/m³。

2.计算机:用来处理和展示监测仪数据,PC可以选择带有USB接口的台式计算机或小型笔记本电脑。

3.标准样品:标准样品是用于检测设备精度和质控的,一般选用类似于煤矿粉尘的物质或空气中的灰尘。

检测步骤1.准备工作打开粉尘监测仪和计算机,将粉尘监测仪传感器与计算机进行连接,根据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和校准,确保检测准确。

2.测量数据将粉尘监测仪插入检测点位,开启仪器测量,记录仪器显示的数据,到达测量时间后自动停止监测。

3.数据上传将仪器存放数据导出到计算机,进行顶空和底表面颗粒物的数据叠加,确保测量数据准确并没有数据遗漏。

4.分析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主要分析测量时间、检测区域、监测数值等要素,并根据本次检测数据及标准样品数据分析监控区域是否产生过多粉尘。

5.结论和建议根据测量结果和数据分析结果制作报告,在可行的情况下建议煤矿进行改进,提高劳动环境,预防和减轻职工在工地环境中的煤尘危害。

结论煤矿粉尘一直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对劳动者身体产生严重危害。

因此,企业必须开展经常的监控来确保环境的清洁,并采取措施,使控制源成为职业煤尘的首要选择。

选取TSI粉尘监测仪等专业设备进行粉尘监控,并综合各方面分析,确保在充分保障职工的安全健康的同时,提高企业效益。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一部分总粉尘浓度)分析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一部分总粉尘浓度)分析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Determination of dust in the air ofworkplace-Part 1: Total dust concentrationGBZ/T 192.1-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7-06-18发布 2007-12-30实施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的特点,GBZ/T192分为以下五部分:——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第5部分:石棉纤维浓度。

本部分是GBZ/T 192的第1部分,是在GB 57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主要修改如下:——增加了总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测定。

本部分自实施之日起,GB 5748-85同时废止。

本部分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磊、李涛、陈卫红、刘占元、徐伯洪、吴维皑、陈镜琼、闫慧芳、张敏、杜燮祎。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5748-85。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简称“总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浓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061 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3 原理空气中的总粉尘用已知质量的滤膜采集,由滤膜的增量和采气量,计算出空气中总粉尘的浓度。

大气二级评价样本

大气二级评价样本

1.4评价工作等级及范围1.4.1环境空气根据工程分析结果选择NO2、SO2、NH3及H2S作为主要污染物,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规定,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其中Pi定义为:Pi=(C i/C0i)×100%式中:P 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C 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C0i一般选用GB3095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评价工作等级的判定依据见表1-4-1。

2评价范围以锅炉烟囱为中心,东西方向为X轴各延伸7km,南北方向为Y轴各延伸7km,总面积196km2,详见图1-4-1。

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1环境空气影响预测(1)气象资料来源地面气象资料来源于涡阳县气象站,涡阳县气象站地理位置为北纬33º29´,东经116º12´,观测场海拔高度29.3m。

气象站距离拟建项目厂址约6.5km,两地受相同气候系统的影响和控制,其常规气象资料可以反映拟建项目区域的基本气候特征,因而可以直接使用该气象站提供的2005-2007年地面气象资料。

(2)气候特征拟建项目所在地属季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累年气象统计结果如下:气压:多年平均气压101.1hPa,历年最低气压99.98hPa。

气温:多年平均温度为14.6℃,历年最高温度为41.2℃,历年最低温度为-24℃;最冷月份为2月,最热月份为7月;冻结期为11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旬,冻结深度为19cm。

相对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

降水量: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11.8mm。

蒸发量: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57.1mm,1月平均蒸发量为64mm,6月平均蒸发量为216.6mm,一次年最大蒸发量为2169.4mm。

粉尘浓度检测标准

粉尘浓度检测标准

粉尘浓度检测标准
粉尘浓度检测标准指的是空气中粉尘浓度的检测标准,主要指的是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及限值。

1. 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典型范围的PM10浓度等级及其用途:
①一级标准:PM10浓度不超过50μg/m3,可用于衡量优秀空气质量;
②二级标准:PM10浓度不超过100μg/m3,可用于衡量良好空气质量;
③三级标准:PM10浓度不超过150μg/m3,可用于衡量合格的空气质量。

2. 空气质量级别的PM10浓度的限值:
①优秀空气质量:PM10浓度≤50 μg/m3;
②良好空气质量:PM10浓度≤100 μg/m3;
③一般空气质量:PM10浓度≤150μg/m3;
④轻度污染空气质量:PM10浓度≤250 μg/m3;
⑤中度污染空气质量:PM10浓度≤350 μg/m3;
⑥重度污染空气质量:PM10浓度≤500 μg/m3。

粉尘限值参考实用标准

粉尘限值参考实用标准
9000
18000
28
无机含氮化合物
一氧化氮
-
15
-
29
二氧化氮
-
5
10
30

-
20
30
31
砷及其化合物
砷化氢
0.03
-
-
32
三氧化二砷、五氧化二砷
-
0.01
0.02
33
氧化物
臭氧
0.3
-
-
34
过氧化氢
-
1.5
-
35
硫化物
二氧化硫
-
5
10
36
三氧化硫
-
1
2
37
硫化氢
10
-
-
38
硒及其化合物
硒化氢
-
0.15
1317-65-3
8
4
-
32.
石棉(石棉含量>10%)
粉尘
纤维
1332-21-4
0.8
0.8f/ml
-
-
G1
-
33.
石墨粉尘
7782-42-5
4
2
-
34.
水泥粉尘(游离SiO2含量<10%)
4
1.5
-
35.
炭黑粉尘
1333-86-4
4
-
G2B
36.
碳化硅粉尘
409-21-2
8
4
-
37.
碳纤维粉尘
3
-
二氧化硫
0.
0.01
0.~2.0
3.6~6.8
三氧化硫
1
0.13
1~20

空气粉尘浓度标准

空气粉尘浓度标准

空气粉尘浓度标准空气粉尘浓度标准是指在空气中的粉尘颗粒的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影响的规定。

空气中的粉尘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因此,制定和执行空气粉尘浓度标准对于保护人体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空气中的粉尘主要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TSP)等。

这些粉尘颗粒一旦进入人体呼吸道,会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危害,甚至引发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此外,粉尘颗粒还会影响能见度,加剧大气污染,对环境造成破坏。

因此,制定空气粉尘浓度标准,对于控制空气污染、减少疾病发病率、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规定,我国对空气中的粉尘浓度制定了严格的标准。

其中,对PM10和PM2.5的浓度限值分别为每立方米150μg/m³和75μg/m³,对TSP的浓度限值为每立方米180μg/m³。

这些标准的制定,旨在保护人体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对于我国的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要严格执行空气粉尘浓度标准,加强对粉尘颗粒的监测和管理。

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应加强粉尘颗粒的排放控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减少粉尘颗粒的排放量。

对于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部门来说,应加强道路扬尘和施工扬尘的治理,减少粉尘颗粒的扩散。

对于居民来说,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的粉尘颗粒环境中。

除了加强管理和监测外,还应加强科学研究,推动空气粉尘浓度标准的不断完善。

通过研究粉尘颗粒的来源和形成机理,探索粉尘颗粒的治理技术和方法,为制定更加科学和合理的空气粉尘浓度标准提供技术支持。

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提升我国的空气粉尘浓度标准,推动我国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总之,空气粉尘浓度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护人体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大气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总

大气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总

2001-11-1
HJ/T 66-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 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2001-11-1
HJ/T 67-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 氟化物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
2001-11-1
HJ/T 68-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 苯胺类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2001-11-1
燃煤锅炉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核定技术方法—物料衡算法
1993-3-1
GB 13580.9-92 大气降水中氯化物的测定 硫氰酸汞高铁光度法
1993-3-1
GB 13580.10-92 大气降水中氟化物的测定 新氟试剂光度法
1993-3-1
GB 13580.11-92 大气降水中氨盐的测定
1993-3-1
GB 13580.12-92 大气降水中钠、钾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T 69-2001 (试行)
2001-11-1
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的测定 同位素稀释
HJ/T 77-2001 高分辨率毛细管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
2002-1-1
HJ/T 54-2000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测量方法
2000-9-1
HJ/T 55-2000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HJ/T 48-1999 烟尘采样器技术条件
2000-1-1
GB 9804-1996 烟度卡标准
1997-1-1
GB/T 16157-199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1996-3-6
HJ 14-1996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
1996-7-22
GB/T 15432-1995 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试验粉尘标准
样品煤飞灰
GB 13269-91
批准日期0000-00-00实施日期1991-07-01
大气试验粉尘标准样品煤飞灰
Atmospheric air-Test dust standard sample-Fly ash
GB 13269-91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二种煤飞灰试验尘的材料来源、基本物性数值以及包装、贮存和使用条件。

1.2 本标准规定的二种煤飞灰试验尘适用于除尘器的除尘性能试验及产品质量检验。

2 引用标准
GB 176 水泥化学分析方法
GB 5161 金属粉末有效密度的测定液体浸透法
GB 6524 金属粉末粒度分布的测定光透法
3 术语、符号、定义。

3.1 粒径dp——指用液体沉降法测出的粉尘颗粒的斯托克斯当量径,单位以μm表示。

3.2 粒径分布——指粉尘在各粒径分级区间所占组分的比例关系,本标准所指均为质量百分率关系,总
体(即各组分之和)为100%。

3.3 筛上率R(%)——指大于某一粒径dp的颗粒部分累积质量与粉尘整体质量的百分比。

3.4 筛下率D(%)——指小于某一粒径dp的颗粒部分累积质量与粉尘整体质量的百分比。

R与D为互补关系,即R+D=100(%)。

3.5 中位径dp50——指筛上率R和筛下率D都恰为50%处所对应的粒径值,单位以μm表示。

3.6 真密度p——粉尘颗粒内部及颗粒之间的气体被排除以后的粉尘质量与它所占实际体积之比值,单
位以g/Cm3表示。

4 技术要求
4.1 原材料及其主要化学成分
4.1.1 原材料为电厂煤飞灰。

4.1.2 按照GB 176规定的方法测定煤飞灰的化学成分,其主要化学成分符合表1规定的数值范围。

表1 煤飞灰的主要化学成分%
4.2 真密度及粒径分布
4.2.1 真密度ρ
按GB 5161规定的液体浸透法测定真密度,其数值应为:
煤飞灰1的真密度ρ=2.3±0.2(g/cm3)
煤飞灰2的真密度ρ=2.5±0.1(g/cm3)
4.2.2 粒径分布
按GB 6524或同类标准,采用液体沉降法测定粉尘的粒径分布,以斯托克斯当量径为计量单位,二种煤飞灰的粒径分布应符合表2、表3所列数值范围。

表2 煤飞灰1粒径分布
表3 煤飞灰2粒径分布
5 检验方法
5.1 按GB 6524或同类标淮,采用液体沉降法检验粉尘粒度分布。

5.2 按GB 176所规定的方法检验粉尘化学成分。

5.3 按GB 5161所规定的液体浸透法检验粉尘真密度。

6 包装标记方法
6.1 二种煤飞灰的包装按4kg/桶和80g/瓶两种规格包装,应附有国家发放的认证标志,同时附有监制单位提供的主要技术指标。

6.2 煤飞灰1的标记方法
名称煤飞灰(Fly ash)
标准样品号 GSBZ 50023—91
主要技术指标
ρ=2.3±0.2(g/cm3)
dp50=12.7±1.0(μm)
6.3 煤飞灰2的标记方法
名称煤飞灰(Fly ash)
标准样品号 GSBZ 50024—91
主要技术指标
ρ=2.5±0.1(g/cm3)
dp50=7.5±1.0(μm)
7 贮存和使用条件
煤飞灰应在常温下密封贮存,有效期1.5年。

使用前取出所用数量在105~120℃的条件下烘干2h,然后保持干燥存放,随用随取。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由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环境保护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克勤。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